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初至台灣曉諭兵民示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初至台灣曉諭兵民示
作者:高拱乾 大清帝國
1694年

為曉諭各安生業,以靖地方事。

照得昔日台灣地居海外,人屬荒徼、地非內地,而民亦非內民也。自鄭氏竊踞以來,徵兵、征餉,台民備極苦累。皇上不忍置之化外,風聲所及,版籍來歸;複設重鎮以衛民。皆由皇仁浩蕩,軫念周全。而又恐兵有效土之思,立為更番之制。既愛我民、複恤我兵,正兵與民各安生業、共享太平之秋也。自前道王鼓鑄之法奉行不善,高價以出、賤值以收;遂使稱乾荷戈之人,致有無衣乏食之嘆,而兵遂困矣。兵既高價領錢,不得不以原價售用;使經營逐末之徒,不足以供父母、妻子之養,而民又困矣。誰為長吏,而使兵與民交困若此?誠長吏之過也。本道自守泉之日,稔知其弊;即欲匡救其失,而悵非其職。今蒙皇上不遺葑菲,特膺簡命來蒞茲土。此正本道素志之得酬,亦願我兵民此衷之共諒也。

台灣地氣和暖,無胼手胝足之勞,而禾易長畝;較內地之終歲勤者,其勞逸大異。此台農之足樂也。即所需耕具或乏牛種,本道自當給照,聽民內地採買,而民可以無患。讀書之子,特設台額;獲登賢書,較內地之人多額少者,其難易不同。此台士之足樂也。至於歲、科兩試,本道惟有矢公矢慎,以仰副皇仁培養至意,決不使有遺珠之嘆。生聚既繁,教育日殷;昔屬蠻邦,今為樂土。爾等亦回思鄭氏竊踞時,農盡驅而衝鋒、士盡驅而冒鏑,能有如是之暖衣飽食、敦詩說禮者乎?

若夫兵以衛民,原非害民;兵固不可以剛強而凌柔弱,民亦不宜以土著而欺遠來。兵民和睦,地方自寧。而為兵者亦思遠來海外,金錢不易。幸際太平之世,得無鞍馬之勞;況餉銀入手,當思上有父母、下及妻兒,豈無待哺之思而忍付之呼盧狂飲之下?幸而年富力強,得以支領月糧;萬一隆瞳老憊、家居坐食時,能不悔其少年孟浪乎?或別有苦累,鎮台仁慈愷悌,無不加意體恤;倘有所商,本道自當為爾公同請命,必不使有向隅之泣。

今當本道下車,與爾更始,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合屬兵民人等知悉:嗣後各宜安分樂業,毋負本道一片婆心;不得游手游食、結盟結社、醉酒賭錢,各安生理。倘有故違,國法具在;勿為本道言之不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