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3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三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卷目錄

 鎮遠府部彙考一

  鎮遠府建置沿革考

  鎮遠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鎮遠府星野考

  鎮遠府山川考

  鎮遠府城池考

  鎮遠府關梁考

  鎮遠府公署考

  鎮遠府學校考

  鎮遠府戶口考

  鎮遠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卷

鎮遠府部彙考一[编辑]

鎮遠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编辑]

本府

《禹貢》荊、梁二州南境。周屬楚,為㵲溪。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隋屬清江郡。唐武德初,以其地當牂牁之衝,置務州,尋改思州。天寶中,改寧彝郡,後陷於蕃。宋大觀元年,蕃部長田祐泰請內附,仍置思州,領務川、卭水、安彝三縣。宣和四年廢,仍屬黔中。紹興二年,復置思州,以田氏為守。元初取江陵,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司,尋改為軍民總管府,以田氏為總管。明洪武五年,改為鎮遠州,隸湖廣。永樂十一年,廢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故地析置鎮遠府,隸貴州。正統三年,省州併府。九年,置施秉縣。弘治十一年,置鎮遠縣,俱隸府。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改湖廣鎮偏二衛隸貴州省鎮。

遠衛入縣。二十六年省偏橋衛入施秉縣。領縣二

鎮遠縣:附郭。

宋大觀元年,田氏內附,始置安彝縣。元改鎮安縣。至正二年,復為安彝縣,尋改鎮遠溪洞金容金達等處蠻彝軍民長官司,隸思州軍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改為鎮遠金容金達蠻彝長官司,隸鎮遠州。正統三年,省州隸府。弘治十一年改設鎮遠縣。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二年,巡撫楊雍建《疏》「題割湖廣」

鎮遠衛入縣。編戶四里。領長官司二卭水、偏橋、施秉縣

元至元二年,置前江等處軍民長官司,隸思州軍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改施秉蠻彝長官司,隸思州宣慰司。正統九年,改設施秉縣,隸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勳疏題裁衛省。

偏橋衛入縣,編戶二里半。

鎮遠府疆域考        通志[编辑]

鎮遠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湖廣清浪衛界,八十里。

西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九十里。

南至「生苗三木孔」 界,六十里。

北至銅仁府界一百八十里。

自府治西至省城四百一十里,至

京師七千三百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鎮遠縣:附郭。

東至湖廣清浪衛界,八十里。

西至施秉縣界,六十里。

南至卭水司界七十里,北至石阡府界二百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施秉縣》。

東至卭水司界九十里,西至平越府餘慶縣界三十里。

南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三十里。

北至鎮遠縣界六十里

自縣治東北至本府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形勝附[编辑]

本府。鎮遠縣附郭。

《明一統志》:「溪河旋繞,山巖森列。」

《郡志》:「東通沅水,西接貴州。」

《舊志》:「白崖東枕,碧峰西峙。」

崇岡複嶺,城堡羅環。長江大河,舟楫通利。辰沅上游,滇、黔門戶。

施秉縣

塗起羊腸,地鄰苗穴。山水清矌,黔楚襟喉。

鎮遠府星野考        通志[编辑]

府總

翼軫之餘

鎮遠府山川考        通志[编辑]

本府。鎮遠縣附郭。

石屏山 在府治後。高千仞,端直如屏,府之鎮山也。山半有石竇,久雨,竇中有水下瀉如虹,則江必溢。居民避水,以此為候。

吉祥山 在府城南。形如燕窩,俯臨江水。上建吉祥寺。

中河山 在府城東,兩水夾流,山居其中。筆岫山 在府城東南五里。

五老山 在府城南,五峰相聯,山麓即鎮遠縣治。

鐵山 在府城東北一里。高峻突兀,石色如鐵。太平山 在府城東二十五里。其山最高,有窞積水斗許。土人禱雨,取以書符,輒應不爽。西峽山 在府城西十里。山勢若樓臺,鼓角有飛瀑數處,挂崖端,若輕綃。

思卭山 在府城東南八十里。天樞山 在府治西,下有北極宮,故名。舊《志》誤為天柱。郡人黃恕齋構文蔚館,集士講學於此。石崖山 有大小二山,俗呼崖門。大崖山在鎮遠縣後。苗自卭水由金堡狗洞來者由此。小崖山在衛後。苗自施秉鼓樓坡來者由此。昔人于大崖山壘石,築崖門以守之。小崖山昔副總陳寅於鼓樓坡建營,皆要隘也。

平昌山 在府西三里。雙峰圓聳,一名雙峰山。舊制云:「自府北境白羊城頓伏而來,至此方止。」 江水環其前,四山迴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場在焉。

獅子山 在府西四里。自東南望之如獅,自北望之如展旗。西十里有雙白柱,臨江駢立,一大一小,高數十丈。

觀音山 :在府東十里。崖石錯立。

二僊坡山 :在府南二十里。

巴邦山 在府東南四十五里。週迴陡絕,居人常避苗蠻於此。

都來山 在府東南九十里,舊思卭縣東。唐錦州常豐縣,與此接界。

都波山 在府東南九十里,舊思卭縣界,東接錦州洛浦縣。

馬首山 在卭水司南一里。其山東昂西伏,狀如馬首。

岑樓山 在卭水司東南八里。金潮山 在卭水司西十五里。鳳凰山 在偏橋司北三里。

馬鞍山 在偏橋司東二十里。山巒疊起,形似。

馬鞍

二僊峰 在府城西油榨關。二峰並立,若人馬場。坡 在府東十五里。兩傍皆深谷,中僅一道如線,苗自卭水,白蟲入犯者必由此遏之,所謂「丸泥可塞」 者,昔建大勝堡於此。

鼓樓坡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重岡峭阜,望之若鼓角譙樓。上有雙峰駢立,每晴朝,挂雲輒雨。苗自施秉來者必由之。明萬曆中,都督陳寅建營於此,以偏鎮二衛指揮推陞戍守,設兵五百名,額支楚餉。

香爐巖 在府城東中河山下。巨石立水中,上豐下削,形若香爐。

彈子巖 在府城西十五里。兩山對峙,相去數百步。左山頂上有一石,圓如彈丸;右山中虛有一竅,明透如牖。

漏日巖 在偏橋東半里。高數十丈,有竅通明。朝日自東漏西,暮日自西漏東。日光山色,互為掩映。磊落雄豪,肝瞻畢見,故名。

觀音巖 在府東十里,地名「觀音塘。」 有石山,高數十丈,屹立江上,劈開為洞,廣一丈,袤三丈,高如之,內涵清漪,連舫可進。洞半有竅如窗,上有石,落落如佛像。洞頂碧色石紋隱起,若龍蛇掩映。北岸有觀音小龕。明嘉靖三十年,郡守程㸅建小庵於上,今廢。

太和洞 ,在中河山南,廣丈餘,袤倍之。旁有大洞,深黑不可入,亦名「南洞。」

北洞 在府城東北,較南洞更深廣,名「東巖洞。」 明嘉靖間,知府黃堂祀享朱文公於洞內。華嚴洞 在府城西三十里,深邃高敞,頂如篆,繚繞百折,石乳時滴,正中結成大士像,蓮臺華蓋、纓絡幡幢,色相莊嚴,種種畢具。傍有石羅漢二,內黑暗,秉炬入漸狹,風從中來,能滅炬。更入丈餘,復得空曠,日光下燭,為水所限,不能窮。凌元洞 ,在府城東五里分水嶺北,俗呼「七間屋」 ,亦奇勝。

岑藥洞 ,在卭水司西八里,崆峒深邃,莫測其際。

石厂 在府城東北鐵山。石屋如厂,前俯清流,可濯可游。

石柱 有二,「一在府城西十里,一在偏橋司南十五里,山石突起,皆高數十丈。」

鎮陽江 在府前,即㵲溪、五溪之一。黃平、興隆諸水合流至此,東流入沅水,可通舟楫。

《江凱》江 ,在邛水司東十里。

大江 在偏橋司,受黃平、杉木二河水,東流入鎮陽江。

小江 在偏橋司西南,流合大江而入於鎮陽江。

杉木河 在偏橋司南。受播州水,東合大江。鐵溪 在府城東北三里。會諸巖壑水,南流入鎮陽江。中產蟹及小魚,味佳。

焦溪 :在府城東四十里,為往來通津。

梅溪 在府城東五十里,舊為清浪水馬驛。松溪 在府城西南三里。可以溉田。

白水溪 :在府城西三十里。水自磐石奔注入江,其色如雪。

宛溪 :在府東十五里。

秋溪 在府東百三十里。下流皆匯於鎮陽江。牙溪 在府西五里。

小西溪 :在府西十里。

勇溪 :與小西溪相近。犵狫所居,傍多隘口。自鐵溪以下,所謂「鎮遠九溪」 也。

邛水 在邛水司南。源出蠻地,下流入洪江。龍池 在府北一里。地名翁種,四面高山,中有池,雲氣蓊鬱,白日晦冥,蓋神物所居云。

平寧陂 :在府西六十三里。溉田數千畝,四時不竭。

浮石灘 在鐵溪前。溪之第一灣名「石厂」 ,有長潭。潭之北岸為鐵山絕頂,南岸石委積為洞,有溪隨通鎮陽江。江邊群石錯立,急湍奔瀉,故名。其東有石側立,上多樹木,名「古牛崖」 ,郡之名勝也。

雲根五漏泉 在府城西油榨關,石有五竅,泉自中迸出。

雲露泉 :在府城東北一里。湧于山半石竇中,循崖婉轉西下達於鐵溪。

味井 在府治西,味甚甘冽。

大瀑布 在府城西六里,有瀑數條,自崖巔飛下,高百餘丈,為郡奇觀。

小瀑布 在府城東半里,高二丈許,飛瀑如練。鎮遠河 在府南。

施秉縣

雲臺山 ,在偏橋西北三十里,獨立萬山中,如女「几然。不連岡,不屬嶺,屹然天柱,雲停煙結。仄逕紆迴,攀援始得上。及巔平衍,可數百畝,旁有石屏開列,群巒拱伏如兒孫,環望無際。其間石壁藤蘿,虯龍倒挂,蒼猿髯狖,入戶揖人,誠異境也。」 明萬曆間,衛千夫長徐貞元棄官辟穀,偕友周惠登卜築得此,遂結廬焉。後淄流擴為大剎,《徐道人遺蛻》至今尚存,鬚髮如故。邑士人讀書其上,

三台山 在縣城南,峰巒連峙如畫。

岑麓山 在縣治後。岡隴重複,四面陡絕。岑鰲山 在縣北一里。明季設防於此,壘址尚存。

巴施山 ,在縣北十五里。其山圓聳插天,狀如卓筆。

仙飛山 在偏橋衛東南一里。

瑞雲山 在清浪衛治北,嶺多雲氣。建「瑞雲宮」 ,後增樓閣,可望百里。

玉屏山 ,去瑞雲山三里。

照山 在清浪城南

竹屏山 在照山前三里。

曬袍山 ,去竹屏山五里。

諸葛洞 在偏橋東十五里,一名「甕蓬洞。」 中為五重,類皆飛崖絕壁,高闊數十丈,有鷺鶿灘、芙蓉洞等名。㵲水發源黃平,東流二百四十里,至此洞而出。行亂石窟中,盤渦傾仄,挽舟而上,不啻呂梁、龍門之險,故商船僅至鎮遠而止。明萬曆間,郭子章鑿之,功未成而罷。

皇清順治十六年,總督趙廷臣、巡撫卞三元因黔饑。

軍需告匱,取運楚米,艱於轉輓,乃議開此,檄新鎮道徐弘業、副將王可就董其事。爰鳩工伐險,划石之半,舟乃得前艚。楚米萬石,徑運黃平城下,或詫以為神。後停運,日漸淤塞。

鐘鼓洞 在偏橋衛雲臺山前有望元關,對山相望。河內有石鐘、石鼓,扣之如鐘鼓聲,故名。癩頭坡 在縣北十五里,軍民會哨於此。羊子崖 在偏橋衛東五里,黑色,中一石獨白如羊。

蕨萁嶺 去竹屋山五里。

前江 在縣南。一名「重安江。」 自黃平川流入境,又南流數十里,即為洪江。

別溪 在縣南。居民資以溉田,下流入洪江。秉溪 在縣南,灌田最廣。

鳳溪 在縣南

鶴溪 ,在縣南二十里。

描龍溪 在清浪衛城南。

竹坪河 在清浪衛南五里。

關口鐵廠河 在清浪衛南七里。

響泉 在縣南。泉聲觸石如雷,隆冬亦不減。湧珠泉 在偏橋衛城內西隅。泉自地湧出如珠,味甘涼。

麒麟溝 在清浪衛西城外。明正統間,山箐中牛產麒麟,能食農家鐵具,土人不知而殺之,故名。

楊柳溝 在清浪衛西城外。

鎮遠府城池考        通志[编辑]

本府。鎮遠縣附郭。

鎮遠府城池 ,「明正統己巳,生苗掠庫都,清兵備道趙之屏建議築城。知府程㸅於治西木家灣,跨江據崖,甃城四十五丈,高一丈五尺,直至屏山,高低不一,共垛口七十六箇,為城樓一座。萬曆癸巳,苗襲府治,掠東西二關。巡按馮奕垣捐贖鍰六百兩,檄知府張守讓於木家灣城外築石城一百二十丈,於治右樵採」 小徑為「石圈硐門」 ,又於治右老虎衝空凹處壘石塞之。崇禎壬午,知府張宗偉以施秉苗叛,又於西門臨關磯上砌石為臺,高丈許,東西兩關門樓傾頹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

外縣

施秉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四年,檄建石城,計堵四百一十。萬曆間,又於城上建冷鋪一十六所,後圮。知縣王筦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春,重加修築

鎮遠府關梁考        通志[编辑]

本府。鎮遠縣附郭。

鎮東關 在府城東,明正德八年建。

鎮西關 在府城西,明正德八年建。

鐵山關 在府城東

北津關 在府城北

復古關 :在府城東三里,兩山對峙。

思南坡關 在府城西三里小田溪。

油榨關 在府城西五里。

石門關 在府城東,舊名「河關。」

望雲關 在府城西二十里。相見「河東。」

九曲關 ,在府城西二十里。相見「河西。」

焦溪關 在府城東三十里。

瓮蓬關 在府城西五十里。

梅溪關 在府城東六十里。

清浪關 在府城東七十五里。

雞鳴關 在府城東八十里。

溜沙關 :在府城西關內。

紫岡關 在府城西北七十五里。漢建武二十三年建。

永安關 在府治西

祝聖橋 在府城東。明崇禎間,巡按劉士禎建。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夏五月,水溢橋、圮。總督范承勳

巡撫田雯、提督馬三奇及司道府公捐銀三千七百兩有奇。重修工始於二十八年九月,成於二十九年十二月。

松溪橋 在治西三里

利涉橋 在府城東二十里。

乾溪橋 在府城東十里。

相見橋 在府城西二十里。

清浪橋 在府城東七十里。

偏橋 :在府城西六十里。

平冒渡 在府城西三里。

焦溪渡 在府城東六十里。

下坪渡 在府城東九十里。

永安渡 在府城西沙灣。造舟以渡。

水家灣渡 :在府城西關內。

施秉縣

瀾橋關 :在偏橋,城西二十五里,路當湖、貴之界。

知政橋 在縣前

普慶橋 :在偏橋城東十里望城河。康熙九年建。

跨虹橋 在偏橋東郭外。康熙二十七年夏五月,水溢橋圮。總督范承勳、巡撫田雯、提督陳奇、布政使董安國及司道、府先後共捐銀一千六百兩有奇重修。

鎮遠府公署考        通志[编辑]

本府

鎮遠府治 在正街。明宣德元年,知府顏澤建,兵燬。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張維堅修建。二十七年,江溢漂

圮。二十九年,知府成克大「捐修。」

經歷司 舊在府大門左,今水漂,未建。

司獄司 在府儀門右,今裁。

稅課司 ,在府治東。明末燬於苗,廢址併入協鎮署。今裁。

鎮遠縣治 舊在江之南,明弘治十一年建,苗燬。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洪恩,四年張瑚相繼增修。二十

八年,知縣朱三才改建於江北思石道舊址。「《典史》治 」 ,未載處所。

鎮遠協鎮署 ,在府治東。

外縣

施秉縣治 在城西。明正統九年,改縣,仍司治為署。天順三年,知縣李圭移於山麓。成化四年,知縣寇敬改建,燬於苗。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葉朝諫修。十年,知縣丘元武重。

修。二十五年,知縣李泓重修。

「典史治 」 ,未載處所。

鎮遠府學校考        通志[编辑]

本府

鎮遠府儒學 在府治東。明宣德元年,知府顏澤創建。成化十年,鎮陽江溢,漂沒,知府沈熊遷於治西。後以科第乏人,知府任佐於嘉靖二十三年仍徙故址,置正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又鑿泮池、齋祠、亭坊并教官署。明季苗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府宋應星建「明倫堂。」教授朱之

光,建櫺星門併前後牆垣。康熙三年,知府張維堅重建正殿、兩廡及「啟聖」 、名宦、鄉賢諸祠。二十七年,水災漂沒。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捐資重建。

學田 原額二百二十三畝八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纖六塵七渺。

荒蕪田一百三十八畝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實在熟田八十五畝一分九釐九毫九絲六忽六微六纖六塵七渺。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穀一百一十石七斗五升。荒田無徵穀七十一石八斗九升四合。

實在有徵穀三十八石八斗五升六合。

鎮遠縣儒學 附府學

外縣

施秉縣儒學 :舊未設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省偏橋衛入縣,因改衛學為「縣。」

學至「啟聖」 、名宦、鄉賢諸祠及學署,俱未創設。

鎮遠府戶口考        通志[编辑]

府總

《戶口》、原額六千九百六十二戶

人丁原額六千五百五十五丁,俱係峒蠻、彝苗,原未審丁,徵銀。三十一年新編人丁一百八丁。三十五年新編人丁二百二十丁。有徵丁差銀六十五兩六錢。

府親轄

《戶口》、原額四千八百八十二戶

人丁原額四千七十三丁,俱係峒蠻,原未審丁徵銀。三十一年新編人丁二十五丁。三十五年新編人丁五十二丁。有徵丁差銀一十五兩四錢。

鎮遠縣

《戶口》、原額一千二百五十一戶

人丁原額一千六百六丁,俱係峒蠻。原未審丁徵銀。三十一年新編人丁四十丁,三十五年新編人丁八十一丁。有徵《丁差》銀二十四兩二錢。施秉縣:

戶口、原額八百二十九戶

人丁原額八百七十六丁,俱係峒蠻。原未審丁,徵銀。三十一年新編人丁四十三丁。三十五年新編人丁八十七丁。有徵丁差銀二十六兩。

鎮遠府田賦考        通志[编辑]

府總

原額、田地、一十五萬一千四百一十五畝七分八毫六絲

荒蕪田地一十萬四千二百二十二畝五分九釐二絲三忽八纖一塵四渺

實在成熟田地四萬七千一百九十三畝一分一釐八毫三絲五忽九微一纖八塵六渺。原額本色正米、豆糧七千七十石一斗三合六抄二撮七圭三粒二粟,耗米三十七石二斗三升六合八勺三抄九撮八圭七粒六粟。

荒田無徵正米、豆糧五千一百一十四石四斗七升二合八勺六抄一圭二粒六粟;無徵耗米一十九石六合七抄五撮五圭三粒七粟。實在有徵正米一千九百五十五石六斗三升二勺五抄六撮六圭六粟;有徵耗米一十八石二斗三升七勺六抄四撮三圭三粒九粟。原額《條編》、鹽鈔等銀三十一兩三錢五分四釐七絲三忽八微二纖七塵三渺。

荒田無徵銀九百八十七兩八錢九分八釐一毫七絲六忽八微六纖一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一十三兩四錢五分五釐八毫九絲五忽九微六纖五塵九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八百二兩一錢五分五釐二毫七絲七微四纖九塵五渺。

《荒田》無徵銀九百七十兩一錢六分九釐四毫九絲八忽六纖七塵七渺。

實在有徵銀八百三十一兩九錢四分九釐七毫七絲二忽六微八纖一塵八渺。

又額「勸化、容山等寨苗民認納無畝本色苗糧七石五斗。」

府親轄

原轄田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畝五分五釐二毫;

荒蕪田一萬一千七十二畝四分三釐二毫。實在成熟田一萬二千八百六十三畝一分二釐

原額本色正米,並無畝苗糧四百九十六石四斗七升六合八勺三抄八撮六圭三粒,耗米二十四石六斗四升八勺四抄一撮九圭三粒一粟。

荒田無徵正米二百一十六石五斗三升二合四勺九抄五圭六粒一粟;無徵耗米一十石八斗三升六合六勺二抄四撮五圭二粒九粟。實在有徵正米、苗糧二百七十九石九斗四升四合三勺四抄八撮五粒九粟,耗米一十三石八斗一升四合二勺一抄七撮四圭二粟。原額《條編》、鹽鈔等銀一千九兩六錢一分三釐五毫七絲七忽六微一塵九纖二渺。

《荒田》無徵銀四百三十九兩一錢九分五釐八毫三絲五忽七微一塵九纖七渺。

實在有徵銀五百七十兩四錢一分七釐七毫四絲一忽八微九塵九纖五渺。

原額馬館銀七百三十八兩四錢七分五釐四毫六絲二忽一微一纖二渺。

荒田無徵銀三百九兩四錢三分九釐六毫三忽三微一纖一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四百二十九兩三分五釐八毫五絲八忽七微八纖九塵八渺。

又額外「勸化、容山等寨苗民認納無畝本色苗糧七石五斗。」

鎮遠縣

原額田地九萬六千一百九十六畝七分八釐。荒蕪田地、七萬二千一百一十九畝九分五釐三絲二微八纖一塵四渺

實在成熟田地二萬四千七十六畝八分二釐五毫六絲九忽七微一纖八塵六渺。

原額本色正米、豆糧二千七百三十石八斗一升一合九勺三抄四撮一圭一粒二粟。耗米一十二石五斗九升五合九勺九抄七撮九圭四粒五粟。

荒田無徵正米、豆糧二千九十五石六升二合八勺四抄四撮八圭五粒八粟,又耗米八石一斗七升九合四勺五抄一撮二圭三粒八粟。實在有徵正米、豆糧六百三十五石七斗四升九合八抄九撮二圭五粒四粟,耗米四石四斗一升六合五勺四抄六撮九圭三粒七粟。原額《條編》、鹽鈔等銀五百九十二兩二錢六分六毫一絲九忽二纖五塵七渺。

《荒田》無徵銀三百八十五兩二分八釐四毫四絲一忽七微五纖三塵七渺。

實在有徵銀二百七兩二錢三分二釐一毫七絲七忽二微九纖八塵九渺。

原額馬館銀九百三十六兩四錢五釐六毫八絲四忽七微七纖四塵三渺。

《荒田》無徵銀六百八兩七分二釐八毫五絲四忽二微一纖五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三百二十八兩三錢三分二釐八毫三絲五微六纖八塵四渺。

施秉縣

原額、田地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三畝三分七釐六毫六絲

荒蕪田地、二萬一千三十畝二分三毫九絲三忽八微

實在成熟田地一萬二百五十三畝一分七釐二毫六絲六忽二微。

原額本色米三千八百四十二石八斗一升四合二勺九抄。

荒田無徵米二千八百二石八斗七升七合四勺七抄七圭。

實在有徵米一千三十九石九斗三升六合八勺一抄九撮三圭。

原額《條編》鹽鈔等銀三百九十九兩四錢七分九釐八毫七絲六忽一微五纖五塵五渺。荒田無徵銀一百六十三兩六錢七分三釐八毫九絲九忽三微八纖八塵。

實在有徵銀二百三十五兩八錢五釐九毫七絲六忽七微六纖七塵五渺。

原額馬館銀一百二十七兩二錢三分四釐一毫二絲三忽八微七纖四塵五渺。

《荒田》無徵銀五十二兩六錢五分七釐四絲五忽五纖三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七十四兩五錢七分七釐八絲三忽三微三纖三塵六渺。

附稅課

本府年額鹽稅銀三百二十八兩二錢三分九釐五毫。

遇閏年分,加徵閏月鹽稅銀二十七兩三錢五分三釐三毫。

年額雜稅銀三千九十一兩一錢一分九毫。遇閏年分,加徵閏月雜稅銀、二百四十七兩一錢六分二釐三毫六絲

年額《牙帖》銀二十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