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一統志 (高春育)/卷之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南一統志
卷之一 京師
卷之二 

大南一統志卷之一

京師

  京師統山海之㑹,居南北之中,氣候和平,山水奇秀。海道則有順安汛思賢汛爲之險,陸路則有廣平關海雲關爲之阻。大江羅其前,峻嶺衞其後。蒲澤三源縈帶左右,三江潭靑藍潭河中潭爲之關鎖。龍蟠虎踞,地勝形彊,誠天地之奧區、爲帝王之上都也。

  自安南建國,在順化地,順化承宣,均稱重鎮。本朝太祖嘉裕皇帝受天眷命,肇基南服,初營于愛子,尋移于茶鉢均社名,屬廣治登昌縣。又移愛子之東,號葛營熙宗孝文皇帝又自葛營移于福安社名,屬廣田縣神宗皇帝金龍形勝之地,復徙營居之。英宗孝義皇帝又移于富春金龍富春均社名世宗孝武皇帝分設境內十二營,其在富春則曰正營,又稱都城,皆順化地也。北跨𤅷,南拓,列聖相傳二百餘年。睿宗孝定皇帝甲午年,人來侵,尋爲僞西竊據。垂三十年,我世祖高皇帝龍興,恭行天討。戊戌秋,收復嘉定;辛酉夏,克復舊京;壬戌夏,北擒僞孽,奄有安南。《一統輿圖》幅𢄙所曁,南抵、北夾清國、東至海、西踰哀牢。還履舊跡,拓而廣之,定都富春,始稱京師焉。

  宅中建準,朝貢道均,如屋脊之居高,而四旁內向;如北辰之居所,而眾星環拱。我國家億萬年盤泰之安基於此矣。猗歟盛哉!

城池[编辑]

京城[编辑]

  周二千四百八十七丈三尺六寸,高一丈五尺六寸,厚五丈。甃磚門十一:前曰體仁門廣德門正南門東南門,左曰正東門東北門鎭平門,右曰正西門西南門,後曰正北門西北門。城外有壕,各廣五丈七尺,深一丈。城門跨壕砌石爲橋。前面正中砌旗臺;四面城上砌礮臺二十四:前曰南明南興南正南昌南勝南亨,左曰東泰東長東嘉東輔東永東平,右曰西成西綏西靜西翼西安西貞,後曰北定北和北順北中北奠北淸;並礮厰、更店,凡四百五十五所。坊地九十五。城中後御河,跨河砌石橋三:自東南門長街達正北門者,曰御河橋;自  皇城北達慶寧宮之左者,曰慶寧橋;自正南門長街達西北門者,曰永利橋。木橋二:自京倉門前,西達耤田之南者,曰博濟橋;自  皇城右街達保定宮之左者,曰平橋。城面東西砌水關二:一曰東城水關,一曰西城水關。又西郭首砌石橋,曰弘濟橋;東郭首架木橋,曰咸濟橋。城外前臨香江。津次二:一曰正南門津,一曰東南門津。左、右、後三面浚護城河,跨河各架一橋:在東南郭首曰嘉會橋正東門郭外曰東嘉橋東北門郭外曰東會橋,西南郭首曰利濟橋正西門郭外曰久利橋西北門郭外曰竝濟橋正北門郭外曰長利橋鎭平門外東北𤰄又起一層城,曰鎭平臺,周二百四十六丈七尺,高六尺七寸,厚三丈五尺,上竪旗竿二,砌砲門三、火藥一。濠廣七丈五尺,與京城濠相通。

  謹按:京城嘉隆四年土築,前右二面十七年甃磚,左後二面明命三年甃磚。

  又按:富春故城,今在京城内東南𤰄。初孝義皇帝移建新府於此,以前山爲案(卽今 御屏山),築垣墻,治宮室。前鑿大池,又以江水上游衝注,其右築㙮於江岸以鎭之。迨孝武皇帝始營都邑,號曰都城,建殿殿池閣朝陽閣光文殿就樂殿正冠堂中和堂怡然堂暢春堂,又建瑞雲亭同樂軒內院庵絳香亭香江之上游,又建陽春府長樂殿閱武軒。後苑假山、奇石、方沼、曲池、飛橋、水榭,內、外複墻,砌爲龍、虎、麟、鳳、花、草之狀。朝陽閣俯臨江流,規制宏厰。都城上下軍寨、官舍星列棋布,城外市庯聯絡,魚艇、商船往來如織,爲一大都會處。至孝定皇帝十年,入侵,併尋爲西山阮岳竊據其城。世祖高皇帝克復舊都,因舊跡而廣之曁,我列聖經營規制日益壯麗。自乙酉年事後,較前稍異焉。

  又按:御河,嘉隆初鑿,自左護城河至武庫而止,名曰淸溝明命六年,又鑿至武庫通至右護城河,賜今名。體仁門嘉隆初爲體元門明命十年改今名。鎭平臺鎭平門嘉隆太平臺太平門明命十七年攺今名,今爲大法官兵居駐。御河橋嘉隆初架木爲之,名淸溝橋明命元年砌以石,併攺今名,兩邊砌欄杆,上架屋,暑月以庇行者。慶寧橋明命二年砌築。二橋北岸均奉聖製文勒碑建亭。永利橋明命七年築,紹治年間于橋上架瓦屋。東城水關嘉隆初架木爲橋,名靑龍橋明命十一年砌石橋,下設閘爲關,上砌護欄杆,及大礮厰門,因改今名。西城水關明命七年砌,亦下砌閘,上設大礮厰﹐賜今名。嘉會橋,舊名安會明命十八年改,成泰十年架以鐵,十八年改砌石灰吹蒙。東嘉橋,舊名東花明命二十年攺,成泰四年架以鐵。東會橋,舊名靑雀明命十九年改。利濟橋,舊名白虎明命二年改,成泰九年架以鐵。久利橋,舊名白燕明命二年改金龍,二十年攺今名。竝濟橋,舊名玄鶴明命二十年改。長利橋,舊名玄燕明命二十年攺,成泰十年架以鐵。

皇城[编辑]

  在京城之內,廟殿在焉。周六百十二丈十尺,高一丈五寸,厚二尺六寸。磚砌,南北各長一百五十一丈,東西各長一百五十五丈五尺。門四:前曰午門,左曰顯仁門,右曰彰德門,後曰和平門午門內爲太和殿,大朝正殿也,嘉隆三年建,成泰三年重修,十一年基內改列花磚。殿前爲丹陛,丹陛之下爲龍墀。前臨太液池,池之南北各龍雲銅柱、星坊門,中砌中道橋,東左待𣾡,西右待顯仁門之左爲東闕臺彰德門之右爲東闕臺和平門之左爲北闕臺。城外四面濠周于午門前,曰金水池,跨石橋三,餘三門各砌石橋一。

  謹按:皇城,嘉隆初前面正中處爲南闕臺,上建乾元殿;左右門二,曰左端門、右端門。明命十四年改建門五,中爲午門,左右夾門二,左右闕門二,上建五鳳樓。左、右𣾡嘉隆初左爲武公署,右爲文公署明命四年改爲左右朝堂,十四年改今名,今撤。和平門嘉隆初爲拱辰門明命二年改爲地平門,十四年改今名,成泰六年重修。城外金水池嘉隆初鑿左、右、後三面,明命三十四年鑿前面,池水流通焉。

紫禁城[编辑]

  在皇城之內,宮殿在焉。周三百六丈十二尺,高九丈三寸,厚一尺八寸;前後二面長各八十一丈,左右二面長各七十二丈六尺零,城身內、外塗以黃色。門七:南曰大宮門懸「乾成宮」匾,東曰興慶門東安門,西曰嘉祥門西安門,北曰祥鸞門儀鳳門。前爲乾成宮,前殿曰勤政殿,常朝正殿也,嘉隆三年建,成泰十一年重修,改列花磚。殿前左、右兩廡。殿之東便殿曰文明殿,西曰武顯殿。左廡之東建東閣。閣南曰聚奎書樓勤政殿之北曰乾成殿,又北曰坤泰宮。垣西曰嘉壽宮,其北爲長寧宮。殿庭之制、例弗敢載。

  謹按:紫禁城,嘉隆三年營築,名曰宮城。明命三年改今名。城前面正中,嘉隆初爲太和殿,左右爲左肅右肅二門。明命十四年移太和殿稍南,省左肅右肅二門,以其地建大宮門。宮門外東西建坊門二,東曰日精,西曰月英舊月花,紹治元年攺乾成坤泰二宮,嘉隆初建大內,未有宮名。明命十四年規制大備,始定以中和殿以前諸殿爲乾成宮中和殿以後諸殿爲坤泰宮文明武顯二殿,嘉隆初爲左、右方堂,在乾成之左、右。明命五年改左曰武顯殿,右曰文明殿,十四年又改左爲文明,右爲武顯寧壽宮嘉隆初爲長壽宮明命元年改爲慈壽嗣德初重修,改爲嘉壽成泰十七年晉今名。長寧宮明命三年建,以爲安輿、賞節、優遊之所。紹治六年重修,以宮之前宇晉名爲五代同堂,中宇爲壽康殿,後樓爲萬福樓萬福樓五代同堂,今竝撤坤泰宮之北有高明中正殿嘉隆初建,爲坤元宮明命十四年改今名。殿之東軒爲靜觀院,院北有澄光榭前臨於內御河。殿前之左廊中間爲養心院,院東有淸㗇書樓,樓之北爲淡如書舍其書樓、書舍,成泰年間均已撤解。殿前之右廊中間爲順徽院,院西又有端徽院紹治年間重修,成泰甲辰年間颶風後再行修葺。淸㗇書樓之東有皇福殿在御園,興慶門之內正中迴廊方折四出,如卍字卍音萬;四隅有堂二,軒二。殿南有八𤰄亭,額曰「仁聲八表」,殿北有方亭,額曰「明達四聰」,均紹治元年建,同慶年間撤解。乾成殿後之左廊中間爲光明殿,右廊中間爲貞明殿嘉隆九年建,明命十一年重修。又乾成殿之東軒園內有明愼殿,殿前甃石爲方池,曰光文池,池西有四方無事閣,北有自彊樓,東有日成樓,均紹治元年建,成泰年間竝撤,惟日成樓現存樓中下層有橫扁刻「明鏡高堂」,同慶初御題天申殿在御園安福門內之東廊,前有池曰福泓,中有秀潤山望霞亭明命二年建,成泰三年撤解。仁智堂在御河之北,同慶初改構爲太平御覽書樓頽廢,現未修理翠光樓上層祀九天,下祀諸星君列位弘恩寺奉佛威靈相佑廟祀關公,均在御河之北,紹治年間建,成泰年間撤解。城隍廟一座二間一祀本境城隍,一祀靈應諸尊神,在內御河東,夾東垣,成泰年間撤解。四方無虞堂翔鸞門內之左,百無恙堂儀鳳門內之右,同慶成泰年間取次撤解。

  按:高明中正殿之北迴廊左、右相屬,中有御樓曰明遠樓,樓之東爲御園,名曰紹芳園,園中有玉液池。亘園之東、西又有小御河,自西城水竇內引金水湖之水,經仁智堂之東北,有福泓水來㑹焉。南遶分爲二流:一經普渡橋玉液池;一經瑞霓橋東安門水關閱是堂光明殿之東垣外,東向,規制方廣,極宏厰,明命七年建。堂之前左爲尚膳所,右爲御醫院,各限以垣墻,均嗣德六年建,成泰年間增製橋家及厨家。御醫院之南,隔垣有侍衞直房及謹信司,謹信之東有僊仗庫,成泰年間建。機器房在興慶門外,成泰甲辰年建,以貯諸項氣車。後圃在皇城之北,中構四聰亭,北、左、右三面均砌圍城,高八尺零。

太廟[编辑]

  在太和殿之左,肇廟之前,南向,嘉隆三年建,成泰年間重修。廟制:正楹十三間,前楹十五間,東、西兩廂同堂異室,室凡九,各設神龕。中奉太祖嘉裕皇帝、皇后。左右各四室:左一奉孝文皇帝、皇后,右一奉皇帝、皇后,左二奉孝哲皇帝、皇后,右二奉孝義皇帝、皇后,左三奉孝明皇帝、皇后,右三奉孝寧皇帝、皇后,左四奉孝武皇帝、皇后,右四奉孝定皇帝。歲以四孟朔日、季冬二十二日,凡五饗。廟之左建隆德殿遞年恭遇正中案忌辰,陳設、行禮在此,又於廟庭前左建敬殿恭備左四案忌辰,右建穆思殿恭備右四案忌辰穆思殿之北有方堂爲祀土公之所。廟垣左爲顯承門,右爲肅相門,後限墻左爲元祉門,右爲長祐門。廟庭前正中爲綏成閣,閣之左右短墻,左曰延禧門,上爲鐘樓,右曰光禧門,上爲樓。短墻外建左、右兩廡,以國初親勳功臣從祀。廟垣南爲太廟門,門前左、右各設石獅子一。

  謹按:綏成閣,舊爲穆淸閣明命十一年改,成泰年間撤。隆德殿,舊爲左方堂。穆思,舊爲左、右祭所,明命十三年均改今名,成泰十二年重修。廟之東有更衣殿,成泰年間撤。

世廟[编辑]

  在太和殿之右,興廟之前,南向。明命二年建。廟制:正楹九間,前楹十一間,東、西兩廂同堂異室。正中奉世祖高皇帝承天順天二皇后順天皇后西向神龕,左一奉聖祖仁皇帝、皇后,右一奉憲祖章皇帝、皇后,左二奉英皇帝、皇后,右二奉毅皇帝,左三奉皇帝。歲五饗,如太廟。廟之東、西各建方堂,東曰更衣殿現撤,西曰土公祀。廟垣左曰啟迪門,右曰成門,後限墻左曰顯祐門,右曰篤祐門。廟庭前正中曰顯臨閣,閣之左右短墻,左曰峻烈門,上爲鐘樓,右曰功門舊名豐功紹治元年攺,上爲鼔樓。短墻外建左、右兩廡,以中興親勳功臣從祀。廟垣南爲世廟門,廟庭東、西立麒麟二範銘相金覆以鐵。亭前列九鼎鐫刻日月、山川、花草百物形象:正中間高鼎重四千三百七斤,高五尺五分,徑三尺三寸四分,左一間仁鼎重四千一百六十斤,高四尺七寸五分,徑三尺三寸五分,右一間章鼎重三千四百七十三斤,自章鼎至玄鼎,高、廣與仁鼎同,左二間英鼎重四千五百六十一斤,右二間毅鼎重四千二百六斤,左三間重三千二百二十九斤,右三間宣鼎重三千四百二十一斤,左四閒裕鼎重三千三百四十一斤,右四間玄鼎重三千二百斤明命十七年鑄。

肇廟[编辑]

  在太廟垣內之北,南向,嘉隆三年建。廟制:正楹三間,前楹五間。中爲室,奉靖皇帝、皇后神龕。歲五饗,如太廟。廟之前、左、右三面各砌短墻,以屬于北垣。開洞門三。短墻外東爲神庫,西爲神厨。廟之北垣左爲集慶門,右爲衍慶門。其南限墻左對集慶門者爲元祉門,右對衍慶門者爲長祐門

興廟[编辑]

  在世廟垣內之北,南向,明命二年建。廟制:正楹三間,前楹五間。中爲室,奉興祖孝康皇帝、皇后神龕。歲五饗,如太廟。廟之前、左、右三面別築磚墻。前爲廟門,左曰章慶門,右曰毓慶門。門外東爲神庫,西爲神厨。北垣左對顯祐門致祥間,右對應祐門應祥門嘉隆初爲皇考廟,在今廟之南。明命二年移建,上廟號焉。

  謹按:嘉隆初典護列廟,設司奉一、二兩隊。明命三年改爲左右祠祭司,置祠祭使一,專辦左司副使一,專辦右司、廟郎、廟丞隸之。十七年增設正、副使各一專管。

奉先殿[编辑]

  在彰德門內甎街之北。殿前正楹九閒,兩厢前楹十一閒。正中室奉世祖高皇帝、皇后神御,左一奉聖祖仁皇帝、皇后神御,右一奉憲祖章皇帝、皇后神御,左二奉英皇帝、皇后神御。歲辰朔望及慶節則有薦,忌辰則有祭,是爲別廟也。

  謹按:嘉隆初爲皇仁殿,在顯仁門街路之北。明命元年奉暫安世祖高皇帝梓宮,十年更今名,十八年移建於此。

慶寧宮[编辑]

  在京城內御河之北。宮制:正楹五間,兩厢前、後楹各九間,左、右肅堂,左、右翼廊各一。周圍甃磚墻。前曰宮門及左、右門、半月門、塞門各一。宮門之前臨御河,建凉亭。宮垣後永澤園,是聖祖仁皇帝演耕處也。明命七年建,紹治元年奉暫安聖祖仁皇帝梓宮,晉名爲孝思殿,奉聖祖仁皇帝、皇后神龕。歲辰朔望及慶節則有薦,忌辰則有祭,是爲別廟也。永澤園改建左、右從院。又其右祗樹園,原名鹿囿紹治初改今名。

保定宮[编辑]

  在慶寧宮之西。宮制:正殿曰隆安殿,正楹五間,東、西兩厢前楹七間。殿之北陛前廻廊曰攬勝廊,廊之北臨池,有榭曰澄芳榭。池曰交泰池,池之北爲明徵閣,閣之北爲道心軒。宮庭內左曰霑恩院,右曰潤德院,四隅廻廊與殿閣及左、右院相屬。殿前東曰東明廡,西曰西成厢,南曰保定門,北曰美成門,左曰左安門道隆門保安門久安門保成門左泰門保德門化成門保茂門,右曰右安門熙隆門右泰門隆定門嘉安門淸定門成定門善美門常定門。宮門之外曰左、右直房,周圍墻甃磚,前櫺星門、坊門,臨御河。河之南岸潤澤坊豐澤園,園中建務本堂,前砌方湖,是憲祖章皇帝演耕處也。紹治五年建,七年奉暫安憲祖章皇帝梓宮于   隆安殿嗣德元年奉神龕。歲辰朔望慶節有薦,忌辰有祭,是爲別廟也。

  謹按:紹治年間聖製詩〈保定宮十二景〉:一曰宮開藩宴,二曰殿㑹詞臣,三曰閣賞湖山,四曰榭臨天水,五曰軒談經史,六曰廊納烟霞,七曰南依宮闕,八曰北接園池,九曰東觀萬井,十曰西攬千𡶶,十一曰檻靜看花,十二曰窻淸坐月。

  謹按:慶寧保定二宮,前經有事龍龕,奉迎回。其諸廊、院、亭、樓、門閣,奉已撤解,只畱殿宇交率隊兵丁奉守。成泰元年撤解殿脊龍、花諸形竝方磚、材木各項,補辦他所存。二殿隨略補,以存舊跡。今奉撤盡。

[编辑]

  在京城內順吉坊,南向,成泰三年建,初名新廟,九年改今名。廟制:正脊、前脊各一。中奉惠皇帝神龕。四辰、忌饗,如世廟例。廟前建左、右肅家,後建從院,外砌磚城。闢門四:前開三關,上建樓,內塞門,左、右、後各開腋門。祠祭司奉守,是爲別廟也。

壇廟[编辑]

南郊壇[编辑]

  在京城外之南安舊社,南向,嘉隆五年建。壇制:三成,砌以磚石。第一成正中案合祀天地,左配一案奉太祖嘉裕皇帝,右配一案奉世祖高皇帝,左配二案奉聖祖仁皇帝,右配二案奉憲祖章皇帝,左配三案奉英皇帝。壇制:圓,徑九丈六尺,高七尺,面磚厚二尺二寸,中砌柱礎凡二十八,爲張設皇穹宇之所原名青幄,紹治六年改。四出階,午階十五級,東、西、北各九級。第二成從壇,八案,左一大明,左二周天星宿,左三雲、雨、風、雷,左四太歲、月將,右一夜明,右二山海、江澤原川澤,紹治九年攺、肇祥、啓運、興業、天授、孝山、順道、謙山山神,右三坵陵墳衍,右四天下神祗。壇制:方,每面十九丈,高二尺六寸五分,前面午階下甎基。砌柱礎十六,爲張設黃幄之所。四面各一出陛,陛五級。第三成制方,每面三十二丈七尺,高二尺一寸,前面砌傘。礎二行,各六,左砌甎基;柱礎十六。爲張設大次之所。又東南隅焚柴爐一,西北隅坎一,四面各一陛,陛三出,各五級。凡三成周圍欄板及柱皆用甎砌,有櫺。第一成欄高二尺,厚七寸,塗靑。第二成塗黃,第三成塗赤,各高二尺二寸,厚七寸。外壝制方,周一百五十二丈九尺。壝內樹以松其松之高大、茂盛者,擇每面一株,誌以銅牌。周以石墻,高四尺一寸,四面各闢洞門三。墻外之東北爲神庫、神厨,西南爲齋宮。砌限墻,左、右各闢門一,門外建左、右肅及尚茶房、尚膳所。

  謹按:嘉隆元年,設壇于安寧社郊,分、合祀天地,以建元告,又以武成告。五年營建今所,歲以仲春三吉日卜祭。明命二十年改爲季春望以前三吉日。嗣德元年又以仲春。同慶三年改定子、、午、酉三年一郊,以仲春三辛日卜祭,均親駕詣行禮。

社稷壇[编辑]

  在京城內西南凝績坊,北向,嘉隆五年建。壇制:方,二成。第一成正中二案,太社神位在右,太稷神位在左,右以后土勾龍氏配,左以后稷氏配,東西相向。壇高四尺,周二十八丈,基面按五方塗五色:中黃、東靑、西白、南赤、北黑。中安傘。礎三十二。四出陛:北出陛十一級,東、西、南各七級。第二成高二尺九寸,周六十九丈二尺,前面甎基,砌傘。礎二。四出陛,陛五級。凡二成欄柱欄板皆用甎砌,有櫺。第一成塗黃,第二成塗赤,各高二尺二寸,厚七寸。外壝南北五十丈五五尺,東西四十丈五尺,中樹以松、檬、南梅。周以石墻,北闢洞門三,東、西、南各一。前面鑿方湖,周五十七丈,湖畔砌石,護以甎欄。

  謹按:嘉隆五年,命諸營鎭各貢淨潔寔土營築。歲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駕詣行禮。八年改定以子、午、、酉親詣行禮,餘派武班大臣。明命三年,凖以春祭郊後戊日、秋祭上戊日,遇有慶年,親詣行禮,餘派大臣充之。

先農壇[编辑]

  在京城內西北厚生安宅二坊,明命九年建。壇一成,制方,南向,高四尺五寸,周十七丈三尺六寸,基面砌甎,中列傘。礎十一。周圍甎欄,高三尺五寸。四出陛,陛九級。壇之東南設燎爐一,西北爲神庫、神厨,東北爲神倉。倉之前爲收穀方亭,又東爲觀耕臺,高六尺,四出陛,陛十三級。臺上起一方殿曰觀耕殿;臺前正中爲躬耕田。壇四面繚以甎墻,前砌甎柱、琺。櫺星坊門三,正中門額內曰「帝命率育」,外曰「爲天下先」。墻左、右開洞門各一。

  謹按:明命八年,聖祖仁皇帝議復古制,開耤田,行躬耕禮,歲以四月下旬擇吉舉行,承天府尹欽命致祭。

  又按:明命九年建具服殿于耤田所,又于永澤園營建務本堂一座,以爲演耕之所。十一年撤減具服殿紹治五年改建務本堂豐澤園嗣德三年,準于具服殿舊址暫建大次一座,以爲駐蹕之所。成泰十五年,觀耕臺及收穀亭、左右從耕家再行修補。十七年,神倉、從耕家二連量減,再構辦,每連各三家。

歷代帝王廟[编辑]

  在京城外之南陽春社,南向,明命四年建。廟制:正堂五室,東、西廡各五間。中一室正中伏羲氏,左一神農,右一黃帝,左二唐堯,右二虞舜,左三夏禹,右三商湯,左四周文,右四周武,左一室涇陽王貉龍君雄王士王丁先皇,右一室黎大行李太祖聖尊仁尊,左二室陳太尊仁尊英尊,右二室黎太祖聖尊莊尊英尊。東廡風后臯陶伯益傅說太公望召穆公虎阮匐黎奉曉蘇憲誠陳日燏張漢超阮熾黎念黃廷愛,西廡力牧伯夷伊尹周公旦召公奭方叔洪獻李常傑陳國峻范五老丁列黎魁鄭惟悛馮克寬。廟四圍繚以甎墻,前爲門樓,樓前爲坊門三。中門額內曰「景仰前徽」,外曰「帝王統紀」;左、右門額內曰「曠儀光往牒,鴻貺奠炎郊」,外曰「芳徽今古在,道統北南同」。廟垣北爲宰牲所,成泰十四年重修。

  謹按:明命十一年,準改祀士王文廟從祀之列,再省黎英尊一位。十六年,準遷祀太公望武廟正案。

  又按:祭日,歲以春秋二仲涓吉。明命七年,準定如遇慶典,駕詣行禮,餘著皇子、諸公欽命在正旦、端陽派文官三品以上一員充之。十一年,停省端陽禮。

黎聖尊廟[编辑]

  在歷代廟之東,前堂、正堂各三間,四圍繚墻,前開月門。

  謹按:聖尊初原有廟,經亂廢壞,嘉隆八年復建今所,歲以春秋二仲及正旦節,炤從歷代廟例。

文廟[编辑]

  在京城外之西安寧社,南向。廟制:正堂五間二厦,前堂七間,東、西廡各七間。正中龕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左、右四龕設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四配神位,東、西案設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十二哲神位原十哲,明命十八年準升列有若朱熹二位,東、西廡十四案以先賢、先儒從祀。庭前建碑亭二:左碑恭鐫聖祖仁皇帝諭:「宮監不得列縉紳」,右碑恭鐫憲祖章皇帝諭:「外戚不得親政」。廟垣前正中曰大成門,左金聲門、右玉振門大成門上建層樓。三出陛,陛十三級。門之前列進士科名石碑,左曰右文堂舊名紹治元年攺,右曰肄禮堂右文堂之東有方家,爲祀土公之所。金聲門外之北爲神庫,玉振門外之北爲神㕑。垣外周以重垣,正中爲文廟門,南三陛,北一陛,各一級,上有層樓,左曰振德門舊名達誠,紹治元年攺,右曰觀德門。廟門前又建櫺星門,門額內曰「卓越千古」,外曰「道在兩間」。外又砌表柱四及「傾下馬」碑各一。江岸砌石爲偃月形,以備澑頭侵齧。

  謹按:國初文廟朝山社,祀以神像,睿尊庚寅五年移于隆湖社嘉隆七年移今所,埋藏神像,改題牌位,歲以春秋二仲上丁親祭。八年凖以丑、辰、未、每三年親祭,命文班大臣攝祭。明命十六年改定春祭以郊後丁日,秋祭以八月中丁。

  又按:明命紹治嗣德年間,奉列聖辰,常親往行釋奠禮,又命駕視學。成泰七年再行修補。

啟聖祠[编辑]

  在文廟之西隆湖社嘉隆七年因文廟舊址爲之。正堂、前堂各五間。正中龕奉啟聖公之位,東、西配以先賢顏氏曾氏孔氏孟孫氏四位,又以先儒程珦朱松周輔成張迪從祀。祠前左、右廡各三間。四圍甎墻,闢月門一,外有「傾下馬」碑二。委公堂官欽命至,如歲,除正旦、端陽、朔望等禮由國子監學官行禮。文廟同。

羣廟[编辑]

武廟[编辑]

  在京城外之西安寧社明命十六年建。廟制:正楹三間二厦,前楹五間,左、右兩廡各五間。正中案奉尚父姜太公牌位,東序配管仲孫武子韓信李靖李晟徐達六位,西序配田穰苴張良諸葛亮郭子儀岳飛五位。左廡從祀陳朝陳國峻、本朝阮有進尊室㑹,右廡從祀黎朝黎魁、本朝阮有鎰阮文張。歲以春秋二仲文廟祭後一日,用日派武班大臣致祭。庭之前武功石碑三明命十七年立,嗣德二年繼立。四圍繚墻,前三關,門樓一。墻之外有宰牲所。

占城國王廟[编辑]

  在香水縣月瓢社明命十四年建。廟制:正堂、前堂各三間,合爲一座。四圍繚墻,前門一。

  按:此處有舊土城一段,相傳占城遺址;仍于其所建廟祀之。歲以春秋二仲,命文班三品官致祭。成泰十五年重修。

眞臘國王廟[编辑]

  在香水縣陽春社紹治元年建。廟制:正堂、前堂各三間,歲以春、秋二仲致祭,與占城國王廟同。

中興功臣廟[编辑]

  在香水縣天祿葦野二社,嘉隆九年建。正堂、前堂各七間,祀安邊郡王尊室旻懷國公武性,以下凡二百五十八位。十三年増入掌中軍郡公阮文張、掌神武軍郡公范文仁二位。明命三年又増入都統制郡公阮文謙、掌象軍郡公阮德川、掌營武文諒阮廷得四位。嗣德四年又増入鄧德超黎光定鄭懷德吳仁靜阮廷德范登興張進寳阮文孝八位。祭以春秋社祭後甲日,命武班一品大臣致祭。

開國功臣廟[编辑]

  在中興功臣廟之左,明命元年建。正堂、前堂各七間,祀太師弘國公陶維慈、太保英國公阮有進、太傅靜國公阮有鎰、神機營都統制永安侯阮有鏡凡四位。祭日與中興功臣廟同。

  按:開國功臣舊未有專廟,遇春、秋祭,設壇于中興功臣廟之左,至是卽其壇建廟祀之。

忠節功臣廟[编辑]

  在中興功臣廟之右,明命元年建。正堂、前堂各五間,祀掌營郡公阮有瑞阮久逸,以下凡一百十四位。六年増入該奇阮科堅一位。祭日與開國功臣廟同。

  按:忠節功臣舊未有專廟,春、秋祭設壇于中興功臣廟之右。明命初以此處有水道,乃于左後西向設壇祀之。七年𡊰塞水道,改建廟于其右。成泰二年準將功臣三廟中興、開國、忠節撤下,于中興廟舊基構作一座。

恩祀壇[编辑]

  在中興功臣廟之左後,西向,舊忠節功臣壇所,明命元年設,致祭內外死事官兵。正中設牌位一,題「本朝勤勞王事職官列位之靈」;左、右各設牌位一,竝題「勤勞王事吏卒之靈」,東、西相向。歲以春、秋祭功臣後乙日,命承府官致祭。

㑹同廟[编辑]

  在朝山社嘉隆二年建于順安汛明命七年移今所。廟制:三間二厦,正中間設牌位一,書「上等陽神列位」,左一間設牌位二,一書「中等陽神列位」,一書「下等陽神列位」。右一間隔以帷幕,設牌位三,一書「上等陰神列位」,一書「中等陰神列位」,一書「下等陰神列位」。東厦設牌位一,書「當境土地龍神五方河伯水官諸神位」,西厦設牌位一,書「先師土公竈君住宅諸神位」。歲以春、秋,命地方官致祭。

都城隍廟[编辑]

  在京城內之西衞國坊嘉隆八年建。正堂、前堂各三間,左、右從祀各五間,正中祀都城隍,左、右配以諸省城隍。明命二十年裁省配位。歲以春、秋二仲祭社稷後庚日,命武階官致祭。成泰二年撤下重修,俾得淨好。

南海龍王廟[编辑]

  在順安汛沙分,嘉隆初在香水縣陽春社,十二年移今所,名曰順安海口神祠明命三年改今名。一座三間,正中南海龍王神位,左順安海口、思賢海口神位,右河伯神位。歲以春、秋二仲祭社後癸日及仲冬上癸日,命地方官致祭。

  謹按:明命年間,聖祖仁皇帝御製靈異記勒碑,建亭于廟門之左。

河伯廟[编辑]

  在富祿縣河中社順直港嘉隆十四年建。一座三間。歲以春、秋二仲祭㑹同廟後一日,命地方官致祭。

風伯廟[编辑]

  在南海龍王廟之左,明命七年建。正堂、前堂各三間,合爲一座,正中祀風伯之神,左雲師,右雷師。歲以春、秋二仲祭社稷後巳日,二、三品官致祭。

雨師廟[编辑]

  在香水縣陽春社明命七年建。正堂、前堂各三間,合爲一座,正中祀雨師之神,左雲師,右雷師。歲以春、秋二仲祭社稷後巳日,二、三品官致祭。

火神廟[编辑]

  在香茶縣富春社明命六年建。一座三間。歲以六月二十三日,地方官致祭。

火礮神廟[编辑]

  在富春社明命七年建。一座三間。歲以九月初一日,神機管衞致祭。同慶元年撤,合祀于火神廟

羣祠[编辑]

關公祠[编辑]

  在京城外春祿邑,國初在天姥寺之左,紹治五年移今所。正脊、前脊各三間,春、秋二仲日命官致祭。

天妃祠[编辑]

  在南海龍王廟之右,國初在天姥寺之右,紹治五年移今所。制與關公祠同。春、秋二仲巳日,夏、冬二仲涓吉,水師管衞致祭。

邰陽夫人祠[编辑]

  在順安汛邰陽社嘉隆十二年建。正堂一間,前堂一間,二厦。春、秋二仲,地方官致祭。

思賢海口神祠[编辑]

  在思賢汛口,嘉隆年間附祀于順安海口神祠明命六年建。一座一間。原名思容紹治元年改今名。春、秋二仲,汛守禦致祭。

先醫祠[编辑]

  在京城內左常裕坊明命六年建天姥寺之左,嗣德二年移今所。正堂三閒二厦,前堂五間二厦,祀伏羲神農黃帝及諸先醫。春、秋二仲,太醫院致祭。成泰十五年增構左、右二屋。

啟運山神祠[编辑]

  在香茶縣羅溪社長基陵之山也。明命二年建。一座一間。春、秋二仲,尊室官致祭。又從祀,南郊壇下諸山神祠同。

興業山神祠[编辑]

  在香水縣居正社基聖陵之山也。明命二年建。

天授山神祠[编辑]

  在香茶縣定門社天授陵之山也。嘉隆十四年建。

孝山神祠[编辑]

  在香茶縣安憑邑孝陵之山也。紹治元年建。

順道山神祠[编辑]

  在香水縣居正社昌陵之山也。嗣德元年建。

謙山神祠[编辑]

  在香茶縣陽春社謙陵之山也。嗣德二十年建。

安寧伯祠[编辑]

  在興業山神祠之右,明命十一年建。祀居正社阮玉諠事跡詳〈山陵志〉。歲以春、秋二仲竝淸明、臘節,守護率隊致祭。

鎭北安神祠[编辑]

  在皇城內之北,明命元年建。原號鎭北島之神紹治七年攺今名。春、秋二禮,侍衞致祭。

  謹按:神又名鎭武眞君,附祀于靈祐觀慈雲閣

海雲關山神祠[编辑]

  在富祿縣安居社明命二十一年建。歲以祭南海龍王後一日,所在知縣致祭。

阜塢山神祠[编辑]

  在阜塢社明命十九年建。歲以春季,京縣致祭。

翠雲山神祠[编辑]

  在美庵山明命六年賜名翠花山。十七年建祠于山下,每遇巡幸思賢海口,命扈從、堂官致祭,餘地方官代之。

凈心湖神祠[编辑]

  在凈心湖西南𤰄明命十九年建。春、秋二祭如遇巡幸,太監致祭,餘由管侍衞員。

僊娘祠[编辑]

  在右澤源,紹治四年建。春、秋二祭。

宣穆二王祠[编辑]

  在香茶縣隆湖社嘉隆三年建。正堂、前堂各三間,合爲一座,合祀宣王穆王。歲以春、秋廟饗後三、四日致祭。宣王世尊皇帝第九子;穆王宣王長子,嘉隆三年追贈。

增睿皇太子祠[编辑]

  在富榮縣平陸邑嘉隆五年建。前堂五間,正堂三間二厦,左右穿家各十二間,祀皇太子。太子諱世祖高皇帝長子也。帝以其有功,贈諡號,建園寢。春、秋祭日與宣穆二王祠同。十三年,以其子太平公配。明命十一年,賜黃金麒麟一形畱祀。同慶元年,是詞墜壞,改製瓦屋一座,三間二厦。原諡英睿,後改今名。

展親祠[编辑]

  在香水縣雲楊社,有前、後二祠。前祠正堂、前堂各九間,嘉隆十三年建,祀前朝皇子、先朝皇子(早殤)列位;後祠七間二厦,明命十三年建,祀前朝皇女、先朝皇女(早殤)列位。祭日與宣穆二王祠同。

親勳祠[编辑]

  在香水縣津安邑紹治三年建。五間二厦,正中祀海東郡王,左祀通化郡王,右祀順安公,名曰海東郡王順安公祠嗣德三年以襄陽郡王安邊郡王合祀于左一、右一兩間,改今祠名。春、秋二節尊室官致祭。海東郡王通化郡王襄陽郡王安邊郡王,皆興祖之子也。順安公世祖子,前列祀展親祠,後遷祀于此。

紹化郡王祠[编辑]

  在香水縣安舊社明命十二年建。前堂、後堂各三間二厦。郡王諱世祖第九子也。春、秋二祭,與親勳祠同。

永祥郡王祠[编辑]

  在香水縣萬春社明命十九年建。正堂三間二厦,左、右各三間。郡王諱綿聖祖第四子也。祭與紹化郡王祠同。

演國公祠[编辑]

  在香茶縣富春社,祀太保、演國公阮福氏、國太夫人氏,乃孝康皇后所自出之親。嘉隆五年建。正堂、前堂各三間二厦。初名毓德祠明命十三年改今名。

歸國公祠[编辑]

  在演國公祠之左,祀太保、歸國公宋福氏、國太夫人氏,乃承天皇后所自出之親。嘉隆五年建。正堂、前堂五閒,合爲一座。初名宋公祠明命十三年改今名。

壽國公祠[编辑]

  在香茶縣金龍社,祀太傅、壽國公陳興氏、國太夫人氏,乃順天皇后所自出之親。明命四年建,制與歸國公祠同。初名裕慶祠嗣德五年改今名。又於文舍社族祠,名裕澤祠

福國公祠[编辑]

  在香茶縣春和社,祀太保、福國公胡文氏、國太夫人氏,乃仁皇后所自出之親。紹治元年建,制與壽國公祠同。又於右建族祠。

德國公祠[编辑]

  在香茶縣富春社,祀太保、德國公范登氏、國太夫人范文氏,乃章皇后所自出之親。嗣德二年建,制與福國公祠同。又于其右建族祠。

扶國公祠[编辑]

  在廣田縣富良社,祀文明殿大學士、扶國公潘廷氏、國太夫人阮光氏,乃恭惠皇后所自出之親。成泰初年建。

德妃祠[编辑]

  在香茶縣富春社嘉隆十年建。正堂五間二厦,前堂七間,祀前朝德妃氏。

賢妃祠[编辑]

  在香茶縣富春社紹治三年建。正堂三間二厦,左、右各三間,祀前朝賢妃氏。

嘉妃祠[编辑]

  在京城外東地上邑,制與賢妃祠同,祀前朝嘉妃氏。

  謹按:明命初,建祠在京城外護城河之東岸,與佐天仁皇后合祀,名胡范二嬪祠。二十年,又建專祠于右護城河之西岸,名嘉妃祠。嗣德二年,其子壽春王請移今所。

  又按:東池府,相傳國初建府藏于此,鑄造銅錢,俗呼「府𬇚銅錢」,又常于此爲閱兵之所。有一大湖數畝餘,水深不涸。遺跡尚存,今爲壽春王府宅。

懿淑祠[编辑]

  在京城之西舒春園,正堂七閒,左右各三閒。正中祀安嬪氏,左一婕妤阮常氏,右一美人阮有氏,左二美人氏,右二才人氏,左三才人阮文氏,右三才人氏。原建在嘉㑹市明命二十一年移今所。

麗淑祠[编辑]

  在京城護城河西岸淸芳園,三閒二厦,明命二十一年建。正中祀貴嬪氏,左一皇子早殤,左一皇女早殤。春、秋節忌日與懿淑祠同。

前朝宮嬪宋氏祠[编辑]

  在天授陵界禁限外,一座三間,紹治二年建。

賢良祠[编辑]

  在京城外香江之西南,天姥寺之東,嗣德十一年建。祀勤政殿大學士鄭懷德德國公范登興,以下三十九人。同慶初,增列武顯殿大學士、壯烈伯阮知方一位。春、秋二仲致祭。

忠義祠[编辑]

  在賢良祠之東,嗣德十一年建。祀統制黎茂菊阮文愼,以下四百六十四人。三十二年,增列掌府事黎廷理、東閣張國用一千五百四十人。春、秋二仲致祭。

山陵[编辑]

太祖嘉裕皇帝長基陵[编辑]

  在香茶縣羅溪社山分。初寧陵于武昌石捍山(卽今登昌),後奉寧于此。嘉隆五年,初上諸陵今名。明命二年,封其山爲啟運山,從祀郊壇。

  謹案:舊制諸尊陵內外葆城二重,皆稍低,明命二十一年修築加高各二三尺,外重前面增設門扉。

嘉裕皇后永基陵[编辑]

  在香茶縣海葛社山分。

孝文皇帝長衍陵[编辑]

  在香茶縣海葛社山分。初寧陵于廣田縣山分,後奉寧于此。

孝文皇后永衍陵[编辑]

  詳見〈廣南志〉。

皇帝長延陵[编辑]

  在香茶縣安憑社山分。

皇后永延陵[编辑]

  詳見〈廣南志〉。

孝哲皇帝長興陵[编辑]

  在香茶縣海葛社山分。

孝哲皇后朱氏永興陵[编辑]

  在香茶縣安寧社山分。

孝哲皇后宋氏光興陵[编辑]

  在香茶縣定門社山分。

孝義皇帝長茂陵[编辑]

  在香茶縣金玉社山分。

孝義皇后永茂陵[编辑]

  在香茶縣定門社山分。

孝明皇帝長淸陵[编辑]

  在香茶縣金玉社山分。

孝明皇后永淸陵[编辑]

  在香茶縣竹林社山分。

孝寧皇帝長豐陵[编辑]

  在香茶縣定門社山分。

孝寧皇后永豐陵[编辑]

  在香茶縣隆湖社山分。

孝武皇帝長泰陵[编辑]

  在香茶縣羅溪社山分。

孝武皇后永泰陵[编辑]

  在香茶縣陽春社山分。

慧靜聖母元帥山墳[编辑]

  在香茶縣安舊社山分。

孝定皇帝長紹陵[编辑]

  在香茶縣羅溪社山分。初寧陵于嘉定平陽縣嘉隆八年奉寧于此。

興祖孝康皇帝基聖陵[编辑]

  在香水縣居正社山分。相傳,乙酉初,興祖崩,暫安梓宮于陽春私邸,未卜。一夜,有老僧至問:「地否?」家人口未。老僧指居正山凹處,曰:「是其地也。我木誌其處,早卽往認木方向,安之。」言訖而去。明日家人依其言往求,果得木誌,追尋僧人,不知所往,遂寧于此。庚戍冬,西山無禮,使其黨都督阮文伍移葆藏于陵前江淵。適家失火,奔還。居正阮玉諠泅水,潛移藏之。其西山無禮處屹成沙阜。辛酉夏,克復舊京,玉諠以事聞,爰擇吉復安于舊地宮。嘉隆五年修築山陵,上今名。明命二年封其山爲興業山,從祀郊壇。

孝康皇后瑞聖陵[编辑]

  在香茶縣定門社嘉隆十一年營建山陵。葆城之左建寢殿,左、右配殿。初上陵名曰瑞聖陵

世祖高皇帝天授陵[编辑]

  在香茶縣定門社授山嘉隆十四年營築,名天授陵承天高皇后。陵前廣一百五十丈,左、右、後三面各廣一百丈。葆城四面,各長四十丈零,葆封建石屋。二門砌石,爲陛級。陵之右建寢殿,曰明成殿,竝左、右配殿、前儀門、後從祀院。陵之左爲聖德神功碑亭。封授山天授山,從祀郊壇。四旁羣山環拱,凡三十六𡶶,各賜以名俱屬陵寢重地;詳見〈承天府誌〉。

順天高皇后天授右陵[编辑]

  在天授陵之右順山紹治六年上陵名曰天授右陵。葆城。右建寢殿,曰嘉成殿,及左、右配殿。

聖祖仁皇帝孝陵[编辑]

  在香茶縣安憑邑錦鷄山明命二十一年賜名曰孝山紹治元年上陵名曰孝陵憲祖章皇帝始倣古隧制地宮。周以葆城,門曰葆城門。前鑿新月池,中建聰明正直橋,右建偃月石橋。池之前三才山上建明樓,樓之左曰成山,右曰平山。下平湖曰澄明湖,湖內築長堤,外砌石橋三,曰中道橋左輔橋右弼橋。橋傍臨水際曰釣魚亭,斜傍山隈曰迎涼館中道橋之前正中大嶺曰奉宸山,上爲恩殿,前建東、西配殿,後建東、西從院;殿垣門四:南曰顯德門,北曰弘澤門,東、西掖門。顯德門外砌拜庭三級。神道南築重臺,上建亭,聖德神功碑。又於東園澤山靈芳閣德化山馴鹿軒道統山觀瀾所西鎭水島虛懷榭。稍後建神庫。靜山設左從房,懿山設右從房。外爲羅城,周四百三十三丈有奇,前曰大紅門,東曰左紅門,西曰右紅門左紅門福廕山追思齋。羅城外設左、右直房,左、右守護兵舍。

佐天仁皇后孝東陵[编辑]

  在香水縣居正社紹治元年修山陵,上今名。葆城前後各設屏風,前設拜庭三級,東、西各砌欄檻,前砌水池,池外砌雙表柱。周圍立界柱四十所。

憲祖章皇帝昌陵[编辑]

  在香水縣居正社,原嗣德元年晉名順道山,上陵名曰昌陵。上建葆城,下營隧道,左建表德殿,殿門曰鴻澤門,右正對建德馨樓,橫對稍後建顯光閣。葆城前池水𬉳抱,翠色澄凝,名凝翠池。跨池通于德馨樓砌石橋三,中爲正中橋,左爲東和橋,右爲西定橋德馨樓前碑亭聖德神功碑。庭前湖水光潔,曰潤澤湖。又其左爲神庫、兵舍。

  以上諸尊陵竝寢殿、樓閣、軒、館、門、亭各所設守護正、副使各一,典儀司屬員,竝護陵中、前、左右四衞弁兵守護。其奉直昌陵摘出耆武一衞弁兵守護。事後員兵省減,諸尊陵只設正、副使三,典儀司屬長,摘出京兵一衞分派奉守。

儀天章皇后昌壽陵[编辑]

  在昌陵順道山之左,成泰十三年上陵名曰昌壽陵。玄宮、隧道、石室、葆城一如帝制。內葆城前、後樹塞門,砌雙鳳形;外葆城前建門樓、拜庭。前砌階級、欄杆、花盆,左、右各竪花表柱。外開月湖,湖水引泉注之,光潔可愛。湖畔砌石欄杆,外禁柱界限。

英皇帝謙陵[编辑]

  在香茶縣楊春上謙山謙宮羅城內,嗣德三十六年上陵名曰謙陵。玄宮下營隧道,上建石室,前設石几。周圍葆城、銅扉。外葆城中建碑亭,左、右花表柱。拜庭設階級,前列侍衞石形,竝石象、石馬。外開以池,曰小謙池,引湖水注之,縈迴灣抱,自右至左。其寢殿奉于尊陵之右。築宮垣,前開三關,上架重樓,曰謙宮門。門內正中殿正脊、前脊各一,曰和謙殿,奉神御也;左、右廊曰禮謙法謙和謙殿之北爲良謙殿,正脊,前脊各一。殿東曰鳴謙堂,西曰温謙堂。殿後左、右兩院曰從謙用謙,後建益謙閣。又於宮門之左建至謙堂,堂之右建院二,曰依謙持謙。大宮門外建方家二,曰恭謙公謙。宮門前有湖曰謙湖,湖上建榭二,曰愈謙榭,曰冲謙榭。湖中有島,曰謙島,島上建亭三,曰雅謙標謙樂謙。湖之左跨橋三,曰循謙踐謙由謙。左山之脚有亭曰體謙,設射棚爲射場也。四圍周以羅城,盾樣,闢門三,曰務謙尚謙自謙。城外官署、軍舍、更店。護陵衛軍奉守焉。

儷天英皇后謙壽陵[编辑]

  在謙陵之右羅城內,成泰十四年上陵名曰謙壽陵。玄宮、隧道、葆城如帝制。葆城前拜庭砌階級,左、右花表柱各一,周圍砌石欄杆,設花盆。

毅皇帝陪陵[编辑]

  在謙陵羅城內之左山,建福元年上陵名曰陪陵。其玄宮、隧道、葆城如制。其寢殿奉于謙宮之左執謙齋。前增建前殿爲陳祀尊所,以執謙齋爲正殿,奉爲神御,上殿名曰執謙殿。後建樓曰彌謙樓

皇帝思陵[编辑]

  在謙山之左山久安處成泰元年上陵名曰思陵。其玄宮、隧道、寳城如制。其寳城內塞門,前闢門樓。拜庭三級,前、左、右三面砌欄杆、花盆。其寢殿奉于尊陵之右。築宮垣,闢門四:前宮門三關重樓,左、右、後各開掖門。正中建殿曰凝禧殿,正脊、前脊各一,左右配堂。殿後左、右從院竝橋家。門外設更店。

惠皇帝安陵[编辑]

  在香水縣安舊社四西處成泰二年恭上陵名曰安陵。寳封一座,周圍寳城,前、後樹塞門,外設三關,門上架重樓、黃屋,左、右花表柱。拜庭砌階級,施欄杆、花盆。其寢殿曰隆恩殿,正脊、前脊各一,奉爲神御。殿左、右配堂。殿後左、右建橋家竝左右從院。宮垣前建門樓,樹屏風,左、右各開掖門,外設大次方家。門外設更店、官署、軍居、平安木橋,水井悉具。設虔侍副使一、護陵衞兵守護焉。

苑囿[编辑]

[编辑]

  在皇城和平門內東北隅金水湖,備構堂、樓、亭、榭、橋、隄諸勝。

  謹按:紹治年間聖製詩〈洲二十二景〉:一曰海靜年豐閣,二曰無限意樓,三曰日成樓,四曰吉雲堂,五曰思廕軒,六曰四方平定榭,七曰澄心榭,八曰傳心榭,九曰湖心亭,十曰觀德亭,十一曰八風從律亭,十二曰步月亭,十三曰掖香亭,十四曰七檻亭,十五曰廕綠軒,十六曰淸可居,十七曰僊槎,十八曰安舫,十九曰天壺島,二十曰鎭北島,二十一曰金水橋,二十二曰芳英堤

幾暇園[编辑]

  在皇城之左金水湖之南。前曰欽文殿,南向,殿之北爲明湖,中建光表閣。閣後有賞勝樓,北向,左和風榭,右可月廊,周圍四方寧謐迴廊,南曰上苑門嗣德二年以欽文殿爲經筵之所,成泰十七年撤解。左、右迴廊構辦兵舍。

  謹按:此園,嘉隆聖祖仁皇帝潛龍日內庭讀書處也;及出閣,以其地晉爲天府明命十八年攺營府藏,建幾暇堂,接于湖景山紹治初建營殿,晉名爲園。聖製詩〈幾暇十四景〉:一曰殿開文宴,二曰樓賞,三曰閣明四炤,四曰廊集羣芳,五曰軒生詩思,六曰齋書懷,七曰池畱蓮舫,八曰山聳松亭,九曰霓橋霽月,十曰曰水榭光風,十一曰武江勝蹟,十二曰僊峝芳踨,十三曰湖津柳浪,十四曰島樹鶯聲。

淨心湖[编辑]

  在皇城外東北𤰄𫝉之南,繚以甎墻。開門四:南曰夏薰,東曰春光,西曰秋月,北曰冬㬢。湖中三島,南曰萊島,島上建殿,東爲淸心榭,西爲,南爲殿門,門前爲,北爲紅渠橋。其北曰方丈島,島上建南薰閣,東爲天然堂,西爲養性軒,北爲淨心樓,南爲碧藻門,門前爲碧藻橋。二島之中間建四達亭,亭之南通紅渠橋,北通碧藻橋。亭之東西起長堤,沿堤皆樹以柳,名金鶯堤,東經綠柳橋達于春光門,西經白蘋橋達于秋月門白蘋橋之西南臨水,建曲榭曲榭之前南望曰洲島。凡諸橋皆覆以屋。湖中蓮荷沼塘,竹樹鳥飛,魚牣紅綠交晻。

  謹按:嘉隆初,因舊江截,而方廣之中有二洲,建火藥、熖硝二庫,名旣濟池明命十九年移建二庫於其東,以其地爲淨心湖,一名北湖。《聖製詩集·北湖十景》:一曰鶯堤春色,二曰曲榭荷風,三曰淨湖明月,四曰竹徑乘涼,五曰水榭觀魚,六曰湖樓烟雨,七曰輕槎賞蓮,八曰南薫覽勝,九曰澄晚眺,十曰三洲曉景;各勒匾額懸掛。紹治年閒聖製詩〈神京二十景〉,此其一也,曰「淨湖夏興」,勒之銅榜。

  又皇城之北舊有舒光園在御河南岸潤屋坊,周圍一里許,正中建賞勝樓,東曰奉芳殿,西曰進芳亭,南曰澄芳軒,北曰合芳院。四圍鑿池,砌水關,以通御河之水。夾池兩岸砌花臺,四面跨池俱架橋,東、西橋高,建屋其上;南北平橋,設機板以通舟。園東向,因名舒光園明命十七年建。

  謹按:是年園成,聖祖仁皇帝順天高皇后慈駕登臨賞勝樓遊覽,聖製詩章恭紀其事,詳見《聖製詩集》。十九年,賜進士新科宴于此,名舒光宴,入園看花,傳爲盛事。紹治三年聖製詩〈神京二十景〉,此其一也,曰「舒苑春光」,勒之銅榜。尋以其地密邇慶寧宮,乃撤樓殿材木,移建于幾暇園,遂廢。

常茂園[编辑]

  在京城內耤田之南承淸坊。園中壺島,周以池,曰淸寧池。島上建恩樓舊名承恩樓紹治元年諭改今名;奉勒石建碑于門左。樓之前南面曰修齋軒,軒陛臨池,南、北岸建石柱、櫺星門。其南爲止善堂,左、右長廊與恩樓相屬,中門跨池爲橋,左曰光風橋,右曰霽月橋。樓之北左爲聰明閣,右爲澄淸榭,皆在水中。又其北池中有山曰三壽山,山之南爲六合亭,東爲四大觀,西爲覺圓㙮。園中有井,曰甘露井

  謹按:明命二十一年,聖祖仁皇帝命於帝耤前闢一名園,掇御苑軒樓移建于此,營繕院宇,築鑿湖山,名爲常茂園,因賜憲祖章皇帝,以爲視問之暇研究經史之所。紹治初年重加整理,以爲耕耤駐驆處也。御製〈常茂園十景詩〉:一曰高樓勝賞,二曰廣厦談文,三曰軒欄花露,四曰齊牖夕霞,五曰山亭梅雨,六曰水閣花風,七曰淸池香,八曰涼榭晴波,九曰雙橋架月,十曰三𡶶挿雲。又〈神京二十景〉,此其一也,曰「常茂觀耕」,勒之銅榜。

常靑園[编辑]

  在京𫝉東豐盈坊。園中建和感堂,繞墻甃甎,圍門四,內徧植嘉菓。

  謹按:明命十七年初建此園,以爲諸皇子相㑹敍友于宴樂之處也。帝常命駕臨幸覽,賡和詩章,加以詩書爲樂,奬之以詩,見《聖製詩集》。

  又京城右護城河之西岸,明命十九年闢建各園,曰春園艶綠園滋茂園靑芳園鮮潤園繁豐園滋盛園翠美園茂亨園滎昌園秀發園永廕園永秀園

臺榭[编辑]

觀象臺[编辑]

  在京城內西南𤰄南明臺之北,高一丈許,上建八風亭旗竿,以驗風候。欽天監司掌之。明命十七年建。

旗臺[编辑]

  在京城𫟚面直午門之南。臺砌三層,下層高一丈四尺,中層高一丈四尺五寸(砌月門,廣一丈),上層高一丈五尺,月門廣五尺。旗柱二層,通高七丈一尺五寸。紹治六年新建旗柱,通長七丈六尺五寸,上設望斗,凡朝賀、巡幸,以至警急,皆有旗號,閒登望斗,以千里鏡窺海外。臺上設礮厰入旗柱。成泰十六年因颶風折墜,再行補辦。

敷文樓[编辑]

  在京城外南郭正中,南向。樓二層,奉有詔書及庭、㑹試榜皆于此懸掛。舊號榜亭嘉隆十八年始建樓,樓之東、西有龍船、魚戶、長廨。成泰十六年修葺左、右方家二座,十七年再行修補,竝製匾額一面:左刻「嘉隆十八年六月日建」,右刻「成泰十七年二月日重建」。

藏書樓[编辑]

  在京城內淨心湖之東豐盈坊明命六年建。樓制:砌磚,上層七閒二厦,下層十二間。四圍設杆,周以方池,名學海池。池西架橋,以通出入。凡六部諸衙上年冊籍皆藏焉。成泰十六年再構更店一屋,交兵丁居住、更守。

香江行宮[编辑]

  在京城前郭外香江津次。每歲春夏節近炎熱,水次建涼榭,奉駕淸暑於此。岸上建行宮,以爲召對臣工之所。嗣德五年建,成泰十五年重修,俾得整好,以備臨辰駕幸。

神符行宮[编辑]

  在香水縣神符社利農河之南。岸上建行宮,水次建淸光榭

  謹按:明命初,暫構茅茨,以備巡幸,每遇秋潦輒壞,二十年乃改建磚瓦。東、西、北有林藪、沙禽、水鳥羣集,駕常臨幸觀禾,因以試射。紹治年間聖製〈神京二十景〉,此其一也,曰「東林弋鳥」,勒碑建亭于其處。

順直行宮[编辑]

  在富祿縣河中社明命年閒暫構茅茨,以備巡幸,隨建隨撤,其地又狹。二十年擇地改瓦屋一座,以爲駐驆之所。

順安行宮[编辑]

  在香茶縣邰陽下邑順安汛口之左岸,明命十八年建。

翠雲行宮[编辑]

  在富祿縣東庵邑翠雲山脚之南,明命十八年建。

府第[编辑]

端本堂[编辑]

  在京城內効忠坊

  謹按:嘉隆十五年建清和宮,奉我聖祖仁皇帝爲皇太子辰所居也。中建清和殿,東玉鏡堂,西集善堂,前端本堂。左、右建兩廡,南震亨門,東左定門,西右定門,北春和門明命六年撤殿材,移建慶寧宮;以集善堂爲諸皇子、親公講學之所。十九年以端本堂爲講堂,名曰「乾東」,皇子、皇孫皆於此學習焉。

止善堂[编辑]

  在京城內凝禧坊,我憲祖潛邸也。紹治初改撤材木,移建于常茂園

福善堂[编辑]

  在京城內永安坊,我潛邸也。嗣德初攺今名。今巳撤材木,移建別所。

官署[编辑]

機密院[编辑]

  在左廡之右直房。

  官制:充院大臣四,用文班三品以上官,各以本職充之。所屬用五、六品官各二,七品官四,均於六部及寺院遴補,亦各以本職充院行走。凡軍國機務,事屬機要謹密者,皆關由焉。其屬有南章京、北章京,明命十四年置,十八年改南章京爲南司,北章京爲北司。自因事後交涉事繁,院設在外,以便商議。其舊院惟派屬輪番宿直,奉守硃本、章疏而已。同慶元年暫設院在兵部堂西軒。成泰元年又設輔政大臣五,兼充院務,增設參辦、商辦各一,員外二,編修二,承辦六𨽾之。三年移構院所于正䝉堂,爲機密新院。六年增構前堂一座三間二厦,以爲㑹商之所。九年輔政大臣復政,仍以六部正卿充爲機密大臣。十一年又移構于覺皇寺

  規式:建正座一,三閒二厦。座二層,上層前面刻砌「機密院」三字,開砌五月門,左、右面各開砌二月門。下層前面開砌七月門,花㙴外又砌平三閒均用石灰磚砌,下同,左、右面各砌六月門,花㙴外又砌平各三間,左、右二連各十五間二厦。十六年被颶風落瓦,改葺黑石瓦。其四圍各砌羅城,前、左、右三門,前門關上層有門樓,門內砌屏風一,庭內置銅鼎一成泰十一年鑄。左、右門內各有井一口,水極淸甘仍舊寺旁有淸芳井

  按:此院正座爲西、南官㑹商政事之所,左、右二連爲諸㑹辦官辦公之所,式製高廣爽塏,頗有雅觀。其舊院正䝉堂十七年改爲尊學所,後又重修,以爲學部尚書堂。

內閣[编辑]

  在左廡之左直房。

  謹按:嘉隆初爲文書房,在右廡之左直房,置尚葆卿、尚葆少卿掌之,分四曹:尚葆、起居註、圖書、表簿。明命七年,移于左廡之右直房。十一年改爲內閣班,在六部之次。十四年徙左直房,以六部侍郎、通政使、副使,及翰林院直學士充掌之。十七年攺圖書爲秘書曹,起居注爲承務曹。紹治四年更定尚葆、秘書、絲綸、本章凡四所,屬員以翰林銜從四品以下充之。

集賢院[编辑]

  在紫禁城之東,西向,嗣德元年建。官制:設經筵講官二,經筵日講官六,起居註十二,筆帖式四。今裁省。

太醫院[编辑]

  在紫禁城之內閱是堂之東。設院使一,左、右院判二,御醫、副御醫二,醫正、醫副、醫生及外科皆𨽻焉。又建太醫所在京城內東福坊,院判及醫生居焉。嘉隆初在養生坊明命年間移今所,成泰元年重修。

侍衛處[编辑]

  在集賢之左,西向,紹治四年建。設掌領員,以文武大臣充之,統管五等侍衞處,主直廬。供給、內造、謹信司𨽻之,尚膳、尚茶、太醫皆所關焉。

內務府[编辑]

  在幾暇園之南,前支收所,左內造所,右督工所,後四連,貯十號庫。門三:中內務門,左內造所門,右督工所門。府設侍郎掌之,府屬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屬司書吏。其內造所别設管員,各匠局皆𨽻焉。嘉隆初爲內圖家,在紫禁城興慶門之左,明命元年改今名,十八年移焉。今改用西式,作二層樓,爲藏貯支收之所,各號庫尋亦撤減。十八年撤右庫,摘補左庫,歸置帑項。

尊人府[编辑]

  在京城內忠順坊明命十三年建,成泰二年重修,十五年加築左、右司基面。府設尊人令,左、右尊正,左、右尊人,左、右尊卿,所屬有左、右佐理,郎中,主事,司務,承辦司𨽻焉。

國史館[编辑]

  在京城內富文坊。官有正、副總裁無定員,纂修四,編修八,考校四,謄錄六,收掌六。明命二年建,紹治二年增建左右長𪠘,四限磚墻,以爲在館修書等員居住。嗣德二年復於館後建藏板堂。館庭前右邊有井,水極淸甘,相傳衍派社古井。成泰元年以右長𪠘交都察院居住,二年修補左官居,竝籌製朱櫃、木櫃各項。十四年增築堂基,高一西尺,正堂、後堂與前左家再行修補,其左長𪠘撤解歸置。

吏部[编辑]

  在京城內仁厚坊。官制:設尚書一,左、右參知、左、右侍郎各二,部屬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屬司書吏𨽻焉。

  謹按:嘉隆初,六部各設尚書一,參知二,僉事四,勾稽二,及該合、首合、令史司,復增設參陪一班在參知之次,無定員。明命二年增定六部員役,部置郎中四,主事四,司務四,八、九品書吏各八,吏、兵二部未入流書吏各七十,戶部一百,禮、工二部各五十,刑部六十。以六部及都察、大理、通政爲九卿,增置左、右侍郎。八年又改僉事爲郎中,郎中爲員外郎。紹治四年設司曰吏印、文選、澄敍、稽勲、封典,凡五司。嗣德三年省吏印、稽勲二司。嘉隆建六部長𪠘在京城內亷能愼勤二坊。明命八年移建今所,規制頗廣,尚書堂一,左、右參知堂二,左、右侍郎堂二,每部司員房屋六,四圍繚以磚墻,前、後門各一。成泰年間,六部堂均修補,改用西式。左、右司員房屋取次裁撤,別建長𪠘正東門內之左右,以爲員屬居住。

戶部[编辑]

  在吏部堂之東,制與吏部同。紹治四年設司曰戶印、京直、兩畿、南圻、北圻、賞祿、稅項,凡七司。嗣德三年省戶印、兩畿司,六年又以漕政司𨽻之。內務、武庫、京𫝉皆統焉。

禮部[编辑]

  在戶部堂之東,制與吏部同。紹治四年設司曰禮印、禋祀、賓興、酬應、儀文,凡五司。嗣德三年省禮印司,六年又以太常、光祿二司𨽻之。文廟祀丞統焉。成泰十八年於右參知堂前增建祀器堂,又以左參知堂前之司員房爲酒爐所。

兵部[编辑]

  在禮部堂之東積善坊,制與吏部同。紹治四年設司曰兵印、京畿、直省、武選、考功、檢閱、火礮,凡七司。嗣德三年省兵印、檢閱二司。太僕寺、郵政皆𨽻焉。

刑部[编辑]

  在兵部堂之東,制與吏部同。紹治四年設司曰刑印、京章、直畿、南憲、北憲,凡五司。嗣德三年省刑印司,併京章、直畿爲京直司,又與都察院、大理寺竝列爲三法司。明命十三年建公正堂于京城內南昌臺之北,北向。三法司月三次會收控單。前置登聞鼓,以伸寃曲。

工部[编辑]

  在刑部堂之東,制與吏部同。紹治四年設司曰工印、規制、營建、修造、勘辦,凡五司。嗣德三年省工印、勘辦二司,六年又以材木司𨽻之。其內務節愼司、武庫制造司、營繕司皆統焉。

都察院[编辑]

  在京城內之西保和坊明命十四年建。官有左副都御史一或以六部參知領之,六科掌印六,京畿道掌印一,諸道監察御史十二南直、北直、左畿、右畿、定邊、隆祥、安河、河寧、寧太、山興宣、海安、諒平,錄事、八九品書吏、未入流書吏隸焉。

  謹按:嘉隆初制有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秩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秩從三品,尚未設員。明命十三年初置院,院設左右都御史二,視六部尚書,左右副都御史二,視六部參知,其左都御史未設,惟設左副都御史一,又常以他官領之。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爲督撫兼銜。又屬設六科給事中各一,諸道監察御史十六,秩正五品,錄事一,秩正七品,八、九品書吏四,未入流書吏二十。十六年增置京畿道監察御史,爲二員,又增設六科掌印六員,秩從四品。紹治四年又增設京畿道掌印一、京畿道御史二。嗣德三年省六科給事中及京畿道御史,改定諸道御史十二。成泰年閒又省減現畱掌印三、御史三。

  謹按:都察院,成泰元年,準太常、光祿二所,竝史館右長𪠘分交居住。十四年撤下長𪠘十五閒、棟構九閒。十七年再行修補。

翰林院[编辑]

  在國史館之西,明命十一年建。例設掌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承旨、侍講、著作、修撰、編修、檢討、典籍、典簿、供奉、待詔、筆帖。凢從辦內閣、史館、集賢皆以院衘補之。管院由  特簡六部堂官一員兼管,無定員。

通政使司[编辑]

  在國史館之東,舊爲商舶公㕔。明命十三年,商舶改歸戶部,以㕔給大理爲辦公之所。紹治五年,大理寺移别所,以給通政司。例設通政使、通政副使掌之,所屬員外郎、主事、司務、屬司書吏。

  謹按:嘉隆初,凢在外表章、文移到京者,皆由兵部郵政司炤目,轉交諸衙。明命十五年始設專司,以六部印官一兼領,自因事後裁省。成泰五年兼取漕政司增修,以爲左都堂居住。八年又摘材料,構作瓦家一座。十五年重修,改給護政衙爲公辦之所。

大理寺[编辑]

  在都察院之西歸厚坊。例設寺卿、少卿掌之,員外郎、主事、司務、屬司、書吏均𨽾焉。寺卿由  特簡,無定員。

詹事府[编辑]

  未設,但以府衘充别衙。

太常寺[编辑]

  在國史館之西,翰林院之右,明命十一年建。例設寺卿、少卿,所屬有員外郎、主事、司務、屬司書吏,典祠文、制帛及㑹派祭官。

  謹按:明命十年以前,常以刑部兼管。紹治初始設專衙,以六部印官一兼領。嗣德六年改𨽾禮部,爲太常司。寺設織帛坊,以供祭祀。

光祿寺[编辑]

  與太常寺同一公㕔,左太常,右光祿。例設寺卿、少卿,屬司與太常寺同。向來寺卿無定員,只以六部印官一兼領。理膳司屬焉。嗣德六年改𨽾禮部,爲光祿司。寺設酒爐,以供祭祀。嗣因法官居住,成泰二年撤理膳兵舍,遞于禮部左參知舊司員所設爐𤌄酒。

  謹按:太常、光祿二寺,成泰元年分交都察院居住。

太僕寺[编辑]

  未設,但以寺銜充別衙。

鴻臚寺[编辑]

  未設,但以寺銜充别衙。

漕政司[编辑]

  在國史館之東,明命二年建。設正使、副使各一,主事、司務、屬司書吏𨽻焉。文、武廷臣一人兼管。嗣德六年改𨽻戶部,爲漕政司。

武庫[编辑]

  在京城內亷能坊之西,前爲公堂一、支收所一,後庫凡十。例設武庫侍郞一掌之,郎中、員外、主事、司務、屬司書吏皆𨽻焉。舊名外圖家,明命元年改今名。其北爲武庫督工所,管有監督,員外郎以下別統于工部。今武庫改構爲百工場,督工所改構爲耕農場,均有保護法官董其事。

𫝉[编辑]

  在京城內御河之南,公場一、支收所一、廣積倉二號、廣盛𫝉九號、廣豐𫝉三號以貯粟,富庫一、永成庫一以貯錢。例設𫝉場侍郞掌之,屬司與武庫同。

  謹按:嘉隆初設該隊,以充提領,管富順各隊。明命八年初置京𫝉,監督、副監督各一,尋改定今官名,省監督。其錢庫舊在皇城之右,名內藏庫,例設監督領之,明命十四年移建于京𫝉垣內,以𫝉場侍郎管領之。成泰元年,廣豐、廣積二𫝉撤解歸置,二年又廣盛𫝉之第四號撤解,六年又將這𫝉第五、第六、第八等號撤解,仍第八號移于第七號舊基構辦,以貯餘粟。

火藥𥔿硝庫[编辑]

  在京城內豐盈坊藏書樓之南。例設郎中領之,屬司主事以下至書吏附焉。屬于兵部,明命十九年建。周以池,名旣濟池,截學海池之半營焉。

𫝉[编辑]

  在京城外廣德門之右,舊在京城東南郭外之左,明命十年移焉。十八年例定,專設木𫝉衙門,監臨、郎中、員外郎各一,屬衙淸愼司主事、司務各一,八、九品書吏各二,未入流書吏二十。又設木𫝉督工、營繕司,仍統于工部。督工有監督、副監督,營繕司有員外郞、主事、司務各一,八、九品書吏各二,未入流書吏十五。嗣德六年改木𫝉衙門爲材木司,屬于工部。營繕所瓦家一座,成泰十七年撤解。

欽天監[编辑]

  在京城內南安坊,公㕔一,竝長𪠘 連。例設管理、副管理、監正、監副,其管理正、副由特大臣,無定員。所屬有五官正、靈臺郞、恪謹司、八、九品、未入流書吏。

國子監[编辑]

  在京城外之西安寧社,前曰彜倫堂,後曰講堂,左、右爲生員房屋,明命二年建。例設祭酒一,司業二,學政二後攺助敎,監丞、典籍、典簿隸焉。

  謹按:嘉隆初置督學一,甲、乙副督學二,明命元年改定今官名,各有衙署在講堂之右。二年初建彜倫堂、講堂及左、右尊生房屋各三間,監生、廕生房屋各十九閒。十九年又以文班大臣二人領其事。紹治年閒,憲祖章皇帝御製詩〈神京二十景〉其一曰「黌宇書聲」,奉勒碑建亭于國子監門之前。嗣德三年以其右建學官堂𪠘凢十五閒,又其左增建監生、廕生房屋凢十九間。七年奉英皇帝初視學,設講幄於𢑱倫堂,儒臣進講《尚書》、《中庸》,自監臣及諸生員人賜𧶘有差。又頒敕書竝御製詩,十四年竝勒碑建亭于國子監門之左。成泰十七年又重修。

國學場[编辑]

  在水師左營公土,成泰八年建。督敎堂一座,三閒二厦,助敎員住所三座每座各二間。十年又增構場屋二連前連三十間、後連十六間以爲敎習學徒之所。督敎堂後又構四方家,四圍各砌羅城,前面砌門樓二層,上層懸榜一面,內刻法字「國學場」,塗以朱𣾰金湘,成泰九年建。

宮監院[编辑]

  嘉隆初年建,明命年間尋撤減。嗣德六年再準構于後圃城之東,中堂一座,繼後左右相屬,各二家,爲太監、宮監等居住。成泰四年再行修補。

平安堂[编辑]

  在宮監院之南。堂構三閒二厦,四圍各砌羅城,前後有二門。成泰十二年重修。

四驛館[编辑]

  在京城內御河之北四驛坊明命六年建。

理膳司所[编辑]

  在京城內肅武坊,原屬光祿寺少卿掌之。嗣德四年改屬禮部,理膳諸隊𨽻焉。舊在皇城後之左飽德坊明命二十一年移焉。又御河之南保和坊建宰牲亭。德綏坊有市曰南壽市,中建樂㑹亭河淸坊北長市東福坊東福市

宰牲所[编辑]

  原前建于保和坊,尋移于正南門郭外,成泰二年又移建于靑龍坊。十六年以其地水淤積,又因墜壞,將移于白虎橋頭之右。十八年又準仍舊所靑龍改構正堂一座,左、右二家內奉貯牲几、粢盛各項,俾得省便。

諸軍營公㕔[编辑]

  在京城內。中軍、前軍、後軍公署在嘉㑹坊,左軍、右軍公署在迪勤坊。舊皆在養生東安二坊,明命八年移焉。府設都統府都統掌府事或都統各一,領在京五保各衞,其北圻五軍遥隸焉。羽林營左翊、右翊統制公㕔在安樂坊,神機營、虎威營、雄銳營統制公㕔在果敢坊,前𨦟營、龍武營統制公㕔在霑化坊,耆武營統制公㕔在承天坊,京畿水師公㕔在香江南岸。

兵舍[编辑]

  鑾駕、錦衣、金吾、警蹕、武備兵舍在皇城內之左、右,又有習兵舍在鑾駕之南成泰十一年建。羽林左翊、右翊,神機中衞兵舍在皇城外之左、右,神機營前、後、左、右四衞兵舍在京城正南門內南彊坊,京站及飛𮪍兵舍在東南門內寧謐坊,和聲署在肅武坊,虎威營兵舍在西南門內保居復禮二坊,雄銳營五衞兵舍在正西門內由義坊,五保兵舍在正北門內定北坊,耆武營四衞兵舍在鎭平門內之右定北坊,網城衞兵舍在承天坊,龍武營五衞兵舍在東北門內四驛坊,前𨦟營五衞兵舍在正東門內東福坊,宮監長𪠘竝翊武、翊振二隊兵舍在京城內飽德坊,翊悌兵舍在永安坊。又鎭撫司在遐福坊,龍船戶魚長𪠘在京城前敷文樓之左、右。承天獄室在無柱坊成泰十四年移構在承天府城後面。

  謹按:明命十八年,定諸營衞汛分。羽林營左翊五衞、右翊五衞汛分自南勝臺之半轉左,歷南正南亨東泰東長臺,通長五百四十九𠀋零。就中自南勝臺內面轉左至淸和宮之前後左右及効忠寧謐端和凝禧忠順仁厚漬善養生富文慎勤義積等坊土分屬左翊汛,惠吉順吉履吉貞吉静一安静潤德福綏等坊土分屬右翊汛分。門坊:午門上、下兩層更守五十人,顯仁門彰德門體仁門廣德門東南門更守各十人。前鋒營五衛汛分自東長臺歷後腋、東嘉東輔東永臺之半,通長二百五十七丈零,及東福明善化成永安順平仁漸等坊土分。門坊:正東門更守三十人,東城水關更守二十人。龍武營五衞汛分自東永臺之半轉後,歷東平臺,北夾北和臺左腋,通長二百六十九丈零,及仁基學海豐盈饒裕霑恩常裕多祿源淸殷寔河淸寧遠等坊土分。門坊:東北門鎭平門更守各三十人。神機營五衞汛分自南勝臺之半轉右,歷南興南明,夾西貞臺前腋,通長二百八十三丈零,及積慶肅武衞國南治南安南明南彊大有等坊土分。門坊:正南門更守二十人。虎威營五衞汛分自西貞臺轉後,歷西安西翼臺後腋,通長二百六十六丈零,又   慶寧宮之前、後、左、右及慶美思忠迪勤果毅復禮安美保和歸厚保居務本凝績南壽等坊土分。門坊:西南門更守三十人,西城水關更守二十人。銳營五衞汛分自西翼臺轉後,歷西静西綏西成臺之半,通長二百七十丈零,及保定大亨師貞巽武敦化順則隆平嘉美承德㑹禽安樂遵道安宅厚生沐德處仁由義安西等坊土分。門坊:正西門更守三十人。五保十衞汛分自西成臺之半轉左,歷北奠北順北中北淸北和臺,通長五百三十二丈零,及𩄇富庶和泰仰治西祿歸善西寧無柱西成函淸大同康寧壯固恬静北長北寧、等坊土分。門坊:西北門更守各三十人。耆武四衞汛分鎭平門外之鎭平臺周圍,通長二百四十丈零,及承天宣化定北安北等坊土分。門坊:長定門更守十人。如遇  大駕巡幸百里之外,各炤數加倍具列械杖,以嚴門禁。

  謹按:明命十七年鑄九鼎,象旗形勒于英鼎,長鎗勒于毅鼎,牌刀勒于純鼎,弩勒于宣鼎,撲刀勒于裕鼎,火車噴筒勒于玄鼎。

馬厰[编辑]

  御馬所在皇城內左、右及後圃之右,馬厩在京城東南門寧謐坊明命年間設上駟院使掌之,輕騎、飛騎二衞隸焉。

象厰[编辑]

  御象在皇城內左、右御馬所之南,成泰二年移構于右炤,與馬厰相對。京象厰在京城內之東東泰南明二坊及京城外之金龍楊春二社。京象三衞各設衞尉、副衞尉分管之,領以掌衛一。

礮厰[编辑]

  左大將軍厰在午門前之左金水池外,左將軍厰次之,右大將軍厰在午門前之右,右將軍厰次之,明命十四年建。又沿城礮厰一在南正臺,一在南明臺,一在西成臺,一在北定臺,一在北中臺明命六年建。司以護衞、警蹕及神機營各衞,神機營統制掌之。

  謹按:明命十七年鑄九鼎,大礮之形勒于高鼎,輪車礮勒于仁鼎,鳥鎗勒于章鼎。成泰八年撤解左、右將軍厰,只畱每邊十間,左邊奉置大將軍銅礮九位。

船厰[编辑]

  在京城外香江南岸。厰凡二百五十五所,又治福津次瓦厰一所。

  謹按:修補船艘年限,明命八年定內三年一小修補,六年大修補。十三年改定六年小修補,又六年一大修補。

  謹按:明命十七年鑄九鼎,高鼎勒多索船之形,仁鼎勒艛船之形,章鼎勒艨艟船之形,毅鼎勒海導船之形,純鼎勒艇船之形,宣鼎勒梨船之形,裕鼎勒烏船之形。

寺觀[编辑]

靈佑觀[编辑]

  在京城內御河之北殷盛坊明命十年建。中爲重霄殿,左慈雲閣,右祥光閣,前三關門,又前臨御河建櫺星門。紹治三年聖製詩〈神京二十景〉其一曰「靈觀磬韻」,勒碑建亭于門左,今已撤解。

覺皇寺[编辑]

  在京城內端和坊。前大雄殿,後大葆殿,左禪堂,右靜齋。相傳此地乃先朝都城也。嘉隆初爲聖祖仁皇帝潛邸,後御淸和宮,因以賜紹化郡王爲公府。明命二十年攺給郡王子善圭別所,以其地建寺。寺旁有井名淸芳井,有石碑爲誌。紹治三年聖製詩〈神京二十景〉其一曰「覺皇梵語」,勒碑建亭于寺門之左。成泰年間撤寺所,改建機密院,亦名㑹議院。

妙諦寺[编辑]

  在京城外之春祿邑福國公故宅,憲祖章皇帝發祥地也。寺西向,前臨河岸,當中紺園曰𮗜殿,當前浮圖曰道源閣,左吉祥慈室,右智慧精舍。前庭左鐘、鼓,右碑亭,紹治二年建。

天姥寺[编辑]

  在京城外之西安寧社山岡上。舊有佛寺,嘉隆十四年重建。正中爲大雄殿,殿後左、右厨家各一,又後有彌勒殿,又後爲觀音殿,殿後之右爲藏經樓。大雄殿之前東、西十王殿堂各一,又前左、右雷家各一。又前正中爲儀門,門上有樓,門內左爲鐘樓,右爲鼓樓,門外之左爲六碑亭,右爲六大鐘樓,四圍繚以磚墻。大、小門八。紹治三年聖製詩〈神京二十景〉其一曰「天姥鐘聲」,勒之銅榜。五年又於儀門外正中砌㙮,高五丈三尺二寸,名慈仁㙮,又改名福縁葆㙮。㙮中七層,上奉金身世尊。㙮前爲香願亭,上設法輪,隨風常轉。又於左、右建碑亭各一,前、左、右三面施以欄杆,前臨香江岸砌花表柱門。

  謹按:本朝太祖皇帝辛丑四十四年,  駕幸河溪,見平原突起,如龍首迴顧之狀,前瞰長江,後臨平湖,景致佳勝,因問土人,言岡甚靈異。相傳昔有人夜見一老嫗,赤衣綠裙,坐岡上,言曰:「當有眞主來修此寺,聚靈氣以固龍脉。」言訖不見。因號天姥山。上以其地有靈氣,乃建寺焉,名天姥寺。太尊皇帝乙十七年重修。顯尊皇帝庚寅十九年鑄大鐘,甲午二十三年重修梵宇,其制由山門而入曰天王殿玉皇殿大雄葆殿、說法堂、藏經樓、十王殿、水雲堂知味堂大悲殿大師殿、僧寮、禪舍數十所。寺之後建昆耶園方丈等處,又不下數十所。乙未二十四年  親製碑文,勒于石,于寺前。江岸建釣臺,以爲臨幸之所。後爲兵火殘壞,遺址尚存。嘉隆初,禮部鄧德超猶能其處。其大鐘、石碑,至今猶存。《烏州近錄》云:「寺在香茶縣河溪社南,上居山嶺,下枕江流,超塵俗之三千,近天池之咫尺。客有散步登臨,不自知其發善心,消俗慮,此誠方丈之景致也。」成泰十六年因颶風多倒壞,十九年重修,其彌勒殿竝左、右十殿三座竝撤,仍香願亭移構于彌勒殿舊基。

隆光寺[编辑]

  在京城外之西春和社

  謹按:此寺不知造自何代,本朝睿尊皇帝六年重修也。寺門上層匾額曰「慧炤南天」四大字,下層匾額曰「龍光寺」。經亂寺壞,匾額尚存。嘉隆二年重修,改爲隆光寺

聖緣寺[编辑]

  在京城之東翠雲山。山前中嶺爲聖緣寺大慈閣,上嶺築御㙮三層,高五丈六尺,㙮後方石上建𡙁,山麓之南水次構薰風樓明命十七年建。

  謹按:翠雲山,古名𫈸也。本朝顯尊皇帝爲民祈福,乃於山上建梵宇,金碧輝煌。自經亂後,寺廢。明命六年,聖祖仁皇帝駕幸思賢海口,過東菴坊,登美菴山,見一古廟荒凉,命所在民葺之,名其山曰翠花山,尋因舊蹟營建寺宇,以畱名勝。紹治元年改今山名,爲神京二十景之一,曰「雲山勝蹟」,勒碑建亭于寺門之左。相近靈蔡山又建鎭海寺一、望海樓一。山岡左㙮一座,下有石象羅列,日久傾頽,亦令修補。

  謹按:本朝太尊皇帝丁未十九年,  駕幸思容後攺思賢海口,見龜山後攺靈蔡景致可愛,山頂有占城古㙮,頗著靈異,乃命守簿陳廷恩督軍民移㙮他所,以其地營建佛寺,名榮和寺。自經兵火之後,寺㙮廢壞,遺址猶存。明命十七年,聖駕幸臨,乃命有司與翠雲寺一併營辦,以完善果云。

隆壽岡亭[编辑]

  在香水縣月瓢社。岡枕香江南岸,隔江對天姥岡,舊名壽康上庫。相傳岡上舊有屋宇,經奉英尊皇帝、顯尊皇帝、肅尊皇帝、世尊皇帝梓宮暫安于此。後經兵亂,棟宇遂廢。嘉隆初攺爲壽昌明命五年改名隆壽岡,岡上建八亭,名隆壽岡亭,勒碑誌之,以畱勝蹟。

富春社亭[编辑]

  在京城內先農壇之北,舊富春社民構立,祀社內靈神。本朝嘉隆初築京城,闢入城內,許民仍舊奉事。毎年六月祈安禮,官給之錢。明命十年,給錢二百緡,許社民重修,歲給遂停止。亭之西有市,舊名富春市明命年閒攺爲西祿市,今廢。

大南一統志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