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燕行紀/燕行紀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燕行紀
燕行紀卷一
燕行紀卷二

起鎭江城至熱河[编辑]

起鎭江城至熱河[编辑]

乾隆庚戌八月十三日。卽八旬萬壽節也。進賀使昌城尉黃仁點,副使禮曹判書徐浩修,書狀官弘文館校理李百亨。以五月二十七日辭陛。 上引見于誠正閣。諭曰。皇帝八旬萬壽節。比他年尤別。故差遣卿等進賀正使。暑雨遼瀋。道路必然艱險。愼旃往還可也。臣浩修對曰。朝野顒祝 邦慶之時。臣以近密之列。行將半年離闈文陛。區區下情。不勝耿結。 上曰。今年元正。福字宸翰頒降。實屬曠古之典。卿等到燕後。如見禮部尙書侍郞。須以感頌銘鏤之意。或言及或書示。俾卽導達於天聽可也。臣仁點對曰。象譯輩傳語。終未分明。構出小篇文字以示似好矣。臣浩修曰。書示勝於言及。敢不竭力奉行期於導達。仍 命臣浩修退待於內閣。少頃領籤李興潤擎 御製宣賜。題曰。皇帝八旬萬壽節。特遣專使進賀。拜表日。書贈副价詩曰。此路重穿薊柳烟。乾隆丙申十一月。臣以謝恩副使赴燕。丁酉三月復命。 歸期應在雁賓前。人間五福君先數。有意行參萬壽筵。繭紙徽墨。 雲漢昭回。異數也至寶也。到燕京。裝以錦紬玉籤。還朝後。奉安于御書閣。○順治乙酉。因勅諭。並元朝,冬至聖節,歲幣爲一行。名曰冬至使。每年一遣謝恩,奏請,進賀等使。隨事差送。而冬至使以正二品。副使以正三品擬望。謝恩等使以正一品。副使以從二品擬望。今番則八旬聖節。不宜循常。故差送專使進賀。先具由移咨禮部。本年三月。別遣賫咨官張濂。又乾隆御製詠我國使。有云。禮義國原閑賦詠。上元帖字句增。有云。覲謁應來能句人。大臣據此奏請。進賀副使勿拘常格。文任中差出。余以禮曹判書,藝文提學。首擬蒙點。聖節進賀。表文,咨文各一度。方物黃細苧布一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錦紬三十匹。紫細錦紬二十匹。白細錦紬二十匹。龍文簾布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獺皮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粘陸張厚油紙一十部。福字宸翰頒降謝恩表文咨文各一度。方物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錦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一十五張。滿花方席一十五張。雜彩花席一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使臣參宴等謝恩。有表而無方物。

六月[编辑]

七日[编辑]

到安陵節度使營。觀德堂。有先祖忠肅公儐使時詩版。先君文靖公。以冬至使續題。余於今行。又敬和刻揭。三世俱按箕藩。實稀異故聯句及之。詩曰。迢迢京國久離羣。獨上高樓倍戀君。臨水重關西塞路。凝霜畫戟朔方軍。一家玉節三箕域。十載星槎再薊門。慙愧棠陰經過地。敢云繩美答憂勤。

十一日[编辑]

到龍灣。起程以後。積雨快晴。千餘里行役。能免阻水涉危。寔荷 王靈攸曁也。自十二日。復成長霖。三江漲溢不得渡。一旬滯留鎭邊軒。愁思悄然。次李月沙韻。示兩檢書。詩曰。年華滾滾水爭流。積雨龍灣節近秋。漢使乘槎迷舊路。燕都訪客憶前遊。風沙浙 (註 :疑誤書淅字為浙) 瀝邊聲合。平楚空濛雁翅浮。千里觚稜勞遠夢。北辰高處更登樓。又曰。三到龍灣閱幾星。行人猶慣短長亭。來旬舊舍迎髫白。賀壽新槎指岱靑。節序驚心螢草色。華夷分界鴨流汀。應知萬國趨王會。原濕悠悠不蹔停。

十二日[编辑]

別賫咨官張濂還到江。禮部回咨中。皇帝以專差使臣進賀。大加褒嘉。恩諭鄭重。張濂則阻雨留灣。回咨則定陪持呈于備邊司。大臣奏請。更具答咨。付送于進賀行。又關飭使行。姑勿渡江。等待答咨成送。

二十一日[编辑]

夜二更。禮部飭行咨文一度。盛京將軍飭行公文一度。自鳳凰城傳到。令進賀一行。務於七月旬前。徑赴熱河。期限促迫事勢急束以不得遲待答咨明日渡江。具由馳啓。使任譯李光烈留待答咨賫奉趕來于中路。入柵後。送言鳳凰城將及瀋陽禮部。俾勿阻攔。公文曰。盛京將軍衙門爲箚行事。左禮司案呈。准禮部咨。開爲咨行事。主客司案呈。本年五月。准 朝鮮國差來賫咨官張濂。咨請本部轉奏該 國。謹擬萬壽聖節。仍遣使恭進方物。等因經本部具奏奉旨准行在案。今安南,南掌,緬甸。等因恭祝萬壽貢使。俱定於七月初十日。到熱河。預備筵宴。相應飛咨。盛京將軍轉飭 朝鮮國貢使。妥速趲行。徑赴熱河。務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到。不必到京後再行。前往轉致紆折可也。等因前來相應飛咨。 朝鮮國文到。遵照部咨事。宜該國貢使。務于七月初十日以前。徑赴熱河。以備筵宴。勿得稍遲外。仍飭知該貢使。務遵照部文呈。速趲行毋悞。倂箚飭鳳凰城,遼陽城守尉査界協領等文到。卽在於 朝鮮國貢使。經由處所。出派妥員。俟該 國使到境。務須以部文看視。催令趲行。勿得任其遲延。仍將過境日期。飛投査核。此件部文。本衙門於本年六月十八日。接准。隨於是日。由馹飛咨該 國。幷飭知各屬之處聲明。咨報禮部及知照盛京禮部移付右兵司。其咨 朝鮮國封筒一角。箚飭鳳凰城公文一角及箚飭 朝鮮國貢使公文一角。咨送盛京兵部。希卽交馹。由日行五百里。遞送其箚。貢使公文。務于途次遇見時。投交可也。爲此合箚。須至箚者。右飭行 朝鮮國貢使准此。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十八日。

二十二日辛未[编辑]

六月二十二日辛未晴。渡鴨綠江。暫歇于九連城。止宿于溫井坪。是日行七十里。○鴨綠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流二千里。繞上國吉林,烏喇之南界。我國咸鏡,平安之北界。至鳳凰城東南入海。卽古馬訾水。或呼靉江。○九連城。卽明之鎭江城。淸一統志云。九連城。在鳳凰城東。金史斡魯于合懶甸築九城。與高麗對。出戰入守。今鳳凰城邊外。有九連城遺址。按金史。高麗出兵曷懶甸。築九城。斡魯亦對築九城。今以金史,麗史參證。尹侍中瓘所築九城。在咸雄,英吉,福宜等界。而咸鏡南道之爲曷懶甸無疑。然則斡魯所築。亦當屬咸鏡南道。淸一統志。以九連城傅會者誤甚。○是日午後。盛京將軍飭行公文。又自鳳凰城傳到。公文曰。盛京將軍衙門爲飛行嚴催事。左禮司案呈於本年六月二十日。准禮部咨。開爲咨准事。主客司案呈。本年安南,南掌,緬甸等國。恭祝萬壽貢使。俱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到熱河筵宴所。有 朝鮮國貢使。前經飛咨盛京將軍。飭該 國貢使。務期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赴熱河。入宴在案。今恭査上次四十五年皇上七旬萬壽。該 國遣來使臣。於八月初間。始到熱河筵宴。本年熱河筵宴。各國使臣。定期七月初十日齊到。恐 朝鮮使臣。此時甫經起程。若不催趲速行。屆期倘不能到。殊於軆制有關。相應再行飛咨盛京將軍。轉飭該 國貢使。務須星夜趲行。刻期於七月初十日以前。徑赴熱河。與各國貢使。一軆入宴。切毋遲悞。倂將該使臣等。現至何處如何。令其妥速前赴熱河。不悞筵宴。先行咨報本部可也。須至咨者。等因前未査此案於本年六月十八日。接准貴部來咨。業經本衙門。隨於是日。限日行五百里。飛咨 朝鮮國。並該 國貢使及咨報貴部在案。其該 國貢使。經由沿途。預派官兵照料催趲行程。如該貢使。就近由九關台赴熱河。一路並無驛站。恐其遲悞。已飛飭義州旂民地方官。預備壯車健馬。應付趲行。仍飛飭邊外朝陽,赤峯,建昌等縣。一軆照料備辦。遄行並咨行。盛京。禮兵二部。奉天府府尹。應備事宜。一軆預備。等因具奏亦在案。玆於本月二十日巳刻。復准咨催前來査該 國貢使。現今並未到境。際於是日。限日行五百里。飛咨 朝鮮國。幷飭行該 國貢使。務須遵照部文。星夜趲行外。俟該員使于何日到境之處。再行飛咨報部。理合先行。咨報禮部。倂飭催鳳凰城,遼陽城守尉査界協領外。其咨報禮部。飛咨 朝鮮國。倂飭行貢使。鳳凰城封筒各一角。咨送盛京兵部。希卽交馹。由日行五百里。遞送其飭貢使公文。務於途次遇見投交。仍咨行盛京禮部。倂移付右兵司査照。可也。須至飭者。右飭行 朝鮮國貢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二十日。

二十三日壬申[编辑]

晴。暫歇于鳳凰山下。止宿于柵門內。是日行五十里。午前到鳳凰山下。邀致將軍之際。吉報飛傳。以六月十八日申時 元子誕生。億萬年景籙。自今伊始。一行蹈舞。懽聲齊騰。頃刻間。傳播於柵內。通官章京輩。亦皆顚倒來賀。可見秉彝之所同然。無此疆爾界也。○盛京邊墻。南起鳳凰城。北至開原。折而西至山海關。周一千九百五十餘里。又自開原威遠堡而東歷永吉州。北界至法忒哈。長六百九十餘里。編木爲墻。殆同折柳樊圃。以存中外之界限而已。旗民一名守八里柵。每年擔當修補。邊門凡二十一。鳳凰城邊門。在鳳凰城南三十里。通我界龍灣。靉河邊門。在鳳凰城北一百二十里。通我界玉江鎭辛後水洞。汪淸邊門。卽興京邊門。 在興京東南三十里。通我界昌城雲頭里。鹻廠邊門。在興京南一百四十里。通我界楚山婆瀦江。英額邊門。在開原東二百里。通我界江界滿浦鎭。威遠堡邊門。在開元東北三十里。通我界江界廢四郡。發庫邊門。在開原東北三十里。彰武臺邊門。在廣寧東北一百七十里。淸河邊門。在義州東北五十五里。白土廠邊門。在義州東北一百三十里。九關臺邊門。在義州西北三十里。長嶺山邊門。在錦州西北九十里。新臺邊門。在錦州西一百三十里。松嶺邊門。在錦州西北九十里。梨樹溝邊門。在錦州東西一百四十里。白石嘴邊門。在錦州西南二百一十里。鳴水塘邊門。在錦州西南二百九十里。開元以西邊門外。皆爲蒙古科爾沁等諸部駐牧地。右十七邊門。卽盛京將軍所統轄。每門。設章京筆帖式各一。官兵或五十。或四十。稽察出入。布爾德庫蘇巴爾漢。在吉林烏喇西北五百六十八里。赫爾蘇。在吉林烏喇西北四百六十里。餘衣屯。在吉林烏喇西北一百九十里。巴延鄂佛羅。在吉林烏喇北二百一十里。右四邊門。卽寧古塔將軍所統轄。每門。設章京筆帖式各一。官兵二十。○是日午後。盛京將軍飭行公文。又自鳳凰城傳到。公文曰。盛京將軍衙門。爲飛行飭知事。左禮司案呈。於本年六月二十一日。准禮部咨開。爲咨行事。本年安南,南掌,緬甸等國。恭祝萬壽貢使。俱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趕到熱河筵宴所。有 朝鮮國貢使。業經行文。盛京將軍轉飭該貢使。於七月初十日以前。徑赴熱河。在案今本部於本月十四日。接行在禮部來札內。開奉和王中堂,和珅王杰 。 諭 朝鮮遣使。恭祝萬壽一事。奉上諭該 國使臣若于七月初邊。能到熱河。卽令其前來。如不能到。聽其自便。亦不必催。欽此欽遵。恭錄到部。相應移咨。盛京將軍。酌量該使臣等於七月初十日以前。能到熱河。仍令前往恭與筵宴。並將該 國貢使於何日起程。何時可以到京之處。先行咨報本部。可也。等因相應飛行飭知該 國貢使。遵照可也。須至飭者。右飭行 朝鮮國貢使。乾隆五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見公文後。卽以使臣等。六月二十三日入柵。星夜馳進。期於二十七八日間抵瀋陽。自瀋陽取九關台捷路。七月初旬間得達熱河。書通于鳳凰城將。轉報盛京將軍。○鳳凰城守尉額爾恒額。滿洲人。申時始來到衙門。開柵門。使臣過衙門。却轎偃蓋。幕裨譯官。皆下馬。自衙門。査考一行人馬摠數。以報禮部及盛京將軍。

二十四日癸酉[编辑]

朝霧夕晴。歷鳳凰城。炊飯于三臺子。秣馬于雪裡站。止宿于黃家庄。是日行一百五里。○鳳凰城在狼頭山之西北一里。六道河之東北四里。周本濊貊地。至秦屬朝鮮。漢屬玄菟。晉隷平州。隋屬高麗慶州地。唐平高麗。屬安東都護。後渤海大氏據之爲東京龍原府。遼改開州鎭國軍屬東京。金爲石城縣地。元屬東寧路。明爲鳳凰城堡。淸天聰八年。設官兵於通遠堡。崇德三年。移此鎭守。城週三里八十步。南一門。未詳始建之年。乾隆癸卯。因舊址重建。乾隆戊戌修繕。盛京所轄邑鎭城池。十八處。予限五年。至癸卯工竣。凡用帑銀一百三十一萬兩。 駐防守尉一。巴爾呼佐領一。防禦八。驍騎校八。蒙古驍騎校一。筆帖式一。迎送官三。主客官一。朝鮮通事二。自迎送官以下。掌我 國入貢之事。守尉所領滿洲漢軍,蒙古兵共七百五名。○鳳凰山。在城東南五里。上有壘石古城。可容十萬衆。卽渤海國太子所居。明一統志云。唐太宗征高麗。駐驆於此。按唐書。太宗自安市班師。未嘗至此。帽盔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六道河發源於此。分水嶺在城西北一百三十五里。響水河,通遠堡河。發源於此。西北傡入太子河。又復東南滙鴨綠江入海。摩天嶺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靑石嶺在城西北一百九十五里。細河在城西北一百四十二里。源出小黑山。會響水河。北流入太子河草河。在城北三十里。源出桃樹峪。會通遠堡河,六道河。東南流入靉河。○淸一統志云。明成化十七年。朝鮮使臣還國。道經鳳凰山下遇掠。奏乞於舊路南。別開一路。以便往還。因築此城。明史劉大夏傳云。朝鮮貢道。故由鴉鶻關。至是請改由鴨綠江。大夏曰。鴨綠道徑。祖宗朝豈不知。顧紆廻數大鎭。此殆有微意。不可許。按成化庚子奏請使韓明澮。以女眞邀劫。乞改貢道。事下兵部。將從之。職方郞中劉大夏曰。朝鮮貢道。自鴉鶻關。經遼陽,廣寧前屯。入山海。紆廻三四大鎭。若自鴨綠。直達前屯山海。取路太徑。恐貽他日憂。鴉鶻關。卽連山關。貢道不由鴉鶻。則當自鳳凰城邊門。取遼陽以南路。抵前屯。淸一統志謂因改貢道。築鳳凰城甚誤。勿論鴉鶻大路。與遼陽南路。皆由鴨綠江。明史謂改由鴨綠亦誤。○余與正使書狀。賫奉表咨。簡束行裝。率幕裨四員,譯官三員,寫字官一員,從人三十名。越站先進。取路九關台。向熱河。他餘幕裨譯官等。領方物所載車及從人刷馬驅人。按站前進。取路山海關。向燕京。

二十五日甲戌[编辑]

雨。炊飰于通遠堡。止宿于連山關。是日行八十里。連山關。一名鴉鶻關。羅德憲等棄國書。卽此地。淸天聰十年四月。諸貝勒大臣,滿漢文武各員。奉表言。皇上承天眷祐。應運而興。愛育羣黎。輯寧諸國。更獲玉璽。符命昭然。請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三請始兪。乃於四月十一日。祭告天地,太廟。築壇於德盛門外。卽皇帝位。建國號曰大淸。改元崇德。宣諭羣臣。皆行三跪九叩禮。惟我 國春信使羅德憲,李廓不拜太廟。諭曰。 朝鮮使臣無禮處。難以枚擧。皆是 朝鮮有意構怨。欲朕先啓釁端。戮其使臣。加朕以背棄盟誓之名耳。朕終不肯逞一時之小忿。兩國爭戰之際。亦無戮其來使之理。況朝會乎。其勿問。尋遣羅德憲等歸。答書極其悖慢。德憲等。棄之連山關而來。

二十六日乙亥[编辑]

晴。炊飰甜水站。秣馬于佟家庄。而止宿于冷井站。是日行一百一十里。邊墻內之冷井以東各堡。邊墻外之寬永等諸奠。皆爲鳳凰城守尉專轄。而不隷府州縣。○萬曆初。兵部侍中郞汪道昆閱邊。李成梁議。移建孤山堡於張其哈剌佃。險山堡於寬佃。沿江,新安四堡於長佃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戍之。可拓地七百百里。益收耕牧之利。道昆上於朝。報可。自是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戶。及萬曆三十四年。成梁以地孤懸難守。與督撫蹇達趙楫。建議棄之。盡徙居民於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之。巡按御史熊廷弼奏言。棄地非策。帝眷成梁。留中不下。

二十七日丙子[编辑]

晴。歷觀遼陽廣祐寺,白墖。炊飰于東京迎水寺。止宿于十里河鋪。是日行八十里。○遼陽州。秦置遼東郡。漢置襄平縣。爲遼東郡治。後漢因之。晉爲遼東國治。太興初。爲慕容廆所據。後燕時。地入高句麗。後魏至隋。俱屬高句麗。爲遼東城。唐貞觀十九年。征高麗。克遼東城。以其地爲遼州。上元三年。移置安東都護府於此後廢遼初建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爲南京。十三年。改曰東京。置遼陽府。復置遼陽縣。爲府治。金因之。元初置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立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二十五年。改東京爲遼陽路。以遼陽縣爲路治。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領衛二十五州二都司所治。爲定遼左右前後四衛。東寧衛。自在州中左二千戶所。左右前後四千戶所。淸順治十年。設遼陽府。領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罷府爲遼陽縣。康煕四年。改爲遼陽州。屬奉天府。遼陽城池。洪武壬子。都指揮馬雲葉旺。因元遺址修築。都指揮潘敬。開擴東城迤北土城。永樂丙申。都指揮王眞。包砌週一十一里三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週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門九。後皆頹廢。乾隆癸卯。重建。城內惟知州駐治。而官兵駐防。則在東京城內。東京城。在太子河東邊。離遼陽州城八里。淸太祖天命六年建。週六里十步。高三丈五尺。門八。駐防城守尉一。防禦八。巴里呼佐領一。驍騎校九。筆帖式一。倉官一。外郞二。所領滿州蒙古兵共六百五十六名。遼陽處廣漠之野。而兼陸海之利。北控寧,錦,關外之形勢相接。西通登,萊南方之商船咸湊。淸之大統。實基於天命之先據遼陽。此所以爲邊徼必爭之地。八堡爲遼陽之內衛。四奠爲遼陽之外屛。李成梁之撤去四奠。失計之大者。無乃萬曆以後。遼事將興。而天使之然耶。○天命六年。太祖旣拔瀋陽。以瀋遼唇齒相依。不可不並取。遂進兵遼陽。淸軍陷城時。明經略袁應泰。登城北鎭遠樓督戰。見城破。擧火焚樓而死。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經。總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參將王豸,房承勳。游擊李尙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幹等。皆戰歿。御史張銓。被擒脅之降。不屈死。○華表石柱。舊在城內鼓樓東。丁令威化鶴所集。今無。搜神記云。丁令威。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于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擧弓欲射之。鶴乃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纍纍。遂高上沖天。淸一統志云。華表山在城東六十里。俗呼一擔山。亦因丁令威化鶴得名。關帝廟。在西門外。元至元乙酉刱建。庭有上諭碑。其文曰。乾隆四十一年八月。內閣奉上諭。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諡。並非嘉名。陳壽于蜀漢有慊。所撰三國誌。多存私見。遂不爲之論定。豈得爲公。從前世祖皇帝。曾有奉諭旨。封爲忠義神武大帝。以褒揚盛烈。朕復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靈祐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義烈忠誠。海內咸知敬祀。而正史猶存。舊諡隱寓譏評。非所以傳信萬世也。今當抄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諡。應改爲忠義。第本傳相沿已久。民間所行必廣。難於更易。著交武英殿。將此旨。刊載傳末。用垂久遠。其官板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刊此旨。一軆增入欽此。廣祐寺。在西門外。不知創自何代。淸天聰九年重修。有白塔。高數十丈。世傳唐尉遲敬德所築。俗呼爲白塔寺。殿奉自來佛一尊。前代有鄕民。貿易廣寧。路遇童子曰。我往廣祐寺。能負我往。以銀布相酬。其人諾之。數百里不終朝而至。抵寺則一金身佛像也。數人舁之不動。寺僧異之。酬以銀布。康煕二十一年。駕幸寺。特賜袈裟。白塔東旁有碑。丙申過此。猶辨塔高三十六丈一句。今磨泐不可讀。千山在城南六十里。奇峯疊聳。峭壁嵯峨。上有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蓮花,月芽,獅子,彌勒,淨甁,鉢盂,海螺,漱瓊,松苔,上夾,下夾,筆架,等峯。玉皇閣,萬佛閣,仙人奕棋石枰諸勝。蹟沙河。發源於此。太子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邊外吉林烏喇薩穆禪山。自葦子峪直入邊西。南流滙渾河,遼河。爲三汊河,十里河。在城北六十里。源出廟兒嶺。流至楊家灣合沙河入渾河。舊名稠柳河。明時虎皮驛在此。○自遼陽至燕京。大路左右。夾以楊柳。霽則爲行人之庇蔭。潦則亦爲大路之標識。靡此商旅之暍焦渰溺者多矣。自熱河至燕京亦然。各該地方官。分段守護。定限保活。雍正間。以栽柳勤慢。屢下勑諭。載在會典工部。仁政之及民遠矣。近古我國。使見之。反比汴河柳。覘國若。是焉用彼專對哉。

二十八日丁丑[编辑]

雨。炊飰于白塔鋪。止宿于瀋陽。是日行六十里。申時到城南藥王廟暫歇。余與正使,書狀。捨轎乘馬去蓋陪奉表咨。由德盛門入。住接于閭舍。盛京將軍嵩春。卽宗室。爲參八月十三日萬壽宴。是日早朝發向燕京。進獻物種所載車八十餘輛云。通官與寶德迎送官西林泰。皆滿洲人。自鳳凰城邊門。護行至此。通官引仍隨向熱河。迎送官則直向燕京。○瀋陽古挹婁地。禹貢靑州之域。兩漢時。屬遼東郡。唐屬安東都護。遼,金二代。始建東京於遼陽。置瀋州昭德軍。元爲瀋陽路。明置瀋陽衛。淸天命十年。自遼陽遷都於此。升爲盛京。天聰五年。築城甃以磚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墻七尺五寸。週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垜口六百五十一。敵樓八座。角樓四座。有八門。南之左曰德盛。右曰天佑。北之左曰福勝。右曰地載。東之南曰接近。北曰內治。西之南曰懷遠。北曰外攘。門各有樓。池闊十四丈五尺。週十里二百四步。鍾樓在福勝門內大街。鼓樓在地載門內大街。順治元年。定鼎燕京。以盛京爲留都。十四年。設奉天府。領州二。縣六。遼陽州,復州,承德縣,海城縣,益平縣,開原縣,鐵嶺縣,寧海縣。 錦州府之州縣。皆隷焉。寧遠州,義州,錦縣,廣寧縣。 康煕十九年。築關牆。高七尺五寸。週三十二里四十八步。東南隅有水柵二。各十餘丈。瀋水自南出焉。城內正中有宮闕。崇德二年所建。門曰太淸。殿曰崇政。乾隆丙寅。貯五朝寶錄於崇謨閣。乾隆癸卯。藏四庫全書於文溯閣。乾隆御製癸卯集曰。朕六十三歲。降旨集四庫全書。始思浩如淵海。玆甫十年而功就。亦大快事。壬寅仲春。四庫全書第一分告成。弆置文淵閣。癸卯春。第二分亦竣。勅總校內閣學士陸費墀。送至盛京。弆置文溯閣。第三分。弆御園之文源閣者。擬於明歲告成。第四分。弆避暑山莊之文津閣者。擬於後年告成。 城內東南。有朝鮮館。卽我孝宗寓邸。而 顯宗誕降之所。城內治事官吏。有奉天府尹及戶禮兵刑工五部侍郞。城內鎭守。有奉天將軍及副都統駐防。有協領九。漢軍總尉二。主事一。佐領六十六。驍騎校六十六。防禦十一。筆帖式十。外郞六。所領馬兵五千七百二十八名。步兵八百名。○府治東南文廟前有臥碑。文曰。崇德元年。太宗諭諸王,貝勒,大臣曰。昔金世宗奮圖法祖。惟恐子孫效漢俗。預爲禁約。以無忘祖宗爲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時時練習騎射。以備武功。先時儒臣己克什達。海庫爾禪。屢勸朕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制度。朕不從。實爲子孫萬世之計。在朕身。豈有變更之理。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爾等其謹識朕言。乾隆十七年春。恭讀實錄。敬述此諭。鐫立臥碑於箭亭。以示子孫臣庶遵聽無忘。爲萬年法守云。實勝寺在外攘門關牆外。崇德六年。太宗以偏師。破明總督洪承疇兵十三萬於松山杏山。歸建此寺。紀功績。寺內有嗎哈噶喇樓。天聰九年。元裔察哈爾林丹之母。以白駝。載嗎哈噶喇金佛。並金字喇嘛經,傳國璽至此。駝臥不起。遂建樓云。天柱山。在城東北二十里。奉太祖福陵。隆業山。在城西北十里。奉太宗昭陵。小瀋水。在城南。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源。至騾子圈。南入渾河。瀋陽之名以此。渾河。在城南十里。源出長白山納魯諸窩集中。西北流入英額邊門。繞盛京。西南至王大人屯東南。與太子河會。西流合遼河。爲三汊河入海。遼河。在城西一百里。卽句驪河。今稱巨流河。源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爲赫爾蘇河等。自開原縣明安貝勒屯入邊。至開原城爲巨流河。經海城縣西。與太子河會。爲三汊河入海。遼東遼西。以巨流河左右分界。○盛京將軍所轄疆域。東至興京邊吉林烏喇界二百八十餘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南至金州南海境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開原邊境二百六十餘里。東南至邊門外鎭江城界五百四十餘里。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東北至威遠堡二百三十餘里。西北至九官臺邊門四百五十餘里。○瀋陽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卽遼野之上游。淸之丕基。肇于長白而盛于瀋陽。故天柱隆業爲長白之餘麓。渾河,遼河。皆發源于長白。大抵山川之融結。必有氣數之湊値。周道始于豳岐。炎運起于豐沛。是豈可以容人智力耶。長白山。卽山海經之不咸山。自分水嶺。西至興京。樹茂林深。土人呼爲納魯窩集。興京界內諸河。多發源於此。萬曆間。熊御史廷弼之巡按遼東。纔經兵燹。千里無人煙。廷弼令僉使閻鳴泰往撫瀋陽。僅至虎皮驛。慟哭而返。廷弼乃躬親巡歷。自虎皮驛。卽今十里河鋪。 抵瀋陽。想當時光景。則四郊多燐。極目荒涼。而今休養耕牧。已及百餘年。不獨盛京城內宮府市廛之繁華佳麗。亞於燕都。奉天,錦州二府人戶。爲四萬七千一百二十四。民田爲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二頃七十七畒。官莊田爲四萬六千三十六日五畒。八旗田爲二百三十六萬七千八百四日四畒。從古邊徼之富庶。未有若是之盛也。○自外攘門外至西關門內。通衢左右。皆市廛。此卽洪學士翼漢,尹學士集,吳學士達濟。丁丑成仁處。憑式過之。愀然起敬。黃石齊所謂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者。三學士有之。時諱嚴密。往跡茫昧。以亭林,榕村諸先輩之好奬節義。亦不曾語到三學士事。悲哉。

二十九日戊寅[编辑]

晴。薄暮離發。到城外十里地塔院止宿。連日越站。轎馬疲頓。勢難早夜趲程。雇太平車九輛。三使及幕裨譯官分乘。盛京副都統成策。滿洲人也。送助任車三輛。故俱載行裝。雙轎及扶卒驛馬。直送燕京。雇車時。車主覘其急。呼貰比前十倍。鳳城將適來瀋中。欲德色於我。拘囚九車夫而減其價。車主銜憾。募一光棍佟姓漢領九車。所謂佟漢。自稱正黃旗下。言貌極可憎。九車夫皆聽其頤使。而行住五里必休馬。十里必買酒。到處遲滯。或叱車夫以快走。則佟漢替對曰。泥淖拏不動。沒奈何。牲口可憐。一行莫不絶憤。

七月[编辑]

一日己卯[编辑]

陰炊飯于永安橋。秣馬于老邊城。夜渡巨流河。曉入巨流河堡暫歇。晝夜兼行爲九十里。夜二更。到巨流河東邊。濃雲四布。天野渾黑。仰視雲縫中。電光燁燁。句繞如騰龍。西北風大作。車燈盡滅。咫尺不辨所向。而河只有二船。屢往來載涉。艱辛萬端。因佟漢之爲戱魔。使一行値此光景。思之扼腕。○巨流河城。淸崇德元年所建。週二里。門三。乾隆癸卯重修。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州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到永安橋。通官寶德來告。副都統成策。送白金五十兩于正副使。以助行資矣。余使寶德回報都統曰。俺等因行在禮部指揮。擬趁本月旬前後。得達熱河。昨日車馬之惠。卽致身之具。固不敢必辭。而今玆白金近於貨。嫌於私。厚意雖可感。無以領受。還切不恭之悚。仍思此等往復。易致中間乾沒。故以回到瀋陽。當修謝於都統。言及寶德。

二日庚辰[编辑]

朝雨夕晴。炊飯于新民屯。止宿于白旗堡。是日行七十里。○白旗堡。駐防佐領二。驍騎校二。所領滿洲漢軍兵一百四十名。隷廣寧。○留灣譯官李光烈。賫奉咨文二度及正副使處別諭趕到。咨文曰。當職伏奉年前皇旨。有曰。俟得有子嗣。卽行奏明。冊封世子。承續宗祧。用延國慶。拜稽莊誦。且惶且感。顧念小邦。偏蒙厚渥。錫賚之便蕃。恩念之庇覆。逈出常格。有請輒許。無願不遂。而至以藩服之嗣續。乃煩聖諭之鄭重。又於今年春賤价之回。特頒福字宸翰。兼以百福華牋。煌煌寶墨。照映一國。遂以大堯壽富貴多男之盛。用寓洪範斂五福敷錫之意。當職與一國臣民。感戴銘鏤。北望攢手。皇恩攸曁。景貺必用吉慶之來。日夕以俟。果於本年六月十八日。副室生男。自天之雲章纔頒。小邦之 宗祧有托。惟此嗣續之慶。實是皇上攸賜。歡欣感祝之誠。百倍于中。事當恪遵前旨。卽爲奏請。而第念當職幸托皇上之洪庥。得此子男。區區私情。惟願愼護育養。遲待數年。俾永徼皇上萬年之恩。今以沖幼之質。遽膺封冊之典。華誥儀章。赫然賁臨。則旣非所以惜福謹度之意。且不得拜跪行禮。則亦非所以敬皇命重恩賜之道也。錫以遐祉。俾有今日之慶。卽我皇上之恩也。待其稍長。以永方來之福。亦我皇上之恩也。以皇上生成萬物之德。旣欲其有子嗣。則又必許其姑徐封典。以爲終始之澤。玆敢不避猥越。具由移咨。煩乞貴部。善爲轉奏施行。別諭曰。皇天祖宗。垂騭眷顧。祚胤之慶。神人有托。邦本自此有盤泰之固。歡欣忭喜。中外同情。此時卿等。適當專對之任。周旋導達。一如所望。昨以筵敎。自內閣錄送。亦令副价之弟書通。固知卿等之十分宣力。而前此皇旨中。旣有卽行奏明之語。在我國道理。雖不可不卽時轉奏。而異於封典之請。則奏表不但近於屑越。今予一念。惟在遲遲。必欲仰遵 肅廟封冊時春秋。亦依予之受冊年紀。此意撰出咨文下送。卿等賫往後。見幹事大臣。以邦慶報聞。遵皇旨也。欲遲遲待年長。亦小邦至願也。今日之得有邦慶。皇上所賜。感頌攢祝之情。固難容說。而似此儀文間事。亦若軆諒小邦區區情願。則是亦皇上字覆之恩。以此轉達爲言。如是申諭。卿等可以知予意。庚戌六月二十日。左承旨李祖承成貼。○纔經潦雨。瀋陽前後平野。皆泥淖墊溺。或水滙丈餘。咫尺相望之地。輒紆廻數里而至。但用太平車。勢難趲程。且車夫輩爲佟漢所制。百計留滯。空費時刻。遂與正使相議。雇大車二輛。各駕五馬分乘。兼載表咨樻,公服函。擬早夜疾驅。書狀及幕裨譯官。仍乘太平車隨之。○到新民屯。見一廛房。繡鞍駿駒。簇立門外。健校毫率。彌亘途旁。聞是盛京將軍所寓。而按官站行。故今纔至此云。余坐稍間之廛房方炊飯。將軍始發向燕京路。執旗而騎。櫜鞬而騎。佩刀而騎者。各二雙前導。將軍乘太平車。前面及左右。張靑帳。駕三馬。後護騎從五十餘人。召首譯洪命福。駐車問曰。宴日漸近。使臣何不催進。命福曰。千餘里越站作行。人馬俱困頓。而前程尙遠。泥濘轉甚。惶悶不知所以爲計。將軍曰。議于白旗堡驛丞。推移馹騎。遂使通官。以將軍言往復驛丞。得馹騎四匹。

三日辛巳[编辑]

朝陰夕晴。炊飯于一板門。止宿于二道井。是日。行五十里。自一板門至二道井二十里。爲遼野之最䨟下處。水滙沒馬腹。半日行潢流中。黃昏僅到二道井。

四日壬午[编辑]

晴。炊飯于新店。暫歇于白臺子。止宿于正安堡。是日行八十里。自二道井至新店三十里。水滙尤深。以船濟人。而津船皆待於盛京將軍行。只餘三小船。三使分乘。日午僅得渡。泊於新店。○自新店後岡。正西走小黑山。爲山海關路。西北走白臺子。爲熱河路。白臺子以後。遼野始盡。阜陵漸高。或數三里。或五六里。多有明時烟墩。戚繼光,李成梁之往跡。想像如昨。淸有天下。參用蒙回諸部。朝廷太半是色目人。以中華之利。與外夷共之故。邊塵之不警。已百餘年。見今田疇相連。鷄犬相聞。晝行夜宿。毫無戒惧。三衛百戰之地。悉變爲樂土。此歷代所不能得也。到白子臺。始入廣寧界。知縣張凱元。漢人也。送章京護行。義州知州文良。亦漢人也。送章京甲軍。探問入州期。且致猪羊各一頭。皆因盛京將軍指揮也。

五日癸未[编辑]

晴。炊飯于四堡子。踰魏家嶺。暫歇于花兒樓。渡細河。止宿于關帝廟站。是日行八十里。○魏家嶺以東。爲廣寧界。以西爲義州界。南爲中國界。北爲蒙古界。南北界間設柳條城。卽邊墻。 聯九關臺等諸邊門。廣寧馬市河發源於此嶺。聞之土民。蒙古近多居住於柵外。而有室廬事耕牧。擧皆安土重遷。頓變舊俗云。昔金人入據中原。文移儀節。服飾器用。漸學華制。以致委靡不振。使蒙古安土重遷。實淸之大利也。細河源出邊外土默特邁達里嶺。名衣馬圖河。西南流。由淸河邊門東入境。爲細河。又東南流。入大凌河。○自義州界。土卒數十名護行。按站交替。踰嶺涉河。輒爲之推挽扶擁。或持畚鍤。平治途路。藉力甚多。亦因盛京指揮而調發也。

六日甲申[编辑]

晴。炊飯于高臺子。秣馬于廟口站。渡大凌河止宿于義州城內。是日。行七十五里。州治在五十里平野中。大凌河繞城東北。距城不過數百步。野外周遭之峯巒。皆窈窕明麗。河流逶迤。粉堞照耀。閭井市廛。極其繁華。實邊徼雄府也。行到河濱。五大船百餘曳船卒整待。三使坐車而登船。餘皆下車而上船。湍勢悍急。而頃刻穩涉。自羅麗以來。我使未嘗過此。故及到城下。觀者如堵。挾轂遮道。不勝其酬答。蓋以初見漢官儀容。先問冠服品級也。知州送人。迎入官門外公館。一行俱官供而三使各具十餘器盤飧待之。饌品甚豐潔。幕裨譯官及從人。則拾口粮猪鴨。又備送壯車十三輛。裝以蘆簟。各駕健馬五匹。皆因盛京公文指揮也。瀋陽副都統所送任車三輛。白旗堡所雇大車二輛。瀋陽所雇太平車九輛。自此還之。○義州。漢無慮縣地。唐爲營州地。遼置宜州崇義軍。金改曰義州。屬北京路。元屬大寧路。明置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淸初以其地。賜察哈爾。康煕間。察哈爾叛。討平之。設巡檢司。屬廣寧縣。雍正間。陞爲義州。屬錦州府。義州城池。明洪武間。指揮何浩。仍舊修築。永樂,宣德間。都指揮楚勇甃磚。週九里十步。高三丈。門四。城內正中。有十字街鍾樓。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八尺。週九里一百六十六步。淸康煕間。城守辛珠。巡檢兪定。陸續修葺。乾隆癸卯。又修築。城內駐防守尉一。佐領十九。驍騎校十九。筆帖式一。所領滿洲漢軍蒙古兵一千四百九十一名。○牽馬嶺。在州東南五十五里。山脉與醫巫閭山相接。勢極險峻。中通驛路。九官臺山。在州西北三十六里。九官臺邊門。在山北。帽兒山。在州西南六十里。楊樹溝河。發源於此。大凌河。在州治東北。源出邊外喀喇沁尾蘇圖山。名敖木倫河。東流自義州西九官臺門。東入邊爲大凌河。遶義州城北。東南流。經杵頭山。入錦縣界。流九十三里。至團山東又六十五里。至鮎魚塘入海。柳河川河。在州西二十九里。源出邊外土默特神應山。名崑齊七老河。由九官臺邊門西南二里。入境爲柳河川河。東流入大凌河。城外連阡陌。黍稷一望披靡。人家到處頹壓。景色驚心。問諸土民。自六月二十七日大雨。至今月三日始霽。而河水漲溢。漂溺人口爲百餘戶。渰沒人口殆千餘名。知州報聞于盛京工部。漂溺渰沒之數。太半剋減。怨聲嗷嗷云。報工部以屬河工也。

七日乙酉[编辑]

炊飯于頭渡河子。出六臺邊墻渡柳河。止宿于石人溝之地藏寺。是日行六十里。禮部公文指揮則使由九官臺門。而日前大雨。九官臺內外山路。擧皆衝破。車馬不得通。故紆廻向六臺出邊墻。是爲朝陽縣界。九官臺門距義州爲三十里。而六臺則爲五十五里。自六臺至地藏寺。又五里。寺有喇嘛僧住持。自言西藏人。接待款洽。且備酪茶,酥餠,榛棗,葡萄等屬。饗三使。茶餠香甜淡泊。葡萄亦淸爽。以淸心元四丸,扇六把酬之。入見其方丈。鼎彝几席。莫不古雅華潔。壁掛皇六子質親王對聯書。而筆法流動遒麗。貴氣可掬。惜其不能永年也。夜宿東寮。露滴階松。月掛疏簾。翛然有出塵想。詩曰。乘車且乘舸。何事行不休。偶到玄藏界。仍逢赤壁秋。篆烟沈佛座。松月入欄頭。指日圖王會。堪排出塞愁。○自九關臺門西至熱河。卽蒙古土默特二旗喀喇沁二旗地。淸初。設七廳。隷熱河。乾隆丙申。以三座塔廳。爲朝陽縣治。以塔子溝廳。爲建昌縣治。以八溝廳。爲平泉州治。幷隷承德府。○土默特地界。東至楊檉木牧廠界。西至喀喇沁右翼界。南至九關臺邊墻界。北至喀爾喀及敖漢界。漢置柳城縣屬遼西郡。晉咸康中。燕慕容皝。改爲龍城縣。遂建都。號和龍宮。元魏爲營州治。隋復置柳城縣。爲遼西郡治。唐爲營州都督府治。後爲奚所據遼。太祖平奚。置興中府。隷中京道。金因之。元降爲州。屬大寧路。明初以內附部長。爲三衛指揮使。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衛。後爲土默特所據。淸天聰間來降。康煕間。封左翼酋爲多羅達爾漢貝勒。右翼酋爲固山貝子。並世襲。海他哈山。華名旱龍潭山。卽左翼貝勒所駐。大堤河發源於此。邁達里嶺。華名彌勒嶺。在左翼西北六十里。細河發源於此。巴烟花山。華名大華山。卽右翼貝子所駐。蘇巴爾噶圖山。華名神應山。在右翼南三十里。柳川河發源於此。衣馬圖河。華名羖羊河。在左翼西北六十里。源出彌勒山。西南流經靑山。又南流會馬鞍河。入邊經義州東北。爲細河。敖木倫河。華名大凌河。在右翼西二百里。東流經古興中城。南折而東南流。入九關臺邊墻。爲大凌河。崑齊七老河。華名柳河川河。在右翼南三十里。源出蘇巴爾噶圖山。東南流入義州境。爲柳河川河。明安河華名小凌河。在右翼西二百十里。源出明安喀喇山。東北流會木壘河。入邊爲小凌河。○喀喇沁地界。東至土默特及敖漢界。西至正藍旗王屯界。南至邊墻界。北至翁牛特界。秦,漢爲遼西郡境。後漢爲鮮卑地。晉爲慕容氏地。元,魏時庫莫奚居此。唐太宗初。奚內附。置饒樂都督府。隷營州。後分爲東西奚。尋傡於契丹。遼統和間。建中京大定府。金貞元間。更爲北京。置留守司。元爲大寧路。隷遼陽行省。明洪武間。置大寧都指揮使司。封皇子權爲寧王以鎭之。永樂初。徙封寧王於江西。以大寧地。賜三衛酋長。朶顏最强。後爲察哈爾所滅。以地予其墖布囊。是爲喀喇沁。天聰間來降。康煕間封右翼酋爲多羅杜稜君王。雍正間封左翼酋爲貝子。並世襲。巴顏朱爾克山。華名牛心山。卽左翼貝子所駐。韋蘇圖山。或稱尾蘇圖山。 華名樺山。在左翼西南四十里。大凌河發源於此。西白河。卽右翼郡王所駐。源出卯金揷漢拖羅海山。東北流入翁牛特右翼界。賽因阿喇善溫泉。在右翼西南一百八十里。卽熱河之源。顧沁河。華名靑龍河。在左翼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長吉爾垈山。西南流入邊。經永平府。北入灤河。老哈河。華名老河。在右翼南一百九十里。源出明安山。東北流。經敖漢北翁牛特左翼。南又經奈曼喀爾喀二部之北。與潢河合。繞大寧城。南入遼東三坌河。○蒙古土風。有曰乳筩。以皮爲之。平底而豐下銳上。將乳盛之。甚便於行携。牛馬羊乳。皆資飮食而桐酒。惟馬乳爲佳。 曰荒田。農作非蒙古本業。今承平日久。所至多依山爲田。旣播種則四出游牧射獵。秋獲乃歸。耘耨之術。皆所不講。俗云靠尺田。 曰鄂博。蒙古舊俗。不建祠廟。山川神示著靈應者。纍石象山冢。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爲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 曰革囊。以革爲之。用代筐筥罌盎。食用巨細。無所不納。行汲或以貯水。涉川則挾之肘間。亂流以濟。或謂之皮餛飩。 曰柴車。取材於山。不加刻斷。輪轅略具。以牛駕之。行則鴉軋有聲。如小舟欸乃。 曰。骨占。炙羊肩骨。視其兆。以覘吉凶。猶古龜卜。 曰馬竿。生駒未就羈勒。放逸不可致。以長竿繫繩縻致之。蒙古最熟其技。 曰兒版。兒生在襁褓中。令臥版上。韋束其兩臂。倚氈廬壁間。啼則搖之。徙居則懸之駝裝之後。 曰灰簡。木削兩簡。編韋聯之。稍刳其中。塗油而布以灰作字。畢則拭去。而更布之。有古漆簡之風。 曰竹筆。蒙古產毫穎而未得縛筆之法。削竹木。漬墨作書。 曰口琴。製如鐵鉗貫鐵絲其中衝齒牙間。以脂撥絲成聲。宛轉頓挫。有箏琶韻。 曰轉經。蒙古奉佛惟謹。木輪中貫鐵樞可轉動。集梵經於輪間。大者支木架。以手推之。小者持而搖之。旋轉如風。謂一轉功德。與持頌一過等。 蒙古冠服。男女並用滿洲制。而惟喇嘛僧 蒙古謂喇嘛爲黃敎。見必膜拜。 戴金漆圓頂笠。着黃衣。蒙古呼氈廬曰格再。呼土瓦屋曰拜甡。氈廬卽舊俗而土瓦屋。近代始有之。氈廬中穹窿而四圍低。形如覆釜。前爲出入門。左右爲通明窓。土瓦屋。一依華制。而寺廟尤壯麗。

八日丙戌[编辑]

晴。炊飯于水邨子。止宿于蟒牛營之福寧寺。是日。行七十里。自義州至此百餘里間。阜陵皆衍迤而明麗絶無。巉巖疊巘而川野相錯。邨廬相望。多則爲數百戶。小亦過數十戶。蒙漢雜居。櫛比繁華。到處有佛字 (註:疑誤書宇字為字) , 關廟而宏邃潔淨。或勝於內地所建。阡陌俱墾。五穀咸宜而獨無水田。○自水邨子行二十里。踰蠻子嶺。嶺底路左。有百餘戶。名曰蠻子邨。蓋北俗以漢人謂之蠻子。元取南宋俘其民。號曰蠻軍以辱之。自昔已然也。到福寧寺。諸僧會坐佛殿前正堂而誦經。住持僧云。是西藏人。衣黃袈裟。踞椅向南。左右各六僧。衣紅袈裟。踞榻東西相向。一齊念呪。聲如蝦䗫唱諾。鳴吻咆哮。流汗淋漓。日暮誦訖。擊鉦鼓吹螺笛。旋廻佛殿三匝而罷。問詣住持僧。則誦經卽爲皇上祝平安。而每日如此云。正堂扁曰梵安寺。今皇上御筆也。

九日丁亥[编辑]

晴。渡大凌河。炊飰。止宿于朝陽縣之關帝廟。是日行四十里。義州車馬。至此當交替。而知縣諉以難辦。使義州車馬。仍爲前進。剋減雇價。又不給口糧馬柴。車夫等抵死圖免。余議于正使,書狀各出盤纏若干。分給車夫等。然後始乃願從。知縣及護送通官。往復相詰之際。日暮遂留宿。朝陽邑治。在大凌河西北。而數十餘里開豁。環野諸山稍峻拔。以是新設。故無城池。而官府市廛之雄麗。亦遜於義州。然地勢蘊藉。人民繁庶。足爲邊外樂土。前月晦大雨後。河水決溢。民戶之蕩柝。人口之渰溺。殆甚於義州。頹垣破壁。滿目慘然。閭井通衢。尙今沮洳。車不得行。馬亦沒腹。余與正使,書狀。皆步入關帝廟。余所住炕壁。有雨邨李調元手題七言律。問之居僧。數年前。李以通永道。過此題壁云。丙申朝京。余與李屢往復相熟。李贈余詩。有莫道相逢不相識。早朝門外馬駸駸之句。蓋始遇於太和殿朝參後貞度門外也。天涯十五年。魚雁落落。今見其手題。不覺眼開。余到燕後。聞諸雨邨從父弟鼎元。則雨邨著刻涵海一部。凡一百八十五種書。而中有楊升菴所著四十種。雨邨所著四十種。其詩話三卷。詳記與余往復事。且載李侍郞書九,柳得恭,李德懋之佳句。刻甫訖。雨邨因參罷去。携板歸四川云。廟宇潔淨蕭灑。長松垂柳。庇蔭層堦。盆花列峙。香颸褭褭。庭有古碣。題曰。大遼興中府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墖碑。尙書都官員外郞。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撰。文卽少府少監張檢子也。碑文稱。塔爲柳城梁氏守奇道隣兄弟。出家所建。天慶六年丙申立。碑本三墖。其一已頹。今存二墖。地名三座墖因此。而關帝廟。卽靈感寺舊址也。○朝陽縣。遼爲興中府。元爲懿州路興中州。明爲朶顏衛界。淸初設三座墖通判。乾隆丙申。陞爲朝陽縣。隷承德府。○自朝陽以西。蒙古男女之往來熱河者織路。或乘車馬。或乘駝驢。夜則不入店舍。就途傍水草豐饒處。或數十車。或五六車。聚屯炊飯。人宿車上。馬放川邊。間或設幕而炊飯。蓋行則車爲室。止則氈爲廬。蒙古本俗也。○是日薄暮。護送通官來示滿洲字公文。使淸譯李惠迪翻出。公文曰。將軍衙門。公爺的書子出派委官四十五。卽滿洲人 義州出派。照看官員。通同交給。他打發去了爲是。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七日。和中堂送來的書。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三日。奉上諭將軍嵩春的地方把。 朝鮮國的使臣。往熱河來的緣故奏了。就派將軍把。 朝鮮不庸催了照例。一㨾進京罷。上諭是這麽的來着。將軍接交旨意以前。這箇時候已經到那裏不定罷。萬一接交旨意以後。帶領他們進京。急走的緣故。告訴將軍。 朝鮮人等。若是已徑打外路來了。就打這麽。由熱河來罷。若是已徑打內路。走進子關。往京裏來。亦不必從新打這麽來。直打那麽進京麽。又告訴將軍。從瀋陽過的日子道路。計其遠近。走不過是。只住着因爲這樣。從衙門派官員四十五。義州出派的官員。同給文書。必定恭敬從旨意把。 朝鮮人等。不必催領住他們。自己去罷。因爲這㨾特諭。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七日。自六月晦。大雨後。邊門內外山路。盡爲衝破。大凌河左右。沮洳墊溺又甚於遼野。縱欲兼程。勢無奈何。已到初九。熱河尙餘六百里。望前得達。亦未可必。三使相對。茫然沒策。今得勿催領之皇旨。庶可便意前進矣。

十日戊子[编辑]

朝晴夕陰。炊飯于大營子。秣馬于三家兒。止宿于喇嘛溝。是日行七十五里。大營子以西。始脫大凌河左右泥淖。而阜陵漸高。途多由斜坡。遂捨車乘馬。揮却牽夫。引鞚揚鞭。快快的走。便覺耳邊▣風。自大營子至熱河。晝皆乘馬。夜坐車。向過新民屯。聞是冀北則都會。爲慮口外山路之崎嶇。買俱鞍馬一匹。性甚馴良。步品亦佳。在途騎三百餘里。熱河圓明園。燕京宴筵出入。亦用此馬。○喇嘛溝西四十里。爲担杖溝梁。担杖溝梁以東。爲朝陽縣界。以西爲建昌縣界。

十一日己丑[编辑]

朝陰夕晴。炊飯于公營子。止宿于夜不收。是日。行九十里。按乾隆御製癸卯集。夜不收。在明季。爲軍營偵探人之俗名。其時或於此地。遣人訪伺敵情。夜行晝伏。後遂以名村。○自朝陽至此。山勢稍峻而阜陵逶迤秀麗。處處開豁。民戶愈稠而耕農益勤。地無數坪之。不懇。村無數里之斷烟。想是熱河漸近而然。帝王所居造化隨之。孰謂口外之荒漠也。大抵六臺以後。邑治都會則商旅輻湊。市廛櫛比。水草豐饒則馬牛羊駝。千百爲羣。以漢滿蒙三國之生聚百餘年。不見兵革而農賈畜牧。擧無遺利。安得不殷富。蒙人最多。滿人次之。漢人又次之。而蒙俗質樸。尙有混沌未鑿底意。待人接物。純是誠款。苟使賢者敎導之。觀感變化。常勝於南方諸番。昔元世祖以許魯齋衡。爲國子祭酒。親擇蒙古弟子。俾敎之。魯齋聞命。喜曰。此吾事也。國人子。大朴未散。視聽專一。若置之善類中。涵養數年。將必爲國用。語載元史。以古視今。天之生才。固不限於華夷也。

十二日庚寅[编辑]

晴。東北風甚緊。涼意頗生。炊飯于張鬍子。渡大凌河。止宿于建昌縣學。是日行六十里。而建昌邑治。在大凌河西北。而山勢比朝陽尤峻拔。開野不過十餘里。亦以新設故無城池。而官府市廛。與朝陽等。自公營子至此。路始以坦。車可驅馳。到縣日尙早。因車馬而交替留宿。○建昌縣。明爲朶顏衛界。淸初設墖子溝廳。乾隆丙申。陞爲建昌縣。隷承德府。○知縣具盤飧。以待三使。而饌品甚盛。羊,豕,鴨三羹味最佳。每到地界。則甲軍及土卒護行。到站亭則口糧馬柴及饌物備送。到邑治則修掃公館而迎接。義州以西沿途諸邑皆然。唯具盤飧以待則義州,建昌而已。山海關內外驛站。我使逐年經由。故糧柴饌物。一依會典所載頒給。而我使之由口外。今始有之故。諸邑接待殷厚。供饋之豐潔。比前日逈殊。○擧燭後。軍機大臣和珅。送其從弟軍機章京某。言于余等曰。向聞使臣擬於七月旬前後。來到熱河云。而皇上特念。時値潦暑。泥道艱險。乃有勿爲催行之諭。未及初旬。勢所固然。不知今到何地方。而若在四百里以內。則數晝夜兼程。足可於望日到此。大慶宴禮定在十六望得達。十六日參宴。爲可云云。故余答曰。俺等留在鳳城邊門。恭承皇上聽自便勿催行之恩旨。而爲伸小邦慶祝之忱。必欲趁初旬宴筵。不向山海關。徑出口外。然纔經暴雨。平野則墊溺。山路則衝破。或車或騎。僅到建昌。而期限已過。悚息罔措。今荷閣老垂念。勞足下於數百里外。指揮申勤。誠不勝感戢。謹當如戒。趲程云云。到熱河後。聞諸通官徐啓文。則六月晦間。皇上三問 朝鮮使臣何時可到云。和閣老之專人指揮。想必因此也。使首譯洪命福往復知縣。整齊車馬。翌日黎明離發。義州車馬則並還之。

十三日辛卯[编辑]

晴。炊飯于宋家庄。秣馬于雙墓。炊夕飯于北官。仍爲發行。翌日黎明。到楊樹溝。是日晝夜兼行。爲一百三十里。宋家庄及北宮。丘陵少而坪野多。道皆平坦。雙廟及楊樹溝。山峻谷長。路甚崎嶇。楊樹溝以西。始漸開豁。○自楊樹溝西行五里。有古烟臺。烟臺以東。爲之建昌縣界。以西爲平泉州界。

十四日壬辰[编辑]

晴。炊飯于大廟站。暫歇于平泉州。踰鳳凰嶺。炊夕飯于七溝。仍爲發行。踰祥雲嶺。翌日黎明。到西六溝。是日。晝夜兼行爲一百四十里。平泉州治在甘瀑河西岸。鳳鳳嶺東三十里。亦以新設。故無城池而阜依臨水。地界爽豁。閭井櫛比。市廛綿亘數里。繁華佳麗。與義州相埒。初聞知州已備待車馬。及入州。自官添給盤纏于建昌車夫等。仍使前進。人馬困頓。甚妨於催程。○平泉州。明爲朶顏衛界。淸初設八溝廳通判。後改爲八溝同知。乾隆丙申。陞爲平泉州。隷承德府。○七溝前後數十里間。有皇庄五六所。峻宇高墻。包絡川原。聞守莊人言。每歲納稅。視土品之饒瘠。秋成之豐歉。或粟或銀。其等不一。而比諸盛京官莊則所徵尤薄云。○自七溝河行十五里。有祥雲嶺。嶺以東爲平泉州界。以西爲承德府界。熱河距嶺一百一十五里。嶺上有交界碑。

十五日癸巳[编辑]

晴。炊飯于黃土梁子。踰紅石嶺。秣馬于平臺子。申時。達承德府熱河。是日行九十里。自黃土,梁子山。皆磅礡奇崛。始成絶峽而峭嶂峻巘。純是疊石橫文。箇箇沈檀色。或穹窿如闕。或週遭如城。或如浮屠。或如圭瑞。至紅石嶺。嵯峨森嚴之氣勢。上薄雲霄。可謂大觀。石錄。熱河在嶺底三十里。余與正使,書狀。到熱河東五里關帝廟。少憩啜茶。通官徐啓文來迎。且傳禮部滿侍郞鐵保言曰。各國使臣皆親呈表文於御前。貴 國亦於明日宴筵。親呈爲可云。故遂不造行在禮部。直入寓館。蒙古諸部及回部王貝勒。緬甸及南掌使臣。臺灣府生番。是月旬前到此。安南國王及從臣。是月十一日到此云。熱河形勝。金湯諸山。磬棰,彌勒,諸峯。廻抱拱揖。中開數十里平峪。而灤水熱河。左右環繞。北壓蒙古。南臨宣大。西連回部。東通遼瀋。實塞外之奧土。而天下之上游也。淸聖祖始刱山莊。募民萬家以實之。聖祖熱河詩。有聚民至萬家之句。 每四五月駕幸。八九月駕還。燕都古北口內外。四百餘里間。行宮獵囿。錯落相望。昔元世祖以燕爲大都。開平府。爲上都。四月迤北草靑。駕幸上都避暑。八月草枯。駕還大都。歲以爲常。上都以避暑。故多涼亭。有東涼亭。西涼亭。北涼亭。 山莊之扁曰。避暑。本於此也。今皇帝繼述志事五十餘年。生聚敎訓。閭井櫛比。商賈輻湊。酒旗茶旌。十里輝映。彈吹之聲。撤宵不休。康煕間萬家。今爲數倍。不待四方之徵召。已藏數萬精甲。亦可謂富且庶矣。然聖祖居是。幾務多暇。日召儒臣魏廷珍,王蘭生等。講究律曆。又手編朱子全書。馳驛問難於熊賜履,李光地。蓋不弛武剋。而亦不懈文敎也。余留熱河屢日。但見伶優角觝。爲一大事。未聞儒臣之晉接。何也。承德府。漢爲要陽,白檀二縣。屬之漁陽郡。後魏爲安樂,密雲二郡邊界。唐爲奚地。遼置北安州興化軍。屬中京大定府。金改興州寧朔軍。屬北京路。元中統間改。屬上都路。明爲朶顏衛地。淸初稱熱河。康煕間。初避暑山莊。雍正間。置承德州。乾隆丙申。陞爲承德府。城週三十里。內有獵囿行宮。城南一門曰麗正。卽朝臣啓事外藩入覲之道。行宮正殿曰勤政。卽皇上臨朝視事之所。又如獅子林,如意湖,萬樹園,蘋香,沜簇,奇廊,延山樓,水月精舍,天籟書屋,松霞室,文津閣等諸勝景。皆在城內。城用石築。因山高下而週繞。以護行宮而已。閭井市廛。則皆在城外。 設河。屯。協副將一。駐箚喀喇河屯。在熱河南四十里。卽古大興州地。 統轄左右營及八溝營唐三營。而受節制於古北口提督。直隷總督。左營中軍。都司一。千摠二。把摠五。兵四百八十八名。右營。守備一。千摠二。把摠四。兵二百七十五名。左營駐箚喀喇河屯。右營駐箚土城子八溝營。都司一。千摠五。把摠七。兵四百三十五名。唐三營。守備一。千摠二。把摠三。兵二百七十四名。八溝營。駐箚八溝屯。唐三營。駐箚唐三屯。八溝營。卽東河汛所屬七汛。曰七溝。曰三溝。曰中六溝。曰丫頭溝。曰龍鬚門。曰暖泉。曰茅溝。皆在府東界。唐三營。卽西河汛所屬九汛。曰十八里臺。曰喀喇河屯。曰七間房。曰喇嘛洞。曰紅旗營。曰大店子。曰虎什哈。曰馬圈子。曰三道梁。皆在府西境。 ○磬棰山。在府西。本名棒棰崖。淸聖祖。賜名磬棰山。一峯矗然倚天。高數百丈。夕陽西映。作金碧色。彌勒峯。在行宮前。形如彌勒。亦名羅漢峯。灤河。在府南。源出獨石口外。西北流。折而東北。經舊開平南。又東南會熱河。過上板下板城。會淸河柳河瀑河。入潘家口。自發源至入口。約行千四五百。里熱。河在府東。有三源。一出府東北。曰湯泉。一出府北。曰墨里河。一出府西北。曰十八爾台河。三水會而南流。折而西。又轉南繞行宮前。又南入灤河。○自瀋陽新店。由九關臺。至熱河道里。東人之所不知。故付錄于左。以備後考。起新店。過白臺子。至正安堡五十里。至望山鋪十里。至四方鋪十里。至四堡子十里。至魏家嶺十五里。至花兒樓十里。至黃土坎十里。至細河十里。至關帝廟站五里。至高臺子二十里。渡沙河至廟口站二十里。渡大凌河至義州城三十五里。至崔家口二十里。至頭到河子十里。至六臺邊墻二十五里。渡柳河至石人溝地藏寺五里。至水邨子三十里。至蠻子嶺二十里。過張家營。至蟒牛營福寧寺二十五里。至大凌河二十五里。至朝陽縣十五里。至大營子二十里。過蝴蝶溝至三家兒三十里。至喇嘛溝二十五里。至杏胡子臺十里。至担杖溝梁三十里。至公營子二十里。至野不收三十里。至張鬍子三十里。至建昌縣三十五里。至宋家莊三十里。至雙廟二十五里。至北宮四十里。至楊樹溝三十五里。至大廟站二十里。至平泉州三十里。至鳳凰嶺三十里。至七溝二十里。至祥雲嶺十五里。至西六溝二十五里。至黃土梁子三十里。過紅石嶺至平臺子三十里。至熱河承德府三十里。凡九百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