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峿堂集/卷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六 峿堂集
卷十七
作者:李象秀
1900年
卷十八

雜著[编辑]

行舟解辛丑[编辑]

利惟難居。曾不旋踵而害立至。惟智者能悟焉。故知足而止。見幾而擧。其非善於爲利者歟。夫行舟者。操舵運楫。涉千仞之淵而不懼者。以其利近而害遠。且恃其水方無患也。大舟其載物也厚且重。故非大風莫能動。於是見小者眇然笑之。及其敗也。小者喪百斛。大者乃喪萬斛。其喪一也而大小有間焉。且夫張帆擧槳。至于中流。觀者爲之懼。而行者不知無他。利有以蔽之也。然善行舟者。知足於其不足。防患於其無患。逡巡而退。擇地而息。不然吾恐其卒然遇大風。喪檣絶維而莫之能禦。沉命於鮫鰐之窟。竟使觀者拊手而哀之。且爲善行舟者所笑也。余行江湖上。往往見此流趍斗筲之利。喪千金之軀。前後相望而不能自止。悲夫。語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之常死于水者。以其狎之也。

讀襄陽耆舊傳戊申[编辑]

漢末。天下奔崩。百姓鳥駭魚竄。士大夫流離不相保。管寧,邴原適遼東。康成萍浮。仲宣飄蕩皆是也。而荊楚又戎馬之衝也。獨怪夫襄陽多名士。琳琅並耀。一何其從容閒暇也。方熊虎豺狼之衆。虓然爭人肉。死者如麻。而武陵桃源之人。畊𮢶不改。漠然不聞有滎陽京索之戰。於龎公,德操之倫可見已。豈和風所叢而德星臨其境耶。嘗愛司馬德操采桑。龐士元就之坐桑下談古今。如操,權,表,紹之䧺。彼視爲何人哉。德操嘗詣龎公。値渡沔上墓。徑入其室。呼德公妻子曰。速作黍。徐元直當來。妻子奔走羅拜堂下。須臾龐公還。竟不知孰爲賓主。余每思之。未嘗不神遊其間。不自知身在於千數百載之下。嗟呼。獨不得身廁杵臼。竊聽其奇論也。是時孔明在隆中。黃承彥其婦翁也。崔州平其友也。意天詔諸君。陰爲磨礪薰陶之。以成就其器者。所以幷聚於是。然則雖在四戰之地。諸君固有以遠其害也。

詔贈遼東伯辨己酉[编辑]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金將軍應河死於深河之役。帝詔贈遼東伯。本朝因穪爲遼東伯。宋文正公撰其碑。亦書之以此。然明史本紀所不載。本朝國乘所不見何也。或言帝未嘗有贈爵。中朝有書生壯將軍義烈。私作擬詔。其文流傳東出。國人不復考信。遽從而奉之。斯言近之矣。以余觀之。不特帝未甞贈封。抑其文幷非中朝所作也。是役也。楊鎬以二十餘萬兵。四路出師。欲搗建州。期於覆其巢。天下精兵宿將。皆聚焉。徵兵於我國。光海君遣兵五千。而姜弘立,金景瑞等將之。及四路俱沒。弘立降虜而將軍戰死。將軍之職。乃助防將也。其死雖甚烈烈。朝鮮褊裨之亡。天子何由以聞之。且此非常恩澤。實前代所未有。有光藩邦甚大。何爲不登於國史也。帝之詔贈云者。不足多辨。至其擬作云皇帝若曰。嗚呼惟我邦君御史。越爾虎賁百尹。惟東藩許國臣金將軍應河。捨生取義。朕心所嘉。比厥化者。贈以上功。嗚呼。徂玆北酋越蠢南牧。率爾寧人。有指疆土。矧朕卜吉。敢不于征。盖自尙書以後誥命。皆以代異。從未有此體。狂如王莾倣大誥。而爲之取笑千載。况皇朝誥命之體。尤不翅較然。此忽作灝噩之文。何爲者也。又云廵遠不死。仙李無臣。天祥不死。屬猪無臣。穪唐曰仙李。宋曰屬猪。中州文字之所無也。東國擧子場屋中好用此語。係是三家村學究淺陋無識者之所爲。曾是以爲皇明誥命乎。寡人者諸侯自穪也。天子而穪寡人。亦有是例耶。全篇文辭庸拙膚廓。雖東人稍命能文者。不出於是矣。奈何信之不疑也。將軍精忠大節。微是擧也。則以禮義之國。無以自解於天下。雖使天子眞有是命。非過也。然其於初無是理何哉。

大木[编辑]

大木百尋。可芘千人。當其發榮也。億萬其葉。一齊敷坼。更無參錯。是知從根至末通體皆生意充滿。人身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觸之便覺。更無先後。是知由內及外通體皆生氣無有空闕。聖人以天下爲一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仁也。求仁之道。恕者是也。自此道不行而萬物皆失其性。知有己不知有人。知有人不知有物。俗語云別人大腫。不如己之有疥癬。噫。

不仕無義[编辑]

聖賢之言。如日月麗天。萬物無有不受其照。世之末也。動輒援引以自解其苟且姑息之謀。愚嘗痛之。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虛僞者援之。小德出入可也。越禮倍義者援之。孔子不爲已甚者。鄙陋偸苟者援之。素富貴行乎富貴。窮心極欲者援之。種種如是。不可殫擧。若其不度德不察時。破除廉耻。必求仕祿。此一種人。乃曰不仕無義。然則聖人何故言邦有道穀邦無道糓耻也。又云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又云不義而富且貴如浮雲。何故悅㓒雕之吾斯未信。斥子路之賊夫人子也。

讀孟子[编辑]

孟子曰。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爲天下之主。賊仁義者。何可勝數。遽皆爲一夫。不足復爲君邪。後人以此病孟子。然孟子必有爲言之矣。直論其時形勢可也。大名崔述言之近理者乎。周立國於唐虞之際。至于太王。歷夏商千有餘歲。介居西戎。距王都千有餘里。狄人侵之而商未甞救。徙于歧下而商未嘗知。是商固不能諸侯周。而周未嘗仰商爲天子矣。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諸侯相率叛去而歸文王。紂無如周何。文王滅崇密以至戡黎。使文王爲紂臣。則不得擅滅同封之國而取其地。紂又曷爲不問也。是文王非紂之臣子明矣。紂於是時。失天下且盡。在周不過如晉之吳,隋之陳,宋之江南,金之遼而已。獨天子之名猶存爾。周欲擧商則如反手而不爲也。斯爲德之至。故曰服事殷。服事者。其亦異乎後之諸侯矣。是紂之爲一夫。盖已久矣。武王伐之。曷嘗爲以臣伐君乎。使周受封於商。世世修臣職。且紂有天下自如。爲天子自如。雖無道。不得遽爲一夫。周雖聖。不得遽起而伐之也。儒者直謂雖天下之主。而賊仁義則君道絶。斯爲一夫。無乃言之過急而義之有未安歟。後之人君。又往往惡其言。以孟子爲非聖賢。均爲失之矣。然則紂囚文王於羑里。及夫賜弓矢鈇鉞專征伐何也。曰六藝無是言也。司馬氏述三古之事。可盡信乎。湯之放桀。亦如是而已。

讀古文泰誓[编辑]

有辯士之言。有伯者之言。有聖人之言。昔蒯徹說韓信曰。時乎時不再來。勸人叛動其心。辯士之言也。昔晉謀伐吳曰。孫皓死。更立賢主。不可圖也。取人國幸其亂。伯者之言也。皆不得不然者矣。昔者桀紂無道。湯武伐之。爲民除害而已。固未嘗囂然有恐其或失也。仗義而進。行天之罰而已。亦未嘗汲汲焉務其必得也。古文尙書泰誓曰。時哉不可失。聖人不應有此矣。天命絶人心歸。陳師渡河。勢不可復退。然其爲言。必有其倫。湯之誓衆曰。夏德若玆。今朕必往。夫聖人之言。固如是也。今也其辭浮而揚。其心貪而躁。是何異於向所謂辯士與伯者乎。且也桀紂殘賊。害止於其都。未必如漢唐之君足以病四海也。故湯誓曰率割夏邑。牧誓曰以姦究于商邑。武王伐商。諸侯景從。皆叛商而歸周者也。讐紂止于其身足矣。未必其父僇于紂。其祖刑于紂也。今曰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讐。何其甚也。又曰殄殲乃讐。聖人惡人。自有其道。雖怒之無不中節。不應如是明矣。且紂之不善。天下之所同疾也。而於武王何必有血怨骨讐乎。讀此書者。或疑武王之德。遜於湯過矣。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

白鳥對丙辰[编辑]

三伏之夜。大熱不可當。裸卧睫未交。白鳥羣然來犯。批頰拊髀。奔命東西。力與之闘。死不肯退。乃歎曰大塊勞我以生。吾所大患者。以有身也。余於世不勝其疲。重爲汝所侮者奈何。上天仁愛下民。並育汝曹。其不可以已乎。世有膏腴之家。肥白如瓠。豐肌肉山。撫不知骨。固汝之所也。曾是不圖飯糗茹藜。槁項黃馘。腸薄無脂。血不華色。而反見侵爲。或有代爲之對者曰吁夫子不思已矣。大氣陶匀。紛糅逬散。鯨鯤自巨。焦螟自微。騶虞自仁。蝮蛇自惡。彼不自知其然也。豈惟物之不自知。造物者不能自知其所爲也。則未嘗勤於鯨鯤。吝於焦螟。又孰能存騶虞而去蝮蛇者乎。是使造物者以愛惡爲政也。以愛惡爲政。造物不能造物久矣。天生物而不能愛惡物。聖人者出而代其事。以民之好惡爲好惡。好惡平而天下平矣。故汲汲皇皇。求害民者而去之。三代以前。人君與民爲生。下此者民自爲生而君不與。其愈降也。乃至民無以爲生。民無以爲生。乃有輕用其生者。於是有積骨如山。血流爲淵。幸而不底于此。亦皆偸生朝夕而已。天之愛民誠甚。何古之愛民而今之不愛民。古之生聖人而今之不生聖人也。天下之爲民害者。盖有所在矣。乃吾屬足謂之害民而夫子詰之耶。不見膏腴之家乎。抗月榭於凉臺。擢風軒於陰館。輕縠霧䟽。密簟冰錯。簾作水波。帳爲烟氣。動翅成響。投足而溜。黠者延緣竊入。瞰其睡熟。偸嘗銳嘴。輒墳起作櫻桃紫。遽呼侍者。爇燭照之。遁逃無所。死而不歸。夫子不能備禦而惟我之咎。夫城郭不修。誅盜爲不仁。盜固不仁。主人非不智耶。且夫窮蔀小民。坏屋𮢶竇。麁麻不近其肩。輕箑不至其手。鶉居鹿寢。未聞其病暑如夫子。虎吏哆喙。剜其肉而吸其血。痛苦孰如吾屬乎。官人市夫啗名殉利。冒憲觸網。倐墮鳶外。瘴雨毒霧。夏輒大作。蟲蛇行於枕席。衣服晦而腐敗。及夫狴犴三木。圜土蒸濕。癘氣浸淫。與鬼爲徒。是又何如也。夫子旣皆免於此。尙猶切切然不自寧讀書。處艱難數十年。其猶有未熟歟。人生與憂俱作。外物之來。一日十百不止也。夫子無卓然應乎是者。而徒欲扞於其外。夫子殆中道而罷矣。吾屬寧足憂乎。綠桐告謝。金風戒寒。與時偕行。反入於虛無之門。夫子雖欲留我而不可得。請少俟之。毋庸爲是也。

讀周禮丁巳[编辑]

周禮者。周公之眞才實學。以謹嚴精微之法。行廣大慈愛之政。盖聖人修齊治平。措斯世於大康。其次序節目。皆載於是。宜其歷百世而無所變動也。然自成王再傳而有昭王見毒於膠舟。三傳而有穆王天下皆有轍跡。彼冢宰所掌之法安在哉。至幽王。又皆絶滅無餘。六關石之重。不可復尋矣。故曰其人存則其政擧。其人亡則其政息。聖人能立法以遺後世。而不能使後世必守。有治人無治法也。則法何可恃乎。然周東遷。降及于春秋之末。所謂天子者。曾不如附庸。尸居餘氣。擁虛名于一隅。性命如縷者三數百歲。必使自盡而已。雖虎狼之秦。竟不敢遽加以呑噬。若是者皆周官一書之力也。

讀世說己未[编辑]

晉風頹靡。蔑敎尙虛。弁髦名檢。土苴節義。伊川被髮。識者知其不終矣。卒使胡羯肆毒。函夏淪於左衽。及其禹鼎東渡。周業再興。元帝旣是庸庸。不足有爲。王謝之屬。亦皆當時人物。不能變革汚俗。所謂諸名士。崇奉故轍。惟恐不逮。今以世說觀之。王敦身自射日。桓溫易君如碁。大逆無道莾卓之流。儼然與常人齒。推譽其美。况如桓玄簒奪。仲文爲跖犬。幷皆奬其風流。認爲賢達。傷風害義。足爲寒心。劉義慶襲其緖餘。都無分別。穪敦曰王大將軍。穪溫曰桓宣武。穪玄曰桓南郡。是不知世間凶逆之爲可惡。風氣如是。國祚之不長。良有以也。

雜問庚午[编辑]

問。喜怒哀樂未發時何時也。未發時聖凡同異如何。

未發性也。性無聖凡之異。此不可移易者也。若言聖凡之未發有異。則恐傷於性之體面。故先儒論未發。皆謂聖凡一般。夫然後大本不致歧貳矣。然愚竊疑語性則無聖凡。論未發則有聖凡何也。性無聖凡。養性非凡人之事也。觀子思立善之旨。所謂未發之中已發之和。原指君子而言。未嘗兼衆人也。曰可離非道。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此言知道之不可離。而用功於未發者。惟君子能之也。又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以君子必愼其獨。此言知隱見微顯之一致。而用功於始發者。亦惟君子能之也。故繼之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正承上文戒懼愼獨而言。是君子之事。非衆人之所能也。夫此心存而後。方可言未發。心不存則怳惚無捉摸。發與未發。俱無可議。衆人者素不操存。其心地如水銀在掌。蕩漾翻轉。一日十二時中。或有介然之頃。抑豈無未發時節。然瞬息已復失之。不過爲石火電光消息。初不能自知其發與未發。故單就其介然之頃而爲言。則便當與君子無異。然君子之未發。有本領者也。衆人之未發。無本領者也。其氣象不同。貌㨾自別。豈宜徒以其未發而遽謂之中乎。故知中庸首章。本皆學問君子之事。非衆人之所能也。夫不偏不倚。爲天下之大本。此豈販夫竈婦無賴市兒之所與論者耶。或曰然則子以未發與性分而二之可乎。曰非也。性無聖凡。而養性非凡人之事也。今未發已發。乃爲能養性者而言。非混穪衆人也。盖聖之與凡。性雖同而未發則容有分數。未發雖同而中則不容皆同。非謂其性與未發之爲二而未發與中之判異也。正以有功夫與無功夫不同故也。假如赤子之純一。壹與聖人無異。然豈眞皆聖人耶。

程子謂纔有思。便屬已發。然則未發是何時耶。後人於此處易錯。故學者論未發。多入於玄虛窈冥不可思議之境。使人手脚無著。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絶。聖人垂訓。必不如是也。子思之言。原自平易易知。恐不宜推之過高𮢶之過深。反以自生昏惑也。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或問未出門使民之時如何。程子曰此儼若思時也。愚竊謂喜怒哀樂未發。正儼若思時也。儼若思者。非有思也。方其宴居。存心在裏。有本體之明而無外事之接。昭昭不昧。澹澹無思。如鏡之未照衡之未懸。此時于七情。都無所倚。不得不謂之中矣。有戒懼操存之功者。乃能有此時節。豈衆人所皆有者乎。故知未發不得通聖凡也。

李延平敎人靜坐看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盖爲學者所病。在其心紛擾。未甞一刻虛靜。大本所以不立也。故令其用功於此。則大有助於涵養。其意甚好。後來亦有弊端。夫標月之指未嘗有差。沿流者滯指而迷月。遂或埽除百爲。專用心於昏默。漸入於釋氏之黑山鬼窟。莊子之枯木死灰。又有求之不得。轉生疑惑。意見成障。多生葛藤。與儒者法門全別。不知聖人立言。明白坦夷。如乾簡坤易。易知而易能。未始有冥昧怳惚也。然不失之深。又失之淺。若以未發之中。謂衆所同有。則恐有不然。易傳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心體如是。初無差別。然此兩句。乃指聖人分上而言。非兼衆庶也。今未發已發。與易傳所云正是一事。豈有異乎。

聖人之未發如何。曰非愚淺之所得而知也。然竊意聖人與天相似。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太虛寂然。無有聲臭。雲行雨施。䨓風皷動。萬化自然生遂。方其雲雨雷風之作。本體寂然者。固未嘗動也。及雲雨收而雷風息。還復寂然。是靜亦靜動亦靜也。聖人之心。與太虛同體。物來順應。無迎無將。終日酬酢萬變。固不害於寂然者。衆人之心。不昏則擾。固無可言。能志於學者。又以居敬不篤。私意害之。故自卯至酉。未發時絶無而或有。乍得旋失。莫能保守。此日用言爲。動輒過差者。其咎專在於未發時無功夫也。

問程門以大學,西銘幷穪。

天地萬物。本一體也。人得其理而爲性。是謂之仁。仁者視天下爲一身。原無隔別。人之一身。血脉流通。髮毛爪甲。亦無不相貫。一有不貫。則便不屬自己。痛癢不能知。故手脚風痺。號爲不仁。聖人之心。以四海爲家。家衆有疾苦。不合恝然坐視。理應同其憂患。若家長自奉便好。妻子奴婢有飢寒怨咨而不知。成何道理也。堯舜病博施。禹以天下之溺猶己溺。伊尹耻一夫不獲。周公汲汲。仲尼皇皇。職由是爾。衆庶冥頑。物我之私。隔塞蒙蔽。知有己而不知有人。以爲他人利害。何與於己。禹與伊尹。洵多事矣。大學宗旨。不過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入學之始。卽敎以仁者之事。先自明己德。便欲天下之人。亦皆明其德。使無一人不如己。盖新民有未盡。卽明德有未至。非二事也然後。充得仁者萬物一軆四海一家之度量。不如是則於聖人分內有虧觖。此卽大學之旨也。後之讀者。汩沒於文義。章句傳注。剖析甚精。而反或遺其大義者有之矣。然先秦以上文字。多混淪含蓄。未必拈出其意。如後世講章破題。一發說盡者也。張子以世之不仁者自私自利。全昧乎萬物一軆四海一家之理。甚至父子兄弟。已推爲身外物。昏愚難醫。誠可嘆矣。故試作此篇。以乾坤爲父母。四海之人爲同胞已。却幹其家事。盡心敎育。使皆得所。所以破衆人自私自利之障。命之曰訂頑。叔程子改以西銘。盖言仁之體量本如是。如是而後。始爲盡性而無憾云爾。初非爲大學作注脚也。又非依傍而有蹈襲也。然其旨自與大學一串。故程門與大學並穪也。朱子謂西銘前一段如碁盤。後一段如下碁。其文如今場屋文。貼題比類。逐段排纂而出。是宋人文也。

問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旣是主一無適則內也。義亦內也。不旣偏於內而虧却外面乎。

此兩句。恐是內外交股說。不應只作兩扇對講也。三代之學。皆主容貌威儀。制於外以安其內。外體正而後內志直。故凡言敬。皆主容貌。盖先秦以上。論學未嘗及心性。至宋始講性理。十分精密。學術亦自以時世而異。不可不知也。以主一無適爲敬。程朱方有此說。若在孔門則只宜主貌而言。今敬以直內。是由外而治內也。義以方外。是由內而治外也。豈不是交股爲義者乎。然作兩扇對講亦得。敬主心內也。義主事外也。終不及交股之爲密。

惜寶辛未[编辑]

麗水之金。崑岡之玉。世之所謂寶也。然其得之與不得。非天下所以爲輕重。又况非夫人之可得而有乎。於此有寶焉。語大則天下不得。不可以有爲。匹夫得之。可與王公爭其貴。晉楚敵其富。又况夫人之可得而致也。其寶乃無可與比。莫之禦而不取。則不智孰甚焉。且夫金玉之爲物。居有守藏之謹。行有負齎之勞。人思欲之。盜思奪之。取之也有禁。用之也有盡。多積之則災厥身。是寶也藏之於身而人莫見。齎之於心而人莫知。長無盜賊之憂。極力取之而無禁。終身用之而不盡。積之愈多而愈美。其爲寶何如也。善治之則爲聖爲賢。令聞廣譽無窮。次足以華國而榮身。顯其祖先而昌大其門戶。在乎鄕黨也。賤而人不敢侮。貧而人不敢鄙。處高者如虎傅翼。處卑者如蓮出泥。坐窮千世。若遇朝暮。周知萬國。若談隣里。無所往而不宜。其利有如是也。無是焉。則有目焉而瞽也。有耳焉而聾也。有口焉而瘖也。行尸而走肉也。衣冠而禽蟲也。無所往而不窒。曰是寶也何寶也。文學是也。知金玉之爲寶。而不知文學之爲天下之寶。乃或厭而棄之。是誠天下之愚也。夫採金玉者。縋險𮢶深。不避虎豹蛟龍之患者。以利之所在也。然金玉之利幾何哉。今讀書者。無其艱險而獲利不貲。然且不肯焉者。是智慮淺短也。不謂之天下之愚。不可得也。

發蒙正軌癸酉[编辑]

余觀鄕曲子弟。齠齔上學。及弱冠。文理尙猶蒙然。不能離經。如是者十常八九。豈皆冥頑不移之性耶。近歲頗倦於口授。始知其病之所在。盖下等根器。不更辛苦。任其放散。不循繩尺。職此之由也。

何謂不更辛苦也。鄕塾通行之法。幼子始受周興嗣千文,朴世茂童蒙先習。此時音而不釋。繼以曾先之史畧或江贄通鑑節要。始敎之以訓釋。年稍長知覺稍進。塾師一向爲之釋。未嘗使之自釋。至十五六歲亦然。夫至十五六歲則能讀十五六行矣。猶不能自釋。一受塾師之釋然後。能釋之而能讀之。一再讀而退。觀者便謂其文理幾通矣。敎不難矣。師亦謂然。父兄亦謂然。自己亦謂然。於是授之以經。先孟子。乃於集註。蒙然不知向方。又爲之釋焉。旣了一部。罔焉無有也。次受論語。又爲之釋焉。旣了一部。罔焉猶前也。盡四書三經。罔焉無有。亦猶前也。奄反二十餘歲。髯蒼蒼而骨稜稜。而無所成。遇諸子雜文。口棘而不下也。得營關邑令。眼眯而不省也。場屋體不能成篇也。寒暄書札。不能成文。坊里訴牒。不能成言也。夫自上學十數年。盡四書三經。竟面墻而止。此其故父兄不之知也。師不之知也。自己亦不之知也。只委於無才而已。嗚呼。豈事理乎。然則此其故謂何。不更辛苦也。何謂辛苦。傳曰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困而知者。下等人也。不困則不知。今鄕曲子弟。皆下等人也。曾不有以困之。安能有得也。困之奈何。使之自釋焉已。心竇未通。不叩則無以啓。用心艱苦。所以叩也。發蒙正軌。舍是無術焉。盖爲之釋則用力省而易。自釋則用力難而遅。爲師者不能耐煩。弟子所自知者。無不解說如流。弟子卽樂其易而不受其勞。然及夫頭角長就。物欲皆通。而文字之竇。猶然混沌未鑿。其堅如五石之瓠。若夫淺易者。能循例通之。是乃歲月積久之故。豈文理之謂歟。

何謂不循繩尺也。百工藝術。皆有繩尺。不由是則倕般不能成一器。敎小子。先正繩尺。學書善否。乃繩尺以後之事。今鄕塾小兒。或受書不誦。誦不背坐不跪手無撾書無籌讀無程。釋文謂之解義。作字不依點畫。若是而責其學不就可乎。夫小兒未有好學者。特畏夫誦不通則有責罰。黽俛爲之耳。使無誦之之憂。則孰有讀之之誠。誦而不背則神不專。坐而不跪則身不端。書無籌則如行路。不知里數。是謂盲行。手無撾則視散。視散心不到。讀無程則惟意所欲。漫無準則。是皆無當於文字。而違之則學文不能成。始馴遊牧之駒者。不以轡銜鞭策。則王良亦何以馭。聚烏合之衆而無紀律。孫吳未聞其能將矣。

然則欲其更辛苦奈何。授小兒書。先定法。凡句讀淺易可知者。必令自釋而勿遽爲之釋。不中則令改之。又不中又令改之。再三則無不通。如是漸馴。稍知釋文法例矣。必减其行數。如勝五行者。止授三行。至能勝十二三行。將明日所當受者。使先理會定其句讀。一通然後許來受。有决定可知而因厭煩不肯尋思者。斥之使復。譴罰隨之。務必自得乃已。果能此道矣。冥頑不移之性。尙矣常在。凡品上學數十年。寧有不能離經者乎。稍有文性者。其通又易矣。旣冠者讀四書。所須於師者。只義理典故也。寧可復垂頭學其句讀。若小兒乎。此其人無耻之甚也。故讀經傳。尤當自爲理會。以至小注語錄。逐一究索而通之。雖坐是闕日課。一章費數日。不得不措也。俗言三冬必了一部。此言文理旣就者也。若盲行趲程。囫圇經過。就一日了一部。亦無謂也。

欲其循繩尺奈何。授小兒書。先定法。必誦念精通然後授之。不通則斥令改讀而進。二日重犯者。必罰無姑息。且幷誦其釋可也。誦必背坐。受書必跪。必以撾按字。一日定讀幾廵。一讀定幾遍。違者罰。假如二十遍爲程。則不及數固不可。過數亦不可也。何也。一越程限。有過必有不及也。嚴爲之制。不許有違。此訓蒙之繩尺也。至若字義字音。釋文訓義。明核瞭然。斬斬有常度。亦繩尺中事也。操槧作句也。書注必令楷正。偏旁點畫。毋或差謬。幼時習誤。欲改甚難。故易曰童牛之牿元吉。樂放縱惡拘檢。天下之常情。况鄕里小兒。純無敎養。放逸如豚犢。不納之繩尺。而苟謂敎學。妄語也。自旣冠以往。勤惰在其人。童蒙不能善導。父師不得辭其責矣。小學之方。具在經傳。玆不論。

夫擊蒙而用此法。不免煞用辛苦矣。然天下豈有不勞而得者乎。大勞則大得。小勞則小得。不勞則無得。今初學擧未甞知勞。宜其學如牛毛成如麟角矣。最可悶焉者。子弟學於家庭者甚尠。類多父兄無學。委之於師。一里醵力而延師。躬親耕耨。分錢升斗。不敢妄使。其於敎子。卽不吝其入焉。是亦割膏血而奉之也。若是者徒欲刷其墻面之耻而賴支門戶。其心可謂苦。而所望亦大矣。十數年之間積其費。或爲小民一家產。而其子乃終無成。孟浪孰甚焉。以舌耕爲師者。可不講究其法。盡心力而敎之。以免素飡之愧乎。余今爲是者。亦出婆心而已。

讀書二則[编辑]

讀書而後。能作文固矣。余謂作文而後。乃能讀書何也。凡文字皆有法。只得其辭而不曉其法。則不知古人妙處。是謂村學究。何謂文法也。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六經不可以法論。然後世作文。無不由是而出。自左莊班馬。至韓柳歐蘓。其法始備。規繩尺度。森然不苟。讀之者先求宗旨。次尋結構。結構不尋。則宗旨肯綮之所在亦不出。鋪置次第。脈理段落。支分節解。瞭然昭晰。乃可以貫其全體。而作者妙處始露。如相地者。曉其龍勢局軆皆中於法。乃能得正穴。相作室者。曉其結構繩尺皆合於度。乃知匠氏之能。此不易之理也。今之讀書者。只爲作時文。作時文者。讀書不必求法。畧得辭義皮膚則已。摘其文句。足以成篇。不尋結構。未嘗有妨於取科第。故文法在所不言。然班馬韓歐之文。童習至白紛。問其何以妙乎。則不能置對。旣是韓歐班馬自然應妙。古人已皆推服。擧世無不誦習。我不得不謂其妙。此矮人之觀場也。矮人觀塲而後至。長人蔽遮不得見。已而滿塲大笑。矮人亦笑。或問汝何所見而笑。對曰長人皆笑。必有可笑。故吾亦笑。理固得矣。何有於己哉。故曰作文而後能讀書。甚矣時文之弊也。况於六經四子書。望其認而有得耶。然能讀班馬韓歐而知其妙。亦於六經四子書。必不至孟浪矣。

凡讀書只求之紙上。未有能文者也。何也。東國人所讀。皆中國之文也。中國之文。皆中國人言語也。中國言語卽文字。東國言語文字爲二事。已固判然不同。一切以東國求之。豈無乖戾乎。村學多認中國言語亦如東國。又認中國讀書亦如東國。有所謂口訣。又謂中國有諺文。蒙然甚矣。何以文爲。此只求諸紙上之故也。且言語者。竪之千歲而變。橫之千里而變。故秦漢言語。有變於三代。唐宋有變於秦漢。明淸又有變於唐宋。此以世異也。秦人言語。不同於吳越。楚人言語。不同於齊魯。此以地異也。不考其遞異而株守章句。不亦難乎。中國風謠被服宮室。古今不能無變。况東國一切皆異。而載於文字。罔非中國者。一切以東國求之。豈可沕合乎。故訓詁不可不通也。形名不可不講也。字義不可不究也。中國風謠不可不知也。只求之紙上。未有能文者也。

學歎丙子[编辑]

鄕里兒童上學者。假爲百人。而後能文者。不過一二何也。以其文理不透也。文理不透何也。以其讀書不精也。讀書不精何也。以其讀而不能思也。夫製器用作書畵者。固以目視而手應也。若文理則沒形象者也。以心而不以手眼。徒倚口念而全不用心於思索。惡能有得耶。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罔昏昧無得也。夫才慧過人者。畧綽諷過。亦能了解其義。顧今世鄕里子弟。皆下等根器。所謂困而知者也。以困知之資。不用困知之功。是却行而求及前人。宜其上學一紀二紀而卒皆無得也。困知之功奈何。曰思索是也。

朱子曰。第一項用十分工夫。則第二項只用八九分可了。第三項只用六七分工夫可了。此天下讀書能文之要訣。而學書者漫不知何事。可歎也已。

朱子曰。讀書如煎藥。煎藥始用武火滚沸。然後用文火滋養也。又曰痛理會一番。與血戰相似。乃以意思涵泳之。痛理會卽武火也。涵泳之卽文火也。

逐句逐字。不要放過。尋繹其意義。究索其旨歸。使句句段段。皆自相發明有著落。首尾相顧。表裏相襯。必要全篇昭晰通曉。於心下毫髮無疑。睡中喚覺急趣。其對亦如注水於壑。沛然不滯。此是十分工夫也。第一項旣如是。始講第二項。則頓然自別何也。第一項用力旣到。其心孔已開得幾分故也。

解經義。謂之硏經。硏之爲言碾也。碾藥爲末者。欲其極精極細。有些麤滓則不可。豈徒解經爲然。凡文字皆當爾也。故曰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譬屠牛者其支體骨節。一一分解。字句段落。剖析無餘。然後將全篇看其脉絡。內自通貫。離之欲其無粘著。合之欲其無欠缺。斯爲讀書法也。

夫欲若是者。非麤心厭心可爲也。故曰欲耐煩。不能耐煩則無可爲也。故曰沈潛。若魚之竄飮沙中。通身不露。塞斷旁門。歸並其志於一路。斷此身心陷之於冊子裏面。穿穴其內也。故曰讀書不見行間墨。始識當年敎外心。有疑則思。有不思。思之不得不措也。有不得則舍置餘外。專從事於此。如老鼠咬棺材。皇皇上下。惟覔一囓入處。至於心絶氣盡。銅墻鐵壁。了無孔隙。乃放下不復致思。稍閒仍復拈理會。行住坐卧。心心念念。單在於此。久之必通。所謂忽然撞著。動地一破者。眞有此境矣。朱子曰。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朝豁然貫通。豈欺我哉。故曰欲如是則非麤心厭心可爲也。

夫如是則塞者必通。昏者必明。於文理始見罅縫。見罅縫然後見意味。凡讀書以見意味爲消息。未見意味則雖於辭義已曉。此皮膜而已。不能以文矣。此乃天下讀書能文之要訣。此卽第一項用十分工夫。第二項只用八九分工夫可了之謂也。

今之讀書者。以困知之資。不用困知之功。但務讀誦。不曾用力於思索。故自上學或一紀或二紀。而其中猶昏昧。及其長成。而於文理。若從布幔中視其外。矇矓不明。瞢𧄼不白。終身止於此何也。其心孔本不開也。心孔不開者。由不曾用力思索也。故雖讀了六經諸家。誦讀無碍。而見罅縫則未也。如是則矻矻對案。童習白紛。而矇然不辨甘苦。李杜之詩。韓歐之文。齠齔學習者。問其何爲而謂其聖也。卽茫然不能置對。問其篇中何處爲命脉最緊也。亦瞠然不能指出。只有周羅彌縫。避其不知之耻而已。此實朱子所謂矮人觀場者也。讀書如此。與不曾讀者無異。抑以是自豪。以是驕人。而傲然不知爲耻者多矣

然則向之所謂百人上學。而能文者不過一二。其故可知也。夫旣上學而有一二年止者。有四五年止者。有七八年止者。此皆有事。不能卒學者也。余之言。豈是之謂耶。謂其無事而始終學一紀二紀。而終無所成者也。無事而始終在學一紀二紀。而無所成者。以文理不透也。文理不透者。以讀書不精也。讀書不精者。以專於口而不於心也。夫以下等之資。敎之不能得其道。及其無成而止。乃歸於讀者之昏鈍。豈其理耶。

夫我國之文。自燥髮上學。皆爲科擧而已。科擧之文非文也。直俳優娼妓之取悅人也。其所讀書。不知義理無害也。不知意味無害也。不知出處無害也。不知作法無害也。夫其義理意味出處作法。其於作塲屋文也。知之無所加。不知無所害。塲屋文之工拙。初不資於是也。是故燥髮讀書者。所謂義理意味出處作法。皆所不講也。豈惟學之者然。卽敎之者已然何也。其敎之者所學。固如是也。然則讀書而不文。惡得以專咎於學之者乎。

示學徒壬午[编辑]

人生孰爲第一大事。曰不虛生也。不虛生奈何。曰知道也。知道何先。曰求放心也。孟子曰。人之與禽獸相去幾希。君子存之。庶民去之。所爭只此也。故又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不放而後。始可議於知道。求放心奈何。曰程子云心要在腔子裏。此一句無以尙矣。朱子解之曰。只要時時提撕喚得主人公。常在常覺。欲心在腔子。則此數句無以尙矣。然實下手用功。然後漸得路徑。天下事始有分數。不然使其富貴才華。亦虛生也。

戒兒續帖[编辑]

兒子冠於癸亥。有戒兒手帖以貽之。洎丁卯先府君下也。旣而兒子改名建初。二子以壬申冠。曰建采。三子以丙子冠。曰建標。久後得此帖於巾衍。已二十年矣。乃復書其後。以告二兒曰。吾少爲貧不得家食。自汝等學語有知。不能耳提面命以敎之。且吾讀書。不知修省。闇於事機。所行皆苟。汝等氣質之偏。習染之陋。皆失於及早諭敎。荏苒旣冠。已有扞格之患。采之病在卞急。短於耐煩。標之病在輕忽。短於詳審。二者俱非負重致遠之器。此平生之事也。吾事親。乏愉色婉容。其於先意承志。蔑如也。追恨何及。默默自訟。俯仰愧怍。點檢生平。若黥劓者。沒齒不得爲完人。然則事父所不能者。以求於子。豈可得耶。故不敢責汝等以承順也。然在汝等。亦何可自諉以效我爲無傷乎。吾家久失仕宦。又不力穡治生。凡屬人道。皆虧闕不擧。無以自同於人者久矣。惟有讀書勅躬。可以保有門戶。而汝等俱於此不甚留心。此吾所甚懼。未嘗一日放心。而亦不數數爲言也。吾於夢想之外。蒙受國恩。若是隆重。負乘致冦之憂。不須臾忘。未知汝等能軆此否也。呂新吾戒子詩曰門戶高一尺。氣焰低一丈。華山只讓天。不怕沒人上。此言可佩也。胷中若着一點矜心。則種下病根。隨而漸長。觸處發見。己不自覺而人之指之也。不止十手。使吾坐受毁辱必矣。驕則百福不集。惰則萬事不立。人生百病。此二字最不可近。勉之戒之。忠敬恭勤忍五者。菽粟水火也。一日離之不得。與此相反者曰僞也苟也傲也惰也躁也。有一於身。不幸孰大焉。令采號曰忍齋。標號曰審齋。各與以對證之藥。汝等頂着勿忘。則自然有裨益矣。吾餘日無多。然一息未絶。當用力於反躬之工而已。若汝等所務。豈在他乎。以上若干言是也。吾旣爲建初言不願爲文人。然此爲能文者言。若原不好文者。又當祝其好文也。子以四敎。文行忠信。盖論爲子弟則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敎人則以文爲首。言各有當也。不好文則百行無所於資。吾見人家衰替者。大抵以文學先墜。昔原伯魯不悅學。閔馬父曰原氏其亡乎。學猶稼也。不植將落。古人之言如律令。犯之必有罰。不爽銖兩。汝等吾旣不能敎誨。又無所遺以產業。爲父之責觖矣。然所望者。能使吾得瞑目而逝則無憾矣。

過庭帖[编辑]

一日見三兒同案食粥而有感。乃書而告之曰。吾賦命畸孤。生平不知大被之歡。今老矣。見人有白首友于。則喟然歎息。吾所不能得者。汝曹能有之。豈非幸歟。吾貧而拙。汝曹旣皆娶婦。片土無所遺以爲生業。使其被服冠履極窘艱。不得與凡人齒。所愧者爲父矣。然分也可奈何。使汝曹華衣美屋而䦧墻失和。孰與湛樂怡悅而同咬菜根乎。常棣之詩。爲天下萬世仁兄義弟者讀之。無不流涕。而蘓長公所謂周公與管蔡恨不茅數間者。其言尤可悲痛。汝曹知之乎。然余甞見豪富兄弟以豪富而相忘。貧窶兄弟又以貧窶而相怨。豈不皆以自私自利耶。汝曹苟無意乎悅親則已。不然者兄弟相愛。毫髮無以私慾傷天和。如繆肜閉戶自撾。牛弘不問射牛。刑于閨門。常見樂意盎然。則得汝曹菽水之供。甘于列鼎。可以終餘年矣。汝曹見吾有何足樂者乎。窮老獨居。萬念灰冷。所謂生人之趣都盡。若見汝曹有失於恩愛。則增吾之悲。激吾之惱。含恨入地。將不能瞑矣。時時念此書。孝弟之心。庶可油然而生。從而怵惕有省矣。吾不多言。汝曹勉之。

習蓼編[编辑]

余幼孱弱善病。凡兒輩戱嬉馳逐。一切不敢與。性又極拙。於衣服玩好華麗可悅者。不知愛慕貪欲。惟自五六歲。先人時時敎以文字。則不頑鈍。然亦不能慧悟驚人。八歲受少微通鑑。頗解意義。不貽長者恚惱。曉律詩粘法。每夕先人作一首。敎之隨步焉。婦女諺文則不敎而解。能看諺翻稗說。九歲十歲受經書。十二歲訖七書。

壬辰歲大飢。學徒皆散。家中飢餒。遂廢課讀。癸巳春。至數日不能擧火。入於官賑飢戶。凜凜免溝壑。是歲秋又饑。於是先人爲歸死墓下之計。負戴徒步反梧山。求二間屋而居。先人往客于汶浦族叔所。余採樵而爨。臘月先人遘疾歸。取汗而愈。先妣繼之。甲午正月棄世。余又病而再痛。滿身浮腫。先人獨守救療。晝夜竭誠。得免於死。幼弟失乳者亦染疾。而先人以救余不暇及。遂夭亡。其時事尙忍言哉。於是先人客于赤只族叔所。余依伯父而居。時經大病。不得充補。僅能糊口。飢形鵠面。見者危之。猶時助樵採井臼之役。種田執耝耰敲旱塊。掌指繭坼痛楚。不可復執。盖有生後創當也。被老雇奴怒而誶。自念身世。呑聲不敢哭。盖幼以才名見穪。十二歲能行詩押韵。遂遘凶禍。自此永謝讀書。沒於畎畒中。無復望爲文士。肝膓摧裂。欲穿地而入也。

是歲四月。始得藁葬先妣。戚叔李君明丈來葬所言汝已讀經史。文理夙就。因遂棄去而就農畒。此可忍爲耶。京中白進士某。爲其子求同榻。吾已爲道汝事矣。葬後必隨吾去可也。於是泣辭而行。至後洞謁先生。蓬髮垢衣。一樵竪也。孝承少余一歲。見其面白如玉。美秀都雅。覺我醜穢。不堪相近。自此復尋文字。續已斷之絃。耕久蕪之田。始頗齟齬。稍稍認其舊路。然鮮民之生。枯魚銜索。如田單死守孤城。前無可仰。劉裕已踰大嶺。退無所歸。呑辛忍苦。俛首書冊。余賦性狷愚。知巧之竇全塞。年十五而猶然七八歲也。凡利害得失榮辱毁譽之等。蒙然不曉。混沌未𮢶。惟於文字。涇渭早分。

先生左右無服役。余身皆爲之。夕鋪衾褥。收頓什物。朝起掃室堂奉盥槃。洗滌虎子唾壺爨室。客至給使喚。科擧時爲衆客進退其食案。若是者三年。夏暑棉衣。夜衣不脫。經月不得澣。忍煩惱作詩文。襪穿十指盡出。又多汗垢膩黧黑。長者呼喚。不敢遽至前。雖同處者。自嫌淟涊。未嘗狎坐。冬月寢障子外。無衾褥。以木棉幔自覆。卧冷弓腰攣膝。睡一回覺。不能復焉。一食才三合。而亦未嘗盡之。當寒常不羹而饌物多冰冷不堪嚼。盖寄於羣婢之手。固宜爾也。

余十餘歲。能讀羣書。顧家藏書冊。屢燬於火無一卷。貧不能買。而鄕中絶少文人。先人動至三數十里借書。然不肯擧全部與之。讀一部經。鱗次往返。其勞如此。手抄唐詩及古文數卷而已。及至京見類苑叢寶。大喜不住手。看之未幾日而盡。旣又見事文類聚。益奇之至忘寢食。晨未起苦待昕明。數視窓紙。嘗有登武科者。率倡而至。市人街童。羣擁而入。喧噪盈庭。在坐者皆往。余手書貪觀。都不省也。衆皆笑。其中有一人歎曰。汝後當大有事矣。

夏月。擬以夕課。日連誦東人行詩一篇。盈百而止。每朝寫昨所製詩。從讀東詩四五遍成誦。夕食後有頃出坐前軒。幷第一篇合誦。日增一首。稍稍富至六七十。則人談不敢和。人睡不敢隨。孤坐疾念汔乃寢。往往月墮鷄鳴矣。

丙申服闋。四月娶婦。先人手伐木結屋三間。其秋迎婦歸。始作家計。草刱荒冷之甚。婦初歸安之若素。色不愁。余及期歸視。才數日卽去。絶不知眷戀。甚矣余之戇也。自是一歲僅數三歸家。年方二十歲。長時獨宿。未嘗牽於閨房之思。亦不犯房外。是余禀陽氣素微之致。乃賦受偏薄。非以恬淡寡慾也。距家八十里。常患脚疼足趼。窮日力乃達。備受辛苦。至今念之。猶齒酸也。

己亥歲。孝承擢武蔭別薦出仕。余始辭焉。一住六年。無毫髮匿情之事。故後復數候而內省無怍。內外家衆見余。亦坦然焉。不得以一壺酒獻先生。而爲弟子職則頗効勞云爾。羇旅作苦。備嘗艱窘。動心忍性。增益所不能者亦多。且習於飢寒。以余脆薄。疾病遂少。周甲所未能自期者。奄已踰之。孟子曰生於憂患。豈不信歟。

余素性山野。非習染所能移。客遊輦轂數十餘年。終不能味之京華子弟修餙衣冠都冶。未甞浮慕艶穪。門戶微垂爲編氓。流涎一第非異也。然自弱冠後。見放榜簪花而行者。恬然也。出城渡江。見野色平楚。荒陂流水。胷曠神怡。自結髮好古人隱淪高尙者流。欣然有契。愛誦歸去來辭。及爲井大春,梁伯鸞,龐德公,武攸緖,李鄴侯作贊。豈非天賦窮寒。凡屬榮達之類。皆非性分故也耶。故功令時文。黽俛就之。親在故䂓應式年試。爲詩義兩技。若賦表策等。不屑爲之。自十七歲入場屋。不借文於人。而數奇連絀。呈券而退。得失不躁於中。旣黜亦無事。梣溪經臺數公。雖眷愛甚至。未有一言開口乞囑於試官。其拙如此。故至四十始成進士。則自分已足。希覬初仕。絶不萌心。與親友語。未曾及之。監役之授。已是夢不到者矣。

余始爲詩。無師受。肆行爲野戰之兵。及遇甘山。屢被叩擊。辭窮析木。稍稍知古人文不可以麤心讀。且得聞詩之妙處。始爲文。亦不聞旨訣。胸中有勃勃欲出者。操筆試書而不知中用與否。李長湍仁圭携示桓齋朴公。公輒穪賞欲見之。往謁焉。布衣居桂山。因問學古文則可成否乎。公曰無慮也。須勉旃。自是稍稍爲之。然未知其法。及見梣溪公賞之。且曰以之酬世取用。此已多矣。然君本領不凡。充之則足爲大巫。安於小成未可也。於是知文不可漫作。繼而經臺金公,圭庭徐公輒見奬與。文章則經之遒拔踔厲。圭之簡潔矜嚴。皆我師也。二三公數得從遊。不以鄙陋。引與之娓娓。所資益不貲。桓齋旣貴。希得數見。而亦在靑眼之列。有目擊道存者。長藕之文。沉潛經術。絅堂古澹雋雅。俱以畏友事之。若姜秋琴之踈宕奇健於詩文。眼有珠腕有鬼。謂余可與言。爲之傾倒。不能肆力以究其成。是余懦劣也。然於著作。稍免面墻者。追遊諸公之力。焉可誣乎。

先交矩堂。最被開發。後善澗菴。深相切磋。矩堂大隱城市。學甚博而見識極高。外若時俗而胷次曠遠。達生安命。不見知而無悶。親交滿城而鮮能知其所蘊。澗菴溫潤孝友。醇謹而鑑識。文藝甚有精裁。湖山雅好文酒妙趣。極是名士。與余爲風斤之質。及沒有絶絃之悲。而矩堂今存。老衰窮餓甚矣。

己卯春。監役除旨忽到。瞿然驚異。聞物議將以外臺復職。經臺曰。此人方在屢空。得斗祿爲急。若授外臺。是杜其門也。桂坊可矣。外臺雖從仕後。亦未晩也。余謂諸子曰。外臺於吾濫矣。曾無所修。若何以穪桂坊。以今時勢。亦何敢冀。但此爲先祖所履。雖得之。分不能從宦爾。然於孱孫。亦足榮矣。監役已爲非分。况其可置妄想耶。至若今所被職名。誠變異也。

余十五六歲時。知有聖賢之學。好看性理等書。抄錄成卷。爲學功程階級。具知其節次。然不能下手用切。無良師爲之指路。禀性懦而無勇。爲貧賤所敺。流浪東西。聞長安之美。西向而笑。終身擬議而未出門。以記誦詞章詩酒追遊。消耗光景。奄過良時矣。

然於此事耿耿在一邊。盖未敢全然忘之。慕仰先賢傾嚮善士之心則未已。在京也。屢拜任持平丈。承聞緖論。又數從金眞寶周敎遊。移懷仁。謁石村宋先生。與其子弟好。移淸州。謁鼓山任先生。與其門人過從。是如盧居士目不識字。往從五祖於南岳。而不敢至前。爲諸僧磨麪而已。齒髮衰墮。鼎器敗壞然後。霜降水涸。天根始見。聖賢之言。乃覺親切有味。就自家身心。體貼見得平生從事文字眞孟浪。所爲皆苟且。無一事合於法度。愚闇昧幾冥行顚錯。以致道理欠闕。治身理家。着處觖漏。懣然愧悔。撫躬自訟。而日在桑楡。窮廬悲歎。不謂遽自當之也。

學者入道。專在識其端而推廣之。孟子謂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朱子曰。因其所發而遂明之。昔張思叔因讀孟子志士不忘在溝壑。心有契悟。以此入頭。漸至於大成。余十一歲受此。能心了不忘之義。此亦不易得也。苟能因以開導其慧竇。則豈不前途有可望矣乎。遂棄而滅裂。甚可痛惜。十八歲時。從家赴京。在道理會心字。反覆不舍。至踰高陽礪石峴。忽然許多心字。逬在面前地上。活潑跳躍。如水中撈魚。擲於地者。行數十步方滅。此正心花頓發時候也。使不捨此妙境。緝續逶迤做去。則庶幾有得矣。仍復棄置。已明者還塞。石火電光。倐忽失之。又嘗騎馬行。默自思索。猛有省悟吾生其與馬無異乎。彼不知背上乘載何物。所向往者爲何。惟見瞭然一路。及就歇于店。卸擔解鞍。但背上斗覺輕鬆。不知是何故。已秣牽出裝載。覺背上復重。竟冥然也。乾坤之道易簡。百姓日用而不知。習而不察。醉生夢死。冥蒙俱盡。智愚一轍。人皆曰予知而莫能免也。不亦悲乎。此一念。又好消息也。不能續而繹之。終竟無得。由是觀之。幼少也。非全無本領。失其養。遂至無聞。亦豈命也耶。自庚辰九月以後。滿心危懼。兢兢若有罪戾將至。禍殃斯生。早夜自省。惟有反躬之功以汔瞑目。鼻間綿綿者一去。萬劫不可復期爲人身而胡亂得過。痛有甚於此者乎。微軀極無足言。而猶煞喫辛苦。一日溘然。兒輩並不能記矣。故自叙其事。爲一編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