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03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十五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三十五卷目錄

 樂律總部彙考三十五

皇清總一則 崇德一則 順治六則 康熙三則

樂律典第三十五卷

樂律總部彙考三十五[编辑]

皇清[编辑]

國初置太常寺,屬有「神樂觀、樂舞、樂章」 ,皆司之。

《大清會典》:「太常寺神樂觀提點一員,左、右知觀各一。」

員,協律郎五員,贊禮郎十六員,司樂二十六員,奉祀五員圜丘、方澤、朝日、夕月、先農五壇:祀丞三員。圜丘方澤先農三壇樂生一百八十名,文舞生一百五十名,武舞生一百五十名,執事樂舞生九十名。如有遺缺,於觀內官員家道童及樂舞生家道童選補。凡《樂舞儀節》,本寺令協律郎等官教習。遇有祭祀,先期於凝禧殿演習。

凡祭日、司爵、司香、捧帛、捧爵、焚香等事、俱用執事樂舞生。又有樂生、武舞生、文舞生、執旌節樂舞生、應給淨衣、行文工部取用

天壇大祭、共用樂舞生二百五十九名,給淨衣二百五。

十九套。執事樂舞生,服藍鑲邊青縀袍。武舞生并執旌節樂舞生,服青緞銷金花袍。文舞生并執旌節樂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青緞補袍,俱繫綠綢帶,戴裹金銅頂帽。如遇祭告

皇上親詣行禮、用樂舞生三十八名。遣官行禮、用二

十八名

祈穀大祭,共用樂舞生二百三十五名,給淨衣二百。

三十五套。執事樂舞生服藍鑲邊青羅袍,武舞生服紅緞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紅縀補袍,帶頂同前

地壇大祭,共用樂舞生二百四十七名,給淨衣二百四。

十七套執事樂舞生服藍鑲邊青縀袍。武舞生服青屯絹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青屯絹補袍,帶頂同前。如遇祭告,用樂舞生二十六名

太廟。每祭、共用樂舞生二百六十七名。執事樂舞生服

青袍武舞生服紅緞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紅緞補袍,帶頂同前。遇祭告,用樂舞生二十六名,專祭一殿,用十七名或十五名。

社稷壇、每祭、共用樂舞生二百二十七名。執事樂舞

生服藍鑲邊青羅袍,武舞生服紅羅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紅羅補袍,帶頂同前。如遇祭告,用樂舞生十八名

朝日壇、每祭、共用樂舞生二百三十一名。執事樂

舞生,服藍鑲邊青羅袍,武舞生,服藍鑲邊紅羅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紅羅補袍,帶頂同前。

夕月壇、每祭、共用樂舞生二百三十五名。執事樂

舞生,服藍鑲邊青羅袍,武舞生,服玉色羅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玉色羅補袍,帶、頂同前。

帝王廟、每祭、共用樂舞生二百八十三名。《執事樂》

舞生服青絹袍,武舞生服紅色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紅色補袍,帶、頂同前。

文廟每祭、共用樂舞生一百四十名。執事樂舞生

服青絹袍文舞生、樂生、執旌節樂舞生、俱服紅緞補袍。帶頂同前

太歲壇、每祭、共用樂舞生二百三十二名。《執事樂》

舞生服青絹衣,武舞生服紅色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紅色補袍,帶、頂同前。

先農壇、每祭、用執事樂舞生十八名、服月白鑲邊

藍袍、焚香、樂舞生服紅絹補袍。帶頂同前。如遇耕籍

親祭之年、共用樂舞生二百二十二名。執事樂舞生

服月白鑲邊青袍,武舞生服紅絹銷金花袍,文舞生、樂生、焚香樂舞生服紅絹補袍,帶、頂同前

三、皇廟每祭用執事樂舞生二十四名,服「月白鑲。」

邊青袍帶頂同前

真武廟、每祭、用執事樂舞生四名、衣帶頂同前東嶽廟

城隍廟

關帝廟

火神廟

武壯王祠俱同

司土、司工神用執事樂舞生三名,衣帶頂同前。紅衣砲、每祭,用執事樂舞生八名,衣帶頂同前。

凡大祀中祀、俱用《中和韶樂》。舞用八。佾用文舞生六十四人。武舞生六十四人。惟

文廟。舞用六佾、止用文舞生三十六人。自

三皇廟以下、俱教坊司鼓樂承應。本寺預期行文

撥取:詳載《禮部》。

凡樂四等:有九奏,有八奏,有七奏,有六奏。所奏樂器:金鐘十六,玉磬十六,琴十,瑟四,簫十,笛十,箎六,排簫二,塤二,笙十,大鼓一,搏拊鼓二,柷一,敔一,木笏十,干戚六十四,羽籥六十四,麾旛一,旌節四舞皆八佾用文舞生六十四人,武舞生六十四人,惟

文廟。舞六佾。止用文舞生三十六人。其

先農壇

三皇廟

真武廟

東嶽廟

城隍廟

火神廟

關帝廟、俱教坊司鼓樂承應

凡樂舞生服色

圜丘、用天青銷金花服祈穀壇同

方澤。用黑色銷金花服。

朝日壇、用紅色銷金花服

夕月壇、用月白色銷金花服

文廟用紅色補服。餘俱用紅色銷金花服、綠綢帶

裹金銅頂。《武生》頂有三叉。

教坊司承應

朝會宴享、祭祀等禮,各有《承應》樂舞。以教坊司隸。

祠祭司。故具列焉。額設奉鑾一員、左右韶舞二員、左右司樂二員、協同官十五員、俳長二十名、色長十七名、歌工樂工九十八名

中和韶樂

御用監造。舊例設

太和殿內今設

丹陛上

東班,領樂官二員:歌工一名,樂工十四名。麾一,柷一,應鼓一,金鐘十六,琴二,瑟一,笙二,簫一,笛一,塤一,箎一,排簫一,搏拊一。

西班領樂官二員,歌工一名,樂工十四名。玉磬十六,琴二,瑟一,笙二,簫一,笛一,塤一,箎一,排簫一,搏拊一,敔一。

丹陛大樂、兵仗局造。舊例設

太和殿丹陛上今設

太和門北簷下

東班領樂官三員,西班領樂官三員,執杆看節次。俳長四名,歌工二名,樂工二十八名。大鼓二,方響二,笙四,管四,笛四,雲鑼二,拍板一,杖鼓一。凡元旦節。

皇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元平之章》。諸王百官宣

表慶賀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和平》之章。是日進

表用導迎樂、領樂官二員。樂工十二名

上祭堂子、用導迎大樂一撥領樂官六員、唱奏樂俳

長一名,樂工二十四名,奏《祐平之章》:

中午大宴

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元平之章》

上進果丹陛。大樂作奏《喜得功名》。

上進酒。丹陛大樂作。奏《朝天子》。

上進饌。中和清樂作。奏《金殿喜重重》。諸王百官謝 恩宴。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和平之章》:

《萬壽節》:

皇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諸王百官排班。

跪候宣

表行慶賀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泰平之章》

中午大宴

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進果進酒、丹陛大

樂作。進饌。《中和清樂》作。俱與元旦同。諸王百官謝。

恩宴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泰平之章》

凡冬至節

皇上大祀、

《天》《於》

圜丘。用導迎大樂二撥。領樂官十二員、唱奏樂俳長一

名。歌工四名、樂工五十二名。奏《祐平》之章 。次日諸王百官進

表行慶賀禮

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遂平》之章。諸王百官排班跪

候宣

表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允平之章》

中午大宴

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遂平之章》。進果進酒、丹陛大

樂作。進饌。《中和清樂》作。俱與元旦同。諸王百官謝。

恩宴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允平之章》

凡元宵節早朝

皇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隆平之章》。百官行禮丹陛

大樂作。奏《慶平之章》外藩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治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顯平之章》。

中午小宴

上陞殿、丹陛大樂作。奏《協平之章》。進果進酒、丹陛大

樂作與元旦同。進饌。丹陛大樂作。奏《三月韶光》。內大臣謝。

恩宴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

上還宮,丹陛大樂作,奏《興平之章》。

凡常朝

皇上陞殿。《中和韶》樂作。奏《隆平之章》。諸王百官行禮

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外藩行禮丹陛大樂作。奏《治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顯平之章》。

凡祭祀

太廟四孟歲暮等日、俱用導迎大樂、一撥官俳樂工、承

應奏禧平之章

凡祭祀

社稷壇、用導迎大樂一、撥官俳、樂工承應。奏《祐平》之

凡祭祀

祈穀壇:

方澤壇:

朝日壇

夕月壇

先農壇

歷代帝王廟

孔子廟、俱用導迎樂二。撥官俳樂工承應。與

圜丘同。

凡行耕籍禮,東西棚,領樂官四員,頂帶老人四名,念禾詞工十四名,鑼鼓板樂工六名。棚外執叉、執扒、執箒、執掀、蓑衣、斗篷樂工二十名,五色彩旗樂工五十名。

上觀諸王九卿耕畢。

駕興。導迎大樂作。領樂官四員、樂工二十名、奏《天下》

樂導至

齋宮門。樂止宮內臺上。西旁陳設《大樂》、領樂官四

員,樂工二十名,奏《萬歲樂》,接

駕陞殿。樂止。順天府率官民老人行禮。諸王百官慶

賀行禮丹陛大樂作。領樂官四員、樂工二十名、奏

朝天子禮畢樂止

上回後殿。大樂作。奏《萬歲樂》送

駕出殿後門、樂止。執事等官設宴畢、請

上陞殿。大樂作。奏《萬歲樂》。坐定、樂止。

上進茶畢。進果桌。殿西簷前作管絃樂。笙簫合奏。奏

朝天子、領樂官一員、樂工六名。安桌畢,樂止、領樂官一員、樂工二名、領舞童五名。四時和隊舞承應。樂奏《望吾鄉》,舞畢,樂止、領樂官一員、樂工六名、百戲變碗承應。

上進酒。大樂作、奏《三月韶光》、飲畢。樂止。領樂官一員

樂工二名,領幼童十三名,呈瑞應承應樂。奏《黃薔薇》,舞畢,樂止。領樂官一員,鼓板三名,領老人一名,探子二名,承應,唱商調《集賢賓》。

上進饌。領樂官一員、樂工八名、在殿東簷前排《清樂》

作《太清歌》。徹饌畢,樂止。領樂官一員,領莊家老四人,舞童八名,老人四名,攛掇四名,黃童白叟,鼓腹謳歌,承應樂作,換莊農舞畢。次文士九名,感天地承應樂,奏《啄木耳》。次武士九名,感祖宗承應樂,奏《黃薔薇》。次進寶回回五名,頌得勝承應樂,奏《紅衲襖》。次香斗老人三名,黎民歡樂承應樂,奏《調笑令》。次五方夜叉五名承應樂,奏《鬼令》。次五海龍王承應樂,奏《清江引》。次三官五方彩旗承應樂,奏《看花會》。俱用大樂,以次歌舞。宴畢,王等各官一跪三叩頭。

上出齋宮、排設大駕作樂、回宮。

凡遇頒

詔捧出

午門外安彩亭內。校尉抬起、用導迎樂一撥、迎至天安門外橋南。各官候宣

詔行禮。作樂畢、仍用導迎樂迎至禮部。望

闕行禮作樂畢退

凡進《纂修》等書。教坊司領樂工至館前、用導迎樂迎彩亭至。

太和門御路中、彩亭暫停。樂止。

凡文場會試有「上馬宴」 、「下馬宴」 、及《進士傳臚》。後有

恩榮宴、俱於禮部陳設。教坊司鼓樂承應

凡武場會試、有上馬宴、下馬宴、及進士傳臚、後有《會武宴》、俱在兵部陳設。教坊司鼓樂承應。凡殿試傳臚日、

上陞殿。用《中和》丹陛等樂。傳臚與常朝同。捧榜出

午門置彩亭。內用導迎樂一撥。迎文狀元出東長

安門,《樂止》「迎武狀元《出西長安門》,《樂止》」

凡進春進曆等事。教坊司承應

凡衍聖公張真人朝賀到京、於禮部設宴。教坊司承應

凡遇蓋造

「宮殿破土、安磉、豎柱、上樑、合龍門、插劍、懸牌。」 工完。

謝土、每項致祭、各用領樂官一員、樂工十名。凡進吻致祭、琉璃廠正陽門

大清門

午門

太和門等處。每祭、用領樂官二員、樂工十二名、迎

送至安吻處畢

太廟樂器、

殿東陳設麾一、搏拊一、柷一、琴五、瑟一、簫五、笛五。

排簫一箎、三塤、一笙、五鼓一面。金鐘一架。

殿西陳設麾一、搏拊一、敔一、琴五、瑟二、簫五、笛五。

排簫一,箎三,塤一,笙五,玉磬一架。樂舞太監六十三名,歌章太監十六名,武生掌警太監二名,武舞生六十四名。文生掌警太監二名,文舞生六十四名。

大駕鹵簿樂器。畫角二十四枝。木質、空心、長五尺四

寸六分,徑三寸六分。上下貼金銅口箍,中間纏貼金藤箍五。黑漆地泥金畫雲龍海馬。四季花鼓四十八面,木匡紅油,冒以革。面徑一尺五寸五分,面匡俱泥金描畫五彩雲龍。硃紅攢竹架,紅緞。鼓衣,綠緞瀝水,銷金雲龍。大銅號八枝,筒長一尺七寸五分。座高一尺三寸,口徑六寸三分。繫紅線絛繐。小銅號八枝,筒長二尺三寸五分。座高一尺九寸五分,口徑四寸二分。繫紅黃線絛繐金。四面以銅為之,徑一尺八寸。金鉦四面銅質,木匡銅環,黃絨綆繫鉦於匡鉦,徑九寸五分。杖、鼓四面木匡高一尺六寸五分,黑漆泥金描畫寶相花。面徑一尺,冒以革,畫五色渠花。鐵圈,銅鉤,連以黃絨綆,紅緞鼓衣,綠緞瀝水,銷金雲龍龍頭笛十二管,截竹為之,六竅,長一尺七寸。繫五色線流蘇板四串,花梨木板各六,長一尺四寸,厚五分。上闊二寸五分,下闊二寸八分。板面泥金畫五彩雲龍。綠皮掩錢,黃線絛繐。

行幸儀仗樂器,蒙古號「六枝」,木質,空心,每枝二節上。

節長五尺,下節長三尺八寸。硃漆貼金藤箍,纏以皮條,上銅鍍金口,下鈒花銅鍍金喇叭頭。每枝拴紅黃片金小旛三首。大號八枝、小號八枝,制俱同。

大駕。吶八枝管用花梨木、長一尺二分、徑一寸五

分。下銅碗口,徑四寸六分。上銅口拴黃細絛四根,下有五色線絛繐三。掛鼓二面高一尺五寸,上口徑一尺二寸,下口徑五寸八分。木匡冒以革,硃漆描金雲龍,貼金銅釘鈸環。鼓架高三尺,硃漆描金雲龍。銅點二箇,銅鈸二對。金鉦四面,制同

大駕笛四枝。制同

大駕管二枝。以烏木為之。長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後

二兩頭束以象牙、以蘆為哨雲鑼二架,架高二尺,寬一尺五寸,柄長五尺五分。頂雕木貼金雙龍頭,各懸銅鑼十面繫五色線流蘇二。掛笙二攢,以匏為之,黑漆,上用紫竹十七管,中施銅簧,下垂綵線流蘇。金二面制同

大駕。

《丹陛樂樂器制度》:「戲竹一對,硃紅油攢竹柄長六尺六寸,下釘貼金銅箍,上安貼金木葫蘆,長八寸。內裁紅竹絲一百莖,長三尺五寸,各繫綵線流蘇。簫二枝,以紫竹為之,長一尺九寸,六孔,前五後一,繫綵線流蘇。笙二攢,以匏為之,黑漆。上攢紫竹十七管,中施銅簧,下垂綵線流蘇。笛四枝,截竹為之,長一尺七寸。前」 一孔,次六孔,間纏以絃線,繫綵線流蘇管四枝,以烏木為之,長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後二,兩頭束以象牙,以蘆為《哨方響》二架,每架用鋼方響十六塊,各長六寸九分。上寬一寸八分,下寬一寸九分,厚、薄不

「等,應六律六呂《四清聲》。」 硃紅油木架高五尺,寬二尺二寸,描畫五彩寶相花。上橫木左右雕貼金龍頭,中貼金火焰珠。頂用鐵條四,裹氈鞔黃緞,以黃絨繩繫方響於上。銅槌二,黃線挽手。綵線流蘇雲鑼二架,架高二尺,寬一尺五寸,柄長五寸五分。頂雕貼金雙龍頭。各懸銅鑼十面,繫綵線流蘇二。掛杖鼓一面鏇木為匡,高二尺,細腰兩面俱徑六寸,冒以革。面匡俱黃油,上畫五彩雲龍,鐵圈銅鉤,連以黃絨綆。紅緞鼓衣,綠緞瀝水。銷金雲龍板一串,用花梨木六片,各長一尺一寸五分,厚四分,上寬二寸二分,下寬二寸五分。綠皮掩錢,黃線絛繐。大鼓二面,以木為匡,高三尺五寸,面徑三尺七寸,冒以革。腹內安銅膽,周圍釘貼金銅釘。鈸環面匡俱硃紅油,上畫五彩雲龍。架高六尺,寬五尺五寸,油飾彩畫同匡。柱頂各雕貼金蹲獅、紅雲緞鼓衣,綠雲緞瀝水,上銷金雲龍。繫以紅漆槌。

《中和樂》樂器。麾一,硃紅漆木竿,長一丈一尺,飾以貼金銅鵝項,龍頭并鉤下垂。黃緞麾,長九尺,寬一尺,兩面繡雲龍,上下有雲板二,鍍金銅釘裝釘,木胎貫錫。紅漆貼金架一座。柷一,以木為之,狀如方斗,面方二尺五寸。連座,高二尺二寸,硃漆,四面畫山河地理形。座雕雲龍,貼金,繫以木槌。敔一,以木為之,狀如伏虎,長二尺六寸。背刻二十七齟齬,貼金木座,共高二尺一寸,以紅漆竹籈櫟之。搏拊二,形如鼓,長一尺五寸,圍圓三尺。木匡貼金,兩面冒以革,畫五彩雲龍。銅釘鈸環,貫以黃絨絛。琴四張,桐木面,梓木底長三尺六寸六分,黑漆身。肩闊六寸,尾闊四寸。七絃俱帶軫,面有徽十三,底有鴈足、護軫各二,用貼金漆几承之。瑟二張,桐木質,長七尺六寸,寬一尺七寸,茜紅黃色彩畫雲龍二十五絃內黃絃一,餘皆朱絃,承以貼金漆架。簫二枝,笙四,攢笛二枝,制俱同丹陛樂。塤二箇,以土為質,形如秤錘,平底,中虛,上銳,六孔上一,前三後二,硃漆彩畫雲龍。箎二。管用大竹為之,長一尺五寸,硃漆間纏銅絲三道。吹竅一,六孔,前一,後四,頭一近頭,又二小孔。排簫二架,高一尺五分,廣一尺一寸五分,用紫竹十六管,參差列於硃漆木匾架上,二面俱五綵雲龍。編鐘一架,用鍍金銅鐘十六枚,應六律、六呂四清聲。雕木貼金鐘架一座,高九尺五寸,闊九尺,上雕鸞鳳,口銜流蘇。編磬一架,用靈璧石磬十六枚,應律呂,如鐘架,制同應鼓一。以木為匡,冒以革,高三尺八寸,圍圓九尺。鼓面彩畫雲龍,匡貼金。架高一丈,頂方四尺,四柱雕彩雲龍,貼金刻蹲獅四於其趺。壓樑四,橫貼金木龍頭,下垂綵線流蘇。黃緞鼓衣、瀝水,上繡雲龍,繫以紅漆槌。

東宮儀仗樂器。畫角十二枝。木質、空心、長五尺四

寸六分,徑三寸六分,上下貼金銅口箍,間纏貼金藤箍五。黑漆地畫金雲龍海馬。四季花花匡鼓二十四,面以木為匡,高五寸七分,徑一尺五寸五分,冒以革釘,貼金銅釘銅環面匡俱硃紅油飾,畫五彩雲龍,秋香色絨綆,硃紅攢竹架,紅緞鼓衣,綠緞瀝水,銷金雲龍大銅號二枝,筒長一尺七寸五分,座高一尺三寸,口徑六寸三分,繫紅線絛繐。小銅號二枝,筒長二尺三寸五分,座高一尺九寸五分,口徑四寸二分,繫紅黃線絛繐。金二面以銅為之,徑一尺八寸。金鉦二面銅質,木匡硃漆,上下釘貼金銅環,以秋香色絨綆繫鉦於匡鉦,徑九寸五分。杖鼓二面,鏇木為匡,冒以革。面徑一尺,匡高一尺六寸五分。細腰黑漆地描金寶相花,面畫五彩蕖花,鐵圈銅鉤,絆以絨綆。紅緞鼓衣,綠緞瀝水。銷金雲龍板二串。鐵梨木板各六,長一尺一寸三分,厚五分,上闊二寸,下闊二寸五分,面畫五彩雲龍。綠皮掩錢,青線絛繐。龍頭笛二枝,截竹為之,六竅,長一尺七寸。繫五色線流蘇戲竹一對。硃漆攢竹柄長六尺六寸。下釘貼金銅箍,上安貼金木葫蘆,長八寸。內裁紅竹絲一百莖,長三尺五寸,各繫五色線流蘇。大鼓一面,以木為匡,高一尺七寸,徑一尺五寸。冒以革釘,貼金銅釘。鈸環、面匡俱紅油飾,上畫五彩雲龍。紅緞鼓衣、銷金雲龍瀝水、銷金瑞草。硃紅漆扛二,以紅絨繩舉之,繫以紅漆槌板一串,制同前。笛二枝,笙二攢,用紫竹十七管,下施銅簧,參差攢於黑漆木匏中。有觜項,亦黑漆,下垂綵線流蘇。方響二架,每架用鋼方響十六塊,各長六寸九分,上寬一寸八分,下寬一寸九分,厚薄不等,應六律、六呂四清聲。硃漆木架高五尺,寬二尺二寸,描畫五彩寶相花。上橫木,左右雕貼金龍頭,中貼金火焰。硃頂用

鐵條四。裹氈鞔、緞以秋香色絨繩,繫方響於上。銅槌二,秋香色線挽手五色線流蘇雲鑼二架,架高二尺,寬一尺四寸,柄長六寸。頂雕貼金雙龍頭。各懸銅鑼十面。繫五色線流蘇二掛。

崇德二年[编辑]

《大清會典》隊舞賞賜崇德二年元旦樂舞人等分別。

伎藝賞銀有差

順治元年[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元年,定設隨鑾細樂太監十八名。凡 鑾駕行幸、及」

上親祭。

壇廟,《內傳》《承應》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凡慶賀

太皇太后聖節。

皇太后聖節併加上。

尊號徽號行禮筵宴、順治初、俱作丹陛大樂、用領樂

官妻四名,領女樂二十四名,隨鐘鼓司引進,在宮門內排立作樂。八年改用太監四十八名。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年題准教坊司樂人,衣服中和樂。」

用紅補服四十領。《丹陛樂》用紅百花袍三十領。隊舞賞賜順治十年元旦。舞官十六員。每員給賜朝衣。樂舞人等每名賞銀有差。

順治十一年

《大清會典》。隊舞賞賜順治十一年元旦,舞官各賞蟒。

緞。樂舞人等、各賞銀有差

順治十二年

《大清會典》。凡慶賀

太皇太后聖節。

皇太后聖節併加上。

尊號徽號行禮筵宴、順治初、俱作丹陛大樂、用領樂

官妻四名,領女樂二十四名,隨鐘鼓司引進,在宮門內排立作樂。八年,改用太監四十八名。十二年,復用女樂四十八名,定女樂四十八名。衣服用綠縀單長袍、紅緞月牙夾,背心俱用寸金花樣、金髮箍、青帕首。十六年,停止改用「太監。」 順治十六年。

《大清會典》。凡慶賀

太皇太后聖節。

皇太后聖節併加上。

尊號徽號行禮筵宴、順治初、俱作丹陛大樂、用領樂

官妻四名。領女樂二十四名。隨鐘鼓司引進、在宮門內排立作樂。八年、改用太監四十八名。十二年、復用女樂四十八名。十六年、添設

慈寧宮、《中和韶樂》、俱用太監演習現行例同

康熙四年[编辑]

《大清會典》。隊舞賞賜。康熙四年元旦,舞官各賞蟒緞。

鞍馬。樂舞人等、各賞馬緞綢布有差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隊舞賞賜康熙十二年,定舞官各賞蟒緞。

「大縀。樂舞人等、各賞緞綢布疋有差。」 康熙十六年

《大清會典》:織造凡各

壇廟通贊樂舞生袍帶,遇有缺乏,據太常寺《來文式》。

樣數目行江浙織造

圜丘壇《通贊》:藍鑲結羅袍四十一件,帶四十一條。文舞

生天青綢補袍八十一件,帶八十一條。武舞,生天青綢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十五件,帶八十一條。樂生天青綢補袍九十件,帶九十條

祈穀壇《通贊》:藍鑲青結羅袍,十八件,文舞生紅羅補。

袍七十五件,武舞生紅羅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九件,樂生紅羅袍八十五件,綠緞帶共二百五十三條。

方澤壇《通贊》:藍鑲青結羅袍四十一件,文舞生青屯絹。

補袍七十四件,武舞生青屯絹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八件,樂生青屯絹補袍八十一件。綠緞帶共二百七十條。

社稷壇《通贊》藍鑲青軟羅袍十三件。文舞生紅羅補。

袍七十件。武舞生紅羅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四件。樂生紅羅補袍八十件。綠緞帶共二百三十三條。

朝日壇,《通贊》:「藍鑲青結羅袍九件。文舞生紅羅補。」

袍七十二件,武舞生紅羅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六件,樂生紅羅補袍八十四件,綠緞帶共二百三十七條。

夕月壇《通贊》:「淺藍鑲青軟羅袍,十三件,文舞生月。」

白羅補袍七十二件,武舞生月白羅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六件,樂生月白羅補袍八十件。綠緞帶共二百三十七條。

太廟《通贊》。青袍五十九件。文舞生、紅素緞補袍六十八

件武舞生紅素緞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二件樂生紅素緞補袍七十四件。綠緞帶共二百六十九條。

先農壇、《通贊》。鑲藍絹袍六件。文舞生紅緞補袍七

十二件「武舞生紅絹銷金花袍」 六十四件,燒香補袍六件,樂生紅絹補袍七十八件,綠緞帶共二百二十六條。

太歲壇《通贊》:青袍十八件。文舞生紅羅補袍六十

九件武舞生紅羅銷金花袍六十六件,燒香補袍三件,樂生紅羅補袍七十四件,綠緞帶共二百三十條。

帝王廟《通贊》:青袍五十五件。文舞生紅羅補袍七。

十四件「武舞生紅羅銷金花袍」 六十六件,燒香補袍八件,樂生紅羅補袍八十件,綠緞帶共二百八十三條。

文廟《通贊》:「青袍五十四件。文舞生紅羅補袍三十」

八件,「樂生《紅羅補袍》」 五十件,綠緞帶共一百四十二條。

凡成造樂器、需用桐梓材木、行浙江省辦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