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0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第二

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經曰。是薄伽梵住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中。

讚曰。自下第四明說教處。於化土中略彰四德以顯經勝舉化勝。處以表報身及法身土亦含實德。第一處尊勝在欲極天他化宮故。第二同居勝諸佛曾遊大寶殿故。第三嚴麗勝無價末尼鎣眾寶故。第四愛重勝賢聖天仙所欣樂故。此文第一處尊勝也。是薄伽梵者指說教主即能住人。住者依止居處之義。欲者貪愛即是婬觸段食之貪。界者族類疆畔之義。界由欲生能生於欲名為欲界。如胡椒飲如金剛環。頂者頭頂高極之義。此於欲界六欲天中最高勝處名欲界頂。雖言勝處仍未顯名為顯天名故。經次言他化自在諸天福力隨欲所須如應即現。然第五天業既殊勝。則不如是隨欲化物。但以生得變化之力變作種種所須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業更殊勝。雖有眾具隨欲即現亦能自變化作眾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變為樂具。自方受用業力勝故。由如是義名他化天。就此天中非無貴賤臣主等別。今處彼天貴主所居非住臣賤下惡天處。故經復言天王宮中。欲顯法尊說必依於上極勝處非於餘下也。如證菩提要金剛座。說此勝法必他化宮。如十地經依勝處也。此表報身住無漏淨土之中。亦表法身住離貪欲究竟極處清淨法界。證此法者能作利他之勝事。故亦為利他處於淨土及法性。無分別智及後得智神用無方名為自在。此乃諸天法王曾居之宮室也。故餘經言畢竟空寂以為舍。故三身利物各各別。故所居之土亦各別也。寄在天宮彰處尊而法勝。標居界頂顯妙理以幽深也。

經曰。一切如來嘗所遊處咸共稱美大寶藏殿。

讚曰。此即第二同居勝也。嘗者曾也。遊謂遊陟。處謂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十方過現諸佛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陟安處。諸聖共履故知勝處。設後諸佛現雖不住皆共稱揚讚美其宮。稱者稱揚美者歎美。天王宮中舍有無量。今佛居彼大寶藏殿。眾珍所成名之為寶。以寶為藏名為寶藏。寶藏即殿名寶藏殿。殿既高廣復以貴寶之所莊嚴名為大寶。佛居天宮內大寶藏殿中住也。此意總表報法二身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居過現佛曾所遊處。并共稱美大寶藏殿。亦顯諸佛共居同讚故知處勝。佛受用身住報土及後得智分別法性義名為遊。無分別智住法性土遊戲如理號為處。由受用土具十八德法性之土具含萬善。所以諸佛常共讚歎此二土故名共稱美。稱者稱揚顯名言之所不及。美者歎美假言詮以談實德。廣同法界名大。萬德所成名寶。含容眾善名藏。空寂之室名殿。報法二身初後二智常居此處。說法利他諸佛同居彰共遊而處麗。三明竝讚示具德以號藏。

經曰。其殿無價末尼所成種種珍奇間雜嚴飾。

讚曰。自下第三莊嚴勝也。於中有三。一明總嚴二列別嚴三列餘嚴。此總嚴也。梵云末尼此云如意。其殿既以無價如意神珠所成。加以帝青大青石藏杵藏四寶四色七珍七光間錯莊嚴朱紫交映。此意總表法性之殿如如意珠。無為萬德之所嚴鎣。受用土殿般若為體同彼末尼。有為眾善之所莊飾義同間雜嚴飾其殿。二大殿二身所居。如如意珠隨欲所求一切皆得。末尼無價更飾之以七珍境。智莫方加嚴之以萬德。此其總嚴也。

經曰。眾色交映放大光明。

讚曰。自下第二列別嚴也。於中總有十四別嚴。此有二嚴也。七珍間錯所以眾色交映。四輝晃燿故能放大光明。又朱紫相雜舉事而論交映。素黃飛彩離質而放光明。此意總表法性無著約緣。涅槃分四譬猶交映任物以成眾色。又智分真俗似眾色而交映。此二齊垂教彩。若色以放光明。既有照耀之功兼資破闇之力故。此二句即是二嚴。

經曰。寶鐸金鈴處處懸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

讚曰。此有四嚴。一懸寶鐸。二列金鈴。三吹動以微風。四發音而和雅。既鏗鏘以振響足觀聽以明心。此意運以六通同寶鐸。而振駭飛乎四辯若金鈴。而驚濟隨機往利處處之義顯然愍物宣揚。懸列之言攸顯。若不大悲之風飄扇七辯之音無發。故知感應道成智悲之德被也。言七辯者所謂捷辯。迅辯。應辯。無疏謬辯。無斷盡辯。凡所演說豐義味辯。一切世間最勝妙辯。六通等義竝如下釋。

經曰。綺蓋繒旛華幢綵拂寶珠纓絡半滿月等。

讚曰。此有八嚴。羅蓋扶疎飛圓華而孕綺。霞旛飄颺曳曲[彰-章+(卄/果)]以疑虹。華幢肅以干雲。綵拂嚴而曳地。明珠磊磊映明銀星。珍纓絡絡潔逾金鏡。輪低翠嶺同浮半月之暉。璧掛青巖如含滿月之彩。即其化土所居天宮之麗飾也。此意總顯報法二土。四無量如綺蓋以蔭群生。四總持若繒旛而轉眾惡。三三摩地喻彼華幢。百千功德所莊飾故。四種攝事譬斯綵拂。垂遍含生拂塵垢故。四總持三三昧皆如下釋。四無量攝事等不異常談。三念住為寶珠恒時平等故。四弘願為纓絡助嚴眾行故。無畏為半月能破外道消除邪惡故。十力為滿月能破天魔令除諸惡故。或以六度為寶珠通攝萬行故。三念住者謂一分讚不生愛。一分毀不生瞋。於一會中半讚半毀不愛不恚。於此三中但住大捨名為念住。四弘願者一未離苦願離。二未得樂願得。三未發心修斷願發心修斷。四未成佛者願早成佛。無畏十力至下當知。此上第二列別嚴也。

經曰。種種雜飾而用莊嚴。

讚曰。此即第三列餘嚴也。末尼之殿大嚴如是。子細別嚴今總彰舉。所謂戶牖軒窓甍棟蘭楯皆隨具有。即顯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百千功德。所嚴二土有為無為理應爾故。

經曰。賢聖天仙之所愛樂。

讚曰。此即第四寶重勝也。五乘凡夫曰賢。三乘證果曰聖。五趣之極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寶而重之為愛。欣求傾渴為樂。此化土也。今顯三乘之中若凡若聖俱生愛重欣求趣證。名為愛樂。此顯法報二身隨應土也。

經曰。與八十億大菩薩俱。

讚曰。自下第五教所被機。然此經中實通凡聖如下經云。金剛手等諸大菩薩及餘天眾聞佛所說信受奉行。金剛手等聖人眾也。餘天等者凡夫眾也。故知此會凡聖兩集。又準化處在他化宮。顯居化土理然。天宮非是淨土。若準十地諸大菩薩者即應化處不說天宮。由此人處影顯。可知處說天宮彰凡夫皆居穢土。眾標菩薩明大士咸處淨方。然則教迹幽深非愚所測故。乃但題菩薩。應此通機。化處舉勝而說天宮。聽眾標尊但言菩薩。理兼通也。又法門仲邃但被一乘之人。玄宗寥廓遂隔二乘之眾也。此被機中文勢有四。一舉數二陳德三列名四彰軌。此舉數也。與者兼并及會之義。十萬為億八十億者八百萬也。所言大者略有四義。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二德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德故。三業大竝具妙辯才說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剛手等十地滿名故。菩薩俱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

經曰。一切皆具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妙辯。

讚曰。下陳德也於中有二。初列名後例指。此列名也。陀羅尼者此云總持以念慧為性。此有四種。法義及明呪能得菩薩忍。法謂能詮於一名等中持諸名等故。義謂所詮於一義中持諸義故。呪如下說。能得菩薩忍者謂有一呪速得菩薩無生法忍。彌勒菩薩說壹胝密胝吉胝思羼底(丁履反)鉢陀膩莎訶。三摩地者此云等持舊云三昧。謂諸有漏無漏等定皆能平等持心於境名曰等持。謂大空等三三昧等。無礙妙辯謂法義詞辯說無礙。初之二德舉自利行。第三之德舉利他行。此三體性。依處。修法。得位。一切義門如別處說。

經曰。如是等類無量功德設經多劫說不能盡。

述曰。此指例也。劫者時分。菩薩修因時行並大故讚功德經劫不窮。謂轉法輪無生忍等恐文繁廣故例指也。何故須讚菩薩功德。為捨眾生輕慢心故。有作是言。諸聲聞眾久修梵行諸菩薩眾應當敬禮。又令眾生起淨心故。菩薩尚有如是功德何況如來。故諸有情至心歸禮竝願速證。

經曰。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大空藏菩薩摩訶薩發心即轉法輪菩薩摩訶薩」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訶薩。

述曰。下列名也。此有八人舉其勝者。言菩薩摩訶薩者菩提言覺即一切智。薩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乘。摩訶言大薩埵如前為簡取大故言摩訶薩。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薩埵者所為拔濟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又薩埵者是勇健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薩。此後二解許通凡聖。今取第十金剛心者故復說言摩訶薩也。言金剛手手者取義執義。常起信手取諸功德故。起智慧手執受金剛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猶如金剛堅固難壞非邪惡友所能壞故。觀自在者即觀世音。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受苦惡時或祈念時應時為拔往詣救護名觀自在。神用無方得自在故。虛空藏者以空為藏藏諸珍寶。見諸有情貧無財寶從虛空中雨種種寶施貧乏故。金剛拳者拳者破壞擊碎之能。發起堅固智慧之拳擊破生死煩惱業等。如以金剛拳擊碎諸物因以名也。妙吉祥者即文殊師利先云妙德。妙者善義。由善能作勝福利事饒益有情名妙吉祥也。大空藏者。大空即是遍滿法界。真如空理以此為藏。為諸有情說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諸有情皆獲種種聖法財寶名大空藏。發心即轉法輪者。輪謂摧伏移轉之義。法謂教法如法輪章說法輪義。此大菩薩從初發心終至十地凡所舉措身語意業皆為有情說深妙理轉大法輪行饒益故。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謂四魔如前已說。此四能破有情善事為眾生怨。此大菩薩住金剛心離分段死及諸煩惱故能摧伏一切魔怨。此八名中金剛手智取善為名。觀自在悲拔苦為號虛空藏濟貧為字。金剛拳破惡為能妙吉祥作善為目。大空藏顯真為稱。轉法輪說法為利。摧伏魔怨害賊為益。或智慧慈悲一對或顯真顯妄一對。拳如妄法故或顯有為無為善法一對。或進善破惡一對。隨其所應準名知義。

經曰。如是上首有八百萬大菩薩眾前後圍遶。

讚曰。此第四彰軌也。八百萬者八十億也。言前後者以方為首故有前後。各見世尊在其前坐為其說法。既無背面寧有前後。如珠星而拱朗月。譬金山而輔妙高。若眾梵之繞梵王。似諸天之圍天帝。尊人重道渴法希益。翹注一心冀聞深致。

經曰。宣說正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

讚曰。此即第六歎法勝德。宣說正法是總句也。刊定可軌離邪分別名為正法。宣顯未聞為初開智說彰舊理為久悟人。初中等者總有十德以彰教勝。瑜伽師論八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後善四文巧五義妙六純一七圓滿八清淨九鮮白十梵行。彼自釋言。初善者謂聽聞時生歡喜故。由法殊勝初有聽聞即令生喜。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行故既聽聞已正修行時遠離苦樂邪怠二邊。依處中行以求出世故中善也。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謂佛言教理極究竟性離諸垢能現涅槃。依修行者能離欲故。文巧者謂善緝綴名身等故。及八語具得圓滿故。八十一云。先首美妙顯了易解樂聞無依不逆無邊名八語具。如彼廣說。其能詮文善能緝綴。義妙者。謂能引發勝利樂故。其所詮義能引利樂。純一者。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其所說法唯佛能說諸外道等不能說故。所說法中非雜外道邪惡法故。圓滿者。謂無限量故最尊勝故教廣無限義深無量其修學者功德無量故最尊勝。清淨者。謂自性解脫故其所說法一剎那中亦無過失。離三毒根離諸繫縛故性解脫非有三毒而起說故。鮮白者。謂相縛解脫故。非唯一念無其過失相續論之亦離諸過。又前清淨法體離過此中鮮白能令覺者身亦鮮白。梵行者。謂八支聖道此出梵行之體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之所顯說故。八聖道名為梵行。若依此解與古不同。此上十德總顯經勝。

經曰。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此門」即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明第二應機廣說分。於中總有十四段經。合之為三。初六段明菩薩境。次六段明菩薩行。後二段明菩薩果。一切佛教所詮義理不離此三。說境先令知法染淨因果善惡此可欣厭此可修斷。說行次令知依境起行修斷之法。說果後令知行行得果殊勝之相。初六段明境復分為三。初二段明體境。第一甚深微妙清淨法門。即是對妄顯真實相真如境體。第二寂靜法性現等覺門。即是除闇顯於觀照正智境體。真如是性正智是相。說有前後下皆準知。次二段明行境。第三調伏眾惡普勝法門。由觀實相能伏眾惡。第四平等智印清淨法門。由觀觀照智慧照明。後二段明果境。第五法王灌頂智藏法門。顯由二行得位財果。第六如來智印金剛法門。顯由二行得自體果。次六段明行復分為三。初二段明依實相斷修之相。第七離諸戲論輪字法門。由觀無相斷分別故。第八入廣大輪平等法門。由觀平等修證真故。次二段明依觀照修斷之相。第九真淨供養無上法門。由依觀照修真供養故。第十能善調伏智藏法門。由依觀照能除忿等故。後二段明依二法遍修之相。第十一性平等性最勝法門。修觀實相一切人法平等遍滿故。第十二有情住持勝藏法門。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由觀前六境而起六行。已後二段明得果。第十三無邊無際究竟法門。得二果時廣深一味極殊勝故自利果德。第十四甚深理趣無上法門。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隨諸有情所願皆證利他果德。就第一段甚深微妙清淨法門。即是對妄顯真實相真如境體。中文分為三。初敘世尊所說法門之名。次敘世尊所說理趣之義。後敘世尊所說法門之德。此即第一敘法門之號。爾時者發端義。處天宮眾雲集所化機感法王應現說聽懸會故言爾時。世尊者能說教主。為諸菩薩所被深機。說一切法。有為無為諸法體事。甚深微妙法性真如非凡所測名曰甚深。二乘莫知復稱微妙。般若理趣即深妙法理。謂法性道理義理。趣謂意況所趣旨趣。此意即說般若之文所詮深趣觀照般若所取意趣。自性潔白名清離諸垢染名淨。門者虛通趣入之道。即顯照理會證之由。欲證二空要聞此教理。依之修學方可會真。不知何名強名門也。此門是何。此門即是菩薩句義。菩薩三義已釋如前。言句義者句謂能詮聲之差別。不說文名但說句者。句詮義周非文名故。義謂所詮法之差別。不說自體但說義者。法義圓被非自體故。句既能詮所詮唯義欲顯此教能詮一一皆圓滿。故所詮一一亦周被故。舉寬能詮及寬所詮。文名體法皆已攝故。欲求菩提於有情之類起大悲智而起修學及求菩提。發勇猛者名為菩薩。今此理趣能詮之教即是能詮菩薩之句。所詮之理即是所詮菩薩之義。若依此教而行此義證此理者名為菩薩。後道滿時名之為佛遂捨因名。此言菩薩略有三位。一初發心二修正行三證法性。三位皆須依此修學。方可得證故名為門。

經曰。云何名為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第二敘佛所說理趣之義。於中有三。初佛自問。次述其義。後勸修學此初問也。

經曰。謂極妙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述其義。於中有二。初釋其義後釋所由。若依清辨世俗可有勝義皆空今說正義空寂。若依護法應依下釋。就釋義中合有四十一句義。釋菩薩句義。復分為二。初有十門明菩薩修果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後色蘊空寂下三十一門依諸法本性及所由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就初十門明菩薩修果清淨句義以顯菩薩句義之中復分為五。然菩薩修略有五種。所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謂集一切總為一聚簡要修習初修行者諸惡皆斷諸善皆修諸生皆度。或觀一切為骨瑣等或觀此身從頭至足唯膿血等名集總修。於離十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別而修習故名無相修。漸修行者應觀無相。為令此修純熟自在不假功力任運現前。名無功用修。雖無功用修有勝劣為令增勝說熾盛修。或雖熾盛恐有少所得便生喜足。謂且修此餘何用為為令勿厭乃至菩提名無喜足修。今顯菩薩得轉依時地前名為益力損能轉。由習慚愧及勝解故益聖道力損二障能。亦可分得五修之果。十地正證正行五修。今此十句顯五修果至文當知。此即第一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當來佛果名清淨分。此能引彼故名順。如佛輪王鮮白蓋等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由得於此順清淨分。無分別故。悟極妙樂即無漏智。地上正證地前分得。若有分別不順清淨得苦惡果。今無分別順清淨分故極妙樂苦果永無。觸無相樂故。此極妙樂非分別引生故名清淨。能詮此句。此句所詮即是菩薩句義。詮辨聞行即此。是故下文所說菩薩句義竝準此知。更不重釋。

經曰。諸見永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微妙適悅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中二句義。即五果中離種種想得法苑樂。由見永寂故離諸相。諸相多由諸見生故。由得法苑樂故微妙適悅。諸見者五見等。地前地上伏斷無餘故言永寂。以法界為苑於中遊翫故。於此喜悅名法苑樂。證會名得。如王宮外上妙園苑遊戲其中受勝喜樂。法界亦爾。求證正證皆生樂故。

經曰。渴愛永息「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胎藏超越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眾德莊嚴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中三句。渴愛者謂貪欲由渴愛生故名渴愛。謂如鹿渴遙見陽煙將以為水。而起貪求奔走往趣。有情亦爾。由煩惱渴見不淨物謂以為淨。廣起貪求故名渴愛。此潤生惑以愛為先或通發業。諸煩惱等貪為首故。此但舉之。地前漸伏地上能除故名永息。由因滅故苦果不生。是故胎藏亦能超越。舉一胎生意離分段處變易故。此之生死因果既亡遂得殊勝變易異熟。故於地前種相好因化成八相。十地之位得諸相好清淨功德莊嚴其身。惡法既亡勝果斯起即是念念消融一切麁重依止有漏身器。依止本識鞕強不安名為麁重。如癰瘡等。三苦迫逼不安穩故。若在地前由聞般若修行無相。令聞熏增銷融本識依上麁重如大良藥銷眾病塊。若在十地正能斷之名銷融也。麁重既滅故渴愛息。胎藏超越得無麁重。眾德莊嚴愛能潤發。下緣生中自當廣說。胎藏身者。瑜伽論說胎藏有八位。已結凝箭內稀名羯剌濫位。表裏如酪未至肉位名頞部曇位。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尸位。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健南位。肉轉增長支分相現名鉢羅賒佉位。此後髮毛爪生位眼等根生位依處分明願名形位。然由先業或母惡緣令此胎藏或髮或色或皮或支變異而生。由業及母多習灰鹽等味令髮毛稀尠。由業及母多習燸熱令色黑黯。近寒室等令色白生。多噉熱食色極赤生。由業及母多習婬欲皮或癬疥或癩等。由業及母多習馳走跳躑威儀或倒或屈支分缺減。女居左脇倚背向腹。男居右脇倚腹向背。胎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風便起發生苦痛。又此業報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裹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生產門時名正生位。時令其母苦痛無量胎身亦爾。此大般若第五百八十九卷說。此胎藏身三十六物不淨所成。一髮毛.二爪.三齒.四皮革.五血.六肉.七筋.八脈.九骨.十髓.十一心.十二肝.十三肺.十四腎.十五脾.十六膽.十七胞.十八胃.十九大腸.二十小腸.二十一屎.二十二尿.二十三洟.二十四唾.二十五涎.二十六淚.二十七垢.二十八汗.二十九淡.三十膿.三十一肪.三十二[月*冊].三十三腦.三十四膜.三十五眵.三十六聹。既生長已次起六觸。次隨世學次耽家室。次造生業次受色等苦樂境界。次隨其業流隨五趣復受此身。菩薩不爾。隨願受生設入母胎。即至鉢羅賒佉位自無惡業。亦不令母習近惡緣自損髮等。亦不令母受諸苦惱。既生長已亦無如前所說惡過。唯以悲智受生為業故名超越。變易之身無是事也。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故名眾德莊嚴。悲智熏修得是身故。

經曰。意極猗適「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得大光明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中二句義即是能正了知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得達法界等十方無邊無分量相故極猗適。顯照行故名法光明。既能廣達契會法性證真妙理意極猗適。能了此智分明顯照名法光明。此二離垢故名清淨。

經曰。身善安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語善安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意善安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中三句即是第五為令法身圓滿成辨能正攝受後後勝因。第十地名圓滿在佛地名成辨感此之因最是殊勝說為勝因。即是此中三業安樂清淨之義。正由前位意善安樂語身二業助安樂故。後後法身圓滿成辨。三業不淨逼迫現前便無安樂。後後法身無由成辨。此上十句義明菩薩修果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此中清淨若是染者離過清淨。若善者修習清淨。菩薩句義不離此。故地前分得地上正證。故益力轉在地前位。

經曰。色蘊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受想行識蘊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眼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耳鼻舌身意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色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聲香味觸法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眼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耳鼻舌身意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色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聲香味觸法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眼識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耳鼻舌身意識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第二三十一門依諸法本性及所由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於中分二。初有二十六門明世俗勝義法所依所從本性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第二善非善下五對通染淨法差別本性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初中分三。初有九門唯明世俗法所依本性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次有十六門唯明勝義法所從本性空寂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後有一門總明世俗及勝義法所依本性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初中九門即分為九。此所牒中有三句義。即三科法。且如凡夫遍計所執色蘊等法。本來空寂空寂即清淨。但有妄心境都無故。依他門有本性亦空。經自說言。色如聚沫受喻浮泡想同陽焰行類芭蕉識猶幻事。色如聚沫者。速增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捼接故。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故。又實非聚似聚顯現乃能發起有情解故。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謂下有水上有天雨傍風所擊有浮泡生。三和合為緣生受亦爾。觸等心所法略不說為緣又速疾謝起不堅住故。想同陽焰者。飈動性故。無量種相變異生故。令於所緣發顛倒故。令其境界極顯了故。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行類芭蕉者。不堅實故。枝葉廣大速即壞故。如明眼人持利刃入於林。取端直芭蕉柱截其根披枝葉。彼於其中都無所獲。何況有實。謂聖弟子以妙慧刃於五趣林。取作受我見名之為柱截其根。斷我見故。委細簡擇名披枝葉。唯有種種思等諸行差別法故。何況有餘常恒之我故如芭蕉。識猶幻事者。譬如幻士住四衢道造作四種諸幻化事。言幻士者喻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衢道者住四識住。四幻事者謂象馬等此雖可見而無真實象馬等事。如是應知隨福等識住四識住雖有作受我等之相然無真實我性可得。又識於中隱其實性外現異相猶如幻像。故知依他亦性空寂。幻法上無自然性故名之為空。圓成之體實理而說非空不空。由依二空門方可顯證亦可名空。故三種法皆名為空。上護法解。清辨釋言。又世俗妄說色等可有勝義入真色等皆無。故本空寂如第二月妄有即真無。故本皆空寂下諸空寂皆準此知。並應二解。但解其法不解理也。詮空寂句。所顯空寂。即是菩薩能詮之句。所詮之義。依此證此名菩薩。故集聚荷擔是蘊義。出生是處義。因性族類是界義。變礙名色。領納名受。取像名想。造作名行。了別名識。以心所中受想二法資助心強。修禪無色此二用勝。外道說為生死因。故別名為蘊。蘊但攝有為無為非聚故。出生名處根不壞。境現前能生於識。故根及境別得處名。所生之識不開為處此亦通無為。為境生識故。六根有取各自境用故立別名。六境為根各別取故所以名別。性義因義名之為界。故開六識立十八界。亦通無為。為破有情識煩惱執對上中下三根差別說此三科。三科竝通有漏無漏。餘義竝如諸論處說。

經曰。眼觸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耳鼻舌身意觸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中二句義。於心所中舉二為首。以有三位五位別故。根等生時近而勝故。能生心所觸等強故。觸謂觸對即是觸數。令心心所同觸於境名之為觸。觸由根境識三和生。能和三種故諸經論名為三和。由根變異引觸起時勝彼識境故名眼觸乃至意觸。由觸分別領似三和生心所用諸心所中故先說觸。受能同觸五三位別。近而相順但說六觸為緣所生六種受數不說一切。又此二法說為有支說為異熟故同蘊等。說其空寂所有句義即是菩薩所有句義。不說自餘諸心所等。

經曰。地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水火風空識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一法門即是六界成眾生者。四大可知。所言空者即內身中空界之色。識謂八識。此中但說三種根本。謂色所依但說四大。行動所依說空界。內身無此空界之色不得動故。心所所依但說於識。論其根本故但說六根。成積聚形故說四大。能起分別故說於識。能有往來轉動等業故說空寂不增不減。

經曰。苦聖諦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集滅道聖諦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一法門即是四諦。為二乘者差別安立故名世俗。苦者逼迫不安穩不可樂義。即有漏法一切皆是。一切有情及器世界並是苦故。煩惱業苦並是苦故。果苦有三或說有八。三謂行苦苦苦壞苦。八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生苦有二因。一眾苦所逼。二餘苦所依。謂於母胎生熟藏間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苦。正出胎時復受支體逼切大苦。由有生故老病死等眾苦隨逐。老苦者時分變壞苦故云云。病苦者大種變異苦故云云。死苦者壽命變壞苦故云云。餘苦可解。各各應知以古來說。諦者實義。苦真是苦更無異苦故名為諦。凡夫不知唯聖所識。聖者之諦故名聖諦。集者因義。謂煩惱業能集生苦故。苦攝有漏集除苦果。滅者擇滅即是涅槃。此有四種。道謂聖道。通運路逕所由之義。即諸聖行無漏有為。初二有漏後二無漏。此四妙理體一真如。由依詮別以分四種故性清淨。

經曰。因緣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親能辨體生長諸法名之為因。以因為緣故曰因緣。緣謂緣藉四緣通稱。即除佛果因位七識見相分等能熏種者名曰因緣。種通諸位自類相生及生現者皆名因緣。皆親辨體生自果故。等無間者即心心所各自識聚。前望於後為無間緣。等有二義。一相似名等。且心所中前亦一受後亦一受。以體等故名曰相似。二力齊等名之為等。或前念一法等與後一法為無間緣。前念一切等能與後一法為無間緣故名等無間緣。是開道義。如前念眼識與後自眼識聚為無間緣。非與耳等或與並生。多少不等故。所緣緣者境有體法能生心等名之為緣。心等之上帶彼境相。說所取境名為所緣。具二支義有所簡別。增上緣者是威勢義。與彼威勢令生等故。等無間緣體唯心心所。其所緣緣通一切法。此二緣唯待心心所為果故。因緣之體通一切有為其果亦爾。其增上緣體果俱通一切法盡。

經曰。無明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十二緣起中無明以癡為體發業之惑。行通三業非福及福不動之業。此二皆通現行種子。識唯本識。名色通五蘊。六處唯六根。觸受二法唯異熟性。當體為體。識支以下五唯種子。愛唯貪愛以為自體。取通一切煩惱為性。此二亦通現行種子。有體合用六支為體。謂愛取二潤。前行等已下六支當果現起。後有果生說名為有。有唯是種子。從中有位至本有位未衰變。來所有五蘊皆名生支。從衰變位乃至命終所有五蘊名為老死。謂由無明造善惡行熏於本識。與識等五相感屬已。愛取合潤。此前六支當果可生名之為有。趣相生起名之為生。衰變命終名之為死。十二有支體唯有漏。如唯識等廣說其相。

經曰。布施波羅蜜多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第二有十六門。明勝義法所由本性空寂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於中有三。一明行有六門。二明位有二門。三明德有八門。行中有三。一總六度行。二所觀理行。三別修起行。此即初也。施有三種。謂財法無畏此以無貪及彼所起二業為性。戒有三種。謂律儀攝善饒益有情。此以受菩薩戒時三業為性。安忍有三種。謂安受苦耐怨害諦察法。此中如次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精進有三。謂被甲攝善利樂。精進此三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體。靜慮有三。謂安住引發辨事。靜慮此三但以等持為性。般若有三。謂加行正智後智。般若此三皆以擇法為性。此前所說但說自性。若并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為性。何故此六名到彼岸。由七最勝所攝受故。一安住勝要有菩薩性。二依止勝要大菩提心。三意樂勝要悲愍有情。四事業勝要具行一切。五巧便勝要無相智所攝。六迴向勝要迴向菩提。七清淨勝要不為二障雜。由具七義名到彼岸。不爾即非。由斯施等皆有四句。一施非波羅蜜不具七勝故。二波羅蜜非施見他行施自具七故。三亦施亦波羅蜜自行施復具七故。四非施非波羅蜜自不行施見他行施不生隨喜故。修此六度有其五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樂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第一依止任持修有四。一依因修。謂依種性力修習正行。二依止報修。謂由勝身修習正行。三依止願修。謂由本願修習正行。四依簡擇慧修習正行。第二依止作意修亦有四。一依勝解於度一切相應契經起增上解。二依愛味於度見勝功德深生愛味。三依隨喜於一切有情所行六度深生隨喜。四依意樂修於自他當來勝品六度深生願樂。第三依止意樂修有六。一無厭意樂如施無厭者。謂菩薩於一剎那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唯布施一有情。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如是布施住殑伽沙劫如於一有情。如是乃至於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時皆令於無上菩提速得成就菩薩爾時猶不厭足名施無厭意樂。二施廣大意樂。菩薩如是展轉相續無一剎那有退有斷。乃至究竟坐菩提座名施廣大意樂。三歡喜意樂。菩薩如是行施之時。於來求者生大歡喜。來求之者雖生歡喜不如菩薩名施歡喜意樂。四恩德意樂。菩薩如是行施之時。觀彼求者於我已身有大恩德。不見已身於彼有恩。由資助我無上菩提故名施恩德意樂。五無染意樂。菩薩如是雖於無量諸有情所興大施福。而不祈報恩當來異熟名施無染意樂。六善好意樂。菩薩如是以所修行廣大施聚所得異熟施諸有情不自為己。又以此福共諸有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名施善好意樂。廣說餘五度如對法等。第四依止方便修。謂由無分別智觀察三輪皆清淨故。由此速成所修行故。第五依止自在修。有三。一身自在謂自性受用身。二行自在謂變化身等。示現諸有情一切種同法行故。三說自在。謂說六度一切種差別無有滯礙故。

經曰。真如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第二所觀理行。此前應說二十空等。以空即空寂。名字既同不應更立所以不說。此真如等體雖即空寂之所顯名字既別所以別立。此中八名。體一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即是湛然不虛妄義。遮妄顯常名真如也。法界者三乘妙法所依相故。法性者一切諸法真實本體。不虛妄性者離妄顛倒不妄性也。不變異性者謂一切時不改轉故。平等性者遍諸法故。離生性者。生謂生梗如生食等。此即虛妄有漏諸法離此生梗堅強之性。又生者生滅。離生滅體名離生性。實際者無倒所緣故。實謂無顛倒此處究竟故名為際。過無我性更無所求故。此中文略但舉八名。第一會中有十二名。對法等中有其六名。體但一如名有差別。約其所治隨其詮別故成多種。

經曰。四靜慮「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四無量四無色定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第三別修起行。於中有四。一禪無色行。二菩提分行。三解脫門行。四別對治行。此即初也。靜其心專一慮定慧齊均功德殊勝得靜慮名。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第二離尋伺喜靜慮。第三已離喜樂靜慮。第四已離尋伺喜樂捨念清淨靜慮。此等總說初二三四以為名別。更無別名。唯在色地通有無漏。四無量者慈悲喜捨。與樂名慈無瞋為性。拔苦名悲不害為性。不離樂為喜不嫉善根為自性。令利益為捨捨善根為性。通有無漏遍在四禪境行俱寬故名無量。四無色者謂空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通有無漏三乘俱起。

經曰。四念住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二菩提分行。四念住者身受心法。以慧為性。慧由相應之念住此四境之中名為念住。四正斷者。一律儀斷。謂已生惡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二斷斷。謂未生惡法為令不生故生欲策勵。三修習斷。謂未生善法為令生故乃至策心持心。四防護斷。謂於已生善法為欲令住。乃至策心持心。此四種以精進為體。策發於慧自能漸伏名為正斷。四神足者欲勤心觀。由此四故引生於定故。四神足以定為體。運轉最勝自在為神由定能得能證於此故名神足。五根者信進念定慧。生出世法此為上首故名為根。此五於諸出世法中深生勝解。清信難伏說名為力。天魔外道及沙門等不能伏故。此五隨名各自為體。七等覺支者謂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及念為七。此七唯無漏在見道位起。覺者擇法。支謂支分。擇法覺是覺亦覺支。餘覺支而非覺如其自名即為其體。此七能遍觀諸法故立以等名。等是遍義。八聖道支者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語正業及正命正念及正定。語業命三戒蘊所攝。餘體如名修道位起。諸聖有學由八支攝行迹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故此八名聖道支。合此三十七種道品總以十一法而為自體。一慧即四念住慧根力擇法覺正見支。二精進即四正斷精進根力精進覺支正精進。三定即四神足定根力定覺支正定。四信即信根力。五念即念根力念覺支正念。六欲即四神足。七喜受即喜覺支。八輕安即安覺支。九捨即捨覺支。十尋即正思惟實體即慧。十一色即無表戒正語業命。此中假實.修法.廢立.開合.學攝體支.對辨.並如別鈔。

經曰。空解脫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地相無願解脫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第三解脫門行。觀空無我名之為空。觀滅離相名為無相。觀苦集道諸有為法不生願求名為無願。由此三種能入諦理。名之為門。體是無漏法。復能證解脫故名解脫。若但言空無相無願即通三慧。定之與散通有無漏。若言三昧即唯修慧。唯定非散通有無漏。言解脫門即唯修慧。唯定非散不通有漏。此三或總或別緣諦如餘處說。又除見說空。離愛說無願。離無明說無相。

經曰。八解脫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述曰。自下第四別對治行。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諸色。二內無色觀諸色。三淨解脫身作證。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盡解脫。謂諸聖者能順無漏能離諸障名為解脫。八勝處者一內有色觀外色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得如實相。二內有色觀外色多。餘如前說下準此知。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五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伏所緣名為勝處。九次第定者謂四靜慮四無色及滅盡定。麁細漸次上下次故。十遍處者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無邊處。觀遍一切其量廣大名為遍處。此等體性。增減。所由無量義門如別處說。

經曰。極喜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雲無法善慧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第二明勝義位。於中有二。初大乘位後三乘位。此即初也。但明因中菩薩十地。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弊如空麁重充滿法身故。此地總以有為無為一切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經曰。淨觀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二明三乘位。初二地中略有二釋。一云淨觀地。在解脫分位及前三善根。種性地唯在世第一法。故婆娑云。有說種性地法亦可說有退。二解云。淨觀地唯在解脫分位未為諦觀。種性未定但淨修心觀身受等故名淨觀。種性地通在四善根。煗等位中種性方定不可轉故。第八地謂預流向。從阿羅漢向前數故。即住見道前十五心。具見地者謂預流果。此位具足十六心故。薄地謂一來。於欲界九品惑已斷六品故。離欲地謂不還。決定全離欲界惑故。已辦地者謂阿羅漢。我生已盡所作已辦故。餘之三地隨名釋義。前唯一乘今通師弟長短作說。故十地別。

經曰。一切陀羅尼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一切三摩地門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自下第三明所成德。依行入位成此德故。於中有八德。此即第一引生諸德。一是總持門。二是等持門。前此經序。菩薩德中已略解訖。由此二種引生諸德故。

經曰。五眼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六神通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二觀照化生德。五眼者謂肉天慧法及佛眼。照了導義名之為眼。六神通者一神境通二天耳通三心差別通四宿住隨念通五死生通六漏盡通。運轉自在名神事無障擁名通。此二體性如經廣說。及如瑜伽論第五十四六十九對法論中第十四卷等文解釋。

經曰。如來十力「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三降伏不共德。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二自業智力。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勝劣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盡智力。由與利生功德相應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說名為力。總以信等五根為性。四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障法無畏四出苦道無畏。於大眾中正師子吼。沙門魔梵無能難者故名無畏。四無礙解者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訓詞無礙解四辯才無礙解。通達無礙名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者遍緣三界。周及四生行境寬廣故名為大。慈悲等相如前已說。四無量境狹在欲色。通在三乘。假實觀攝。此唯佛具境行寬遍通在三界。唯是實觀。十八佛不共法者。一身無誤失越杌等。二無卒暴揚聲等。三無忘失念久所作等。四無不定心恒在定故。五無種種相生死涅槃等。六無不擇捨利樂等。此上六種由所知障有此習故。七者欲無退。八精進無退。九念無退。十定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解脫無退。此上六種依所知障修斷事中而無退減。十三身業智為前導。十四語業智為前導。十五意業智為前導。十六知過去。十七知未來。十八知現在無差無礙。此上六種亦由有彼所知障習。此十八法唯佛所有。非二乘等故名不共。餘體義門廢立增減如瑜伽等廣說其相。然此大經亦具宣說應勘異同。

經曰。三十二相「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八十隨好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四相好殊異德。今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世尊足下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等觸是為第一。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輞轂眾相無不圓滿是為第二。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覩羅綿勝過一切是為第三。世尊手足一一指間猶如雁王咸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是為第四。世尊手足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是為第五。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是為第六。世尊足趺脩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是為第七。世尊雙腨漸次纖圓如醫泥耶仙鹿王腨是為第八。世尊雙臂脩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為第九。世尊陰相勢峰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是為第十。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是第十一。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金色身甚可愛樂是第十二。世尊身皮細薄潤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眾寶莊嚴眾所樂見是第十四。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世尊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世尊髆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世尊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世尊身相脩廣端嚴是第十九。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諾瞿陀是第二十。世尊頷臆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世尊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世尊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世尊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淡病不能為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壞損擁曲等過。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身心適常得上味是二十五。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是二十六。世尊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是二十七。世尊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是二十八。世尊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映潔分明是二十九。世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覩羅綿鮮白光淨逾珂雪等是三十一。世尊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善現是名三十二大士相。善現云何如來應正等覺八十隨好。善現世尊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赤銅是為第一。世尊手足指圓纖長傭直柔軟節骨不現是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無差於諸指間悉皆充密是為第三。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華是為第四。世尊筋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是為第五。世尊兩踝俱隱不現是為第六。世尊行步直進庠審如龍象王是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王是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如牛王是為第九。世尊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是為第十。世尊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是第十一。世尊支節漸次傭圓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節交結無隙猶若龍盤是第十三。世尊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是第十四。世尊隱處其文妙好威勢具足圓滿清淨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潤滑柔軟光悅鮮淨塵垢不著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動圓滿無壞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離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圓光於行等時恒自照曜是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不現眾相莊嚴是二十二。世尊臍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是二十三。世尊臍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膚遠離疥癬亦無黶點疣贅等過是二十五。世尊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文深長明直潤澤不斷是二十七。世尊脣色光潤丹暉如頻婆果上下相稱是二十八。世尊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是第三十。世尊發聲威震深遠如象王吼明朗清徹是三十一。世尊音韻美妙具足如深谷響是三十二。世尊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現是三十三。世尊諸齒方整鮮白是三十四。世尊諸牙圓白光潔漸次鋒利是三十五。世尊眼淨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脩廣譬如青蓮花葉甚可愛樂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是三十九。世尊雙眉綺靡順次紺琉璃色是第四十。世尊雙眉高顯光潤形如滿月是四十一。世尊耳厚廣大脩長輪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是四十三。世尊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是四十四。世尊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是四十六。世尊首髮脩長紺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是四十八。世尊首髮齊整無亂亦不交雜是四十九。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土*(虒-儿+巾)]落是第五十。世尊首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是五十二。世尊身體長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諸竅清淨圓好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勢力殊勝無與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眾所樂觀嘗無厭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輪脩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滿月是五十七。世尊顏貌舒泰光顯含咲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澤熙怡遠離頻蹙青赤等過是五十九。世尊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是第六十。世尊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天蓋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雀項紅暉綺飾色類赤銅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是六十五。世尊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約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音意樂而為說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說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讚善毀惡而無愛憎是七十五。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是七十七。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畫色類朱丹是第八十。善現是名八十隨好。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日時歲數。所作事業即不得成。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隨眾量不減不增。善現如是功德勝利我先菩薩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已能成辨。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為甚奇希有之法。

經曰。無忘失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恒住捨性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五常記平等德。謂諸如來常隨記念若事若處若如若時。有所為作皆隨正念。普於一切所作事業。普於一切方處差別。普於一切所作方便。普於一切時分差別念無忘失。常住正念名無忘念。恒住捨性者謂六恒住法。於六根門不憂不喜。但起正捨平等觀境。

經曰。一切智「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道相智一切相智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六覺了空有德。觀空性智名一切智。即正體智觀有智中分之為二。一觀無漏道。一觀所餘法相。相者相狀差別之相即後得智。智觀無漏道此名道相智。觀所餘法名一切相智。一切種智分為二故。

經曰。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七第八二門。明因果位二滿總德。此上所說諸功德等若在因位名菩薩行。若在果位名佛菩提。菩提覺義。其菩提智及菩提斷一切竝名為菩提。故有為無為一切功德隨應皆攝在此二故。

經曰。一切異生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一切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如來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此即第三總明世俗勝義法所依本性空寂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一切異生唯在凡位。以業煩惱輪迴六趣。異聖者生故名異生。一切預流等竝是聖位。預流向果並名預流。無間漸超三界見道諸煩惱盡。十五心來皆名為向。第十六心名之為果。預聖流故名為預流。即此進向三界見惑竝已斷盡。欲界修道前五品盡名一來向。六品盡時名之為果。此於欲界唯有一生。如從人中得第二果捨此身已次生天中。天中沒已來生人中便得無學故名一來。即此進向已斷見惑盡。欲界修惑斷七八品名不還向。欲界修惑要皆斷盡。餘地不定。心不還生於欲界故名為不還。阿羅漢者名之為應。一應永害煩惱賊。二應不後受分段生。三應受妙供養。三界見惑並皆斷盡。初定已上所有修惑或多或少。乃至非想八品解脫九品無間已前能斷盡者名阿羅漢向。三界見修並俱斷盡名阿羅漢果。以上果向無間解脫皆準此說。此觀諦理若思風動樹悟十二緣起。不藉善友自得菩提。或麟角或眾出名為獨覺。十地已去名為菩薩。法雲地後號曰如來。此亦竝是初二十六門。明世俗勝義法所依所從本性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自下第二五對十門。通染淨法差別本性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

經曰。一切善非善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一切有記無記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世間出世間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

讚曰。順理益物名之為善通有無為。與此相違名為非善。即不善無記自體殊勝。及有當果可記別故名之為記。即善不善與此相違名為無記。與煩惱漏相應相雜相隨增長名為有漏。漏是流漏義。於六根門當流泄故毀之名漏。無漏翻此。為之言作亦名為生。有作有生名曰有為。與此相違名曰無為。體用顯現遷流名世。墮虛偽中名之為間。與此相違名出世間。此等差別所依本性真如空寂清淨句義。以顯菩薩所有句義。妄即真故性即相故。

經曰。所以者何。

讚曰。大文第二釋其所由。於中有二初問後釋。此初問也。謂此諸法清淨句義即是菩薩所有句義。此義之所以者何謂也。

經曰。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

讚曰。下釋所由如幻[少/兔]等世俗妄有勝義。知空故說諸法空寂句義即是菩薩所有句義。故言諸法自性空故釋上所由。為欲顯發般若尊勝以自性空釋遠離等。由此諸法勝義自性空無性故遠離虛妄顛倒相也。

經曰。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故自性清淨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甚深。

讚曰。生死囂煩真如寂靜故由遠離。自性亦靜煩惱有染空性清淨故由寂靜顯體清淨。此意總顯。由一切法自性空故空寂句義即是菩薩所有句義。諸法既空故離虛妄離虛妄故體無囂動故性寂靜。既無囂動自性空寂故非染污自性清淨。自性清淨者顯般若最勝清淨。觀照悟此本性清淨真相自體本來清淨。故文字等甚深般若最勝清淨。清辨護法二釋隨應。

經曰。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即是菩薩句義諸菩薩眾」皆應修學。

讚曰。此即第三結勸修學。文字般若即菩薩句義。求此學此名為句故。餘四般若名菩薩義。菩薩之教詮此四故。既成菩薩由此五種。五種即是菩薩能詮所詮之義。諸菩薩中下位望進勝上位者。應勤精進學此五種。

經曰。佛說如是「菩薩句義般若理趣」清淨法已。

讚曰。自下第三敘佛所說法門之德。於中有二。初結前義以發經端。後正告陳所說之德此即初也。

經曰。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此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深信受者乃至當坐妙菩提座一切障蓋皆不能染謂煩惱障業障法障雖多積集而不能染雖造種種極重惡業而易消滅」不墮惡趣。

讚曰。於中復二。初明聞經深信受果。後明受持精勤等果。所以但告金剛手者欲令有情取一切佛大珍寶故。聞者聽聞信者能順受者領納。殷重供養恭敬名深。此意總顯。聽聞信順領納殷重始從今日乃至菩提三障五蓋皆不能染。蓋謂五蓋。謂貪欲於樂出家位。瞋恚於覺邪行位。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於止舉捨位。能覆蔽心名之為蓋。障者障礙障道不生礙滅不證。此有三種經文自列。若小乘中以數行煩惱難可伏除名煩惱障。以殺父等五種逆業名為業障。合三惡趣人趣北洲及無想天名異熟障。然不見說別有法障。然今此文障解脫惑名煩惱障。薩遮尼犍子經以破塔壞寺等為五逆。像法決疑經說有七逆。然不離尼犍子經所說五種名為業障。言法障者前異熟障亦名法障。感遺法業名為法障。或去世時障礙正法障他修定。不種聞法所有種子所以今生於法不聞不信不悟名為法障。集者作也積者積造。雖多積集而不能染由解法空不樂生死。雖起煩惱重業障法以經威力定不能染。染者染污令感苦果等名為染也。又雖造種種極重惡業由體性空煩惱不堅。故而易消滅易消滅故不墮惡趣。業既易亡惡果寧起。由法性空諸法實理體實遠鑒三障故銷。

經曰。若能受持「日日讀誦精勤無間如理思惟彼於此生定得一切法平等性金剛等持於一切法皆得自在恒受一切」勝妙喜樂。

讚曰。下明受持精勤等果。言受持者愛樂寶重領受在心持之不忘。如念子等不忘在心。日日讀者披文誦者暗說。精者專精勤者勇勵身心。日夜六時中無間隙如其理趣而諦思惟。彼於此生現報果也。定得一切法平等性真如理也。金剛等持者等持謂定金剛者喻。能破分別著相煩惱。謂觀一切法平等性真如空理所有等持能破分別著相顛倒故名金剛。又真如理名曰金剛。緣此之定名金剛等持。謂能受持心心不忘日日讀誦精勤思惟如是法性故得此定。當起勝慧破諸分別顛倒著相。今時證此金剛等持聞思位中相應定。此中但有五種法行。謂聽聞.受持.披讀.諷誦.思惟五種。略無書寫供養施他開演修行五種互影顯故。其實而論行十法行竝得此果。讀誦尚得況能演說及修行等。於一切法皆得自在者未體真空理事皆擁。體真遠鑒於理既通故得自在。自在者無礙義。恒受一切勝妙喜樂者於法著有憂有恚。於真會空於俗體妄。既無憂恚故得恒時受妙喜樂。既聞法性真喜未曾得故。

經曰。當經十六「大菩薩生定得如來執金剛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世尊自說善修神足能住一劫或一劫餘。菩薩十六大生即義當十六劫。金剛性者謂。真如性能破裂生死過失名為金剛。諸法之體故名為性。執者受義親領受之故名為執。即正體智能緣於空。或執金剛之性即是真如。經十六生得此真性故。由於此經行前法行能超生死。不經僧祇經十六劫便入初地。以經所明實相之理有大神驗。聞此法等故超生死無邊劫量。既爾故能疾證無上菩提。此中所說現在定得金剛等持。於法自在受勝喜樂。後生之障皆不能染不墮惡趣。得金剛性疾得菩提經力故也。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