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7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七十五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七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目錄

 哀誄部彙考

  周禮春官

  漢書景帝本紀

  劉熙釋名釋書契

  晉書禮志

 哀誄部總論

  禮記曾子問

  摯虞文章流別論誄 哀辭

  劉勰文心雕龍哀弔

  徐炬事物原始

  吳訥文章辯體哀誄

  徐師曾文體明辯誄 哀辭 弔文

 哀誄部藝文一

  答明帝詔表      陳思王曹植

  上卞太后誄表        前人

  輓歌議          晉摯虞

  謝撰懿德太子哀策文降敕褒揚表

               唐李嶠

  謝人求哀辭書       宋林希

  答王近思          朱子

 哀誄部藝文二

  古挽歌          孟雲卿

 哀誄部紀事

 哀誄部雜錄

文學典第一百七十五卷

哀誄部彙考[编辑]

《周禮》
[编辑]

《春官》
[编辑]

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六曰《誄》。

訂義鄭司農曰:「誄謂積累生時德行以賜之命,主為其辭。《春秋傳》:孔子卒,哀公誄之曰:『閔天不淑,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嬛嬛予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此皆有文雅辭令難為者,故大祝官,主作六辭,或曰誄。《論語》所謂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大喪,執法以蒞勸;防遣之日,讀 誄,喪事考焉。小喪,賜諡。」

易氏曰:「法者六,引六紼之法 。」 鄭康成曰:「遣謂祖廟之庭,大奠將行時也。人之道終於此,累其行而讀之。《大師》又帥瞽廞之而作諡瞽。」 史知天道,使共其事,言王之誄諡成於天道 。賈氏曰:「《曾子問》云:『惟天子稱天以誄之』。彼註引《公羊》『制諡於南郊瞽。史既知天道,又於南郊制天子之諡,稱天以誄之,是王之諡成於天道』。」 然則先於南郊制諡,乃於遣之日讀之,葬後則稱諡 。又曰:「大史賜之諡,小史讀之。」 故《小史職》云:「卿大夫之喪,賜諡讀誄。」 卿大夫將作諡之時,其子請於君,君親為之制諡,諡成,使大史特往賜之,小史至遣之日,往為讀之。知義然者,見《禮記檀弓》云:「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諡於君。」

黃氏曰:瞽誄其德行,故作「諡」 ;《史記》其言動,故讀。

《誄 》又曰:「小喪,王子弟之喪。」 鄭謂卿大夫,非也。卿大夫賜諡讀誄,小史掌之。

《小史》「掌邦國之志,卿、大夫之喪、賜諡、讀誄。」

鄭康成曰:「其讀《誄》,亦以大史賜諡為節,事相成也。」

《漢書》
[编辑]

《景帝本紀》
[编辑]

中元二年春二月,令「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國,大 鴻臚奏諡《誄策》。」

應劭曰:「皇帝延諸侯王,賓王諸侯,皆屬大鴻臚。故其薨,奏其行跡,賜與諡及哀策誄文也。」師古曰:「誄者,述累德行之文。」

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諡,《誄策》。

師古曰:大鴻臚,本名典客。大行,即典客之屬官也,後改曰大行令。如淳曰:「三公薨,以策書誄其行。」

《劉熙釋名》
[编辑]

《釋書契》
[编辑]

誄,累也。累列其事而稱之也。

《晉書》
[编辑]

《禮志》
[编辑]

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者輓歌。新禮以為 輓歌出於漢武帝役人之勞,歌聲哀切,遂以為送終 之禮。雖音曲摧愴,非經典所制,違禮設銜枚之義。方 在號慕,不宜以歌為名。除不輓歌。摯虞以為:輓歌因 倡和而為摧愴之聲,銜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眾。雖 非經典所載,是歷代故事。《詩》稱「『君子作歌,唯以告哀』, 以歌為名,亦無所嫌,宜定新禮如舊。」詔從之

哀誄部總論[编辑]

《禮記》
[编辑]

《曾子問》
[编辑]

「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唯天子稱天以誄之。諸侯 相誄,非禮也。

「誄」之為言累也,累舉其平生實行為誄,而定其諡以稱之也。

《摯虞文章流別論》
[编辑]

《誄》
[编辑]

《詩》頌箴銘之篇,皆有往古成文,可放依而作。惟誄無 定制,故作者多異焉。見於典籍者,《左傳》有「魯哀公為 孔子誄。」

《哀辭》
[编辑]

《哀辭》者,誄之流也。崔瑗、蘇順、馬融等為之,率以施於 童殤夭折,不以壽終者。建安中,文帝與臨淄侯各失 稚子,命徐幹、劉楨等為之《哀辭》。《哀辭》之體,以哀痛為 主,緣以嘆息之辭。

《劉勰文心雕龍》
[编辑]

《哀弔》
[编辑]

賦憲之諡,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實依心,故曰哀也。 以辭遣哀,蓋下淚之悼,故不在黃髮,必施夭昏。昔三 良殉秦,百夫莫贖,事均夭橫,黃鳥賦哀,抑亦詩人之 哀辭乎?暨漢武封禪,而霍子侯暴亡,帝傷而作詩,亦 哀辭之類矣。及後漢汝陽王亡,崔瑗哀辭,始變前代, 然「履突鬼門」,怪而不式;「駕龍乘雲」,仙而不哀。又卒章 五言,頗似歌謠,亦彷彿乎漢武也。至於蘇順張升,並 述哀文,雖發其精華,而未極心實。建安哀辭,惟偉長 差善,《行女》一篇,時有惻怛,及潘岳繼作,實踵其美。觀 其慮善辭變,情洞悲苦,敘事如傳,結言摹詩,促節四 言,鮮有緩句,故能義直而文婉,體舊而趣新,金鹿澤 蘭,莫之或繼也。原夫哀辭大體,情主於痛傷,而辭窮 乎愛惜。幼未成德,故譽止於察惠;弱不勝務,故悼加 乎膚色。隱心而結文則事愜,觀文而屬心則體奢,奢 體為辭,則雖麗不哀,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 貴耳。弔者,至也。《詩》云:「神之弔矣。」言神至也。君子令終 定諡,事極理哀,故賓之慰主,以至到為言也。壓溺乖 道,以所不弔。又宋水鄭火,行人奉辭,國災民亡,故同 弔也。及晉築虒臺,齊襲燕城,史趙、蘇秦,翻賀為弔,虐 民搆敵,亦亡之道。凡斯之例,弔之所設也。或驕貴而 殞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無時,或美才而兼累, 追而慰之,並名為弔。自賈誼浮湘,發憤弔屈,體同而 事覈,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及相如之弔二世, 全為賦體。桓譚以為「其言惻愴,讀者嘆息,及卒章要 切,斷而能悲也。」揚雄弔屈,思積功寡,意深文略,故辭 韻沈膇。班彪、蔡邕,並敏於致語,然影附賈氏,難為並 驅耳。胡、阮之弔夷齊,褒而無文;仲宣所制,譏呵實工。 然則胡、阮嘉其清,王子傷其隘,各其志也。禰衡之弔 平子,縟麗而輕清;陸機之弔魏武,序巧而文繁,降斯 以下,未有可稱者矣。夫弔雖古義,而華辭未造,華過 韻緩,則化而為賦,固宜正義以繩理,昭德而塞違,割 析褒貶,哀而有正,則無奪倫矣。贊曰:「辭定所表,在彼 弱弄,苗而不秀,自古斯慟。雖有通才,迷方告控,千載 可傷,寓言以送。」

《徐炬事物原始》
[编辑]

《誄》
[编辑]

《說文》云:「誄,諡也。述前人之功德。」《禮》云:「小史掌卿大夫 之喪,讀誄。」謝太傅問陸退曰:「張憑何以作母誄,不作 父誄?」曰:「丈夫之德,表於行事;婦人之德,非誄不顯。」陸 先生矜語其客曰:「某胥也,某商也。其生某任之;其死 也,某誄之。某於某何人也。任與誄也,非罪歟。」周制:大 夫有諡,士則有誄。是誄始於周也。謂積累生時德行, 以賜之命是也。

《吳訥文章辯體》
[编辑]

《哀誄》
[编辑]

按《周禮》太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六曰誄。魯 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卒,公誄之曰:「昊天不弔,不憖 遺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 尼父!」此即所謂誄辭也。鄭氏注云:「誄者,累也。累列生 時行跡,讀之以作諡。」此唯有辭而無諡,蓋唯累其美 行,示己傷悼之情爾。後世有誄辭而無諡者,蓋本於 此。又按《文章緣起》,有漢武帝、公孫弘誄,然無其辭。唯 《文選》錄曹子建之誄王仲宣,潘安仁之誄楊仲武,蓋 皆述其世糸行業,而寓哀傷之意。厥後韓退之之於 歐陽詹,柳子厚之於呂溫,則或曰「誄辭」,或曰哀辭,而 名不同。迨宋南豐、東坡諸老所作,則總謂之「哀辭。」大 抵誄則多敘世業,故今率倣魏、晉,以四言為句,《哀辭》 則寓傷悼之情,而有長短句及《楚體》不同焉。

《徐師曾文體明辯》
[编辑]

《誄》
[编辑]

按:誄者,累也,累列其德行而稱之也。《周禮》太祝作六

辭,其六曰誄,即此文也。今考其時,賤不誄貴,幼不誄
考證
長,故天子崩,則稱天以誄之;卿大夫卒,則君誄之。魯

哀公誄孔子曰:「昊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予一人 以在位,煢煢予在疚。」嗚呼哀哉!尼父!古誄之可見者 止此,然亦略矣。竊意《周官》讀誄以定諡,則其辭必詳。 仲尼有誄而無諡,故其辭獨略,豈制誄之初意然歟? 又按:劉勰云:「柳妻誄惠子,辭哀而韻長。」則今私誄之 所由起也。蓋古之誄本為定諡,而今之誄惟以寓哀, 則不必問其諡之有無,而皆可為之,至於貴賤長幼 之節,亦不復論矣。其體先述世系行業,而末寓哀傷 之意,所謂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者也。今採數首 列於篇。

《哀辭》
[编辑]

按:哀辭者,哀死之文也,故或稱「文。」夫哀之為言依也, 悲依於心故曰哀。以辭遣哀,故謂之哀辭也。昔漢班 固初作《梁氏哀辭》,後人因之,或以有才而傷其不用, 或以有德而痛其不壽。幼未成德則譽止於察惠,弱 不勝務則悼加乎膚色。此哀辭之大略也。其文皆為 韻語,而四言騷體,惟意所之,則與誄體異矣。吳訥乃 並而列之,殆不審之故歟。今取古辭,自為一類云。

《弔文》
[编辑]

按:弔文者,弔死之辭也。劉勰云:「弔者,至也。《詩》曰:『神之 弔矣』,言神至也。賓之慰主,以至到為言,故謂之弔。」古 者弔生曰唁,弔死曰弔。或驕貴而殞身,或狷忿而乖 道,或有志而無時,或美才而兼累。後人追而慰之,並 名為弔。若賈誼之弔屈原,則弔之祖也。然不稱文,故 不列之。其文濫觴於唐,故有《弔戰場》《弔鏄鐘》之作,今 亦附焉。大抵弔文之體,髣髴楚《騷》,而切要惻愴,似稍 不同。否則華過韻緩,化而為賦,其能逃乎「奪倫」之譏 哉!

哀誄部藝文一[编辑]

《答明帝詔表》
陳思王曹植
[编辑]

奉詔所作《故平原公主誄》,文義相扶,章章殊興,句句 感切。

《上卞太后誄表》
前人
[编辑]

大行皇太后資坤元之性,體載物之仁,齊美姜嫄等 德任姒,佐政內朝,惠加四海,草木荷恩,含氣受潤,庶 鍾元吉,承育萬祚,何圖一旦早棄明朝,背絕臣庶,悲 痛靡告。臣聞銘以述德,誄尚及哀。是以冒越諒闇之 禮,作誄一篇,知不足讚揚明貴,以展臣《蓼莪》之思。憂 荒情散,不足觀采。

《輓歌議》
晉·摯虞
[编辑]

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者輓歌。新禮以為「輓歌出於漢武帝役人之勞,歌聲哀切,遂以為送終之禮。雖音曲摧愴,非經典所制,違禮設銜枚之義。方在號慕,不宜以歌為名。除不輓歌《虞議》。」 詔從之。

輓歌因倡和而為摧愴之聲,銜枚所以全哀,此亦以 感眾。雖非經典所載,是歷代故事。《詩》稱「君子作歌,惟 以告哀」,以歌為名,亦無所嫌。宜定新禮如舊。

《謝撰懿德太子哀策文降敕褒揚表》
[编辑]

唐李嶠

臣某言:「昨奉敕,令臣撰《懿德太子哀策》」文臣術異懷 蛟,藝非吞鳥。四科函丈,多謝於文學;七子登筵,有慚 於詞賦。恭聞聖旨,輒奏庸音,豈足以褒敘重離,激揚 三善?宣睿慈之惻愴,述天顧之綢繆。曲降絲綸,猥垂 剪拂,諭之以雲間日下,方之以陸海潘江。飾嫫母之 容,加其粉澤;營碔砆之質,發其光彩。雖宋玉大言,見 褒于楚國;公孫下策,蒙賞于漢朝:無以比此揄揚。方 斯恩渥,欽戴紫紱,伏銘元造,仰高天而發悸,顧短札 而成羞。無任慚荷戰懼之誠,謹詣閣奉表陳謝以聞。

《謝人求哀辭書》
宋·林希
[编辑]

希白:「嘗聞君子無苟於人,患其非情也。昔孔子猶曰: 『吾惡夫涕之無從而不脫驂而弔,亦苟也。希於某氏 之葬,為非其故,不得與執紼之後,使為之辭,其將何 情以稱哀之無從,小人所不敢為者,何足以辱命』!」

《答王近思》
朱子
[编辑]

前此欲銘先夫人之墓,以未嘗習為之,無以應命,亦 自念君子之事親以誠,正不在此,但能篤志力行,使 人謂之君子之子,則其為親榮也大矣。《祭文》尤所未 解。「凡喪父在,父為主,今自主之,一失也。古者將葬,祖 奠、遣奠,祝以事告,而無文辭,二失也。古人居喪則言 不文,蓋哀戚勝之,不能文也。今文甚矣,又將振而矜」 之。此三失也。孔子曰:「喪與其易也,寧戚。」吾友其未之 思歟?大抵吾友誠慤之心,似有未至,而華藻之飾常過其哀,故所為文,亦皆辭勝理,文勝質,有輕揚詭異 之態,而無沉潛溫厚之風,不可不深自警省,訥言敏 行,以改故習之謬也。

哀誄部藝文二[编辑]

《古挽歌》
唐·孟雲卿
[编辑]

草草閭巷喧,塗車儼成位。冥冥何所須,盡我生人意。 北邙路非遠,此別終天地。臨穴頻撫棺,至哀反無淚。 爾形未衰老,爾息纔童稚。骨肉安可離,皇天若容易。 房帷即靈帳,庭宇為哀次。《薤露》歌若斯,人生盡如寄。

哀誄部紀事[编辑]

《禮記·檀弓》:魯莊公及宋人戰於乘丘,縣賁父御,卜國 為右。馬驚,敗績,公隊,佐車授綏。公曰:「末之卜也。」縣賁 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遂死之。圉人 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士之有 誄,自此始也。

《列女傳》:柳下惠死,門人將誄之。妻曰:「將述夫子德耶, 二三子不若余知。」乃為誄曰:「夫子之信,誠與人無害 兮,嗚呼哀哉,神魂泄兮,夫子之諡,宜為惠兮。」門人從 之。

《在窮記》:柳下季死,妻自誄,門人不能損一字。

《左傳·哀十一年》:「公會吳子伐齊。將戰,公孫夏命其徒 歌《虞殯》。」

「哀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 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 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曰:『君其不沒於魯乎?夫子之 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 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也。君兩失之』。」 《禮記·檀弓》:「魯哀公誄孔丘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 焉。嗚呼哀哉尼父』!」

干寶《搜神記》:「挽歌者,喪家之樂,執紼者相和之聲也。 挽歌詞有《薤露》《蒿里》三章,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 傷之為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晞滅也。」

《漢書賈誼傳》:「誼既以適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文 以弔屈原。誼追傷之,因以自諭。」

《後漢書杜篤傳》:「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 宣帝時為御史大夫。篤少博學,不修小節,不為鄉人 所禮。居美陽,與美陽令遊,數從請託,不諧,頗相恨。令 怨,收篤送京師。會大司馬吳漢薨,光武詔諸儒誄之, 篤於獄中為誄辭,最高帝美之,賜帛免刑。」

《班固集》:車騎將軍順文侯馬仲都,明帝舅也,從車駕 於水浮橋,馬驚,入水溺死。帝顧謂侍御史「班固,於馬 上三十步,遂為哀辭。」

《續漢書》:「大將軍梁商,三月上巳日會洛水,倡樂畢極, 終以《薤露》之歌,座中流涕。其年八月而商薨。」

《禰衡別傳》:「南陽寇柏松託劉景昇,景昇嘗待遇。景昇 當蹔,小出,屬守長胡政,令給視之。柏松父子宿與政 不佳,景昇不在,胡政無狀,便爾殺之。景昇還,慚悼無 已,即治殺胡政,為作三牲醊焉。正平為作板書弔之, 時當行,在馬上駐馬,援筆倚柱而作之。」

《三國志·魏書》:明帝詔曹植曰:「吾既薄才,至於賦誄,特 不閑。從兒陵上還,哀懷未散,作《兒誄》,為田家公語耳。」 答曰:「奉詔,并見聖思所作故《平源公主誄》,文義相扶, 章章殊興,句句感切,哀動聖明,痛貫天地。楚王臣彪 等聞臣為讀,莫不揮涕。」

《晉書潘岳傳》:「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 《郄超傳》:「超所交友皆一時美秀,雖寒門後進,亦拔而 友之。及死之日,貴賤操筆而為誄者四十餘人。其為 眾所宗貴如此。」

《世說》: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 父誄?」退答云:「故當是丈夫之德表於事行,婦人之美 非誄不顯。」

王東亭夢人以大筆與之,如椽子大。覺曰:「當有大手 筆事。」少日,烈宗崩,《哀策諡議》皆王所作。

《續晉陽秋》:「武陵王晞喜為挽歌,自搖鈴,使左右和之。」 《孫廷尉集》:「晉孫綽作《庾公誄文》,多寄託之辭。既成,示 庾道恩。庾見慨然曰:『先君與君,自不至于此』。」按誄云: 「咨予與公,風流同歸。擬量託情,視公猶師。君子之交, 相與無私。虛中納是,吐誠誨非。雖實不敏,敬佩弦韋。 永戢話言,口誦心悲。」又《誄王長史》云:「余與夫子,交非 勢利心猶澄水,同此元味。」王孝伯見曰:「亡祖何至與 此人周旋?」

《宋書范曄傳》:「曄為吏部郎。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將葬,祖父僚故並集東府。曄弟廣淵時為司徒祭酒, 其日在直,曄與司徒左西屬王深宿廣淵許,夜中酣 飲,開北牖,聽挽歌為樂。彭城王義康大怒,左遷曄宜 城太守。」

《謝惠連傳》:「元嘉七年,為司徒彭城王義康法曹參軍。 是時義康治東府城,城壍中得古冢,為之改葬,使惠 連為祭文,留信待成,其文甚美。」

《王弘之傳》:弘之四年卒,時年六十三。顏延之欲為作 誄書與弘之子曇生曰:「君家高世之節,有識歸重,豫 染豪翰,所應載述。況僕託慕末風,竊以敘德為事,但 恨短筆不足書美誄。」竟不就。

《謝莊傳》:「廢帝即位,以為金紫光祿大夫。初,世祖寵姬 殷貴妃薨,莊為誄云,贊軌堯門,引漢昭帝母趙婕妤 堯母門事。廢帝在東宮,銜之,至是遣人詰責莊曰:『卿 昔作《殷貴妃誄》,頗知有東宮不?將誅之。或說帝曰:『死 是人之所同,政復一往之苦,不足為深困。莊少長富 貴,今且繫之尚方,使知天下苦劇,然後殺之未晚也』』。」 帝然其言,繫於左尚方。太宗定亂,得出

《南齊書謝超宗傳》:「超宗,陳郡陽夏人也。祖靈運,宋臨 川內史。父鳳,元嘉中坐靈運事,同徙嶺南,早卒。元嘉 末,超宗得還,與慧休道人來往,好學,有文辭,盛得名 譽。解褐奉朝請。新安王子鸞,孝武帝寵子超宗,以選 補王國常侍。王母殷淑儀卒,超宗作誄奏之,帝大嗟 賞曰:『超宗殊有鳳毛,恐靈運復出』。」

《拾遺錄》:太祖嘗召顏延之,傳詔頻日尋覓不值。太祖 曰:「但酒店中求之,自當得也。」傳詔依旨訪覓,果見延 之在酒肆,裸身挽歌,了不應對。他日醉醒,乃往。 《語林》:「張湛好於齋前種松柏,養鴝鵒。袁山松出遊,好 令左右挽歌。時人謂張屋下陳尸,袁道上行殯。」 《梁書。劉孝綽傳》:孝綽妹適東海徐悱,有才學。悱,僕射 徐勉子,為晉安郡卒喪還京師妻為《祭文》辭甚悽愴 勉本欲為哀文既睹此文,於是閣筆。

《蕭幾傳》:「幾字德元,齊曲江公遙欣子也。年十歲能屬 文。早孤,有弟九人,並皆稚小,幾恩愛篤睦,聞於朝野。 性溫和,與物無兢,清貧自立,好學,善草隸書。湘州刺 史楊公則,曲江之故吏也。每見幾,謂人曰:『康公此子 可謂桓靈寶出』。及公則卒,幾為之誄,時年十五。沈約 見而奇之,謂其舅蔡撙曰:『昨見賢甥楊平南誄文,不』」 減希逸之作,始驗康公積善之慶。

《謝幾卿傳》:「普通六年,詔遣領軍將軍西昌侯蕭淵藻 督眾軍北伐,幾卿啟求行,擢為軍師長史。軍至渦陽, 退敗,幾卿坐免官。居宅在白楊石井,朝中交好者載 酒從之,賓客滿坐。時左丞庾仲容亦免歸,二人意志 相得,並肆情誕縱,或乘露車,歷遊郊野,既醉則執鐸 挽歌,不屑物議。」

《魏書劉芳傳》:「高祖遷洛,路由朝歌,見殷比干墓,愴然 悼懷,為文以弔之。芳為注解,表上之。詔曰:『覽卿注,殊 為富博,但文非屈、宋,理慚張、賈,既有雅致,便可付之 集書』。」

《王慧龍傳》:「慧龍,晉僕射愉之孫也。入魏授龍驤將軍、 滎陽太守。慧龍自以遭難流離,常懷憂悴,乃作《祭伍 子胥文》,以寄意焉。」

《三國典略》:齊文宣崩,文士並作挽歌,楊遵彥擇之其 魏收四首,陽休之、祖珽、劉逖各二首,盧思道八首入 用。于是晉陽人謂思道八米盧郎。北刺史李愔戲謂 逖曰:「盧八問訊劉二。」逖每銜之。至是,愔上《感思賦》,自 陳文宣之世遭遇讒譖。逖摘其文奏曰:「誹謗先帝。」齊 主怒,令鞭之。逖喜曰:「高搥兩下,執鞭一百,何如喚劉 二時。」

《周書柳機傳》:「機拜內史都上士,遷御正下大夫,尋卒 於官,時年三十一。高祖甚惜之,贈晉州刺史。楊素誄 之曰:『山陽王弼,風流長逝;潁川荀粲,零落無時。修竹 夾池,永絕梁園之賦;長楊映沼,無復洛川之文』。」其為 士友所痛惜如此。

《國朝傳記》:褚遂良為太宗哀策文,「自朝還馬,誤入人 家而不覺也。」

崔融司業作《武后哀文》,因發疾而卒。時以三二百年 無此文。

《大唐新語》:杜審言雅善五言,尤工書翰,恃才謇傲,為 時輩所嫉。自洛陽縣丞貶吉州司戶,又與群寮不葉。 司馬周季重與員外司戶郭若訥共搆之,審言繫獄, 將因事殺之。審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醼,密懷 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見害。季重臨死歎 曰:「吾不知杜審言有孝子,郭若訥誤我至此。」審言由 是免官歸東都,自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 蘇頲為《墓誌》,劉允濟為《祭文》。則天召見審言,甚加歎 異。累遷膳部員外。

《唐書承天皇帝倓傳》:李泌請加贈倓。代宗曰:「『倓性忠 孝,而困於讒,追帝之若何』?答曰:『開元中,上皇兄弟皆 贈太子』。帝曰:『是特祖宗友愛耳,豈若倓有功乎』?」於是 追帝號,遣使迎喪彭原。既至城門,喪輴不動。帝謂泌曰:「豈有恨邪?卿往祭之,以白朕意。且卿及知倓艱難 定策者。」泌為挽詞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泌因進 「酹,輴乃行」,觀者皆為垂泣。

《何澄粹傳》:澄粹以毀卒,號「青陽孝子,士為作誄者甚 眾。」

唐趙璘《因話錄》:代宗獨孤妃薨,贈貞懿皇后。將葬,尚 父汾陽王在邠州,以其子尚主之故,欲致祭。遍問諸 從事,皆云:「自古無人臣祭皇后之儀。」汾陽曰:「此事須 得柳侍御裁之。」時予外伯祖殿中侍御史。諱芳字伯存掌 汾陽書記,奉使在京,即以書急召之。既至,汾陽迎笑 曰:「有切事,須藉侍御為之。」遂說祭事。殿中君初亦對 如諸人,既而曰:「禮緣人情,令公勳德,不同常人,且又 為國姻戚,自令公始。」亦謂得宜。汾陽曰:「正合子儀本 意。」殿中君草祭文,其官銜之首,稱駙馬都尉郭曖父, 其中敘特恩,許致祭之意,辭簡禮備。汾陽覽之大喜, 其文列於左:

「維某年月日,駙馬都尉郭曖父關內河東副元帥、司 徒兼中書令汾陽郡王臣子儀,謹遣上都進奏院官 傅濤,敢昭告于貞懿皇后行宮:『伏惟德曜坤靈,明齊 月魄,母儀萬國,化洽六宮。光輔聖人,贊成陰教。載榮 史策,式播謳謠。奄違聖日,上仙靈界,遐邇痛憤,宮闈 哀慕。臣幸忝諸親,男尚貴主,天人之美,鞠育所鍾。姻』」 戚光榮,宗族咸戴。今園陵禮備,祖載及期。臣限守方 鎮,不獲陪臣行宮。瞻望靈駕,不勝摧慕。伏荷皇恩,眷 以國戚,許申祭禮。超越等夷,古今所絕,獨開聖「造,無 任惶恐銘戴之至。謹獻牲牢庶羞之奠。尚饗。」

《義山雜記》:「陶生,有恆人。善養,又善與人遊,又善為官。 會昌初,生病骨熱且死,是年長安中進士為陶生誄 者數十人。生在時,吾已得之矣。及既死,吾又得之。」 《十國春秋南唐昭惠后周氏傳》:「后殂於乾德二年十 一月,葬懿陵,諡曰昭惠。後主哀苦傷神,扶杖而起,自 製誄刻之石,與后所愛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書 燔」之,自稱鰥夫煜,其辭數千言,皆極酸楚。

《劉仁贍傳》:元宗聞仁贍卒,哭之慟,贈太師中書令,諡 曰忠肅,加封衛王。焚其誄曰:「魂兮有知,鑒周惠邪,歆 吾命邪。」夜夢仁贍拜墀下,若受命然後主立,進封越 王。

《宋史李廌傳》:「廌字方叔,其先自鄆徙華廌,六歲而孤, 能自奮立。少長,以學問稱鄉里,謁蘇軾於黃州,贄文 求知,軾謂其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拊其背曰: 『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禦矣』!軾亡,廌 哭之慟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於事師之勤,渠敢以 生死為間』!即走許、汝間,相地卜兆授其子,作文祭之」 曰:「皇天后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 靈之氣。」詞語奇壯,讀者為悚。

《汪應辰傳》:「應辰通判袁州。丞相趙鼎死,朱崖扶喪過 郡,應辰為文祭之曰:『惟公兩登上宰,皆直艱危之時, 一斥南荒,遂為死生之別。事已定於蓋棺,恩特容於 歸骨。吏付之火,其子借三兵以歸,道出衢州,章傑為 守,希檜意指應辰為阿附,為死黨。符移訊鞫,遍搜行 橐,求祭文不可得。時胡寅遺檜書,謂此事不足竟,事』」 乃寢。

《辛棄疾傳》: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櫂歌。熹 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 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 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東坡集》:東坡歸自儋耳,舟次京口。蘇子容初卒,東坡 已病,遣叔黨來弔,自作《飯僧文》,略云:「在熙寧初,陪公 文德殿下,已為三舍人之冠。及元祐際,綴公邇英閣 前,又為五學士之首。雖凌厲高躅,不敢言同,而出處 大概無甚相愧。」明日,子容諸孫往謝之,東坡側臥泣 下不能起。

《墨莊漫錄》:紹聖初,元東坡帥中山,得黑石白脈,如孫 知微所畫,石間奔流盡水之變。又作白石大盆以盛 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齋。公自銘有云:「玉井芙 蓉丈八盆,伏流飛空漱其根。」時四月二十日也。閏四 月三日,乃有英州之命。其後謫惠州,又徙海外,故中 山後政以公遷謫雪浪之名廢而不問。元符庚辰五 月,公始被北歸之命,明年夏,方至吳中。時張芸叟守 中山,方葺治雪浪齋,重安盆石,方欲作詩寄公,九月 聞公之薨,乃作哀詞,有云:「我守中山,乃公舊國。雪浪 蕭齋,于焉食宿。俯察履綦,仰看梁木。思賢閱古,皆經 貶逐。玉井芙蓉,一切牽復。」云云。其詞曰:「石與人俱貶, 人亡石尚存。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滿酌中山酒, 重添丈八盆。公兮不歸北,萬里一招魂。」《思賢、閱古》,皆 中山後圃堂名也。

《容齋隨筆》:先公自嶺外徙宜春,沒於保昌,道出南安, 猶未聞檜相之死。張子韶先生來致祭,其文但云:「維 某年月日,具官某,謹以清酌之奠,昭告於某官之靈。 嗚呼哀哉!伏惟尚饗。」其情旨哀愴,乃過於詞,前人未 有此格也《癸辛雜識》:蒙古及之在江西省也,每下學則命士人 坐講而立聽,又出鈔帛酒米,命士人群試。劉會孟命 題,出《周南賦》韻腳云:「言化之自北而南也,聞《韶賦》不 圖為樂至於斯也。」蒙之死,會孟作祭文十六字云:「公 來何暮?公逝何速?嗚呼哀哉,江西無福。」

《莘野纂聞》:「劉球學士以避難隱居姚江,幾數年,從學 者日眾,而名始聞。當塗以其異黨也,廉得之,竟寘於 法。有成器先生者,姚之名儒也,特憫其忠,為作文以 祭之。登靈緒山,望空而哭者三。祭畢,輒書祭文數通, 分呈藩臬。跡其所為,若謝翱、王炎午之於文天祥,皆 非有為為之者。後數年而球之子僉事釪以提學至」, 造其廬而拜之,執子弟禮甚謹,至今山上有「祭忠臺」 在焉。

《列朝詩集》:正德十五年,上南巡至鎮江,將臨大學士 蘄貴喪,命詞臣撰祭文,皆不稱旨。乃御製一首云:「朕 居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南遊,先 生已矣。嗚呼哀哉!」代言之臣老於文學者,皆歎息斂 手。

哀誄部雜錄[编辑]

《莊子》:「紼謳所生,必於斥苦。」司馬彪注云:「紼,引柩索也。 斥,疏緩。苦,用力也。引紼有所謳者,為人用力慢緩不 齊,促急之也。」

《風俗通》:「京師殯婚嘉會,酒酣之後,續以挽歌。」

晉陸機《文賦》,「誄纏綿而悽愴。」

陸雲:「與兄書《弔少明》,殊復勝前。《弔蔡君》,清妙不可言。 《漢功臣頌》甚美,恐弔蔡君故當為最。」

又《書張公箴》:誄自過五言詩耳,但雲「自不便」,五言詩 由己而言耳,元泰誄自不及士祚誄。

《晉公卿禮秩》,「安平王葬,給挽歌六十人,諸公及開府 給三十人。」

《通志略》:《薤露歌》亦曰《薤露行》,亦曰《天地喪歌》,亦曰《挽 柩歌》。田橫門人作辭云:「薤上朝露何易晞,薤露明朝 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 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躕。」按《左傳》:「齊 將與吳戰於艾陵,公孫夏使其徒歌《虞殯》。」注云:「送葬 歌也。」是古有喪歌矣,使挽柩者歌之,故謂喪歌亦謂 挽柩歌。此二章之作,乃田橫門人歌以葬橫也。 《石門題跋》:李豸弔東坡文:「東坡以建中靖國元年七 月二十七日歿於常州,時錢濟明侍其傍,白曰:『端明 平生學佛,此日如何』?坡曰:『此語亦不受』。遂化。李豸為 文以弔之曰:『道大難名,才高眾忌。皇天后土知平生 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載英靈之氣』。」士「大夫稱其 詞該而美。今錄以示常道人,亦可以舉似山中諸道 友也。」

《芥隱筆記》:「退之《祭嫂鄭夫人文》:『念寒而衣,念饑而餐。 疾疹水火,無災及身』。」《詩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宋 玉《九辨》:「竊慕詩人之遺風,願託乎素餐。」「蹇充詘而無 端兮,汨莽莽而無垠。」《易林》:「謙之《坎》曰:『懸鶉素餐,餐非 其任。失亡遠民,實勞我心』。」餐,餔也。

《祭周氏姪女文》:「今當長歸,與一世違。凡汝親戚,孰能 不哀?」《詩·采薇》:「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說文》:「從口,衣聲。」《爾 雅》:「哀,哀,懷報德也。」裴瑜音衣。《國語》:「各娶其所有,以待 所歸兮。猗兮違兮,心之哀兮。」宋玉《九辨》:「覿杪秋之遙 夜兮,心憭悷而有哀。」《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悵而 自悲。」劉向《九歎》:「欲遷志而改操兮,心忿結而未離。外」 彷徨而遊覽兮,內惻隱以含哀。張衡《南都賦》:「布綠葉 之萋萋,敷華蕊之蓑蓑。元雲合而重陰,谷風起而增 哀。」

《學齋呫嗶》《宣聖之誄》,數處互有不同。《左氏傳哀公十 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誄之曰:『昊天不弔,不憖 遺一老,俾屏余一人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 父!無自律』。」而《禮記檀弓》乃云:「魯哀公誄孔子曰:『天不 遺耆老,莫相余位焉。嗚呼哀哉!尼父』!」與《左氏》異,而《史 記孔子世家》與《左傳》所載全同,而班氏《前漢五行志》 則云:「孔丘卒,哀公誄之曰:『昊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 屏余一人而止』。」又與《史記》異。大聖人之誄,尚紛紛異 同如此,況其下者乎。

《野客叢談》:唯室先生作《追薦弟青詞》有曰:「氣分父母, 孰如兄弟之親;痛切肺肝,無甚死生之隔。」人以此四 句為切當於理。余觀白樂天《祭弟文》有曰:「親莫愛於 弟兄,別莫痛於死生。」唯室此言,蓋樂天意耳。

《林下偶談》:柳子厚《祭呂衡州文》云:「嗚呼!化光今復何 為乎?止乎行乎,昧乎明乎?豈蕩為太空,與化無窮乎? 將結為光耀,以助照臨乎?豈為雨為露,以澤下土乎? 將為雷為霆,以泄怨怒乎?豈為鳳為麟、為景星、為卿 雲,以寓其神乎?將為金為錫、為圭為璧,以栖其魄乎? 豈復為賢人以續其志?將奮為神明,以遂其義乎?」後 秦少游《弔鎛鐘文》,全倣此云:「嗚呼!鐘乎,今焉在乎?豈 復為激宮流羽,以嗣其故乎?將憑化而遷改,易制以 周於用乎?豈為錢為鎛,為銍為釜,以供耕稼之職?將 為鼎鼎,以效烹飪之功乎?豈為浮圖、老子之像,巍然瞻仰於緇素乎?豈為麟趾褭蹄之形,翕然為玩於邦 國乎?豈為干越之劍,氣如虹霓,掃除妖氛於指顧之 間乎?將為百鍊之鑑。湛如止水,別妍醜於高堂之上 乎?」然子厚又倣楚辭《卜居》篇耳。

《紫薇詩話》:汪信民於文無不精到,嘗代滎陽公作張 先生哀辭云:「惟古制行必中庸兮,降及末世戾不通 兮,首陽柱下更拙工兮。」其餘忘之矣。

《井觀瑣言》:《宋史》記徽宗崩于五國城,洪皓方流遞。冷 山聞之,北面泣血,操文以祭,其辭激烈,聞者揮涕。《容 齋三筆》云:先忠宣遣使臣沈珍往燕山,建道場於開 泰寺,作功德疏曰:「千歲厭世,莫遂乘雲之仙;四海遏 音,同深喪考之戚。況故宮為禾黍,改館徒饋於秦牢; 新廟游衣冠,招魂謾歌於楚些。雖置河東之賦,莫止 江南之哀,遺民失望而痛心,孤臣久縶唯嘔血。伏願 盛德之祀,傳百世以彌昌;在天之靈,繼三后而不朽。」 北人讀之亦墮淚,爭相傳誦。此疏疑即史所謂操文 以祭者。時宋少章弁亦羈雲中,有《奉送徽宗大行文》, 略曰:「臣等猥以凡庸,誤蒙選擇。茂林豐草,被雨露於 當年;絕黨殊鄰,紀風霜於將老。」節上「之旄盡落,口中 之舌徒存。歎馬角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龍髯而莫逮, 淚灑冰天。」後正使王倫持此文歸獻高宗,讀之感涕。 今見朱子所述《行狀》。

《丹鉛總錄》:桓元作王孝伯誄曰:「川嶽降靈,哲人是育。 既爽其靈,不貽其福。天道茫昧,孰則倚伏?犬馬反噬, 豺狼翹陸。嶺摧高梧,林殘故竹。人之云亡,邦國喪牧。 于以誄之,爰旌芳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