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康熙字典/巛部/巛部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编辑]

《唐韻》川本字。
《說文》巛,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𡿨巜距巛。言深𡿨巜之水會爲巛也○按《書·舜典》今文𡿨巜作畎澮,巛作川。文異義同。又《字彙補》古文鬊字。註詳髟部九畫。

𡿦[编辑]

《玉篇》古文坤字。
《廣雅》柔也,順也。
《後漢·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𡿦,乾𡿦有文,故上衣𤣥,下裳黃。
《北史·魏文帝紀》太和三年,𡿦德六合殿成。

𡿧[编辑]

《唐韻》災本字。
《說文》𡿧,害也。从一雝川。春秋傳曰:川雝爲澤凶。
《玉篇》今通作灾災。詳見火部災字註。災字原从𡿧作。

𡿨[编辑]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𠀤姑泫切。與畎同。
《說文》水小流也。周禮,匠人爲溝洫,㭒廣五寸,二㭒爲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𡿨。倍𡿨謂之遂,倍遂曰溝,倍溝曰洫,倍洫曰巜。○按《考工記》今文𡿨作𤰕,巜作澮,文異義同。

[编辑]

《唐韻》《集韻》𠀤古外切,音儈。與澮同。
《說文》水流澮澮也。方百里爲巜,廣二尋深二仞。又《集韻》呼官切。音歡。濡也。

[编辑]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緣切,音穿。
《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
《爾雅·釋水》湀闢流川。
《註》通流。
《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
《又》過辨回川。
《註》旋流。
《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
《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
《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又《禹貢》奠高山大川。
《傳》大川四瀆。
《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
《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
《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又三川,郡名。
《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
《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
《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又四川,省名。
《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又口川。
《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朱子詩》口川失自防。又川衡,官名。
《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又竅也。
《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
《註》川,竅也。又叶樞倫切,音春。
《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
《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