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卷0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華嚴經骨目序

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成。

天台宗教第九祖師荊溪尊者有願行觀門骨目一卷(今分兩卷)。即略撮綱要用擬觀本。斯文久流他國未行于中朝。故人罕得而見之。然諸佛密藏如來性海視之者莫識其指歸。挹之者罔測其涯際。倘留神此典。實玄覽要門。洞明諸佛果源。開悟眾生理本。無邊剎海豈隔毫端。十世古今不逾當念。法界大都於茲入矣。則與夫看誦華嚴大教一部校量功德。復何有異焉。敬敘元由以冠經首。庶知其所自云耳。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上

第一會菩提場中說經六品十一卷

世主妙嚴品第一(此經共有三十九品唯阿僧祇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是佛自說餘皆加諸菩薩說)

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又云。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悉於中現。曰既異壽量久成。不同阿含。菩提樹下任運在迹。別圓教也。又云。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頃悉包法界。曰加異自力。亦在教道。又云。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身滿世間。遍一切土。列眾中十佛世界微塵菩薩圍繞。皆是如來共集善根諸雜眾。皆云。成就大願。具菩薩行等。一一皆云。有佛世界微塵數。或云。不可思議數無量數等。各得諸佛不思議解脫法門(盡第五卷)。

如來現相品二(卷六欲說勝法先現勝相相依理成還為理表故先現之作理標幟)

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云何諸佛地境界加持所行力無所畏三昧無能攝取眼耳鼻舌身意光聲(一一皆有云何諸佛字)。頌中云。佛眼云何無有量等。佛知其念。面門齒間放光。光中說偈。十方菩薩皆悉來集。諸菩薩光中說偈云。即以利益諸眾生。而為自行清淨業。又云。一一塵中無量身。復現種種莊嚴剎。三世所有一切剎。一剎那中悉能現。又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而說偈曰。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塵諸佛坐。菩薩眾會共圍繞。演說普賢之勝行(此品只是具明如來相好以一具多以正攝依)。

普賢三昧品三(卷七為述相由故入藏身指因表果明相有在)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出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前有佛剎微塵數普賢菩薩。皆入此三昧。一一普賢皆有十方諸佛而現其前。同聲讚云。一切諸佛共如於汝。十方諸佛同時摩頂。爾時普賢從三昧起。即是從十種三昧門起。第五從一切眾生舍宅三昧門起。偈云。

 所現國土皆嚴淨  一剎那中見多劫  普賢安住一切剎  所現神通勝無比

世界成就品四(卷同既具能化必有所被故示所見為所化境)

爾時普賢以佛神力遍觀察一切世界海眾生海諸佛海眾生業海根欲海佛法輪海一切三世海願力海神變海。觀已告諸菩薩。佛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乃至神變海智不可思議(遍歷一切)。頌云。一切剎土入我身。所住諸佛亦復然。普賢行願無邊際。我已修行得具足。普賢又告諸菩薩言。三世諸佛說世界海有十種事。所謂世界海起具因緣所依住形狀體性莊嚴清淨佛出興劫住劫轉變差別無差別門(具如初句)。若廣說者與世界海微塵數等。又有十因緣故已成當成現成。所謂佛神力故。法應如是故。眾生業故。菩薩智故。眾生菩薩同集善根故。菩薩嚴淨佛土願力故。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菩薩清淨勝解自在故。如來善根所流及諸佛成道時自在勢力故。普賢自在願力故。廣說亦有世界海微塵數。頌云。一一身包一切剎。一念普現於三世。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毘盧所嚴淨。又云。有種種所依形相體乃至差別門。

華藏世界品五(卷八九十雖示所化正報之人須知依報所現之土)

普賢告大眾言。此華藏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昔於世界海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嚴淨世界。須彌山塵數風輪持。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又有世界海大輪圍山。山中有地。皆金剛所成眾寶莊嚴。此世界海大地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眾寶莊嚴底岸等。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眾寶摩尼以為岸等。諸佛因行皆現其中。一一河各有世界塵數莊嚴。此華藏世界海皆以世界海微塵數清淨功德之所莊嚴。又此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不可說剎微塵世界種安住。一一種有不可說佛剎微塵世界。於世界海中依住形狀等不同。頌云。十方所有廣大剎。悉來入此世界種。雖現十方普入中。而實無來無所入。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一切國土微塵中。普見如來在其所。此香水海在華藏中。如天帝網分布而住。最中者名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如是十方各以二十重佛剎微塵世界圍繞。頌曰。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於虛空。

毘盧遮那品六(卷十一既其通示能所依正仍須別辯一方偏迹舉偏知圓示別識總)

普賢菩薩告大眾言。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劫。復倍是數有世界海。名普門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勝音。依摩尼華海住。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其形正圓。其地無量莊嚴。三百重寶圍繞。寶雲覆上如須彌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彼勝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清淨光明。中有大蓮華須彌山出現。名華焰普莊嚴幢山。上有林名摩尼華。眾寶莊嚴。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匝圍繞。種種眾生於中止住林東有城名焰光明。人王所都。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匝圍繞。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興。第一佛名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王名喜見善慧。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夫人婇女三萬七千。王子五百。大威光為首。有十千夫人。太子見光。以昔所修善根力故。證十種法門已說偈。以佛神力其聲遍滿勝音世界。其王聞已與夫人俱來至佛所。八部眷屬皆悉來集。聞法獲益。大威光得無量智光明。佛滅後有波羅蜜善根莊嚴佛出世。爾時大威光童子見佛。即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等十千法門值第三第四佛。獲益已還歸本處(已上從普賢三昧來皆普賢菩薩說)。

第二會普光明殿說六品四卷

如來名號品七(卷十二雖知一方偏示之別理須遍達十方之別)

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妙悟皆滿。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俱。皆一生補處。悉從他方而來集此。為令眾生永斷一切煩惱故。說十住十行十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及說如來地。境界神力所行力無畏三昧神通自在無礙眼耳鼻舌身意辯才智慧勝願(皆云如來)。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現神通已各於十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各有一世界佛。與十佛剎微塵菩薩俱來佛所。東方世界名金色。上首菩薩名文殊。乘佛威力觀諸菩薩而作是言。諸佛子。佛國土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佛菩提皆不可思議。何以故。佛於十方知諸眾生。隨其所應說法調伏。如來於此娑婆諸四天下種種身名色相修短壽量處所諸根生處諸業觀察(皆云種種)。皆令眾生所見不同。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釋迦牟尼毘盧遮那等。十千名號如是。四天下十方各一世界各十千名。此娑婆世界百億四天下有百億萬種種名。又於娑婆外十方各有一世界。各有百億萬種種名號。十方盡虛空界種種不同。

四聖諦品八(卷同既了別人應知別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菩薩。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攀緣聚剌等。集聖諦或名繫縛滅壞愛著義妄覺念等。滅聖諦或名無諍離塵寂靜等。道聖諦或名一乘趣寂導引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各有四百億十千名號。

光明覺品九(卷十三欲宣其法先動其情橫滿虛空豎窮色頂明其人法所被分齊)

爾時世尊足下放光。照百億四天下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佛神力故皆見如來。十佛剎微塵數菩薩圍繞。十方各一大菩薩。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俱。文殊師利為首。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各於佛前同時說偈。爾時光明過此世界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各有四天下乃至色究竟。一切處文殊說偈亦然。盡法界虛空界亦如是。

菩薩問明品十(卷同欲破無明先啟其萌能問所問俱是大人故云菩薩眾位之初故首為稱)

爾時文殊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種種差別。所謂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醜苦樂。心不知業業不知心。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覺首答曰。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動者。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文殊問財首菩薩。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命身行解言論心樂方便思惟觀察。(各有隨其)於如是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財首以偈答曰。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文殊問寶首菩薩。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醜內外現報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寶首以偈曰。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亦如胎藏中。諸根悉成就。體相無來處。業性亦如是。亦如地獄中。種種諸苦事。彼悉無所從。業性亦如是。文殊問德首菩薩言。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演音示身知心。現通震界等(皆云無量)。德首偈答。譬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焰無分別。諸佛法如是。海波風吹雨地亦如是又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文殊問目首菩薩言。如來福田等一無異。云何而見眾生布施果報不同。所謂種種色形家根財主眷屬官位功德智慧(皆云種種)。如來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目首偈答。譬如大地。一隨種各生芽。於彼無冤親。佛福田亦然。亦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亦如淨明鏡。隨色而現像。如阿伽陀藥。能療一切病(下二句大同)。文殊問勤首菩薩言。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斷一切煩惱。然其五陰三界三毒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答曰。由進怠不同而令種種。文殊問法首菩薩。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斷除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諸煩惱。法首答曰。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饍自餓而不食。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如人生王宮而受餒與寒。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下二句竝同)文殊問智首菩薩。於佛法中以智為首。如來何故或讚施戒乃至智慧及以四無量心然終無有。唯以一法能成菩提。智首偈答。佛知眾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度如治而說法。慳者為讚施等諸法。文殊問普賢菩薩。諸佛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佛土不同。賢首偈答。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佛剎無分別。無憎亦無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十首次問文殊言。我等說已。仁者當說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度入智法說知證現廣(皆如初句)。文殊亦以十偈答。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餘九皆以究竟無差別答)。由是答故。娑婆十方盡虛空界。以佛神力故。悉皆明見十種差別。所謂法差別業世間身根受生持戒果犯戒果國土果(下九句同初)。

淨行品十一(卷十四雖善其趣非行不前去俗進道故名為淨淨彼行故行假茲淨彼此俱得淨行之號)

智首問文殊言。佛子。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不害不可毀不壞不退轉不可動殊勝清淨無染智為先導(具如初句)。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家色相念慧行無畏覺悟。(皆云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最上最勝無量無數不思議無與等不可量不可說(皆云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盋舍那力思惟力及十種善巧七覺六度(經具列十七覺加空無相無願六度加慈悲喜捨)佛十力八部守護。云何得與眾生為依。救歸趣炬明照導勝導普導(如初句)。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大勝最勝妙極妙上無上無等無等等。(加為)文殊告智首菩薩言。為欲饒益世間天人問如是義。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而為眾生。第二導師皆由發此一切大願。始從居家入僧伽藍。修行諸儀皆發大願。偈云。菩薩在家。當願眾生(下二十一偈第二句同)。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善事於佛。護養一切。妻子集會。怨親平等。永離貪著。若得五欲。拔除欲箭。究竟安隱。伎樂聚會。以法自娛。了伎非實。結跏趺坐。善根堅固。得不動地。若舉於足。出生死海。具眾善法。整衣束帶。檢束善根。不令散失。大小便時。棄貪瞋癡。蠲除罪法。洗滌形穢。清淨調柔。畢竟無垢。以水洗面。得淨法門。永無垢染。見修園圃。五欲圃中。耘除愛草。見歡樂人。常得安樂。樂供養佛。見苦樂人。獲根本智。滅除眾苦。見疾病人。知身空寂。離乖諍法。若見沙門。調柔寂靜。畢竟第一。若飯食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洗浴身體。身心無垢。內外光潔。盛暑炎毒。捨離眾惱。一切皆盡。若洗足時。具神足力。所行無礙。以時寢息。身得安隱。心無動亂。睡眠始寤。一切智覺。周顧十方。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賢首品十二(卷同盡十五賢位之初故云賢首即是初住近方便也聖中之賢故名為賢賢家之首故名賢首)

爾時文殊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我今已為諸菩薩。說佛往修清淨行。仁亦當於此會中。演暢修行勝功德。賢首乃說七百一十五行七言偈答。初一句誡云。善哉仁者應諦聽。次十五句歡菩提心自謙云。彼諸功德不可量。我今隨力說少分。猶如大海一滴水。次二句標發心因緣云。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次九行正明發心因緣。以三寶菩提眾生國土以為所緣。能信之心以為自因。偈云。於佛法僧生敬信。以是而生廣大心。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常欲利益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次信為道元下十四行歡信心勝妙。次若常下廣歡發心。從始至終諸行相生以至果用。次廣述因果諸用。

第三會忉利天宮說六品三卷

昇須彌山頂品十三(卷十六不動而昇赴機得處)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菩提樹。爾時如來不離此座。昇須彌山向帝釋殿。爾時帝釋遙見佛來。以佛神力莊嚴此殿置即子座。諸供養具一一莊嚴。及所圍繞皆有十千。皆稱善來請佛入殿。佛即受請十方皆然。以佛力故殿中所有樂音自息。帝釋自憶。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二十偈以歎十佛。謂過去七佛等一一皆云。是故此處最吉祥。十方世界亦復如是。世尊坐已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須彌山頂偈讚品十四(卷同既登山已欲說法性還依法性以歎於人人勝法尊投心有在)

爾時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億佛剎塵數世界外來。文列十慧菩薩。法慧為首。各列彼十界及界中十佛。各各化作毘盧遮那師子之座各坐其上。十方各集亦復如是。世尊兩足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此眾皆見。十慧各說十偈歎佛。二一切慧偈曰。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三勝慧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於此性了知。見佛難思議。四功德慧偈云。我昔受眾苦。由我不見佛。故當淨法眼。觀其所應見。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此則無所見。五精進慧偈云。世間言語法。眾生妄分別。知世皆無生。乃是見世間。若見見世間。見則世間相。如實等無異。是名真見者。法性本清淨。如空無有相。此亦無所修。能見大牟尼。六善慧偈曰。智者說無盡。此亦無所說。自性無盡故。得有難思盡。所說無盡中。無眾生可得。知眾生性爾。則見大名稱。七智慧偈曰。此人無慧眼。不能得見佛。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八真實慧偈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現在非和合。去來亦復然。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體。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見一切佛。法身真實相。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九無上慧偈云。如來光普照。除滅眾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一切空。是則諸佛見。

十住品十五(卷同正說真位此十居初初安聖境故名為住智斷相應且略云十)

爾時法慧承佛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言。善哉善哉汝能入是三昧。千剎塵佛共加於汝。又是遮那往昔願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是時諸佛即與法慧無礙等十種智。十方諸佛申手摩頂。法慧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列十名已初釋初住云。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所謂十力應勸學十法。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恒蒙攝受。方便演說寂諍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治地住中發十種心。修行住中行十種觀。生貴住中成就十法。具足方便住十法利生。正心住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不退住聞十種法堅固不退。童真住住十種業。王子住善知十法。灌頂住成就十智。一一住中各勤修十法。十方所說文句義理無有增減。

梵行品十六(卷十七重述聖因因秪是行故名為行行體離染故名為梵)

正念天子白法慧言。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修習梵行。法慧言。應以十法而為所緣。所謂三業及佛法僧戒。如是一一觀察皆空寂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名為清淨梵行。復應修十種力。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思惟諸法無有休息。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化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發心功德品十七(卷同舉劣顯勝以初例後此位所開名之為發所開之體故總云心心之勝能故云功德)

爾時帝釋白法慧言。發心功德其量幾何。答言。此義甚深難知難說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雖然我承佛力而為汝說。假使有人供養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以一切樂具住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得福多不。答言甚多。法慧言。比發心功德百分千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如是供養百劫已令持十善。經千劫已令住四禪。百千劫已令住四無量心。經億劫已令住四無色定。經百億劫已令住初果。經千億劫已令住二果。經百千億劫已令住三果。經那由他億劫已令住四果。經百千那由他億劫已令住支佛(問答如前)。法慧言。比發心功德百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何以故。一切諸佛發心不為如是等故。為佛種不斷故。乃至第十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菩提心。又云。且置前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過東方阿僧祇世界。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知其際者。第二人於一念頃過前人所經世界。如是經於阿僧祇劫。乃至第十人乃至十方如是世界可知其際。發心功德不知其際。何以故。不為住爾所世界。但為了知十方世界麁世界。即妙世界妙世界即麁世界。仰覆大小廣狹一多淨穢相即亦爾。一切世界一毛端中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一切無性一念知一切廣大世界故發菩提心。又云。菩薩不為知十方一切劫成壞故。為知成壞劫盡無餘故。所謂長短劫平等一多有佛無佛一佛多佛有量無量有盡無盡。一念與不可說不可說與一念。一切劫與非劫等平等亦爾。為欲一念中盡知三際世界成壞劫故發菩提心。欲知眾生種種差別等亦復如是。皆以如前十方十人為喻。供養十方諸佛。喻亦如前。度眾生喻亦如是(發心所緣是所觀境境具三諦無性空一切假平等中)。

明法品十八(卷十八重歎所得故云明法明謂所證法則方法依方有契故云明法)

爾時精進慧菩薩白法慧言。初發心菩薩成就如是大功德。三世佛攝受決定至菩提。於佛教中云何修習。使願行滿足。眾生得度紹三寶種。法慧言。如是問者同於如來。我承佛力為說少分。菩薩發心應離十種放逸。得十種清淨。復修十法。令諸佛歡喜。又修十法。令速入諸地。具足如是大功德已。漸入佛地。是菩薩於一念中悉遍知一切諸法。唯除如來。無能勝者。無見頂者。文中廣列諸佛功德歎此菩薩。又云成就三世如來智。

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四品三卷

昇夜摩天品十九(卷十九同昇須彌品)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世界一一四天下南洲及須彌。皆見如來處眾說法。莫不自謂皆對於佛(餘大同前須彌頂)。

夜摩偈讚品二十(卷同同須彌讚)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大菩薩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餘大如前。但菩薩中以功德林為首。十林為異。佛名號集會等皆同。一一林各以十偈歎佛。第六精進林菩薩偈云。眾生非眾生二俱無真實。如是諸法性實義俱非有(生亦名法性)。七力林菩薩云。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八行林菩薩云。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為身。通達一切法。若能見佛身。清淨如法性。此人於佛法一切無疑惑。若見一切法本性如涅槃。是則見如來。究竟無所住。九覺林菩薩云。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色。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智林菩薩云。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一心不思議。有量及無量二俱不可取。若有人欲取畢竟無所得。譬如隨意珠能現一切色無色而現色。諸佛亦如是。又如淨虛空非色不可見。雖現一切色無能見空者。諸佛亦如是。普現無量色。非心所行處。一切莫能覩。

十行品二十一(卷同依真修習故名為行無差而差故置林稱)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入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諸佛皆號功德林。而現其前告功德林。十方諸佛同加於汝(餘如前)。及列釋十名行相。初歡喜行為大施主為護眾生習諸佛行(廣釋事施)。如是行施利益眾生而無我想。但觀法界眾生界無邊際法空法無所有法無相法無體法無處法無依法無作法。作是觀時不見受施財物果報。次觀三世一切眾生身皆滅壞。為說平等不壞法性。二饒益行護持淨戒(廣釋事戒)。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具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三無違逆行安住佛法。了身空寂。無我我所。若苦若樂皆無所有。攝受眾生。趣向涅槃。四無屈撓行修諸精進。於一切世界中。令諸眾生究竟涅槃。五離癡亂行成就正念。最上清淨善知音聲。生住滅相心不惑亂。三昧增廣。六善現行能知三業皆無所有。善巧方便現無生相。成熟調伏教化眾生。十行品(卷二十)第七無著行廣明念念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詣佛承事等。皆云僧祇。如是菩薩深入法界。住於佛住。說無所說。一一毛端處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入於法界。而無所著。遍於法界。行菩薩行。八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最勝不可壞無能過。不可思議無盡。自在力大威德。與一切佛同一性(皆云善根)。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無有二相。無有增減。以一切法法界無二故。教化眾生。不說一法。以法界中無有一法向諸乘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虛空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九善法行得陀羅尼。大悲堅固普攝眾生。於一切世界變身金色。妙音具足而作佛事。十真實行展轉深妙。到一切佛法海實相源底。

十無盡藏品二十二(卷二十一行相寬博故云無盡含攝不貲故云藏也)

爾時功德林菩薩告諸菩薩言。有十無盡藏。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謂信藏戒慚愧聞施慧念持辯。一一皆十。信謂信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作。無分別無所依。不可量無有上。難超越無生(如初句)。如是信已聞十種不思議。心不怯弱。所謂聞佛法不思議。心不怯弱。一切佛生界眾生界虛空界涅槃界過去未來現在入一切劫(如初句)。何以故。此菩薩堅信智無邊無盡故。心不退轉故。戒藏亦十。所謂普饒益戒。不受不住無悔恨。無違諍不損惱。無雜穢無貪求。無過失無毀犯(文中廣釋)。慚無始惡。愧現世惡。聞謂廣知因緣四諦三乘等。施有十。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過現未究竟。分減者凡有所食。施於身中八萬戶蟲。竭盡者。乃至盡命。內謂身分。外謂外財。內外謂二俱。一切者己身妻子乃至七寶輪王位。過去者如過去佛菩薩所行。我亦如是。未來亦然。現在者聞四天王乃至色究竟二乘位。聞已不著。究竟者聞有所須。經阿僧祇劫。令菩薩身不具。不生悔心。但觀身中種子乃至究竟不淨。慧者所謂如實知四諦因緣。謂於五陰一一陰了知四諦十二支。支支四諦三乘一一皆了四諦。如云知聲聞。知聲聞法。知聲聞集。知聲聞涅槃。皆如實知。以不可壞故。念謂念過去不可說生。念不可說佛名號。念不可說佛出世。念不可說修多羅乃至論議。念不可說眾會演法根性煩惱三昧。持謂持諸佛所說修多羅。餘如念中說。辯謂為眾生說。如上念持經於不可說劫。

第五會兜率天宮說三品十二卷

昇兜率品二十三(卷二十二大旨同前夜摩品)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餘如前。供具眾集倍於前。

兜率偈讚品二十四(卷二十三大旨同前)

金剛幢(菩薩下同)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眾生及諸法了達皆無礙。普現眾色像。遍於一切剎。堅固幢。云何有智慧人於佛得見聞。不修清淨願。履佛所行道。勇猛幢云。如人獲寶藏永離貧窮苦。菩薩得佛法離垢心清淨。設於無數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譬如虛空界不生亦不滅。諸佛法如是。畢竟無生滅。光明幢云。了法性空寂。如幻而生起。所行無有盡。導師如是現三世一切佛。法身悉清淨隨其所應化。普現妙色身。智幢云。一切國土中普現無量身。其身不在處。亦不住於法。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普現一切剎。佛體亦無二。星宿幢云。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法幢云。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如來自在力無量劫難遇。若生一念信速證無上道。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

十回向品二十五(卷同趣理漸極故名迴向堅固難動義之如幢)

爾時金剛幢菩薩入智光三昧。各過十方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塵佛。同號金剛幢(餘如前)。列十迴向名釋。初救護眾生迴向。具行六度四無量等。迴此善根饒益眾生。令至究竟永離眾苦。令得一切智。以入一切法平等性故。等視眾生。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乾闥婆城阿修羅手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雲等物之所覆障隱而不現。

(二十四卷)二不壞迴向。發一念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心常迴向出世之道。積集善根。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明見真實善巧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順三世佛迴向之道。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著根本。四至一切處迴向。修諸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普遍開示。普攝眾生。稱可佛心等。

(二十五卷)五無盡功德藏迴向。懺除業障。所起善根迴向。莊嚴一切佛土。無有分別等。得十無盡藏。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此菩薩或為帝王臨御大國。威德廣被靡不歸順。發號施令。悉依正法。周行率土。於法自在。見者咸伏。不刑不罰。感德從化。以四攝法攝諸眾生。具足修行一切布施。

(二十六卷止二十八卷)廣說施願。偈云。了達諸法真實性。而於法性無分別。知法無性無分別。此人善入諸佛智。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

(二十九卷)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積集善根。普施眾生。成滿佛智。

(三十卷)八真如相迴向。智常觀察一切眾生。心恒憶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迴向眾生無有休息。

(卷三十一)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以此心成就普賢行願大迴向心。

(卷三十二)十等法界無量迴向。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長養善根。平等迴向皆如法界。

(卷三十三)菩薩於一切佛剎中。一方一處一毛端量。皆有無邊不可說菩薩。成就智慧。充滿而住盡虛空界。皆悉如是。皆以同體善根迴向故。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一品六卷

十地品二十六(卷三十四生成深廣故立地名該攝事理故名為藏權實俱實真俗咸真)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宮。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不退菩提。從他方來集。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如來智所入處。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塵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讚金剛藏菩薩。乃能入是智光三昧。如向諸佛共加於汝(餘如前兜率品)。十方諸佛與其身智。各申手摩頂。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普告諸菩薩眾。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盡未來際。一切佛剎救護眾生。為佛所護入三世佛智地列十地已默然。解脫月三請。諸大菩薩同聲共請。世尊眉間出清淨光。名菩薩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遍照十方息諸惡趣照佛眾會。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於上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欲令大眾增淨信故而說偈。說已廣讚地上功德。佛子。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佛法故。念諸菩薩故。念菩薩行故。念清淨諸波羅蜜故。念諸菩薩地殊勝故。念菩薩力不可壞故。念如來教化眾生故。能令眾生得利益故。念一切如來智方便故(如初句)。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親近一切佛故。遠離凡夫地故。近智慧地故。永斷惡趣故。與眾生作依止故。見一切如來故。生佛境界中故。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遠離一切怖畏毛竪等事故(亦如初句)。何以故。此菩薩離五怖畏故。於一一法皆云廣大如法界等。

(卷三十五)菩薩起十種深心。入第二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有命之者生慈念心等。乃至上上十善證十力四無畏一切佛法。又云。殺生之罪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以願力故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作轉輪王。三發光地得無量神力。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作三十三天王。

(卷三十六)四焰慧地修諸觀行。作須夜摩天王。五難勝地利益眾生示現世間。伎藝算數文字方藥吉凶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漸令安住無上佛法。多作兜率陀天王。

(卷三十七)六現前地恒以大悲不捨眾生。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多作善化天王。七遠行地功用行滿智慧自在。雖行實際而不作證。多為自在天王。

(卷三十八)八不動地得無功用法。深入如來所行境界。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多作大梵天王。九善慧地起四無礙辯。於無量佛所演說法音周遍法界。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王。

(卷三十九)十法雲地神通智慧說不可盡。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反。於一念頃遍微塵國。演大法摧魔怨。霔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焰。能現無量自在神力。大眾聞此墮在疑網。時金剛藏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大眾自見在金剛藏身內。大千世界莊嚴之事說不能盡。又見菩提樹高廣嚴好等。現已還令各在本處。住此地菩薩多作摩醯首羅天王。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