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弗菴先生文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百弗菴先生文集
卷三
作者:崔興遠
1808年
卷四

[编辑]

答李掌令光瀷[编辑]

三月得二月十六日所覆書與五種丸藥。其寄意甚深。顧此無似。何以得此於執事也。感歎婣誼。久愈刻懷。且悉其時所苦疾病彌淹。爲之貢念萬萬。冬寒猝酷。省定餘學履調候如何。疾病雖苦。苟能以此而廢閒出入閒說話。獨與黃卷中人自相問答。養病養性。則意中無非良醫。目裏盡是勝友。補氣輔仁。爲樂無竆。所得孔多。

答李翰林齊顯○戊辰[编辑]

京鄕脩𨘷。顔色之阻勢也。有慶書問。亦不能以時。殊非至親事。尋常恨歎。頃自蔚衙。先惠金玉之寄。可見婣誼之篤。何等感慰。十年用力。一朝釋褐。上以爲親榮。下以脫塲屋之困。此一快樂事。應榜差遲。何足爲之恨耶。書中有以竆經積功等語稱道者。甚非著題。千里傳聞之。爽實至此耶。愧不敢當。庸魯之質。自少兼得奇疾。盖不能用力於科擧之業。則覬顯之路絶矣。乃自甘歸農畒。用天道因地利。以爲菽水供親之資。或有餘力。則兄弟聚首。看閱文字。以之消日而已。此盖出於不得已。非芥視富貴。好學樂道。如古人之爲。而乃傳之者過。致使遠地親戚。亦發無實之譽。豈不可愧而亦可笑耶。竊惟贒者早年登第。以俗人言之。宜曰大事已了矣。而賢者則不然。反以浪費心力。無益身上爲恨。其有見於內外之分大小之間可知。若姑不以騫騰爲汲汲。益加五六年竆討之功。使吾心軆得以有立然後。乃出而用之。則其於大丈夫隨時行藏之道。豈不綽綽然有餘裕乎。吾於賢者。雖無一面之雅。旣是至親。賢者所自道。又有善端之發。故不以交淺言深爲嫌。敢進瞽說。冀其推擴。幸賢者勿以腐儒陳談而笑忽之。細加照察。可則采納。而不可則回警之。千萬幸甚。隣居南生碩老端雅能文筆。而與我最親者。今有洛行。爲書付之。亦令乘隙相尋。若然則庶詳得此邊消息也。惟奉親自愛。益勉于學。以副遠祝。

答李翰林己巳[编辑]

不意寵書從邸便。落此寂寞之濱。驚感歎尙。書後忽已數十日。侍下仕履如何。試入萟苑。華著遠邇。實親戚之所共榮。然左右風采資地可以有爲。爲之所期。不專在於科目。今幸早登高科矣。無應擧喪志之牽。姑當限數年。專力於古今書。尋向正當門路。以待識就學進而後仕。如漆雕開可也。此義想已熟講自力。而猶以爲將作何狀人者。亦可見不自足也。益可敬服。興源本以病質。未能調愼。又添胃腑之疾。三弟有好志美資。而偶得奇疾。三年沉痼。職此病親不勝惟憂。損元添證。氣息奄奄。莫非不孝致之也。煎泣誅咎。不可勝言。吾已病拙潛藏矣。如非左右星遊南中。則無因緣可相逢。臨書只增悵望。

與李蔚山光溭[编辑]

徂玆高駕浩歸。病不得出路左拚別。瞻悵迨爾。忽地客臘所惠僉札。自無何來落寂寞之濱。承讀以還。怳對千里顔面。歲色忽新。遠伏惟侍省友歡。均福增休。興源老母年漸高氣漸衰。正是人子喜懼之時。兄弟之病。近又益苦。一任頹廢。無新悰可遠聞也。昔年新寧路上。偶以一語奉溷。特蒙執事尙庸記有。每因邸便。不玉其音。倘非婣誼之出常。眷念之非倫。其何以及此。深愧病伏。無以報厚意之萬一也。

答趙秀才益鎭○己巳[编辑]

去月病中得寵筆。驚慰倍品。卽今日熱。侍下學履如何。向來呻楚之苦。必已就安。杜門看中庸之諭。尤令人起敬歎尙。但此書甚難讀。恐不如大學之爲切近。然而苟能靜坐。制外存心。精究古人用意處。一一軆認得分明了。則久久自當見道曲暢旁通矣。何患其無進乎。顧自不能。敢爲人說。愚妄則大。而所以愛之者在。須勿以人廢言也。賢季昔疾。旣得差復喜報。何須問痛時事。惟其德符美資。聞而不得見。往往入懷不已。左右所負未知何事。而深歎又至此耶。迷兒自近間習時文而亦不專矣。何望成就乎。南北落落。書亦難通。臨筆瞻悵而已。惟望自愛加勉。

與蔡樊菴濟恭○甲辰[编辑]

興遠跧伏嶺陬。未甞以聲聞自通。而隷人走卒之誦。不限於遠邇。平生慕庸。殆若朝暮之遇也。伏惟季秋。台軆節宣豈弟神勞。郊坰敻閴。踉位空閒。此古人所以自適其適者。區區者亦與有賀焉。興遠少不如人。今且老洫而貞疾不死。卽一朱愚人耳。何足奉聞。第興遠先祖有幽光隱德。可以不朽於後世。而爲子孫者。尙未能闡發。執事其何以聞知耶。先祖號臺巖。早遊寒岡鄭先生門。得聞名理之學。壬戌年間。以上舍生留泮。時宰欲要致之。卽拂袖南歸。杜門求志。晩以逸薦得除孝廟潛邸時師傅。盖時則有瀋行。人皆左右顧望。能執覊靮而願從者無幾。公在家聞命。而扼腕雪涕。剋期登途。將欲殉身於疆埸之外。旣未及到而中路見遞。則痛哭以返。逮夫甲申。遂入八公深山。築室聾淵之上。而晦跡林泉。托意嘯詠。無復有當世意。隱約以畢世焉。李大山象靖甫所撰墓銘卽信筆。可按而徵也。竊聞無美而稱之誣也。有美而不稱不仁也。興遠先祖學問之正。文章之雅。固爲當時儕流之所推重。而殘篇斷藁。僅存於風雨灰燼之餘者。寂寞爲巾衍中一物。則子孫之不幸也。惟其深入不出。甘作崇禎遺民。高忠孤憤。欝而未洩。則嶺之人至今傳誦。如昨日事。舊有畏壘之議。而以邦令止焉。一區隱棲之地。尙爲行路者所指顧而咨嗟。百世之下。遺風餘韻。盖有不盡泯焉者。興遠何敢溢辭誣也。興遠甞就其故址。搆數間屋子。以爲子孫寓慕之地。而草草老屋。廢興無常。使夫先祖之美。蕪沒空山。則所以益興遠之不仁也深矣。以是夙夜憂懼。思欲得當世秉簡者一言。刻之片石。立之遺墟。有如花山金瓢隱故事。使後之人知吾先祖有如是之美也。則庶可以爲籍手之資。而自非伯喈之無媿筆力。不可以傳諸久而垂諸後也。伏惟台慈以文章司命。片言爲天下重。隻字爲百世信。此興遠所以千里傾嚮。冀一承命於下風。而顧癃癈無人事。有難以筋力自強。玆使從子華鎭奉先祖遺事一本。蹐門納拜。敬修乘韋之儀。伏願不以興遠之鄙夷而斥之。特惠一言之重。俾百年之幽光隱德。不至泯泯而無傳。則其爲感幸。寧有旣耶。興遠今年恰滿八旬。臘月三十日。朝暮難期。其所企望於下執事者。又何如也。若蒙曲賜俯揣。亟施珍重。及此未化之前。得見遺墟之永有生色。則一林一壑。莫非台慈終始之惠。千萬幸甚。

答李巡相成中○丙子[编辑]

卽伏承閤下辱書下問。兼餽紙肉。悚恐驚訝。莫知所爲。仍伏審竆陰。台軆動靜神相萬安。區區仰慰無任。興源不文無識。卽僻峽中病圃竆民也。鄕隣猶無知者。而乃閤下下車之初。先以寵眷厚賜施之。恐爲人情之驚惑。書中又有臨屈意。何其過也。益令人惶汗不敢當。尊者有賜。却固不恭。則不敢坐受亦禮也。當馳進以謝。而本自抱病。近添風眩。負席叫楚。末由強作。恐終難免於傲慢之誅也。

答李巡相[编辑]

興源猥蒙前後訊遺之眷。揆分揣義。合有一番拜門之儀。而病伏頹孄。迄未果也。第自訟逋慢而已。不自意閤下又復降屈威德。俯賜寵牋。辭意過恭。謬加推借。至以迷昧謭劣如興源者。謂可以與語者然。千不是萬不是。爲之媿懼悚縮。不自安也。仍伏審凉秋。台軆動靜神護增福。區區慰祝。伏聞承召之行在邇。閤下滯南之日。雖有不咸之歎。及其還也。南州士民之缺望。自不容已。承惠諸種盛意。又何可忘也。大夫之賜。義不敢辭。况閤下老老之義。逈出尋常。亦無辭以却。尤切惶感。替送兒子。敢以書仰煩于下執事。僭猥之誅。亦不敢逃也。餘伏祝加護鼎食。以慰具瞻。

與李巡相秉模[编辑]

伏惟毒熱。台軆節宣神衛萬相。興遠糞土陋質。輥到八耋。無所短長於世。乃蒙尊台執事降損德威。前後存問不一。藥餌以濟其病。魚肉以滋其味。區區竊感其下士卹老之高義。時使從子替伸鄙忱。猶以僭猥自恐。不意執事以興遠謂有講義冊考校之勞。不腆姓名。遽累於上聞。十行恩語。極其優渥。四書重帙。特以頒賜。此何等異數也。榮溢門戶。光生鄕里。百拜惶窘。不知所措。第伏念右書考校之日。苟有一字半句參看對勘之事。則君賜之下。雖或有私分之難安者。豈敢妄自辭避。以陷於不韙之科。而興遠元無是事。執事所知也。乃使之獨受厚賞於參校諸人之首者何也。然執事亦豈有意於其間耶。興遠自少多病。廢處竆山。厚負盜名之罪。而今乃至於累賢相而欺明主。以重其罪。鬼神亦必默怒而陰責之矣。尙誰咎㤪。竊伏念人主敝袴不輕與者。固在於信賞之意。人臣出納惟允者。不但喉司之責而已矣。今我聖后憲章文武。治軼姬周。蔚興菁莪之化。是乃講義一部冊。有以做成。則其所賞勞於考校者。果何如哉。今此四書重帙。奚但一敝袴也。而遽下於老癈無實勞之臣。興遠雖萬萬無狀。不忍貪於一己榮賜而晏然拜受也。執事旬宣南道。上承聖命。下布齊民。莫非出納之職。則亦豈不思所以惟允之義耶。受此厚賞。未論興遠之有耻無耻。必於執事意下。不以爲誠然。而姑且如是云爾。則將何以使一道之士振德於陶甄之內乎。興遠之决不敢受此賞明矣。而九陛邃遠。雖欲披瀝辭避。無其路矣。玆敢以悃愊略陳於執事。伏願特垂矜察。或於依聖敎形止啓聞之際。因其機關而方便措捄。俾遂其至願。則是亦終始之惠也。興遠雖耄矣。不至狂易失性。豈於執事所惠藥魚之微。輒皆受而不辭。而獨此君父書冊之重賜。不知其尊美榮光。而若是辭避之縷縷哉。更加恕諒。千萬幸甚。

答李巡相[编辑]

伏蒙俯覆長牋。譬誨諄復。區區腐庸。何以得此。拜受感歎。不知所喩。仍伏審台軆節宣履序萬相。第有疏辭引歸之諭。聖注方隆。輿願擧切。竊恐盛計似不得易遂矣。興遠癃悴昏眩。當暑倍甚。重以分外恩賜。日事憂蹙。益無以自安。台諭援義據禮。不啻鄭重。而又以執事之所經歷者朝廷之所見行者。傾竭反覆。曲賜開曉。興遠雖人冗見滯。寧不思所以改悟乎。第念興遠遐鄕一腐儒也。偃伏私室。一玩講義。輒至於塵睿鑑而蒙褒旨。早知如是。當日本冊之出來。何敢遽爾奉留乎。及蒙厚賞獨出諸人。而九陛深遠。無路披訴。若使晏然奉受。眞若有勞者然。亦非媿耻之甚乎。初則悔恨無竆。後則惶惕難容。興遠之不敢冐受者此也。然今此折拍。皆是執事之賜。而執事所敎。又如是勤摯。夫豈不義而君子噵之耶。謹以拜受。而誨末書通閣僚之諭。尤萬萬兢悚。興遠是何人。再以愚賤夤緣陳奏於至尊之下也。伏乞另思改圖。俾保私分。千萬祈懇。

答尹侯啓東○壬申[编辑]

興源杜門病伏。只是治化中一棄民。有何輕重於賢大夫意下。而前後問遺旣極濫猥。又辱華盖儼臨蔀屋。賜語從容。自揣愚分。實無以堪承。門巷之榮。旣覯之喜。又不暇自幸焉。卽圖躳造公門。以謝誤寵。而有所拘忌。不可冐危。且伏聞車馬連有出入之撓。緣此趑趄。尙爾稽闕。逋慢之罪。不容自貸。悚慄悚慄。卽日淸和。視篆軆候連攝神相。向來足部腫毒。亦已就安否。爲民勞馳。恐有受損。不任一慰一慮。興源將母粗遣。寓事未撤。私憫何喩。替起家弟。奉咫尺之書。以道稽謝之恨。伏惟鑑察。

與尹侯癸酉[编辑]

冬雨連日。日候殊常。伏問視政軆度履玆若何。公家百務。歲暮尤劇。想多有妨靜養。且聞近者續有使臺之行酬接之撓。又何以堪。種種慕仰不任。興源離母久寓私情難堪。又將以旬日開甥館於寓中。百節窘迮。無不關心。亦可苦憫。公山水石。盖爲南州最勝。而夫仁之聾淵粉巖。又爲公山之最。是實先亭遺址。竊欲築屋數間。以爲想像藏修之計。而力薄材貴。常有詩成屋未就之歎。頃蒙俯念。許以空地柏木。俾有以助成。此古人義也。以興源冗愚癈拙。而何以得此。感鐫在心。不容仰喩。自此極欲速成。以無負城主眷意。而但恐寒儒拙計。有不能如意者在耳。

答尹侯[编辑]

歲暮竆寓。意思愁寂。忽地寵牘遠投山中。拜領三復。怳如奉德儀接淸誨。深慰阻慕之忱。矧伏審竆沍。政候節宣神相。第感時疚。情想有異於前日者矣。奉諭爲之悒然。至若竆廬之歎。似以簿書之妨功。爲憂慨者然。此則古人亦所不免。然君子爲學。不徒就靜讀書。日用百務。莫非爲學。苟使心不外牽。事事求是。則庶幾學有用而政有本矣。惟區區所慰禱耳。若興源不老而病廢伏竆巷。固無足輕重於盛念。年年見饋。便作一項常事。實自愧懼。無以堪承。思欲一進面謝。兼承德音。而痘乕中阻。末由遄就。尤切悚罪。

與尹侯甲戌[编辑]

獻歲發春。聖甲重回。臣民普慶。伏惟君子履端豈弟增福。百里治化。又必有與歲俱新者矣。區區賀禱。不任賤悃。興源老母今年七十三。精神筋力。日漸衰損。正非人子離違時節。而猶自圖生在外。逢新情理。倍有所不可堪者。且自顧平生。遽然作五十無聞之人。拊躳悼傷。何足奉凂高聽。見今峽寓適近夫仁洞。有洞事可以奉禀定者。速當有以告之也。

別紙[编辑]

元朝賀狀。修而未及發。除夕辱書。帶新歲月踵至。豈意眷念之極。至於此也。惶感惶感。日者瞽說之進。盖恃愛無恐。妄有云云。城主海涵之量。不惟不罪。而又許納之。至以知易行難見敎。是敎誠然。然知其難而猛加用力。則難者自有不難之日。此古人所以旣琢而復磨者也。如何如何。妄言至再。恐終以僭猥得罪也。

與尹侯[编辑]

忽地寵札帶來車馬近臨之報。驚喜若夢。便覺沉痾祛軆。卽欲策驢迎謝。兼叙積年阻慕之忱。而眩氣輒發。殆無以強之。自分得罪轉深。何敢望曲恕而不遐之也。整理經籍之諭。策勉警發之意甚深。第病中往往遮眼。不過救急方文。其於經籍之味。忘却盖久。承敎。不覺愧汗沾背。便急未究意。當竢病間委候是計。

答崔侯景興○丙子[编辑]

東宮痘患平復。普慶莫控。日前承有辱屈意。固不敢坐待。卽圖馳謝請停。風眩近甚。尙未遂誠。方以傲慢竢罪。伏蒙又辱書問。兼以珍饋。何其勤厚至此。拜受惶感。無以爲心。仍伏審竆律。侍下視篆萬安。區區仰慰。又非虗語也。若其民憂𢞓心。宜如下諭。然士民之保有今日而得免於捐瘠者。莫非德意之所及。則向來聖襃之下。四境懽洽。見愛如興源。尤何勝歎仰。而猶見有責躳過甚。不自爲足。推是心也。何有乎蘇民。將見九空還安。是竊爲之望焉耳。書末必臨之敎。誠不敢當。當竢身病可強。勇圖進謝。幸望命停御者。俾安私分千萬。

答示禮吏戊寅○廵相趙公雲逵存問。兼惠四包租。故題答禮吏告目。[编辑]

忽地伏承巡相國閤下下問。不勝惶感。至於租石之賜。誠萬萬意外。益增驚惑。不知何以自處也。尊者有賜。却之固不恭。而義有所不敢受者。不恭之誅。恐不能自逃也。此意不敢以簡牘自通。緣由告達可可。

答朴泳叔聖游○己巳[编辑]

頃進盖多年經營者。適値惟憂孔苦。未遂所懷。此心悵缺可知也。忽地便中得承辱書。以悉侍候康迪。向來膝下之憂。亦已就安。賀賀。今見洛院所送望紙。以仲弟漸也爲齋任。士友不棄之盛意則雖可感。漸也盖非其人。且自大病之後。視疾腹苦倍甚。僅不委席危苦而已。此則執事必知之。而今以重任責之何也。近以三弟病。方煼薄沒他念。尤可相恕處也。須爲之通告院中。更圈無故之人則幸矣。此非餙讓。更願諒之。俾不至難處之地千萬。

與朴哲甫聖浚,▣▣聖溥[编辑]

斯文泰慶。先先生節烈。始有襃謚。此盖曠世恩典。令胤又以妙年蔭選。特旨隆眷。足以聳動一世。遠邇榮賀。不但爲德門而止也。頃日洛院改題時。宜有相會之便。而旣自病頹。兒輩俱爲重制所拘。有若不相知者而過之。殊非同慶之義。不敢望原恕也。伏聞延謚卜吉。極欲進參席末。以觀盛儀。而弟嫂練事近迫。老人疚懷。將若添病。私情不可離出。玆遣迷豚。以告恨意。伏惟照諒。

與趙一如春慶,興如雲慶[编辑]

不審調味加减何如。積雪春江。想多興趣。但以解寓寒苦。每爲病中憫悒。安得不然。然旣無以團聚固竆。則恐非徒無益。而又害德性。須省思慮。時以義理灌胷如何。此間慈候幸無別添。而身苦久淹。村憂不熄。危怖可勝。方入溪亭。爲種花木計。凡百日紅薔薇菊花等叢。幸須分送。以爲日後同賞之資焉。

答趙一如[编辑]

積雪盈尺。便成氷壺世界。擁罏西首。懷人益切。忽接手畢。喜審調况無添。遠以村末痘警。去月離膝下入山齋。泉聲岳色。依舊可意。而孤棲陸陸。無人警益。安得與左右合席。津津於寂寞之濱哉。際得一會之示。深企深企。果無孤否。

與趙興如[编辑]

日前靜界會歡。正浮世勝事。別後至今。無日不入夢想。末弟歸傳榮奠利成。慶舞盈庭。渭陽舊閥。可期復振。遙想聳賀之餘。獨恨此身病且有忌。不能同樂於其間也。何以則更與君携手於泉石間。討得經義之蘊奧也。

與具君則癸亥[编辑]

頃接筆後合爲謝。擾甚未遂。再昨得兒告。略知做况佳好。而以膝下惟憂爲慮。馳念不置。以抱病之身。又率病兒。久留山房必難。無寧來此同暑熱兼葱麥似好。如何如何。兒輩其作工。有些進就之益否。君則病中。不必強氣力煩酬應。以損其調將也。立夫以季母諱辰在明。招來行事後。卽當送入矣。

與具君則甲子[编辑]

從山中返侍後調履如何。與柳君今日造叙之約。固已丁寧。而柳終不來。故曉頭走人問之。十二出數十里地不還云。此人亦非食言者。其必有病而然也。還則當來此。來則當謀與同進。而由人不信。我亦不免無信於人。可媿歎。爲玆委人告謝。一初與立夫同講大學。迷兒讀周易。彩則書。而輝則孟耳。餘在不久奉盡。

答李僉知恒佐○乙亥[编辑]

日昨入粉巖。得接覆札。諦有瘞夭之慘。情理痛毒。不能自排。豈不如諭。然亦莫非命。爲之柰何。此間身病今年甚於昨年。一切貽親憂慮。日夕咎憫。殆不能自諉。今尊所自道者。亦可見推孝之意。旣感且歎。因以爲警切之資焉。粉巖遺址。久爲荒蕪。常往來感慨。今幸賴旨村諸族一心努力。構成數椽。而病適益苦。終未能一看。日間神氣稍勝。乃與仲弟乍得往還。而歷路有沴。親命不使稽滯。不能迤進相叙。果能諒此而不訝耶。前所奉䂓。盖因人言而發也。今得所諭。費辭自解。此果情實。然義理亦有大於此者。則不可不審擇處之也。

答李僉知壬午[编辑]

不問聞殊久。忽得手書。驚喜倍百。仍審客履平吉。尤可慰深。惟是主衙君所苦足腫。爲慮不淺。千方皆不如便熨。熨法令公必曾知之。使之勤試則妙矣。此中月初入省姑留。而親候近因日氣不甚熱。不至大添。爲天幸。但兒病以占說。不能從吾撤歸。使之移處溪亭。鍼中脘四次。方試滚痰丸。此乃峻劑。補元不可或忽。而爲年饑所困。不托且不得繼。此等處只可隨分而已。年事赤地千里。古聞今見。昨雖得一番驟雨。山外無移苗意。况山間又不如野雨乎。已判大無。此何時象。爲令公家。又不能忘。

與裵時載遠中○辛丑[编辑]

阻面可以歲計。老頹廢出入。其勢只應如此。但向來所遭逆境。宜有書問。而亦闕然無之。雖謂之不相知可也。愧恨久而不衰。卽日天氣熱爍。動止如何。曾借東國歷代。看來儘簡要。顧非昏衰一覽便記。倩手謄寫。要備後攷。緣此完璧此稽。還覺悚悚。幸諒恕而領納如何。未涯面晤。臨紙增想。

答蔡道源時淵○丙午[编辑]

承審春峭。起居連迪。殊慰殊慰。俯諭事。本無文識。何敢有言。所示文字。辭約意盡。宜益於事。惟在賢者再思愼詳。濟得所營。如何如何。語音不明。近益甚。區區餘意。又未能說與此兄。愧悵甚甚。

答郭善伯元澤○乙巳[编辑]

秋來連蒙賢器左顧。又此奉手滋委至。前後勤意。不敢當也。尊先稿盥手敬玩。益見先輩履歷。不勝高山之仰。又玩遺圖。雖未及一一披閱。而其用意之謹嚴。尤非末學所易窺見者。於是而亦知從者奉先闡幽之誠。出尋常萬萬也。又爲之歎誦焉。但俯索文字。何其謬念之過也。興遠平生不敢作一言。固親友之所共知者。今以望九之年。徒知廁名之榮。妄承踰分之托。則豈不自愧愧人之甚乎。以是寧受逋慢之誅而不敢唯敎。幸垂恕之。千萬千萬。

答郭善伯[编辑]

續接賢胤。兼承惠墨。感喜交幷。不知爲謝。况審調史無添節。區區尤爲慰幸也。每承盛諭。欲使興遠猥有一言於先公遺集之末。而興遠終非其人。實非自外於一鄕之先輩也。幸賜曲恕。至於齋號之專稱柳溪。愚見亦似未安。承諭石潭東臯兩公。或稱以琴湖。或稱以柳亭。今以柳亭之柳字。合琴湖之湖字。謂之柳湖。則不失古址之遺名。而無專稱之嫌如何。昏謬之見。亦難保其無錯。幸廣詢而定計焉。賢胤蘇湖之行。其志見正好。遠也亦勸之。未知意下如何。

答郭善伯[编辑]

齋號不敢孤謬問。略貢鄙臆。然只依前輩舊稱。何必以不佞過爲稱說耶。愧愧。賢胤湖上之行。不但闡揚先德。夤緣得見好人。亦自勝事。至如進退之節。自有家庭敎方。庸陋何說以贅。而敎意鄭重。妄有一二提勉。自是老生冷談。豈有力耶。方以澆墓撥忙。不宣。

答郭善伯丙午[编辑]

湖社奉安。至有定期文字俱到。都由誠孝攸格。爲之不勝歎尙也。俯詢編書。似在於附錄碣銘之下。未知如何。

答孫乃益養謙○癸卯[编辑]

病伏中頃荷臨訪。第恨誠淺。不能奉以挽之。盡其願言之懷也。方瞻溯不已。又此手畢珍重。兼以山梁佳貺。良感勤意。無以爲謝。謹審侍履增重。慰仰殊深。興遠過二宵則爲八十人矣。神精昏憒。疾患侵尋。不足爲對於勤問也。尊先公闡揚事。又復差池。稍竢日後。雖或無妨。而豈不爲孝思之憫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