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05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五十一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五十一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四十三

  周二十六

  燕二

官常典第五十一卷

宗藩部彙考四十三[编辑]

周二十六[编辑]

燕二[编辑]

赧王三年,燕人立太子平為君,楚、韓、齊、趙、燕五國連 衡以事秦。未幾,復合從。

按《戰國策》:「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曰:『大王之所 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其姊為代王妻,欲并代,約與代 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之 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 歠,即因反斗擊之』。於是酒酣樂進取熱歠,廚人進斟 羹,因反斗而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其姊聞之,摩笄 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聞。夫趙王 之狼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知也。且以趙王為可親 耶?趙興兵而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 乃卻以謝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 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 非王之有也。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興 師以征伐。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趙不敢妄動矣。 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願大王之 熟計之也。」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 兒,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決事。今上客幸而教之, 請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獻常山之尾五城。」 秦召燕 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 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 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 正告天下。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下 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輕舟出於巴,乘夏水下漢, 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智者不及謀,勇 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 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秦正告韓曰:「我 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太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 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 以為然,故事秦。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 太原卷下軹道,道南陽,封冀,兼包兩周,乘夏」水,浮輕 舟,強弩在前,銛戟在後。決滎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 口,魏無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陸攻則擊河 內,水攻則滅大梁。魏以為然,故事秦。秦欲攻安邑,恐 齊據之,則以宋委於齊,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象寡 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 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 罪。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人 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 齊無秦。無齊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 藺、離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 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黽隘,苟 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 黽隘,為楚罪。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 濟西委於趙。已得講於魏,質公子延因犀首攻趙,兵 傷於離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 得講於趙,則劫魏,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后、穰侯為和。 贏則兼欺舅與母。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 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阨,適齊者曰 以宋,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母不能知,舅不 能約。」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 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 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 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 主,此臣之所大患。燕昭王不行,蘇代復重於燕,燕反 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否,而天下由此宗蘇 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燕饑,趙將伐 之,楚使將軍之燕,過魏,見趙恢。趙恢曰:「使除患無至, 易於救患。」伍子胥、宮之奇不用,燭之武、張孟談受大 賞。是故謀者皆從事「於除患之遺者,而無使除患無 至者。今與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聽吾言而說 趙王曰:『昔者吳伐齊,為其饑也,伐齊未必勝也,而弱 越乘其敝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為其饑也,伐之未 必勝,而強秦將以兵乘王之西。是使弱趙居強吳之 處,而使強秦處弱越之所以霸也。願王之熟計之也』。」 使者乃以說趙王。趙王大說,乃止。燕昭王聞之,乃封 之以地,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 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 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 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 之為漁父也。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宮他 為燕使魏,魏不聽,留之數月。客謂魏王曰:「不聽燕使, 何也?」曰:「以其亂也。」對曰:「湯之伐桀,欲其亂也,故大亂 者可得其地,小亂者可得其寶。今燕客之言曰:『事苟 可聽,雖盡寶地,猶為之也。王何為不見』?」魏王說,因見 燕客而遣之。此二條疑合從時事故附于此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 平,是為燕昭王。」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年,燕人立太子平為君。秦使張 儀說楚、韓、齊、趙、燕連衡以事秦。秦君卒,諸侯復合從。 赧王二十年,趙主父以燕、齊之師滅中山。」

按《通鑑綱目》云云。

赧王三十年燕使亞卿樂毅如趙。

按:《通鑑綱目》:「齊殺狐咺、陳舉,燕使亞卿樂毅如趙。」

齊湣王滅宋而驕,乃侵楚及三晉,欲并二周為天子。狐咺正議斮之檀衢,陳舉直言殺之。東閭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益以富貴,乃謀伐齊。樂毅曰:「齊,霸國之餘業,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若約趙及楚、魏。」於是使樂毅約趙嚪秦,連楚及魏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許之。

赧王三十一年燕樂毅以秦魏韓趙之師伐齊入臨 菑下齊七十餘城封毅為昌國君。

按《戰國策》,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 者,欲將報讎,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 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 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郭 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 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 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則若己 者至。馮几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 擊,呴藉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 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 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 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 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 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 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 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馬之至者三。今王 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 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 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弔死問生,與 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 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 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 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客 謂燕王曰:「齊南破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之眾, 猶鞭筴也。使齊北面伐燕,即雖五燕弗能當。王何不 陰出使,散游士,頓齊兵,敝其眾,使世世無患?」燕王曰: 「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蘇子曰:「請假王十年。」燕 王說,奉蘇子車十五乘,南使於齊,謂齊王曰:「齊南破 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之眾,猶鞭筴也。臣聞當 世之舉王,必誅暴正亂,舉無道,攻不義。今宋王射天 笞地,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匽,展其臂,彈其鼻。此天下 之無道不義,而王不伐,王名終不成。且夫宋,中國膏 腴之地,鄰民之所處也,與其得百里於燕,不如得十 里於宋。伐之,名則義,實則利,王何為弗為?」齊王曰:「善。」 遂興兵伐宋,三覆宋,宋遂舉。燕王聞之,絕交於齊,率 天下之兵以伐齊。大戰一,小戰再,頓齊國成其名。故 曰:「因其強而強之,乃可折也;因其廣而廣之,乃可缺 也。」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萬 乘而寄質於齊,名卑而權輕。奉齊助之伐宋,民勞而 實費。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讎強而國弱也。」此三者, 皆國之大敗也,而足下行之,將欲以除害取信於齊 也。而齊未加信於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則足下 之事齊也,失所為矣。夫民勞而實費,又無寸尺之功, 破宋肥讎,而世負其禍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強萬乘 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 以魯、衛,此所謂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 也。夫一齊之強,而燕猶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齊臨燕, 其禍必大矣。雖然,臣聞智者之舉事也,轉禍而為福, 因敗而成功者也。齊人紫,敗素也,而賈十倍;越王句 踐棲於會稽,而後殘吳霸天下。此皆轉禍而為福,因 敗而為功者也。今王若欲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 乎,則莫如遙霸齊而厚尊之,使之盟於周室,盡焚天 下之秦。《符約》曰:「夫上計破秦,其次長賓客,秦秦挾賓 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結諸侯,今為齊下。

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一國都為功。然而王何
考證
不使布衣之人,以窮齊之說說秦謂秦王曰:「燕趙破

宋肥齊,尊齊而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弗利而勢 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 接收燕、趙,令涇陽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趙,秦有變,因 以為質,則燕、趙信秦矣。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 帝。立為三帝,而令諸侯。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 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 攻齊,曰:「『必反宋地而歸楚之淮北』。夫反宋地而歸楚 之淮北,燕、趙之所同利也;並立三帝,燕、趙之所同願 也。夫實得所利,名得所願,則燕、趙之棄齊也,猶釋敝 躧。今王之不收燕、趙,則齊霸必成矣。諸侯戴齊而王 獨弗從也,是國危也;諸侯戴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 王不收燕、趙,名卑而國危;王收燕、趙,名尊而國寧。夫 去尊寧而就卑危,智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也,必如 刺心。然則王何不務使智士以若此言說秦,破齊必 矣。夫取秦,上交也;伐齊,正利也。尊上交,務正利,聖王 之事也。」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 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讎仇於齊,非蘇氏莫可。」乃召 蘇氏,復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閔王出走。 蘇代 謂燕昭王曰:「今有人於此,孝如曾參、孝己,信如尾生 高,廉如鮑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 足矣。」對曰:「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臣且處無 為之事,歸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王曰: 「何故也?」對曰:「孝如曾參、孝己,則不過養其親耳;信如 尾生高,則不過不欺人耳;廉如鮑焦、史鰌,則不過不 竊人之財耳。今臣為進取者也,臣以為廉不與身俱 達,義不與生俱立。仁義者,自完之道也,非進取之術 也。」王曰:「自憂不足乎?」對曰:「以自憂為足,則秦不出殽 塞,齊不出營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 以不自憂故也。若自憂而足,則臣亦周之負籠耳,何 為煩大王之廷耶?」昔者楚取章武,諸侯北面而朝;秦 取西山,諸侯西面而朝。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則 諸侯不為別駕而朝矣。臣聞之,善為事者,先量其國 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強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 能為事者,不先量其國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強弱,故 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東嚮伐齊之心,而 愚臣知之。」王曰:「子何以知之?」對曰:「矜戟砥劍,登丘東 嚮而歎,是以愚臣知之。今夫烏獲舉千鈞之重,行年 八十而求扶持,故齊雖強國也,西勞於宋,南罷於楚, 則齊軍可敗而河間可取。」燕王曰:「善。吾請拜子為上 卿,奉子車百乘,子以此為寡人東游於齊,何如?」對曰: 「足下以愛之故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負床之 孫不得,而乃以與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 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見 罪於左右。」王曰:「安有為人臣盡其力,竭其能而得罪 者乎?」對曰:「臣請為王譬。昔周之上地嘗有之,其丈夫 宦,三年不歸,其妻愛人,其所愛者曰:『子之丈夫來,則 且奈何乎』?」其妻曰:「勿憂也,吾已為藥酒而待其來矣。」 已而其丈夫果來,於是因令其妾酌藥酒而進之。其 妾知之,半道而立慮曰:「吾以此飲吾主父,則殺吾主 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則逐吾主母。與殺吾主父逐吾 主母者,寧佯躓而覆之。」於是佯僵而仆之。其妻曰:「為 子之遠行來之,故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其丈夫不 知,縛其妾而笞之。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今臣為足 下使於齊,恐忠信不諭於左右也。臣聞之曰:萬乘之 主,不制於人臣;十乘之家,不制於眾人;匹夫徒步之 士,不制於妻妾,而又況於當時之賢主乎?臣請行矣, 願足下之無制於群臣也。」 燕王謂蘇代曰:「寡人甚 不喜訑者言也。」蘇代對曰:「周地賤媒,為其兩譽也。之 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美,然而周之俗不自為取 妻。且夫處女無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敝而不售, 順而無敗,售而不敝者,唯媒而已矣。且事非權不立, 非勢不成,夫使人坐受成事者,唯訑者耳。」王曰:「善矣。」

《敝》猶「敗」,無成事也。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奉陽君不聽,乃入 齊。惡趙,令齊絕於趙。齊已絕於趙,因之燕,謂昭王曰: 「韓為謂臣曰:『人告奉陽君曰:『使齊不信趙者,蘇子也; 令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者,蘇子也;使齊王謀遁取 秦以謀趙者,蘇子也;令齊守趙之質子以甲者,又蘇 子也。請告子以請。齊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吾必守 子以甲』。其言惡矣。雖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齊之有 趙累也,出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齊大惡於趙,臣猶 生也。今齊趙絕,可大紛已。特臣非張孟談也,使臣也。 如張孟談也,齊、趙必有為智伯者矣』。」奉陽君告朱讙 與趙足曰:「齊王使公玉曰命說曰:『必不反韓珉,今召 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今封而相之』」,必不合燕。今以 燕為上交,吾所恃者順也,今其言變有甚於其父。順。 始與蘇子為讎,見之如無厲,今賢之。兩之已矣,吾無 齊矣。奉陽君之怒甚矣,如齊王之不信趙而小人奉 陽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時大紛之解而復合,則 後不可奈何也。故齊、趙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為臣患,逃不足以為臣「恥;為諸侯,不足以為臣榮;被髮 自漆為厲,不足以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齊 趙不循,惡交分於臣也,而後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 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堯、舜之賢而死, 禹、湯之智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 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韓、魏循自齊而為之取秦, 深結趙以勤之。如是,則近於相攻也,臣雖為之不累 燕。奉陽君告朱讙曰:「蘇子怒於燕王之不以吾故弗 予相,又不予卿也,殆無燕矣。」其疑至於此,故臣雖為 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桀而之湯,果與鳴條 之戰而以湯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吳,果與柏舉 之戰而報其父之讎。今臣逃而紛齊、趙,始可著於《春 秋》。且舉大事,孰不逃桓公之難,管仲逃於魯,陽貨之 難,孔子逃於衛,張儀逃於楚,白圭逃於秦。望諸相中 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攻關而出。外孫之難,薛 公釋載,逃出於關,三晉稱以為好士。故舉大事逃,不 足以為辱矣。卒絕齊於趙,趙合於燕以攻齊,敗之。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而有齊人仕於燕者,昭王召 而謂之曰:「寡人且與天下伐齊,旦暮出令矣,子必爭 之。爭之而不聽,子因去而之齊。寡人有時復合,且以 因子而事齊。」當此之時也,燕、齊不兩立,然而常獨欲 有復收之之志若此也。 齊、魏爭燕,齊謂燕王曰:「吾 得趙矣。」魏亦謂燕王曰:「吾得趙矣,燕無以決之,而未 有適予也。」蘇代謂燕相曰:「臣聞辭卑而幣重者,失天 下者也;辭倨而幣薄者,得天下者也。今魏之辭倨而 幣薄,燕因合於魏。魏得燕,齊遂北矣。」 蘇代自齊使 人謂燕昭王曰:「臣間離齊、趙,齊、趙已孤矣。王何不出 兵以攻齊,臣請為王弱之。」燕乃伐齊攻晉。令人謂閔 王曰:「燕之攻齊,欲以復振故地也。燕兵在晉而不進, 則是兵弱而計疑也。王何不令蘇子將而應燕乎?夫 以蘇子之賢將而應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則趙不敢 不聽,是王破燕而服趙也。」閔王曰:「善。」乃謂《蘇子》曰:「燕 兵在晉,今寡人發兵應之,願子為寡人為之將。」對曰: 「臣之於兵,何足以當之,王其改舉王使臣也,是敗王 之兵而以臣遺燕也。戰不勝,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 知子矣。」蘇子遂將而與燕人戰於晉下。齊軍敗燕,得 甲首二萬人。蘇子以其餘兵以守陽城,而報於閔王 曰:「王過舉,令臣應燕。今軍敗,亡二萬人,臣有斧質之 罪,請自歸於吏以戮。」閔王曰:「此寡人之過也。子無以 為罪。」明日,又使燕攻陽城及狸,又使人謂閔王曰:「日 者齊不勝於晉下,此非兵之過。齊不幸而燕有天幸 也。今燕又攻陽城及狸,是以天幸自為功也。王復使 蘇子應之,蘇子先敗王之兵,其後必務以勝報王矣。」 王曰:「善。」乃復使蘇子。蘇子固辭,王不聽,遂將與燕戰 於陽城,燕人大勝,斬首三萬。齊君臣不親,百姓離心。 燕因使樂毅大起兵伐齊,破之。 蘇代自齊獻書於 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故獻御書而行曰: 『臣貴於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 望於臣;齊有不善,將歸罪於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 為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貿臣,臣之所處重卵也』。 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列眉 也。上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汝無 不為也。以女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 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嘗 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 齊。齊之信燕也,至於虛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與 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犬馬」而不言燕。今王又使 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 之。王欲醳臣專任所善,則臣請歸醳事。臣苟得見,則 盈願。」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 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 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 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 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 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往,鄒衍 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燕王弔死問孤,與百 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 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 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 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其餘 皆屬燕。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軍樂毅以秦、魏、 韓、趙之師伐齊,入臨菑,齊君地出走,其相淖齒殺之。 毅下齊七十餘城。燕封毅為昌國君。」

燕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并將秦、魏、韓、趙之師以伐齊,戰於濟西,齊師大敗。毅還秦、魏之師,分韓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逐北。劇辛曰:「齊大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收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今過而

「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於齊,無益於我,而結深怨,後必悔之。」 毅曰:「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戾虐,百姓怨懟。今因其軍破而乘之,則其民必叛,而齊可圖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過而撫其民,則難慮矣。」 遂進軍,齊果大亂,湣王出走。毅入臨菑,取寶物祭器,輸之於燕。燕王親至濟上,勞軍行賞,封毅為昌國君。留徇齊城未下者。齊王之衛,衛君辟宮舍之,稱臣共具。王不遜,衛人侵之,去奔鄒、魯,又有驕色,鄒、魯不納,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齒欲與燕分齊地,乃執湣王而數之曰:「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 曰:「知之。」 「嬴博之間,地坼及泉,王知之乎?」 曰:「知之。」 「有人當闕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王知之乎?」 曰:「知之。」 《齒》曰:「雨血者,天以告也;地坼者,地以告也。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而王不戒焉,何得無誅?」 遂擢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樂毅聞晝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畫三十里無入。使人請蠋,蠋不往。燕人曰:「不來,吾且屠畫。」 蠋曰:「吾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齊王不用吾諫,吾退耕於野,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 遂自經死。毅整軍,禁侵掠,禮逸民,寬賦斂,除暴令,修舊政,齊民喜悅。乃遣左軍渡膠東、東萊;前軍循太山,東至海,略琅邪;右軍循河濟,屯阿鄄以連魏師;後軍旁北海而撫千乘;以中軍據臨菑而鎮齊都,祀桓公管仲於郊,封王蠋之墓。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

赧王三十六年,燕君平卒,子惠王立。樂毅奔趙,齊襲 破燕軍,盡復其地。

按《戰國策》,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 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 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 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卒敗 燕軍,復收七十餘城以復齊。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 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 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 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 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 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 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 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望諸君 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 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 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 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 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 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 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 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 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 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 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 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而驟勝之遺事也。 閑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 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 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 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 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 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 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 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 鼎反乎曆室;齊器設於寧臺,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 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於其志, 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 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 而弗辭。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 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 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 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 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臣聞善作 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 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 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 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 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 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 出惡聲;忠臣之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 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 也。故敢以書報,惟君之留意焉。」 張丑為質於燕,燕王欲殺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為將殺 我者,人有言我有寶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 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奪我珠而 吞之,燕王必當殺子,刳子腹及子之腸矣。夫欲得之 君,不可說以利害。吾要且死,子腸亦且寸絕。」境吏恐 而赦之。按國策以為惠王事故附載於此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有隙。及 即位,疑毅,使騎劫代將。樂毅亡走趙。齊田單以即墨 擊敗燕軍,騎劫死,燕兵引歸,齊悉復得其敗城。湣王 死於莒,乃立其子為襄王。」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六年,燕君平卒,樂毅奔趙。齊 田單襲破燕軍,盡復齊地。齊君入臨菑,封單為安平 君,趙封樂毅為望諸君。」

初,燕人攻安平臨菑市掾,田單使其宗人以鐵籠傅車轊。及城潰,人爭門出,皆以軸折被擒,獨單宗人得免,遂奔即墨。時齊地皆已屬燕,獨莒、即墨未下。樂毅并軍圍之,即墨大夫戰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戰,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是多智習兵。」立以為將。樂毅圍二邑,期年不剋,乃解圍。去城九里而為壘,令曰:「城中民出者勿獲,困者賑之,使即舊業。」三年而猶未下。或讒之於昭王曰:「樂毅智謀過人,呼吸之間,剋七十餘城,今不下者兩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齊人,遂南面而王耳。」昭王於是置酒大會,引言者讓之曰:「先王不貪土地,而舉國以禮賢者,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齊為無道,以害先王。寡人統位,痛之入骨,故延群臣,招賓客,以求報讎。有成功者,尚欲與共燕國,今樂君親為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齊固樂君之有,非燕所得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斬之,遣國相立毅為齊王。毅皇恐不受,拜書以死自誓。由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莫敢復有謀者。頃之,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將士由是憤惋不和。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先祖於庭,飛鳥皆翔舞而下。燕人怪之,單因宣言曰:「當有神師下教。」俄有一卒曰:「臣可以為師乎?」單遂師之。每有約束,必稱神師。又宣言曰:「吾惟懼燕人劓所得齊卒,置之前行,即墨敗矣。」燕人如其言,城中皆怒,堅守唯恐見得。單又言:「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為寒心。」燕軍掘燒之。齊人望見,皆涕泣,共欲出戰,怒自十倍。單知其可用,乃身操版鍤,與士卒分功,妻妾編於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饗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燕軍益懈。單收城中得牛千餘,為絳繒衣,畫以五采龍文,束兵刃於其角,灌脂束葦於其尾,鑿城數十穴,夜縱牛燒葦端,壯士五千人隨之。牛熱怒,奔燕軍,所觸盡死傷,燕軍大驚,而城中鼓譟從之,燕軍敗走。齊人殺騎劫,追亡逐北至河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乃迎王,自莒入臨菑。

赧王四十三年,燕惠王卒,韓、魏、楚伐燕,燕武成王立。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惠王七年卒,韓、魏、楚共伐燕,燕 武成王立。」

赧王五十年秦以趙師伐燕取中陽。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 陽。」

按:《通鑑綱目》:「赧王五十年,秦伐趙,取三城。齊救卻之。 遂以趙師伐燕,取中陽。伐韓,取注人。」

赧王五十七年,燕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武成王十四年卒,子孝王立。 東周君元年,燕孝王卒,子喜立。」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孝王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東周君五年,燕伐趙,敗績,趙遂圍燕。」

按《戰國策》: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酒 三日,反報曰:「趙民其壯者皆死於長平,其孤未壯,可 伐也。」王乃召昌國君樂閒而問曰:「何如?」對曰:「趙四達 之國也,其民皆習於兵,不可與戰。」王曰:「吾以倍攻之, 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 為趙可伐,遽起六十萬以攻趙。令栗腹以四十萬攻 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栗腹 於鄗,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於代。燕人大敗。樂閒入 趙。燕王以書且謝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順君意,故 君捐國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願,而君不 肯聽。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輕絕,智 不輕怨』。君之於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 則君掩蓋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教誨 之,不虞君之明棄之也。且寡人之罪,國人莫不知,天 下莫不聞。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 然,恐君之未盡厚也。《諺》曰:「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 者不危人以要名也。」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 過,非君孰望之?今君厚受任於先王以成尊,輕棄寡 人以快心,則掩邪救過,難得於君矣。且世有薄而故 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 有失厚之累,請為君擇之也。」無所取之。國之有封疆, 家之有垣牆,所以合好掩惡也。室不能相和,出語鄰 家,未「為通計也。怨惡未見而明棄之,未為盡厚也。寡 人雖不肖乎,未如殷紂之亂也;君雖不得意乎,未如 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則不內蓋寡人而明怨於外,恐 其適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 之義,成君之高,雖任惡名,不難受也。本欲以為明寡 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揚寡人之辱,而君不得榮,此一 舉而兩失也。義者不虧人以自益,況傷人以自損乎? 君無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於魯, 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與人之 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故國爾。」柳下惠不 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為心,故遠近無議。 今寡人之罪,國人未知,而議寡人者遍天下。《語》曰:「論 不修心,議不累物,仁不輕絕,智不簡功。」簡棄大功者, 輟也;輕絕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 者,不望之於君也。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願君 捐怨,追惟先王,復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 而過,不顧先王以明而惡,使寡人進不得修功,退不 得改過,君之所揣也。唯君圖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 以書謁之。」樂閒乘怨不用其計,二人卒留趙不報。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 相栗腹約歡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報燕王曰:「趙 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 閒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王曰:『吾 以五而伐一』。」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卒起 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將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獨大夫 將渠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 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燕王不聽,自將偏 軍隨之。將渠引燕王綬止之曰:「王必無自往,往無成 功。」王蹴之以足,將渠泣曰:「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軍 至宋子,趙使廉頗將,擊破栗腹於鄗,破卿秦樂乘於 代,樂閒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餘里,圍其國。燕人請和, 趙人不許,必令將渠處和。燕相將渠以處和,趙聽將 渠解燕圍。

東周君六年燕伐齊拔聊城齊伐取之。

按《戰國策》,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未下。齊田 單以即墨破燕,殺騎劫。初,燕將攻聊城,人或讒之,燕 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餘,士卒多 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 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 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 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 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智也。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 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 計而無與俗同也。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 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 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 國之形危。且棄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為之。今楚、 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 之敝,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 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 之眾,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 下戮,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 敝禍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以聊城之民,距全齊之 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 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已見於天下矣。故為公計, 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見 公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上輔 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革俗於天 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棄世,東游於齊乎?請裂 地定封,富比陶、衛,世世稱寡,與齊久處,此亦一計也。 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也。且吾聞效小 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 桓公,中鉤,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 辱身也。」此三行者,鄉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 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 辱人賤行矣。然管子并《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 天下,九合諸侯,為五霸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沫 為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 陳,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為敗軍禽將。曹 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智也。 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以為遭齊桓 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 之上,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 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 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 而立累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也。 公其圖之!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倒韣而去。故解 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按:《通鑑綱目》:「燕王喜五年,燕伐齊,拔聊城,齊伐取之。 戊午年,趙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是年為秦王政四年趙王偃二年燕

王喜「十二年」 無正統。故依《通鑑紀》「干支」 於首,而分註各國於下。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王喜九年,秦王政初即位。十年, 趙使廉頗將,攻繁陽,拔之。趙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 樂乘代廉頗。廉頗不聽,攻樂乘,樂乘走,廉頗奔大梁。 十二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劇辛故居趙與 龐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見趙數困於秦,而廉頗去,令 龐煖將也,欲因趙弊攻之,問劇辛,辛曰:「龐煖易與耳。」 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 辛。

乙丑年趙伐燕秦伐趙救燕。是年為秦王政十一年趙王偃九年燕王喜十

九年

按《戰國策》,秦并趙,北向迎燕。燕王聞之,使人賀秦王。 使者過趙,趙王繫之。使者曰:「秦趙為一,而天下服矣。 燕之所以受命於趙者,為秦也。今臣使秦而趙繫之, 是秦趙有隙。秦趙有隙,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無妨於趙之伐燕也。」趙王以為然而遣 之。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竊聞秦并趙」,燕王使使者賀 千金。秦王曰:「夫燕無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使者曰: 「臣聞全趙之時,南鄰為秦,北下曲陽為燕。趙廣三百 里而與秦相距五十餘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國 小而地無所取。今王使趙北并燕,燕、趙同力,必不復 受命於秦矣。臣竊為王患之。」秦王以為然,起兵而救 燕。

按:《通鑑綱目》:「王喜十九年,趙伐燕,取貍陽。秦伐趙,取 九城。」

己巳年,燕太子丹自秦亡歸。是年為秦王政十五年燕王喜二十三年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王喜二十三年,太子丹質於秦, 亡歸燕。」

癸酉年秦軍屯中山以臨燕趙公子嘉與燕合兵軍 上谷。是年為秦王政十九年趙王遷八年燕王喜二十七年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王喜二十七年,秦虜趙王遷,滅 趙。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按《通鑑綱目》:「燕王喜二十七年,秦滅趙,虜王遷。秦王 如邯鄲,秦軍屯中山以臨燕。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與燕合兵,軍上谷。」

甲戌年,燕太子丹使盜劫秦王,不克。秦遂擊破燕兵, 進圍薊。是年為秦王政二十年燕王喜二十八年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燕見秦且滅六國。秦兵臨易水, 禍且至。燕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使荊軻獻督亢 地圖於秦,因襲刺秦王。秦王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 燕。」按《刺客傳》,「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 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卿好讀書 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 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 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 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 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 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荊軻遊於邯 鄲,魯句踐與荊軻。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 而逃去,遂不復會。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 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 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 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游於酒人乎,然其 為人沉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 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 也。」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燕太子丹者,故 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 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 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其後秦 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 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武對 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涇、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殽之 險,民眾而士厲,兵革有餘。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 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 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居有間,秦將樊於 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諫曰:「不 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 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 矣。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 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其 後迺可圖也。」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 不能須臾,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 身於丹,丹終不以迫於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

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太傅更慮之。」鞠武曰:「夫
考證
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

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謂資怨而助禍矣。夫以鴻 毛燎於爐炭之土,必無事矣。且以鵰鷙之秦,行怨暴 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沉, 可與謀。」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 武曰:「敬諾。」出見田先生,道太子願圖國事於先生也。 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 席。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 立,願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 而馳千里;至其衰老,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 時,不知臣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 荊卿可使也。」太子曰:「願因先生得結交於荊卿,可乎?」 田光曰:「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 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 曰:「諾。」僂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 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於 太子也。願足下過太子於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 「『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 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 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 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荊軻 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 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欲 以成大事之謀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 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 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 孤也。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 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 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距漳、 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 禍至燕。燕小弱,數困於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 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 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誠得 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泳之與齊桓公,則大 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 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久之,荊 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 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 卿所欲,以順適其意。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秦將王翦 破趙,虜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 子丹恐懼,乃請荊軻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 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曰:「微太子言,臣願謁之。今行 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 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 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曰:「樊將軍窮困 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 慮之。」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 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 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 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曰:「今有 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 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 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將 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 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 得聞教。」遂自剄。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 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於是太子豫求 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 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 荊卿。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 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無俱其人居遠未 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 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 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且 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彊!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 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 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 聲忼慨,士皆瞋目,髮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 終已不顧。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 中庶子蒙嘉。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 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 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 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 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聞之 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荊軻》奉樊於 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 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 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 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 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 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 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 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 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 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 擿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 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 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 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 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 提荊「軻也。」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 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 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 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 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 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 之秦,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其 明年,秦并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軻 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 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傍偟不能去。每出言曰: 「彼有善有不善。」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 是非。」家丈人召使前擊筑,一坐稱善,賜酒。而高漸離 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筑,與其善衣, 更容貌而前。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 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 皇,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秦皇帝惜 其善擊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擊筑,未嘗不稱善,稍 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復進得近,舉筑《扑秦 皇帝》不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魯勾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 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 以我為非人也。」

按《通鑑綱目》:「燕王喜二十八年,燕太子丹使盜劫秦 王,不克。秦遂擊破燕、代兵,進圍薊。」

乙亥年秦拔薊。王喜走遼東,斬太子丹以獻於秦。是年 為秦王政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王喜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燕 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

己卯年秦滅燕,虜王喜。是年為秦王政二十五年燕王喜三十三年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王喜三十三年,秦拔遼東,虜燕 王喜,卒滅燕。是歲,秦將王賁亦虜代王嘉。」

按:《通鑑綱目》:「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賁滅燕,虜王喜; 還滅代,虜王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