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9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九十九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九十九卷目錄

 文廟祀典部彙考二

  後唐明宗長興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遼太祖神冊二則

  宋太祖建隆三則 太宗端拱一則 淳化一則 真宗景德二則 大中祥符六則 天

  禧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明道一則 景祐一則 慶曆一則 神宗熙寧二則 元豐二

  則 哲宗元祐一則 徽宗崇寧三則 大觀三則 政和三則 宣和一則 欽宗靖康一

  則 高宗紹興二則 孝宗乾道一則 淳熙三則 寧宗慶元一則 嘉定一則 理宗端

  平一則 淳祐一則 景定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金熙宗天會一則 皇統一則 世宗大定二則 章宗明昌五則 承安一則 泰和二

  則 宣宗一則 哀宗天興一則

禮儀典第一百九十九卷

文廟祀典部彙考二[编辑]

後唐[编辑]

明宗長興三年敕釋奠禮皆准郊祀錄[编辑]

按《五代史唐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長興三年,國 子博士蔡同文奏:「伏見每年春秋二仲月上丁,釋奠 於文宣王。以兗公顏子配座,以閔子騫等為上哲排 祭奠。其有七十二賢圖形於四壁。面前皆無酒脯。自 今後乞准本朝舊規。文宣王四壁諸英賢畫像前面 請各設一豆一爵祠饗。」中書帖太常禮院檢討禮例 分析申者。今禮院檢《郊祀錄》,釋奠文宣王,並中祠例, 祭以少牢。其配座十哲,見今行釋奠之禮。伏自喪亂 以來,廢祭四壁英賢。今准帖,為國子博士蔡同文所 奏,文宣王四壁諸英賢,各設一豆一爵祀享。當司詳 《郊祀錄》,「文宣王從祀諸座,各籩二,實以栗、黃牛脯;豆 二,實以葵葅、鹿醢;簠簋各一,實以黍稷」飯酒爵一。禮 文所設祭器,無一豆一爵之儀者。奉敕,「其文宣王廟 四壁英賢,自此每釋奠,宜准《郊祀錄》,各陳脯醢等物 以祭。」

後周[编辑]

太祖廣順二年六月乙酉朔幸曲阜祠孔子[编辑]

按:《五代史周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廣順二年五月,親往兗州,辛未,遣端明 殿學士顏行往曲阜祀文宣王廟。六月己酉,幸曲阜, 謁孔子廟,既畢,其所奠金花銀爐十數事留於祠所 以備享。遂幸孔林,拜孔子墓,墳側有石壇。」是唐朝封 禪迴謁孔子之壇,二百餘年間,絕東封之禮,洙泗之 上,無復鑾和之音。帝以武功之餘,枉車致敬,尊師重 道,不亦優乎。

按《文獻通考》:廣順二年六月,以文宣王四十三代孫 前曲阜縣令孔仁玉復為曲阜縣令,仍賜緋魚袋,以 亞聖顏淵裔孫顏涉為曲阜縣主簿。仍敕兗州修葺 祠宇,墓側禁樵採。時車駕親征,兗州初平,遂幸曲阜, 謁孔子祠。既奠,將致敬,左右曰:「仲尼人臣無致敬之 禮。」上曰:「文宣百代帝王師,得無拜之!」即拜奠於祠前。

[编辑]

太祖神冊三年夏五月乙亥詔建孔子廟[编辑]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按《宗室義宗傳》:義宗名倍, 小字圖欲,太祖長子。幼聰敏好學,外寬內摯。神冊元 年,立為皇太子。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 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 「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 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

神冊四年秋八月丁酉,謁孔子廟。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编辑]

太祖建隆元年幸國子監詔增修祠宇繪先聖先賢先儒之像[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至聖文宣王,唐開 元末升為中祠。設從祀禮令。攝三公行事。朱梁喪亂。 從祀遂廢。唐長慶二年。仍復從祀。周顯德二年。別營 國子監。置學舍。宋因增修之。塑先聖、亞聖、十哲像。畫 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於東西廡之木壁。太 祖親撰先聖、亞聖贊,十哲以下。命文臣分贊之。 按《宋會要》:建隆元年二月,太祖幸國子監。詔加飾祠 宇。及塑繪先聖先賢先儒之像。

建隆二年,詔「諸州貢舉人就國子監謁先師。」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其謁先師之禮,建 隆二年,禮院準禮部貢院移。按《禮閣新儀》云:「舊儀無 貢舉人謁先師之文。開元二十六年,詔諸州貢舉人 見訖,就國子監謁先師,官為開講,質問疑義,所司設 食。昭文、崇文兩館學士及監內諸舉人亦準此。自後 諸州府貢舉人,十一月朔日正衙見訖,擇日謁先師遂為常禮。」

建隆三年,詔「祭《文宣王》用一品禮。」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闕里志》。建隆三年。詔祭 文宣王。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仍詔用永安之 曲。

太宗端拱元年幸太學謁文宣王廟[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元年八月庚辰,幸太學。 按 《禮志》,太宗亦三謁廟。詔繪三禮器物制度於國學講 論堂木壁。又命河南府建國子監文宣王廟。

淳化四年從監庫使臣請先聖廟六衙朔望焚香[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誌》云云。

真宗景德三年王欽若請令諸道修葺文宣王廟[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誌》:景德三年,資政 殿大學士王欽若奏「令諸道州府軍監文宣王廟摧 毀處量破倉庫頭子錢修葺。仍令曉示今後不得占 射充磨勘司、推勘院,及不得令使臣官員等在廟內 居住。」

景德四年,增孔林戶二十,定外州長吏釋奠禮。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四年五月,兗州增二十戶守 孔子墳。 按《禮志》:其釋奠之禮。景德四年,同判太常 禮院李維言:「按《開寶通禮》,諸州釋奠,並刺史致齋三 日,從祭之官齋於公館。祭日,刺史為初獻,上佐為亞 獻,博士為終獻。今諸州長吏不親行祀,非尊師重教 之道。」詔太常禮院檢討以聞。按《五禮精義》,州縣釋奠, 刺史、縣令初獻,上佐、縣丞;亞獻,州博士、縣主簿終獻, 有故,以次官攝之。

大中祥符元年幸曲阜謁文宣王廟加諡為元聖文宣王追封叔梁紇為齊國公顏氏為魯國夫人亓官氏鄲國夫人[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戊午,幸曲 阜縣,詣文宣王廟,靴袍再拜。幸叔梁紇堂,近臣分奠 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諡孔子曰元聖文宣王,遣 官祭以太牢,給近便十戶奉塋廟,賜其家錢三十萬, 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孫聖佑為奉禮郎,近屬授官, 賜出身者六人。丁卯,賜曲阜孔子廟。」《經史》 按《禮志》: 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備 禮謁文宣王廟,內外設黃麾仗,孔氏宗屬並陪位,帝 服靴袍,行酌獻禮。又幸叔梁紇堂,命官分奠七十二 弟子、先儒洎、叔梁紇顏氏。初,有司定儀肅揖,帝特展 拜,以表嚴師崇儒之意,親製贊,刻石廟中。復幸孔林, 以樹擁道,降輿乘馬,至文宣王墓,設奠」再拜。詔追諡 曰《元聖文宣王》。祝文進署,祭以太牢,修飾祠宇,給便 近十戶奉塋廟。仍追封叔梁紇為齊國公,顏氏魯國 夫人,伯魚母亓官氏鄲國夫人。

按《玉海》: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二十七日甲寅,詔曰:朕 以紀號岱宗,觀風廣魯。載懷先聖,實主斯文。將申款 謁之儀,用表欽崇之志。宜取十一月朔幸曲阜縣備 禮躬謁,仍付所司詳定。所言:「車駕謁文宣王廟,內外 設黃麾仗襲,文宣公伯叔兄弟並許陪位。」從之。十一 月一日,幸曲阜謁文宣王廟,禮畢,於殿西序召見孔 氏子孫,撫諭問宣尼墳壟所在,令子孫前至孔林,以 林木擁道,降輿乘馬,至墓設奠,再拜,問東及南二塚 子孫,對曰:「東伯魚,南子思。」退坐北序,與從臣閱碑板。 詔追諡曰元聖文宣王。

按《續文獻通考》:「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制曰:『王者順 考古道,懋建大猷,崇四術以化民;昭宣教本,總百王 而致治。丕變人文,方啟迪於素風,思丕揚於鴻烈。先 聖文宣王道膺上聖,體自生知,以天縱之多能,實人 倫之先覺。元功侔乎簡易,景鑠配乎貞明,惟列辟以 尊崇,為億載之師表。朕以寡昧,欽承命曆,曷嘗不遵 守彝訓,保乂中區。屬以祗若元符,告成喬嶽。觀風廣 魯之地,飭駕數仞之牆。躬詣遠祠,緬懷遐躅。仰明靈 之如在,肅奠獻以惟寅。是用稽簡冊之文,昭聰叡之 德,聿舉追崇之禮,庶申嚴奉之心。備物典章,垂之不 朽。誕告多士,昭示朕意。宜追諡曰元聖文宣王』。」 按《曲阜縣誌》,大中祥符元年,封聖考叔梁紇為齊國 公,聖母顏氏為魯國太夫人,制曰:「朕以祗陟岱宗,新 巡魯甸,永懷先聖之德,躬造闕里之庭,奠獻周旋,欽 崇備至,唯降靈之所自,亦錫美之有初。像設具存,名 稱斯闕,宜加追命,以煥典章。叔梁紇宜追封齊國公, 顏氏宜追封魯國太夫人,遣部官員外郎王勵精虔 祭告」,追封聖配亓官氏為《鄲國夫人制》曰:「朕巡行魯 郡,躬詣孔堂。顧風教之所尊,舉典章而既渥。眷惟令 淑,作合聖靈。載稽簡冊之文,尚闕追崇之數。屬茲咸 秩,特示追崇,垂厥方來,式昭遺範。亓官氏宜追封鄲 國夫人,仍令兗州遣官詣曲阜祭告。」

大中祥符二年,追封先賢及先儒為「公、侯、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壬辰。詔立曲 阜縣孔子廟學舍。五月乙卯。追封孔子弟子七十二 人。」秋七月戊寅。詔孔子廟配享。《魯史》。左丘明等十九 人加封爵 按《禮志》。大中祥符二年五月乙卯。詔追封十哲為公,七十二弟子為侯,先儒為伯,或贈官親 製《元聖文宣王贊》。命宰相等撰《顏子以下贊》。留親奠 祭「器於廟中」,從官立石刻名。

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庚辰,詔文宣廟木圭易 以玉,賜桓圭一。五月乙卯朔,詔追封顏回兗國公,至 卜商河東公,曾參瑕丘侯,至琴張頓丘侯。詔曰:「四科 鉅賢,並超五等,七十達者,俱贈列侯。」令中書門下及 兩制館閣分撰贊,命王旦撰《顏子贊》。初,帝覽崇文院 檢定七十二弟子,案《史記》《唐會要》凡七十七人,今曲 阜廟唯七十二人。帝曰:「何故不同?」王旦言:「國學《七十 二弟子經》,太祖定議,曲阜準國學畫像。」七月戊寅,詔 封左丘明至范甯二十一人皆為伯。贈王肅司空,杜 預司徒,命群臣為贊。

按《曲阜縣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顏子為兗國公,詔 曰:『朕乃封巒禪社,昭列聖之鴻勳;崇德報功,廣百王 之彝制。言旋於闕里,遂躬謁於魯堂。瞻河海之姿,晬 容穆若;出洙泗之上,高風凜然。舉茂典之有加,期斯 文之益振。由是推恩世胄,併錫寵章,增其奉邑,念性 與天道,德冠生民。議茲元聖之名,冀廣嚴師之禮。兼』」 朕親製,以表崇儒。至於四科鉅賢,並超五等;七十達 者,俱贈列侯。仍命寮寀,分紀遺烈,式書褒揚之旨,庶 幾善誘之方。宜令中書樞密院三司兩制承郎待制 館閣直館校理分撰贊以聞。

大中祥符三年,孫奭請「上丁備,差太尉、太常、光祿卿 以充三獻。」又命頒《釋奠儀注》及祭器於諸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三年六月丙辰,頒天下 釋奠先聖廟儀并祭器圖。 按《禮志》:大中祥符三年, 判國子監孫奭言,「上丁釋奠,舊禮以祭酒、司業、博士 充三獻官,新禮以三公行事,近歲止命獻官兩員,臨 時通攝,未副崇祀向學之意。望自今備差太尉、太常、 光祿卿以充三獻。」又命崇文院刊釋奠儀注及祭器 圖,頒之諸路。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癸巳,詔州城置孔子廟。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五年,改諡孔子為「至聖文宣王」,並定州縣 釋奠器數。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壬申,改諡 元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王。 按《禮志》以國諱改諡 至聖文宣王。賜孔氏錢帛,錄親屬五人並賜出身。又 賜太宗御製御書一百五十卷,銀器八百兩。詔太常 禮院定州縣釋奠器數:先聖、先師每坐酒尊一,籩、豆 八,簋二,簠二,俎三,罍一,洗一,篚一,尊皆加勺羃,各置 於坫,巾共二、燭二、爵共四,坫有從祀之處,諸坐各籩 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燭一、爵一。

大中祥符七年,王旦言:「請用先天節禮畢,詣文宣王 廟行禮。」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誌》云云。

天禧二年賜文宣公祭服修葺廟宇[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誌》:「天禧二年賜文 宣公家祭冕服,又賜行宮材,修葺廟宇。又敕兗州差 兵士四十人、員寮一人,於本廟巡宿,守護官物。仍委 轉運司於轄下有衣甲軍器處,約度支與本廟。」

仁宗天聖二年八月己卯幸國子監謁孔子[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闕里誌》:「仁宗初即位,首隆儒術。車駕幸國子監,奠 謁先聖,退閱七十二賢贊觀東序及禮器。」

明道元年詔重修七十二賢堂[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明道元年八月戊 午。詔國子監重修七十二賢堂。左丘明而下二十一 人。並以本品衣冠圖之。

景祐元年詔釋奠用登歌[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云云。

慶曆四年幸國子監謁孔子[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四年五月「壬申,幸國子監,謁 孔子。有司言舊儀止肅揖,帝特再拜,賜直講孫復五 品服。」 按《禮志》:仁宗再幸國子監,謁文宣王廟,皆再 拜焉。

神宗熙寧五年罷貢舉人謁奠[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熙寧五年,國子監 言:「舊例遇貢舉歲,禮部貢院集諸州府所貢第一人 謁奠先聖,如春秋釋奠儀。況春秋自有釋奠禮,請罷 貢舉人謁奠。」

按《玉海》。熙寧五年十二月六日。國子監言。「舊制貢舉 歲於十二月下旬謁奠時多未至者。請罷。」從之。 熙寧八年。判國子監常秩等請孔廟神像依官品衣 服。從之。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熙寧八年判 國子監常秩等言。「本監宣聖神像舊用冕服。九旒、七 十二賢、二十一先儒並用朝服。檢會唐開元中尊孔 子為文宣王,內出王者袞冕之服以衣之。詳此則孔 子之冕宜用天子之制。十二旒孔子既用冕旒。則七十二賢、二十一先儒各用本爵用冕服。今來所修殿 屋已成,見裝飾塑像,欲乞改正,下太常禮院詳定。」禮 院檢會:「國朝文宣王廟,自建隆三年詔,廟門準《儀制 令》立戟十六枝,用正一品之禮。大中祥符二年,賜曲 阜縣文宣王廟桓圭一,從上公之制,冕九旒,服九章。 按衣服,今王爵之服,春秋釋奠則用中祠,皆今朝之 制也。其兗國公顏子等,皆以本朝郡國縣封爵,緣古 今禮制不一,難以追用。周之冕服,宜如舊制,依官品 衣服。今文宣王冕用九旈,顏子以下,各依郡國縣公、 侯、伯正一品至正四品冠服制度,庶合禮令。」從之。

元豐六年詔封孟軻為鄒國公[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元豐六年冬十月戊子,封孟軻為 鄒國公。 按《禮志》:判國子監常秩等,請立孟軻、揚雄 像於廟庭,仍賜爵號。又請追尊孔子以帝號下兩制 禮官詳定,以為非是而止。京兆府學教授蔣夔請以 顏回為兗國公,毋稱先師,而祭不讀祝,儀物一切降 殺。而進閔子騫九人亦在祀典。禮官以孔子、顏子稱 號,「歷代各有據依,難輒更改;儀物祝獻,亦難降殺。所 請九人,已在祀典。《熙寧祀儀》,十哲皆為從祀,惟州縣 釋奠未載。請自今三京及諸州春秋釋奠,並準熙寧 祀儀。」詔封孟軻為鄒國公。

元豐七年五月壬戌,以孟軻配食文宣王,封荀況、揚 雄、韓愈為伯,並從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晉州州學教授陸 長愈請春秋釋奠孟子宜與顏子並配。議者以謂凡 配享從祀,皆孔子同時之人,今以孟軻並配,非是。禮 官言:「唐貞觀以漢伏勝、高堂生、晉杜預、范甯之徒,與 顏子俱配享,至今從祀,豈必同時?孟子於孔門,當在 顏子之列。至於荀況、揚雄、韓愈,皆發明先聖之道,有 益學者,久未配食,誠闕典也。請自今春秋釋奠,以《孟 子》配食,荀況、揚雄、韓愈並加封爵,以世次先後,從祀 於左丘明二十一賢之間。自國子監及天下學廟,皆 塑鄒國公像,冠服同兗國公,仍繪荀況等像於從祀。 荀況,左丘明下;揚雄;劉向下;韓愈;范甯下。冠服各從 封爵。」詔如禮部議,荀況封蘭陵伯,揚雄封成都伯,韓 愈封昌黎伯,令學士院撰贊文。又詔太常寺修《四孟 釋菜儀》。

按《熙豐日曆》,晉州奏:「據雄州防禦推官、知秀州崇德 縣、充晉州州學教授陸長愈狀,欲乞今後春秋釋奠, 並以兗、鄒二公配享。如允所請,乞即下禮部定奪次 序立式,伏乞備聞奏。」州司所據陸長愈狀聞敕旨,尋 下太常寺定奪申部。今據本寺狀:看詳至聖文宣王 以先師顏子配享,及以次從祀,皆其門弟子也。孟子 「知道,固當尊禮,然與孔子異代,難與顏子並行配享 之禮,所請難議施行。」申部看詳,太常寺所定,未得允 當。古者配享及從祀,但取著德立功,其道又以相成 者,不必皆用同時之人,如蜡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 嗇,先農之配,即以后稷神勾芒為少昊氏之子,祝融 為高辛氏火正。今春秋之祭,則勾芒「配伏羲,祝融太 庭,迎氣之日,又為從祀。異代之人,得為配祀明矣。唐 貞觀二十一年,詔伏生與高堂生、杜預、范甯之徒二 十一賢,與顏子俱配享孔子廟堂,至今猶為從祀。孟 子亦於孔聖之門,堂在顏子之列。至荀況、揚雄、韓愈, 皆發明先聖之道,有益學者。未得配享,誠為闕典。伏 請自今春秋釋奠,以鄒國公孟子配享文宣王,設位 於兗國公之次。所有荀況、揚雄、韓愈,並以世次先後, 祀於左丘明等二十一賢之間,所貴上稱聖朝褒崇 儒賢,備條祀典之意。謹錄奏聞,伏候敕旨。」帖檢會左 丘明至范甯二十一人,並封伯爵,如允所請,即乞荀 況、揚雄、韓愈並加封爵,自國子監及天下至聖文宣 王廟,皆塑鄒國公像,其冠服同兗國公。仍畫荀況等 像於從祀之列,荀況在左丘明之下,冠服皆從封爵。 奉聖旨「依議。」

哲宗元祐六年幸國子監行釋奠禮[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六年冬十月庚午,朝獻景靈 宮,還幸國子監 按《禮志》,元祐六年,幸太學,先詣國 子監,至聖文宣王殿行釋奠禮,一獻再拜。

徽宗崇寧 年詔都城建文廟[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崇寧初詔:「古者學 必祭先師,況都城近郊,大闢黌舍,聚四方之士,多且 數千,宜建文宣王廟,以便薦獻。」

崇寧三年,以王安石配饗,詔殿名「大成」,增文宣王冕 為十二旒,正從享位次。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三年六月癸酉,以王安石配 饗孔子廟。 按《禮志》:詔王安石可配饗孔子廟,位於 鄒國公之次。國子監丞趙子櫟言:「唐封孔子為文宣 王,其廟像內出王者袞冕衣之。今乃循五代故制,服 上公之服,七十二子皆周人,而衣冠率用漢制,非是。」 詔孔子仍舊,七十二子易以周之冕服。又詔辟雍文 宣王殿以「大成」為名。帝幸國子監,謁文宣王殿,皆再 拜,行酌獻禮。遣官分奠兗國公而下。國子司業蔣靜言:「『先聖與門人通被冕服,無別配享。從祀之人,當從 所封之爵,服周之服,公之袞冕九章,侯、伯之鷩冕七 章。袞,公服也,達於上。鄭氏謂公袞無升龍』,誤矣。攷之 《周官》,司服所掌,則公之冕與王同;弁師所掌,則公之 冕與王異。今既考正配享、從祀之服,亦宜考正先聖 之冕服。」於是增文、宣王冕為十有二旒。

按《文獻通考》:崇寧三年,太常寺言:「國朝祀儀,諸壇祠 祭,正位居中,南面。配位在正位之東南,西面。若兩位 亦為一列,以北為上,其從祀之位又在其後。今國子 監顏子、孟子配享之位,即與閔子騫等從祀之位同 作一列,雖坐次少下,而在文宣王帳座之後,於配食 之禮未正。請改正顏子而下從享位次為圖,頒示天 下。」從之。

崇寧 年,頒《釋奠服制》於州縣。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崇寧儀禮局言,「太 學獻官太祝奉禮皆以法服,至於郡邑則用常服。望 命有司降祭服於州縣,凡獻官祝禮,各服其服,以盡 事神之儀。」詔以衣服制度頒使州縣自造焉。

大觀元年定貢士入學釋菜之儀[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觀初,大司成強 淵明言:「考之禮經,士始入學,有釋菜之儀。」請自今每 歲貢士始入辟雍,並以元日釋菜於先聖。其儀:獻官 一員,以丞或博士;分奠官八員,以博士正錄;大祝一 員,以正錄;應祀官。前釋菜一日,赴學各宿其次。至日 詣文宣王殿,常服行禮。貢士初入學者,陪位於庭。其 他亦略倣釋奠之儀。按玉海作元年

大觀二年,從通仕郎侯孟請,繪子思像,從祀於左丘 明二十四賢之間。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云云。

大觀四年,封公夏首等十人為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議禮局言,「建隆三 年詔國子監廟門立戟十六,用正一品禮。大中祥符 二年賜曲阜廟桓圭,從上公之制。」又《史記弟子傳》曰: 「受業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七人。」自顏回至公孫龍三 十五人,頗有年名。及受業見於書傳四十二人,姓名 僅存。《家語》曰:「七十二弟子皆升堂入室者。」按《唐會要》 七「十七人,而《開元禮》止七十二人,又復去取不一。本 朝議臣斷以七十二子之說,取琴張等五人而去公、 夏首等十人。今以《家語》《史記》參定公夏首后處公肩 定、顏祖鄡、單罕父黑、秦商原抗、樂欬廉潔,《唐會要》《開 元禮》亦互見之,皆有伯爵,載於祀典。請追贈侯爵,使 預祭享。」詔封公夏首鉅平侯,后處膠東侯,公肩定梁 父侯,顏祖富陽侯,鄡單聊城侯,罕父黑祈鄉侯,秦商 馮翊侯,原抗樂平侯,樂欬建成侯,廉潔胙城侯。按文獻通

《考》。作「大觀四年。」

政和三年詔以王安石配饗子雱從祀新儀成頒大成殿名於諸學[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三年春正月癸酉,追封王安 石為舒王,子雱為臨川伯,配饗於文宣王廟。」 按《禮 志》:「政和三年,詔封王安石為舒王,配饗其子雱、臨川 伯從祀。《新儀》成,以孟春元日釋菜,仲春仲秋上丁日 釋奠,以兗國公顏回、鄒國公孟軻、舒王王安石配饗 殿上,瑯琊公閔損、東平公冉耕、下邳公冉雍、臨淄公 宰」予、黎陽公端木賜並西向;彭城公冉求、河內公仲 由、丹陽公言偃、河東公卜商、武城侯曾參並東向;東 廡,潁川侯顓孫師以下至城都伯揚雄四十九人並 西向;西廡,長山侯林放以下至臨川伯王雱四十八 人並東向。頒辟雍大成殿名於諸路州學。

政和五年,命兗州孟子廟以樂正子配享,諸門人皆 贈侯、伯。又命國學諸生習《大晟樂》。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政和五年,太常等 言,「兗州鄒縣孟子廟,詔以樂正子配享,公孫丑以下 從祀,皆擬定其封爵:樂正子克利國侯,公孫丑壽光 伯,萬章博興伯,告子不害東阿伯,孟仲子新泰伯,陳 臻蓬萊伯,充虞昌樂伯,屋廬連奉符伯,徐辟仙源伯, 陳代沂水伯,彭更雷澤伯,公都子平陰伯,咸丘蒙須 城伯,高子泗水伯,桃應膠水伯,盆成括萊陽伯,季孫 豐城伯,子叔承陽伯。大晟樂成,詔下國子學選諸生 肄習,上丁釋奠,奏於堂下,以祠先聖。」

政和六年,詔「高麗受學者,隨貢士釋菜,普賜大樂禮 器於闕里。」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政和六年閏正月 二日。詔高麗受學者。元日隨貢士釋菜。

按《闕里誌》:「襲封衍聖公奏朝廷稽考三代,制禮作樂, 乞頒降大樂,許內族人及縣學生咸使肄習,并乞降 禮器,以備釋奠及家祭使用。至六年,賜堂上正聲大 樂一副,禮器一副於闕里。」

宣和四年幸太學謁先聖[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四年三月辛酉。幸太學 按《闕里誌》。宣和四年。車駕幸太學。奠謁先聖。

====欽宗靖康元年罷王安石配饗====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五月戊辰。罷王安石配 饗孔子廟庭。 按《禮志》。靖康元年。右諫議大夫楊時 言。「王安石學術之謬。請追奪王爵。明詔中外。毀去配 享之像。使邪說淫辭不為學者之惑。」詔降安石從祀 廟庭。尚書傅墨卿言。「釋奠禮饌。宜依元豐祀儀陳設。 其五禮新儀。勿復遵用。」 按《楊時傳》:時以諫議大夫 兼國子祭酒。上言:「蔡京用事二十餘年,蠹國害民,幾 危宗社,人所切齒,而論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蓋京 以繼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故推尊安 石,加以王爵,配饗孔子廟庭。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 啟之。伏望追奪王爵,明詔中外,毀去配享之像,使邪 說淫辭,不為學者之惑。」疏上,安石遂降從祀之列。

高宗紹興十年秋七月甲子以釋奠文宣王為大祀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编辑]

按《玉海》,紹興十年七月甲子,復釋奠文宣王,為大祀, 用王普請也。祀前受誓戒,加籩豆十二,其禮如社稷。 又在京為大祀,州縣為中祀。

紹興十四年,幸學,行拜奠禮。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四年三月己巳。幸太學 按《禮志》。紹興十三年七月。國學大成殿告成。奉安廟 像。明年二月國子司業高閎請幸學。上從之。詔略曰: 「偃革息民。恢儒建學。聲明丕闡。輪奐一新。請幸方堅。 理宜從欲。將款謁於先聖。仍備舉於舊章。」三月上服 靴袍。乘輦入監。止輦於大成殿門外。入幄群臣列班 於「庭。帝出幄,升東階,跪上香,執爵,三祭酒,再拜,群臣 皆再拜。」上降入幄,分奠從祀如常儀。尚舍先設次於 崇化堂之後及堂上之東,南向,設御坐。閤門設群臣 班於堂下,如月朔視朝之儀。宰輔從臣次於中門之 外。「上乘輦幸太學,降輦於堂,入次更衣,講官入就堂 下講位,北向。執經官、學生皆立於堂下」,東西相向。帝 出次,升御坐,群臣起居如儀。乃命三公、宰輔以下升 堂,皆就位。左右史侍立,講書及執經官北面起居再 拜,皆命之升,立於御坐左右。學生北面再拜,分立兩 廡北上。內侍進書案牙籤,以經授執經官,賜三公、宰 輔以下坐。講畢,群臣皆起,降階,東西相向立,執經官 降,講官進前致詞,乃降,北面再拜,左右史降,乃賜茶。 三公以下北面再拜,升,各立於位後。學生北面再拜, 分立兩廡,上下就坐。賜茶畢,三公以下降階,學生自 兩廡降階,北面再拜,群臣以次出。上降坐還次,乘輦 還宮。特命禮部侍郎秦熹執經,司業高閎講《易》。之泰, 遂幸「養正」、「持志」二齋,賜閎三品服,學官遷秩,諸生授 官、免舉,賜帛有差。上既奠,拜,注視貌象,翼翼欽慕。覽 唐明王及太祖、真宗、徽宗所製贊文,命有司悉取從 祀諸贊,皆錄以進。帝遂作先聖及《七十二子贊》,冠以 序文,親洒翰墨,以方載之。五月丙辰,登之綵殿,備儀 衛作樂,命監學之臣自行宮北門迎置學宮,揭之大 成殿。上及二廡序曰:「朕自睦鄰息兵,首開學」校,教養 多士,以遂忠良。繼幸太學,延見諸生,濟濟在庭,意甚 嘉之。因作《文宣王贊》。機政餘閒,歷取顏回而下七十 二人,亦為製贊。用廣列聖崇儒右文之聲,復知師弟 之間纓弁森森,覃精繹思之訓,其於世道人心庶幾 焉。

孝宗乾道八年令有司討論釋奠皇太子入學儀[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乾道八年 正月丙戌,宰輔請討論上丁釋奠及太子入學之儀。 上曰:「《文王世子》篇載此甚詳。」梁克家奏:「入學以齒,則 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虞允文奏事備於禮經,上曰: 「可令有司討論以聞。」

淳熙三年趙粹中請削去安石從祀[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云云。

淳熙四年二月謁先聖。七月,罷王雱從祀。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四年二月乙亥,幸太學,祗謁 先聖,退御敦化堂,命國子祭酒林光朝講《中庸》。秋七 月乙酉,罷臨川伯王雱從祀。」 按《李燾傳》,燾論兩學 釋奠從祀孔子當升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黜 王安石父子從祀,武成王當黜李勣,眾議不葉,止黜 王雱而已。

淳熙七年,禮官請依國子監位數、爵號、姓名及祭器 頒於州縣。從之。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淳熙七年 二月十七日,禮官言,「參照祥符間頒下州縣祭器,止 有散尊,與新儀不同,乞除去。兼政和之後,配位、從祀 神位升降及封爵不同,慮州縣塑繪不一,乞依國子 監大成殿並兩廡從祀位數、爵號、姓名并尊器制度 頒降。」從之。

寧宗慶元 年定文宣王為中祀[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闕里誌》:「寧宗慶元間定 祀令,文宣王為中祀,諸祀事應排辦者,所屬前一日 檢舉諸祀獻官以州縣長吏以次官充,非實有疾故, 不得輒委他官行禮。」

====嘉定六年黃學行進歷代尊師本末二卷====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嘉定六年 全州教授黃學行進《歷代尊師本末》二卷。載尊崇孔 氏祭祀儀注。配享從祀沿革升降之因。

理宗端平二年詔議胡瑗等十人從祀廟庭升子思子於十哲[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端平二年正月甲寅,詔議胡瑗、孫 明復、邵雍、歐陽修、周惇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 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於十哲。」

按《玉海》,「禮部尚書李埴請子思陞祀於堂,列於十哲 之間。」

淳祐元年詔以周程張朱從祀黜王安石[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元年春正月甲辰,詔:『朕惟孔 子之道,自孟軻後不得其傳,至我朝周惇頤、張載、程 顥、程頤,真見實踐,深探聖域,千載絕學,始有指歸。中 興以來,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裡渾融,使《大學》《論》《孟》 《中庸》之書本末洞徹,孔子之道益以大明於世。朕每 觀五臣論著,啟沃良多。今視學有日,其令學官列諸 從祀,以示崇獎之意』。」尋以王安石謂「天命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為萬世罪人,豈宜從祀孔子 廟庭?」黜之。丙午,封周惇頤為汝南伯,張載郿伯,程顥 河南伯,程頤伊陽伯。戊申,幸太學,謁孔子,遂御崇化 堂,命祭酒曹觱講《禮記·大學篇》。監學官各進一秩,諸 生推恩錫帛有差。製道統十三贊,就「賜國子監,宣示 諸生。」

景定二年以張栻呂祖謙從祀孔子廟庭[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景定二年春正月乙酉。詔封張栻 為華陽伯、呂祖謙開封伯,從祀孔子廟庭。 按《禮志》, 景定二年,皇太子詣學。請以張栻、呂祖謙從祀。從之 按《續文獻通考》:景定二年,詔皇太子謁孔子於太學。 手詔略曰:「虎闈齒胄。太子事也。此禮廢久矣。如釋奠 舍菜之事,我朝未嘗廢也。然尊師敬道,又不可拘舊 制。」可令太子謁拜焉。太子既謁孔子還,即上奏曰:「臣 恭奉聖旨,擇用正月十五日,令臣謁拜先聖文宣王 於太學。臣仰體聖心,祗承嚴訓,區區愚衷,因而感發 焉。」蓋先聖之道,至我朝盛時,運際文明,真儒迭起,而 後有以續夫孟氏之傳。然其時諸說並駕,未知統一。 迨乾淳間,文公臣朱熹與宣公臣張栻、「成公臣呂祖 謙志同道合,切偲講磨,如義利之辨,如《近思錄》之書, 擇精語詳,開牖後學,誠有功於聖門。中間邪說,又幾 晦蝕。陛下聖德奮興,罷斥詖邪,表章正學,然後人心 一正,聖道大明,天下學士得沿淵源而愬洙泗,實萬 世無疆之休。今熹已秩從祀,而栻、祖謙尚未奉明詔, 臣竊望焉。」從之。

度宗咸淳二年帝行釋菜禮詔封曾參郕國公孔伋沂國公配享先聖封顓孫師陳國公升十哲復以邵雍司馬光從祀[编辑]

按《宋史度宗本紀》,咸淳三年春正月「戊申,帝詣太學 謁孔子,行舍菜禮。以顏淵、曾參、孔伋、孟軻配享顓孫 師升十哲;卲雍、司馬光升列從祀雍封新安伯。」 按 《禮志》:咸淳三年,詔封曾參郕國公、孔伋沂國公,配享 先聖;封顓孫師陳國公,升十哲位,復以邵雍、司馬光 列從祀。其序兗國公、郕國公、沂國公、鄒國公居正位 之「東面,西向,北上,為配位。費公閔損、薛公冉雍、黎公 端木賜、衛公仲由、魏公卜商,居殿上東面,西向,北上。 鄆公冉耕、齊公宰予、徐公冉求、吳公言偃、陳公顓孫 師,居殿上西面,東向,北上,為從祀。東廡。金鄉侯澹臺 滅明,任城侯原憲,汝陽侯南宮适,萊蕪侯曾點,須昌 侯商瞿,平輿侯漆雕開,睢陽侯司馬耕」,平陰侯有若, 東阿侯巫馬施,陽穀侯顏辛,上蔡侯曹卹,枝江侯公 孫龍,馮翊侯秦祖,雷澤侯顏高,上邽侯壤駟赤,成邑 侯石作蜀,鉅平侯公夏首,膠東侯后處,濟陽侯奚容 蒧,富陽侯顏祖,滏陽侯句井疆,鄄城侯秦商,即墨侯 公祖句茲,武城侯縣成,汧源侯燕伋,宛句侯顏之僕, 建成侯樂欬,堂邑侯顏何,林慮侯狄墨,鄆城侯孔忠, 徐城侯公西點,臨濮侯施之常,華亭侯秦非,文登侯 申棖,濟陰侯顏噲,泗水侯孔鯉,蘭陵伯荀況,睢陵伯 穀梁赤,萊蕪伯高堂生,樂壽伯毛萇,彭城伯劉向,中 牟伯鄭眾,緱氏伯杜子春,良鄉伯盧植,滎陽伯服虔, 司空王肅,司徒杜預,昌黎伯韓愈,河南伯程顥,新安 伯邵雍,「溫國公司馬光、華陽伯張栻,凡五十二人,並 西向。」西廡,「單父侯宓不齊,高密侯公冶長,北海侯公 晳哀,曲阜侯顏無繇、共城侯高柴,壽張侯公伯寮,益 都侯樊須,鉅野侯公西赤,千乘侯梁鱣,臨沂侯冉孺, 沐陽侯伯虔,諸城侯冉季,濮陽侯漆雕哆,高苑侯漆 雕徒父,鄒平侯商澤,當陽侯任不齊,牟平侯」公良孺, 新息侯秦冉,梁父侯公肩定,聊城侯鄡單,祁鄉侯罕 父黑,淄川侯申黨,厭次侯榮旂,南華侯左人郢,胊山 侯鄭國,樂平侯原亢,胙城侯廉潔,博平侯叔仲會,高 堂侯邽巽,臨胊侯公西《輿如》,內黃侯蘧瑗,長山侯林 放,南頓侯陳亢,陽平侯琴張,博昌侯步叔乘,中都伯 左丘明,臨淄伯公《羊高》,乘氏伯伏勝、考城伯戴聖、曲阜伯孔安國、成都伯揚雄、岐陽伯賈逵,扶風伯馬融、 高密伯鄭元、任城伯何休、偃師伯王弼,新野伯范甯、 汝南伯周敦頤、伊陽伯程頤、郿伯張載、徽國公朱熹、 開封伯呂祖謙,凡五十二人,並東向。

[编辑]

熙宗天會十五年立孔廟於上京[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不載。 按《孔璠傳》:「天會十五年,熙 宗即位,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於上京。」

皇統元年親祭孔子廟北面再拜[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二月戊午,親祭孔子廟, 北面再拜,退謂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學,歲月 逾邁,深以為悔。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使萬世景仰, 大凡為善,不可不勉。」自是頗讀《尚書》《論語》及《五代》《遼 史》諸書,或以夜繼焉。

世宗大定十四年國子監奏釋奠禮詔依禮官議[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定十四年,國子 監言,歲春秋仲月上丁日釋奠於文宣王。用本監官 房錢六十貫,止造茶食等物,以大小楪排設,用留守 司樂以樂工為禮生,率倉場等官陪位,於古禮未合 也。」伏睹國家承平日久,典章文物當粲然備具,以光 萬世。況京師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觀。仰據釋奠器 物「行禮次序,合行下詳定。兼兗國公親承聖教者也, 鄒國公功扶聖教者也,當於宣聖像左右列之。今孟 子以燕服在後堂,宣聖像側還虛一位,禮宜遷孟子 像於宣聖右,與顏子相對,改塑冠冕,裝飾法服,一遵 舊制。」禮官參酌唐《開元禮》,定擬釋奠儀數:文宣王、兗 國公、鄒國公每位籩豆各十,犧尊一,象尊一,簠簋各 二,俎二,祝版各一,皆設案七十二,賢二十一。先儒每 位各籩一、豆一、爵一,兩廡各設象尊二,總用籩豆各 二百二十三,簠簋各六,俎六,犧樽二,象樽七,爵九十 四。其樽皆有坫罍二,洗二,篚勺各二,羃六。正位并從 祀,藉樽罍俎豆席約用三十幅,樽席用葦,俎豆席用 莞,牲用羊豕各三,酒二十瓶。禮行三獻,以祭酒、司業、 博士充。分獻官二,讀祝官一,太官令一,捧祝官二,罍 洗官一,爵洗官一,巾篚官二,禮直官十一,學生以儒 服陪位。樂用登歌。太樂令一員,本署官充。樂工三十 九人。迎神,三奏姑洗宮《來寧之曲》。辭曰:「上都隆化,廟 堂作新。神之來格,威儀具陳。穆穆凝旈,巍然聖真。斯 文伊始,群方所視。」初獻盥洗,姑洗宮《靜寧之曲》辭曰: 「偉矣素王,風猷至粹。垂二千年,斯文不墜。涓辰維良, 爰修祀事。沃盥於庭,嚴禋禮備。」升階,南呂宮《肅寧之 曲》辭曰:「巍乎聖師,道全德隆。修明五常,垂教無窮。增 崇儒宮,遹追遺風。嚴祀申虔,登降有容。」奠幣,姑洗宮 《和寧之曲》辭曰:「天生聖人,賢於堯舜。仰之彌高,磨而 不磷。新廟告成,宮牆數仞。遣使陳祠,斯文復振。」降階 姑洗宮《安寧之曲》,辭曰:「稟靈尼丘,垂芳闕里。生民以 來,孰如夫子。新祠巋然,四方所視。酹觴告成,祗循典 禮。」兗國公酌獻姑洗宮,《輯寧之曲》,辭曰:「聖師之門,顏 惟居上。其殆庶幾,是宜配饗。桓圭袞衣,有嚴儀象。載 之神祠,增光吾黨。」鄒國公酌獻姑洗宮《泰寧之曲》,辭 曰:「有周之衰,王綱既墜。是生真儒,宏才命世。言而為 經,醇乎仁義。力扶聖功,同垂萬祀。」亞、終獻姑洗宮《咸 寧之曲》,辭曰:「於昭聖能,與天立極。有承其流,皇仁帝 德。豈伊立言,訓經王國,煥我文明,典祀千億。」送神姑 洗宮《來寧之曲》,辭曰:「吉蠲為饎,孔惠孔時。正辭嘉言, 神之格思。是」饗是宜。神保聿歸,惟時肇祀,太平極致。 按《闕里誌》,大定十四年,釋奠先聖,詔依禮官議,依《開 元禮》合行祭器禮料,羊二,豕三,酒二十瓶,奏登歌雅 奏。

按《春明夢餘錄》:「是年,加宣聖像十二旒,十二章。 大定二十三年二月戊申,以尚書右丞張汝弼攝太 尉,致祭於至聖文宣王廟。」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章宗明昌元年三月辛巳詔修曲阜孔子廟學[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明昌二年五月戊辰詔「諸郡邑文宣王廟隳廢者復 之。」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明昌三年四月,定釋奠儀。十月,修宣聖廟畢,詔親行 釋奠禮。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三年四月壬寅朔,定先聖廟 春秋釋奠,三獻官以祭酒、司業、博士充,祝詞稱「皇帝 謹遣」,及登歌改用太常樂工,其獻官并執事與祭者, 並法服陪位,學官公服,學生儒服。十月壬子,有司奏 增修曲阜宣聖廟畢。敕「党懷英撰碑文,朕將親行釋 奠之禮,共檢討故事以聞。」

明昌四年八月丁未釋奠孔子廟北面再拜。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按《闕里志》:明昌四年,親釋奠宣聖,諭旨宣徽院曰:「朕 以宣聖萬世帝王之師,恐汝等未諭,可備拜裀,朕將 拜焉明昌六年四月,修宣聖廟畢,賜祭服樂章。八月,新廟 成,遣官祭告。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六年夏四月癸亥,敕有司以 增修曲阜宣聖廟工畢,賜衍聖公以下三獻法服,及 登歌樂一部,仍遣太常舊工往教孔氏子弟,以備祭 禮。八月己未,命兗州長官以曲阜新修廟告成於宣 聖。」

承安二年親祀孔子更封從祀爵[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承安二年春丁,章 宗親祀,以親王攝亞、終獻,皇族陪祀,文武群臣助奠, 上親為贊文。舊封公者升為國公,侯者為國侯,郕國 以下皆封侯。」

泰和四年二月癸丑詔刺史州郡無宣聖廟學者並增修之[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泰和五年三月甲戌,諭有司:「進士名有犯孔子諱者, 避之。仍著為令。」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宣宗   年定釋奠儀[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宣宗遷汴,建廟會 朝門內,歲祀如儀。宣聖、顏、孟各羊一、豕一,餘同小祀, 共用羊八,無豕。其諸州釋奠,並遵唐儀。」

哀宗天興元年八月丁巳釋奠孔子[编辑]

按:《金史哀宗本紀》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