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9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十卷目錄

 河間府部彙考八

  河間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九十卷

河間府部彙考八[编辑]

河間府古蹟考        府志[编辑]

本府。河間縣附郭。

古束州城 在河間縣東北六十里。本漢束州縣,屬渤海郡。晉屬章武。北齊廢。隋置束城縣,屬瀛州。宋省為鎮,屬河間府。元祐三年,復為縣。元置巡檢司。其城舊有三重,河間尹韓善於束城鎮重建夫子廟,以興學禮士。蒞政三載,始終一節,民為立生祠以報德云。

高陽城 在府城

州鄉城 ,在河間縣東北四十里。漢為縣治,東漢省入武垣縣。

乞活城 在河間縣城北六里。按《郡國志》,「晉大安中,并州刺史東瀛公騰掠敵人萬戶於山東,恐有叛志,不聽入州郡,築城於外以居之,任其乞活,故名。」

武垣城 在河間縣西南三十八里。秦置縣,其故城東稍北三十八里,隋省入河間。唐仍置武垣縣,後省。

蕭陵縣 在河間縣西北五里,城莫知所始。長豐城 在河間縣東北七十里,武德五年置,今為長豐邨。高麗城 ,在河間縣西北十二里,基址猶存。樊深《高麗城》詩:「僻地城門啟,空林雉堞長。水明留晚照,沙暗燭星光。疊鼓連雲起,新花拂地妝。忽然朝市變,無復管絃鏘。荊棘黃埃裏,蒿蓬古道旁。輕塵埋翡翠,荒隴上牛羊。」 無奈當年事,秋聲肅雁行。

武興廢縣 。在河間縣。

唐興廢縣 在河間縣。武后如意元年,析河間置。長安四年,隸易州。是年,還隸瀛州。神龍元年,更名。又元宗時,朱泚奏改莫州為唐興軍。又金以高陽寨為唐興軍。

垣翰亭 在河間縣。漢末,王莽改武垣為「垣翰亭。」

瀛州南樓 在河間縣。唐沈佺期《望瀛州南樓寄遠》詩曰:「層城起麗譙,憑覽出重霄。茲地多形勝,中天宛寂寥。四甍摩鸛鶴,百栱厲風飆。北際燕王館,東連秦帝橋。晴光七郡滿,春色兩河遙。傲睨非吾土,躊躇適遠囂。離居欲有贈,春草寄長謠。」

天王臺 在河間府治北門內,少東有方臺。舊古殿,堂內塑毘沙天王像,後更為真武廟。瀛臺 ,在河間府治東門內,高五丈,闊倍之,四望極遠,與府治東北高陽臺相望。元劉因以為馮瀛王吟詩臺,後廢,更為駐旗臺。佺期《瀛臺春望》詩:晴雲如困柳如癡,丹杏開殘碧草齊。一派望瀛亭下水,暖風遲日浴鳧。」 鷖。家鉉翁《九日登瀛臺和昔人韻:此地無山喜有臺,南瞻北眺兩宜哉!衰翁無事日傾倒,佳客何人時一來。孤鶴飛鳴知我在,征鴻嘹唳為誰哀?老來萬事如歸宿,不為憂愁強把杯。大學士金幼孜〈瀛臺即事〉》:「朝來馬上望瀛臺,疏雨寒煙蔽草萊。芳樹有花人自散,滄洲無路鳥空回。酒旗時向樓邊出,茅屋還臨水際開。客路不堪頻弔古,臨岐欲去更徘徊。《尚書郡人程信有瀛州八景詩其一高臺晚照》:「峨峨勢聳夕陽東,影倒清池上下紅。九仞凌雲回暮景,四時騰影映晴空。長天誰有揮戈力,平地人誇積簣功。最是孤高堪縱目,時來登眺豁塵蒙。」

日華宮 ,河間獻王築,以待學士者,今廢。高陽臺 ,在河間府治東北,南與瀛臺相望。《詩經》村 ,在河間縣城西北三十里。

瀛海樓 在河間府治西南。元至正間造。洪武初,署府事深州知州朱瑛重修。正統七年,知府許侃「置鐘於上,以司晨昏。正德元年,知府陳珂移置府治前,為鐘鼓樓」 ,尋復廢。正德末年,知府常在移於資勝寺前。

君子館 《金史地理志》:「在河間縣西北三十里。」 海月軒 ,在河間縣通濟橋旁。

毛公書院 在河間縣西北尊福鄉。祀漢毛萇。

元總管呂思誠至正間奏建書院,設山長五與亭 在河間縣城南門外迤西堤上。知府張問明建。

《一鑑亭 》在河間縣通濟橋北,知縣夏之臣、邢有忭造。

瀛州第一亭 在河間縣郡宅後,亦名「蒲縈臺」 ,云秦皇入海過此,有蒲甚勁,用以縈馬。

獻縣

阿武城 ,在獻縣西北三十九里。本漢縣,隸涿郡。東漢省。

中水城 ,在獻縣東南五十里。本漢縣,隸涿郡。高祖封功臣呂馬童為中水侯,即此。地在高、滱二水之間,故名。今無遺址。

景城城 在獻縣東九十里。本漢縣名,屬渤海郡。東漢省。魏徙成平治此。隋仍景城,屬瀛州。唐屬滄州。

成平城 在獻縣景城城南二十里,本漢縣名。東漢屬河間國。後魏徙治景城,尋廢。

樂城廢縣

樂壽廢縣 在獻縣治西南十里。有樂壽巖,本隋樂城,更名。宋為獻州樂壽附郭。元因之。廣城廢縣 ,在獻縣。又隋改樂城為廣城縣。壽州 ,在獻縣。金壽州樂壽縣地,見金天德二年淮家鎮鑄鐘匠人孫善《鐘記》。今土人呼之曰「淮鎮」 ,而逸其家字云。

樂城鄉 在獻縣。唐劉仁軌封樂城縣男,子及兄子三人授上柱國,州黨榮之,號所居為「樂城鄉三柱里。」

廢瀛州 在獻縣。後魏于樂城縣置瀛州,尋廢。澤亭 在獻縣。漢末,王莽改「成平」 為澤亭。碧波亭 ,在獻縣東四十里,地名淮鎮,即今之官亭也。正德丙子,知縣島璞重修。

封臺 ,在獻縣,有伯夷、叔齊廟。

金城宮 在獻縣,隋竇建德建。

樂陵臺 在獻縣。元薩大錫《七夕後一夜樂陵臺上倚梧桐望月有懷御史李公藝》詩:「涼風吹動梧桐葉,瀉下泠泠露華白。樂陵臺上悄無人,獨倚梧桐看秋月。月高當午梧桐直,不覺夜沾露華濕。此時卻憶金陵人,酒醒江樓聽吹篴。」 永樂行宮 :在獻縣城東五里,明永樂年建。劉淑精舍 在獻縣,漢劉淑隱居之地。

「成趣園 」 在獻縣,金梁子直隱居之地。

樂壽亭 在獻縣,今廢。

阜城縣

簡子城 在阜城縣東南三十里,趙簡子所築,亦名東城。張文德《辨疑》:「舊志云簡子城阜城,阜城古昌國。今考《春秋左傳》《史記世家》《漢書地志》,併無簡子城阜城之說。且簡子在春秋尚為人臣,未列為侯,雖專晉權,而未割晉政。晉君雖弱,而韓、魏、范、中行智氏悉崛強牽制之,不得自如也。是以晉陽一亂,狼狽失據。向非韓魏之請,故邑且不能得,安得擅城別地乎?且所云阜城者,僻近海濱,非中原盟會之所,非晉國扼要之險,又非趙氏進取之地,善後之窟,其城於此何為乎 ?」 又《簡子治地辨》:「按《志》云:『河間為簡子治地』。今以趙之始末論之,趙之先與秦同祖,造父以下世事周,及叔帶始去周入晉而事晉,文侯由此始」 建趙氏於晉國,晉,今平陽是。獻公賜趙夙以耿,耿,今平陽府河津縣是。文公以趙衰為原大夫,原,今沁水縣西北是。至簡子,則食邑於晉陽,今太原是。《春秋》書曰:「鞅以晉陽叛。」 是知簡子治晉陽也。簡子歿,無恤立,遂都晉陽,所謂「晉陽城不浸三版」 者是也。其後六世至敬侯始都邯鄲,是簡子者,發難邯鄲而歸保晉陽,無逮治河間之事。又《傳記》:簡子屬無恤曰:「晉國有難,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其後智伯率韓、魏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其誰與我』?」 從者曰:「邯鄲之倉廩實。」 襄子曰:「朘民之膏以實之,其誰與我?」 「其晉陽乎?先君之所屬,尹鐸之所寬也。」 乃走晉陽。後滅智氏,遂都晉陽。此簡襄之事可考者。又襄子未出以前,不在邯鄲,不在晉陽,果何在乎?按趙氏食邑有三:造父食采趙城,今平陽府北是;趙夙食采於耿,趙衰食采於原。襄子未出,所處,必趙城與原也。長子在今潞安府之西南,而趙城去長子百餘里,故曰近且完。其去晉陽四百餘里,故曰「無以為遠」 也。原亦去長子近,而去晉陽遠,若今之阜城,去晉陽與長子皆在千里外,何遠近之分乎?或簡子止城阜城而未都治,是不可知。謹詳此,以竢《博雅》考焉。

考證

昌城 在阜城縣東。《漢志》曰:「阜城,故昌城。」 張文德《辨疑》曰:「舊《志》云:『簡子城在阜城,阜城為故昌城。按《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將攻周昌城、高唐,取之』。是昌城與高唐相近,非在阜城也。《註》云:『《括地志》云:『故昌城在淄川縣東北』。是雖有昌城,而在高唐與淄川,不在阜城也。又且後簡子十餘世』。其註及傳文皆未道』」 有簡子城。按《漢書》,元始二年二月,封昌城侯,則阜城所有舊城,必漢以後所封列侯之城,誤傳為「簡子」 耳。吾城廢縣 ,在阜城縣,王莽改。

蒲嶺城 在阜城縣。本漢縣名,後省入蓨縣。又有城,在魯城縣北六十里,亦名蒲嶺。蓋東漢末黃巾之亂,有蒲嶺人流寓於此,因立城。若然,則非漢縣矣。

定陽城 在阜城縣境,又名沙丘城。或云「秦始皇東巡,崩於此。」

漢阜廢縣 在阜城縣。唐天祐二年,改曰「漢阜。」 《阜昌》廢縣 ,在阜城縣。

御莊 在阜城縣。程敏政阜城南門過御莊鋪,劉豫始生之地,因題曰:「白草和煙覆矮牆,數間茅屋野茫茫。居人不唾劉郎僭,猶把亭名號御莊。」

《琴臺 》,在阜城縣西北墉下水中,晉嵇康撫琴之處。

華陽亭 在阜城縣境。相傳晉嵇康嘗學琴於此。

讀書堂 在阜城縣北墉下,劉齊王讀書於此。元學士王惲詩:「當年齊相讀書堂,此日金華表佛幢。碧色尚餘書帶草,綺疏猶是聚螢窗。」 洗心亭 在阜城縣城東二十五里金燈寺中,邑人大理卿周東建。

河間廢縣 在肅寧縣

肅寧縣

蕭寧舊縣

武垣廢縣 在肅寧縣。邑人王九敘曰:「武垣城在河間府西南三十里肅寧縣境內,去縣東南僅十餘里,乃漢武帝東巡海上,訪仙到此,聞有瓦鐘布鼓異事,命望氣者登城物色之,得鉤弋夫人而還。後生昭帝,胎孕之異,題其門曰『堯母門』」 ,此即堯母所生之處也。俗名元城,遺址見在。規模廣大,外城周四十里許,有九門,內城可十六里有四門,瓦礫滿地,時得「有」 字,磚石皆漢時年號。武垣城,非即此城而何?

白寺鐘 ,在肅寧縣。每至五鼓,不擊自鳴,今毀。肅寧寨 ,在肅寧縣。「肅寧」 本寨名,其地有南陽畽村,又名申陽畽邨,宋初築城以屯兵,金得之,始置縣。

「龍泉井 」 在肅寧縣龍泉寺東北隅。每於月晦之日,見月穿井底,今頹壞。

望夫臺 在肅寧縣城北百餘步。相傳「玉環女望楊六郎臺。」

任丘縣

廢莫州城 ,在任丘縣北三十里。唐為鄚州。開元中,改「鄚」 為「莫。」 明朝廢。

顧義鄉 在任丘縣莫南二十五里。

行宮遺址 在任丘縣西三里,約廣五十畝。宮右有御道,自鄚市由麟河至石門,合郵亭路至府。明太宗南京往來駐蹕於此,遺井猶存。曾棨《隨駕》詩:「殿前金鼓夜無聲,野外星河遶幔城。燭影迥浮宮扇動,月華偏傍御筵明。周營騎士還分隊,直漏雞人又報更。臥起只應隨鳳蹕,何須計日問嚴程。」

長丘縣 在任丘縣東北。

灄城 ,訛為謁城,在任丘縣南二十六里。《潞志》任丘有灄城,是也。《一統志》:漢迎蠡吾侯為靈帝,於此築城而謁。殆非也。蠡吾侯封蠡縣,梁冀迎為桓帝。若靈帝,乃竇武所迎解犢亭侯也。亭在義豐縣東北,去河間遠甚,東都來迎,奚為於任丘而築城邪?

《桂巖山房 》在任丘縣城東南隅,都御史邊憲建。

一竹園 在任丘縣城東北二里,郎中張經建。莎堂書巢 在任丘縣城東北隅,知州黎顒建。禮鶴堂 在任丘縣城西北三里,郎中邊仲建。霞峰蔀屋 在任丘縣境河東岸,知州張淶建。蘭谷草堂 在任丘縣,知縣周瑢建。

觀蓮亭 在任丘縣北雄關內,知縣倪璣建。「蘿月軒 」 在任丘縣城東,巡撫謝淮建。

先春園 在任丘縣城東一里,太僕卿章甫建。「樂隱園 」 在任丘縣城東北隅,僉事劉勃建。「種玉亭 」 在任丘縣城東,解元金一鳳建。

嘉深里 在任丘縣莫亭境。

最土莊 ,今陳邨,在任丘縣。神臼 在任丘縣南。邢子顒云:「臼受米一石二斗。晉有沙門移於寺內,經宿血滿其中,仍移舊所,復淨如洗。」

扁鵲故宅 ,在任丘縣鄚州東北,有「藥王祖業莊。」

香雲塢 在任丘縣城南,僉事李橞中建。最古園 在任丘縣城東南隅,郎中李楨垣建。虞丘臺 在任丘縣北袁淮莊,相傳漢吾丘壽王讀書於此,「吾」 、「虞」 聲相近,遂訛為虞丘云。燕臺 在任丘縣香城鋪之北,今圯。

莎臺 在任丘縣城西,兩莎之間,巨臺並峙。《交河縣》。

石家圈 在交河縣。金大定七年,以石家圈置交河縣。

青縣

盤古溝 在青縣南十五里,即滹沱河。相傳盤古氏之墓在水中,有石棺鐵鎖繫之,舊時或見云。

蘆臺城 在青縣境衛河之西南,周迴三十二里。唐於此置蘆臺軍,遺址尚存。

寧州 ,在青縣。五代時陷契丹,置寧州。周克復之。

會川廢縣 在青縣境舊土城。宋析永安縣置乾寧縣,即此。大觀元年八月,乾寧軍河清。七日,改會川為青州,附郭今廢。諸司治所猶有存者。廢清州 ,在青縣,見上。元太宗二年,改青州為清寧府。

空城 在青縣西北十五里,相傳楊景屯兵處。《范橋縣 》,在青縣,宋為范橋鎮,本名范橋渡,今俱廢。大觀時陞為興濟縣。

「老鴉堤 」 在青縣乾寧軍境內。

神堤 在青縣南衛河。堤上有柳數百株。永樂間,知縣王彬以河決盡沒民居,痛不能救,投水而死,屍漂入縣甬道。官民憐之,遂置祠堤上,名曰「神堤。」 樂素老人有《神堤煙柳》詩:「河防未就竟沉淵,誰識當年令尹賢。惟有春風祠下柳,翠眉長為鎖寒煙。」

峭帆亭 在青縣蘆臺城中。

豐臺 在青縣東。有古高臺,名「豐臺」 ,不知所謂。或以為因歲豐而作,今臺廢,遺址猶存。

漱江亭 在青縣杈河之西。

際槎軒 在青縣東河岸。

靜海縣

古城 ,在靜海縣南二十里。

當城 在靜海縣北三十里。宋時言事者以為北河可涉,宜有城守如邊以待。契丹詔河北都轉運使施昌言與宦者楊懷敏往視昌言,懷敏以為當城如邊。又宋郭謐言「決黃河,御河之水下注北當城」 ,即此。

黑堡城 在靜海縣北七十里,地名「稍直口」 ,與上古城俱莫知所從起,亦皆頹圯,惟存臺址耳。呂彭城 ,在靜海縣,呂布、彭越駐兵所築。軍糧城 ,在靜海縣,元海運暫為屯糧之所,基址尚存。

「鳳凰臺 」 在靜海縣治西五里,遺址尚存。釣臺 ,在靜海縣南,俗傳為太公望釣魚處。《寧津縣》

古城 ,在寧津縣東四十里,周迴五里,內有土臺。相傳光武屯兵於此。築城未成,莽兵追,遂棄去。

鴛鴦陂 在寧津縣北八里。

青積務 ,在寧津縣東北四十里。

《鬼城 》,在寧津縣,去古城半里許。

永州城 ,在寧津縣東四十里,即今楊盤鎮。蓮花池 ,在寧津縣西二十里。

七間廳 在津寧縣北二十里,李世和所居也,遺址猶存。

七星臺 ,在寧津縣北八十里。

《土臺 》,在寧津縣古城內。

《鳳凰臺 》在寧津縣西北三十里。

景州

「九城 」,在景州治西。有邸閣,內有《晉蓨令》《魯國孔》《清德碑》:在蓨縣, 在景州治內。本漢蓨縣廣川王國,即廣川鎮。唐屬德州,又改屬冀州,元陞為元州,尋復為縣,屬景州,今省入景州。

觀津縣 ,在景州西北四十里。

董家里 在景州城西南七十里廣川鎮,「董子下帷讀書處。」

賈島村 在景州城西南五十里,唐賈島祝髮於雲蓋寺,遺跡尚存。

廣川臺 在景州治東。臺高三丈,上有傑閣三層,舊為官僚遊憩之所。元蓨尹呂思誠移董子祠於此,因名廣川臺,又名讀書臺。孫博《書臺曉日》詩:「乾坤老大一書臺,仰止高山惜大才。三策當年承漢詔,六經從此出秦灰。天留古月陪清廟,地惜春風管綠苔。卻笑公孫空飾詐,不知東閣為誰開。」

董子書院 在景州廣川鎮,祀漢董仲舒。元至正總管呂思誠建書院,設山長。

劉智社 在景州南三十里。元蓨尹呂思誠常行田至此。社民李姓者,愬其弟匿羊,思誠叱之退。有王青者,兄弟篤友愛,思誠至其家,取酒勸酬,懽同骨肉。李之兄弟相謂曰:「我等終不見尹矣。」 各具酒肉,且責悔前過。析居三十年,復還同爨。

「廣臺 」 ,在景州董子祠下。

高熲宅 在景州城北,宅內有柳樹亭亭數丈,望之如葢,或云「當出貴人。」 後熲相隋,出將入相,為時名臣。

戰場 在景州西北三十里宋門鎮,正德間勦劉賊之所,至。今燐火夜燃,叱叱有聲。每歲祭厲,必遣人祭之。

皇殿 在景州。「明成祖駐蹕之所。」

細柳營 在景州城西三里,周亞夫祠墓在焉。《吳橋縣》

廣川縣 在吳橋縣。漢為廣川縣,北齊廢。隋復置。仁壽中,改名長河縣。唐廢。

瀾陽 在吳橋縣,古黃河匯流其南,故名。「與點亭 」 在吳橋縣祭風臺上,風景佳麗,今廢。《安陵廢縣 》,在吳橋縣城西北三十里,衛河之東。

將陵廢縣 ,在吳橋縣東南三十里,趙塞鎮北。姚文瑞《空城春草》詩:「萬家寂寞黍離中,故址猶遺百雉雄。王子飛昇雞犬靜,令威別去市朝空。春深廢堞聞啼鳥,秋入平濠見落鴻。何處王孫歸未得,年年芳草自春風。」

山雨樓 在吳橋縣治大門。知縣劉鉞建。飛翬重簷,壯麗弘敞。兵燬之後,無復舊觀矣。

柏園 在吳橋縣南三里許。

瀾園 在吳橋縣北城濠上,范文忠公建。有茂林灌木,峻嶺清流,景之盛者:聽秋閣、快風亭、榮木軒、澄碧堂、冰雪齋、「如石山房」 ,天然丘壑,可稱名勝。今廢。

祭風臺 在吳橋縣城南關外,惟存故址,莫知所始。邑人姚文瑞《高臺晚照》詩:「誰築城南百尺臺,千年高拱出塵埃。常通雲氣呼風雨,先得陽光拂草萊。虎踞平林秋黯淡,鶴驚華表碧崔嵬。明時不用占氛祲,惟待朝陽彩鳳來。」

東光縣

弓高城 在東光縣之順城鄉,本漢縣名,又漢封韓頹當為侯國,即此。晉廢。隋後置,屬平原郡。冀州之阜城、蓨、安陵、觀津置觀州,並析東光置安陵縣,析蓨置觀津縣。六年,以胡蘇隸滄州。貞觀元年,省觀津,復胡蘇隸觀州。十七年,州廢,以弓高、東光、胡蘇隸滄州,蓨、安陵隸德州,又以安陵還隸冀州。

觀津城 ,在東光縣。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望諸君。」

安城故里 在東光縣,漢竇太后故居。

西光城 在東光縣西。後魏孝昌中,葛榮略取其地,對東光築城置縣,故名。

璽城 ,在東光縣正東二十五里,古蹟猶存胡蘇廢縣。

繭城 在東光縣東二十五里,遺址猶存。侯井廢縣 ,在東光縣弓高城西北三十五里房將池側。池形窄小似井,因池側置,故名。漢省廢。定遠軍 ,在東光縣。五代改觀州為定遠軍,後廢。

廢永靜軍 在東光縣。宋真宗時,改定遠軍為陵州,無何,改置永靜軍。金廢。

廢鹽運司 在東光縣。金置,在董子祠前。廢都提舉司 ,在東光縣。元初,澶景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管領景州、灤陽三冶。

廢鐵冶司 在東光縣。元張漢民,無棣人,為景州鐵冶司提舉。

順城鄉 在東光縣西南三十里。漢昭帝封鉤弋夫人之父為順城侯,即此。

龍額村 ,在東光縣弓高城外,即漢封頹當孫韓說處。

《胡蘇亭 》在東光縣內。

胡蘇臺 在東光縣學東南,高二丈餘,周圍二十餘丈,又名鐘鼓臺。弘治中,知縣游璋以其巍然特起於儒學之後,築土為山,與之相峙。其山連絡如箕,土人因名之曰「三山。」

燕臺 ,在東光縣北二十里,曹丕築以燕友,故名。又相傳齊桓公北伐射雉於此,亦名射雉臺。故城縣。

東武垣城 ,在故城縣東三十八里。河間縣。舊為武垣縣故址云。東武垣縣,隋省入河間,唐始置東武垣縣,後省。

廣丘 在故城縣治東。廢縣。

歷亭縣 在故城。縣隋名。又宋開寶六年,歷亭縣御河決。

漳南廢縣 在故城縣。宋至和元年,廢漳南縣入故城。

澹臺故居 ,在故城縣西南三十里澹村。昔屬武城縣,後縣移於衛河東岸,今村為本縣清河南鄉之地。

董學村 在故城縣西北四十里,即漢董仲舒下帷讀書處。馬偉《董學荒邨序》曰:「董學村,漢董子之別墅。墅有祠,祠有詠。元季毀於兵燹。」 今有以「董學」 名邨,而里民耕耘其上,然知名賢事業者鮮矣。

雙豐樓 在故城縣後,廢為雙豐臺。馬偉《雙豐晚照序》云:「甘羅墓前街之左右,有樓曰東豐西豐,元天曆間,監丞烏延之所構也。每秋熟,官民宴此,以樂豐年。」 然雙豐之廢久矣,而大阜巍然於學宮之旁。邑民值秋深禾黍登場,每刲牲醴酒享以犒力農者,謂之辭場飲。亦可以見其風俗之厚,而象我太平也。其詩曰:碧「草凄凄滿廢丘,昔人曾此起雙樓。登臨謾訪千年蹟,慷慨空懷萬古愁。霞襯殘紅天欲暮,雲凝深翠雨初收。太平民樂鳧鷖治,結社時來慶有秋。」

《居園亭 》在故城縣城東二里。元人高孟初載酒嬉游之地。明儀文簡公之子鏄謫居故城,公來依之,遂於其地建草亭,植花卉,為游息之所。竇堡 ,在故城縣。昔漳南竇建德起兵襲破薛世雄於河間,定都、樂壽,今獻縣是其地,建國號曰夏,常往來屯兵於此,今垂八百餘年,而昔時殘堡遺壘,皆為煙邨,百里桑麻之境矣。太子營 ,在故城縣西北二十里,竇建德二子駐兵於此,

丞相營 在故城縣,元末也速屯兵之所。孝子村 在故城縣,「孝子侯秀故居。」

雙廟 在故城縣西北鹿豕村。舊祀張巡、許遠,今廢。

滄州

渤海郡城 在滄州治東南四十里。一名臥牛城,一名獅子城。明永樂初,屠城,徙今州治。木門城 ,在舊滄州西北四十六里,中有大樹,名「木門。」 漢置三戶縣。

麻姑城 ,在滄州廢清池縣界。漢武帝東巡至此,祀麻姑,故名。

五壘城 ,在滄州廢清池縣西南。漢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景城侯,其子分居此城,俗呼為「五壘城。」

重合城 ,在滄州治東至樂陵縣五十里。本漢縣名,屬渤海郡。北齊省。

乾符城 ,在滄州故城北一百里,本隋魯城縣。唐乾符初,生野稻、水穀二千餘頃,燕、魏饑民就食之,因更名。

長蘆廢縣 在舊滄州西北四十四里。本漢三戶縣地,隸瀛州。隋初併入清河郡,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以長蘆、平舒、魯城及滄州之清池置景州。貞觀元年,州廢,平舒還隸瀛州。長蘆、魯城屬滄州。今為都轉運鹽使司治所。

魯城廢縣 在滄州東北七十里。

清池廢縣 在滄州東故城內。本漢浮陽縣,隋改清池縣。水陷,入仵清池。

廢臨樂縣

馬落坡 在滄州城東北二十五里。世傳小秦王逐鹿墮馬,因名。元至正間廢。今遺址尚存。橫海軍 ,在滄州。漢有橫海將軍韓說,是「橫海」 ,漢已名之。唐以滄、景、德、棣為橫海軍。開元十三年,滄州治西南,置橫海軍使。貞元三年,復置橫海軍節度使,領滄、景二州,治滄州。永貞十三年,以德、滄、棣州隸橫海節度。長慶二年,橫海節度使復領景州。太和二年,橫海節度使增領齊州。三年,罷橫海節度,尋復置,更號齊滄德節度使。滄溟廢縣 ,在滄州,元為滄溟縣。

鐵獅子 在滄州故城內,首高一丈七尺,身長一丈六尺。世傳周世宗禦契丹,駐蹕於此,有罪人稱善冶,因鑄此贖罪。趙叔紀詩:「昔人鑄鐵作獅子,正在滄州古城裏。行人舉手不敢捫,守護常疑有神鬼。憑空昂首百尺餘,寒氣銷鑠胸腹虛。形容氣勢儼自如,展步欲去還躊躇。我來幾度詢故老,乃云五季工人造。陰陽鑄冶費工夫,今日凄涼沒煙草。誰知天子安九州,功在戰馬與畊牛。鐵獅雖大土石儔,利用何如馬與牛。當今四海樂至治,更聞畊桑有餘地。願求雷斧劈之碎,普為生民鑄農器。」

白兔村 在滄州故城北十里。故老相傳,「周世宗時,有白兔見於村,從而逐之,忽不見。」 永樂十六年,縣人龐喜復於村獲白兔,因言之縣官,獻於朝,俱獲賞賚。

將相鄉 在滄州。見《程家林下》。

「鐵錢 」 亦在滄州舊城內,風雨侵蝕,聚結一處,錢文模糊莫辨。

天門書院 在州治東。明萬曆二十五年,運使何繼高、同知州盧廷選、奉鹽院畢三才命創建。每鹺使出,通校瀛士於此。

「朗吟樓 」 在州城南,上供呂祖像。左帶南川,右襟河滸,為滄之勝。

滄海樓 :在州治東,舊名「鳴遠樓。」 知州熊茂松新之,易今名。

國計堂 、南川樓 俱在州城南。

盟亭 在滄州,又名「會盟臺」 ,在廢長蘆縣境。古燕、齊之界,二國嘗盟會此,故名。

望海市臺 在滄州。周穆王乘八駿東遊海上,築之望海,故名。

狼煙臺 在滄州。周世宗築以哨契丹,在長蘆縣內。今在州治東。上建文昌祠,仍名狼臺。歇馬臺 在滄州舊城內。周世宗顯德六年,以北鄙未平,幸滄州,建臺歇馬,遺址猶存。

武帝臺 在滄州,漢武帝求仙海上所築。唐貞觀中,征高麗,班師次臺,紀功勒石。

望瀛樓 在滄州城西河滸,宏敞壯麗。知州熊茂松重修。

清風樓 在滄州,相傳建於晉泰康中。元薩天錫《滄州清風樓》詩云:「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暮雲連海岱,明月滿滄州。歸鳥如雲過,飛星拂瓦流。城南秋欲盡,寂寞採蓮舟。」

《仵龍堂 》在滄州城東五十里,即仵清池。其井八角琉璃,知州盧廷選嘗以旱親詣濬之,隨大雨霑足。

南堂 ,在舊滄州東北一百三十餘步,有古碑仆地,金大定十年建立,字多缺落。今考殘文及詢故老,以為前代草木叢茂,虎狼害人。有一僧騎白騾,云自西方來,人以為七佛祖師,稱之曰「聖賢,能去虎狼之害。」 後不知所終。居人因立南堂奉祀,又立中堂、北堂以分祈禱,多應。或祭以生雞,置廟中,人不敢取,物不能害,「生育成群。」 趙叔紀《南堂雞群》詩:「白騾上人來西方,衲衣錫杖開三堂。七佛相傳普賢聖,約束猛虎如驅羊。道路從茲無阻塞,海隅蒼生咸感德。慈雲法雨演終惠,香火至今猶廟食。行人祭祀留生雞,叢中抱育林中棲。狐狸不食人不取,霜晨月曉漫山啼。張姑鄭娘亦靈異,當時翊助心不二。生死不銷」 浩然氣,廟貌堂堂宜立峙。老夫此游今幾年,有詩好題名山川。三堂事跡不可諼,安得作記瑤瓊鑴。

南皮縣

古皮城 在南皮縣東北八里。齊桓公北伐至此,繕修皮革,故名。明翰林王鐸《過南皮》詩:「無端卻入蓧陽道,乘興驅馳渤海前。樹老新蟲藏暗窟,木稠小燕掠流泉。古皮城下風吹落,太史河邊浪拍天。暑退沙衢多馬跡,珍花奇草為誰妍。」 渤海郡 ,在南皮縣東。漢徙渤海郡治此。領八城:南皮、高陽、重合、浮陽、東光、章武、陽《信蓨》又魏同置。

高樂城 在南皮縣東南四十里。本漢縣名,東漢省,屬渤海郡。故城今在縣東南,俗名「思鄉城。」 臨津廢縣 ,在南皮縣南五十里,今名臨津店。宋熙寧六年,省臨津縣入南皮。

平城 侯國,河間獻王子禮封此,在今南皮縣。高適故里 在南皮縣東南六十里。

魏家莊 在南皮縣西六里。按《元史》,「至止十八年,董摶霄駐兵處。」

五龍鄉 在南皮縣南五十里。相傳有五龍嘗見日,有雲覆其上,禱雨輒應。

五壘城 ,在南皮縣城東五十里。

釣臺 在南皮縣境。相傳呂尚釣魚東海,即此。明禮部右侍郎景州陳璉詩:「太公未遇時,釣魚煙波中。自應熊羆兆,青社啟齊封。臺基久荒涼,草色空蒙茸。蘆葦歲還長,日夕起凄風。」

石苞臺 在南皮縣。見《石苞墓下》。

袁侯臺 在南皮縣東四里,即曹操擒袁譚處。相傳此臺即譚所築,又名「觀臺。」

刁公樓 「在南皮縣東南七十里。晉尚書刁協故里。」

鹽山縣

古無棣邑 在鹽山縣,春秋為無棣縣。隋開皇六年,別置無棣縣。貞觀元年省入陽信縣,八年復置。太和二年,隸棣州,尋廢滄州。宋治平中,徙無棣縣治保順軍,即縣治置軍,隸滄州。

丱兮城 在鹽山縣東北。《輿地志》:「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至海求仙,因築此城,僑居童男女,號丱兮城」 ,又名千童城。漢於此置千童縣。饒安廢縣 ,在鹽山縣。本漢千童縣,屬渤海郡。東漢改饒安縣。隋屬瀛州。唐屬滄州。

高城廢縣 在鹽山縣

東鹽州 ,在鹽山縣。唐武德中於縣置東鹽州。保順軍 ,在鹽山縣。周置軍於滄州無棣縣南二十里。開寶三年,又以滄、棣二州界保順、吳橋二鎮之地益焉,仍隸滄州。

雞籠鎮 在鹽山縣州南。

平津鄉 在鹽山縣境。漢屬高城縣。公孫弘受封即此。

定城 即定縣,在饒安廢縣東南四十里,本漢縣名,東漢省。

章武城 在鹽山縣西北。本漢縣名,屬渤海郡。東漢省。晉為章武國。後魏置章武郡。隋開皇初,廢為平舒縣。

海豐鎮 ,在鹽山縣北九十里,瓦礫成嶺,綿亙里許。

甘羅城 在鹽山縣望樹鎮西南,故址猶存。古柳城 ,在鹽山縣東七十里,本漢柳縣,東漢省,一名柳亭城,又名柳丘,屬渤海郡。隋煬帝初,與高麗戰,頗敗其眾,渠帥《突地稽》率其部降,拜右光祿大夫,居之柳城,與邊人往來,悅中國風俗,請被冠帶。帝嘉之,賜以錦綺而褒寵之。及遼東之役,突地稽率其徒以從,每有戰功,賞甚厚。十三年,從幸江都,尋放還柳城。

郛堤城 ,在鹽山縣北七十五里。又名合騎城。漢公孫敖封合騎侯,即此。

傅家營 在鹽山縣南五十里,有四門,門內東隅尚餘舊倉臺址。

大留里 鹽山。舊縣治此。

鐵匠營 在鹽山縣閻家務河壖,鐵滓壘壘如丘山。相傳元海運時冶鐵處。

武帝臺 ,在鹽山縣韓村東三十里,高三丈餘,又名武帝仙臺。漢武帝太初元年冬,行幸泰山,東臨渤海,望祠蓬萊,幾至殊庭。師古《注》曰:「殊庭,蓬萊中仙人庭也。」

香魚館 在鹽山縣。洪武二年,知縣吳文清乃自大留里移縣治於此。

慶雲縣

古城廢縣 在慶雲縣城東南五里,即古無棣縣舊城。周迴八里。

荻苴城 在慶雲縣城東。舊有河在城下,直抵海豐縣界。按《漢功臣表》有荻苴國,在渤海郡,即此。

板搭營 在慶雲縣南二十里。相傳明兵征樂安州,於此駐劄,故名。

鬲岸古樹 ,在慶雲縣西里許,皮色如鐵,枝曲折如虯龍狀,蔭可數畝,蒼古離奇,直出雲表。中微有痕,相傳唐、宋時挽纜跡也。

鬲縣城 在慶雲縣舊墟在鬲津河壖。

冶劍營 在慶雲縣閻家務,相傳歐冶子鑄劍處。

韓信壘 ,在慶雲縣,與荻苴城相對。韓信自趙下齊,掛甲於此,俗呼「掛甲。」

延陵臺 ,在慶雲縣西南七里。

《慶雲館 》在慶雲縣治。

景星臺 在慶雲縣城北。

文星臺 在慶雲縣城東南隅,俯臨巨川,高朗遠眺,清曉煙消,日出海底,炯然奇觀也。

觀瀾亭 在慶雲縣鬲津南。

天津衛

望海樓 在天津衛河北,望海寺前。

巨家莊 在天津衛城南五十里,傳為漢時巨無霸故里。

考證

富家村 ,在天津衛城南二十里,傳為漢孝子董永賣身葬親處。

《寶船口 》在天津衛城東南五里,明初命官往貨,西域巨舟駐泊於此。明季撈鐵貓一,甚大,今無存。

宜亭 在城西教場堤上,亭壁有名人題詠。《海眼 》在天后宮內,鎮於座下,相傳虔誠禱祝,以金銀投之,靜聽則聞波濤之聲。

「雞鳴井 」 在天津東北城角上,今掩。

墳墓附

本府。河間縣附郭。

欻起冢 ,在河間府城北。按《圖經》云:「冢闊百步,長六里,高丈餘。晉永嘉四年十月,晝昏十日,忽起如冢。左右民家,牛皆疲汙,車皆有土而無轍跡。」

張曙墓 在河間縣。唐韓愈有撰《記》,墓今莫考。程氏先瑩 ,在河間縣東十五里金沙嶺。徽人程社壽及其子晟,洪武間謫戍河間潘陽中屯衛,卒葬此。

都察院左敬祖墓 ,在河間縣,與其祖圭父鵬程同兆府城西南六里漁翁莊。

「毛精壘 」 ,在河間縣城北三十里,漢博士毛萇葬處。

麴義壘 ,在河間縣城東鎮北十里。漢麴義攻公孫瓚築此。

獻縣

河間獻王墓 在獻縣東,旁有廟。王名德,漢景帝子,武帝時嘗獻《雅》樂。

「敦陵 、慎陵 在獻縣。」 按漢河間孝王曾孫解犢亭侯淑長子萇。萇生宏,入繼大統,是為靈帝。建寧元年,詔追尊淑為孝元皇帝,夫人夏氏為孝元后,陵曰敦陵,廟曰「靖。」 追尊萇為孝仁皇帝,夫人董氏尊號為孝仁皇后。后崩,喪還河間合葬,陵曰「慎陵」 ,廟曰「奐廟」 ,皆置令丞,使司徒持節之河間,奉策書璽綬,祠以太牢,常以歲時遣中常侍之河間奉祠。按胡三省《通鑑注》,在樂壽縣東南,俗呼為二皇陵。

樂成陵 在獻縣。按漢河間孝王子入繼大統,是為桓帝。帝即位,追尊孝王為孝穆皇,夫人趙氏為孝穆后。以邑人奉山陵,故號其墓為樂成陵,又曰樂陵,今廢,人呼為「樂陵臺。」

劉炫墓 ,在獻縣東八十里。

馮道墓 ,在獻縣東八十里。

許安仁墓 ,在獻縣西七十里。

樂壽縣君墓 在獻縣。宋黃庭堅《樂壽縣君呂氏挽詞》:「剪髮賓筵盛,齊眉婦禮閑。謂宜俱白首,忽去作青山。大夢驚蝴蝶,何時識佩環。哀歌行欲絕,丹旐兩斑斕。」

《麟冢 》在獻縣。明萬曆縣民尹振家,牛產麒麟而斃。

「劉稱墳 」 在鹽山縣舊城西北。稱係漢裔《慶雲縣》。

魏王豹墓 ,在慶雲縣城東四十里。

李左車墓 ,在慶雲縣城東北五十里。

龍且墓 ,在慶雲縣東四十里。

延陵季札長子墓 ,在慶雲縣西南八里,在延陵臺側。

李愚墓 ,在慶雲縣西二里,以石匣瘞於獻王陵左。

阜城縣

廢齊祖塋 在阜城縣南二十里。《元劉元輔話》:「廢齊祖塋」 ,在縣南十二里,今謂之御莊,至今石馬在焉。明日,次亢州。陳教授又說:「豫未貴時,一日顧見一白龍,見婦翁家大鏡中,但無鱗與角耳。後婦翁亦見,以女妻之,資藉之力甚厚。及生二子,以鱗角」 為名。或者謂豫長當大貴,後果然。劉晝墓 在阜城縣南義門鄉。宋時縣人劉豫,自言晝之後。靖康初,豫知濟南府,受金人偽命為帝,號大齊。後廢死。劉元輔所謂「鏡中無鱗角之龍」 之兆見矣。

符融壘 ,在《阜城縣》。

熊安生墓 ,在阜城縣。

肅寧縣

張泰墓 在肅寧縣。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卒,葬城北新莊之原。

魏狀元墓 ,在肅寧縣城北一里許。

任丘縣

屯田 在任丘縣。宋真宗咸平五年,殿直牛睿請「增廣方田,疏治溝塍,為戎馬之閡。」 詔邊臣經度。順安軍開屯田,今漫於水。

屯田務 在任丘縣。九年改順安軍營田務為

屯田置吏屬,召役兵,自京師傳送鬻鞂以補牛闕,今失其地。

扁鵲墓 在任丘縣鄚城東北。《彰德志》:「鵲墓在湯陰伏道社。」 《一統志》:「莫東門有藥王祖業莊」 ,今墓在廟後。豈鵲之祖墓耶?大學士楊士奇詩:「雄縣城南水沒路,莫州市裏酒如油。客行相聚且一醉,不見越人空古丘。」

「韓嬰墓 」 在任丘縣境上,今失其地。

高郭侯墓 在任丘縣高郭城西,大小凡六塚,大者幾五畝。序翁詩:「古塚連平野,聞為高郭侯。國傳曾六葉,人去幾千秋。草長知陵廢,沙崩見隧幽。豪華嗟已矣,瀛水日東流。」

任光墓 ,在任丘縣阿陵,誤傳為黃忠墓。中郎將墓 ,在任丘縣東二十五里,今沒於水,疑任光墓。

古塚 在任丘縣東南,高四丈許,俗傳「柴王塚。」 昔有盜隧磚者甚遠,而工竟不知其誰也。六郎塚 在任丘縣檾井西,俗傳「楊延昭塚。」 太子墳 在任丘縣陵城,史逸其名。

白龍墳 在任丘縣尚書村白龍王廟。次任將軍墓 ,在任丘縣城西北,高三丈許。昔縣丞馮瓘欲取土築堤,夢金甲神人怒斥而止,亦未審為誰氏也。

張郃墓 ,在任丘縣鄚城北門外有廟,今圯。麻知幾墓 ,在任丘縣莫西,至今子姓猶存交河縣。

杜將軍墓 ,在交河縣東北二十五里。未詳其人。

及宦墓 ,敕建,在交河縣西二里,戶部左侍郎余繼登墓 ,禮部尚書奉敕建,在交河縣東泊頭鎮西南八里。

青縣

盤古墓 ,在青縣南十五里。

靜海縣

李進墓 在靜海縣城北固寧鄉。進,元河間路總管,《碑碣》猶存。

李世和墓 在靜海縣城北里仁鄉。世和,元諸路新軍總管,《碑碣》尚存。

張紳墓 明朝欽天監正。墓在靜海縣城北里仁鄉,翰林院學士劉璣撰《志》。

寧津縣

無名塚 在寧津縣北十二里,高丈餘。二塚東西相向,時代莫考。

褚公墓 ,在寧津縣西北二十里。

「五官靈臺郎」 張岩墓 在寧津縣北二里,「孝子王通墓 」 在寧津縣西北二十五里。《景州》

周亞夫墓 在景州

董子墓 在景州

安成侯墓 在景州。漢竇皇后親蚤卒,葬觀津。薄太后乃詔有司封竇后父為安成侯,母為安成夫人,今其墓在景州西。又觀津,本清河下縣,竇后父,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立,遣使更填所墜而葬,起大墳於縣城西,名曰「竇氏青山。」 高允墓 ,在景州西南三十五里高義村。又青塚,即高允墓。

高侍中墓 ,在景州,名憑。永徽初,進爵蓨縣公,卒,年五十八,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諡曰「憲。」 官給轜車,歸葬蓨縣。封隆之墓 ,在景州城東一十五里。其墓高六七丈,聳然如山。

李刺史墓 在景州城五里,俗傳李綱墓。考之舊志,「綱之孫安靜嘗為恆州刺史。」 疑此為李安靜墓。

鄭統軍墓 在景州城西南,廣川鎮北二里。相傳為《鄭統軍墓碑,志》無所考。

賈德墓 在景州境。元翰林學士王惲撰《行狀》。岳元鎮墓 在景州。元草廬先生吳澂撰《右衛親軍千戶武衛將軍墓碑》。

孔隱君墓 在景州廣臺之東十五里昉山村。元禮部右侍郎程文撰《墓銘》。

張瑋墓 在州城西五十里。明朝吏部尚書劉璣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張公墓志銘》。

呂孝子墓 在景州城南十里新莊村。

皇舅墓 在景州。一云「青州刺史」 墳在衛河西滸。

樊深曰:董家里在景州西南廣川鎮,即仲舒下帷讀書處也。元曹元用《祠堂記》云:「按《漢書》,董子,廣川人。廣川屬冀郡,即今景州蓨縣是也。」 後又相傳,董子墓在東光以元胡翰詞可考矧?今墓既不知其處,而董學村碑記亦無所考,當闕以。

俟知者

吳橋縣

孫臏墓 在吳橋縣廟後。據《順天府志》,在房山縣西南上樂村,謂臏齊軍師墓碑尚存。或謂臏本齊人,吳橋齊地,而死於房山。邑人姚文瑞《臏塚秋風》詩:「批擣功成事已非,麒麟孤塚臥斜暉。豐碑夜雨苔花濕,古劍朝陽薤露晞。萬竈已隨煙燼滅,九泉無復夢魂歸。西風落木松楸裏,千載鄉邦俎豆輝。」

文靖墓 在吳橋縣城南崇德里,即右副都御史張玉墓也。門人諡曰「文靖。」

孝子塚 孝子段興母墓在吳橋縣城西南歸仁里。興以母沒,哀毀不勝,廬於墓三載,負土築墳,高三丈許,鄉人目之曰「孝子塚。」

劉母墓 劉瑞為其母廬墓所築,在吳橋縣城東五里。

封都察院范永年墓 在吳橋縣。文震孟撰《墓表》。

大學士范景文墓 在吳橋縣,王崇簡撰《志銘》故城縣。

甘羅墓 ,在故城縣治雙豐樓後。

周世選墓 在故城縣北良佐塋次。奉敕修建。大學士申時行撰《神道碑銘》。

甘陵 在故城縣城南文廟西百步。漢清河王慶葬其地,因置甘陵縣。

滄州

程家林 在滄州將相鄉。趙叔紀詩:「魏徵已死諫臣老,太宗征遼何草草將軍扈從竭中誠,造次光陰帳前老。東海波濤方震驚,窀穸大禮難遽成幽堂於此用元坎草根鬼馬空悲鳴至今山川色不改往事相傳欲千載凌煙閣上舊功臣借問丹青幾人在將相鄉兮程家林咬金墓上苔化深。因思蹀血禁宮日,此事」 萬古誠寒心。夜深鬼燐青燦燦,英雄有靈知不散。我來搔首發長歎,古木寒鴉日將晚。

「趙武靈王墓 」 ,在舊滄州城東,門有廟。

三戶侯墓 ,在滄州西北二十六里。侯,河間獻王子也,沒葬於此。

程日華墓 、程懷訊墓 在滄州。翰林學士、郡人程敏政曰:「按《舊志》,唐國公程知節墓在州之將相鄉,有土阜二,南北相去不滿百步。南一阜高一丈,周迴二十丈,故老相傳,知節從征遼東道卒,遂葬於此,土人號其地曰程家林,鄉曰將相鄉。北一阜頗低,以為山人既卜葬,知節亦卒,同附葬之。其說甚謬,然卒無以審其」 所從來。予考之《唐書》,知節卒,陪葬昭陵,在長安,距滄州,蓋風馬牛之不相及,其謬一也。太宗征遼時,知節為瀛州都督,實不俱行。其謬二也。且知節卒於高宗顯慶二年,上距太宗征遼時將十五年,今謂「從征道卒」 ,其謬三也。然則此二阜果誰之墓乎?蓋唐有橫海軍節度使程日華及其從子懷訊之墓,而土人傳訛,以為知節耳。何以知其然?以《史》考之,德宗時立橫海軍節度,置司滄州,日華以興元元年為節度使,兼御史大夫,既卒,子懷直繼之,官至尚書右僕射。嘗入朝,從兄懷訊因代為節度使。既卒,子執恭繼之,官至司空,封頌國公。元和十三年,改頌寧節度使。蓋程氏凡四世據有滄景之地,而懷直入朝,執恭移鎮,則此兩阜為日華、懷訊之墓無疑也。且程氏世鎮滄州,將四十年。《史》稱日華家人子弟列宿衛者三十餘人,則在鎮留居者必眾,故地曰「程家林。」 又日華父子兄弟皆建節鉞,位兩府,封上公,故鄉曰「將相鄉。」 而土人但見有墓,有勳名爵位,輝赫若是,莫知其誰,直以所聞知節之名,謬為之說如此。

胡曾墓 在滄州忠孝鄉,高丈餘,周迴十餘丈。蜀王衍宴飲無度,唱韓琮《柳枝詞》曰:「梁苑隋隄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何如思想千年事,惟有楊花入漢宮。」 內侍宋光溥詠胡曾詩曰:「吳王恃霸弄雄才,貪向姑蘇醉綠醅。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 衍怒,罷宴。曾有《詠史》詩百餘篇行於世。

高仁墓 在滄州長蘆郭家砦之東原。

南皮縣

曹公固 在南皮縣東南二里,即雋不疑葬所。曹操因蒙為固,以攻袁氏,故名。

尹吉甫墓 ,在南皮縣西三十里,今已淹沒。雋不疑墓 在南皮縣東南二里。

石苞墓 ,在南皮縣城西十二里。

賈耽墓 在南皮縣。唐中書侍郎權德輿撰《墓志銘》。

鹽山縣

宋家墓 ,在鹽山縣趙順里塋中。磚石皆刻故事,世傳以為「葬古皇后之親者。」

《七女墳 》在鹽山縣韓村里。俗傳昔有人生七女,卒後七女抱土成墳,故名。

王忠肅公翱墓 ,在鹽山縣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