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秘要/卷一百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無上祕要卷之一百

  昇無形品

  高聖帝君曰:欲刻名玄紀,迴天九霄,以五月五日上合之時,沐浴清齋,正心入室,燒香,北向九拜,朝禮玉天。畢,北向叩齒十二通,思齋室之中有丹氣之雲,虛生煥爛於一室之內,存五老仙伯在丹雲之中,披飛青之帔,冠通天玉冠,手執青文籙,司領仙玉郎,著雲錦之袍,冠七寶玉冠,手執白籙之簡,思見二真為我記名於白簡之上,結錄於青文之編,以我簡錄付監真使者,定錄左仙上相,九天帝王七聖機下,簡錄定名,五老仙伯領仙玉郎化入我身絳宮之中,微祝曰:

  朱明南丹,慶合上陽。天元交會,六願內昌。九真七聖,齋靈瓊堂。上刺玄簡,結錄西宮。刻書正音,明達四通。丹雲迴霄,來降我房。飛青羽儀,翼翼光光。左策朱鳳,右控遊龍。六轡同舉,超登華堂。五老携契,四極齊雙。長保玄暉,日月同容。畢,又七拜,禮七聖,嚥七炁止。行此七年,則玄紀得道之名,定於上宮,九霄迥映,昇入無形。

  右出《洞真七聖元紀經》

  道言:修行是經,得上仙者,飛昇虛空,體今無形,長與道同。

  右出《洞元自然經訣》

  一誦諸天禮,十轉枯骨生。七玄昇朱宮,享福入無形。

  右出《洞元靈章經》

  大聖眾至真之德,得道之後,昇入無形,與道合同。

  右出《洞元黃籙簡文經》

  應變化品

  高上玉皇、上聖帝君、九天玉真,皆禀氣自然,託瓊胎,隱秀紫元,靈和感會,得有人焉。胤皇流之冑,生而成真,結空洞以為字,合三氣以為名,受號帝位,應化上清,總仙高虛,撫任玄玄,四時改易,推節變通,沐浴冠帶,鍊飭長符,運化形景,應感而生,幽冥怳惚,道無常名,深不可測,微難可窮,天地規之,得立太玄,協以致清,日月恃之,以朗耀五行,禀之以致靈,巍,巍德宗,蕩蕩高尊,其道高妙,非可勝焉。元始記錄,藏之太上六合宮中,後聖學上真之道,當鍊悉元始變化之形,隨節改易,以通其真,以反其氣,以鍊其神。

  假令元始皇上丈人以立春之日納元始玉虛之氣,受皇上丈人之號,此皆真形,衣服正色,竟春三月九十日中居真臨正。至立夏之日,皇上丈人則變其正,更受節化,沐浴神真,謂變化易景,通真納靈,致氣長存。周夏三月九十日中,仙魂沐浴,神真感通。至立秋之日,皇上丈人則隨節化形,冠帶五常,謂之仙化。氣通玄玄,內充外溢,光暉發明,變真養氣,致氣無窮。周秋三月九十日中,冠帶九天,仙化成真。至立冬之日,皇上丈人合真胎息,反氣自然,解脫形神,變景入光,還其元始,受鍊反精,養瑩神真,光色混沌,如雲之煙。周冬三月九十日中結氣凝神,還復正形。四度迴周,周而復生,此元始四改之化,隨節易容,天地之運,皆有盛衰、否泰,休息以應天關。盛則臨正,休則育養,冠帶鍊精,不失其常。故天地長存無窮,此妙化之道也。

  右出《上清元始變化元籙》

  會兼忘品

  真人曰:受靈寶真文,行是齋,自得此大福度人為先,所以先人後身,倚伏兼忘,志其所忘,體與玄同。

  右出《洞元敷齋經》

  罪福不由他,諒自發爾身。大賢故閉口,欲絕諸惡緣。滅念歸兼忘,倚伏待長泯。

  右出《洞元安志經》

  鍊胎返本初,長乘飛玄梁。薪畜喪天真,散思候履常。斬伐胞樹滯,心遊超上京。願會既玄玄,悟我理兼忘。

  右出《洞元九天經》

  人自然品

  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无為者,道之極也。虛无者,德之尊也。惔泊者,德之宮也。寂嘿者,德之淵也。清靜者,神之鄰。精誠者,神之門。中和者,事之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為者,故生可得而長。能虛无者,故氣可得而行。能惔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者,故聲可得而藏,能清靜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誠者,故志可得而從。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為道,當以自然而成其名。吾前以道授關令尹生,著道德二篇。將去,誡之曰:夫道,自然也,得之者知其自然,不得之者不知其所由然。譬猶若識音,不能深曉人心;知之口,不能言妙哉。道之綿綿,言不盡意,書不盡言,所以為子書之者,欲使子覺自然,得之後以自成。尹生曰:學自然奈何?

  道曰:无取,正氣自居,无去,邪氣自除。此非禱祠鬼神之道,非欲辟不清去不正。清靜請命而命自延无期,此豈非自然哉?非吾異道之意,非吾獨道也。道不自然兮,何道焉兮?无欲无為兮,道之所施兮。虛兮无兮,道安居兮。寂兮嘿兮,道之極兮。澹兮恬兮,德之漸兮。清兮靜兮,神所宅兮。精兮誠兮,神所榮兮,中兮和兮,神所化兮。以无為而養其形,以虛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養其聲,以清靜而平其心,以精誠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安心遊志,使若大水之自湛深。閑居靜處,使若蛟龍之自蟄藏。懷虛而不虛,泥而不泥,使若南曜之忘虛也。化德存神,使若社稷之保光。立尊神明,使若宗廟之也工守處。使世不見我,若巨魚之在大水。使人莫我知,若日出之光東。我之无窮,若大道之根相致,譬若山林大澤之自致禽獸虎狼,若深林廣木之自致飛烏百蟲,若紅湖之自致魚鼇蛟龍,若盛德之肩致太平麒麟鳳凰,若清靜潔白之自致玉女芝英,若中和嘉瑞之自致吉祥,若灾異惡氣之自致不祥禍殃。

  右出《妙真經》

  飛天携提,遊宴紫晨。握運留年,永享自然。道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右出《洞元空洞靈章經》

  飄飄大虛嶺,流景在上玄。經始无終劫,常保天地全。世主學致梵,道士誦得仙。賢者今奉受,依法以相傳。時无至德子,保祕不妄宣。宗之昇太清,棄之隨九泉。我說无為道,清靜得自然。

  右出《洞元太極隱注》

  道言:真人者,體洞虛无,與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右出《洞元自然經訣》

  洞冥寂品

  帝帝各有鄉,真真各有宮。寂寂生霞上,翳翳太虛中。洞化丹霞窟,寥寥九玄通。冥思携寂至,八景可飛空。

  太洞總三倫,无化有无形。寂寂无根教,蕭條有威靈。

  右出《洞真迴元九道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右出《老子道經》

  太上於崑崙治中,進登天首,大治七寶道德觀中,召道陵而告之曰:吾道出於虛无,先太初之前,无所從生,靡而不成形。吾昔於此觀上啟受妙法,吾以聰明智慧攝意奉行,既能潔身為道,便得微妙玄通,求道上仙,致有道迹之名。當求仙於仙,求神於神,求道於道,无求滅度,便得虛无之要。空无寂靜,為道宗也。

  至道常玄寂,言說則非真。取捨无變異,綿綿有物因。體解无中法,亦識有中神。去來無想念,忘懷與物均。

  右出《昇元經》

  學仙絕華念,念念相因積。去來亂我神,神躁靡不歷。滅念停虛閑,蕭蕭入空寂。請經若飢渴,持志如金石。保子飛仙路,五靈度符籍。

  太上玄虛宗,弘道尊其經。俯仰已得仙,歷劫無數齡。巍巍太真德,寂寂因無生。霄景結空構,乘虛自然征。日月為炳灼,安和樂未央。

  夫太上玄微三洞初元至賾之詞,幽而難聞,洛洛冥冥,包匠品群,岧岧玉德,巍巍高尊,至真所棲,眾妙之門。

  右出《洞元太極隱注》

  太玄真人曰:夫一切云云,皆當空盡,有無相陶,修德養神,積空凝真,真身乃定,出入有無,隱寂極妙。

  右出《洞元請問經》

  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遊者,納氣也。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養至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域,望養全之寂寂,盡假寄耳。

  右出《道迹經》

  人生者,如幻化耳。寄寓天地間少許時。若攝氣營神,苦辛注真,將得久道。道成則同,與天地共,寄寓在太无中矣。

  若洞虛體无,則與大无共,寄寓在寂寂中矣。能洞寂寂者,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右出《真誥》

  無上祕要卷之一百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