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6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二卷目錄

 漢水部藝文一

  漢津賦          漢蔡邕

  江漢朝宗賦       唐樊陽源

  漢水堤銘          盧肇

  江漢朝宗賦       元黃師郯

  前題           李原同

  漢江賦并序     明興獻王

  漢濱賦并序      李夢陽

  同參知江公納言劉公都護余公漢江泛舟賦

               童成敘

 漢水部藝文二

  玩漢水         梁簡文帝

  漢江餞別謝文學朓      沈約

  奉和泛舟漢水往萬山應教  庾肩吾

  渡漢江         唐李百藥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前人

  渡漢江宴別        宋之問

  漢江            前人

  漢濱梅           王適

  漢江臨汎          王維

  渡漢江           丘為

  漢陽即事         儲光羲

  漢中漾舟         孟浩然

  早發漁浦潭         前人

  金陵望漢江         李白

  與鮮于庶子泛漢江      岑參

  江漢            杜甫

  雜言月洲歌送趙洌還襄陽  皇甫冉

  江上送客          李端

  渡漢江           元稹

  漢江二首          杜牧

  漢水傷稼并序      許渾

  責漢水辭         李善夷

  晚泊漢江渡         劉畋

  初過漢江         李建勳

  行漢水晚次神灘阻風    釋無可

  漢水          宋王十朋

  漢川           晁說之

  泛漢江           鄒浩

  漢江          元傅若金

  前題            闕名

  漢江歌賜襄王       明英宗

  漢江夜泛         楊士奇

  江漢歌二首        童承敘

  漢江鴨綠         俞士吉

  漢江源           薛瑄

  漢江曉泛          前人

  初泛漢江東峪使君邀飲習池 高叔嗣

  漢江春日          前人

  舟泊漢江望黃鶴樓     張居正

  漢江二首          前人

  渡漢二首         李夢陽

  浮漢            前人

  漢江            前人

  漢江歌           前人

  登北樓泛漢江二首      曾楚

  漢江            朱衣

  前題           吳廷用

  舟阻漢口         吳士良

  春日渡漢陽         陳束

  漢江舟行         李固本

  漢江城樓         李言恭

 漢水部選句

 漢水部紀事

 漢水部雜錄

 漢水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二卷

漢水部藝文一[编辑]

漢津賦          漢蔡邕[编辑]

「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元清。配名位乎天漢, 披厚土而載形。發源自乎嶓冢,引漾澧而東征。納暘 谷之所吐兮,兼漢沔之殊名。總畎澮之群液兮,演西 土之陰精。遇曼山以左迴兮,旋襄陽而南縈。切大別 之東山兮,與江湘乎通靈。嘉清源之體勢兮,澹澶湲 以安流。鱗甲育其萬類兮,蛟龍集以嬉遊。明珠胎于靈蚌兮,夜光潛乎元洲。雜神寶其充盈兮,豈魚龜之 足收。于是游目騁觀,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坻, 下接江湖。導財運貨,貿遷有無。既乃風飆蕭瑟,勃焉 並興。陽侯沛以奔騖,洪濤湧而沸騰。願乘流以上下, 窮滄浪乎三澨。觀朝宗之形兆,看洞庭之交會。

江漢朝宗賦以百川會流必歸於海為韻 唐樊陽源[编辑]

「江漢之流,始滔滔乎楚澤。雖導源而則異,必朝宗而 來格。故能吞別派而且千,壅細流而累百。初謂發岷 山之濺濺,出嶓冢而涓涓。忽洊至以盈坎,遂同歸于 巨川。洋洋不窮,驅迅波以來注;浩浩何足,走驚浪而 方前。沸渭迸瀨,崩奔爭會。過東陵而更長,歷南國而 彌大。引汲清濁,并包畎澮。始逶迤于域中,終委輸于」 區外。雙流淼淼,並騖悠悠。滈汗乎萬里,經營乎數州。 靜委極深,且無驚于海若;潛盈巨壑,亦何怒于陽侯。 彼弘納之無際,信為長于百流。爾其揭厲莫從,深淺 無必。絕地脈于飆駛,透天池而箭疾。善下以潔乎龍 堂,流謙更清乎鮫室。就其深矣,誰識濫觴之源;不可 方思,空想觸舟之實。終始齊赴,周流「不違。似有待而 俱進,何經始之相依?演漾紆餘,必遠分而邇合;洄洑 激射,雖異出而同歸。則知海之為量也,虛而有餘;水 之趨本也,道亦相如。二派既朝于滄海,眾星如拱于 辰居。漢之廣矣,明委積之有所;江之永矣,表靈長之 在諸。」是俾涵虛之狀益深,浮天之容斯在。苟歸墟之 不息,諒納汙而惟倍。大矣哉!誰究其廣深,空有望于 靈海。

漢水堤銘          盧肇[编辑]

陰沴奸陽,來暴予襄。泊入大郛,波端若鋩。襄人怡怡, 聽命襄滸。分之卒伍,令以麾鼓。披峴斲楚,飛石。輓土。 舉築殷雷,駭汗霏雨。斯堤既成,蜿蜿而平。確爾山固, 屹如雲橫。漢流雖狂,堅不可蝕。代年千億,與天無極, 捍此巨災。若《京阜》。

江漢朝宗賦       元黃師郯[编辑]

元黃奠極,混沌攸分。屹岷峨之西峙,發天一之元精。 沛靈液以長流,亙天南之緯經。激逸勢以遄驅,送馳 波于滄溟。譬萬國之會同,咸疾趨于紫宸。茲江漢之 東注,所以著朝宗之徽稱者歟?時其春濤浩漲,萬壑 流液。駭浪翻空,天網浮潏。激三澨而霆喧,浸峽雲而 影沒。騰蛟鼓躍而噴風,怒蜺霍揮而翳日。長驅振鐵 騎之西來,支流若附庸之畢集。望滄海之茫茫,倡百 川而坌入。雖百折而必東,靡回波之頹息。茲非諸侯 春見而曰朝,于以覲王庭而述職者乎?又若陰風怒 號,濁浪排空。巨浸稽天而浩浩,驚濤觸石以溶溶。始 兩川之並駕,終合勢而景從。雷轟于《大別》之下,電繞 于廬阜之衝。渺乾坤其浮浮,蘸旭影之曈曈。飛流駭 奔,走塗山之玉帛;狂瀾澎湃,集王會之琛琮。茲非「諸 侯夏見而曰宗,于以朝京師而會同」者乎?余嘗快西 風之曉晴,駕兩龍兮北征。朝吾道兮江浦,夕余憩兮 漢濱。覽形勝之茫茫,黯寒煙兮夕汀。洞庭南瀉,蕩天 光之一碧。赤壁西望,俯洪流而下臨。蜀山逶迤而送 色,楚澤浩渺而連雲。「鳧鷖低徊于煙渚,葦花點綴于 寒津。」濯纓乎滄浪之浦,游目乎《鵠山》之岑。余于是有 所感矣。思昔龍門未闢,環海湯湯;慨尾閭之未洩,肆 川后之陸梁。惟聖神之惻然,乘四載而彷徨;經嶓冢 以導漢,隨岷山而入江;障狂瀾而東騖,若日月之回 光。迨夫乾清坤寧,岳奠川會;群流循徑以汨潏,飛澇 摧雲以距海。各順序而安行,孰奔騰而橫潰。觀物理 之有常,等民彝之不昧。思禹功于當年,實萬世之永 賴。嗟夫!觀水于窮壤之間,知物有君臣之義。大而麗 天之象緯,微而在物之螻蟻。雖氣類之萬殊,實均具 夫此理。何世降于《春秋》,迥霸圖之殊異,嗟河陽之書 狩,秉麟筆之微意。在桓文而尚爾于吾楚。夫何忌?睹 逝者之如斯,能不忸怩而愧死。余于江漢之朝宗,安 得不悵然而長喟!惟聖元之御極,總萬國以來庭。雖 海隅之遐陬,亦梯航而貢琛。藐余忝於楚產,懷朝宗 之至心。鼓三汲之巨浪,振修鱗於禹門。爰寄悰於江 漢,聊行意於斯文。

《前題》
李原同
[编辑]

繄鴻濛之肇判兮,奠高深於西東。維百川之朝海兮, 羌四方其皆同。問江漢其何取兮,乃獨謂彼為朝宗。 豈岷「嶓之高峙兮,故下流之奔躍。勢已順之自然兮, 曾不假夫疏瀹。抑孰知龍門之未鑿兮,渺巨浸之稽 天。瀦九州於一壑兮,又何有乎茲川?」彼眾水之無謀 兮,紛陸梁其扼塞。勢驕逞而不摧兮,咸齟齬而未入。 想江漢於此時兮,雖欲朝宗而不可得。逮神樏之遍 歷兮,乃載疏而載通。泄歸墟以不溢兮,決險阻而無 壅。臨茲水之妥帖兮,乃靡然而來通。排淮泗以爭先 兮,駛沅湘而互後。過重湖且於焉止息兮,奕潛沱其 奔走。導龍灣而罄折兮,全鄂渚其輻湊。澧澧渺其依 乘兮,沅辰浩其雲從。《汝墳》於焉而效順兮,資漸於焉 而附庸。滔滔汨汨相與會同兮,安行而不怒?流內方 而鳧趨兮,曾何有夫跋扈?經雲夢而魚貫兮,咸遵道而得路。驚春湍漲以澎湃兮,湧銀屋之嵯峨。恍諸侯 之來朝兮,鏘劍佩之相磨。夏潦盡而安流兮,湛淤碧 其無波。又若千乘之來宗兮,噦鸞聲之載和。幕阜旁 圍而莫留兮,大別橫絕而莫禦。群山蹈舞以送迎兮, 若回旋而不能去。後天吳使奔屬兮,先陽侯而使前 驅。湘靈為之清道兮,令海若兮舞《馮夷》。鮫人隨以貢 珍兮,望洋於焉而獻奇。元螭赤鱗並前進兮,形蚴蟉 而逶迤。望海門之偃蹇兮,渺眾流之君長。萬壑注而 不溢兮,信厥量之至廣。矧!江漢有君臣之義兮,舍茲 名兮「焉往?」彼在山而過顙兮,豈其性之本初?相彼水 其尤若茲兮,可以人而不如。睹洞庭之落葉兮,歎三 苗之弗率。見赤壁之歸帆兮,嗟孟德之至逆。渺汨羅 之流沙兮,嘉三閭之精忠。宜流聲之渢渢兮,與茲水 而始終。睇廟庭之古柏兮,慨神禹其安在?偉疏鑿之 宏功兮,歷萬世其永賴。昔劉子之行役兮,尚河、洛之 生悲。暨韓侯之入覲兮,託梁山而興思。「況江漢之湯 湯兮,實吾生之所依。夫既出于昏墊兮,奠爾居其誰 伊?念明德之既遠兮,微斯人吾誰與歸?」乃歌曰:「漢之 廣矣,孰初瀹之?江之永矣,孰其鑿之?維江維漢,春朝 夏宗。神禹之功,江漢無窮。」

漢江賦并序     明興獻帝[编辑]

序曰:「天地間為瀆者四,而漢江居其一。發源于興元之嶓冢,經漢中,沸鄖襄,距豐郢,合潛沔,至大別,出江而朝宗于海,誠荊南之險壯,而人臣之輸忠者取鑒焉。夫漢嘗浡潏于唐,平于伯禹職方于明,古今冒厥利。吾幸宅于此,實襟帶之固,將資忠于藩屏,以副九重眷托之心,而禹之明德蓋亦不可忘者耶。」 因作《漢江賦》。若郭景純、木元虛、成綏之《江海河賦》,殆未易追蹤者也,見者其無誚焉。賦曰:

「沕妙有之肇播兮,闢天地于崇卑。貫山岳之血脈兮, 距渤澥而派茲。殷廣漢之涴演兮,混靈源于嶓冢。穴 磎谷之縈紆兮,潝洪流而洶湧。削萬里而直下兮,曷 沙礜之能壅。愬天靈之奕葉兮,浩澒洞其惕悚。淼地 軸之浸涵兮,咨民居之匪康。糾龍蛇于萬壑兮,毒吞 噬而巢窟其彷徨。帝命禹作司空兮,慨鯀績以遏懷」 襄。殫神思之集勞兮,信決導之有方。忘《呱子》而懲入 門兮,卒告功于平成。屏塵氛與災燀兮,洽文命于八 紘。貽兆世之巨利兮,薦明德之芳馨。悵至聖之浸遠 兮,遹支裔之休明。何辛受之汨常兮,染慆淫于斯邦。 游艷冶之靡麗兮,滌新化于文王。紛淑慝之積習兮, 夫豈漢水之所漸濡。瀹元氣之精華兮,協氤氳而敷 腴。挺人物之瓌奇兮,鬱隱顯而異需。孕吉甫之文武 兮,順履霜之孝子。淬德公之峻操兮,藻冰鑑之雅士。 表向寵之淑均兮,烈習珍之英偉。老東之之相才兮, 壯柳渾之書生。憐子美之忠愛兮,著浩然之幽貞。喟 張問之拒新法兮,矯孟珙之衂金師;欣叔敖之政教 兮,諤季良之《諫隨毅》連萬夫之罵賊兮,瘁庭芝之勤 王。愛漢陰叟之戒機心兮,炳《文考》之圖靈光。嗟人傑 之降生兮,固長川之所經緯。彼鱗羽之蕃息兮,亦餘 潤之分美。背負黿鼉之屭贔兮,目比鰈魪而不相離。 鬣鼓鯤鯨之騰簸兮,翼飛鰩于澠池。銳蛇尾之鯥鱗 兮,森鶴羽之靈翹。曳六足之鮯魪兮,戴八極之神鰲。 文屋瓦之蚶兮,聲嬰兒之䱱。轉車輪之鱟兮,覆金銚 之「魮牣。魦鱨鰋鯉之瑣碎兮,咸亭育而無遺。嗟生生 之不窮兮,復飛動之繁滋。匹嚶渚之睢鳩兮,群在淙 之鳧鷖。唼來賓之鴻雁兮,號淒清之鶤雞。介戢翼之 鴛鴦兮,下振振之鷺。委胎化之仙禽兮,炫能鳴之鶩 澤虞長鳴而不去兮,象主守之官。」《𪆂》之行且搖兮, 況兄弟之急難。鷟一足而鶪三目兮,又有兩首之。 似魚而。䳩「似雞兮,鱉入海而為蛤。水狗𩣡馬,厥類 孔多兮,石𧉧神蜧,紛其含和。或湊集于淺瀨兮,或浮 泳于滄波。或啄攫于稻粱兮,或容與於茆莎。漾江蘺 之旖旎兮,馥汀蘭之葳蕤。羌盈揭車之披披兮,曾不 與𦵧薉而因依。揭葭菼之長洲兮,濯篠簜以千陂。蔭 荷芰之萬頃兮,錯包茅而貢之。匪直物產之富盛兮, 詎識乎至德」之靈長?出漢中之百折兮,經鄖國之惟 陽。導均灃而抱襄郢兮,領潛沔而縈帶乎滄浪。沃蒸 渟滀于夢澤兮,瀉大別而東馳于扶桑。濊澐澐以渢 渢兮,盪日星于無極之墟。瀏測測而《細罔》滲漏兮,迥 不失尾閭。蕩洌洌以自潔兮,入百谷之潢潦而不辭 渹。漷潏以奔放兮,遵咸池而東之。形委蛇以跨南 北兮,宛若白虹之赫曦。時澎湃而撞崖壁兮,突如鐵 騎之搶攘。終妥帖而靜虛兮,雖包荒而弗容乎魍魎。 唯虯龍之蟠驤兮,韜珍產之陸離。祕靈祇之幽跡兮, 吐雲雨而渺瀰。升一元于太虛兮,襲往來之不息。亮 天地而利民物兮,伊誰之績?躬八年之胼胝兮,曰崇 伯子之力,欣戴永永兮曷其敢斁。肆皇明剖符兮奄 茫茫之禹跡,沛汪惠旁洽兮暨祝融之宅。肅藩岳修 貢兮敢隳厥職。迺歌曰:「紀南條兮漢之浮,禹所治兮 安若流。民世世兮奠室疇,爰宅茲兮亦何求?王家其 乂兮皇德是酬

漢濱賦并序      李夢陽[编辑]

余過解佩灘,憶交甫遇女之事,于心感焉,作《漢濱賦》。

「夫何二女之頎麗兮,遵蘭皋而並翔。」順微風以鸞顧 兮,曳文褂而交揚。躡雲鬱之華履兮,皎羅襪以雙步。 凌漢潭之滺波兮,掇瑤草于芳露。態婉孌以窈窕兮, 情同嬉而中乖。超妁妁以齊赴兮,忽含顰而怨偕。眉 疑低而復伸兮,脣欲啟而羞面。瑳巧笑以回瞬兮,目 盈盈而流盼。翩兮驚鴻,恍若裊電。仰西方之纖月,悵 邂逅于嘉夕。足將移以躑躅,魂已逝而聿役,怍多露 于蔓草。矩漢廣之真遊,戒有粲之奔密。慕娥英于湘 流,揮柔袂以掩涕,寄朋素于明璫。效《雞鳴》之贈珮,厲 霜心于鮫光。倏潛耀以莫覯,撫衝飆而懷形。睇征雲 以西迅,裛飄芬而淚零。面三星以申脈,痗朝陽于首 疾。伊綢繆之幸,諒詎榖焉而同室。

同參知江公納言劉公都護余公漢江泛舟賦[编辑]

童成敘

臨襄樊兮城嵯峨,俯漢沔兮江逶迤。滉漾兮流汰,縹 緲兮巖阿。集冠蓋兮枉渚,泛樓船兮盤渦。張芳筵兮 膾鮮鯉,擊鼉鼓兮鳴鐃歌。風飄揚兮煙樹,渺鷗鸛兮 紛駕鵝。瀨齒齒兮激石,岸蒙茸兮披蘿。眺鹿門兮慕 真隱,瞻《隆中》兮頌勛華。思銷憂兮騁望,悲《哀郢》兮懷 沙。嗟世罔兮羈束,淹時序兮蹉跎。奉明恩兮休澣,忽 臨睨兮潛沱。群公枉嘉𣂏,瓊斝兮顏酡。雲靄靄兮翳 日,飆儵儵兮增波。感茲遊兮容與,撫淑景兮惠和。矢 永保兮修姱,託勝跡兮弗磨。

漢水部藝文二[编辑]

《玩漢水         梁》·簡文帝

雜色崑崙水,泓澄龍首渠。豈若茲川麗,清流疾且徐。 離離細磧淨,靄靄樹陰疏。石衣隨溜卷,水芝扶浪舒。 連翩寫去楫,鏡澈倒遙墟。聊持點纓上,于是察川魚。

漢江餞別謝文學朓      沈約[编辑]

漢池水如帶,巫山雲似蓋。瀄汨背吳潮,潺湲橫楚瀨。 一望沮漳水,寧思江海會。以我徑寸心,從君千里外。

奉和泛舟漢水往萬山應教  庾肩吾[编辑]

桂棹沙棠船,飄揚橫大川。映巖沉水底,激浪起雲邊。 迥岸高花發,春塘細柳懸。陪歌承睿賞,接醴侍恩筵。 誰云李與郭,獨得似神仙。

渡漢江         唐李百藥[编辑]

東流既瀰瀰,南紀信滔滔。水激沉碑岸,波駭弄珠皋。 含星映淺石,浮蓋下奔濤。溜闊霞光近,川長曉氣高。 檣烏轉輕翼,戲鳥落風毛。客心既多緒,長歌且代勞。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前人[编辑]

導漾疏源遠,歸海會流長。延波接荊夢,通望邇沮漳。 高岸沉碑影,曲漵麗珠光。雲昏翠島沒,水廣素濤揚。 閱川已多歎,遐睇幾增傷。臨溪猶駐馬,望峴欲霑裳。 喬木下寒葉,亭林落曉霜。山公不可遇,誰與訪高陽。

渡漢江宴別        宋之問[编辑]

漢廣不分天,舟移杳若仙。秋虹映晚日,江鶴弄青煙。 積水浮冠蓋,遙風逐管絃。嬉遊不可極,留恨此山川。

漢江            前人[编辑]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漢濱梅           王適[编辑]

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漢江臨汎          王維[编辑]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渡漢江           丘為[编辑]

漾舟漢江上,挂席候風生。臨汎何容與,愛此江水清。 蘆洲隱遙嶂,露日映孤城。自顧疏野性,難忘鷗鳥情。 聊復與時顧,暫欲解塵纓。跋涉非吾願,虛懷浩已盈。

漢陽即事         儲光羲[编辑]

楚國千里遠。孰知方寸違。春遊歡有客。夕寢賦無衣。 江水帶冰綠。桃花隨雨飛。《九歌》有深意。捐珮乃言歸。

漢中漾舟         孟浩然[编辑]

「漾舟逗何處,神女漢皋曲。」雪罷冰復開,春潭千丈綠。 輕舟恣往來,探玩無厭足。波影搖妓釵,沙光逐人目。 傾杯魚鳥醉,聯句鶯花續。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早發漁浦潭         前人[编辑]

東旭早光芒,渚禽已驚聒。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 日出氣象分,始知江路闊。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飲水畏驚猿,祭魚時見獺。舟行自無悶,況值晴景豁。

金陵望漢江         李白[编辑]

「漢江迴萬里,派作九龍盤。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淪亡後,三吳不足觀。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與鮮于庶子泛漢江      岑參[编辑]

「急管更須吹,杯行莫遣遲。酒光紅琥珀,江色碧琉璃。」 日影浮歸棹,蘆花𦊰釣絲。山公醉不醉,問取《葛強知》。

===江漢            杜甫===
考證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雜言月洲歌送趙洌還襄陽  皇甫冉[编辑]

《漢之廣矣中有洲》,「洲如月兮水環流,流聒聒兮湍與 瀨。草青青兮春復秋,苦竹林香楓樹樵子罛師幾家 住?萬山飛雨一川來,巴客歸船傍洲去。歸人不可遲。 芳杜滿洲時,無限風煙皆自悲。莫辭貧賤阻心期,家 住洲頭定近遠。朝泛輕橈暮當返。不能隨爾臥芳洲, 自念天機一何淺。」

江上送客          李端[编辑]

故人南去漢江陰,秋雨蕭蕭夢澤深。江上見人應下 淚,由來遠客易傷心。

渡漢江           元稹[编辑]

嶓冢去年尋漾水,襄陽今日渡《江濆》。山遙遠樹纔成 點,浦靜沉碑欲辨文。萬里朝宗誠可羨,百川流入渺 難分。鯨鯢歸穴東溟溢,又作「波濤」隨伍員。

漢江二首          杜牧[编辑]

漢江一帶碧流長,兩岸春深鎖綠楊。借問膠船何處 沒?欲停蘭棹祀昭王。

其二

溶溶漾漾白鷗飛,綠淨春深好染衣。南去北來人自 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漢水傷稼并序      許渾[编辑]

《此郡雖自夏無雨,江邊多稼,油然可觀。秋八月,天清日朗,漢水泛濫,人實為災。軫念疲羸,因賦四韻》。

西北樓開四望通,殘霞成綺月懸弓。江村夜漲浮天 水,澤國秋生動地風。高下綠苗千頃盡,新陳紅粟萬 箱空。才微分薄憂何益,卻欲回心學「釣翁。」

責漢水辭         李善夷[编辑]

漢之廣兮,風波四起。雖有風波,不如蹄涔之水;蹄涔 之水,不為下國而傾天子。漢之深兮,其堤莫量;雖云 莫量,不如行潦之汪。行潦之汪,不為下國而溺天王。 漢之美者曰魴,吾雖飢,不食其魴,恐汙吾之飢腸。

晚泊漢江渡         劉畋[编辑]

末秋雲水輕,蓮折晚香清。雨下侵苔色,雲涼出浪聲。 疊帆依岸盡,微照夾堤明。津吏已頭白,遙知客姓名。

初過漢江         李建勳[编辑]

襄陽好向峴亭看,人物蕭條屬歲闌。為報習家多置 酒,夜來風雪過江寒。

行漢水晚次神灘阻風    釋無可[编辑]

驚風山半起,舟子忽停橈。岸荻吹先亂,灘聲落更跳。 聽松欲今暮,過島或明朝。若盡平生趣,東浮看石橋。

漢水          宋王十朋[编辑]

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橫行江漢間,楚子滅諸姬。 問鼎輕周室,爭盟會淮彝。子孫世有國,地大先王時。 封疆六千里,俛首為秦雌。虎狼不可測,前後幾見欺。 始墮張儀計,卒致王翦師。西風吹黃蘆,疑是騷臣悲。

漢川           晁說之[编辑]

道路通襄野,風煙近楚天。地卑荒巨澤,山斷見平川。 舟楫自此去,音書誰與傳。西南是巴峽,應盡落霞邊。

泛漢江           鄒浩[编辑]

山束長江激箭奔,扁舟衝破白鷗群。故人正在笙簧 裏,一枕灘聲誰與分。

漢江          元傅若金[编辑]

西來一水浮襄漢,上有群峰截杳冥。層構迥臨沙渚 白,亂帆斜映石林青。地雄縹緲連嶓冢,天險微茫帶 洞庭。咫尺風煙應萬里,無心一上峴山亭。

《前題》
闕名
[编辑]

襄陽下來灘復灘,七十二迴相見灣。南風乍停北風 起,愁殺行路牽水難。水寒白石光粼粼,鱸魚短尾黃 金鱗。滄波蕩漾浴明月,疑是《弄波遊》美人。

漢江歌賜襄王       明英宗[编辑]

漢江滔滔出嶓冢兮,偉茲巨浸壯南邦兮。萬有千里 流無窮兮,逶逶迤迤志必東兮。於戲漢水殆與天地 同始終兮?

漢江夜泛         楊士奇[编辑]

《泛舟入元夜》,奄忽越江干。負景頹西林,列宿粲以繁。 凝霜飛水裔,回飆蕩微瀾。孤鴻從北來,哀鳴出雲間。 時遷物屢變,遊子殊未還。短褐不掩脛,歲暮多苦寒。 悠悠念行邁,慊慊懷所歡。豈不固時命,苦辛誠獨難。 感彼式微詩,喟然興長嘆。

江漢歌二首        童承敘[编辑]

荊山郢樹照南洲。江漢滔滔天際流。神女不來雲雨 暮。騷人一去「《蕙蘭》秋。」

其二

清江抱村村樹齊,水風不動浦雲低。嬌女剌船深港 裏,聞歌只在「芰荷西。」

漢江鴨綠         俞士吉[编辑]

「落日行大隄,愛此春山綠。誰云可染衣,華我襄民服。 誰云可作醅,取我襄民足。臨流不敢唾,聊以鑒眉目。 輕風生微瀾,胡能照心曲。」無端雙白鷗,飛來鏡中浴試問滄浪翁,借爾槎頭宿。飛夢繞天河,弗顧鯿魚熟。

漢江源           薛瑄[编辑]

巨峽自天開,峨峨嶓冢來。迴環幽谷底,清淺漢江源。 泉古通元氣,根深徹后坤。朝宗東去意,應不廢晨昏。

漢江曉泛          前人[编辑]

城下扁舟發,江晴宿霧銷。竹村迎岸出,粉蝶背人搖。 神女無消息,明珠久寂寥。《鹿門》看漸近,滿耳颯清飆。

初泛漢江東峪使君邀飲習池 高叔嗣[编辑]

「大堤兩岸春流滿,峴山十里銜日晚。新雨深沉洲嶼 移,餘霞明滅川途遠。南來鞍馬背高城,泛舟始作漢 江行。總轡昨朝當寒食,鼓枻今日值清明。清明寒食 愁江路,逢人乍問棲泊處。楊柳深垂渡口喧,桃花淺 映村頭暮。襄陽使君乘暇日,邀飲習池酒興逸。然燈 清夜歌管鳴,吹角滄波魚龍出。去國未覺客身輕,乘」 流翻恨風帆疾。別君轉入江湖長,明發解纜情如失。

漢江春日          前人[编辑]

漢皋微雨點人衣,江路南衝雁北歸。寓目不堪愁遠 涉,役身方自媿高飛。纜牽蘅杜多春氣,舶泊雲霞變 夕暉。未許漁蓑同楚父,來逃榮祿守漁磯。

舟泊漢江望黃鶴樓     張居正[编辑]

楓霜蘆雪淨江煙,錦石游鱗靜可憐。賈客帆檣雲裏 見,仙人樓閣鏡中懸。九秋槎影橫清漢,一篴梅花落 遠天。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漢江二首          前人[编辑]

漢江東流風作波,南船北楫愁經過。舟師縮手抱雙 漿,對客唱公無渡河。

其二

襄陽渡頭春可憐。襄陽城北花含煙。大堤高樓酒初 熟,歡吟且駐《木蘭船》。

渡漢二首         李夢陽[编辑]

好遊良有殫,今朝竟忘歸。洶洶舟下濤,亂之將誰依。 異途各為趨,同木相隨飛。遹觀千仞禽,誰復瞻其輝。

其二

於心懷佳山,背之每自顧。相逢鮮久要,那得不念故。 塞翁罔憂馬,馬歸人始悟。遊女非召南,千年沒貞素。

浮漢            前人[编辑]

「杳杳向前城,揚船浮漢行。」水聞天上轉,色出雨中明。 已近鳴鵙月,長看濃霧生。陳詩嘆抹馬,風浪獨含情。

漢江            前人[编辑]

漢江江上𪂿鴂鳴。漢江遊客無限情。青山日落下帆 影。芳草月明聞棹聲。黃鶴磯頭暮雲盡。鸚鵡洲邊春 水生。莫倚仲宣能作賦。洞庭南接桂陽城。

漢江歌           前人[编辑]

武昌城北大江流,沱水夾城鸚鵡洲。楚蜀帆檣風欲 趁,蛟龍濤浪暮堪愁。青煙自沒漢陽郭,新月故懸《黃 鶴樓》。無限往來傷《赤壁》,三分輕重本《荊州》。

登北樓泛漢江二首      曾楚[编辑]

「忽憶花邊興,同登江上樓。」琴樽隨物外,簫鼓雜船頭。 漁火前川見,民居夾水稠。醉歸山月白,一舸自中流。

其二

未盡遊觀樂,乘舟更倚樓。薰風來水面,鷗鳥浴沙頭。 樽俎成詩急,歌壺勸酒稠。百年知己會,儒雅更風流。

漢江            朱衣[编辑]

漢水下長江,側目古大別。岷嶓雍梁道,禹蹟重遺轍。 一經秦始皇,再經忽必烈。山川獻功罪,榮辱係往哲。 至今千萬秋,猶存楚人舌。前有沙丘尸,後有燕京血。

《前題》
吳廷用
[编辑]

漢江雪後水初生,鴨綠粼粼萬頃平。估客帆檣天上 落,漁人舟楫浪中行。山光側蘸參差樹,雲影深函散 亂萍。款乃一聲飛鳥外,滿汀蘭芷不勝情。

舟阻漢口         吳士良[编辑]

朝發武昌城,信宿漢江口。明月誰可親,依依數株柳。

春日渡漢陽         陳束[编辑]

「春風澹微雨,了了見前川。背水千家閉,連山百雉懸。 鶯啼江上樹,人散渡頭煙。」此日乘流者,羈思殊未捐。

漢江舟行         李固本[编辑]

為厭風塵惡。言從漢水來。江空雲影動。棹起浪花開。 一葉中流渺。千山兩岸迴。機心渾不設。鷗鷺莫相猜。

漢江城樓         李言恭[编辑]

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帆檣入煙霧,波浪逼簾櫳。 燈火深林裏,星河流水中。人家半漁者,蓑笠挂秋風。

漢水部選句[编辑]

漢張衡《南都賦》「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

晉左思《蜀都賦》:「流漢湯湯,鱗介異族。或藏蛟螭,或隱 碧玉。」「流漢湯湯,驚浪雷奔。望之天迴,即之雲昏。」 隨煬帝《春江花月夜》詩,「漢水逢遊女,湘川值雨妃。」 唐王維《送友人南歸詩》:「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李頎《送崔嬰赴漢陽》詩:「知爾絃歌漢水清。」

《送人歸沔南》詩,「春繞《漢陽夢》。」

杜甫《送樊侍御》詩,「蕭索漢水清《送李校書》詩,「漢水饒巨石。」

《懷灞上游詩》:「眼前今古意,江漢一歸舟。」

李白《擬古詩》:「漢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漢東樓詩》:「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

《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

《大堤曲》「漢水臨襄陽,花開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淚向 南雲滿。」

常建《送字文六》詩:「花映垂楊漢水清,微風林裏一枝 輕。」

錢起《秋夜送趙冽歸襄陽》詩:「欲知別後思今夕,漢水 東流是寸心。」

嚴維《贈送朱放詩》:「昔年居漢水,日醉習家池。」

陳羽《襄陽過孟浩然舊居》詩:「襄陽城郭春風起,漢水 東流去不還。」

張籍《和裴司空酬蒲城楊少尹詩》:「擁節高臨漢水上, 題詩遠入舜城中。」

劉滄《送李休秀才歸嶺中》詩:「秋風漢水旅,愁起。」 胡曾《石城》詩:「古鄂雲間白雪樓,漢江還遶石城流。」

漢水部紀事[编辑]

子夏《詩序》:「《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 化行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

《竹書紀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漢,遇大兕。」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

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電,江漢水溢。

《陝西通志》:「孝王十三年,大雨雹,牛馬凍死。江漢冰。」 《左傳》「桓公八年,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

莊公四年,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隨人懼,行 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于漢,汭而還。 定公三年,蔡昭侯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 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 欲之,弗與。三年止之。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沉,曰:「余所 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

四年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 楚夾漢。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 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漢而 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既謀而行。武城黑謂子 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史皇 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 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濟漢 而陳。

吳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 《新序》: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 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數年而後歸之。昭公濟漢,水 沉璧,曰:「諸侯有伐楚者,寡人請為前列。」楚人聞之怒, 于是興師伐蔡。

《吳越春秋》:吳王使使謂唐蔡曰:「楚為無道,虐殺忠良, 侵食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舉兵伐楚,願二君有謀。」 唐侯使其子乾為質于吳,三國合謀伐楚,舍兵于淮 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水為陣。

《蘇州府志》:「闔閭九年,闔閭悉興兵西戰楚,至漢水。」 《漢書高皇后本紀》:「三年夏,江水、漢水溢,流民四千餘 家。」

《四川總志》:「呂后七年,地震,羌道山崩,江漢水溢。後五 年,江漢水又溢。」

《漢書·高皇后本紀》:「八年夏,江水、漢水溢,流萬餘家。」 《華陽國志》:「永初中,廣漢漢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馬妙 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夙喪夫,執共姜之 節,號曰三貞。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三人同時自沉 於西漢水而死。有黃鳥鳴其葬處,徘徊焉。國人傷之, 乃作詩曰:『關關黃鳥,爰集于樹。窈窕淑女,是繡是黼。 惟』」彼繡黼,其心匪石。嗟爾臨川,邈不可獲。

《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二年「九月,漢水溢。」

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

《吳志孫權傳》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于襄陽,曹 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 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三國蜀志關羽傳》:「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羽率眾攻曹 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所督 七軍皆沒,禁降羽。」

《魏志曹仁傳》:「仁屯樊,拜征南將軍。關羽攻樊,時漢水 暴溢,于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版。 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 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徐晃救至, 水亦稍減。」

《蜀志先主傳》:「少府王謀等上言,前關羽圍樊襄陽,襄 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于淵泉,暉景 燭燿,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 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于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 光先見,璽出漢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 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後主傳》:「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 石馬」

《晉書五行志》:「魏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日,伊、 洛、河、漢皆溢,歲以凶饑。」

《魏志明帝本紀》:太和四年:「九月,大雨,漢水溢。」

《晉書孝惠帝本紀》:永興二年「十二月,范陽王虓破劉 喬于蕭,喬奔南陽。右將軍陳敏舉兵反,自號楚公,矯 稱被中詔,從沔漢奉迎天子。」

《孝懷帝本紀》:「永嘉三年三月,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 涉。」

四年九月,雍州人王如舉兵反于宛,殺害令長,自號 「大將軍、司、雍二州牧」,大掠漢沔。

孫巖《宋書》「漢中城固縣漢水岸際有異聲如雷,俄頃 岸崩。有銅鐘十二,出自潛壤,體制既精,扣之清響。」 《南齊書。高帝本紀》,「楊難當寇漢川,遣息和領步騎萬 餘人,夾漢水兩岸援趙溫,攻逼皇考,相拒四十餘日, 賊皆衣犀甲,刀箭不能傷。皇考命軍中斷槊,長數尺, 以大斧搥其後,賊不能當,乃焚營退。」

《南史梁武丁貴嬪傳》:「丁貴嬪,諱令光,譙國人也。祖父 從官襄陽,因居沔北五女村。武帝鎮樊城,嘗登樓以 望,見漢濱五采如龍,下有女子擘絖則貴嬪也。帝贈 以金環納之。」

《梁書蕭景傳》,「景字子昭,為信武將軍、寧蠻校尉、雍州 刺史。魏荊州刺史元志率眾七萬寇潺溝,驅迫群蠻, 群蠻悉渡漢水來降。議者以蠻累為邊患,可因此除 之。景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每為矛楯, 若悉誅蠻,則魏軍無礙,非長策也。乃開樊城受降。因 命司馬朱思遠、寧蠻長史曹義宗、中兵參軍孟惠儁」 擊志于潺溝,大破之,生擒志長史杜景,斬首萬餘級, 流屍蓋漢水。景遣中兵參軍崔繢率軍士收而瘞焉。 景初到州,省除參迎,羽儀器服,不得煩擾吏人。修營 城壘,申警邊備,理辭訟,勸農桑。郡縣皆改節自厲,州 內清肅。緣漢水陸千餘里,抄盜絕跡。

《興安州志》:「趙臺山俯瞰城郭。梁時漢水泛溢,州人賴 以避之。」

《魏書高祖孝文帝本紀》:「太和二十三年三月,詔鎮南 大將軍廣陽王嘉斷均口,邀顯達歸路,頻戰破之,顯 達及崔惠景、曹虎等宵遁。己亥,收其戎資億計,班賜 六軍。諸將追奔,及于漢水,斬獲赴水而死者十有八 九。」

《唐書張柬之傳》:「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授襄州刺 史。會漢水漲齧城郭,柬之因壘為堤,以遏湍怒,闔境 賴之。」

《韋倫傳》:「倫擢商州刺史,荊襄道租庸使。襄州裨將康 楚元亂,自稱東楚義王,刺史王政棄城遁。賊南襲江 陵,絕漢沔餉道。倫調兵屯鄧州,厚撫降賊,寇益怠,乃 擊擒楚元以獻,收租庸二百萬緡。」

《盧鈞傳》:「鈞字子和,以戶部侍郎召判戶部。會昌中,漢 水害襄陽,拜鈞山南東道節度使,築堤六十步,以障 漢暴。」

《敬宗本紀》:「長慶四年正月,敬宗即位。夏,漢水溢。」 《五行志》:「長慶四年,襄、均、復、郢四州漢水溢決。」

《九域志》:「唐李德裕築琉璃城于漢源。」

《唐書文宗本紀》:「開成三年夏,漢水溢。」

《五行志》:「開成三年夏,江漢漲溢,壞房、均、襄、荊等州民 居及田產殆盡。」

《武宗本紀》:「會昌元年七月壬辰,漢水溢。」

《五行志》:「會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漢水壞襄、均等州 民居甚多。」

《牛僧孺傳》:僧孺字思黯,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賜彝樽 龍勺,詔曰:「精金古器,以比況君子,卿宜少留。」僧孺固 請,乃行。會昌元年,漢水溢,壞城郭,坐不謹防,下遷太 子少保,進少師。

《北夢瑣言》:唐李當尚書鎮南梁日,境內多有朝士莊 產,子孫僑寓其間,而不肖者相效為非。前政以其各 有階緣,弗克禁止,閭巷苦之。當為政嚴明剛斷,處分 寬織篾籠,召其尤者,詰其家世譜第,在朝姻親,乃曰: 「郎君籍如是地望,作如此行止,乃無辱于存亡乎?今 日所懲,賢親眷聞之必賞,老夫勉旃。」遽命盛以竹籠, 沉于漢江。由是其儕惕息,各務戢斂。

《五代史梁臣傳》:「楊師厚,潁州斤溝人也。梁太祖以為 宣武軍押衙、曹州刺史。太祖攻趙匡凝于襄陽,遣師 厚為先鋒。師厚取穀城西童山木為浮橋,渡漢水,擊 匡凝敗之。」

《宋史五行志》:「太祖建隆二年,襄州漢水漲溢數丈。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七月,復州蜀漢江漲,壞城及民 田、廬舍。」

《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七年秋七月,淮水、漢水、易水皆 溢。」

《五行志》:「太平興國七年,均州均水、溳水、漢江並漲,壞 民舍人畜,死者甚眾《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八年七月,河、江、漢、滹沱及祁之 資、滄之胡盧、雄之易惡池水皆溢為患。」

《廣平府志》:「李仲芳字秀之,貝州清河人。舉進士,中淳 化三年乙科,授真定簿。聽獄明斷,歷知光化軍,作石 堤以防漢水,改知漢陽軍。」

《宋史五行志》:「真宗咸平三年七月,洋州漢水溢,民有 溺死者。」

仁宗天聖三年十一月辛卯,襄州漢水壞民田。 嬾真子,政和中僕為鄧州淅川縣令,與順主簿張持 執權同為金州考試官畢,同途而歸。至均州界中,宿 于臨漢江一寺,寺前水分兩股,行十餘里復合。主僧 年六十餘,極善談論,因言股河。主僧曰:「不獨江漢如 是。」因取《天漢圖》相示。天漢起于東方,經箕、尾之間,謂 之漢津,乃分為二道,其南道則經傅說星、天籥星、井 星、河鼓星,其北道則經龜星、南斗、魁星、左旗下至天 津而合為一道,故知股河天地皆然也。僕曰:「凡水之 行,前遇堆阜,則左右分流,遂如股之狀。今天漢乃水 象,亦有高卑坳平之狀乎?」其僧笑曰:「吾不知也。」後有 知星者,亦不能答。

《宋史列女傳》:「王氏二婦,汝州人。建炎初,金人至汝州, 二婦為所掠,擁至舟中,遂投漢江以死,屍皆浮出不 壞。人為收葬之城外江上為雙塚以表之。」

《陳桷傳》:「桷字李壬,溫州平陽人。紹興十五年,知襄陽 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漢水決溢,漂蕩廬舍,躬率兵 民捍築堤岸,賴以無虞。」

《五行志》:「光宗紹興三年七月壬申,襄陽、江陵府大雨 水,漢江溢,壞堤防,圮民廬,沒田稼者逾旬。復州、荊門 軍水亦如之。」

《襄陽府志》:「劉兼濟字寶臣,以父廕補三班奉職。善騎 射,讀兵書,知大旨。為襄州兵馬監押。漢江暴漲,兼濟 解衣涉水,率眾捍城,州賴以完。擢閤門祗候。」

《宋史五行志》:寧宗開禧元年九月丙戌,漢、淮水溢荊、 襄、淮東郡國水,楚州、盱眙軍為甚,圮民廬,害稼。 理宗端平三年,英德府、昭州及襄陽江皆大水。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一年春正月,阿里海牙言,「荊、 襄自古用武之地,漢水上流已為我有,順流長驅,宋 必可平。」

九月癸巳,師次鹽山,距郢州二十里。宋兵十餘萬當 郢,夾漢水,城萬勝堡,兩岸戰艦千艘,鐵緪橫江,貫大 艦數十,遏我舟師,不得下。惟黃家灣有溪,經鷂子山 入唐港,可達于江。宋又為壩,築堡其處,駐兵守之,繫 舟數百,與壩相依。伯顏督諸軍攻拔之,鑿壩挽舟入 溪,出唐港,整列而進。

《英宗本紀》:「至治元年九月庚子,安陸府漢水溢,壞民 田,賑之。」

《五行志》:「至治元年九月,京山、長壽二縣漢水溢。」 《諳都剌傳》:「諳都剌,字瑞芝,至順元年,遷襄陽路達魯 花赤。山西大饑,河南行省恐流民入境為變,檄守武 關諳都剌,驗其良民,輒聽其度關。又城臨漢水,歲有 水患,為築堤城外,遂以無虞。」

《順帝本紀》:「至正九年秋七月,大霖雨,水沒高唐州城, 江漢溢,漂沒民居禾稼。」

《荊州府志》:「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秋八月,淫雨,漢水 暴溢,由郢以西,廬舍人畜漂沒無算,州城幾陷,五日 乃止。」

《漢中府志》:「永樂十年,漢江水溢。」

《襄陽府志》:「英宗正統十四年,漢水冰。」

《陝西通志》:「成化八年八月,漢水漲溢,高數十丈,城郭 民居淹沒。」

《武進縣志》:「黃俊字慎齋,弘治己未進士,守漢陽,革去 商羡萬餘,曰:『我飲漢江杯水足矣』。」

《安陸府志》:「李景暘,其先江西人。幼涉書史,客景陵,魯 文恪公與倡和,詩甚多警句。後游襄陽,襄王亦愛其 才,厚加接遇。泛舟東歸,至漢水中流,作詩曰:『好水好 山行路遠,秋風秋雨到家遲』。吟未畢,落水死。」

《襄陽府志》:「武宗正德十一年五月,漢水溢,嚙新城及 折潰者數十丈。」

《漢中府志》:「正德十四年夏,漢水溢。」

《湖廣通志》:「蕭廷達,嘉靖初知潛江縣。江漢水溢,嚙學 宮,乃障以石,督民築隄防,邑賴以全。」

《漢中府志》:「嘉靖十年,城固舟人于漢江夜見金睛獸 走如火滾。」

《廣東通志》:「黃學準字本平,領正德己卯鄉薦。嘉靖戊 戌,授崖州學正,遷潛江知縣。境當江漢衝,夏澇歲至 沒城,公署中可舟也。學準躬閱車腦塚,築堤捍之,患 遂息,士民建碑頌焉。」

《襄陽府志》:「呂顒,陝西寧州人。進士,歷襄陽知府。嘉靖 辛亥,漢水暴漲,壞其城堤。公焦勞至忘寢食,率同僚 禱于神,多方捍之,眾賴以安。」

《安陸府志》:「鄭文茂字實夫,浙江縉雲人。嘉靖癸丑進 士,選刑部郎,擢守承天,軫民疾苦,咸竭心力。漢水數為郢患,築堤捍禦,民至今受其利。」

《湖廣通志》:「何祥,字子修,號充齋,內江舉人。嘉靖間,歷 襄陽府同知。北城臨漢水,舊有老龍堤護之。後因水 決,祥修築堅固,以紓其患,至今賴之。」

《漢陽府志》:「昌應會,莆田人。嘉靖間知漢川縣。縣當漢 江下流,土田歲被淹沒,民不聊生。應會極意拊循,輕 徭緩賦。嘗夜有盜劫民舍,應會聞之,即馳而逐盜,盜 截其兩耳去。已得盜,盡殺之。時景王出封安陸,奏討 莊田,闌及漢川中璫,暴橫倍索,應會故持之。中璫怒, 昌強項奏逮繫按察司獄者累月。當道承景府意,竟 坐調他邑。民思之,為立生祠」,祀于漢江上。

《湖廣通志》:「梁宣文妻蔣氏,潛江人。嘉靖戊戌,文病卒, 蔣年二十六,遺孤楷甫兩月,蔣誓死無他志。遭舅姑 喪,負土成墳,鄉人稱為孝婦。隆慶三年夏,漢水夜漲, 鄰居皆陷,獨蔣居如故,晨起遷之,始陷。聞者皆以為 孝節所感云。」

《蘇州府志》:「侯堯封字欽之,嘉定人。隆慶辛未進士。為 僉事,分巡于蘄,移守湖南,再備兵襄陽。城臨漢水,而 西面獨庳且不堅,至即鳩工增築,又修老龍堤以衛 之。」

《襄陽府志》:「神宗萬曆五年冬十二月,大風斷漢江浮 橋,溺死者甚眾。」

《興安州志》:「萬曆十一年癸未,夏四月,猛雨數日,漢水 漲溢,水高城陴丈餘,全城淹沒,溺死五千餘人,闔門 全溺,無考者無算。」

《襄陽府志》:「愍帝崇禎五年秋,漢水大溢,傷稼,平地高 二尺,樊城行船」

漢水部雜錄[编辑]

《詩經周南·喬木章》:「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按注:「泳,潛行 也。江漢之俗,其女好遊。漢魏以後猶然,如大堤之曲 可見也。」《大全》劉氏曰:「大堤,漢水之堤。宋隋王誕為襄 州時作樂府,有《大堤曲》。古詞云:『朝發襄陽城,暮至大 堤宿。大堤諸女兒,花豔驚郎目』。」

《小雅四月章》:「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按註:「紀,綱紀也,謂 經帶包絡之也。」

《左傳》·楚昭王曰:「江、漢、睢、漳,楚之望也。」

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管子》:「楚有汝,漢之金。」

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 之珠。」

桓公問《管子》曰:「吾聞海內玉幣有七筴,可得而聞乎?」 管子對曰:「汝漢水之右衢,黃金一筴也。」黃金起于 汝,漢水之右衢。

《焦氏易林益之泰》江漢上遊,政逆民憂。陰伐其陽,雄 者受殃。

《淮南子》:「河漢涸而不能寒也。」

昔者楚人地,江漢以為池。

「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鉤。

《博物志》:「楚有江漢之流,實險阻之國也。」

衛,南跨于河,北得洪水,南過漢上。

《華陽國志後序》「華嶽降精,江漢吐靈。濟濟多士,命世 克生。」

《漢南記》:「荊、華二山,絕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 地也。古楚子國。」

《荊州記》:「荊縕玉以潤其區,漢含珠而清其域。」

《梁州記》:「沔陽城在漢水南,舊蕭何所築也。劉備為漢 主權住此城,盟于城下。今門下有盟壇猶存。」

《述異記》:「漢水西山有九井,井中常出五色煙,高數丈。 傳云:昔有人縋入,得數斛空青。」

漢、沔會流處,岸上有《石銘》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 傳李斯刻石于此。

《襄陽府志》:「漢水中鯿魚甚美,常禁人捕,以槎頭斷水, 因謂之槎頭鯿。」

漢水部外編[编辑]

《拾遺記》:「王即位二年,廣延國來獻善舞者二人,一名 旋娟,一名提謨,並玉質凝膚,體輕氣馥,綽約而窈窕, 絕古無倫。昭王知其神異,處于崇霞之臺,設枕席以 寢讌,遣侍人以衛之。王好神仙之術,元天之女托形 作此二人。昭王之末,莫知所在,或遊于江漢,或在伊 洛之濱,遍行天下,乍近乍遠也。」

《拾遺記》:「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二人辯口 麗辭,巧善歌笑,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及昭王淪 于漢水,二女與王乘舟夾擁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濱 之人到今思之,立祠于江湄。數十年間,人于江漢之 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于水際。至暮春上巳之日, 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果,採蘭杜包裹以沉于水,或」 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器並沈水中,以驚蛟龍 水蟲,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傍號曰招祇之祠。 《韓詩外傳》:「鄭交甫過漢皋,遇二女妖服佩兩珠。交甫 與之言曰:『願請子之珮』。二女解珮與交甫而懷之,去 十步探之,則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