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慕夏堂文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慕夏堂文集
慕夏堂年譜
作者:金忠善
1798年
族譜舊序

皇明神宗皇帝萬曆二十年壬辰我宣祖大王二十六年公二十二歲夏四月十三日。公以日本右先鋒將。領兵三千。渡海下陸於釜山。下令軍中曰凡入人之國。利人土地。貪人財貨。以殺戮搶掠爲主者。兵家大忌。汝等但以堂堂之旗。井井之陣。厲氣蓄銳。以待將令。先時關伯平秀吉。使淸正大起兵。託以假道朝鮮。乞貢天朝云。而其實欲先陷朝鮮。跳踉大明之意也。公素探其計。不欲聽命。而慕夏之意。適平生蓄積。強從先來。屯兵釜山。見風土文物。果如所聞。决定向化之意。十五日揭榜書而以無戰伐之意。曉諭民間。使安接之。二十日移書本國節度使講和。于時蔚山郡守李彦諴。爲本兵營左衛將。率郡兵馳往東萊。見賊勢大鴟。惶㥘逃死。邊民大潰。公將蓄銳奮擊之除。蔚山郡人徐仁忠,徐夢虎。亦慷慨士。募集死士。卽與公相逢。合謀幷力。大破兩路諸賊。體察使並以公向化立功之意。啓達于行在所。上聞而嘉之。卽命乘馹上來。引見試藝後。大加寵異。命除嘉善。以南垂一面防禦之責。特命歸陣。○秋九月。本道廵察使金晬。以前萬戶金太虗爲蔚山假郡守。使集散亡餘卒。與前縣監朴弘春,前奉事全應忠追擊東萊梁山機張之賊。以公之器械精銳。常爲前鋒。一朔之內。連捷七八戰。獻䤋相屬。還屯蔚山。十一月。公以本國器械之不利。上書于本道兵營。因於各道各陣。以鳥銃搗藥之法敎諭致銳。

二十一年癸巳。公二十三歲正月聞平壤賊小西飛爲金應瑞所斬。驚喜不已曰吾之隱憂。旣已除之。幸也。○二月謁招諭使於八莒。○四月十八日。諸賊水陸四道幷進。公移陣慶州。蔚山郡守金太虛與徐仁忠亦移陣慶州。協力接戰于利見㙜中洋及鳳吉里小烽㙜。獻䤋三百餘級。都元帥權慄,御使韓俊謙。幷爲馳啓。金太虗,全應忠,徐仁忠,朴弘春幷錄原從一等。公則特賜姓名。加資資憲。○八月右兵使金應瑞聞公盛名。移書邀見。有此後隨事相議之約。

二十二年甲午公二十四歲○公與本道兵使金應瑞。連營留陣。一日兵使問于公曰賊酋平行長與義智調信等。邀我於咸安谷峴。其意安在。公可想得否。公曰他人有心。卒難預料。而似不過天朝許貢封王之事及與朝鮮講和之事。然此賊等燬我九廟。夷我二陵。東萊平壤之陷。極爲酷毒。則此實不共戴天之讐。豈可副渠等之所願乎。且天朝兩提督八摠兵方連續出來。當抄滅渠等而後已。然惟在公裁處耳。

二十三年乙未。公二十五歲時大駕已爲還都。西北諸賊爲天兵所逐。稍稍南下。往往屯聚於沿海。其摧挫可知。事當乘釁襲破。而旣無目前之急。則亦當按甲休兵。以待上令。移陣蔚山府。日事鍛鍊蓄銳而已。

二十四年丙申公二十六歲時賊酋玄蘓,竹溪等。招集各處零賊。衆猶數三萬。壘居堅守。而公之麾下將士按甲蓄銳久矣。士皆皷勇願爲之用。故公携兵至壘下。時紅衣將軍郭再祐爲義兵都元帥。以李光岳爲副將。金德齡爲別駕。水陸並進。迫逼壘下。已近十餘日。而玄蘓等堅壁不出。兩軍挑戰萬方。而以死自守。末如之何。義兵以糧盡還師。公亦還軍甑城。

二十五年丁酉公二十七歲春二月。右兵使金應瑞移書邀公。言再昨譯倭要時羅以平行長言來曰。今和事不成。全由於淸正。吾甚疾之。而朝鮮及上國騷擾之事。亦莫非淸正惹起之事。而今當再出。預整舟師。邀擊海中。可以破殺之。而水戰之才獨有統制使李舜臣。吾輩則下陸後自有勦滅之策。且公則不探賊中之勢。而必也坐以想得。公須預料凡百。以收下陸後全功云。公曰諾。因以死相誓。而蓄銳以俟之。○秋八月。淸正又大擧兵出。兵勢倍前。玄蘓等恃其方。且積怒於公之往日逼城挑戰之事。以兵追公甑城。對壘屯兵。翊日不戰而引兵向金海去。○冬十月。麻提督使金應瑞擊甑城賊。違提督節制。見破而還。提督怒甚。將行軍律。公作軍令狀請於提督曰。破軍將應瑞則小將主人。而今將被律云。不忍坐視其死也。願挺身出戰。斬倭將頭。以贖其死。提督壯其言而許之。公勦擊其賊。斬首數千級而贖應瑞之命。

二十六年戊戌公二十八歲○春正月。公以麻提督令。擊倭將義智於甑城大破之。○時右道賊踰洛東江下流。自靈山,昌寧,玄風,密陽,淸道。日夜搶掠。至于慶山大丘之境。都元帥權慄啓曰。今賊勢如此。都元帥不能驅出。見在諸將中惟郭再祐金應瑞可當其任。而郭再祐以服制不起。請以金應瑞留陣大丘云云。公聞之自願。卽日移兵留陣密陽。去來淸道而勦擊。兩邑賊遂遁他邑。

二十七年己亥公二十九歲○公請體察使柳相公成龍曰。前到淸正。今復再出。而到今兵勢。可謂稍挫。其鋒不足憂也。而此後早晩之間。更有淸正是可慮也。不虞之備。不可不飭。願得體察之命。與金繼守,金繼忠等分往各道各邑各陣。摘奸軍機。而其中砲丸之小者多之。不精者精之。以爲苞桑之戎。體察許之。分送金繼守等。而公亦以兵行行。且戰且廵。

二十八年庚子公三十歲是歲倭兵檄歸本國。各陣亦罷。公曰居然八年之間。吾之志願畢矣。能事畢矣。而但故國遠矣。親戚絶矣。吾安歸焉。吾安放焉。謝絶故國。非李陵之不敢歸也。覊旅朝鮮。非蘓武之所幽囚也。去國之懷。雖無可言。出谷之意。已所蓄積。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何處不宜謝功名之地也。何處不宜寄巢穴之地乎。遂於最頂之南友鹿之洞。見溪山秀麗。洞壑靜僻。乃誅茅搆木。娶仁同張氏晉州牧使春點之女以爲配。

二十九年辛丑公三十一歲公曰嗟呼。他人有心。誰能度之。惟我謝絶故土。覊旅客地之意。想必料得者鮮矣。遂結茅屋數間。揭以慕夏。記以見志於世。

三十年壬寅公三十二歲公於遊閑之假。作家訓以提子孫。搆約條以講鄕里。時時漁于水獵于山。優遊自適焉。

三十一年癸卯公三十三歲時北警歲起。宸憂正切。公以防禦失策陳䟽。而自願十年仍防。

三十二年甲辰公三十四歲時倭賊中被虜人金尤若。聽賊潛囑。自馬島來言倭復入冦。朝廷患之。議遣使日本。而天使李宗城敗歸之後。人皆憚行。謂倭重佛。以僧人惟政爲上使。又謂倭嘗敬畏金應瑞。以爲副价入送日本。金應瑞以此裁書于公。公修答而有許多文字。曾託於大人案下等語。

三十三年乙巳公三十五歲○在仍防所。

三十四年丙午公三十六歲○在仍防所。

三十五年丁未公三十七歲○在仍防所。

三十六年戊申公三十八歲○在仍防所。○二月朔日。宣祖大王昇遐。公以金繼守等代領其衆。使之防禦。卽爲上來。因山後下去仍防所。

三十七年己酉公三十九歲○在仍防所。

三十八年庚戌公四十歲○在仍防所。

三十九年辛亥公四十一歲○在仍防所。

四十年壬子公四十二歲○在仍防所。

四十一年癸丑公四十三歲以仍防十年。邊憂寢熄之由啓聞。而振旅還朝。自上引入後苑。大設犒饋。因加正憲。敎旨中御筆特書自願仍防。其心可嘉。公陳疏謝恩而卽歸鄕里。

四十二年甲寅公四十四歲○在鹿門田舍。

四十三年乙卯公四十五歲○在鹿門田舍。一子敬元生。

四十四年丙辰公四十六歲○在鹿門田舍。

四十五年丁巳公四十七歲○在鹿門田舍。二子右祥生。

四十六年戊午公四十八歲○在鹿門田舍。

四十七年己未公四十九歲○在鹿門田舍。

泰昌元年庚申公五十歲○在鹿門田舍。三子敬信生。

天啓元年辛酉公五十一歲○在鹿門田舍。

二年壬戌公五十二歲○在鹿門田舍。

三年癸亥我仁祖大王元年公五十三歲○在鹿門田舍。四子繼仁生。

四年甲子公五十四歲○三月副元帥适擧兵犯北闕。上幸公州。都元帥張晩擊斬之。适將徐牙之素稱飛倭。亡命南下。公追斬於密陽嶺南藪獻馘。上奇之。以牙之田民賜牌。公陳疏還牌。

五年乙丑公五十五歲○在鹿門田舍。

六年丙寅公五十六歲○在鹿門田舍。

七年丁卯公五十七歲○在鹿門田舍。五子敬仁生。

崇禎元年戊辰公五十八歲○在鹿門田舍。

二年己巳公五十九歲○在鹿門田舍。

三年庚午公六十歲○在鹿門田舍。

四年辛未公六十一歲○在鹿門田舍。

五年壬申公六十二歲○在鹿門田舍。

六年癸酉公六十三歲○在鹿門田舍。

七年甲戌公六十四歲○在鹿門田舍。

八年乙亥公六十五歲○在鹿門田舍。

九年丙子公六十六歲○在鹿門田舍。聞虜警急。不待召命。星夜馳赴京師。大駕已播南漢。直赴雙嶺。與左右兵使分營各陣。邀擊虜兵大破之。積屍如山。虜卽鳴金而退。以後隊爲先鋒。移犯右兵使陣。公又追擊。虜兵幾敗。火藥庫偶然失火。士張空拳。官軍合沒。公使所領兵斬賊鼻。各充戰帒。扈從次入南漢。則和議已成。投散帒鼻。發聲大痛曰何使禮義邦君臣。屈膝於犬羊之前乎。春秋大義。到此掃地。然勢莫之何。以兵留陣。以待虜還而南下。

十年丁丑公六十七歲○在鹿門田舍。

十一年戊寅公六十八歲○在鹿門田舍。

十二年己卯公六十九歲○在鹿門田舍。

十三年庚辰公七十歲○在鹿門田舍。

十四年辛巳公七十一歲○在鹿門田舍。

十五年壬午九月三十日。卒于鹿門田舍。一時縉紳驚怛不已。鄕里共井。如悲親戚。越明年癸未正月日。葬于三頂山壬坐之原。崇禎後二十七年己酉竪碣。行郡守兪柲所撰。後人多有立祠之意。而積年兵火之餘。公之實錄事蹟。散出未裒。有議未就者久矣。我英廟朝五十二年丙申二月十八日。三南儒生合疏請褒伏閤。而奄遭天崩之痛。未得登撤。可勝惜哉。當宁十三年己酉。公之實錄全帙。幸而覔出於龍崗金將軍遺篋。此非本孫。金漢祚之偶然覓得。至諴感神。天牖其衷。然後公之事蹟功勞悉暢。鄕議道論。一時齊發。呈于營府。請聞宸陛。其後甲寅十月二日。建祠奉安。又後四年戊午。刊印文集。而始撰公年譜。盖自萬曆壬辰。至于今年戊午。已過二百有餘歲。其間家乘逸矣。國史秘矣。有難裒輯攟摭歷叙公平生。而公之志節功勳。爲人口碑譚。至于今娓娓。及其微事細節。亦有考證於稗記瑣錄者。窮搜廣引。作爲此書。而二百年前遠久之事。闕漏頗多。鄭重甚難。可勝慨然。噫公之表表可傳於世者。想必不止於此。而窮鄕後生。見聞謏寡。不能一一搜錄。惟願世之博學君子。如有見聞於公之遺蹟者。隨補闕略。益暢公遺烈。是竢是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