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2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二十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錄

 爛柯山部彙考

  圖

  考

 爛柯山部總論

  西安縣志山川志

 爛柯山部藝文一

  爛柯山記         唐陸庶

  前題          宋留文溟

  爛柯山詩文集序      明瞿溥

  青霞洞天遊記        胡翰

 爛柯山部藝文二

  遊爛柯山         唐項斯

  題爛柯山四首        劉迥

  前題            李深

  前題            羊滔

  前題            薛戎

  前題            孟郊

  前題            錢顗

  前題            趙湘

  爛柯山         宋馮熙載

  前題            盧襄

  前題            陸游

  前題            汪忱

  前題            趙抃

  前題            朱熹

  前題           白玉蟾

  前題            楊明

  前題            徐霈

  前題           趙師聖

  前題            王瓚

  三衢馬太守昂夫索題爛柯山石橋

              元薩天錫

  爛柯山          明解縉

  前題           胡宗憲

  陪宴爛柯山三首       徐渭

  前題           沈明臣

  爛柯山二首         瞿溥

 爛柯山部雜錄

 三衢山部彙考

  圖

  考

 三衢山部藝文

  三衢山          明秦雲

 三衢山部紀事

 三衢山部雜錄

 大若巖部彙考

  圖

  考

 大若巖部藝文一

  大若巖記        宋林一龍

 大若巖靈真宮銘       元虞集

 大若巖部藝文二

  大若巖         元林清源

  前題          明王叔杲

 大若巖部紀事

 大若巖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爛柯山部彙考[编辑]

晉樵者王質,《觀弈》「爛柯之石室。」

王質爛柯一事,或謂聽琴而然,或謂觀弈而然,總之 近於荒誕。但其山在今浙江衢州府城南二十里,《道 書》謂為青霞洞天,爛柯福地,自當是宇內勝區也。其 山上有石室,又名石室山,又名石橋山

爛柯山圖

爛柯山圖

[编辑]

按《水經漸江水注》:「新安縣,晉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 安。水懸百餘丈,瀨勢飛注,狀如瀑布。瀨邊有如石床, 床上有石牒,長三尺許,有似雜采帖也。」《東陽記》云:「信 安縣有縣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 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 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俄頃,童子曰:『其歸』。」 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 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其水分納眾流,混波東逝,逕 定陽縣,夾岸緣谿,悉生支竹及芳枳木連,雜以霜菊 金橙,白沙細石,狀如凝雪,石溜湍波,浮響無輟,山水 之趣,尤深人情。漢獻帝分信安立谿,亦取名焉。 按《述異記》:信安郡有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山中, 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 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 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按《元和郡國志》:「石室山,一名橋山,一名空石山。晉中 朝時,王質聽琴爛柯於此。」

按《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五:「福地爛柯山,在衢州信安 縣。」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爛柯山一名石室,又名 石橋山,在信安,乃青霞第八洞天。晉樵者王質入此 山,忽見橋下二童子對奕,以所持斧置坐而觀。童子 指示之曰:「汝斧柯爛矣。」質歸見鄉閭,已及百歲云。 按《三才圖會爛柯山圖考》:爛柯山在府城南二十里, 一名石室,下有石橋。《道書》謂此山為青霞第八洞天, 爛「柯福地。」晉樵者王質觀奕爛柯,即於此。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爛柯山,在衢州府城南,一名石 室。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云是晉樵者王質觀弈爛 柯處。」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爛柯山在衢州府城南二十里, 一名石室。《道書》謂為青霞第八洞天,爛柯福地。晉樵 者王質入山,見二童子對弈,觀之,局方終而柯已爛, 即於此地。」又舊志云:「爛柯石室一名景華洞天。」 按《衢州府志輿地志》,爛柯山在西安縣南二十里,晉 樵者王質觀弈爛柯於此。又《東陽記》謂:「王質入山,見 四童」子彈琴而歌,質倚斧柯聽之,而斧柯漼然爛盡 矣。

寶巖寺在縣城南二十里爛柯山。梁大同七年建,宋 景德間賜額。

集僊觀在縣城西二十里爛柯山下。

按《西安縣志·山川志》:「爛柯山在縣南二十里,一名石 室,下有石梁。道書謂青霞第八洞天,爛柯福地。」晉王 質入山,見二童子弈,即於此。其山又名景華洞天。山 下有寺,名石橋寺。寺門山徑幽寂,有虯松數株,皆千 餘年物,名戰龍松。石室在半山,空洞弘廠,高廣各二 十丈許,偃若虹。橋前有日遲亭,後臨深谷。山腰裂一 隙,纔徑寸,長十丈餘,窺見山外天日,名一線天。山頂 建塔其上,登之可望郡城名最高頂,舊稱「柯山四景。」 日遲亭延覽,林巒丘壑,最勝。舊太守瞿溥建,後圮,今 重修。又戰龍松側新構一亭,櫺檻空明,階戺韶秀,極 清曠之致。

爛柯山部總論[编辑]

《西安縣志》。

山川志[编辑]

按:王質爛柯事,諸書所載,悉同舊志,惟酈善長《水經 注》小有異同。舊云「有二童子弈而觀」,酈云「見四童子 彈琴歌而聽。」舊云「歸時已及百歲」,酈云「已數十年,從 未有析而正之者。」第二說皆云是西晉太康年間事, 亦未知質是太康年歸耶?抑自太康年入山耶?魏太 武都代北,善長被遇,得侍幃幄,計其時戰爭無虛日善長又足蹟未至江南,恐不能無傳述之訛也。從來 神仙不肯使人見,而未嘗不欲使人知,故質之「見二 童子,值二童子,欲見之也。」意亦以樵夫胸中本不知 有神仙,故作游戲以示之耳。

爛柯山部藝文一[编辑]

《爛柯山記         》唐·陸庶

觀夫巨石橫空,矯如驚龍,南走群峰,北控遐陸,不遠 人世,宛如蓬瀛。得非權輿之初,俾宅真仙,而幽贊人 民?脫籠檻於茲地,則樵夫之遇二仙,其所以示化歟? 庶牧於是邦,迨茲五祀,政惟自守,人亦安止?乘春多 暇,爰契心期。冥搜信宿,機類如洗。天地之萬類,吾生 之憂樂,將不芥於胸中矣。心境相得,不知吾之遇靈 境歟?靈境之遇吾歟。

《前題》
宋·留文溟
[编辑]

《爛柯山》者,衢之勝地也。群山盤迴,一逕深入。丹崖翠 壁,輝映林麓。屹巨石而偃蹇,駕危橋以橫空。清泉流 澌,旁出巖竇。天造地設,誠有可觀。而藥爐丹竈,陳列 其中。石磴楸枰,遺蹟猶在。歲月遷改,仙凡迥隔。碧桃 已謝,瑤草不生。招黃鶴以無憑,問青鳥而音斷。徒令 人俯仰遺蹟,想像歎賞而已。騷人墨客,往往喜談樂 道,題詠賡酬,於是《感而為之記》。

爛柯山詩文集序      明瞿溥[编辑]

爛柯之山,去郡治二十里,《道書》所稱「青霞第八洞天。」 巨石橫空,神鏤天劃,而境地敻絕,泉木清幽,宜為仙 人窟宅。問弈而來者,題詠不乏。乃掌記闕然,時物遷 改,斷碑破壁,榛蕪苔蘚,攫於好事者之所私,而餘無 幾矣。余病其遂湮滅也。公餘之暇,搜得詩文若干首, 稍詮次之,俾壽諸梓。嗟夫!古人之神與茲山之勝,所 託以不朽者,安必不在斯也?山川雖奇,得茲刻而益 永。千百什一,將來之緒,寧有既乎?

青霞洞天遊記        胡翰[编辑]

道家所謂青霞洞天者,世名爛柯山,即晉王質觀弈 棋處,在今信安之興賢里。余恆願遊,以乏同志,不果。 今年夏,與郡守龍泉章公三益會諸生出城南門,輿 行十里,至武坪。又數里,渡沙步溪,又出入篁篠中。十 餘里,抵山之麓,有寺曰寶巖,觀曰仙集,棟宇皆已剝 陊。道士除道,遂循觀右拾級而上,飛梁橫亙,通趾,頂 皆石,卷如蝃蝀,其下劃然可居,得地如坻者,東西深 百餘尺,廣半之,巨木蔽空,飄風汎木葉,虛徐漫衍,後 先不絕,涼滿襟袖,如坐碧雲蒼雪間。求遺刻,得唐、宋 以來陸庶、錢顗、徐霖游釣諸名輩,往往可識,然惟庶 碑最古。余與客旁緣石磴,登山之脊,出所坐梁石上, 四顧皆林阜溪流,蛇行野中。東南諸峰矗立,蒼翠掩 藹,則紫薇諸巖也。問道士「過梅巖精舍所在」,莫有知 者。

爛柯山部藝文二[编辑]

《遊爛柯山         》唐·項斯

「步步出塵氛,溪山別是春。壇邊時過鶴,棋處寂無人。」 訪古碑多缺,探幽路不真。飜疑歸去晚,清世累移晨。

題爛柯山四首        劉迥[编辑]

《白雲引》策杖,苔徑誰往還。漸見松樹偃,時聞鳥聲閑。 豁然喧氛盡,獨對萬重山。

其二

石橋架絕壑,蒼翠橫鳥道。憑檻雲腳下,頹陽日猶蚤。 《霓裳》倘一遇,千載長不老。

其三

靈境偶一尋,洞天碧雲上。爛柯有遺蹤,羽客何由訪。 日暮悵欲還,晴煙滿千嶂。

其四

「繩床宴坐久,石窟絕行跡。能以上代中,遂將人代隔。」 白雲風颺飛,非欲待歸客。

《前題》
李深
[编辑]

坐引群峰小,平看萬木低。雙林春色上,正有子規啼。

《前題》
羊滔
[编辑]

採薪窮冥搜,深路轉清暎。安知「洞天裡,偶坐得棋聖。」

《前題》
薛戎
[编辑]

「登巖已寂歷,絕頂更岧嶢。」想像如天近,窺臨與世遙。

《前題》
孟郊
[编辑]

仙界一日內,人間千歲窮。雙棋未變局,萬物皆為空。 樵客返歸路,斧柯爛從風。惟餘石橋在,猶自凌丹虹。

《前題》
錢顗
[编辑]

春郊雜遝擁紅旌,共訪仙蹤嘯傲行。雲徑直從深崦入,石梁宛在半空橫。巖邊瑤圃新開出,洞裡芝田舊 種成。羽客一枰無復見,青山留得爛柯名。

《前題》
趙湘
[编辑]

仙人與王質,相會偶多時。落日千年事,空山一局棋。 樹高明月在,風動白雲移。未得酬身計,閒來學採芝。

爛柯山         宋馮熙載[编辑]

「昔遊龍蟠之御室,碧落洞天分甲乙。飛泉萬斛如鎔 銀,直瀉山腰逗巖溢。一泓百尺琉璃青,中有片石削 砥平。地炎蒸石石生乳,石乳滿巖懸佩瓔。仙風逼人 有仙氣,夢魂幾年騎鶴行。」今有爛柯之石橋。石橋雄 傲昂碧霄,兩山直立作橋足。天柱突兀撐天高,日晶 下襯赤光起。屹然金背窮靈鼇,雲埋霧鎖雪色淨。白 虹貫天橫玉腰。鯀力未能平浲水,浩浩襄陵曾到此。 砠山洗出石中泥,露出骨格驪龍峙。秦皇東欲遊蓬 萊,神人鞭起何崔嵬。不然巨靈奮高掌,劈破氣母胚 腪胎。上通人度鳥道峻,下視絕壁龍門開。天成地造 勢欲墜,險怪可逼神談咍。陵谷巳變舊淵實,無復異 物掀風雷。南山諸峰高摩天,一削萬仞芙蓉顛。東西 烏巨最奇絕,上有樓閣排金仙。北山偃蹇雄插地,旁 掩群山若拳礪。虯蟠虎踞不飛動,孤起一峰軒翠氣。 掀眉環視如指掌,堂堂直上天門敞。彤霞瑞雲幾段 奇,皓月清風兩明蕩。泉石花草不足數,豈顧宮闕排 銀牓。宜乎羽人開奕枰,一子著破千年情。無絃琴上 彈啞曲,豈以黑白分死生。樵夫浪遊亦到此,所以心 醉忘其形。嗚呼石橋吾家山,二十七年人世間。玉龍 在手不稱意,聊復爾爾猿鹿間。人生窮達貴自適,古 書濁酒開朱顏。尻輪神馬時一到,捶風十尺青琅玕。 橋前老松作龍吼,橋外古剎鐘聲寒。夢清俗耳揖仙 氣,息黥補劓完雕肝。收羅萬象付毛穎,豪氣一洗相 如慳。何須窮荒訪碧落,石橋石橋吾到難。

題爛柯山          盧襄[编辑]

巨靈抬手劈華山,山痕斷處蒼石頑。秦王怒撼驅山 鐸,山色無由侵碧落。武夷刳腹初云奇,至今慘淡風 雲悲。爭如此地煙霞窟,天半飛梁青崒屼。初疑地母 從此漏洩元氣胎又恐倏忽當時鑿破混沌骨,不然 「山中清氣成苦寒,僵死玉虹長不沒。」神仙之說多好 誣。爛柯此事端有無,何為秦皇漢帝徒,區區不及巖 「下擔樵夫。胡不逐琴高兮騎鯉魚,胡不攜弄玉兮乘 鳳雛?」笑撫雲和燕天姥,醉劈麟脯邀麻姑。奚為終日 守棋局,而與樵者鐺腳居。當時多有隱君子,往往此 輩反不愚。晉人墜穴初不死,亦見圍棋二仙子。坐來 更獲飲玉漿,因問張華始知此。固知此說真不虛,松 檜插天青有餘。不然安得秀氣至今「在,可與嵩少終 南俱。」予生本亦出仙冑,避秦博士元姓盧。恨身所乏 靈氣爾,也欲買山來結廬。移家都向煙雲住,笑指巖 前採樵路。有時巖下見樵夫,便欲從渠採樵去。樵夫 土偶元非真,兀坐看棋春復春。棋中究竟識不識,莫 誤後來來看人。

《前題》
陸游
[编辑]

籃輿訪客過仙村,千載空餘一局存。曳杖不妨呼小 友,還家便恐見來孫。林巒巉絕秋容瘦,樓堞參差莫 氣昏。酒美魚肥吾事畢,一庵那得住雲根。

《前題》
汪忱
[编辑]

幽禽不復驚棋響,深谷猶能答斧聲。塔壞尚餘鴻鴈 意,井荒誰放轆轤鳴。

《前題》
趙抃
[编辑]

換世昔傳僊局久,登高今喜使車還。平原豐稔農歡 慶,犴狴空虛吏放閑。

《前題》
朱熹
[编辑]

局上閒爭戰,人間任是非。空教採樵客,柯爛不知歸。

《前題》
白玉蟾
[编辑]

擘破紅塵覓紫煙,爛柯山上訪神仙。人間只說無閒 地,塵裡誰知有洞天。竹葉影繁籠藥圃,桃花水暖泛 芝田。吟餘池上聊欹枕,風月瀟瀟吹白蓮。

《前題》
楊明
[编辑]

洞天春遠日行遲,幾點星殘仙子棋。樵斧爛柯人換 世,碧桃花影未曾移。

《前題》
徐霈
[编辑]

流水桃花夾岸開,戰龍入路即蓬萊。石根蘿月棋聲 遠,天上松風仙子來。千仞長虹橫碧落,五雲佳氣擁 銀臺。考亭一派還方寸,雪液黃芽空浪猜。

《前題》
趙師聖
[编辑]

姑蔑城南問爛柯,籃輿踏翠晚來過。巖前雲擁杉松 老,席上棋敲日月多。四序秋光浮澹蕩,半空鐘韻遶 嵯峨。仙人去後餘殘局,風雨山深長薜蘿。

《前題》
王瓚
[编辑]

不逢仙子敲棋局,猶見樵夫上翠微。曲徑巉巖龍骨 轉,寥天空闊鶴群飛。

三衢馬太守昂夫索題爛柯山石橋[编辑]

元薩天錫

洞口龍眠紫氣多,登臨聊和《采芝歌》。爛柯仙子何年去?鞭石神人此地過。烏鵲橫空秋有影,銀河垂地水 無波。遙知題柱凌雲客,天近應聞織女梭。

爛柯山          明解縉[编辑]

頻年曾到爛柯山,看著殘棋不肯還。自是太平舒化 日,神仙常只在人間。

《前題》
胡宗憲
[编辑]

十里雲山一徑通,天門高敞五雲中。披雲把酒興不 盡,直上峰頭踏玉虹。

陪宴爛柯山三首       徐渭[编辑]

萬山松柏繞旌旗,少保南征暫駐師。接得羽書知賊 破,爛柯山下正圍碁。

其二

偏裨結束佩刀弓,道上逢迎抹首紅。夜雪不勞元帥 入,先擒賊將出圍中。

其三

帷中談笑靜風塵,只用先鋒一兩人。萬里封侯金印 大,千場博戲采毬新。

《前題》
沈明臣
[编辑]

輕裘緩帶一躋攀,靖海平蠻指顧間。手自題詩臨石 壁,爛柯山作「燕然山。」

爛柯山二首         瞿溥[编辑]

翠疊崔巍玉砌通,花濃松勁拂蒼穹。山銜半壁輕雲 外,樹繞長虹細雨中。洞冷仙風傳笑語,局殘明月下 長空。最堪吏隱纖塵淨,丘壑多情伴醉翁。

其二

公餘野望愛冥搜,舊蹟規恢勝景幽。古寺高華天日 曉,新亭春靄洞雲浮。披襟曳履行還住,撤席摳衣去 復回。巫山何處是,暫將石室作《并州》。

爛柯山部雜錄[编辑]

明瞿溥《日遲亭記》:「三衢多靈山,如九仙、太真,紫霞白 石,夙稱神仙奧宅。惟石室以爛柯最著,去郡治稍近。」 葉淑衍《修柯山亭記》:「三衢郡城之南青霞洞者,相傳 有樵子觀弈罷而斧柯已爛,歸來人代幾換之說,似 不足信。或者昔人遊息于此,愛其巖壑幽異,徘徊不 忍去,遂有長日如年之羨。於是託為柯爛世換之說」, 以見塵氛迥隔,別有壺中天地。亦有列子御風,莊叟 化蝶,同一寓言,亦未可知。獨是其山不甚高,而躋其 巔可以望遠,環數十里,川原如羅,可置几席。其洞不 甚怪險,而穹梁百尺,可以翔步四矚。松沸鳥呼,流雲 低匝,令人目霽而神寂。其地距城闉不甚遠,遊人可 朝往暮歸,無僕痡馬瘏之苦。則雖借仙真怪誕之說, 以佐騷人逸士之品題嘲詠,似亦無不可者。

三衢山部彙考[编辑]

常山縣之三衢山

《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州府常山縣北二十五里,山上 有石室,又有碧玉洞。

三衢山圖

三衢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衢州三衢山,在常山縣,《圖經》云: 「昔有洪水暴出,流茲山為三道,因名。」

按《三才圖會》《三衢山圖考》:三衢山在常山縣北二十 五里,昔有洪水暴出,流茲山為三道,故名。峭峰奇石, 玲瓏紺碧,夭矯槎牙,不可名狀。上有巖洞,名曰「碧玉」, 中有石室,旁通二門,榜曰「玉龍。」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三衢山在衢州府常山縣城北 二十五里。」按《隋志》,「昔有洪水暴出,流茲山為三道,因 謂之三衢」,州名以此。

按:《衢州府志輿地志》,三衢山在常山縣北二十五里, 州以此名。

按《常山縣志山川攷》:「三衢山在縣北二十五里,峭峰 奇石,聳疊平地,玲瓏巀崒,紺碧一色,蟠屈夭矯,槎牙 鋒銳,翼而飛,拱而植,不可概舉,畫史莫能狀也。」

三衢山部藝文[编辑]

《三衢山          》明·秦雲:

「吾聞句踐之國,乃在大江之南,滄海之西,千巖萬壑, 四方山水會聚。處處金梯玉洞上與星斗齊。三衢谽 谺倚晴昊,猿愁猱迷無烏道,渾如石家金谷園中,橫 搴雲錦步障五十里,若教赤松元一見之,定輕十洲 小三島。昔者鴻濛之氣初鑿開,滔滔浲水漫天來。堯 老舜憂鯀無功,土窟木巢成禍胎。天教蒼水使者,口」 銜赤符授鯀子,咨爾開山掘地泣天癸。惟有此山土 堵石,斥不可以透溜。遂召巨靈擘作川形卓三矢山 開地死,自古夾道草木皆不生。但見乘黃油碧往來 不絕重行行。行人醉眼罨畫裡,安石能無宇壑情。我 亦江湖懷魏闕,一寸丹心未華髮。身到雲煙早下來, 先買輕舟向吳越。

三衢山部紀事[编辑]

《廣輿記》:「宋趙鼎,解州人。南渡後,僦居三衢,高宗朝為 中興賢相。」

三衢山部雜錄[编辑]

《方輿勝覽》:錢安道云:「自浙江而東,環郡皆山,唯信安 得山水之勝,而三衢山又信安之絕境。」

衢州,郡名三衢。《元和志》云:「以州有三衢山,故名。」《吳會 須知》云:「以路通三越,故名。」

《衢州》「析壤三衢,去天一握。」

大若巖部彙考[编辑]

《道書》
第十二福地之大若巖
[编辑]

大若巖,一名真誥巖,一名赤水山,又名石室山,在今 浙江溫州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又有小若巖,與此 山相並,故俗又稱為「大小若山」云。

按《洞天福地記》第十二:「福地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 東一百二十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瑞安府,「大若巖在城北一百五 十里,其山水石清澈,佳處略如鴈蕩。」又有水簾谷。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小若巖,在永嘉縣。東西二溪合 流,巖下匯為龍潭。又有大若巖與之相並,其下時出 赤水,又名赤水山,《道書》為第十二福地。上有石室,可 容千人,又名石室山。沿山峭壁高十二丈,傳是石室 步」廊。三國時永寧朱孺子于此食枸杞仙去。唐邑人 傅隱遙亦居此山,辟榖修煉,至調露元年上昇。今有 登仙巖,大若巖,是旁有天臺山,其形如甑,羅列十三 峰于前後,中有傅巖、瀑布泉、蟾蜍石、龍聽洞、石柱諸 勝。又有石匱山上一方石,傳是黃帝緘玉版金券之 祕者。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大若山在溫州府城西北一百 五十里,一名赤水山。道書為天下第十二福地,乃地 仙李方回所治。三國時,王元貞居此修煉,其徒朱孺 子掘枸杞根煮之,飲其汁飛昇。梁陶弘景于此纂集 《真誥》,故又名真誥巖。調露中,道士傅隱遙亦于此飛 昇,有石室可容千人。此山地勢幽阻,水石清奇,略如」

鴈蕩云
考證
按《溫州府志山川攷》:「大若山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

里,一名赤水山。相傳有赤水時出,飲者必壽,為天下 第十二福地,乃地仙李方回所治。有石室,可容千人, 石室之北,有龜巖瀑布。」

小若山在府城北一百里。層巖壁立,面南有洞,下臨 深壑,最為奇勝。

按《永嘉縣志山川攷》:「大若巖為天下第十二福地,乃 李方回真人所治。其東西兩溪合流,巖下匯為龍潭, 相傳有赤水時出,又名赤水山。有石室,可容千人,又 有龜巖瀑布。」

登仙巖即朱孺子食枸杞根汁昇仙處。

「小若巖」,水石清奇,景致尤勝。

大若巖部藝文一[编辑]

《大若巖記        》宋林一龍

大若巖者,即石室也,在永嘉郡南。溪小源從郡北江 口入,愬流而上,山盤水折,凡一百五十里,有洞狀如 卷螺,呀立千尺,深窈虛廓。梁陶弘景嘗集《真誥》于此, 所謂「石室」也。山皆從西北來,積天地奇嶮之氣,磅礡 糾鬱,或峭眾激,為芒為角,為高峻,或怒自決,為罅,為 龕,為大竅。而其潰散不可收拾者,又復洩為飛瀑,卒 為詭石,吞吐變現,感遇凝射,千態萬狀,莫可名數。而 《真誥》石室,則其精神聚會也。山水俱到,眾妙。蓋昔名 之曰「大若福地」者,其說蓋出于道家云。大若巖之外, 去十數里,又有小若巖,世人類以今文若字推其初 所以名之者,義皆無當。按古文「嶽」字,其上皆從山。凡 字譜中字從山者,皆山之貌像名稱也,而人莫之識 者,蓋古字之不傳久矣。自秦變古字,以小篆隸書,法 行。厥久,風氣浸移,日趨簡便,承訛襲謬,人用其私。蓋 今之所謂古者,已非古矣。余讀古文十二篇,《周易》始 得見此字,蓋古文「嶽」字皆如此。因表而出之,使人知 自有宇宙,則有此巖,自有此巖,則有此名,而所以定 其名而發其奇者,則自余始。

大若巖靈真宮銘      元虞集[编辑]

大若巖者,在溫州府永嘉縣北八十里,《道書》所謂「赤 水山福地」者也。其山周圍五十里,巖高十七丈,深百 四十尺,廣倍之,石環中虛,容光東啟,居焉如在屋室。 大抵世言洞穴多在幽暗險絕,必旁行仄入,莫窮其 所。至篝火捫索,乃頗有見,以為奇未有若是之明爽 者也。有石高十數丈,當其前若門屏然,其北有東西 兩溪,合流注巖下,匯為龍潭而南出。其西溪相傳有 赤水時出,飲者養壽。今山下多老人,百十歲,而赤水 不常有也。沿溪皆奇石,可以物象名者,若香爐、石筍、 屏霞、蓮花之屬,凡數十處,其不可名者至多也。溪之 源有瀑布,皆垂數百尺,一曰「谷漈」,一曰「傅巖。」傅巖尤 奔怒者也。晉永嘉中,有傅隱遙王元貞者,隱此洞。其 弟子朱孺子見白犬走枸杞叢中,疑之,掘得根若犬 形者,煮食之,身輕。登石臺仙去。故名其臺曰「飛昇臺。」 而枸杞豐茂異常產,來遊者皆擷茹之,後亡,或云猶 有人見之。其後陶隱居著《真誥》,此巖又名真誥巖。又 嘗煉丹層巖中,夜坐,時或望見光煜煜然,云是丹光 也。唐時人間以水旱疾癘,禱巖下輒應。咸通七年,恩 王府參軍、知永嘉監崔元德始請於朝,立祠度道士 居之,與田四百五十畝,禁樵採一里。宋宣和中,建三 清宮巖中賜名「廣福靈真宮。」巖中風雨不及,至今若 新成者。又有兩殿五祠、一鐘樓皆在巖下,道館庖庫 在巖外。慶元中,道士婁懷玉、王師皓知宮事,皆修治 之。入國朝,用溫州道錄兼領。後其徒散理別業,宮廢 不治。大德四年,道士曹淵龍始專居之,私出錢募人 墾其山,隄,其水除,導其堙蕪,得田數十畝,益以己私 產,悉資宮中之用,作齋堂,治凡屋之當治者。幾二十 年,而宮事備。天子璽書護之,俾其徒世相傳,勿敢有 所易。淵龍,瑞安人。其先累世事故宋,致位清顯,故家 凋喪,方從黃冠遊,至是兩被恩命提點宮事,蓋吉士 也,宜其如此。淵龍嘗曰:「上巖後山一里最高處,遊者 至此聞鐘磬聲,相戒勿敢動而去。」淵龍數至其所,無 所聞,然實奇勝地。屬郡虞集曰:「此殆子元應耳。」元教 嗣師吳道人曰:「此可銘。」故為著銘曰:若中虛容作室, 門出震當離日承闕端鎮「巨石陶朱君,千百年,赤水 隱源水葛綿綿。曹淵龍,修其宮,學仙翁。萬靈受命斥 物怪,非有道者勿敢至,矧敢壞,勒以吾銘示千載

大若巖部藝文二[编辑]

大若巖         元林清源。

山行一百五十里,人家雞犬如桃源。上有太古白石 洞,中是群仙煉丹壇。人間風雨不敢到,梁時棟宇今 猶存。陶公《真誥》已入奏,孺子崑崙去未還。帝遣蛟龍 護靈石,時聞鐘鼓鳴空山。簫臺迴光日月白,河漢掛 影星辰寒。休糧道士逐白犬,種桃金母驅青鸞。千年 茯苓長根蔕,百歲老人古衣冠。曾聞赤水出巖洞,飲 者白日生羽翰。前朝此地禁樵採,邇來勝地多凋殘。 長松滴露封丹竈,獨鶴銜煙鎖洞門。神仙有樓不肯 住,我輩走馬何時閒。願分半間明月屋,自種數畝枸 杞園。巖頭獨坐洗塵耳,消此兩澗清潺湲。

《前題》
明·王叔杲
[编辑]

靈石中開室,連峰面剌天。由來稱福地,曾此集群仙。 雲護丹崖古,霞標法界元。乘秋延眺望,身世覺超然。

大若巖部紀事[编辑]

《永嘉縣志》:「梁陶弘景,丹陽秣陵人。齊高帝相永明十 年,掛冠神武門,棲茅山,與梁武有舊,及即位,書問不 絕。一日,夢神告云:欲求還丹,三永之間,知是永嘉。永 康。永寧之際,遂居柟溪青嶂山,卒諡貞白先生。今真 誥岩、白雲嶺皆其遺跡。」

大若巖部外編[编辑]

《續神仙傳》:「朱孺子,永嘉安國人也。幼而事道士王元 真,居大若巖,深慕仙道,常登山嶺採黃精服餌。一日 就溪濯蔬,忽見岸側有二小花犬相趁,孺子異之,乃 尋逐入枸杞叢下,歸語元真,訝之,遂與孺子俱往伺 之,復見二犬戲躍,逼之,又入枸杞下。元真與孺子共 尋掘,乃得二枸杞根,形狀如花犬,堅若石。洗挈歸以」 煮之。而孺子益薪看火,三日晝夜不離竈側。試嘗汁 味,取喫不已,及見根爛,告元真來共取,始食之。俄頃 而孺子忽飛昇在前峰上,元真驚異久之,孺子謝別 元真,昇雲而去。今俗呼其峰為「童子峰。」元真後餌其 根盡不知年壽,亦隱于巖之西陶山,有採捕者,時或 見之。

《永嘉縣志》:「傅隱遙愛大若巖,結庵以居,辟榖修煉,至 調露元年上昇。」今有登仙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