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佛學大辭典/空點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佛學大辭典 导航


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屬公有領域。

<<<上一词条
空諦

下一词条>>>
空點二形

Wikipedia-logo
Wikipedia-logo

维基百科条目:
空點

Wiktionary-logo
Wiktionary-logo

维基词典词条:
空點

空點

(術語)在梵字頂上之圓點,發痕ṁ字之音者。此點為總示諸法皆空之理者,是名「空點」。此空點為白,阿𑖀a、訶𑖮ha,及仰𑖒ṅa、壤𑖗ña、儜𑖜ṇa,曩𑖡na、莽𑖦ma之五字而生者。《大日經疏》、《七釋經》之仰壤儜曩莽五字曰:「涅槃經,此五字亦具明字義。今毘盧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證處,無法可說,故但以圓點表之。」《理趣釋·上》釋「吽」字𑖮𑖳𑖽hūṁ曰:「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即謂𑖦ma摩字。」《吽字義》曰:「此吽字上有空點,是空點者摩字所生,摩字兼人法二空義。」

【空點】

指附於梵字上之圓點,即‧(其音為ṃ),有隨韻點畫之意。為悉曇十二摩多之第十一。以अ(a,阿)為例,加圓點即成𑖀𑖽(aṃ,暗)。蓋悉曇之空點,在梵語文典上稱為隨韻(梵 anusvāra),意謂隨母音而鼻音化;而𑖀𑖽可解為梵語 aṃbara,意謂大空,故由此轉釋而稱該圓點為「空點」。又𑖀𑖽為「阿字五轉」之一,依「東因發心」之義,配於發菩提心之位,故亦稱菩提點。《大日經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三上):「此阿上有點,是大空義,猶此菩提之心,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成菩提也。」

 於密教中,以悉曇अ字在音韻上之五種變化配上五方五佛、五智等,次第說明修行者之各種修證階次與方向,比即阿字五轉之義,其中,以東方之阿兪如來為發菩提心之「因位」,循著「從因向果」之修證方向,稱為東因發心。

 又於空點之下加畫一半月形,成為ー,此稱仰月點。其形在梵語文典中屬於隨鼻韻(梵 anunāsika),意謂隨母韻而鼻音化,故仰月點之用法與空點相同,半月形僅係裝飾而已。密教對附有空點之字,皆解釋作「大空」之義。〔《理趣釋》卷上、《大日經疏》卷七、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