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2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二十七 經義考 卷二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八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孝經
  宋氏孝經新説
  一卷
  未見
  朱氏孝經旁注
  一卷
  未見
  孫氏孝經集善
  一卷
  未見
  宋濓序曰孝經一也而有古今文之異者葢遭秦火之後出於漢初顔芝之子貞者為今文凡十八章而鄭𢆯為之注至武帝時得於魯恭王所壊孔子屋壁者為古文凡二十二章而孔安國為之注後世諸儒各騁己見尊古文者則謂孔傳既出孔壁語甚詳正無俟商㩁揆於鄭注雲泥致隔必行孔廢鄭於義為允況鄭𢆯未嘗有注而依倣託之者乎尊今文者則謂劉向以顔芝本參校古文省除繁惑而定為今文無有不善為之傳者縱曰非𢆯所作而義㫖實敷暢若夫古文并安國之注其亡已久世儒欲崇古學妄撰孔傳又偽為閨門一章文氣凡鄙不合經典將何所取徵哉二者之論雖莫之有定然皆並存於時各相傳授自唐𢆯宗注用今文於是今文盛行而古文幾至廢絶宋司馬温公始専主古文撰為指解上之且憫流俗信偽疑真諄諄見於言辭之間以予觀之古今文之所異者特辭語㣲有不同稽其文義初無絶相逺者其所甚異惟閨門一章耳諸儒於經之大指未見有所發揮而獨齗齗然致其紛紜若此抑亦末矣自伊洛之學興子朱子實起而繼之於是因衡山胡氏玉山汪氏之疑而就古文考定分為經傳去其衍文及不合經㫖者千載是非遂定於一元室之初吳文正公出於臨川又以今文為正頗遵刋誤章目重加訂定而為之訓解其㫖益明而無遺憾矣東廣孫君蕡讀而悦之因増以諸家所注名曰孝經集善而其大義則以朱子及吳公為之宗蕡通經而能文辭采擇既精而又發以已意其書當可傳誦故予為疏歴代所尚之異同序於篇端蕡字仲衍洪武壬寅鄉貢進士今為織染局使云
  葉氏孝經衍義
  
  廣信府志葉瓚字贊玉貴谿人元末為月泉書院山長太祖取婺州被召欲用之以疾辭著孝經衍義
  何氏孝經解
  一卷
  佚
  黄虞稷曰初字原明常山人洪武中與修書傳會選後官開化教諭
  孫氏吾與孝經注解
  一卷
  未見
  黃虞稷曰洪武初吾與為太常愽士命授静寧侯葉昇孝經因為直説以訓之
  吳氏從敬古文孝經集義
  一卷
  佚
  廣信府志吳從敬貴谿人洪武初以薦授晉府長史
  方氏孝孺孝經誡俗
  一卷
  佚
  晏氏孝經刋誤
  一卷
  未見
  曹氏孝經述解
  一卷
  未見
  端自序略曰性有五常而仁為首仁統萬善而孝為先葢仁者孝所由生而孝者仁所由行者也是故君子莫大乎盡性盡性莫大乎為仁為仁莫大乎能孝
  劉氏孝經集解
  一卷
  未見
  薛氏定次孝經古今文
  二卷
  未見
  費氏希冉孝經解
  二卷
  未見
  楊氏守陳孝經私抄
  八卷
  未見
  陳氏孝經注
  一卷
  未見
  俞汝言曰選字士賢臨海人天順庚辰進士歴官左布政使卒謚恭敏
  應氏孝經刋誤集注
  一卷
  未見
  黃虞稷曰綱字恒道永康人成化中貢士歸徳訓導
  周氏考定古今孝經節文文或作次
  一卷
  未見
  朱鴻曰松江周木以漆書韋編時有滅絶錯簡闕文殆或不免於是考古文今文合為新考定孝經一書不分章第傳釋似亦可觀但以閨門章第内嚴父嚴兄之下擅補猶君長也四字非闕文之史矣
  陸元輔曰周木常熟人成化乙未進士
  晏氏増注孝經
  一卷
  未見
  潘氏孝經正誤
  一卷
  未見
  朱鴻曰上虞潘府疑孝經與中庸文體相類首章孔子極言孝道之大以告曾子其下十二章皆推明首章未盡之㫖斷非孔子先自作經又自作傳以釋之也因作孝經正誤效中庸章第其序次亦多牽强繆泳曰潘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丁未進士歴官太常卿
  童氏重定孝經傳注
  一卷
  未見
  王氏守仁孝經大義
  一卷
  未見
  余氏孝經集注
  三卷
  存
  姓譜本字子華郢人正徳辛未進士授翰林編修出為廣東提學副使官終南京通政
  郎氏訂正孝經
  一卷
  未見
  汪氏孝經考誤集解
  一卷
  未見
  朱鴻曰祁門汪宇孝經考誤集解亦效中庸章第次序固為可觀但其傳皆隨文訓解惟釋字義未悟夫子作經大㫖
  蔡氏孝經定本
  一卷
  未見
  陳氏孝經解詁
  未見
  余氏孝經刋誤説
  未見
  柯氏遷之考定孝經古文
  未見
  褚氏孝經本文説
  未見
  陳氏孝經問對
  未見
  余氏時英孝經集義
  未見
  黄虞稷曰字景淳婺源人浙江布政使一龍之父從學於鄒守益
  時英自序曰昔者夫子與羣弟子論求仁者不一而足而於論語首篇直以孝弟為為仁之本孟子七篇所撰無非仁義要其實總歸於事親從兄大學以孝者所以事君為治國平天下之要中庸亦以為政在於修身而歸之親親為大由是而觀則知四書固道徳之藴奥若孝經一書又所以立其本而養正焉者也英自童而習之既長而益釋其義見其理博而條分言近而㫖逺服之靡敢失焉然考其中似猶有增加離析及多參差之語不可以思最後有得於朱文公先生刋誤一書為之分經分傳及上下諸家傳注互有發明於是始知先儒讀書之精先有得我心於數十百載之上者輒不自量竟將先儒諸説之已成者蒐而輯之其大綱一宗文公刋誤及余氏本再序章次為定内之細釋則収諸家傳注畧為櫽括名之曰集義蔵之家塾以訓子弟然予每念之徃昔事二先人日能盡其歡愛勉加祇慎則推之今日所以接人與物者往往亦由此出而嚴威儼恪一有未除則病根亦種種著見此其一源千派不可誣者今欲即我所能以達吾之所未能而親已不在矣烏乎痛哉後之為子弟者其尚體余之意以讀是經則知孝為百行之首而竭力於因嚴致敬因親致愛二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於以盡天經地義之懿篤始終之義以安其親則一孝既立百行自開庶有以行仁義施於政而達諸天下豈徒為口耳之習也夫
  趙鏜後序曰予童子時初入家塾先君授以孝經一帙俾塾師授之章句而口誦之時漫不知省也及長稍知問學取而心維之始悟是書闗涉世教與大學相表裏然大學自二程表章之後朱子為之注釋今與諸書並列於學官不知此書何以獨闕如也葢嘗沈潜反覆而竊疑之夫聖人吐辭為經立言為訓無枝辭無蔓説今詳經文首綂論孝之終始中分論孝之散殊而總結之於末文勢脈絡與大學同固無俟於旁引曲證也而乃參之於詩書之文析之為閒斷之語遂使聖言潔静精㣲之全體不獲見於後世乃若傳文則其語尤多可疑如所釋至徳要道嚴父配天之類甚非聖經之本㫖擬之大學十傳其醇疵疎密又何其天淵懸隔也豈秦火之後漢儒掇拾煨燼而傅會以成之者與久懐此疑又恐其無從考證而不免於妄言之罪也及讀中祕書偶得朱子孝經刋誤一編不覺躍然曰此足以破千古之疑而孔曾當時問答之藴昭昭乎若發矇矣甚哉朱子之有功於聖門也然竊聞朱子於刋誤之外更欲掇取他書别為外傳以發此經之㫖而乃竟不果焉使至今讀者不能無為山一簣之歎予近舉以質諸謝君文谷文谷即出見田公乃翁寒塘先生所著集義示予曰此不足為孝經外傳耶予受而讀之宏綱大要一以刋誤為宗間出已見為之更定大義以附於後中間注釋則取諸家傳注而折衷之亦如諸書之集注然乃知朱子之所未為者先生固已為之真可謂上繼其志而庶幾於外傳之作者矣然則朱子固有功於孔門而先生不有功於朱子哉鏜不敏童而習之至白首而其疑始釋又得藉是以自逭妄言之罪詎非先生之功哉然先生之自叙也戚然有感於親之不在鏜之情與先生無以異者故因文谷之授簡也特詳著其説於後而因重有感焉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