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燕行紀/燕行紀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燕行紀卷三 燕行紀
燕行紀卷四

起燕京至鎭江城○九月[编辑]

四日辛巳[编辑]

陰。終晝東風。自燕京南館起程。觀東嶽廟。止宿于通州。是日行四十里。正,副使,軍官各一員。譯官一員。授起程狀啓。黎明先爲發送。三使及一行。午後治發。○東嶽廟。在朝陽門外二里。朝日壇景昇街之東。正門。扁曰勑建東嶽廟。前有永延帝祚石坊。東爲宏仁錫福華表。西爲靈嶽崇祠華表。正門之北曰瞻岱之門。又北曰岱宗寶殿。內奉天齊大生仁聖帝。卽東嶽之神。殿東爲三茅君殿。殿西爲炳靈公殿。俱南向。殿庭左右有序。殿北繚以層閣。元延祐中。所建也。相傳神像。卽元昭文館太學士劉元手塑。輟耕錄云。劉元薊之寶坁人。初爲黃冠師事。靑州杞道錄。傳其摶土範金換像法。東嶽廟成。元爲造仁聖帝像。巍巍有帝王度。其侍臣像。乃若憂深思遠者。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未措手。適閱祕府圖函。見魏徵像。矍然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稱爲相臣。遽走廟中爲之。卽日成。殿前。有趙孟頫楷書張天師神道碑,虞集隷書仁聖公碑,趙世延楷書昭德殿碑。明正統中重修。有英宗御製碑。康煕三十九年重修。亦有御製碑。歷代增修規制。極其敞麗。廟西南數百步。卽朝日壇壇外古松萬株森林陰蔽日。都人謂之黑松林。廟東五里。爲謊糧臺。相傳唐太宗東征。嘗屯兵于此。虛設囷倉以疑敵人故名。○通州。漢爲路縣。屬漁陽郡。後漢曰。潞縣。晉屬燕國。隋屬涿郡。唐武德間。置元州。貞觀初。復爲潞縣屬幽州。遼因之。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天德間。置通州屬大興府。元屬大都路。明初屬順天府。淸因之。通州城池。在白河之西北。明洪武元年。甃以甎石。週九里十三步。門四。正統間。因西關廂。置西南二倉。建新城護之。亦甃以甎。週八里。高三丈二尺。連接舊城。西面爲門二。正德間。增修加高五尺。萬曆間。又增修。連垜口高三丈五尺。長一千三百四十丈有奇。濬濠三千三百餘丈。廣八尺。深二丈。引通惠河注之。永通橋。在城西八里。跨通惠河。脩二十丈。卽正統間,所建。淸康煕初。重修城池。永通橋左右。飾以靑白石欄。兩岸安石獅各二。城內駐箚。有通州協左右營。統轄采育三河,玉田豐潤張家灣五營。而受節制於天津鎭總兵官。古北口提督。通州協副將一。左營兼中軍都司一。千摠一。把總二。兵二百五十名。右營守備一。把摠二。兵二百五十名。又有分防東路。千總一。把總一。兵一百名。爲東路捕盜同知所轄。 孤山在州東二十里。四面平曠。一峰獨秀。高二十餘尋。大通河穿城內東注白河。舊名通惠河。源出昌平州白浮邨。逕神山泉。過楡河。會一畒馬眼泉。西南流入宛平縣界。由海淀折東南流。至西水關入京城。又從月橋入大內。南出正陽門玉河橋。經東便門外大通橋。抵通州。穿城而東出數里。入白河。元郭太史守敬所鑿。俗名裏漕河。明成化,嘉靖間。淸康煕,雍正間。屢加疏濬河道。修築堤壩。每歲七八月。永通橋下。舳艫彌亘數十里。

五日壬午[编辑]

朝陰夕晴。炊飯于燕郊鋪。止宿于三河縣。是日行七十里。○三河縣。漢潞縣地。唐武德間。柝置臨泃縣。屬元州。貞觀初廢。開元間。改置三河縣。屬幽州後。改屬薊州。五代初廢。後唐長興間復置。遼屬薊州。宋宣和中。屬燕山府。金改屬通州。元,明因之。淸屬順天府。三河城池相傳。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盧龍節度使趙德匀建。甃以甎石。周六里。高三丈五尺。門口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明嘉靖間。增修加高十尺。置敵臺,角樓。淸雍正間。又增修。南門外。有石橋。明正德間建。跨泃河支流。名曰小河橋。淸順治間重修。城內駐箚都司一。把摠二。兵一百六十五名。○靈山。在城北十五里山。是三面有泉。淸洌可愛。隆冬不氷。華山。在城北三十里。一名兔耳嶺。有泉。卽香河縣駱駝港之源。泃河。在城東北。自口外流入邊。西南流。經薊州北界。又西南經平谷縣南。又折而東南。經縣城東北。俗名洳河。又名草橋河。夏澤。在城西。水經注。鮑邱水東南入夏澤。南紆曲渚。北佩謙澤。顧亭林日知錄云。今三河縣西夏店。疑因古夏澤爲名。

六日癸未[编辑]

晴。炊飯于邦均站。止宿于薊州。是日行七十里。○薊州。春秋山戎無終子國。秦置無終縣。屬右北平郡。漢引之。後魏改屬漁陽郡。隋大業間。改縣曰漁陽。仍屬漁陽郡。唐武德初。郡廢縣屬幽州。開元間。始於縣置薊州。乾元初。屬河北道。遼於薊州。置尙武軍。屬析津府。宋宣和間。賜名廣川郡。金曰薊州。漁陽縣。屬中都路。元屬大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屬順天府。淸因之。薊州城池。明洪武初。甃以甎石。週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廣三丈。門三。無北門。池深六尺。闊五尺。淸康煕間。屢加修葺。城內駐箚。有薊州城守營。受節制於三屯協副將。古北口提督。都司一。千摠二。把摠二。兵二百八十二名。永濟橋。在城南跨沽河。明天順間建。萬曆間。重修。通濟河橋。在城西五里。跨沙河。明宣德間。嘗駐蹕於此。城內西南。有獨樂寺。不知創自何代。正閣上下層。東西六楹。南北八架。扁以觀音之閣四大字。旁題太白二小字。李靑蓮筆也。閣內立觀音塑像。長可七十尺。圍可數十尺。後廡北壁榻上。有金身佛。曲肱而臥。覆金線錦被。或云釋迦圓寂像。或云李白醉臥像。入其室。松蔭半窓。煙消篆鑪。寒飆颯颯透袖。竦然不可久立。遼時重修。有翰林院學士承旨劉成碑。統和四年孟夏立石碑。文曰。故尙父秦王。請談眞大師。入獨樂寺。修觀音閣。以統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重塑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神山。在州城東南八里餘。山半有大道。東西轉折而上。相傳金章宗。嘗獵於此。漁山。在州城西北三里餘。形如圓邱。高百丈。週五里餘。山多泉。居民引爲稻田。地名漁陽。以漁山之南。翁同山。在州城北四里餘。卽古無終山。有陽翁伯,種玉田。盤山。在州城西北二十五里。釋智樸盤山志。自來峯。北臺也。先師臺。南臺也。紫蓋峯。中臺也。九華峯。東臺也。舞劍臺。西臺也。上盤之勝以松。中盤以石。下盤以水。山勢外骨而中膚。層巒疊嶂。崒嵂排空。乾隆甲子。刱行宮于下盤。扁曰靜寄山莊。內有延春堂,韻松軒,千尺雪朶山亭,半天樓,冷然閣等十六景。龍池河。在州城南半里。一名漁河。源出州北之鵝臺下。瀦爲鵝湖。南流經州城西。又東南入沽河。沽河。在州城南五里。源出遷安縣。盧兒嶺。西流入遵化州界。爲梨河。西南流。經遵化州南。又西經薊州南。爲沽河。折而南。與泃河會。卽古庚水也。盤山水。在州城東。源出盤山東南。會五里河。入沽河。一名沙河。

七日甲申[编辑]

或晴或陰。炊飯于鰲山店。止宿于玉田縣。是日。行八十里。○玉田。漢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改無終。爲漁陽縣。唐武德間。分漁陽。別置無終縣。乾封間。屬幽州。萬歲通天間。改曰玉田。神龍間。改屬營州。開元間。還屬幽州。後改屬薊州。遼因之。宋宣和間。於縣置經州。後入金。仍屬薊州。元明因之。淸初屬順天府。雍正間。改屬永平府。玉田城池。明成化間。甃以甎石。週三里一百四十步。高三丈。廣亦三丈。門三。無北門。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崇禎間修築。城內駐箚都司一。把摠三。兵一百八十五名。○燕山。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晉咸康四年。石虎攻段遼。遼北平相陽裕。登燕山以自固卽此。旁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若數百斛囷。石梁貫石。鼓人援桴。故老言。石鼓鳴則土有兵。山勢峭峻。自西迤邐東來。延袤數百里。中外巨防。蘇轍詩。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之蓋實錄也。麻山。在縣城北十五里。一名古溪山。與燕山岡隴相接。小泉河在縣城東北。源出小泉。山繞城東。而南合孟家泉,光沙泉。又西南至寶坻縣界。入薊運河。孟家泉。在縣城東五里。自小泉至孟家泉。僅數里。凡一百二十餘折。兩泉合流。注鴉鴻橋。光沙泉。在縣城南三里。泉涌沙出。淨細光明。土人每取以攻土。又冬月。水中煖氣如霧。亦名煖泉。

八日乙酉[编辑]

晴。炊飯于沙流河。止宿于豐潤縣。是日。行八十里。○豐潤。漢爲土垠縣。屬右北平郡。後魏改屬漁陽縣。唐爲玉田縣地。金泰和中。又分置豐潤縣。屬薊州。元至元間。省入玉田。後復置。明洪武初。改閏曰潤。淸康煕間。改屬遵化州。雍正間。改屬永平府。豐潤城池。明正統十四年。天順二年。成化五年。相繼增築。甃以甎石。週四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門四。池深二丈。闊亦二丈。嘉靖,隆慶,崇禎間。相繼修葺。城上東南維。有二層角樓。扁曰文昌。俯臨平野。遠眺烟樹。地界頗覺爽豁。城內駐箚都司一。把摠三。兵一百七十名。○鴉鶻山。在縣城西北二十里。高數百仞。中有二石穴。俗呼孟家洞,趙家洞。山西北。有兩山對峙。中開一路通遵化。謂之狼山管。亦名兩山口。枇杷山。在縣城北三里。土阜逶迤。勢甚廣衍。還鄕河。在縣城西五里。源出遷安縣西黃山。西南流經豐潤城西。又西南經玉田縣東南四十里。下流至寶坻縣界。入薊運河。卽古巨梁水也。鴉鴻橋。跨河上。爲玉田,豐潤交界。沙流河。在縣城西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黨峪山下。南流經兩山口。又西南流入還鄕河。

九日丙戌[编辑]

黎明。雷雨。終夕西南風。或晴或陰。炊飯于榛子店。止宿于沙河驛。是日。行一百里。○沙河。源出遷安縣西。橫山之赤崖。南流會石河。經沙河驛東。又南經灤州西。合海子長灣。及大小泊。轉東南入海。

十日丁亥[编辑]

晴。午後西北風甚緊。着裘猶冷。炊飯于淸節廟。止宿于永平府。是日。行七十里。 孤竹城。在永平府盧龍縣西二十里。灤河南岸。孤竹山上。周可三百步。高僅一丈。南有一門。扁大字曰。賢人舊里。又扁小字曰。孤竹城。門內正北。有華表。扁曰。淸節廟。華表南之東。有碑大書曰忠臣孝子。旁書曰大明崇禎癸未。陳泰來書。華表南之西有碑。大書曰。到今稱聖。旁書曰。萬曆甲午。李順題。華表內正北。有石門。扁曰。淸風可挹。今皇上御筆。門左右墻嵌石片。刻百世淸風四大字。朱夫子筆。門外東西。各有石門。東西相嚮。東扁曰。天地綱常。西扁曰。古今師範。門內正北。又有門。左右翼序。中有三碑。書經史所載夷齊事蹟。門南東庭有碑。磨泐不可讀。門南西庭有碑。書祭文祭品諸式。後書曰。成化九年。知府王璽立石。又書曰。嘉靖二十九年。知府張玭重立。門內正北。又有門。又北爲正殿。東西五間。南北二間。正中一榻。東奉昭義淸惠公伯夷。西奉崇讓仁惠公叔齊。皆衮冕塑像。而手執碧玉圭。前有萬曆所製黃花班石香鑪。刻黍稷匪香。明德惟馨二句。殿梁。有扁曰。古之賢人。今皇上御筆。北壁又有皇上御製御筆。石刻曰。淸聖之淸孰與齊。首山途便此憑躋。爲傳公信及公遠。底較遼西復隴西。何事宋朝錫圭冕。可知夫子視塗泥。史遷慨羡靑雲士。未識浮名不稗稊。殿庭東。有明成化十年。太學士商輅所撰淸節廟重修碑。及弘治十一年。淸康煕四年。乾隆十年。知府等重修碑。殿庭西。有元御史中丞馬祖常所撰淸聖廟碑。而明成化十年。知府王璽重立。殿北爲揖遜堂。堂北爲淸風臺。臺在蒼壁上。灤河繞之。左右松杉蓊鬱。隔河村閭。孤竹君廟。如畫裏光景。畿輔諸勝中。當屬第一。臺東有行宮。複道飛檐。規制極其奢麗。臺西有守廟僧所居舍。明洪武九年。建淸節祠于永平府城內東北隅。景泰中。始移建于此。因舊廟廢址而重建。詩曰。古柏蘩蔭石逕幽。淸風臺下碧灤流。休道首陽眞與僞。我觀如是想千秋。○盧龍縣。本商孤竹國。春秋爲肥子國。漢置肥如縣。屬遼西郡。後魏延和初。爲遼西郡。及平州治。又僑置新昌縣。爲北平縣治。北齊廢遼西郡。入北平。隋開皇間。省肥如縣。入新昌。後改新昌曰盧龍。大業間。移北平郡治于臨渝。復改盧龍曰肥如。唐武德間。又改曰盧龍。仍爲平州治。遼因之。宋宣和間。改曰盧城。金又改曰盧龍。元爲永平路治。明爲永平府治。淸因之。盧龍城池。卽永平府城池。明洪武四年。因舊土城。甃以甎石。週九里十三步。高三丈有奇。廣二丈。門四。西水關一。池深二丈。闊五丈。景泰,弘治,隆慶,萬曆,天啓間。相繼修葺。淸康煕,雍正間。又屢加修葺。城內駐箚。有三屯協,左右營。統轄遵化,喜峯路,潘家口,薊州四營。而受節制於古北口提督。直隷總督。三屯協副將一。左營兼中軍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一。兵一百八十八名。右營守備一。把摠一。兵一百八十三名。又有山永協,左右營。統轄山海路。石門,燕河,建昌四營。而受節制於北口提督。直隷總督。山永協副將一。左營兼中軍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一。兵二百六十三名。右營守備一。把摠二。兵二百五十名。○陽山。在府城西南二十餘里。說文首陽山。在遼西。卽此。中多谿谷。相傳有陽樂縣古址。言首陽者。一在渭源。一在蒲坂。一在洛陽。一在盧龍。未詳孰是。南臺山。在府城西南十餘里。左爲陽山。右爲孤竹山。南臺中峙。形如印。亦爲印山。下有井。通灤河。山半有白石。形如伏獸。俗稱李廣射虎處。然負嵎回頭。眈眈之像太分曉。恐是人巧。康煕壬戌。綏遠將軍蔡毓榮。立小碣于石東。書曰。漢飛將軍射虎處。孤竹山。在府城西二十里。水經注。云孤竹祠。在山上。孤竹國城。在山側。一名洞山。灤河。在府城西五里餘。源出獨石口外。東北經舊開平界。流七百里。爲九流河。至喜峯口外。有柳河,寬河。鐵門關水俱注之。東南過潘家口。入團亭。與潵水合。又至中峯山。與恒河合。又過唐山。與長河合。又南經遷安縣。西轉而東。至分水嶺。過永平府城西。合漆水。又南經灤州東。又南至岳婆港分二支。一曰。葫蘆河。南流經樂亭縣東北。南入海。謂之東灤河。一曰定流河。南流經樂亭縣西北。南流至劉家墩入海。水經。濡水從塞外來。注云。濡水在盧龍。卽灤河也。靑龍河。在府城西北一里餘。源出桃林口北二百五十里。喀喇沁界。長吉爾垈山。蒙古名顧沁河。卽靑龍上流也。西南流。入邊經遷安縣東北界。又南經盧龍縣城西北。爲漆河。南合灤河。卽古盧水也。

十一日戊子[编辑]

晴。炊飯于背陰鋪穿撫寧縣城。止宿于楡關驛。是日。行九十里。○撫寧縣。漢置陽樂縣。屬遼西郡。後漢爲郡治。隋爲盧龍縣地。唐武德間。分置撫寧縣。後省入盧龍。金大定間。復置撫寧縣。屬平州。元至元間。省入昌黎縣。後復置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淸因之。撫寧縣城池。明成化三年創建。甃以甎石。萬曆十四年。於城外環築攔馬牆城。週三里有奇。高二丈。門四。池深一丈。闊五丈。淸康煕,雍正間。屢加修葺。石門營。在縣城東北九十里。都司一。千摠一。把摠四。兵二百五名。駐箚石門城內。山海營。在縣城東一百里。都司一。千摠一。把摠一。兵一百九十三名。駐箚山海關內。○橫山。在縣城東八里。山勢橫亘如屛障然。紫荊山。在縣城南二里。下臨陽河。兔耳嶺。在縣城西七里。雙峯尖聳。狀如兔耳。絶頂有潭。雲氣常籠其上。磴道屈曲攀廻而登。平廣可容數萬人。宋宣和間。張覺敗金將闍母於兔耳。明建文間。燕將谷祥。敗遠東兵於部落嶺。遂克兔耳寨卽此。角山。在縣城東北一百里。山海關北山勢。由居庸,古北,喜峯諸山。而東延亘千餘里。至此聳峙如角。長城枕其上。爲華夷大界。仙人臺山。在昌黎縣北十里。 距縣城南二十餘里。絶壁萬仞上。凌霄漢。有浩然臺。望海亭。韓仙洞。香山峯等諸勝。郭造卿以此爲右碣石。王應麟地理通釋云。左碣石。在遂城。右碣石。在平州。陽河。在縣城西一里餘。源出界嶺口外列坨山南。西流入口東。有箭桿水注之。又西南至臺頭營之南。有黑嶺水注之。又南經縣城西。轉東南。至紫荊山南入海。渝河。在縣城東二十里。源出古陽州。南流至連峯山。入于海。渝關臨渝縣之名。皆因此。石河。在縣城東北九十里。源出口外。自義院口流入。經石門寨東。又南至山海關。合南北二關河。南流入海。北關河。在山海關北二里。源出關外。由北水關。穿長城流入。經西關。南流入石河。南關河。在山海關南二里。源亦出關外。由南水關。穿長城。流入石河。

十二日己丑[编辑]

晴。炊飯于鳳凰店。止宿于紅花店。是日。行七十里。

十三日庚寅[编辑]

晴。觀澄海樓。出山海關。登威遠臺。止宿于八里鋪。是日。行四十里。○山海關南十里。有羅城。週三百餘步。北門一。內有三層臺。南旁海上。層臺二十六級。北有二層樓。東西三間。南北二間。上層扁曰。澄海樓。東壁有乾隆癸亥。皇上與張照梁詩正賡載詩。西壁有乾隆甲戌。皇上與汪由敦,劉綸。賡載詩。下層西壁有乾隆戊戌。皇上與于敏中,梁國治。賡載詩。北壁有乾隆癸卯。皇上與梁國治,董誥。賡載詩。皆幸瀋時駐蹕此樓也。中層臺二十五級。西有一碑。一書曰天。開海岳。一書曰。一勺之多。卽越人劉永基筆。而明天啓六年所豎也。南有御碑亭。覆黃琉璃。乾隆癸亥。御製詩也。下層臺。如甬道。入海百餘步。南有烟墩。高三丈餘。適値風恬浪平。遂登墩上。前臨渤海。天水無際。後眺渝河。原野極目。長城橫亘。閭井相錯。眞是天下壯觀。衝濤城根。皆鎔鐵爲覆釜形。俯瞰水底。歷歷可數。不知其幾千萬。此必燕,秦古跡。非洪武建關時所創。康煕幾暇格物篇。已言之。詩曰。平潮拍拍海吹裳。寥廓秋空雁影長。禹服千年徵碣石。箕封萬里接扶桑。五花城屹中山去。四鐍門開大帥忙。往事蒼茫雲水白。都司營裏八旗揚。又曰。層臺百尺壓鮫宮。天水相磨眼不窮。一點蓬萊何處是。星槎遙指白雲東。○山海關。古渝關地也。隋書開皇間。城渝關。漢王諒伐高麗。出臨渝關。通典臨閭關。今名臨渝關。在盧龍縣東。五代史。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東臨海。北有土耳,覆州山。山皆徒絶竝海。唐時置東西狹,石綠,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等戍。以扼契丹。明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建關城。兼置山海衛。南至海十里。東至錦州府,寧遠州界八里。顧亭林詩曰。茫茫碣石東。此關自天作。粤惟中山王。經營始開拓。是也。關城週八里有奇。門四重。由南門向北行數百步。爲四達虹霓門。上有二層鍾鼓樓。上層南扁曰。文昌帝君。下層懸鍾鼓。由鍾鼓樓。折而東行百餘步。爲第二門。西扁曰。天下第一關。相傳明人所書。東扁曰。祥靄博桑。淸聖祖御筆。由第二門。東行百餘步。爲第三門。東扁曰。山海關。地廣二丈。又有西羅城。週六里。東羅城。週三里。一百四十六步。南新城。週二里半。北新城。週一里四十二步。二城皆南北二門。與關城羅城。爲連環五座。亦名五花城。卽崇禎間。楊嗣昌所築。顧亭林詩曰。楊公築二翼。東西立羅郭。時稱節鎭雄。頗折氛祲惡。是也。關南之長城。頹廢百餘步。不復修築。而障以丹柵卽祖大壽擁兵東走處。崇禎己巳。淸兵越薊州。進薄京城。督師袁崇煥。帥總兵官祖大壽。何可綱等入衛。會帝信淸間。召見崇煥及大壽于平臺。責崇煥以援兵逗遛。縛付詔獄。大壽在旁。股慄失措。出與何可綱。擁兵東走。至山海關門閉。乃毀城而出。或謂明平西伯吳三桂。毀關納敵卽此。乾隆御製全韻詩注。淸兵薄山海關。三桂率屬。迎謁于睿親王。前驅入關。顧亭林詩。啓關元帥降。歃血名王諾。據二說。毀關納敵云者。謬也。余於丙申。過關。猶見其障以丹栅。今則撤去。使成坦路。商旅車馬。任其來往。自角山至澄海樓。雉堞處處圮缺。一不補修葺。後此幾年。燕秦古跡。華夷大界。將不可復尋。惜哉。關外數百步。有方臺。甃以甎石。週四丈。高三丈。南爲虹霓門。由臺內磴道陞頂。卽戚繼光所築威遠亭也。顧林亭林(註:疑顧亭林之誤) 詩。威遠臺前春草凄。望夫岡畔夜烏啼。是也。○金厚齋幹。問于尤菴宋文正公曰。斥和三學士。北行後。不知存沒。近聞尙今生存。方在吳王軍中。吳三桂降于淸。封雲南。至是擧兵。以復大明爲名。 果爾則誠是異事。但虛實未可知也。尤菴曰。頃聞北來之言。吳王以同仇討淸之義。馳檄于倭云。而倭果傳檄于我 國。吳,尹二人。書其生年月日及小字。付日本送來。自 上慮其漏洩于淸。密諭筵臣曰。漏洩此語者。當以一罪繩之。由是人皆祕諱。又曰。頃者。永安尉之子謂余曰。曾以此事。問于譯官張炫。則一切祕諱矣。其後張往見伊時專對某宰。詰之曰。此言不出於我口。而狼藉傳播。想自台監出云。若全是虛語。則張言恐不如是云云。今觀兩說自南北來而與之暗合。生存之說似是也。洪乃丙申生。而尹則丁未生。吳則己酉生。當時若不遇害。吳,尹之年。想今不至於老死也。按吳三桂當崇禎季年。以平西伯擁重兵。駐箚山海關間。先帝殉社。流賊僭號。而觀望逗遛。不發一矢。及夫李自成來逼永平。馳書求救於睿親王。啓關迎降。自爲前驅。順治定鼎。三桂以平西王受封。雲貴進三患二難之議。擒獻永明王。諱由榔。卽永曆皇帝。康煕壬寅。平定南方。詔云。特命平西大將軍平西王吳三桂。同定西將軍愛星阿等。統領大兵。直抵緬甸。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擒僞永曆及僞鞏昌王白文選。 明統之絶。實由三桂之排布。千古叛逆何限。而反覆凶譎。未如三桂之有甚者。晩後擧兵。名以復朱氏。何異於謝靈運之自況魯連,子房也。皇明通紀云。自成脅吳驤。作書招三桂。三桂報曰。父旣不得爲忠臣。子安得爲孝子。夫驤之勸子以降賊。固禽獸不如。而三桂之責父以不忠。則人理之淪喪。甚於溫嶠之絶裾。孰謂求忠於孝。未必然乎。乾隆御製戊戌集註。三桂聞燕京失守。吳驤爲賊所縶。尙遲回不赴。及聞寵姬陳沅被掠。乃勃然而起。決計降淸。梅村吳偉業詩云。不爲君親來古國。只因女子下雄關。又云。衝冠一怒爲紅顏。世以爲畫出三桂情狀。先輩未及見淸初史。眞以三桂爲明純臣。動稱吳王。使亭林,榕邨諸先生聞之。豈不咦然破口乎。當三桂之倡亂也。連兵尙耿。撼擾滇黔。馳檄東南。騷動外藩。書送三學士生年小字。亦三桂凶譎之一策也。以三學士之忠節。猶在軍中。則可知其爲義擧。是欲藉重於三忠。取信於我 國。而先輩誤認三桂。抑或由此也。今開國方略新頒。而三學士大節彌彰。可以有辭於天下萬世。可以打破乎百餘年悠謬之說。乃知直道無往而不伸也。或曰。瀋陽日記。洪忠正之成仁。在丁丑三月。尹忠貞,吳忠烈之成仁。在四月。而方略。俱以三月甲辰書之。何也。夫史例以月系年。以事系日。一事之錯出者。亦可類從。洪學士之成仁。先於尹,吳。旣在三月甲辰。則尹,吳二學士之以類從之無疑。何必以一事逐月立綱乎。○起燕京。至山海關。除淸節廟,澄海樓。紆廻之三十里。爲六百八十里。

十四日辛卯[编辑]

晴。觀許孟姜祠。炊飰于中前所。止宿于涼水河站。是日。行七十里。○姜女廟。在山海關東十里。高阜突起於海濱平野。歷石階一百八級。上有祠東西三間。南北二間。扁曰。勁節凄風。淸果親王筆。祠正中。有榻上安秦貞女許孟姜塑像。旁顧低視。愁容可掬。左右童女侍立。一持傘。一奉帶。前有扁曰。芳流遼水。今皇上御筆。榻東有明萬曆壬子所豎碑。書出塞詩曰。出塞將軍汗馬勞。偶來風雨襲征袍。聲傳徼外奔封豕。羽入雲中看落雕。鴨綠晩舟通屬國。鵝黃新酒醉詩豪。行營列炬歸來晩。城上烏啼月正高。又曰。海上雙雙擁翠螺。傳來姜女瘞廻波。千年不轉心如石。萬里相牽淚濕羅。拍岸濤聲頻助咽。窺人鴦鳥摠成魔。珥流砥柱應如此。把酒臨風紀不磨。主關海若王致中所詠也。榻西有淸康煕丁亥所豎碑。書重修祠記。翰林院修撰李蟠所製也。祠北有佛殿。庭西有重修祠記碑三。一則萬曆甲午。兵部主事張棟撰。一則萬曆丙申。兵部主事張時顯撰。一則康煕己酉。淄川知縣程觀頤撰。殿北有大石。東刻望夫石三大字。太原白輝筆。南刻今皇上御製詩。北刻振衣亭三大字。作如是觀四大字。石北有亭。在數十仞蒼壁上。大陸遙山。秦城週遭。爽豁之光景。可與澄海樓伯仲。亭東有行宮。規制精麗。詩曰。兔山山色碧悠悠。姜女祠東暮靄收。海鳥恨深塡木日。塞鴻聲斷擣衣秋。雲空水逝長城策。地老天荒片石愁。千古貞名磨不得。至今行客爲停輈。○中前所城池。明宣德三年。指揮葉興建。週三里八步。高三丈。池週四里三百步。深一丈。闊二丈。門三東曰定遠。西曰永望。南無號。乾隆癸卯重修。城內駐防。佐領,驍騎校各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寧遠。乾隆戊戌。關外十八處城池。發帑百餘萬。予限五年。次第繕修。雉堞崢嶸。而獨於山海關。一任其荒廢。豈以瀋陽在東。不必置重關於兩京之間歟。乾隆御製戊戌集山海關詩注云。明自萬曆以後。朝臣惟門戶紛爭。百姓以科斂愁怨。紀綱陵替。以底於亡。德之不務。雖設險何益,今中外一家。陪京且在關外山海之陰。不過存名而已。又癸卯集詩注曰。關外邑鎭城垣。明季用以守禦。當年攻取之際。掘毀者有之。昇平日久。風雨所摧壞者亦有之。閭閻依城郭而居。荒廢不治。非安民之道也。常於戊戌發帑予限。命工部侍郞德成。同盛京將軍等。督修。

十五日壬辰[编辑]

晴。炊飯於中後所。止宿于東關驛。是日。行六十里。○中後所城池。明宣德三年建。週三里一百七十步。高三丈。池週四里二百步。深一丈。闊二丈。門四。東曰潤和。南曰歌薰。西曰說澤。北曰寧瀾。東南有關廂。城三面。週二里十一步。門二。東曰威遠。南曰鎭朔。乾隆癸卯重修。城內駐防。佐領,驍騎校各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寧遠。

十六日癸巳[编辑]

午前雷雨後。或晴或陰。炊飯于沙河驛。而止宿于寧遠。是日。行六十里。○寧遠州。漢徒河縣地。隋爲柳城縣地。唐爲營州及瑞州地。遼置嚴州興城縣。屬錦州。又於南境置來州。金廢嚴州。以興城。屬興中府。改來州。爲瑞州。元爲錦州。及瑞州地。明初置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宣德三年。分二衛地。置寧遠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淸康煕二年。東割塔山所地。入錦縣。西盡倂前屯衛地。改爲寧遠州。三年屬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寧遠城池。明宣德三年。總兵巫凱建。城週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池週七里八步。深一丈五尺。門四。鍾鼓樓在中街。天啓三年。監軍袁崇煥。以舊城疏薄。改定規制增築。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頂收二丈四尺。又築外城。週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內城。門四。角樓四。今外城頹廢。僅存遺址。內城乾隆癸卯重修。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筆帖式一。倉官一。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城南門內。有祖大壽石坊。西門外。有祖大壽墓。大壽卽祖承訓子。明之世將。今觀南北二石坊所書褒奬之句。皆皇明玉音。而叛入淸朝。爲開國元勳。名編貳臣。傳垂千秋 。淸史。以明臣降附者。編列貳臣之傳。爲人臣事二姓者戒。祖大壽,洪承疇之以有勳績。在甲編。如錢謙益輩之進退無據者。在乙編。 畢竟城西三尺荒墳。何必較遲速。烏虖惜哉。崇禎間。寧遠爲百戰多壘之場。我使由海路。泊舟覺華島。到此不勝其虞外。觀於東岳李公安訥之紀行詩。潛谷金公堉之紀行錄而可知也。今邊塵不警。車書同化。冠蓋相望。坦途無梗。眞太平世界也。○三首山。在州城東五里。三峯列峙。皆石壁峭拔。上有泉。下注東南。流八里入海。中峯絶頂。有煙墩。山北霜葉。如鋪錦繡。山東有天寧寺。明正統間勑建。扁曰。首山勝境。歡喜嶺。在州城西一百九十五里。山海關東三里。威遠臺峙其上。覺華島在州城南十二里海中。上有海雲,龍宮二寺。寧遠河在州城西一里。源出寧遠衛西北山谷間。南流至城西。分爲二派。環抱州治。復合爲一。南流會湯沙河入海。湯沙河在州東一里餘。俗名姜女河。源出火燒門山。南流入寧遠河。東關驛河。在州城西南六十里。源出鷹窩山。分爲二派。遶東關驛城東。西又合流而南。散漫荒甸。六州河。在州城西南八十里。俗呼六股河。源出邊外。蒙古名遂濟河。自高臺堡東入境。爲六州河。南繞中後所城東南。流入海。涼水河。在州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官帽山。遶涼水河鋪。東南流入海。中前所河。在州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亦名東沙河。源出破山洞。東南流經中前所城。東入海。小凌河。在錦州府城東十五里。源出土默特明安喀喇山。東北流會木壘河。由松嶺邊門西五里入境。爲小凌河。繞府城西。又名錦州。轉而南流五十餘里。至唐家臺西入海大。凌河。在錦州府城東四十里。源流已詳義州。

十七日甲午[编辑]

晴。炊飯于連山驛。止宿于高橋鋪。是日。行七十里。到高橋湖之北岡。南俯覺華島。江蘇商舶簇立於前洋。此卽崇禎間。我使來泊處也。其海路。自我關西宣川宣沙浦放船。歷遼海之鹿島,石城島,平島,旅順口,鐵山嘴,雙島,南北汛口。始到覺華島下船。從旱路達燕京。崇禎己巳。椵島帥毛文龍所定也。

十八日乙未[编辑]

或晴或陰。炊飯于松山堡。止宿于雙陽店。是日。行六十里。○小凌河。經雙陽店西五里。跨河爲木梁。名雙陽橋。河邊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筆帖式一。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寧遠。○路過呂翁山。渡小凌河。淸崇德六年。大破明兵十三萬。擒降督師洪承疇。卽此地。乾隆御製癸卯集注。洪承疇旣降于本朝。明訛傳爲陣亡。優卹備至。後黃道周被執。至金陵。承疇時方經略江南。以道周同鄕。遣人慰問。道周言先帝因洪督師已死。特賜祭葬。擧國皆知。今安得復有洪督師。詞氣激昂慷慨。聞者感動。承疇爲之慚沮。道周,承疇。皆閩人也。榕村李光地語錄。黃石齋就義之晨。二官入謁拜如儀曰。爲公送喜。石齋曰吾國破家亡。何喜之有。二官曰。已得請許公就義矣。石齋笑曰。是誠可喜。但汝輩安能解此。因歷數二官之家世閥閱而呵其罪。二官皆浹背趨去。不敢仰視。按今以兩集參攷。則二官亦如洪承疇之叛明歸淸者。而榕邨立言。每主忠厚。不露其姓名也。當時關外。烽火阻絶。十三萬兵,大師之存歿。朝廷猶漠然不得其實。如金應河之以小邦偏將。戰歿於建州者。又何能達于黈纊。而至有遼東伯之贈乎。且其天朝賜祭文。鄙俚不堪讀。殆兔園邨學究之所不爲。尤不足取信也。

十九日丙申[编辑]

晴。炊飰于大凌河。止宿于十三山。是日。行五十里。○渡大凌河。時有大官乘簷頂太平車。自東而來。騎從甚盛。問之則奉天府尹。而錦州被水戶賙賑之行也。蓋今夏雖無跨朔浹旬之淫潦。而六月晦七月初。數日暴雨。濱河諸邑。潰決墊溺之患。挽近所軍關內之永平。關外之錦州。俱濱大河。故人家田疇之漂沒。幾與義州,朝陽等。秋獲未免歉荒。而他餘諸邑。毋論關內外。擧皆登稔。十三山。西距錦州府城七十五里。高一里餘。週二十里。峯有十三。皆巉巖特挺。上有潭。下有金牛洞。出山海關已望見。凝嵐積翠於大荒中。似遠似近。宛然畫圖。遼史燕王淳。討武朝彥。至乾州十三山。卽此。○皇曆賫咨官洪仁福來。到得家信。上而 聖候萬安。元子宮日就岐㠜。下而仲父議政公愆度已平復。公私喜消息。莫大於此。又見灣尹族兄書。渡江時。前府尹李頤祥爲主人。已遞去。徐承旨邁修代李來莅。 次兒進士有榘。八月晦間。殿講純通。特蒙直赴殿試之恩。三世受 聖上洪造。將何以圖報。感祝嘉悅之中。還切憂愼。賫咨官八月初離京。九月旬前渡江。故家書則未及言科聲。灣尹則因撥路見榜而胎送。

二十日丁酉[编辑]

或晴或陰。炊飰于閭陽驛。止宿于廣寧站。是日。行八十里。廣寧邑治西北。倚毉巫閭。峻嶂疊巘。百里週遭,東南臨曠野。蒼茫不見涯岸。民戶之稠盛。市廛之繁華。雖遜於遼陽。而山川之秀麗。地界之爽豁。大勝於寧遠。實是關外重鎭。而與寧錦遼義。表裏控扼者也。○閭陽驛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廣寧縣。漢東南爲無慮,望平二縣。屬遼東郡。以西北爲參縣地。屬遼西郡。晉省無盧縣。以望平縣。屬玄菟郡。後魏又省望平縣。入廣都縣。唐以無慮,望平二縣地。置巫閭守捉城。後入渤海。爲顯德府。遼置顯州奉先軍。屬東京。金爲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屬廣寧府。元爲望平,閭陽二縣。屬廣寧府路。明爲廣寧衛。封建遼王。後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淸爲廣寧縣。屬錦州府。廣寧城池。明洪武間。指揮王雄。因舊址修築。都督劉眞甃以甎石。永樂間。總兵劉江增展南關。弘治間。備禦胡忠展西隅。嘉靖間。都御史任洛,總兵馬永。重修。城週十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南關廂三面週三里二百二十步。門三。鐘鼓樓。在中街。池週十六里四十五步。深一丈五尺。闊二丈。乾隆癸卯。重修。城內駐防。協領一。佐領三。滿洲,蒙古,漢軍防禦各一。驍騎校六。筆帖式一。所領滿洲蒙古漢軍兵五百名。○城內西北隅。有萬紫山。卽明,遼王府基。東北隅。有雙堛。高皆十餘丈。鐘鼓樓南。有明寧遠伯李成梁華表。東沙河。ㄷ在城東門外。源出毉巫閭山三道溝。東南流。遶城北而南。經城東一里。會南沙河入海。南沙河。在城南十二里。源出毉巫閭山。由牽馬領。東南流入東沙河。楊郞河。在城西門外。源出城西北泉。南流入南關。東南注東沙河。馬市河。在城北二十五里。源出義州魏家嶺。東南流。東至中安堡城東南散漫。羊腸河。在城東四十五里。源出邊外白石道溝。由頭臺子。西入境。東南流七十里。至蛇山下平野散漫。

二十一日戊戌[编辑]

晴。觀北鎭廟。炊飯于中安堡。止宿于小黑山。是日。行九十里。○毉巫閭山。高十餘里。週二百四十里。舜封十二山。以毉巫閭爲幽州之鎭山。勢掩抱六里。亦名六山。南距七里有北鎭廟。隋開皇間始建。唐天寶間。封廣寧君。宋加王號。元大德間。封貞德廣寧王。明初尊爲北鎭。毉巫閭山之神。元季廟燬。明永樂十九年勑建。成化間重修。淸康煕,雍正,乾隆間。屢加修葺。廟南爲石坊五間。東西安石獅仿。 仿 (註:疑誤書坊字為仿) 北爲虹霓門三間。覆以靑琉璃。扁曰。北鎭廟。闕南左右。又安石獅。闕北爲神馬門三間。左右翼廊。爲櫺星南向。神馬門外。東西各有序五間。東西相向。門內東西。各有二層樓。東爲鐘樓。西爲鼓樓。樓北爲奉香殿。正中設奉香寶座。後倚皇帝萬壽金字牌。左右排列黃傘金龍扇。上榻鬱蔥佳氣扁額。淸聖廟御筆。殿庭南甬道。東西有碑亭四。皆康煕,雍正,乾隆間重修記,降香文及御製詩也。殿庭東西。各有序七間。東西相向。奉香殿北爲正殿。東西五間。南北三間。覆以靑琉璃。正中龕內。安北鎭神塑像。俱衮冕。左右仙童侍立。龕外左右。仙官神將各二侍立。上揭乾始神區扁額。淸世宗御筆。殿庭東西。各有序三間。東西相向。殿階上左右及階下。有遼,元,明,淸重修降香碑。正殿北邊。又有更廳三間。廳北有門三間。門南左右。各有序三間。東西相向。門北有殿五間。覆以靑琉璃。內奉白帝娘娘。殿東北有仙巖孤石。峭拔數丈。巓刻會仙亭三字。旁又有磴䃦。上搆小亭。俯臨廣寧邑治。閭閻撲地。粉堞耀日。繁華佳麗。筆難殫記。巖下又有小亭。南有行宮。舊鐫呂仙像於巖。又名呂公巖。或稱棋盤山。而今磨泐不可辨。殿西北。有翠雲屛。大石方廣丈餘。下爲峇。南北通明。上刻補天石三字。明都御史張學顏筆。又刻萬曆癸巳。何于度,梅台祚,胡文海,江毓瑞等題名。石南有碑。前書曰。矻鎭幽方。後書曰。當境神。康煕中。禮部侍郞沈荃筆。乾隆甲辰。皇上東巡。親祀北鎭。周覽廟中。有古松已枯其半。槎枒如鐵石。東榦蒼翠鬱然。奇致夭矯。皇上立樹下。親爲模畫。刻之烏石。嵌于巖腹。題詩畫旁曰。鎭廟門西似蓋松。半存枯榦半籠蔥。凝神如見抱朴子。圖貌慚非陳所翁。立下忽疑晴如雨。現前不悟色兮空。何當六月其根坐。讀疏仡聽謖謖風。今詩畫存而枯松已亡。石東南。有覽秀亭。西眺桃花洞。層巒奇巖。霜葉鋪錦。道隱谷聖水盆諸勝。可以領略於數里外。皇上御製戊戌集注。桃花洞崖間多泐 朝鮮人詩。蓋朝鮮爲箕子所封。至今猶重文敎。廟東別有觀。道士數人居之。蓋爲守廟也。○小黑山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明時築邊于小黑山。東至老邊驛。爲三衛駐牧之地。今邊牆遺址猶存。淸以大凌河邊爲牧場。夏則放馬於水草豐饒處。冬則分交內府官莊旗人餧養。今孶育之數。爲二十萬二千八百餘匹。

二十二日己亥[编辑]

晴。炊飰于新店。止宿于二道井。是日。行五十里。今日卽我 聖上誕辰。遙想百僚起居。近侍引對。稱觴獻壽。慶賀如雲。而余以閣臣。遠滯封疆之外。未隨鵷鷺之列。瞻望蓬萊。耿然于中。登新店後岡。回顧西北白臺子。此乃七月初。熱河,燕京分路處。由白臺子。過醫巫閭北麓。出九關坮門。至熱河。由熱河入古北口。至燕京。由燕京出山海關。過毉巫閭南麓。還至白臺子下。水陸跋涉之間關。已成過境。而三朔之間。歷遍塞山內外數千里。亦足以酬桑蓬之志矣。

二十三日庚子[编辑]

晴。炊飯于一板門。止宿于白旗堡。是日。行五十里。

二十四日辛丑[编辑]

晴。炊飯于新民屯。止宿于孤家子。是日。行八十里。

二十五日壬寅[编辑]

陰。終夕南風。入夜灑雨。炊飯于帶方新。止宿于瀋陽。是日。行八十里。○起山海關。至瀋陽。除北鎭廟紆廻之二十里。爲七百八十里。

二十六日癸卯[编辑]

晴。炊飯于白堛鋪。止宿于十里河鋪。是日。行六十里。朝於瀋陽。送淸心元十丸,詩箋百葉,厚紙十卷,扇二十柄,鰒魚百箇于副都統成榮。且使柳檢書得恭。以余言往告曰。俺等秋初。向熱河。閤下爲念潦途行色之艱辛。助以車馬。贈以白金。白金則嫌於私。近於貨。雖不免辭謝。而車馬則賴以致身于義州。得達于熱河。恭伸 國王殿下慶祝之忱。屢蒙皇上特異之恩。𨡴車穩旋。光華赫然。受閤下賜多矣。數種土物。聊效銘感之忱。幸乞笑留。成答曰。此乃地主常禮。何足煩謝。白金之辭。可見使臣之廉潔。而伊時還付何人乎。柳對曰。付之通事官。使卽奉納矣。閤下尙未聞知可訝。一番査問何如。成曰。通官輩。本自卑鄙。縱或中間乾沒。何必置意乎。但辭受之際。往復不可不分明。當問于通官矣。今來貴幣。全受則不安。全却則不恭。藥丸詩箋拜領。餘奉完悚悚。成是滿洲人。而柳盛稱其儀容儒雅。筆翰優餘。有宰相風度云。近來滿洲文學。反勝於中華。如鐵侍郞。亦其一也。離瀋陽。行到渾河邊。甲軍五名。疾馳趕來。押去通官寶德。數日寂無聲息。余到連山關後。寶德始放還。見首譯洪命福。怒色勃勃曰。凡有往復。不使首驛爲之。使柳裨爲之何也。吾旣備納銀子。不畏副都統云。想大經厄境而歸。可發一笑。

二十七日甲辰[编辑]

晴。炊飯于爛泥鋪。止宿于東京。是日。行六十里。

二十八日乙巳[编辑]

晴。竟夕西風。霜寒漸緊。炊飯于冷井站。止宿于浪子山。或作狼子山。 是日。行七十里。○太子河東數里。有木商鋪。連抱之材。積如丘陵。殆近數百萬株。聞是斫取於長白山下諸窩集中者。而每年秋末冬初所置。翌年夏潦。或從太子河流下。或從鴨綠江流下。關外公私舍。皆賴於此云。我 國關西之江楚諸邑。關北之三甲諸邑。皆爲長白山後麓。且沿鴨綠江而公私取材。徒靠於京山海島。殊未可曉也。

二十九日丙午[编辑]

陰。踰靑石嶺。止宿于甜水站。是日。行四十里。

三十日丁未[编辑]

晴。踰摩天嶺。止宿于連山關。是日行四十里。灤府吏。領饌物來到。得家信。始聞有榘之蒙恩直赴。卽八月二十七日。且有 賜樂之異數云。驚喜感祝之至。莫知所以報答。

十月[编辑]

一日戊申[编辑]

晴。踰分水嶺。止宿于通遠堡。是日。行五十里。

二日己酉[编辑]

晴。炊飯于黃家庄。止宿于雪裏站。或作薛里站。 是日。行六十里。

三日庚戌[编辑]

西北風灑雪。炊飰于三臺子。還到鳳凰城邊門。是日。行八十里。○起瀋陽。至鳳凰城邊門。爲四百六十里。燕京至鳳凰城邊門。共一千九百二十里。

四日辛亥[编辑]

晴。留邊門。自灣府賫傳正副使處。有 旨若曰。聞卿等一行穩旋。咨文奏請。亦如意。公私萬幸。至於副使。卿子闡名於慶科。尤可喜也。皇帝恩數。愈往愈摯。在我國道理。亦豈可汎忽。冬至使行。待卿等還。卽當發送。卿等渡江後。所賫來禮部咨文。先付譯官。騎撥上送。以爲趁卽淨寫。回咨之地。卿等復命之期。亦爲指日以聞事下諭。庚戌九月二十七日。右承旨李益運成貼。卽日燕京起程狀本入啓日也。今以微臣之行期。至煩 聖衷之記念。十行恩綸。遠宣邊門。此已曠古之殊典。而嘉乃之諭。又及於有榘科名。尤屬異數。天高地厚。何以報答。聞冬至使拜表。定在今月十七日云。若待渡江後。上送咨文。則恐未及於拜表前。故賫來咨文十二度。傳付譯官趙重鎭。使之出往灣府。騎撥進京。

五日壬子[编辑]

晴。留邊門。

六日癸丑[编辑]

朝陰夕晴。留邊門。

七日甲寅[编辑]

晴。留邊門。燕貨互市。車二十八輛齊到。六月入邊門。扇紙,皮布,魚藿等麤重之商貨。僅爲十八輛。今緞絲香茶等珍貴之燕貨。反爲十輛。可知商人輩。渡江時冒禁之狼藉也。或言今行潛包黃金爲六千兩云。朝廷設禁愈嚴。而奸民冒禁愈甚。前後邦內黃金之歸於淸人者。殆近累鉅萬。天不愛寶而徒資隣國。惜哉。蓋白金之私採。必穿竇幾丈。置冶幾所。工力甚緊。故其禁易。黃金之私採。或於田疇之畔。或於溪澗之濱。鋤取沙土。漉以洗淨。不費工力。故其禁難。況大利所在。莫可沮遏。與其有設禁之虛名而爲奸民之淵藪。毋寧就其優產處。置店官。爲之管攝。以察私採也。

八日乙卯[编辑]

陰。入夜風雪。留邊門。遣首譯洪命福于鳳凰城。請來城守尉及稅官邊鎭之設。將以嚴禁。條達使命。尊中國懷遠方而邇來。邊官皆是滿人之嗜利無恥者。我使亦不能潔己守法。彼人之操切轉緊。索貨日增。而我人之詐僞愈出。犯禁日甚。方來之虞。可勝言哉。雖以今行觀之。所謂城守尉覘我 國私商潛市馬二十四匹。縱甲軍攔阻於雪裏站。恐喝私商。索出白金二百四十兩。然後捨送。朝廷如欲輯寧西邊。姑罷互市爲上。另擇專對其次也。且邊門,盛京,山海關,燕京四處。贈給白金。卽象譯輩私事。非禮部之所知。而舊皆收斂於一行八包中。宣德間。象譯盤纏。每人許賫人蔘八十斤。謂之八包。後代以白金及雜物。 首譯擔當彌縫。自 英廟辛亥,壬子間。首譯金慶門。稱以公用。上聞朝廷。于今六十餘年。每行公用所費。輒爲白金五六千兩。伊時慶門。以刱開無前之規。至於遠竄。而因襲流弊。尙未釐革。實莫曉其故。一番呈文于禮部。亦可禁斷。而象譯輩。恐嚇使臣。百計沮遏。是豈眞爲邊門生梗之慮。必有中間乾沒而然也。

九日丙辰[编辑]

晴。出邊門。止宿于溫井坪。是日。行五十里。

十日丁巳[编辑]

晴。炊飯于鎭江城。還渡鴨綠江。止宿于龍灣。是日行七十里。

二十二日[编辑]

復命。 上引見于煕政堂。諭曰。卿等可謂完福。方渡鴨江。聞 宗社大慶。及到熱河。傳奏好音於皇帝。恩言鄭重。咨請順成。屢登萬壽宴筵。縱觀西山勝景。至於玉盃之親授。尤屬曠古之異數。予見起程狀本。深用嘉乃。臣仁默,臣浩修。起對曰。皇穹眷顧。 列祖默佑。時値降聖之運。 國有主鬯之托。亶由我 聖上大德。克享天心而獲此景籙也。臣等到鳳凰山下。恭承吉報。一行聚首開緘。懽忭蹈舞。邊門內通官章京輩。亦皆紛紛來賀於象譯。可見民彝之所同然。無此疆爾界也。 上曰。皇帝精衛何如。政令何如。仁默曰。顏貌若六十餘歲人。視聽行步。亦不減於壯年。而政令比之向來。頗覺縱弛。寵任和珅。權勢太重。人情甚佛鬱云。浩修曰。和珅雖權重。而首閣老阿桂。淸儉端雅。大系民望。皇帝又不替眷遇。故朝廷賴是維持云。 上曰。果有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底氣像乎。浩修曰。未必其德量之能如是。而臣於十餘日宴筵。屢與之周旋。熟察其儀容。則整飭凝重。有宰相風。且對和珅。不少諂屈。和反趨進接話。足揣其內有操守也。 上曰皇帝與卿等酬酢時。誰爲傳語。浩修曰。通官譯語。禮部尙書傳奏。而皇帝再次召見臣等。欲與之長語。問有淸蒙語者。而臣等以未帶來仰對。皇帝甚爲之沓沓。大抵事大中最緊切。卽淸語。而譯院淸學。漸不如古。臣行所帶去之李惠迪。名雖淸學。未達例用話頭。故不得已以未帶來爲對矣。 上曰。此在譯院之勸奬蕫責。卿等以今所奏。啓下擧行條件。另飭該院。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