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烏程嚴可均校輯
卷四

魯周公[编辑]

公名旦,文王子。食采於太王所居之周邑,因號周公。武王克商,封魯矦,不就國。成王嗣位,以太傅、冢宰攝行天子事。遇譖東征,三年迎歸。薨,諡曰文公。元子魯公,先就國,傳三十四世。次子畱相王室,世世號周公。餘子受封有凡、蔣、邢、茅、胙、祭六國。案︰《周書‧成開》至《王會》十二篇,皆周公書,見存不錄。。

周禮[编辑]

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左傳》文十八年。

誓命[编辑]

毀則爲賊,掩賊爲藏。竊賄爲盜,盜器爲姦。主藏之名,賴姦之用。爲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左傳》文十八年,注︰「《誓命》以下,皆《九刑之書》。」《九刑之書》今亡。

卜居曲阜命龜[编辑]

作邑乎山之陽,賢則茂昌,不賢則速亡。《說苑‧至公》。

對武王問[编辑]

周武王問于王子旦曰︰「敢問治有必成,而戰有必勝乎?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王子旦對曰︰「有。《政》曰︰諸矦政平於內,而威於外矣。君子行脩於身,而信於輿人矣。治民民治,而榮於名矣。故諸矦凡有治心者,必脩之以道,而與之以敬,然後能以成也。凡有戰心者必脩之以政,而興之以義,然後能以勝也。凡有攻心者,必結之以約,而諭之以信,然後能有得也。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諭之以愛,然後能有存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賈誼《新書‧脩政語下》。

四內盟[编辑]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呂氏春秋‧誠廉》︰「武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內,而與之盟。」注︰「四內,地名。」

禱書[编辑]

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史記‧魯周公世家》︰「初,成王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云云。亦藏其策於府。及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禱書,乃泣,反周公。」

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辠殃,旦受其不祥。《史記‧蒙恬傳》︰「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云云。乃書而藏之記府。成王觀于記府,得周公旦沈書。」 案︰卽《書‧金滕》事。《書》謂代武王,《史》謂代成王,爲異。

魯僖公[编辑]

公名申,周公十二世孫,閔公少弟。在位三十三年。諡曰僖公,亦曰釐公。

禱請山川辭[编辑]

方今大旱,野無生稼。寡人當死,百姓何依?不敢煩民請命。願撫萬民,以身塞無狀。《榖梁》成八年疏,又定元年注,又見《後漢‧郎顗傳》注,小異。

魯宣公[编辑]

公名倭,亦作委,又作俀,一名接,文公庶子。在位十八年。諡曰宣公。

以書授莒僕邑[编辑]

夫莒太子,不憚以吾故,殺其君而以其寶來,其愛我甚矣。爲我予之邑,今日必授,無逆命矣。《魯語上》︰「莒太子僕弒紀公,以其寶來奔。宣公使僕人以書命季文子。」

魯定公[编辑]

公名宋,襄公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諡曰定公。

命孔子爲司寇[编辑]

宋公之子弗甫,有孫魯孔丘,命爾爲司寇。《韓詩外傳》八。

魯哀公[编辑]

公名蔣,亦作將,定公子。在位二十七年。諡曰哀公。

歸齊國書元寘書篋上[编辑]

天若不識不衷,何以使下國?《左傳》哀十一年。

孔子誄[编辑]

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又見《史記‧孔子世家》,作「毋自」。

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禮記‧檀弓》。

臧孫辰[编辑]

辰,魯孝公之後,僖伯曾孫。僖伯字子臧,後因爲氏。事莊、閔、僖、文四公爲正卿。仲之言次。諡曰文,故稱文仲。

在齊密遺魯公書[编辑]

斂小器,投諸臺。食獵犬,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魚,冠纓不足帶有餘。《列女傳》三︰「臧孫母者,魯大夫臧文仲之母也。文仲之齊,齊拘之欲襲魯。文仲使人遺魯公書,恐得其書,乃謬其辭云云。召母,語之。」

臧昭伯[编辑]

昭伯,臧孫辰曾孫,武仲紇之兄子。從昭公孫于齊。

盟從者載書[编辑]

戮力壹心,好惡同之。信罪之有無,繾綣從公,無通外內。《左傳》昭二十五年。

季孫行父[编辑]

行父,魯桓公之後,季友子。事宣、成、襄三公,爲正卿。諡曰文子。

戒子[编辑]

吾欲室之狹于兩社之閒也,使吾後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說苑‧至公》。

季孫㝛[编辑]

㝛,行父子,襄公司徒。諡曰武子。

璽書告取卞[编辑]

聞守卞者將叛,臣帥徒以討之。旣得之矣,敢告。《左傳》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

卞人將畔,臣討之,旣得之矣。《魯語下》。

以書告叔孫豹殯[编辑]

子固欲毀中軍,旣毀之矣,故告。《左傳》昭五年。

盟臧氏[编辑]

無或如臧孫紇,干國之紀,犯門斬關。《左傳》昭二十三年。

季孫斯[编辑]

斯,平子意如子,武子之孫。諡曰桓子。

被拘以爪鋟饋器版[编辑]

某月某日,將殺我于蒲。力能救我則於是。《公羊傳》定八年︰「陽虎專季氏,拘季孫。孟氏與叔孫氏迭而食之,餓而以爪鋟饋器之版。」

里革[编辑]

革亦作克,魯太史。

更魯公書逐莒僕[编辑]

夫莒太子,殺其君而竊其寶來,不識窮固,又求自邇。爲我流于夷,今日必通,無逆命矣。《魯語上》︰「宣公使僕人以書命季文子︰『爲我予之邑。』里革遇之而更其書。」

孔子[编辑]

子諱丘,字仲尼。其先宋人,殷之後,避難奔魯,爲魯人。初仕季氏,爲委吏、乘田。定公以爲中都宰、司空、司寇。去職,徧游諸國,不遇。哀公十六年卒,年七十三,或云年七十二。司馬遷尊爲至聖,今稱「至聖先師。」贊《易》,刪《書》、《詩》,正禮樂,作《春秋》《孝經》。弟子紀錄緒言爲《論語》,皆在學官,唯《樂經》不傳。

爲魯哀公下救火令[编辑]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韓非子‧內儲說上》︰「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於是仲尼乃下令。」

觀吳季札之子葬題字[编辑]

於虖!有吳延陵君,子之葬。碑拓本,又見《湻化帖》、《絳貼》,字數次第不同。季子聘上國,喪子于嬴博之閒,見《檀弓》。此葢孔子使子貢觀葬後題字。讀此當以「於虖」句,「有吳延陵君」句,「子之葬」句。唐宋人不識篆文,釋葬爲墓,非也。

燕召公[编辑]

公名奭,周之支族。食邑于召,因稱召公。武王克商,封北燕伯,未就封,故《詩》稱召伯。成王卽位,以太保主陜以西,周公主陜以東,故《詩》有《周南》、《召南》。薨,諡曰康公。子孫世爲卿士,仍稱召公,亦稱召伯。宣王時,召穆公虎有功。其就國于燕者,傳四十三世。

命齊太公[编辑]

五矦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四年。

𠔏頭盟[编辑]

世爲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呂氏春秋‧誠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于共頭之下,而與之盟。」

燕惠王[编辑]

王失其名,昭王子,召公之四十世孫。在位七年,爲其相成安君公孫操所弒。諡曰惠王。

以書讓樂毅且謝之[编辑]

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爲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羣臣,寡人新卽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爲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爲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戰國策》三十、《史記‧樂毅傳》。

燕王喜[编辑]

喜,惠王曾孫,孝王子。在位三十三年,爲秦所虜。

以書謝樂閒[编辑]

寡人不佞,不能奉順君意,故君捐國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願,而君不肯聽,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君之於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葢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敎誨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國人莫不知,天下莫不聞。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然,恐君之未盡厚也。諺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安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過,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於先王以成尊,輕棄寡人以快心,則掩邪救過,難得於君矣。且世有薄於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於爲君擇之也,無所取之。國之有封疆,猶家之有垣牆,所以合好掩惡也。室不能相和,出語鄰家,未爲通計也。怨惡未見,而明棄之,未盡厚也。寡人雖不肖乎,未如殷紂之亂也;君雖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則不內葢寡人而明怨於外,恐其適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非然也。茍可以明君之義,成君之高,雖任惡名,不難受也。本欲以爲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揚寡人之辱,而君不得榮,此一舉而兩失之也。義者不虧人以自益,況傷人以自損乎!願君無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茍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寍于故國爾。」桺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爲心,故遠近無議。今寡人之罪,國人未知,而議寡人者遍天下。《語》曰︰「論不脩心,議不累物,仁不輕絕,智不簡功。」棄大功者,輟也;輕絕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願君捐怨,追維先王,復以敎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過,不顧先王以明而惡,使寡人進不得脩功,退不得改過,君之所揣也,唯君圖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書謁之。《戰國策》三十一,又見《新序‧雜事篇》,作「遺樂毅書」,文亦小異。

遺樂閒書[编辑]

紂之時,箕子不用,犯諫不怠,以冀其聽;商容不達,身祇辱焉,以冀其變。及民志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盡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里。二者,寡人不爲君取也。《史記‧樂毅傳》。

燕太子丹[编辑]

丹,惠王之少孫,王喜之太子。質於秦,亡歸。坐遣荊軻事爲秦所攻,走保遼東。斬首獻秦,秦卒滅燕。

與傅麴武書[编辑]

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未嘗得覩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陳,幸傅垂覽之。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於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故有刎㗋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性行,遇丹無禮,爲諸矦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四海之英雄,破國空藏,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市于秦。秦貪我賂,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閒,可解丹萬世之恥。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面目於天下,死懷恨於九泉,必令諸矦無以爲歎。易水之北,未知誰有,此葢亦子大夫之恥也。謹遣書,願熟思之。《燕丹子》。

樂毅[编辑]

毅,靈壽人。初仕趙,去仕魏,爲魏使於燕,燕昭王以爲亞卿,拜上將軍,兼佩趙相國印。以破齊功封昌國君。惠王卽位,以騎劫代將,去之趙,趙封望諸君。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爲客卿。

令軍中[编辑]

環畫邑三十里無入。《史記‧田單傳》︰「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令軍中。」

獻書報燕王[编辑]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敎,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爲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爲亞卿。臣自以爲奉令承敎,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爲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敎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歷室,齊器設於寍臺,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爲愜其志,以臣爲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矦。臣不佞,自以爲奉令承敎,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强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羣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遁法令,順庶孼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敎於後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五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迹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爲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敎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畱意焉。《戰國策》三十,又見《史記》,又見《新序‧雜事》,小異。

麴武[编辑]

武姓麴,一作鞫,一作鞠。燕末,爲太子丹太傅。

報燕太子書[编辑]

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糜軀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爲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明者不茍從志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故廢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跌之媿也。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爲疏。臣願合從於楚,幷勢於趙,連衡於韓、魏,然後圖秦,秦可破也。且韓、魏與秦外親內疏,若有倡兵,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令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慮之。《燕丹子》。

衞武公[编辑]

公名和,衞釐矦子,康叔之九世孫。宣王時,殺兄共伯餘而代立。及犬戎之亂,舉兵入立平王,東遷于雒,平王命爲公。在位五十五年,諡曰睿聖武公。

耄箴[编辑]

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楚語上》︰「昔衞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

衞莊公[编辑]

公名蒯瞶,靈公太子。以謀殺南子事露出奔宋,尋之晉,依趙鞅。以子出公輒之十二年入立。在位三年,爲晉所伐,出奔。晉師退,復入。尋爲其下石圃所攻,走戎州己氏,見殺。諡曰莊公。

戰禱[编辑]

曾孫蒯瞶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瞶不敢自佚,僃持矛焉,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左傳》哀二年。

曾孫蒯瞶,以諄趙鞅之故,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靈公︰夷請無筋,無骨,無面傷,無敗用,無隕懼,死不敢請。《晉語》九。

禮至[编辑]

至,衞大夫。

以滅邢功爲銘[编辑]

余掖殺國子,莫余敢止。《左傳》僖二十五年︰「衞矦燬滅邢。同姓也,故名。禮至爲銘。」 案︰衞矦,衞文公也。邢,周公後。齊桓公存三亡國,邢、衞居其二。禮至昆弟爲衞僞往仕邢,殺邢守國子而滅邢,文公之狡詐如是。後三年,晉修不禮之怨,衞幾亡,其死後餘殃又如是。儒者言文公有道,然乎哉!

甯俞[编辑]

俞,莊子速之子。濟成公於晉難。諡曰武子。

宛濮盟[编辑]

天禍衞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旣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人復衞矦,寍武子與衞人盟于宛濮。」

孔悝[编辑]

悝,莊叔之後,文子圉之子。事出公輒爲卿,後逐輒,立莊公,尋爲莊公所逐,奔宋。

鼎銘[编辑]

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卽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纘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衞國,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纘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彜鼎。」《禮記‧祭統》︰「此衞孔悝之鼎銘也。」注︰「莊公蒯瞶德孔悝立己,故因至廟禘祭賜銘,以裦顯其先世也。」 案︰銘文「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必恐誤釋。以鐘鼎詞例校之,當是「悝拜稽首,敢對揚乃辟之勤大命。」鄭承舊誤,未及是正耳。

鄢肸[编辑]

肸,衞大夫。諡曰武子。

爲蒯瞶告卽位于周[编辑]

蒯瞶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竄于晉。晉以王室之故,不弃兄弟,置諸河上。天誘其衷,獲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執事。《左傳》哀十六年。}}

宋石[编辑]

石,衞將。

遺荊將衞君書[编辑]

兩軍相當,兩旗相望,唯毋一戰,戰必不兩存,此乃兩主之事也。與子無有私怨,善者相避也。《韓非子‧內儲說下》。

賜進士出身二品銜廣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驛傳事務黃岡王毓藻校刊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終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