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醫學三字經/全文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醫學三字經/全文02 醫學三字經
卷之三
作者:陳修園 清朝
醫學三字經/全文04
中醫入門



中風方[編輯]

屬性:\x小續命湯\x(《千金》) 中風總方。 麻黃(去節根) 人參 黃芩 川芎 白芍 炙草 杏仁 防己 桂枝 防風(各一錢) 附子(五分,炮) 加生薑三片,水二杯半,先煎麻黃至二杯,入諸藥,煎八分服。 \x《古今錄驗》續命湯\x 治中風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言,昏冒不知痛處。或拘急 不能轉側。方出《金匱》附方。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杏仁(十三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 水三杯,煎一杯,溫服。當小汗,薄覆脊憑几,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 。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x三化湯\x 治熱風中髒,大便不通。 大黃 羌活 枳殼(各三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x稀涎散\x 治中風口噤,並治單蛾、雙蛾。 巴豆(六枚,每枚分作兩片) 牙皂(三錢,切) 明礬(一兩) 先將礬化開,卻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燈心湯下五分, 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x參附湯\x 元氣暴脫,以此方急回其陽,可救十中一二。 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 水二杯半,煎八分服。此湯治腎氣脫。以人參換白朮,名術附湯,治脾氣脫。換黃 名 ,附湯,治衛氣脫;換當歸名歸附湯,治營氣脫。 \x三生飲\x 治寒風中髒,四肢厥冷,痰涎上涌。 生烏頭(二錢) 生南星(二錢) 生附子(三錢) 木香(五分) 生薑(五片) 水二杯,煎七分。薛氏用人參一兩,煎湯半杯調服。 \x防風通聖散\x 治熱風卒中,外而經絡手足 ,內而臟腑二便閉塞,用此兩解之。較之 三化湯較妥,亦為類中風實火治法。所用表藥,火郁發之之義也;所用下藥,釜下抽薪之義也。 防風 荊芥 連翹 麻黃 薄荷 川芎 當歸 白芍 白朮 山梔 大黃 芒硝(各五分) 黃芩 石膏 桔梗(各一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水二杯,加生薑三片,煎八分服。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涎嗽加半夏、五味。 \x地黃飲子\x 治類中風腎虛火不歸源,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行。類中風虛火治法。 熟地 遠志 山茱肉 巴戟天 石斛 石菖蒲 五味子 肉蓯蓉(洗) 肉桂 麥冬 附 子茯苓(各三錢) 加薄荷葉七葉,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法在輕煎,不令諸藥之味盡出。其性濃重,以 鎮諸逆;其氣味輕清,速走諸竅也。 \x補中益氣湯\x 治勞役饑飽過度,致傷元氣,氣虛而風中之。此類中風氣中虛證,更有七 氣上逆,亦名氣中,宜越鞠丸之類。 炙 (二錢) 人參 白朮(炒) 當歸(各一錢) 炙草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x二陳湯\x 痰飲通劑。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 茯苓(各三錢)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水三杯,煎七分服。加白朮一錢,蒼朮二錢,竹瀝四湯匙,生薑汁二湯匙 ,名加味二陳湯,治類中風痰中證。亦名濕中,以濕生痰也。加枳實、膽南星、竹茹,名滌痰湯。 \x加味六君子湯\x 治中風王道之劑。 方見《隔食》 加麥冬三錢為君,附子一錢為使,再調入竹瀝五錢,生薑汁二錢,以行經絡之痰,久服自愈。 \x資壽解語湯\x(喻嘉言) 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與地黃飲子同意。但彼重在腎,此重在脾。 防風 附子 天麻 棗仁(各二錢) 羚角 肉桂(各八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入竹瀝五錢,薑汁二錢五分服。 喻嘉言治腎氣不榮於舌本,加枸杞、首烏、生地、菊花、天冬、石菖蒲、元參。 \x侯氏黑散\x(《金匱》)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治風癲。 菊花(四兩) 白朮 防風(各一兩) 桔梗(八錢) 細辛 茯苓 牡蠣 人參 礬石 當 歸川芎 乾薑 桂枝(各三錢) 黃芩(五錢)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約有八分,余每用一錢五分,日二服,溫酒調服。忌 一切魚肉、大蒜,宜常冷食,六十日止,熱即下矣。 \x風引湯\x(《金匱》) 除熱癱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 ,日數十發。 大黃 乾薑 龍骨(各一兩) 桂枝(一兩五錢) 甘草 牡蠣(各一兩) 寒水石 赤石脂 石膏 滑石 紫石英 白石脂(各三兩) 上十二味,研末粗篩,用韋勃盛之。取三指,約六七錢。井花水一杯,煎七分,溫服。 按∶乾薑宜減半。


中風方[編輯]

<篇名>附錄中風俗方殺人以示戒

屬性:\x俗傳中風方\x 風症以攻痰為大戒,凡人將死之頃,皆痰聲漉漉,不獨中風一症。元陽無 主,一身之津血俱化為痰,欲攻盡其痰,是欲攻盡其津血也。故錄此以為戒。 膽南星(寒膩大傷胃氣,且能引痰入於心包、肝、膽以成痼疾。制一二次者力尚輕,若 九制則為害愈酷。) 枳殼(耗散元氣,痰盛得此,暫開少頃,旋而中氣大傷,痰涎如涌。) 石 菖蒲(能開心竅,心竅開則痰涎直入其中,永無出路。) 半夏(此藥雖能降逆開結,但與膽星 同用,未免助紂為虐。) 秦艽 羌活 天麻 羚角 防風 鈎藤鈎(以上六味雖風證所不忌, 但無要藥以主持之,亦徒成糟粕無用之物。) 天竺黃(真者難得,然亦治火痰之標品。) 僵蠶( 雖祛風之正藥,但力薄不足恃。) 牛黃(雖為風痰之妙藥,然與膽南星、石菖蒲、枳殼同用, 則反引痰入於心竅,驅之弗出矣。) 竹瀝(以薑汁和之,雖能驅經絡之痰,而與膽星等同用, 不得中氣之輸布,反致寒中敗胃之患。) 甘草(雖為元老之才,但與諸藥同用,小人道長,君 子道消,亦無如之何矣。) 以上諸品,或作一方,或分作二三方。患者誤服之,輕者致重,重者即死;即倖免於死 ,亦必變為痴呆及偏枯無用之人矣,戒之!


虛勞方[編輯]

屬性:\x歸脾湯\x 此方補養後天第一藥。治食少、不眠、怔忡,吐血下血,大便或溏或秘,妄夢 健忘,七情所傷,遺精帶濁,及女子不月等證。 炙 (三錢) 人參 白朮(蒸) 棗仁(炒黑) 當歸身 龍眼肉 茯神(各二錢) 木香(五分) 炙草(一錢) 遠志(五分,去心)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高鼓峰去木香,加白芍一錢五分,甚妙。咳嗽加麥冬二錢, 五味七分。鬱氣加貝母二錢。脾虛發熱加丹皮、梔子。 \x六味地黃丸\x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凡一切吐血、下血、咳嗽、不眠、骨蒸、遺精、淋 濁,屬於陰虛者,無不統治之。 熟地(八兩) 山茱肉(四兩) 懷山藥(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研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曬乾。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一日兩服。加五味子,名 都氣丸;加麥冬,名八仙長壽丸,治咳嗽。本方減兩為錢,水煎服,名六味地黃湯。 \x八味地黃丸\x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腰膝無力,飲食不進,腫脹疝瘕,陽痿遺精帶濁 ,屬於元陽虛者,無不統治之。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各一兩。本方去附子,名七味丸,能引火歸源;本方去附子,加 五味子,名加減八味丸,治大渴不止。本方加牛膝、車前子,名《濟生》腎氣丸,俗名《金 匱》腎氣丸,治水腫喘促;本方減兩為錢,水煎服,名八味湯。 \x小建中湯\x(仲景) 此方為治虛癆第一方,今人不講久矣!凡癆證必有蒸熱,此方有薑桂 以扶心陽,猶太陽一出,則爝火無光,即退熱法也。凡癆證必飲食日少,此方溫脾,即進食 法也。凡癆證必咳嗽,此方補土以生金,即治嗽法也。凡癆證多屬腎虛,此方補脾以輸精及 腎,所謂精生於谷也。今人不能讀仲景書,反敢侮謗聖法,徒知生脈、六味、八味、歸脾、 補中,及款冬、貝母、玉竹、百合、蘇陳醬、地黃炭之類,互服至死,誠可痛恨! 生白芍(三錢) 桂枝(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薑一錢五分,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入飴糖三錢五分,烊服。加黃 二錢, 名黃 建中湯,治虛癆諸不足;飽悶者,去大棗加茯苓二錢;氣逆者,加半夏一錢五分;此 方人參、當歸、白朮,俱隨宜加之。 \x炙甘草湯\x(《金匱》) 肺燥、肺痿、咽痛、脈代等證。 生地(四錢) 桂枝木(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 炙草(二錢) 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 五分) 棗仁(原方火麻仁,一錢五分) 加生薑一錢,大棗二枚,水一杯,酒半杯,煎八分服。 \x清燥救肺湯\x(喻嘉言) 治燥氣鬱而成癆。 桑葉(經霜者去蒂,三錢) 人參(一錢) 石膏(二錢三分,研) 杏仁(去皮尖,一錢二分) 甘草 (一錢二分) 麥冬(一錢) 枇杷葉(去毛蜜炙,一錢三分) 黑芝麻(一錢五分,炒研) 水二杯半,煎八分,熱服。痰多,加貝母三錢;或加梨汁半盞。 \x薯蕷丸\x (《金匱》) 治虛癆諸不足,風氣百疾。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曲 干地黃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 阿膠(各 七分) 芎 芍藥 白朮 麥冬 杏仁 防風(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乾薑(三分) 白蘞(二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分,去聲。古以二錢半為一分。) \x大黃 蟲丸\x(《金匱》) 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房室傷、飢 傷、勞傷、經絡榮衛傷,內有干血,肌肉甲錯,目黯黑,緩中補虛。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漆(二 兩) 干地黃(十兩) 虻蟲(一升) 水蛭(一百個)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愚按∶以搜血之品,為補血之 用,仿於《內經》四烏 骨一 茹丸。張路玉以此丸藥料及鮑魚入絨毛雞腹內,黃 酒、童便煮爛,汁干,將雞去骨取肉,同諸藥懸火上烘乾為末,加煉蜜為丸。每服二錢,以 黃酒送下,日三服。代 蟲丸甚妥。


咳嗽諸方[編輯]

屬性:\x六安煎\x(景岳) 治外感咳嗽。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二錢,去皮尖) 白芥子(一錢, 炒研) 加生薑七片,水煎服。寒甚,加細辛七分;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乾薑、細辛。 \x小青龍湯\x 治一切咳嗽。方見《傷寒》。方中隨寒熱虛實加減。唯細辛、乾薑、五味三 藥不去,讀《金匱》者自知。 \x加減小柴胡湯\x 治發熱咳嗽。 柴胡(四錢) 半夏(二錢) 黃芩 炙草(各一錢五分) 乾薑(一錢) 五味子(八分)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溫服,一日二服。 \x五味子湯\x(《千金》) 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乾枯。五味子(五分,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續斷 竹茹 桑根皮(各一錢) 生地黃(二錢) 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細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愚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錢,囫圇不研,最 能退熱補肺,但有寒熱往來忌之。去續斷、赤豆、地黃,加葳蕤、門冬、乾薑、細辛亦妙。 \x麥門冬湯\x(《千金》) 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 ,渴而便秘。 麥門冬(二錢,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黃 紫菀茸 竹茹(各一錢) 麻黃(七分) 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薑(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瘧疾方[編輯]

屬性:\x小柴胡湯\x 一切瘧病俱治。 方見《傷寒》。


痢症方[編輯]

屬性:\x芍藥湯\x 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三日內俱可服。 白芍 當歸(各二錢半) 黃連 黃芩(各一錢二分) 桂(四分) 檳榔(一錢) 木香(六分) 甘草(四 分) 大黃(一錢,虛人不用) 濃朴(一錢,炙) 枳殼(一錢) 青皮(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小便不利,加滑石、澤瀉;滯澀難出,虛者,倍歸、芍,實者 ,倍大黃;紅痢,加川芎、桃仁。 \x人參敗毒散\x 喻嘉言最重此方,令微汗則陽氣升,而陷者舉矣。此法時醫不講,余每用 此方加陳倉米四錢,或加黃芩、黃連,屢用屢效。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茯苓 桔梗 人參(以上各一錢) 甘草(一分) 水二杯,加生薑三片,煎七分服。加倉米,名倉廩湯,治噤口痢。


心腹痛胸痹方[編輯]

屬性:\x烏梅丸\x 治蟲痛。 方見《傷寒》。 \x蘇合香丸\x 治注痛。 拙着《從眾錄》有方論。又鬼注不去,宜虎骨、鹿茸、羚羊角、龍骨各三錢。以羊肉湯 煎,入麝香少許服。取腥膻之味,引濁陰之氣從陰而泄,此喻嘉言《寓意草》法也。 \x香蘇飲\x 治氣痛。一切感冒俱佳。 香附(二錢,制研) 紫蘇葉(三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加生薑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心痛,加元胡二錢,酒一盞。 \x七氣湯\x(亦名四七湯) 治七情之氣鬱逆。 半夏 濃朴 茯苓(各三錢) 紫蘇葉(一錢) 加生薑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 \x百合湯\x 治心口痛諸藥不效。亦屬氣痛。 百合(一兩) 烏藥(三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余自海壇得來。 \x失笑散\x 治一切血滯作痛如神。 五靈脂(醋炒) 蒲黃(各一兩) 共研末。每服三錢,以醋湯送下,日二服。 \x桃仁承氣湯\x 治心腹痛,大便不通,其人如狂,屬死血。 桂枝(二錢) 桃仁(十七枚,去皮尖) 大黃(四錢) 芒硝(七分) 甘草(七分) 水二杯,煎八分,去滓,入硝二沸,溫服。 \x丹參飲\x 治心胸諸痛神驗,婦人更宜。亦屬血痛。亦可通治諸痛。 丹參(一兩)白檀香(要真者極香的切片) 砂仁(各一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x妙香散\x 方見《遺精》。 \x平胃散\x 治一切飲食停滯。 蒼朮 濃朴(炒) 陳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加生薑五片,水二杯,煎八分服。肉積,加山楂;面積,加麥芽、萊菔子;谷積,加谷 芽;酒積,加葛根、砂仁。 \x二陳湯\x 方見《中風》。 \x十棗湯\x 治水飲作痛。峻劑,不可輕用。 大戟 芫花(炒) 甘遂(各等分,研末) 用大棗十枚,水二杯,煎七分,去滓,入藥方寸匕約有七分服。次早當下,未下,再一 服。服後體虛,以稀粥調養。 \x理中湯\x 治冷痛。 方見《傷寒》。 \x吳茱萸湯\x(仲景) 治冷痛。通治食谷欲嘔,頭痛如破,煩躁欲死者,及大吐不已之症。 吳茱萸(二錢五分,湯泡) 人參(一錢五分) 大棗(五枚) 生薑(三錢,切片)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x金鈴子散\x 治心口痛及脅痛、腹痛,如神。屬熱者。 金鈴子(去核) 元胡索(各二兩,研末) 每服三錢,黃酒送下。 \x濃朴三物湯\x(《金匱》) 治心腹實痛,大便閉者。 濃朴(四錢) 大黃(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 \x濃朴七物湯\x(《金匱》) 即前方加桂枝 甘草(各一錢五分) 生薑(二錢,五分) 大棗(五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嘔者,加半夏一錢;寒多者,加生薑一錢五分。 \x附子粳米湯\x(《金匱》)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二錢,制) 半夏(四錢) 炙草(一錢) 粳米(五錢,布包) 大棗(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溫服,日夜作三服。 \x大黃附子湯\x(《金匱》) 脅下偏痛,發熱脈緊弦者。 大黃 附子(各二錢) 細辛(一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 \x當歸生薑羊肉湯\x(《金匱》) 治心腹諸痛虛極,諸藥不效者,一服如神。及脅痛里急, 婦人產後腹中 痛。 當歸(七錢五分) 生薑(一兩二錢五分) 羊肉(四兩,去筋膜,用藥戥秤方准) 水五杯,煎取二杯,溫服一杯,一日兩服。若寒多者,加生薑五錢;痛多而嘔者,加橘 皮五錢,白朮二錢五分。 \x栝蔞薤白白酒湯\x(《金匱》) 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沉遲,關上小緊。 栝蔞(連皮子搗,五錢) 薤白(如干者用,三錢,生者用六錢) 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錢,名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x大建中湯\x(《金匱》) 治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 痛不可觸近。 川椒(二錢,微炒出汗) 乾薑(四錢) 人參(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去滓,入膠飴四錢,煎取八分,溫服。如一炊頃,可食熱粥半碗。


隔食反胃方[編輯]

屬性:\x左歸飲\x(景岳) 即六味湯去丹皮、澤瀉,加枸杞、炙草。 \x啟隔飲\x(《心悟》) 治食入即吐。 川貝母(一錢五分,切片不研) 沙參(三錢) 丹參(二錢) 川鬱金(五分) 干荷蒂(三個) 砂仁殼 (四分) 杵頭糠(二錢,布包) 茯苓(一錢五分) 石菖蒲(四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x大半夏湯\x(《金匱》) 治反胃。 人參(二錢) 半夏(四錢,俗用明礬制者不可用,只用姜水浸二日,一日一換。清水浸三日 ,一日一換。攄起蒸熟,曬乾切片用) 長流水入蜜揚二百四十遍,取三杯半,煎七分服。 \x吳茱萸湯\x 方見《心腹痛》。 \x六君子湯\x 此方為補脾健胃、祛痰進食之通劑,百病皆以此方收功。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治反胃,宜加附子二錢,丁香、藿香、砂仁各一錢。 \x附子理中湯\x 治反胃。 即理中湯加附子三錢。治反胃,加茯苓四錢,甘草減半。 附隔食方法∶ 《人鏡經》曰∶《內經》雲∶三陽結謂之隔。蓋足太陽膀胱經,水道不行;手太陽小腸 經,津液枯槁;足陽明胃經,燥糞結聚。所以飲食拒而不入,縱入太倉,還出喉嚨。夫腸胃 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不便,陳物不去,新物不納,宜用三一承氣湯節次下之,後 用脂麻飲啜之。陳腐去而腸胃潔, 瘕盡而營衛昌,飲食自進矣。 \x三一承氣湯\x 大黃 芒硝 甘草 濃朴 枳實(各一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按此方太峻,姑存之以備參考。


氣喘方[編輯]

屬性:\x蘇子降氣湯\x 治上盛下虛,氣喘等證。 紫蘇子(二錢,微炒) 前胡 當歸 半夏 陳皮 濃朴(各一錢) 沉香 炙草(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x葶藶大棗瀉肺湯\x(《金匱》) 治支飲滿而肺氣閉,氣閉則呼吸不能自如,用此苦降,以泄實邪。 葶藶子(隔紙炒研如泥,二錢二分) 水一杯半,大棗十二枚,煎七分,入葶藶子服之。 \x十棗湯\x 方見《心腹痛》。 \x小青龍湯\x 方見《傷寒》。 \x貞元飲\x(景岳) 陰血為陽氣之根據歸,血虛則氣無所根據,時或微喘,婦人血海常虛,多有 此症。景岳方意在濟之緩之四字。濟之以歸、地,緩之以甘草,頗有意義。今人加紫石英、 黑鉛之重鎮,則失緩之之義;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則失濟之之義矣。且此方非為元氣奔 脫而設,時醫每遇大喘之症,必以此方大劑與服。氣升則火升,偶得濡潤之藥,氣亦漸平一 晌,旋而陰柔之性與飲水混為一家,則胸膈間純是陰霾之氣,其人頃刻歸陰矣。吾鄉潘市醫 倡此法以局人神智,無一人悟及,誠可痛恨! 熟地黃(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身(三四錢) 炙草(一二三錢) 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x苓桂術甘湯\x(《金匱》) 治氣短。喻嘉言云∶此治呼氣短。 茯苓(四錢) 白朮 桂枝(各二錢) 炙草(一錢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x腎氣丸\x(《金匱》) 治氣短。喻嘉言云∶此治吸氣短,即八味地黃丸,但原方系干生地黃、桂枝。 \x茯苓甘草大棗湯\x(仲景) 治氣喘臍下動氣,欲作奔豚。 茯苓(六錢) 桂枝 甘草(炙,各二錢) 大棗(四枚) 用甘瀾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入諸藥,煎七分服。作甘瀾水法∶取長流水揚之數 百遍,或千遍愈妙。 \x真武湯\x(仲景) 鎮水逆,定痰喘之神劑。 茯苓 芍藥 生薑(切,各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宜倍茯苓。咳嗽甚者,去生 姜,加乾薑一錢五分,五味、細辛各一錢。 \x黑錫丹\x 治脾腎虛冷,上實下虛,奔豚,五種水氣,中風痰潮危急。 喻嘉言曰∶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症,舍此方再無他法可施。予每用 小囊佩帶隨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藥,且欲吾身元氣溫養其藥,藉手效靈,厥功歷歷可紀。即 痘症倒塌逆候,服此亦可回生。 沉香 附子(炮) 胡蘆巴 肉桂(各一錢) 小茴香 補骨脂 肉豆蔻 木香 金鈴子(去 核,各一兩) 硫黃 黑鉛(與硫黃炒成砂子,各三兩) 上為末,酒煮麵糊丸梧子大,陰乾,以布袋擦令光瑩。每服四五十丸,薑湯送下。


血症方[編輯]

屬性:\x麻黃人參芍藥湯\x(東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 桂枝(五分,補表虛) 麻黃(去外寒) 黃 (實表益衛) 炙甘草(補脾) 白芍(安太陰) 人參(益元氣而實表) 麥冬(補肺氣,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氣) 當歸(五分,和血養血) 水煎,熱服。按此方以解表為止血,是東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識也。觀其每味自注藥 性,俱悖聖經,便知其陋。 \x甘草乾薑湯\x(《金匱》) 炙甘草(四錢) 乾薑(二錢,炮) 水二杯,煎八分服。 柏葉湯(《金匱》) 治吐血不止。 柏葉(生用,三錢,無生者用干者二錢) 乾薑(一錢) 艾葉(生用,二錢,如無生者,用干者一錢) 水四杯,取馬通二杯,煎一杯服。如無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x黃土湯\x(《金匱》) 治先便後血為遠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灶心黃土(八錢,原方四錢) 生地 黃芩 甘草 阿膠 白朮 附子(炮,各一錢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 \x赤小豆散\x(《金匱》) 治先血後便為近血。 赤小豆(浸令出芽曬乾,一兩) 當歸(四錢) 共研末。每服三錢,漿水下。即洗米水,三日後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標藥可隨宜作引 ,血餘灰可用一二兩同煎,諸血皆驗。梔子、茜草、干側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黃、烏梅、 續斷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後重,脈洪有力者為火盛。可用苦參子去殼,仁勿破, 外以龍眼肉包之,空腹以倉米湯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漸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水腫方[編輯]

屬性:\x五皮飲\x 此方出華元化《中藏經》,以皮治皮,不傷中氣,所以為治腫通用之劑。 大腹皮(酒洗) 桑白皮(生,各三錢) 雲苓皮(四錢) 陳皮(三錢) 生薑皮(一錢) 水三杯,煎八分,溫服。上腫,宜發汗,加紫蘇葉、荊芥各二錢,防風一錢,杏仁一錢 五分;下腫,宜利小便,加防己二錢,木通、赤小豆各一錢三分;喘而腹脹,加生萊菔子、 杏仁各二錢;小便不利者,為陽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膚子;小便自利者,為陰水,加白 術二錢,蒼朮、川椒各一錢五分;熱,加海蛤三錢,知母一錢五分;寒,加附子、乾薑各二 錢,肉桂一錢;嘔逆,加半夏、生薑各二錢;腹痛,加白芍一錢,桂枝一錢,炙甘草一錢。 \x導水茯苓湯\x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 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 此即漸利而愈。 澤瀉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 白朮(各二兩)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 皮陳皮 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 上 咀,每服一二兩,水二杯,燈草三十根,煎八分,食遠服。如病重者,可用藥 二兩,又加麥冬及燈草半兩,以水一斗,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鍋內,煎至一鍾。五更空心服。 \x加減《金匱》腎氣丸\x 治脾腎兩虛,腫勢漸大,喘促不眠等證。 熟地(四兩) 雲茯苓(三兩) 肉桂 牛膝 丹皮 山藥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各二兩) 附 子(五錢) 研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燈草湯送下,一日兩服。以兩為錢,水煎服,名加 減《金匱》腎氣湯,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一錢五分,巴戟天二錢,治腳面腫。


水腫方[編輯]

=[編輯]

<篇名>風水 ===

屬性:因風而病水也。 \x防己黃 湯\x(《金匱》) 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白朮(二錢) 黃 (三錢) 生薑(四片) 大棗(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 微汗瘥。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沖者,加桂枝。 虛汗自出,故不用麻黃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驅之。服後身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濕 下行之徵也,然非 、術、甘草,焉能使衛氣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x越婢湯\x(《金匱》) 治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六錢) 石膏(八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三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錢 。風水,加白朮三錢。 前雲身重為濕多,此雲一身悉腫為風多。風多氣多熱亦多,且屬急風,故用此猛劑。 \x杏子湯\x 脈浮者為風水,發其汗即已。方闕,或雲即甘草麻黃湯加杏仁。


水腫方[編輯]

<篇名>皮水[編輯]

屬性:水行於皮中也。其脈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曰不惡風者,不兼風也。曰其腹如鼓者 ,外有脹形內不堅滿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內也。曰當發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x防己茯苓湯\x(《金匱》) 治四肢腫,水在皮中聶聶動者。 防己 桂枝 黃 (各三錢) 茯苓(六錢) 炙草(一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藥亦同防己黃 湯,但去術加桂、苓者,風水之濕在經絡,近內;皮水之濕在皮膚,近 外。故但以苓協桂,滲周身之濕,而不以術燥其中氣也。不用姜、棗者,濕不在上焦之營衛 ,無取乎宣之也。 \x蒲灰散\x(《金匱》) 厥而為皮水者,此主之。腫甚而潰之逆證,厥之為言逆也。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當是外敷法,然利濕熱之劑,亦可內服外摻也。 \x越婢加術湯\x(《金匱》) 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按里水當是皮水筆誤也。或 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方見《風水》。 \x甘草麻黃湯\x 甘草(四錢) 麻黃(二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二藥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


水腫方[編輯]

<篇名>正水[編輯]

屬性:水之正伏也。其脈遲者,水屬陰也。外證自喘者,陰甚於下,不復與胸中之陽氣相調, 水氣格陽而喘也。其目窠如蠶,兩脛腫大諸證,《金匱》未言,無不俱見。 愚按∶正水《金匱》未出方。然提綱雲∶脈沉遲外證自喘,則真武湯、小青龍湯皆正治 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湯、麻黃附子湯亦變證之備方,桂甘麻辛附子湯加生桑皮五錢、黑豆一 兩,為窮極之巧方,此正水之擬治法也。


水腫方[編輯]

=[編輯]

<篇名>石水 ===

屬性:謂下焦水堅如石也。其脈自沉,外證少腹滿,不喘。 \x麻黃附子湯\x 麻黃(三錢) 炙草(二錢) 附子(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黃附子甘草 湯,分兩略異。即以溫經散寒之法,變為溫經利水之妙。


水腫方[編輯]

<篇名>黃汗[編輯]

屬性:汗出沾衣而色黃也。汗出入水,水邪傷心;或汗出當風所致。汗與水皆屬水氣,因其入 而內結,則鬱熱而黃,其脈沉而遲。外證身發熱,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x黃 桂枝芍藥苦酒湯\x(《金匱》) 治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正 黃如柏汁,脈自沉(風水脈浮,黃汗脈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毛孔入得之。(水氣從 毛孔入而傷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黃,水氣搏結,而脈沉也。凡看書宜活看,此證亦有從酒 後汗出當風所致者,雖無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風內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濕,濕久生熱,濕 熱交蒸而成黃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 黃 (五錢) 芍藥 桂枝(各三錢)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溫服。當心煩,至六七日乃解。(汗出於心,苦酒止之 太急,故心煩。至六七日,正復而邪自退也。) \x桂枝加黃 湯\x(《金匱》)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盜汗出。汗已反發熱,久久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 出,下無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以上 皆黃汗之變證、師備擬之,以立治法。茲因集隘,不能全錄,只輯其要)。此為黃汗。(言變 證雖多,而其源總由水氣傷心所致。結此一句,見治法不離其宗。)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錢) 甘草(炙) 黃 (各二錢) 大棗(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粥一杯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前方止汗,是治黃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黃汗之變症法。


脹滿蠱脹方[編輯]

屬性:\x七氣湯\x 治實脹屬七情之氣者。 方見《心腹痛》。 \x胃苓散\x 消脹行水。 蒼朮(一錢五分,炒) 白朮 濃朴(各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 陳皮 澤瀉 豬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 茯苓(四錢) 加生薑五片,水三杯,煎八分服。去桂、草,以煨半熟蒜頭搗為丸。陳米湯下三四錢, 一日兩服更妙。 \x濃朴三物湯\x \x濃朴七物湯\x 二方俱見《腹痛》。 \x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x(《金匱》)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桂枝 生薑(各三錢) 甘草 麻黃 細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大棗(三枚)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溫服,日夜作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上即愈。 此症是心腎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積月累,如鐵石難破。方中桂、甘、姜、 棗以和其上,而復用麻黃、細辛、附子少陰的劑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癒。所謂大氣一 轉,其氣乃散也。 \x枳術湯\x(《金匱》) 治心下堅大如盤。(如盤而不如杯,邪尚散漫未結,雖堅大而不滿痛 也),水飲所作(與氣分有別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實(二錢) 白朮(四錢) 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軟即止。 \x禹餘糧丸\x(《三因》) 治十腫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主 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脹之要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石,傾入醋中, 候冷取出,研極細) 禹餘糧石(三兩) 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淨炒干,入餘糧一處,用米醋二 升,就銚內煮醋干為度,後用銚。並藥入炭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地上,候冷研細。) 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妙在轉輸,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 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蓬術 青皮 附子(炮) 乾薑(炮) 白 豆蔻(炮) 大茴香(炒) 京三棱(炮) 白蒺藜 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 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白 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 去,不動臟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此方昔人用之屢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調補氣血藥助之,不為峻也。


暑症方[編輯]

屬性:\x六一散\x(河間) 治一切暑病。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研末,每服三錢,井花水下,或燈草湯下。 \x白虎湯\x(仲景) 治傷暑大渴、大汗之證。 方見《傷寒》。加人參者,以暑傷元氣也。加蒼朮者,治身熱足冷,以暑必挾濕也。 \x香薷飲\x 治傷暑,發熱,身痛,口燥,舌干,吐瀉。 甘草(一錢) 濃朴(一錢五分) 扁豆(二錢) 香薷(四錢) 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溫服。瀉利,加茯苓、白朮;嘔吐,加半夏;暑氣發搐,加羌活、秦艽。 \x大順散\x 治陰暑,即畏熱貪涼之病。 乾薑(一錢,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一錢。 \x生脈散\x 卻暑良方。 人參(一錢)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水一杯,煎七分服。 \x清暑益氣湯\x(東垣) 炙 (一錢五分) 人參 白朮 蒼朮 青皮 陳皮 麥冬 豬苓 黃柏(各五分) 干 葛澤瀉(各二錢) 神曲(八分) 炙草 五味(各三分) 升麻(三分) 歸身(三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杯,煎七分服。 \x一物瓜蒂湯\x(《金匱》) 瓜蒂(二十個) 水二杯,煎八分服。


泄瀉方[編輯]

屬性:\x胃苓散\x 方見《脹滿》。加減詳《三字經》注。 \x四神丸\x 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 補骨脂(四兩,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吳茱萸(泡) 五味(炒,各二兩) 用紅棗五兩,生薑五兩,同煮。去姜,將棗去皮核搗爛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 錢,臨臥服三錢,米湯下。加白朮、附子、罌粟、人參更效。 \x生薑瀉心湯 黃連湯 甘草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濃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x 以上六方,俱見《傷寒論讀》。 按∶以上諸法,與《內經》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一節,揆脈證而擇用,甚 驗。張石頑《醫通》載之甚詳,但古調不彈久矣! 余新悟出一方,有瀉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瀉。腸熱胃寒,能分走而各盡其長。非 有他方,即傷寒厥陰條之烏梅丸也,屢用屢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