老钢铁工业基地能够作出较大的贡献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老钢铁工业基地能够作出较大的贡献

——本溪钢铁公司调查报告
本溪市革命委员会 冶金工业部调查组
1971年1月3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新的钢铁工业基地和钢铁“小洋群”、“小土群”,朝气蓬勃,茁壮成长;老的钢铁工业基地,青春焕发,大挖潜力,正在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立新功。

本溪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本钢”)是一个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但是,解放以前,生铁最高年产量只有三、四十万吨,钢的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只有两、三千吨。一九四八年十月,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使本钢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二十多年来,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搏斗中,本钢广大工人群众,艰苦奋战,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已经把本钢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十多年来,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经过三大革命斗争的千锤百炼,这个老钢铁工业基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觉悟的、有实践经验的钢铁工人。他们为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英勇战斗,为革命采矿长年不下矿山,为夺钢、夺铁废寝忘餐,为抢救国家财产奋不顾身,表现了钢铁工人的钢铁意志。这个基地还先后为支援内地建设和新建钢铁企业,输送了上万名老工人、革命干部和技术人员。

二十多年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钢铁产量超过解放前四十多年产量总和的几十倍;钢的品种,从解放前的寥寥数种,猛增到几百种。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在革委会的领导下和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广大钢铁工人抓革命、促生产,连续三十个月,月月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进行综合平衡,逐步实现了矿石和备品、备件基本自给;放眼世界、胸怀全局,以整套的炼钢、锻钢、机修和检验设备,支援了内地建设;攀高峰,闯新路,利用我国特有的矿藏资源,炼制成三十多个新钢种,在我国合金钢系统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十多年来,这个基地的广大钢铁工人,积累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丰富经验。

本钢工人说得好:“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出人材,出钢材,出教材,这就是老钢铁工业基地的光荣任务。”

胸怀全局 以积极态度对待沿海工业[编辑]

本钢地处沿海。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以积极态度对待沿海工业,是充分发挥这个老钢铁工业基地作用的一个重大方针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钢是个沿海的老企业,设备陈旧,资源有限,只能维持,不能发展,更没有力量支援内地建设;另一种观点认为,沿海工业潜力很大,充分利用,适当发展,积极支援内地建设,大有作为。

本钢革委会成立后,认真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十大关系”的著名报告,批判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各种错误思想。通过学习和批判,本钢广大工人群众和革命干部认识到,要充分发挥沿海钢铁工业基地的作用,首先要摆正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发展内地工业是主要的,必须抓紧,使全国工业有个合理布局;同时也必须照顾沿海,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使沿海工业有所发展。好好地发展沿海工业,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内地工业,支持内地工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方针。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本钢发展的历史证明,坚决贯彻执行这一伟大方针,生产建设事业就兴旺,就发展,就能作出较大贡献;否则,生产建设事业就受到挫折,踏步不前。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三年期间,本钢的矿石、焦炭、生铁、钢和钢材产量成倍增长,品种不断增加,这是本钢广大工人群众执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结果,也是执行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的伟大教导的结果。一九六一年以后,本钢生产建设事业,一度遭到破坏,产量下降,品种减少,就是刘少奇及其在钢铁工业战线上的代理人,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方针所造成的恶果。

本钢要不要继续发展?能不能继续发展?革委会和广大革命群众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本钢是一个有很大潜在力量的沿海钢铁工业基地。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这里,企业底子厚,设备比较齐全;特别是在这里,有一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钢铁产业大军,有成千上万具有高度阶级觉悟和熟练技术的老工人。最巨大的潜在力量是工人阶级的智慧,最伟大的生产力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这就是本钢能够继续发展的根据,这就是本钢可以继续发展的条件。

两年多来,这个沿海的老钢铁工业基地,恢复和发展了铁矿和辅助原料矿,扩大了炼铁、炼钢、炼焦的生产能力,生产有大幅度增长。一九七○年,铁矿石提前十六天、生铁提前二十九天、钢提前一百零五天、钢材提前九十二天完成国家产量计划;高炉利用系数和炼铁焦比达到先进水平;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不断降低。

事实证明,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沿海工业,充分利用沿海钢铁工业基地的优越条件,就可以做到投资少,发展快,产品质量好,成本低,新产品出得多。那种认为沿海企业只能维持,不能发展,是消极、悲观的论点,是没有根据的。

要不要积极支援内地建设?在本钢是有过一场斗争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钢铁工业战线的代理人,胡说什么:要发展内地,就不能发展沿海;要发展沿海,就不能支援内地。他们对于国家交给本钢的一项支援内地建设的任务,采取拖延手法,三、四年内,只调出少量工人和一台设备。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一些好心的人们,也耽心调出成套设备和技术骨干支援内地,会削弱本钢的生产能力,不合算。

毛主席教导说:“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革委会成员认真学习了这一伟大教导,一致认为:“支援内地建设,是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需要;是沿海工业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广大工人群众愤怒声讨了刘少奇一伙破坏内地建设的罪行,批判了把发展沿海工业与支援内地工业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将一个钢厂的成套设备和大批工人、革命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了一个新厂。同时,在兄弟单位支援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采取修、配、改、造的办法,自制和改制了炼钢、锻钢、轧钢、机修和检验等成套设备,使钢厂的生产能力超过原来的水平。工人们说:“发展沿海,支援内地,这是毛主席的革命方针,我们坚决照办。”开展革命大批判 大破“企业定型论” “企业定型论”,是本钢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严重地妨碍着这个老钢铁工业基地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和他在工交战线上的代理人薄一波,为了反对和压制工业战线上的革命群众运动,利用我国国民经济遭到暂时困难的时机,打着“克乱求治”的破旗,于一九六一年炮制出一个修正主义的办企业黑纲领。这个黑纲领,给企业“划地为牢”,强制“定型”,不许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不许企业增加产品品种。从此,“企业定型论”,就象“紧箍咒”一样,紧紧束缚着某些人的头脑。

本钢革委会和广大革命群众一起,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和伟大的“鞍钢宪法”,对“企业定型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历史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人民群众决心要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那种硬叫企业“定型”的想法和作法,就是压制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宣传“开倒车”;就是推行“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就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对待客观事物,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形而上学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本钢广大工人群众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同样有力地批判了“企业定型论”。

企业的设计能力,不能超过吗?能!本钢的许多厂矿,产量已大大超过了原来设计能力。以南芬露天铁矿为例,山还是这座山,人还是这么多人,由于大搞群众运动,注意综合平衡,狠抓采剥并举,积极进行设备修复、改造,边采矿、边建矿,掌握了矿山生产的主动权,去年矿石产量比原设计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三。 设备铭牌规定的出力或容量,是不能突破的吗?不是!工人说:“人听毛主席的话,设备就听人的话。”本钢工人阶级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使许多设备的出力或容量,大大超过了铭牌的标定。钢厂的五号电炉是有名的“老牛炉”,原规定每炉钢产量只能达到十吨。工人群众下决心在这个定了“型”的电炉上开刀。他们用十一个昼夜,把这座“老牛炉”的容量提高了百分之八十,达到每炉产钢十八吨。

产品品种不能再发展了吗?也不是!文化大革命前,国家交给钢厂试制一项新钢种的任务,某些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说:“老品种还没搞好,又搞什么新的?”这项试制任务就被打入冷宫,一拖三年。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炼钢工人掌握了科学技术大权,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战斗了二十五个日日夜夜,闯过上百道难关,终于把这种我国独创的新钢种炼出来了。使用这种钢与使用外国“王牌钢”制造的同类产品相比,金属利用率提高百分之五十,工效提高二十倍,使用寿命延长两、三倍。

“企业定型论”可以休矣!革命大批判肃清着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本钢工人阶级的创造才能和无穷智慧,正象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来,推动着革命和生产的飞跃发展。自力更生 实行技术改造

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是充分发挥老钢铁工业基地作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本钢革委会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在充分利用旧设备的同时,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两年多来,自制、改造大型设备三百九十多台套,约二千八百多吨;实现技术革新两千二百多项,其中重大项目达二百四十六项。

技术改造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长期以来,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钢铁工业战线的代理人,兜售“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给一些人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有人认为,老企业的设备大多是“洋玩艺”,改不得;还有人认为,有的老设备“老掉牙”了,不值得一改,主张弃旧换新。这是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主要思想障碍。 本钢革委会深刻认识到,人和设备的关系,人的因素第一。要改造旧设备,首先要改造人的旧思想。各级领导班子狠抓了人的思想革命化,以革命化推动了技术改造的深入发展。

南芬选矿厂的技术改造,提供了一个批判“洋奴哲学”、向洋设备开刀的例证。这个选矿厂是用全套洋设备装备起来的,它的生产,从铁矿石进厂到精矿粉出厂,一环扣一环,连锁性很强。有人说:“这是先进技术装备,不能改。”广大工人群众以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为武器,批判了这种错误思想,指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他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对这套洋设备进行了科学分析后,改造了带式磁选机和过滤机等设备,并试制成功新型重选摇床,使选矿能力提高百分之七十以上。 

第一钢铁厂工人成功地改造了高炉鼓风机的事实,说明老设备大有潜力可挖,那种“弃旧换新”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个厂有一台鼓风机,是二十年代的“老古董”,是兄弟企业的“退役”设备。有人认为,这种“老掉牙”的家伙没法改了。可是,经过改造,提高了鼓风机的转速,增大了风量,这台老设备在继续为高炉炼铁服务。

建立“三结合”小组,是搞好设备技术改造的组织保证。“三结合”小组以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老工人的作用;有革命干部参加,有利于加强领导;有技术人员参加,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目前,这种“三结合”小组已在本钢各厂矿车间大量组织起来,在对旧设备的技术改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机电厂不仅从厂部到车间都建立了“三结合”小组,负责经常性的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工作;同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还组织一些专题“三结合”小组,负责重大项目的技术改造,一九七○年,这个厂实现了设备改造一百零六项,其中重大项目五十九项。

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是设备技术改造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本钢广大工人、革命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技术改造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对每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既要有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又要在战术上重视它;既要相信旧设备大有潜力可挖,又要在改造过程中作周密调查和科学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机电厂在改造电炉传动装置过程中,严格地坚持了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厂的工人、革命干部和技术人员,批判了刘少奇推行的“专家治厂”、“技术挂帅”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占领了过去一直被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垄断的科学技术阵地。他们在一无技术资料、二无图纸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做模型,搞“模拟试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和可靠数据,并深入现场,在电炉旁调查研究,讨论修改设计方案。经过十七次反复试验,终于制成电炉液压自动控制装置。他们精益求精,在生产实践中,又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实现了电炉倾翻、电极升降、炉门升起、炉盖转动、电极卡全部液压自动化,赶上和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普照下,本钢这个老钢铁工业基地,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本钢广大工人群众决心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钢在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继续前进!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