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2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十八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二十八卷《目錄》。

 《水部·紀事》。

 《水部雜錄》:

 《水部外編》:

《坤輿典》第二十八卷,

水部紀事[编辑]

《淮南子》:「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於 是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

《瑞應圖》:「共工氏受水瑞,百官師長以水為號。」

《書經堯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 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又僉曰:『於,鯀哉』!帝曰: 『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 九載績用勿成』。」

《雲仙雜記》:「禹導河之際,沈祕景符,以鎮五千之水患, 後人賴焉。」

《莊子達生篇》:孔子觀於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 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 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被髮 行歌而游於塘下。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 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 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汨偕出,從水之道而不 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 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 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史記扁鵲傳》:「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 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 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於公,公無泄』。 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 水,三十日當知物矣。」索隱曰:案《舊說》云「上池水」,謂 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取之以和藥。服之 三十日,當見鬼物也。

《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 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 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 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 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神異傳》:「始皇時,長水縣有童謠曰:『城門當有血,城陷 沒為湖』。一老嫗旦旦往窺城門,門侍欲縛之,嫗言其 故。嫗去後,門侍殺犬,以血塗門。嫗又往見血,走去不 敢顧。忽大水至,淪陷為谷,因目曰谷水。」

《獨異志》《玉箱記》曰:前漢劉子光西征過山而渴,無水。 子光在山間見一石人,問之曰:「何處有水?」石人不答, 乃拔劎斬石人,須臾窮山水出 《博物志》。沈釀川者,漢鄭弘靈帝時為鄉嗇夫,從宦入 京,未至,夜宿於此,逢故人,四顧荒郊,村落絕遠,沽酒 無處,情抱不申,乃投錢於水中而共飲,盡夕酣暢,皆 得大醉,因便名為沈「釀川。」明旦分首而去。弘仕至尚 書。

《異苑》:「吳孫權赤烏八年,遣校尉陳勳漕句容,中道鑿 破窯,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船,長數十 丈,蠢蠢而動,有頃悉融液成汁,時人莫能識。得此之 後,遂獲泉源。或謂是水脈,每至大旱,餘瀆皆竭,惟此 巨流焉。」

《記事珠》:淵明嘗聞田水聲,倚杖久聽,嘆曰:「秫稻已秀, 翠色染人,時剖胸襟,一洗荊棘,此水過吾師丈人矣。」 《宋書符瑞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五月,征北長史廣 陵太守范邈上言:「所領輿縣,前有大浦,控引潮流,水 常淤濁,自比以來,源流清潔,纖鱗呈形,古老相傳,以 為休瑞。」

《索虜傳》:「拓跋燾至瓜步,聲言渡江。燾不飲河南水,以 駱駝負河北水自隨,一駱駝負三十斗,遣使餉太祖 駱駝名馬。」

《元嘉起居注》:「盱眙民王彭,先丁母艱,居喪至孝。元嘉 之始,父又喪亡。彭兄弟二人,土工未就,鄉人助彭作 塼塼,事須水濟。值天旱,穿井盡,力不得水。彭號窮無 計。一旦天霧,霧消之後,於塼竈前自然水生。」 《南齊書祥瑞志》:「世祖為廣興相,嶺下積旱,水涸不通。 船上部伍至,水忽暴長。庾溫云:『《易》,利涉大川之義也』。」 《陸慧曉傳》:「建元始,遷太子洗馬。武陵王曄守會稽,上 為精選僚吏,以慧曉為征虜功曹,與府參軍沛國劉 璡同從述職。行至吳,璡謂人曰:『吾聞張融與陸慧曉 並宅,其間有水,此水必有異味』。遂往酌而飲之。」 《梁書何遠傳》:「遠遷武昌太守。遠本倜儻,尚輕俠,至是 乃折節為吏,杜絕交遊,饋遺秋毫無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遠患水溫,每以錢買民井寒水,不取錢 者則摙水還之。其他事率多如此。

《陳書周文育傳》,「文育,字景德,義興陽羨人也。少孤貧, 本居新安壽昌縣,姓項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 水中數里,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 《魏書尒朱兆傳》,後魏孝莊帝誅尒朱榮,榮從子兆自 汾州率騎攻洛師,至河梁西涉渡,掩襲京邑。先是,河 邊人夢神謂己曰:「尒朱家欲渡河,用爾作灅波津令, 為之」縮水脈,月餘,夢者死。及兆至,有行人自言知水 淺處,以草插導,忽失所在。兆遂策馬涉渡。

賢奕魏、《賈》𤨿家累千金,博學善著作,有蒼頭,善別水。 常令乘艇於黃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一日不過七 八升,經宿,器中色赤如絳。以釀酒,名「崑崙觴」,酒之芳 味,世中所絕。

《酉陽雜俎》:「譙郡有功曹𡼏。天統中,濟南來府君出除 譙郡,時功曹清河崔公恕弱冠有令德。於時春夏積 旱,送別者千餘人至此𡼏上,眾渴甚,思水升直萬錢 矣。來公有思水色,恕獨見有一青鳥於𡼏中乍飛乍 止,怪而就焉。烏起見一石方五六寸,以鞭撥之,清泉 涌出,因盛以銀瓶,瓶滿水立竭,惟來公與恕供療而 已。議者以為盛德所感致焉。」時人異之,故以為目。 《錄異記》:中宗景龍年,東京之西四百里官路之地,皆 如水影,人馬樹木,行立其上,歷歷焉,影可俯視,月餘 乃滅。

《志怪錄》:「大曆末,深州束鹿縣中有水影,長七八尺,遙 望見人馬往來,如在水中,及至前,不見水。」

《玉泉子》:李德裕在中書,嘗飲惠山泉,自毗陵至京,置 遞鋪,有僧人詣謁。德裕好奇,凡有遊其門者,雖布素 皆接引。僧白德裕曰:「相公在中書,昆蟲遂性,萬彙得 所。水遞一事,亦日月之薄蝕,微僧竊有惑也。敢以上 謁,欲沮此,可乎?」德裕頷之曰:「大凡為人,未有無嗜者, 至於燒汞,亦是所短。況三惑、博塞弋弈之事,弟子悉 無所染。而和尚不許弟子飲水,無乃虐乎?為上人停 之,即三惑馳騁怠慢必生焉。」僧人曰:「貧道所謁相公 者,為足下通常州水脈。京都一眼井,與惠山泉脈相 通。」德裕大笑曰:「直荒唐也。」曰:「相公但取此泉脈。」德裕 曰:「井在何坊曲?」曰:「昊天觀常住庫後是也。」因以惠山 一甖,昊天一甖,雜以八甖,一類十甖,暗記出處,遣僧 辨析。僧因啜嘗取惠山「昊天餘八瓶同味。」德裕大加 奇嘆,當時停水遞,人不告勞,浮議乃弭。

《中朝故事》:贊皇公李德裕博達士,居廊廟日,有親知 奉使於京口,李曰:「還日金山下,揚子江中南零水與 取一壺來。」其人舉棹,日醉而忘之,泛舟止石城下,方 憶,乃汲一瓶於江中,歸京獻之。李公飲後,歎訝非常, 曰:「江表水味,有異於頃歲矣。此水頗似建業石城下 水。」其人謝過不隱也。

《唐書李德裕傳》:「時亳州浮屠詭言水可愈疾,號曰『聖 水』」,轉相流聞,南方之人,率十戶僦一人使往汲。既行 若飲,病者不敢近葷血,危老之人率多死。而水斗三 十千,取者益他汲,轉鬻於道,互相欺訹,往者日數十 百人。德裕嚴勒津邏捕絕之,且言:「昔吳有聖水,宋、齊 有聖火,皆本妖祥,古人所禁。請下觀察使令狐楚填」 塞,以絕妄源。從之。

《孔若思傳》:若思為庫部郎中,常曰:「仕宦致郎中足矣。」 座右置止水一石,明自足意。

《茶寮記》:「唐祕書省中水最佳,故名祕水。」

《五代史雷滿傳》:滿嘗鑿深池於府中,客有過者,召宴 池上,指其水曰:「蛟龍水怪皆窟於此,蓋水府也。」酒酣, 取座上器擲池中,因裸而入,取器嬉水上,久之乃出, 治衣復坐,意氣自若。

《于闐國傳》:「胡盧磧,漢明帝時征匈奴,屯田於吾盧,蓋 其地也。地無水,而嘗冬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晉 遣供奉官張匡鄴等西行入仲雲界,仲雲遣宰相四 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晉使者,匡鄴等以詔書慰諭之, 皆東向拜。自仲雲界西,始涉鹼磧,無水,掘地得濕沙, 人置之胸以止渴。」

《清異錄》:王衍伶官家樂侍燕,小池水澄天見,家樂應 制云:「一段聖琉璃。」

《宋史宋琪傳》:琪為相,太平興國九年九月,上幸景龍 門外觀水磑,因謂侍臣曰:「『此水出於山源,清冷甘美, 凡近河水味皆甘,豈非餘潤之所及乎』?琪等對曰,實 因地脈潛通而然,亦猶人之善惡以染習而成也。」 《袁燮傳》:「燮字和叔,慶元府鄞縣人。生而端粹專靜,乳 媼置槃水其前,玩視終日,夜臥常醒。」

《慈聖光獻曹皇后傳》:「慶曆八年正月夜,衛卒作亂,越 屋叩寢殿。后度賊必縱火,陰遣人挈水踵其後,果舉 炬焚簾,水隨滅之。」

《東軒筆錄》:仁宗嘗步苑中,及還宮,顧嬪御曰:「渴甚,可 進熱水。」嬪御進水,且曰:「官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 渴耶?」仁宗曰:「吾屢顧不見鐐子,苟問之即有抵罪者, 故忍渴而歸。」聖性仁恕如此書「蕉盩厔有玉女泉甘洌。」蘇子瞻過此,汲兩瓶去,恐 後復取,為從者所紿,乃破竹作券,使寺僧藏之,以為 往來之信,戲曰「調水符。」

《墨莊漫錄》:「元祐六年七夕日,東坡時知揚州,與發運 使晁端彥、吳倅、晁無咎大明寺汲塔院西廊井與下 院蜀井二水,校其高下,以塔院水為勝。」

《宋史文苑傳》:「秦觀徙雷州,徽宗立,放還至藤州。出遊 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 而卒。」

《林靈素傳》:宣和元年三月,京師大水臨城,上令中貴 同靈素登城治水,敕之,水勢不退。回奏:「臣非不能治 水,一者是乃天道,二者水自太子而得,但令太子拜 之,可信也。」遂遣太子登城,賜御香,設四拜,水退四丈。 是夜水退盡,京城之民皆仰太子聖德。

《老學庵筆記》:「錢遜叔侍郎少時泝汴,舟敗溺水,流二 十里,遇救得不死。旬日猶苦腰痛,不悟其故。視之有 手跡大如扇,色正青,五指及掌宛然可識,若擎其腰 間者。」

韋居聽輿周益公夫人妒,有媵,公盼之,夫人縻之庭。 公過之,當暑,媵以渴告,公以熟水飲之。夫人窺於屏 曰:「好箇相公,為婢取水。」公笑曰:「獨不見建義井者乎?」 《宋史高昌傳》:高昌用開元七年曆,以三月九日為寒 食,餘二社冬至亦然。以銀或鍮石為筒貯水,激以射, 或以水交潑為戲,謂之壓陽氣去病。

《南毗傳》:「南毗國在大海之西南,由三佛齊風颿月餘 可至。其國王每巡行,先期遣兵百餘人持水灑地上, 以防颶風揚沙塵。」

《青溪暇筆》:太宗以北兵渡淮,時無一葦之楫。有人於 囊中取乾豬脬十餘,內氣其中,環在腰間,泅水而南, 徑奪舟以濟北軍。

《歸田詩話》:戴式之嘗見夕照映山,峰巒重疊,得句云: 「夕陽山外山。」自以為奇,欲以「塵世夢中夢」對之,而不 愜意。後行村中,春雨方霽,行潦縱橫,得「春水渡傍渡」 之句以對,上下始相稱。

《蘇談》:武功在章秋治水,久未就功,問於王尚書來,尚 書曰:「分水勢,尋水源。」武功於是先開數渠,引水散為 各支流去而時或泛濫,其害終在再三求源發處不 得,乃投以物,使人離數十里候之,物復浮出,如是者 數處。武功曰:「水流則不受物,源不在是。」再投之一處 不浮。曰:「此乃真水源也。」以百計塞之,皆莫效,下以土 石,若無者。聞一僧有道,武功就往謁之問術,僧不肯 言,強之,但曰:「聖人無欲。」武功歸思而不得,數日忽悟 曰:「此下殆有龍窟,龍所欲者,珠也,吾能使之去。」於是 鑄長鐵柱,洞釜底,貫而下焉。水始受塞,不踰時遂成 平陸。蓋鐵汁能蝕珠,龍愛珠,故去也。武功時時為人 道之。

《語怪》弘治中,有回回入貢,道山西某地,經行山下,見 居民男女競汲山下一池。回回駐行,謂伴者:「吾欲買 此泉,可往與居民商評。」伴者漫往語,民言:「烏有!此買 水何庸?且何以攜去?」回回言:「汝毋計我事,第請言價。」 民笑漫言須十金。回回曰:「諾。」立與之。眾曰:「戲耳,須二 十金。」回回曰:「諾。」即益之。民曰:「戲耳,烏有賣理?」回回怒, 將相擊。民懼,乃聞於縣。縣令亦令紿之曰:「是須三千 金。」回回曰:「諾。」即益之。令又反覆言四千,以至五千,回 回亦益之。令亦懼,以白於府守。令語之:「此真戲耳。」回 回大怒,言:「此豈戲事!汝官府皆許我,我以此已逗留 數日,今悉以貢物充價,汝尚拒我,我當與決戰。」即挺 兵相向,守不得已,許之。回回即取椎鑿,循泉破山,入 深穴,得泉源,乃天生一石池,水從中出,即舁出將去。 守令問:「事既成,無番變,試問此何物耶?」回回言:「若等 知天下寶有幾?」眾曰:「不知。」回回曰:「金貝珠玉,萬寶皆 虛,天下惟二寶耳,水火是也。假令無二寶,人能活耶? 二寶自有之。火寶猶易,惟水寶不可得,此是也。凡用 汲者,竭而復盈,雖三軍萬眾,城邑國都,只用以給,終 無竭時。」語畢,欣欣持之以往。

水部雜錄[编辑]

《易經乾卦》九五《文言》:「水流濕,火就燥。」《大全》吳氏曰: 「濕者下地,故水之流趨之。」

《屯》《象》:「雲雷屯。」坎不言水而言雲者,未通之意。 《蒙彖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程傳艮上坎下,《艮》為 山,為止,《坎》為水,為險。

《需》卦:「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本義坎水在前, 「乾健臨」之,將涉水而不輕進之象。

《訟象》: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本義天上水下,其行相違,作事謀始,訟端絕矣。《大全》楊氏曰:「天 左旋而水東注。」違,行也。平菴項氏曰:乾陽生於坎水, 坎水生於天一,乾坎本同氣而生者也,一動之後,相 悖而行,遂有天淵之隔。丹陽都氏曰:「天為三才之始, 水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

《師》《象》: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程傳「地中有 水」,水聚於地中,為眾聚之象。本義水不外於地,兵不 外於民,故能養民則可以得眾。

《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本義「地 上有水」,水比於地,不容有閒,建國親侯,亦先王所以 比於天下而無閒者也。

坎。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 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 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 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象》曰:水洊至,習坎, 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本義「習」,重習也。「坎」,險陷也。 其象為水,陽陷陰中,外虛而中實也。此卦上下皆坎, 是為重險程傳,坎為水,水流仍洊而至,兩坎相習,水 流仍洊之象也。水自涓滴至於尋丈,至於江海,洊習 而不驟者也。其因勢就下,信而有常。《大全》朱子曰:「水 流而不盈」,是說一坎滿便流出去,一坎又滿又流出 去。行險而不失其信,則是說決定如此。

《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程傳山之峻 阻,上復有水,坎水為險陷之象。上下險阻,故為蹇也。 《大全》張氏曰:「山上有水」者,澗谷之泉,山石礙而止之, 不能流行,其象為《蹇》。

《困》《象》: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本義水下漏則 澤上枯,故曰「澤無水。」

《井象》: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本義:『木上有 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以君養民,勸相者使 民自養』,皆取井養之義。」《大全》朱子曰:「草木之生,津潤 皆上行,直至樹末,便是『木上有水』之義。雖至小之物 亦然。如菖蒲葉,每晨葉葉尾皆有水如珠顆,雖藏之 密室亦然,非露水也。」問:「如此則井之義與木上有水 何預?」曰:「木上有水,便如井中之水。水本」在井底,卻能 汲上來給人之食,故取象如此。問:「程子『井桶』之說是 否?」曰:「不然。『木上有水』,是木穿水中,張上那水。若作汲 桶,則解不通矣,且與『羸其瓶』之說不合也。」

《渙象》: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程傳「風行 水上」,有渙散之象。先王觀是象,救天下之渙散,享帝 立廟係人心,合離散之道,莫大於此。

節象:「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程傳澤 之容水有限,過則盈溢,是有節,故為「節」也。

《既濟》象。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程 傳水火既交,各得其用,為《既濟》。《大全》項氏曰:人之用 莫大於火,而火常生患,善濟火者莫如水,思火之為 患,而儲水以防,使水常在火上,其力足以勝之,則其 患亡矣。

《未濟》象。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程傳 水火不交,不相濟為用,故為《未濟》。火在水上,非其處 也。

《說卦》三章,「水火不相射。」《大全》,「『朱子曰:『水火下然上 沸,而不相滅息也』。」「『射』,音食,犯也』,是『不相害』」;「『『音斁』,是『不 相厭,二義皆通』。」問:「射』二音孰是?」曰:「『音石』。是水火與風 雷山澤不相類。水火本是相剋底物事,今卻相應而 不相害。」問:「若以『不相厭』射而言,則與上文『通氣』」、「『相薄』 之文相類,不知如何?」曰:「『『不相射』,乃下文『不相悖』之意; 『不相悖』,乃不相害』也。水火」本相害之物。便知未濟之 水火、亦是中間有物隔之、卻相為用。若無物隔之、則 相害矣。此乃以其不相害、而明其相應也。

《說卦五章》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 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說卦六章》「潤萬物者,莫潤乎水。」

《詩經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水流滿也。《大全》 蔡氏曰:「水勢朝宗於海,猶諸侯朝宗於王也。」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湯湯》,波流盛貌。

《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流貌。「北流」,豐鎬之間, 水多北流,言小水微流,尚能浸灌也。

《大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泂,遠也。行 潦,流潦也。《大全》孔氏曰:「道上雨水流聚,故曰流潦也。」 曹氏曰:「道上流潦,黃濁不可飲。然蓄之大器,澄停既 久,挹取其清者而注之於此,尚有用也。」

《周禮考工記》:「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至 柔者莫如水」,疑若不能凝矣。然隆冬沍寒,則堅凝而 為冰。既堅矣,疑若不能釋也,及暖氣和融,則復消釋 而為水。凡此皆天時使之然也。

《尚書大傳》。「非水無以準萬里之平。非水無以通遠任 重也。」

《道德經易性》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 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任信》篇:「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圓中則圓,方中則方,擁之則止, 決之則行。」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 功也。夫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

《莊子·逍遙篇》:「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 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 大也。」

《列子說符篇》:白公問於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 不應。白公又問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吳之善 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曰:「淄、澠之合,易牙 嘗而知之。」白公曰:「人故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何為 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

《墨子古語》:「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 容,鏡於人則知吉凶。」

《韓子》:「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澤居苦水者, 買庸而決竇。」

《淮南子俶真訓》:「夫水嚮冬則凝而為冰,冰迎春則泮 而為水,冰水移易於前後,若周員而趨,孰暇知其所 苦樂乎?」

《本經訓》「鑿汙池之深,肆畛崖之遠,來谿谷之流,飾曲 岸之際積牒旋石以純。修碕抑淢,怒瀨以揚。激波曲 拂邅回,以像湡浯。益樹蓮菱,以食魚鱉。鴻鵠鷫鵊,稻 粱饒餘,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此遁於水也。」

《韓詩外傳》「溱與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時,眾士女執蘭 祓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時,穀雨水上,招魂祓除 不祥也。」

劉子《新論通塞》篇:「水之性清,動壅以堤,則波縐而氣 腐。決之使通,循勢而行,從澗而轉,雖有朽骸爛卉,不 能污也。非水之性異通之與壅也,人之通,猶水之通 也。」

《從化》篇:「水之在器,器方則水方,器圓則水圓。」是隨器 之方圓也。

《論衡》:「燧之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天地之間,巧智 所不能與其數乎?然以掌握之中,引類於太極之上, 而水火可立致者,陰陽固相動也。

《物理論》:「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泡之本也。吐元氣, 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

九州之外皆水也。余昔登會稽,仰看南山,見雲如瀑 練,方數十丈,其聲硠磕,須臾,山下居民驚駭,洪水大 至。

《巴志》:江州治塗山,舊有禹王及塗后祠。祠北水有銘 書詞云:漢初,犍為張君為太守,忽得仙道,從此升度。 今民曰張府君祠,下有清水穴也。人以此水為粉,則 膏暉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故世謂江州墮林粉 也。

《抱朴子》:「水出於方,諸方諸方而水不方也。」

黃帝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浮天而載地者,水也。 《秦州記》:成紀縣有石臼,中水深數尺,水旱無增減,故 名其地為天水郡。

《荊州記》:「南陽有菊水,其源傍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 有三十家,不復穿井,即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 壽百餘七十,猶以為夭。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為南 陽令,縣月送三十餘石,飲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廣 父患風羸,於南陽恆汲飲水,此疾遂瘳。此菊食之甘 美,異於餘菊。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置之」 矣。

《岳陽風土記》:傍湘之民,歲暮取江水一斗,歲旦取江 水一斗,較其輕重,則知其年水勢高下。云重則水大, 輕則水小,甚驗。

《拾遺記》:日南之南有淫淵之浦,言其水浸淫從地而 出,以成淵泉。或言此水甘軟,男女飲之則淫。其水小 處可濫觴褰涉,大處可方舟沿泝,隨流屈直。其水激 石之聲,似人之歌笑,聞者令人淫動,故俗謂之「淫泉。」 《述異記》:「一說香水在并州,其水香潔,浴之去病。吳故 宮亦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處,人呼為脂粉塘,吳宮」 人濯妝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古詩云:「安得香水泉, 濯郎衣上塵。」俗說魏武帝陵中亦有泉,謂之香水。 粉水出房陵永清谷,取其水以漬粉,即鮮潔有異於 常,謂之粉水。

《南史袁湛傳》:「湛從孫粲嘗謂周旋人曰:『昔有一國,國 中一水,號曰狂泉,國人飲此水無不狂,唯國君穿井 而汲,獨得無恙。國人既病狂,反謂國主之不狂為狂, 於是聚謀,共執國王,療其狂疾,火艾針藥,莫不畢具。 國主不任其苦,於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君 臣大小,其狂若一,眾乃歡然。我既不狂,難以獨立,比』」 亦欲試飲此水矣。

《異苑》:「乘磯山,下臨清川,昔有漁父宿於川,夜半聞水 中有絃歌之音,宮商和暢,清弄諧密。」

永寧縣濤山有河,水色紅赤,有自然石橋,多魚獺異 禽,陰雨時嘗聞𩊠角聲甚亮。 《名山略記》:「僧權道人居晉安霍山,晨出澗,忽見白水 異常,飲之甘如醴,水過甚迅,器取得少許,以餉陶晉安,不復中飲。權壽百三十歲,不知其終。」

《唐國史補》:「龍門人皆言善游,於懸水,接水上下如神。 然寒食拜必於河濱,終為水溺死也。」

凡造物由水土,故江東宜紗綾,宜紙鏡者,水之故也。 蜀人織錦初成,必濯於江水,然後文采煥發。鄭人以 滎水釀酒,近邑與遠郊美數倍。齊人以阿井煎膠,其 井比傍井重數倍。

《酉陽雜俎》:「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採以膏 車及燃燈,極明。」

《錄異記》:益陽縣在長沙郡界,秦時立此縣,至今不改。 《地理志》云,「益水在其陽」,今則無聞。北臨澬水,源出邵 陵武岡縣界,東北流入洞庭縣治東望時見長沙城 隍人馬形色,悉可審辨。或平旦,或亭午,覽矚移晷,仍 漸散滅。縣去長沙徑道三百里,跨越重山,理絕表顯, 將是山嶽炳靈,冥像所傳者乎?其土謠曰:「長沙益陽, 一時相卬。」昔光武中元元年,封泰山,禪梁父,是日山 靈炳象,搆成宮室。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浮海採藥 於波中,見漢家階基樓觀參差,宛然備矚,公侯第宅 皆滿目。班超在渾耶國,平旦雲霞鮮朗,見天際宮館 嚴列,侍臣左右,悉漢家也。如斯之類,難可審論。 藥水在房州西四十里九室宮亭中,此宮大抵基址 在巨石之上,唯藥水一穴,徑二尺已來,乃是土井,深 三四尺,水常數寸,不耗不溢。古老相傳云,昔有二鵠, 栖於雙柏之上,時飲此水,居人因取飲之,有疾皆愈, 以淬刀劍,銛利倍常,因名藥水。雙相夾井,至今猶在。 魏周之間,敕搆宮宇,以其山有九處神仙洞,因名九 室宮。宮北五里有湯口村,昔有溫湯,院宇崇麗,郡人 浴於此。廬陵王在郡之日,愛女年幼,浴於湯中,遇癘 而夭。自此湯泉涸竭,今為陵陸矣。初,女歿之後,密夢 於其父云:「湯下陰闇,願置燈以照之。」王命樹九幽燈, 晝夜照灼。今並泯滅,無復舊址,但號湯口村焉。 六時水,青城山宗元觀南二里已來,有峭崖,面對觀 中,高五百餘尺。其山崖上有「授道壇,昔甯真君與軒 轅黃帝授道之所。下澗底有石龕,元宗皇帝御真,每 日六時從崖上,自然有水出,至今不絕,時人游禮見 焉。」

《玉堂閒話》:漏澤,據酈元注《水經》云:「姚墟東有漏澤,方 十五里,綠水泓澄,凡三大澤,曲際有阜,俗謂之媯亭。 側有三石穴,廣員三尺,而有通否,水自盈漏,漏則數 夕之中,傾竭陂澤中矣。左右居人識其將漏,預以水 為曲拔,物障穴口,魚鱉異鱗,不可勝載矣。」今按:此澤 漏凡穴區別,所謂車箱漏、鼓漏、土漏、雞漏、豬漏,春夏 積水,秋冬漏竭,居人知之,不過三日之中俱盡。在今 兗州泗水縣治東七十里。又兗州東南接沂州界,有 陂周圍百里而近,恒值夏雨,側近山谷間流注所聚 也,深可袤丈,屬春雨,即魚鱉生焉。或至秋晴,其水一 夕悉陷其下而無餘,故彼之鄉里,或目之為「漏陂」,亦 謂之「陷澤。」其水將漏,即有聲聞四遠數十里分,若風 雨之聚也。先迴旋作渦勢。然後淪入於穴。村人聞之 日,「必具車乘及驢駝。競拾其魚鱉。輦載而歸。率一二 歲陷。莫知其趨向及穴之深淺焉。」

《皇極經世》:「水遇寒則結,遇火則竭,從其所勝也。」 東坡《志林》:「時雨降,多置器廣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 以潑茶煮藥,皆美而有益,正爾食之不輟,可以長生。 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藥也。乾以九二化離,坤以六 二化坎,故天一為水。吾聞之道士,人能服井花水者, 其熱與石硫黃、鍾乳等。非其人而服之,亦能發背、腦 為疽。」蓋嘗觀之。又分至日,取井水儲之有方,後七日 輒生物如雲母狀。道士謂水中金可養鍊為丹,此固 嘗見之者,此至淺近,世獨不能為,況所謂元者乎? 《夢溪筆談》:信州鈆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 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 為銅,水能為銅,物之變化,固亦不測。按《黃帝素問》有 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氣,在天為濕,土能生金石,濕亦 能生金石,此其驗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為鍾乳殷 孽,春秋分時,汲井泉則結石花,大滷之下則生陰精 石,皆濕之所化也。如木之氣,在天為風,木能生火,風 亦能生火,蓋五行之性也。

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地,皆是流水,世傳 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謂之 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上吐,皆取濟 水,性趣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今《醫方》 不載此意。

「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舉數處。趙晉之間有清 漳、濁漳,當陽有漳水,灨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 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 郡有洛水,沙縣有洛水」,此概舉一二耳,其詳不能具 載。予考其義,乃清濁相蹂者為漳;章者,文也,別也。漳 謂兩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別也。清漳、濁漳合於上黨 當陽即沮、漳合流;灨上即漳、灨合流。漳州予未曾目 見。鄣郡即西江合流,亳漳即漳、渦合流,雲夢即漳、鄖合流,此數處皆清濁合流,色理如螮,蝀數十里方混 如璋,亦從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執。《詩》云:「濟濟辟王, 左右趨之。濟濟辟王,左右奉璋。」璋,圭之半體也,合之 則成圭,王左右之臣合體一心,趣乎王者也。又諸侯 以聘女,取其判合也。有事於山川,以其殺宗廟,禮之 半也。又牙璋以起軍旅。先儒謂有鉏牙之飾于剡側, 不然也。牙璋,判合之器也,當於合處為牙,如今之合 契。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 之法也。洛與落同義,謂水自上而下,有投流處。今淝 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補筆談》:孫思邈《千金方》:「人參湯須用流水煮,用止水 則不驗。」人多疑流水無異。予嘗見丞相荊公喜放生, 每日就市買活魚,縱之江中,莫不洋然,唯鰌䱉入江 水輒死。乃知鰌䱉但可居止水,則流水與止水果不 同,不可不信。夫魚生流水中則背鱗白,生止水中則 背鱗黑而味惡,此亦一驗矣。謂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蓋流水之魚,品流自異。

士人,李嘉祐中為舒州觀察支使,能為水丹。時王荊 公為通判,問其法,云:「以清水入土鼎中,其下以火燃 之,少日則水漸凝結如玉,精瑩駭目。」問其方,則曰:「不 用一切,但調節水火之力,毫髮不均,即復化去,此坎 離之粹也。」日月日各有進退節度,予不得其詳,推此 可以求養生治疾之理。如仲春之月,草木奮發,鳥獸 「孳乳」,此定氣所化也。今人於春秋分夜半時,汲井水 滿大瓮中,封閉七日,發視,則有水花生於瓮面,如輕 冰,可採以為藥。非二分時則無,此中和之在物者。以 春秋分時,吐吸嚥津,存想腹胃,則有丹砂自腹中下, 璀然耀日,術家以為丹藥,此中和之在人者。凡變化 之物,皆由此道。理窮元化,天人無異,人自不思耳。深 達此理,則養生治疾,可通神矣。

《雲麓漫抄》:「陸羽別天下水味,各立名品,有石刻行於 世。《列子》云:『孔子淄、澠之合,易牙能辨之。易牙,齊威公 大夫。淄、澠二水,易牙知其味,威公不信,數試皆驗。陸 羽豈得其遺意乎』?」

《筆記》:南方之人謂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謂水皆曰河, 隨方言之便,而淮濟之名不顯。司馬遷作《河渠書》,并 四瀆言之。《子虛賦》曰:「下屬江河,事已相亂。」後人宜不 能分別言之也。

《演繁露》:世傳水之好者,比他水升斗同而銖兩多,故 宣州漏水有秤,為此也。杜牧《罪言》曰:「幽、并二州,程其 水土,與河南等,常重十二。」然則不獨水有輕重,土亦 然也。

臆乘枉渚岐。注:陸士龍《答張士然詩》:「通波激枉渚。」五 臣注:「枉渚是今曲池之義。」《楚辭·九章》云:「發枉渚。」又小 灣曰枉渚。郭璞《江賦》曰:「因岐成渚。」云岐,山岸曲處,江 水潮,因曲成渚,此又岐渚也。

《江漢叢談》:「醴陵縣有綠水,可以寫字,即儒學泮池是 也。遇雨連陰則色淡。」

《大觀茶論》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 為難得。古人品水,雖曰「中泠惠山為上」,然人相去之 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即井水 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 汙,雖輕甘無取。

《玉澗雜書》:「有山處常患無水,雖有水而涸集不時,亦 不足貴。此山左右兩大澗,右自大塢歷圓證寺,少折 而東,經先大夫塋前去,復折而西,最盛。左自桃花塢 歷趙氏墓之西,玲瓏山背,又經朱氏墓南,復折而西, 雖不及右澗之盛,然冬夏亦未嘗竭。二水皆會於石 橋之下,合流西出,則張文規所名浮空潭」也。壬寅、癸 卯之冬,春不雨,連數月,溪流減七尺,城中井泉多竭, 而二泉獨如故。朱氏小樓正在石橋下,疊石束澗流, 跨橋其上,與石橋相直,殊可喜。五月十一日,既雨,踰 旬始霽。與客往過之,眾流參會,自石橋奔衝而下,雷 奔電激,坐語幾不相聞。客有常至廬山三峽橋者,以 為絕似,但差小耳。明日夜月出,復再往。風景清潤,天 無片雲,複流叢竹交翳,月光與竹颭鑠相照射,濺流 及衣裾,不覺至夜分乃歸。吾山居來得此殆無幾也。 彥周《詩話》: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寫 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花,週遭俯 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也。其後云:「攀條弄芳畏婉 娩」,已見「黍雪盤中毛。」事見《家語》。

《避暑錄話》:莊子言蹈水有道曰:「與濟俱入,與汨偕出。」 郭象以為磨翁而旋入者,濟也,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今人言汨沒,當是浮沈之意。

《物異考》「魯襄公時,穀洛二水𩰚,將毀王室。後數年有 如日者,五出於水。秦武王時,渭水赤三日。昭王時又 赤三日,秦遂亡。漢安帝時,水赤如血,鄧后專政,苻堅 遙見地色如水,謂之地鏡,堅遂死。紹興中,田水如為 物所吸,聚而直行,平地數尺。程氏井水溢,亦高數尺, 矯如長虹,聲如雷。二水相𩰚,十刻各退歸舊處」,乃解。 《地理通釋六典水部》「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凡天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絕 域,不可得而知。其江河自西極達於東溟,中國之大 川也。其餘百三十有五水,是為中川。」桑欽,《水經》所 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

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為「小川。」酈善長注《水經》 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若渭、洛、汾、濟、漳、淇、淮、漢,皆亙達方域。《唐志》《水經》桑欽 撰,舊志郭璞撰。《通典》云「《水經》不詳所撰名氏,亦不知 何代之書。」《經》云:「壽張,光武更名臨濟,安帝更名湖 陸,章帝更名永安,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 今攷《經》云:「武侯壘,諸葛武侯也。」又云:「魏興,安陽縣,魏 興郡分漢中所立也。又改信都,從長樂,晉太康五年 事也。」又云:「河水北薄骨律鎮城,元魏鎮名也。」然《水經》 非後漢人所撰。桑欽君長,漢成帝時人,見《儒林傳》。《隋 志》不言桑撰。

《程子》曰:「唐土德,少河患,本朝火德,多水災。」

《何子雜言》:「北方水之大者惟河,故北方之水通曰河。 南方水之大者惟江,故南方之水通曰江。濱海之水 皆曰海,濱湖之水皆曰湖。」

五色線袁家渴,見柳子厚集楚越之間。《方言》謂水反 流者為渴云,音若衣褐之褐。

《空同子》空同子圍爐而觀銅瓶之水,熱極,響轉微,乃 喟然而嘆曰:「嗟!至寶不耀,至聲無聞,天之道哉!天之 道哉!凡欲人知者,非足者也;凡人不知而悶者,欲人 知者也。」

《谿山餘話》:天下水各不同,而篙師柁工不相為用。鄧 栟櫚稱閩水曲折行亂石間,鼎烹雪噴,相應而起,親 見之方知其工。

賢弈楊用修紀安寧州潮泉,一日三溢三醮。連洲水 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貴州城外有漏汋,一日 百盈百竭,應漏刻焉,可謂奇聞矣。因筆之。

《玉堂漫筆》:「薛文清公觀崖石,每層有紋橫界而層層 相沓,謂為天地之初,陰陽磨盪而成,若水之漾沙,一 層復一層也。殊不知實是水所漾耳。蓋天地之初,混 沌一物,惟有水火二者。開闢之際,火日升,水日降,而 天地分矣。凡山阜皆從水中洗出,觀江河間沙洲可 見。余嘗謂水,天下之至高者也;山,天下之至卑者也。」 故海底有石,而山巔有水。然水亦實至高,霜露雨雪 是也。

「天包地外,水在地中」,恐名理亦未盡。天包水外,水包 地外,地水皆在天中。《晉志》述黃帝書曰:「天在地外,水 在天外。」水浮天而載地,恐亦難據。使天果有外,恐只 是氣耳,豈容有水耶?氣無窮,理亦無窮,卻倒說。 《燕閒錄》:「晉水澗類閩越,而悍濁怒號特甚,雖步可越 處,輒起濤頭作漰湃,源至高故也。夏秋間為害不細, 以無」堰堨之具爾。予行三晉諸山間,嘗欲命緣水之 地聚諸亂石,倣閩、越間作灘,自源而下,審地高低,以 為疏密,則晉水皆利也。有司既不暇及此,而晉人簡 惰,亦復不知所事,甚為可恨。閩諺云:「水無一點不為 利。」誠然。亦由其先有豪傑之士作興,後來因而修舉 之,遂成永世之業。故予謂閩水之為利者「盈科後進; 晉水之不為利者,建瓴而下爾。」

「水潤下」,情也。性最上,故雨露自高降,而露又高。凡水 失其情,則潰決之禍甚烈,性上故也。

《清暑筆談》:「晨起取井水新汲者,入淨器中,熟數沸,徐 啜徐漱,以意下之,謂之真一飲子。蓋天一生水,人夜 氣生於子,平旦穀氣未受,胃臟沖虛。服之能蠲宿滯 淡滲以滋化源。」

《雞距集》:宋王安石《水記》:「太湖上,羅浮次之,天竺又次 之,餘為下。」

「推篷寤語,水緩則流直,水急則流曲,所以江水直,河 水曲,有由致也。非獨江河,即小江、小河凡緩者皆直, 急者皆曲。直者徑直而流易,曲者迂迴而流難。今堪 輿家水喜曲而惡直者,正謂水曲則流,環抱而有情 也。黃河之水,縈迴九千里,利濟、冀、幽、并、燕、青、齊諸方 者,曲故耳。此可見雖由天造,其實由水性之自造也。」 《讀史訂疑》岑嘉州詩「魚龍川北蟠谿雨,鳥鼠山西洮 水雲。」以魚龍對鳥鼠,絕工。然讀《水經註》,方知魚龍乃 龍魚也。水出五色魚,俗以為靈,故稱龍魚水,又曰龍 魚川。嘉州去道元未遠,身所經處,豈當倒呼?定是後 人校書者誤易之耳。校刻岑詩者仍當作「龍魚」為是。 「是水」,《一統志》亦不載,又一缺典也。杜詩:「水落魚龍夜, 山空鳥鼠秋」亦然。未知竟是誰是。

《瓶史》:京師西山碧雲寺裂帛湖水、龍王堂水,皆可用。 一入高梁橋,便為濁品。凡瓶水須經風日者,其他如 桑園水、滿井水、沙窩水、王媽媽井水,味雖甘,養花多 不茂。苦水尤忌以味特鹽,未若多貯梅水為佳。貯水 之法,初入甕時,以燒熟煤土一塊投之,經年不壞,不 獨養花,亦可煮茶。

《煮泉小品》,「有黃金處,水必清;有明珠處,水必媚;有孑 鮒處,水必腥腐;有蛟龍處,水必洞黑」媺惡,不可不辨也。

「病榻手欥。」酈道元《水經注》形容水之清徹云:「分沙漏 石。」又曰:「淵無潛甲。」又曰:「魚若空懸。」又曰:「石子如樗蒲。」 皆極造語之妙。

書蕉:《佛經》:「大仙彼界有池,隨月增減。其水有八功德: 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噎,八除病。」西山 有寺名安德,正取此義。作記者以神功至德敷衍,可 笑。

銷夏,佛氏有水觀,初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 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 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 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 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 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 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光,其光如華, 又似星月,懸去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 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 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太平清話》:「水無美惡,以活為上。」

水部外編[编辑]

《十洲記》:「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十里,去南岸十萬里。 上有五芝元澗,澗水如蜜漿,飲之長生,與天地相畢。 服此五芝,亦得長生不死,亦多仙家。」

《洞冥記》:「甜水去虞淵八十里,有甜溪水,味如蜜。東方 朔游此水,得數斛以獻帝,投水於井。井水常甜而寒, 洗沐則肌理柔滑。」

《拾遺記》: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 其色若火,晝則通曨不明,夜則照耀穴外,雖波濤灌 蕩,其光不滅,是謂陰火。當堯世,其光爛起,化為赤雲, 丹輝炳映,百川恬澈,游海者銘曰「沉燃」,以應火德之 運也。

《三餘帖》:半陽泉:世傳織女送董子經此,董子思飲揚 北水,與之曰:「寒。」織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熱。」乃拔六英 寶釵,祝而畫之,於是半寒半熱,相和與飲。

《高道傳》:「李生不知何許人,與李羲範善,一夕詣別曰: 『某受命於冥曹,主給一城內戶口逐日所用之水,今 月限既畢,不可久住,後三日死矣。所缺者顧送終乏 人,少一千錢,託道兄貸之。因曰:人世用水不過日用 三五升,過此極有減福折算切宜慎之』。」

《括異志》:「零陵太守有女,悅父書吏,無計得偶。使婢取 書吏所飲餘水飲之,因有娠,生一男。數歲,太守莫知 其所從來。一日使是男求其父,兒直入書吏幄中,化 為水。父大驚,問其女,始言其故,遂以女妻之。」

「珍珠船」「水君」狀如人乘馬,眾魚導從,一名「魚伯。」有人 見之,人馬皆有鱗甲,如大鯉,手足耳目鼻與人不異, 視人良久,乃入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