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圃隱集/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遺像 圃隱集

1607年
卷一

圃隱先生詩卷序[编辑]

文以載道。故詩書禮樂。威儀文辭。皆至道之所寓也。三代以上。文與道爲一。三代以下。文與道爲二。盖詩三百。蔽以思無邪之一言。夫子之文章。無非天理之流行。所謂有德者必有言。而文與道初無二致也。漢魏以降。以文鳴於世者若王,徐,阮,劉,曹,鮑,沈,謝。下逮唐宋劉,柳,蘇,黃之輩。代各有人。然不過風雲月露。模寫物狀。倂儷沿襲之工耳。其於道也。槩乎其未有聞也。故其文章雖或可取。夷考其行。皆無足論。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而文與道始歧而爲二矣。吾東方禮樂文物。侔擬中華。文學之儒無代無之。然其才德俱優。名實相孚者有幾人歟。烏川圃隱鄭文忠公生於高麗之季。天資粹美。學問精深。其爲學也。以默識心融爲要。以踐履躬行爲本。性理之學。倡道東方。一時名賢。咸推服焉。如牧隱稱其講學曰。橫說竪說。無非當理。陶隱論其人品。每稱達可之卓越。則先生之學之才可知矣。其行事之迹。則當中原革命之初。國步多難之時。西朝京師。東使日本。事不避難。憂國忘家。功烈卓然。貽惠東民者。皆可考已。及當麗運將終。天啓聖德之時。以一身獨任五百年之宗社。終蹈白刃。以全大節。凜然忠義之氣與烈日爭光。眞所謂社稷之臣。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爲者也。先生始終。大致如此。可見所造之深。所守之確。而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矣。唯其存於中者如此。故發而爲文章者雄深而雅健。渾厚而和平。愛君許國之意溢於言詞之表。其有關於人倫世敎爲甚大。豈止辭語之精。聲律之工而已哉。可謂有德有言。名與實之相孚。文與道之兼備矣。我朝受命。太宗大王嘉其節義。特加封贈。錄其子孫。我主上殿下旣嘗命作圖讚。列於忠臣之傳。其子臣宗誠編集遺藁以進。又命臣序其篇端。所以褒崇嘉尙之者至矣盡矣。先生之節。因我朝而益高。聖朝之德。因先生而益大。扶植萬世綱常之道。以勵士風之機。實關於此。然則是集之傳於世者。夫豈小補哉。

正統三年四月日。通政大夫,承政院右承旨,經筵參贊官,寶文閣直提學,知製敎兼判軍資監事,知戶曹事臣權採。奉敎序。

圃隱先生詩集序[编辑]

恭惟我主上殿下以麗相鄭文忠公可班宋,明二忠臣。命臣幷序其集。臣謹就而讀之。伏見太宗大王亟贈謚以㫌之。四聖迭御。以列三綱傳。配崇義殿。祀孔子廟。賜院額書田。至于聖上。又錫扁致祭。今復有是命。益歎夫宏䂓遠猷卓越前古萬萬也。臣嘗謂勳爲社稷臣。法爲王者師。是必有使之爲生民萬世者以之。豈人力可及。惟公神秀文嶽。象表星斗。孝悌行於家。忠義孚於國。如創廬墓廟主。革胡服冗官。部學,鄕校,義倉,水站之設。監司,守令,田賦,經費之正。所以化成利便多類此。其制作盛矣。建議首歸義主。中罹荐釁。敷奏辨明。凡七赴京師。無不兪者。遂减歲貢。一方永賴。其籌畫奇矣。嘗從征和州,雲峯。東北面皆捷。後再使倭。諭以禍福。莫不聽命。還俘禁侵。其威信大矣。狀稱內外多故。機務浩繁。而不動聲色。處大事决大疑。左右酬答。咸適其宜。非命世王佐之才。夫孰能與於此。會衰否之極。莫可如何。乃諭人曰。受人國豈敢二心。吾已有所處。夫以一身當五百末運。蹈白刃而不之避。凜然與嚴霜烈日爭光。正所謂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人也。苟非所養之熟有素。焉得所守之確如是。盖自少有大志。日誦中庸,大學。學問精粹。講說淵微。超出人意。暗合集註。及得胡書。諸儒驚服。其文風學術。翕然有所矜式。眞可謂儒林中宗主。嗚呼。五者備矣。何間然。亦曰本於學而已。畢竟世敎以植。王業以鞏。而東人受其賜於無窮。其不可與號爲忠良顯於一世者同年語也審矣。庸非天意而何。至於有詩三百二篇行於世。臣今味之。豪逸雅健。雄深和厚。多本性情該物理。往往有若自發於心得。而無假於外求者。信乎有德者必有言也。顧其當世有能治經深於文義者。相命曰理學。不知牧老所指何居。然橫竪當理。亦須闖藩者能知。獨恨無少論著可以尋其緖耳。嗚呼。以方正學所遭。尙有得於爐燼之餘。况公所立爲聖朝所奬。而子孫徒弟絶莫能收拾其遺文散語以傳諸後。吾邦文獻不足。乃至此乎。雖然。觀所爲所立。而於詩數章。咏嘆之淫泆之。亦足以知其學矣。何事於以多爲貴。

皇明萬曆乙酉七月初三日。左議政臣盧守愼。奉敎謹序。

圃隱先生詩藁序[编辑]

天地大矣。而人乃一粟於其中。形孰小焉。古今久矣。而人迺一瞬於其間。時孰近焉。形雖甚小。而有可以參天地而並立者焉。時雖甚近。而有可以貫古今而不朽者焉。是必有不依形而立。不隨死而亡者矣。天地也古今也。苟求其所以然。則與人之所以爲人者。初豈有大小久近之可言也哉。古之人有見乎此者矣。未嘗不淵冰戰兢於平居之日。而卒然遇夫大變也。則有捨生而不顧。殺身而無悔焉者。盖亦欲以全夫此而已。惟吾座主烏川圃隱先生。當高麗之季。位侍中。乃能致死於所天。而國隨以亡。我殿下嘉其節義。追加封贈。謚曰文忠。嗚呼。先生之一死。有關於人倫世敎爲甚大。豈惟前朝數百年作成人才風化之效鍾於公。我朝鮮億萬年臣子綱常之立起於公而已哉。我殿下崇奬節義。不掩人善。廣大光明之德。又將因先生而益彰矣。嗚呼。人孰無一死哉。所謂參天地而並立。貫古今而不朽者。先生有焉。先生爲學。自吾身心情性之微。人倫日用之著。大而天地古今之運變。細而昆虫草木之名品無不貫。至其所超然了悟。獨得夫古人不傳之妙者。則有非吾東方有文學來諸子所可得而企及也。嘗講經於成均也。牧隱先生稱之曰。橫說竪說。無非當理。推爲吾東方性理之學之祖。及其跋三峯先生詩集則有曰。講明則同圃隱。著述則同陶隱。盖深有所服也。惟其有見於道者至精而極大。故其存諸心而施諸事業者。莫不粹然一出於正。至於臨大節。亦有確乎其不可奪者矣。嗚呼盛哉。惜其無有微言至論著之於書。以詔來學於無窮也。詩則餘事也。而其存者僅若干篇。然皆本之情性。該諸物理。往往有發其胷中之所得而不能自已者焉。後之人苟有知言者諷詠而詳味之。則其洞見道體之妙。固已躍如於片言半句之中矣。豈無得先生之心於詩之外者。而亦不恨於來學之不知也。先生之子伯仲氏携是書以來徵予序。且曰。楊村權文忠公嘗手校是詩。其未盡校者囑諸子。又欲爲序而未就。子嘗學於吾先君。而又爲門生。則知先君者無子矣。序惟子是託焉。余不獲辭。姑叙其所立之卓。由其所見之明。而所見之明。則求諸是詩而亦可驗者。以竢後之知言者云。永樂己丑秋八月甲子。門生嘉善大夫,藝文館提學,同知經筵春秋館事兼判內贍寺事密山卞季良。謹序。

圃隱先生詩卷序[编辑]

嘗謂孔子刪詩止于三百篇。然而原於天理人倫。而達乎政敎風俗。上自郊廟朝廷之樂歌。下至閭閻委巷之諷詠。凡可以感發善心而懲創逸志者無不具焉。則詩之爲詩。豈在多乎哉。詩變而爲騷。騷變而爲詞賦。再變而五七言出。至于律詩則詩之變極矣。然而思無邪之一言。可以蔽三百篇。則詩之道亦豈多乎哉。圃隱先生鄭公以天人之學。經濟之才。大鳴前朝之季。今其子宗誠,宗本以其遺藁來示予。且請予曰。吾先子所著詩與文。喪亂之中。失亡殆盡。幸此若干百篇僅存。欲鋟諸梓以傳不朽。子之於吾先子。平生相許不淺矣。幸題一言于卷端也。予感其言。受而讀之。辭語豪放。意思飄逸。和不至於流。麗不至於靡。忠厚之氣不以進退而異。義烈之志不以夷險而殊。可見其存養之得其正。而發見於聲律之間者亦然矣。則思之無邪。豈係乎詩之正變也哉。他日中國有採詩之擧。則此篇當與牧隱,陶隱二先生之集並傳於中國。而使中國之士。知海東有邦文學之盛矣。顧不偉哉。嗚呼。先生出處始終大致。有國乘在。玆不贅焉。晉山府院君浩亭河崙。序。

圃隱先生詩卷序[编辑]

先生。麗朝之忠臣。以斯道爲出處者也。方麗運之衰。君失其道。自絶于天。我太祖康獻大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能以濟屯之才。盤桓居貞。故天乃眷顧。付畀神器。於是謳歌訟獄爭歸焉。英雄豪俊景附焉。當是時也。先生在蹇之六二。志在濟君。欲行其道。然天之所廢。孰能遏之。一朝致死於所天。而國隨以亡。五百年王氏社稷之臣。唯先生一人而已。嗚呼貞哉。盖我太祖聖德神功。天之所必與。人之所必歸。不待智者。皆知其應運受命。化家爲國矣。况先生以高世之資。絶人之見。豈不明炳其幾乎。當此之際。小變其志。則開國元勳。誰出其右哉。第以區區之忠懇。不計利鈍。至死不變。嗚呼烈哉。在國家危亡之際。揭綱常於白日。扶名敎於萬世。威武不能屈。刀鉅不能移者。天下古今之所當勸勵。故我太宗大王賜謚文忠。以㫌其節。非我太宗之明聖。何以至此。嗚呼至哉。使後之爲人臣者。聞風而起。奮激自勵。克盡臣節者。實先生有以倡之。而有功於斯道者也。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義。有殺身以成仁。非先生之謂歟。嗚呼雄哉。先生節義如此。而功業之被東方者亦不少焉。在前朝丙辰年間。日本三島賊船侵掠沿海郡縣。民不聊生。殆將難制。先生奉命入覇家臺。陳說義理。顯揚國美。其島主將敬重悅服。且奮且耻。盡還俘虜。遂令所部悉禁摽掠。又自洪武戊午至癸亥年間。太祖高皇帝赫然斯怒。數罪非一。如恭愍王之被弑。欽差孫內史之自縊。密直副使金義於斜列站殺使臣蔡斌與慶節入朝之臣。率皆後期等事也。其他細事。難以枚擧。將欲聲其罪而致討焉。當該官已奉詔旨。擧國恟恟。罔知攸濟。特擧先生進賀甲子年聖節。曾所差定之臣。皆託故不行。慶節已近。先生聞命卽行。倍道兼日。及期而至。得與天下之會同。皇上考表文內發程之日。未五十日而能跋涉八千里路。故帝霽威而深嘉之。特賜溫言以遣之。終不加兵。其東人之食於斯寢於斯。不罹鋒鏑之禍者。伊誰之力歟。初洪武己未年間。帝欲驗其誠詐。增定歲貢馬一千匹。金一百斤。銀一萬兩。細布一萬疋。歲以爲常。未易措辦。至癸亥年間。禮部欽奉聖旨。咨內所以限定歲貢。用表彼誠。前五年未進歲貢馬五千匹。金五百斤。銀五萬兩。細布五萬疋。一發將來。且以貢不如約。杖入貢使臣金庾,李自庸等遠流。其東方生民之孔艱。詎可勝言。歲丙寅。又遣先生請减歲貢。乃以甲子年入朝時能專對。而回天心也。先生不憚而行。敷奏詳明。帝憐至誠。大霈洪恩。上項歲貢。並皆蠲免。只定種馬五十匹。奉禮部咨文而至。其東民之得免塗炭之苦者。伊誰之澤歟。嗚呼偉哉。前朝之季。禮制大壞。父母之喪。但行百日。雖世家文士。習以成風。恬不爲愧。先生於衆楚之中。獨循聖制。父母三年。皆廬墓終制。以盡其孝。所謂移孝爲忠。不其信歟。筮仕之初。起自經術。來試禮闈。連捷三塲之首。獨步文翰之林。聲名烜赫。無有出其右者。及其爲相。際會風雲。展布所薀。進退人物。陶鑄一時。其耿介大節。則聞伯夷之風而得於心者也。其經濟功業。則漢唐賢相丙,魏,姚,宋。並稱無愧。但所遇之時不幸耳。眞可謂貞烈雄偉不世出非常之賢也。今我殿下命集賢殿文臣等。搜得古今書傳所載忠臣孝子烈女之特異者。圖贊成書。目曰三綱行實。以傳萬世。而先生得與於忠臣之列。予曾致祭於墓。曰麗朝之忠臣。此其驗也歟。先生平生所製詩文。旋作旋棄。未有成藁。嗣男鐵原府使宗誠,谷山郡事宗本。將嘗所裒集及搢紳間所得詩若干首將欲刊行。而請序于予。敬受而讀之。平日豪爽卓越之氣象。彷彿乎心目。可勝嘆哉。其詩之豪逸秀發者。諸賢之序。鋪叙已盡。非拙筆所敢贅論也。但略叙平生功業之始末。以傳不朽云耳。

正統二年丁巳三月下澣。門生前崇政大夫吏曹判書修文殿大提學雲峯朴信。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