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寒河真公塔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寒河真公塔銘
作者:譚文夏 
本作品收錄於《鵠灣文草/卷7

師名真風,號性空,本應城丁氏子,得年七十有二,僧臘五十有七。既娶生子矣,性慕離垢,不樂家室。始猶戴發,囊被遍遊名山,訪知識,盡學五台、伏牛、普陀、雲棲諸林威儀規則;然後歸過竟陵,渡三灣。時天已暮,饑疲,望前村不能到,委體河壖,見一婦下汲,指曰:「前有庵,胡不投宿?」師瞪視,則忽不見,移步果得庵。因念此大士導我,遂從師發。

久之,結茆堰口,乞食吾村。先贈公愛其衲破貌古,數與談,元春方十六歲,尤敬異之。先贈公歿,元春結廬河上,師住一雪洞,香燈茗粥具體,日誦《金剛經》,為先孺人祈壽;夜則繞吾廬經行竹木,念佛至曉,曰:「此豈止百步洪也。」園中溝塍不接,恒倒一朽木代橋。已而易之以橋,名真公橋,即今蓑橋也。後伐先人所種柳為師卓庵,師住庵又十年。天寒,出階下取水,瓶忽墮,師喜曰:「桶底脫矣。」然字義暗淺,不能通解,粗拾佛書古德語言,一一牽合,多可笑者,然實念婆心不在此也。

已復返堰口,易茅以瓦,佛前燈光不絕。而師日憩吾園,居如故。予好讀書中堂,師來不告應門,僂臂踽步,寂寂自階下升堂,尋坐,即趺坐其上,吾亦不起。或尚未即見,而師已低頭假寐入夢境,呼之不應,惟見手持念珠,歷歷在指頭過數不停,及一驚醒,珠反停不行。予嘗大笑以語黃美中,後有遠友問:「君家老僧熟寐中數念珠分明者,今尚安否?」予因舉師生平告之。

師養馬當步,終日撫摩牽掣,恤其饑勞,愛之如嬰孩,馬亦鳴顧向師,如前世眷屬。一日,馬縮絀不肯出,道逢黠少年侮師,師甚悔之。其後屢十出入,良驗。師嘗謂:「是物亦似有夙命前知者。」

予往語師,師若滅度,則奉師之骨而塔吾園焉。崇禎甲戌秋,予舟居西塞,師亡於堰口舊庵,合掌西向笑而逝。明年乙亥臘八日,予自廬嶽歸,集戒僧常修淨土者二十四人,居士所嘗與師善、且有道行者三四人,燃燭念佛,用浮屠法火之,而散其灰於流水,以之於江。予仍守前諾,為小磚塔於師常施食之台,刂石志不朽。因作銘曰:

破汝瓶,大事明;愛汝馬,萬念舍。火何熱乎水何濕,師乎師乎,汝往何急?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