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慕夏堂文集/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慕夏堂文集

作者:金漢祚
1798年

夫人之秉彝良心。不以中夏人而有餘。不以蠻夷人而不足也。以其所習之異而流風之殊。故中夏之人。終於禮義之人。蠻夷之人。止於左袵之人也。苟能改其俗變其風。則昔之蠻夷者。可化爲禮義也。向之左袵者。可以爲中夏也。惟我先祖正憲公。生於蠻夷之鄕。長於左袵之俗。有意於變其所習之俗。而慷慨不已。有意於改其左袵之風。而慕仰中夏。假一時先鋒之將。傳千載變夷之稱。猗歟休哉。豈不盛耶。公幼有壯志。勇氣膽力。超羣出類。忠義堂堂。得諸天性。平生所願者。只在於慕中夏之衣冠威儀禮樂文物。故渡海卽日。講和於東土。非但悅周公孔子之道也。要使子孫遺托禮義之邦。則其慕夏之深切。志慮之遠大。固是出尋常萬萬者也。誠非後孫之所可評到。而謹讀公之所著遺文及家訓。則雖生乎數百載之下。而如待膝下也。惜乎。公之遺文筆迹。不特積箱盈笥。而緣於子孫之殘劣。由於中葉之失火。所藏遺跡。存一二於千百。爲子孫痛悼之情。彌日彌篤。噫公以覊旅一身。出入乎壬甲丙三賊之亂。累立奇功大勳者。無愧乎古將軍之成功也。扶植春秋之大節者。亦何愧於魯連之蹈海乎。嗟乎。論公勳業之赫赫。語公忠義之凜凜。則贈秩追謚之恩。俎豆血享之典。尙欠於聖世褒忠奬功之下者。雖緣子孫之誠淺。而亦由登途人之無聞於楓陛也。蔀屋之下。此恨曷極。嗚呼。惟我父祖以上。以公之勳業忠義。爲其上達天門。奔走跋涉於京鄕者三世于今矣。欲言祖與父辛苦之狀飮恨之事。則淚先零於語前。膓欲摧而肝裂。噫往在二去丙申。從曾祖諱汝重汝采氏。與余祖父。不避風雨。不顧寒暑。草行露宿於山野之間。故爲祟於奇疾之纏身。惟我祖父飮恨而卒。粤在辛巳。先君與再從叔諱致浣氏千里𮖐足。寸進戾洛者。非止一二三四。而終未上達。日夜涕泣。痛結中腸。亦爲飮恨而卒於乙酉。哀哀痛矣。惟我兩世。飮恨抱痛而捐背。則九原之下。必不瞑目。爲子孫痛骨罔極之悲。如天無涯。如海無底。而又於壬辰再從叔諱致浣氏。逗遛京師。至于丙申五年之間。亦不得上達。抱寃歸來。可勝痛哉。可勝悲哉。不肖孫漢祚以妙年稚齡。徒知讀書。而及讀正憲公遺稿。又痛兩世之飮恨。悄然若失。蹶然而起。虗牕素月。撫膺長歎。谷風陰雨。擊節下泣。夜不能寢。食不能味。如狂如癡。席不暇暖。趨謁祠宇。少紓悲懷。而及其身安氣怡之後。則心以誓天。死以爲限。先祖功勳忠義。若未顯揚。則亦以何顔歸拜於先靈乎。雖然天門之九重邃遠。微誠之感人不切。又安知非繼兩世飮恨而死耶。噓唏痛矣。可勝歎哉。大抵吾家蹈襲乎慕夏公之忠義。仰慕乎慕夏公之軍功者。世世同此志。家家同此志矣。曩在戊申凶逆鴟張。國內騷擾。惟我曾祖昆弟及諸從二十七人。聞變於鄕曲。倡義起軍。以討逆報國誓於諸軍。行至大丘琴湖江七十里之程。而聞得凶逆之就殲。始知國家之回泰。而旋卽撤兵。噫以其時晩之致。不有寸功銖勳。何必更提。而吾先祖髫齡慕夏之節。三亂挺身之忠義。實爲百代之矜式。而士林立祠之議。定亦已久。然而以口碑而已。曾無實蹟所錄。故因循未克者。積有年所。而徒切慨歎矣。何幸戊申不肖與三從祖諱夏璉氏再從叔致浣氏。有事洛中。適逢龍岡居金兵使應瑞公後孫思訥。始陳世誼之多少。語及遺錄之在案。異哉。此可謂杜征西之沉碑也。其爲驚喜。何可勝言哉。不肖與之偕往奉還。試一開卷。則吾先祖一生志節事業。曉然復著。士林立祠之議。始自完定。爲鄕道狀於己酉。營廟宇於庚戌。而事巨力綿。至甲寅而落成。十月日利行奉安之禮。始信時有早晩之語。而天佑神助之力。抑亦大矣。豈不休哉。豈不美哉。然敢以先公遺稿爲實錄。後日裒輯爲附錄。以成上下篇。而見聞謏寡。烏得免闕略之責耶。自不勝罪悚罪悚爾。

崇禎紀元後一百七十一年戊午三月上澣。六代孫漢祚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