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醫學三字經/全文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醫學三字經/全文01 醫學三字經
卷之二
作者:陳修園 清朝
醫學三字經/全文03
中醫入門


脹滿蠱脹第十二[編輯]

(水腫參看)


\x脹為病 辨實虛\x 脹者,脹之於內也。虛脹誤攻則壞,實脹誤補則增。

\x氣驟滯 七氣疏\x 七氣湯能疏通滯氣。 \x滿拒按 七物祛\x 腹滿拒按,宜《金匱》濃朴七物湯,即桂枝湯小承氣湯合用,以兩 解表里之實邪也。 \x脹閉痛 三物鋤\x 腹滿而痛,若大便實者,宜《金匱》濃朴三物湯,行氣中兼盪實法, 以鋤其病根。 以上言實脹之治法。 \x若虛脹 且躊躇\x 仔細診視,勿輕下藥。 \x中央健 四旁如\x 喻嘉言云∶執中央以運四旁,千古格言。 \x參竺典 大地輿\x \x單腹脹 實難除\x 四肢不腫而腹大如鼓。 \x山風卦 指南車\x \x易中旨 費居諸\x



暑症第十三[編輯]

屬性:\x傷暑症 動靜商\x 夏月傷暑分動靜者,說本東垣。 \x動而得 熱為殃\x 得於長途赤日,身熱如焚,面垢,體倦,口渴,脈洪而弱。 \x六一散 白虎湯\x 六一散治一切暑症。白虎湯加人參者,以大汗不止,暑傷元氣也,加 蒼朮者,治身熱足冷,以暑必挾濕也。 \x靜而得 起貪涼\x 處於高廈深室,畏熱貪涼,受陰暑之氣。 \x惡寒象 熱逾常\x 惡寒與傷寒同,而發熱較傷寒倍盛。 \x心煩辨 切莫忘\x 雖同傷寒,而心煩以別之;且傷寒脈盛,傷暑脈虛。 \x香薷飲 有專長\x 香薷發汗利水,為暑症之專藥也。有謂夏月不可用香薷,則香薷將 用於何時也? \x大順散 從症方\x 此治暑天畏熱貪涼成病,非治暑也。此舍時從症之方。 \x生脈散 久服康\x 此夏月常服之劑,非治病方也。 \x東坦法 防氣傷\x 暑傷元氣,藥宜從補,東垣清暑益氣湯頗超。 \x雜說起 道弗彰\x 以上皆諸家之臆說。而先聖之道,反為之晦,若行道人,不可不熟記 之,以資顧問。 \x若精蘊 祖仲師\x 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痙濕 篇》,字字皆精義奧蘊。 \x太陽病 旨在茲\x 仲師謂太陽中 ,太陽二字,大眼目也。因人俱認為熱邪,故提 出太陽二字以喝醒之,寒暑皆為外邪。中於陽而陽氣盛,則寒亦為熱;中於陽而陽氣虛,則 暑亦為寒。若中於陰,無分寒暑,皆為陰症。如酷暑炎熱,並無寒邪,反多陰症。總之,邪 之中人,隨人身之六氣、陰陽、虛實而旋轉變化,非必傷寒為陰,中暑為陽也。 \x經脈辨 標本歧\x 師雲∶太陽中 發熱者,病太陽而中標陽之氣也。惡寒者,病太 陽而得本寒之氣也。身重而疼痛者,病太陽通體之經也。脈弦細芤遲者,病太陽通體之脈也 。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病太陽本寒之氣不得陽熱之化也。小有勞身即熱、口開 、前板齒燥者,病太陽標陽之化不得陰液之滋也。此太陽中 ,標本經脈皆病。治當助 其標本,益其經脈;若妄施汗下溫針,則誤矣。 \x臨症辨 法外思\x 愚按∶借用麻杏石甘湯治中暑頭痛、汗出、氣喘、口渴之外症,黃連 阿膠雞子黃湯治心煩不得臥之內症,至柴胡、梔子、承氣等湯,俱可取用。師雲∶渴者與豬 苓湯。又雲∶瘀熱在里,用麻連軺豆湯,育陰利濕,俱從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焉。 \x方兩齣 大神奇\x 暑之中人,隨人之陰陽、虛實為旋轉變化。如陽髒多火,暑即寓於火 之中,為汗出而煩渴,師有白虎加人參之法。如陰髒多濕,暑即伏於濕之內,為身熱、疼重 、脈微弱,師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所致,指暑病以濕為病,治以一物瓜蒂湯,令水去而 濕無所根據,而亦解也。



泄瀉第十四[編輯]

屬性:\x濕氣勝 五瀉成\x 《書》雲∶濕成五泄。 \x胃苓散 厥功宏\x 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為泄瀉之要方。 \x濕而冷 萸附行\x 胃苓散加吳茱萸、附子之類,腹痛,加木香。 \x濕而熱 連芩程\x 胃苓散加黃芩、黃連,熱甚,去桂枝加葛根。 \x濕挾積 曲楂迎\x 食積,加山楂、神曲;酒積,加葛根。 \x虛兼濕 參附苓\x 胃苓散加人參、附子之類。 \x脾腎瀉 近天明\x 五鼓以後瀉者,腎虛也。瀉有定時者,土主信,脾虛也。故名脾腎瀉。 \x四神服 勿紛更\x 四神丸加白朮、人參、乾薑、附子、茯苓、罌粟殼之類為丸,久服方效。 \x恆法外 內經精\x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內經》。 \x腸臟說 得其情\x 腸熱髒寒,腸寒髒熱。《內經》精義,張石頑頗得其解。 \x瀉心類 特丁寧\x 諸瀉心湯張石頑俱借來治瀉,與《內經》之旨頗合。詳載《醫學從眾錄》。



眩暈第十五[編輯]

屬性:\x眩暈症 皆屬肝\x 《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x肝風木 相火干\x 厥陰為風木之髒,厥陰風木為少陽相火所居。 \x風火動 兩動摶\x 風與火皆屬陽而主動,兩動相摶,則為旋轉。 \x頭旋轉 眼紛繁\x 此二句,寫眩暈之象也。 \x虛痰火 各分觀\x 仲景主痰飲。丹溪宗河間之說,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內經》雲 ∶精虛則眩。又雲∶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諸說不同如此。 \x究其指 總一般\x 究其殊途同歸之旨,木動則生風,風生而火發,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 。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究之 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腦空,腦空則旋轉而耳鳴。故《內經》以精虛及髓海不足立論 也。言虛者言其病根,言實者言其病象,其實一以貫之也。 \x痰火亢 大黃安\x 寸脈滑,按之益堅者,為上實。丹溪用大黃一味,酒炒三遍為末,茶 調下一二錢。 \x上虛甚 鹿茸餐\x 寸脈大,按之即散者,為上虛,宜鹿茸酒。鹿茸生於頭,取其以類相 從,且入督脈而通於腦。每用半兩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或用補中益氣湯及 術膏之類 。此症如鈎藤、天麻、菊花之類,俱可為使。 \x欲下取 求其端\x 端,頭也,謂尋到源頭也。欲榮其上,必灌其根,古人有上病下取法。 \x左歸飲 正元丹\x 左歸飲加肉蓯蓉、川芎、細辛甚效,正元丹亦妙。


嘔噦吐第十六[編輯]

(呃逆附)

屬性:\x嘔吐噦 皆屬胃\x 嘔字從漚,漚者水也,口中出水而無食也。吐字從土,土者食也,口 中吐食而無水也。嘔吐者,水與食並出也。噦者,口中有穢味也,又謂之乾嘔,口中有穢味 ,未有不乾嘔也。呃逆者,氣沖有聲,聲短而頻也。其病皆屬於胃。 \x二陳加 時醫貴\x 二陳湯倍生薑,安胃降逆藥也。寒加丁香、砂仁;若熱,加黃連、鮮 竹茹、石斛之類。 \x玉函經 難仿佛\x 寒熱攻補,一定不移。 \x小柴胡 少陽謂\x 寒熱往來而嘔者,屬少陽也。 \x吳茱萸 平酸味\x 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者,又治少陰症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者,又治乾嘔吐涎沫者。此症嘔吐,多有酸味。 \x食已吐 胃熱沸\x 食已即吐,其人胃素有熱,食復入,兩熱相衝,不得停留。 \x黃草湯 下其氣\x 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金匱》雲∶欲吐者不可下之。又雲∶食已 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下之。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則必憒亂 益甚。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無降,當逆折之。 \x食不入 火堪畏\x 王太僕雲∶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x黃連湯 為經緯\x 喻嘉言用進退黃連湯,柯韻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推之瀉心湯亦 可借用,以此數湯為經緯。 \x若呃逆 代赭匯\x 代赭旋覆湯治噫氣,即治呃逆。若久病呃逆,為胃氣將絕,用人參一 兩,乾薑、附子各三錢,丁香、柿蒂各一錢,可救十中之一。



癲狂癇第十七[編輯]

屬性:\x重陽狂 重陰癲\x 《內經》雲∶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x靜陰象 動陽宣\x 癲者笑哭無時,語言無序,其人常靜。狂者詈罵不避親疏,其人常動。 \x狂多實 痰宜蠲\x 蠲除頑痰,滾痰丸加烏梅、硃砂治之,生鐵落飲、當歸承氣湯亦妙。 \x癲虛發 石補天\x 磁朱丸是鍊石補天手法,駱氏《內經拾遺》用溫膽湯。 \x忽搐搦 癇病然\x 手足抽掣,猝倒無知,忽作忽止,病有間斷,故名曰癇。 \x五畜狀 吐痰涎\x 肺如犬吠,肝如羊嘶,心如馬鳴,脾如牛吼,腎如豬叫,每發必口角流涎。 \x有生病 歷歲年\x 由母腹中受驚,積久失調,一觸而發。病起於有生之初,非年來之新 病也。《內經拾遺》用溫膽湯,柯韻伯用磁朱丸。 \x火氣亢 蘆薈平\x 火氣亢,必以大苦大寒之劑以降之,宜當歸蘆薈丸。 \x痰積痼 丹礬穿\x 丹礬丸能穿入心胞絡,導其痰涎從大便而出,然不如磁朱丸之妥當。 \x三症本 厥陰愆\x 以上治法,時醫習用而不效者,未知其本在於厥陰也。厥陰屬風木, 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之氣逆,則諸氣皆逆。氣逆則火發,火發則風生。風生則挾木勢而害 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痰成必歸迸入心,為以上諸症。 \x體用變 標本遷\x 其本陰,其體熱。 \x伏所主 所因先\x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x收散互 逆從連\x 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 \x和中氣 妙轉旋\x 調其中氣,使之和平。 自伏所主至此,其小注俱《內經》本文。轉旋,言心手靈活也,其要旨在調其中氣二句 。中氣者,土氣也。治肝不應,當取陽明,制其侮也。 \x悟到此 治立痊\x 症雖可治,而任之不專,亦無如之何矣。



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第十八[編輯]

屬性:\x五淋病 皆熱結\x 淋者,小便痛澀淋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皆熱氣結於膀胱。 \x膏石勞 氣與血\x 石淋下如沙石,膏淋下如膏脂,勞淋從勞力而得,氣淋氣滯不通、臍 下悶痛,血淋瘀血停蓄、莖中割痛。 \x五淋湯 是秘訣\x 石淋以此湯煎送發灰、滑石、石首魚頭內石研末。膏淋合萆 分) 清飲。氣淋加荊芥、香附、生麥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勞淋合補中益氣湯。血淋加 牛膝、鬱金、桃仁,入麝香少許溫服。 \x敗精淋 加味啜\x 過服金石藥,與老人陽已痿,思色以降其精,以致內敗而為淋,宜前 湯加萆 、石菖蒲、菟絲子以導之。 \x外冷淋 腎氣咽\x 五淋之外,又有冷淋。其症外候惡冷,喜飲熱湯,宜加味腎氣丸以鹽湯咽下。 \x點滴無 名癃閉\x 小便點滴不通,與五淋之短縮不同。 \x氣道調 江河決\x 前湯加化氣之藥,或吞滋腎丸多效。《孟子》雲∶若決江河,沛然莫 之能御也。引來喻小便之多也。 \x上竅通 下竅泄\x 如滴水之器,閉其上而倒懸之,點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閉,而水自通 。宜服補中益氣湯,再服以手探吐。 \x外竅開 水源鑿\x 又法∶啟其外竅,即以開其內竅。麻黃力猛,能通陽氣於至陰之地下 ;肺氣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氣下達州都,導水必自高原之義也,以前飲加此二味甚效。夏月 不敢用麻黃,以蘇葉、防風,杏仁等分水煎服,溫覆微汗,水即利矣。虛人以人參、麻黃各 一兩水煎服,神效。 \x分利多 醫便錯\x 愈利愈閉矣。 \x濁又殊 竅道別\x 淋出溺竅,濁出精竅。 \x前飲投 精愈涸\x 水愈利而腎愈虛矣。 \x腎套談 理脾恪\x 治濁只用腎家套藥,不效。蓋以脾主土,土病濕熱下注,則小水混濁 。濕勝於熱則為白濁,熱勝於濕則為赤濁,濕熱去則濁者清矣。 \x釐清飲 佐黃柏\x 萆 釐清飲加蒼朮、白朮,再加黃柏苦以燥濕,寒以除熱。 \x心腎方 隨補綴\x 六八味湯丸加龍、牡,腎藥也。四君子湯加遠志,心藥也。心腎之 藥與前飲間服。 \x若遺精 另有設\x 與濁病又殊。 \x有夢遺 龍膽折\x 有夢而遺,相火旺也。余每以龍膽瀉肝湯送下五倍子丸二錢,多效。 張石頑雲∶肝熱則火淫於內,魂不內守,故多淫夢失精。又雲∶多是陰虛陽擾,其作必在黎 明陽氣發動之時,可以悟矣。妙香散甚佳。 \x無夢遺 十全設\x 無夢而遺,是氣虛不能攝精,宜十全大補湯,加龍骨、牡蠣、蓮須、 五味子、黃柏,為丸常服。 \x坎離交 亦不切\x 時醫遇此症,便雲心腎不交,用茯神、遠志、蓮子、棗仁之類,未中 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疝氣第十九[編輯]

屬性:\x疝任病 歸厥陰\x 經雲∶任脈為病,外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丹溪專治厥陰者,以肝 主筋,又主痛也。 \x寒筋水 氣血尋\x 寒疝、水疝、筋疝、氣疝、血疝。 \x狐出入 頑麻\x 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 疝∶大如升斗,頑麻不痛。 \x 治氣 景岳箴\x 景岳雲∶疝而曰氣者,病在氣也。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 氣,逆有逆氣,俱當兼用氣藥也。 \x五苓散 加減斟\x 《別錄》以此方加川楝子、木通、橘核、木香,通治諸疝。 \x茴香料 着醫林\x 三層茴香丸治久疝,雖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 \x痛不已 須洗淋\x 陰腫核中痛,《千金翼》用雄黃一兩、礬石二兩、甘草一尺,水一斗 ,煮二升洗之,如神。



痰飲第二十[編輯]

屬性:\x痰飲源 水氣作\x 水氣上逆,得陽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陰凝聚則稀而成飲。然水歸於腎 ,而受制於脾,治者必以脾腎為主。 \x燥濕分 治痰略\x 方書支離不可聽。只以燥濕為辨,燥痰宜潤肺,濕痰宜溫脾,握要之 法也。宜參之虛癆、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節齋化痰丸,實痰怪症,宜滾痰丸之類。 \x四飲名 宜斟酌\x 《金匱》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注∶ 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注∶即今之停飲脅痛症也。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注∶即今之風水、水腫症也 。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注∶今之停飲喘滿不得臥症也。又支飲, 偏而不中正也。 \x參五臟 細量度\x 四飲猶未盡飲邪之為病也,凡五臟有偏虛之處,而飲留之。言髒不及 腑者,腑屬陽,在腑則行矣。《金匱》曰∶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 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x補和攻 視強弱\x 宜補、宜攻、宜和,視乎病情,亦視乎人之本體強弱而施治也。 \x十六方 各鑿鑿\x 苓桂術甘湯、腎氣丸、甘遂半夏湯、十棗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 木防己湯、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澤瀉湯、濃朴大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小半夏湯、己椒 葶藶丸、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外台》茯苓飲。 \x溫藥和 博返約\x 《金匱》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忽揭出溫藥和之四字,即金 針之度也。蓋痰飲,水病也,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欲水由地中行而歸其壑者,非用溫藥 以化氣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築以堤防者,非用溫藥以補脾不可也。如苓桂術甘湯、腎氣丸 、小半夏湯、五苓散之類,皆溫藥也。即如十棗湯之十枚大棗,甘遂半夏湯之半升白蜜,木 防己湯之參、桂,葶藶湯之大棗,亦寓溫和之意。至於攻下之法,不過一時之權宜,而始終 不可離溫藥之旨也。 \x陰霾除 陽光灼\x 飲為陰邪,必使離照當空,而群陰方能退散。余每用參苓術附加生薑 汁之類取效。 \x滋潤流 時醫錯\x 方中若雜以地黃、麥冬、五味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 莫救矣,即腎氣丸亦宜慎用。 \x真武湯 水歸壑\x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導之,白朮之燥以制之,生薑之辛以行之,白芍之 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經之藥,領之以歸其壑。 \x白散方 窺秘鑰\x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詳。見於《醫門法律·中風門》



消渴第二十一[編輯]

屬性:\x消渴症 津液干\x 口渴不止為上消,治以人參白虎湯。食入即飢為中消,治以調胃承氣 湯。飲一溲一小便如膏為下消,治以腎氣丸。其實皆津液干之病也,趙養葵變其法。 \x七味飲 一服安\x 趙養葵雲∶治消症無分上、中、下,但見大渴、大燥,須六味丸料一 斤、肉桂一兩、五味子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凍飲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氣湯皆非所治也。 \x金匱法 別三般\x 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陽論治。以手太陽主津液,足太陽主血也。飲一 溲一者,重在少陰論治。以腎氣虛不能收攝,則水直下趨,腎氣虛不能蒸動,則水不能上濟 也。不能食而氣沖者,重在厥陰論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橫,燔灼無忌,耗傷津液,而為消 渴也。《金匱》論消渴,開口即揭此旨,以補《內經》之未及,不必疑其錯簡也。 \x二陽病 治多端\x 勞傷榮衛,漸郁而為熱者,炙甘草湯可用,喻嘉言清燥湯即此湯變甘 溫為甘寒之用也。熱氣蒸胸者,人參白虎湯可用,《金匱》麥門冬湯即此湯變甘寒而為甘平 之用也。消谷大堅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參、當歸可用,妙在滋液之中攻其堅也。蓋堅則不 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消症屬火,內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飲之水本足以 濟渴。只緣胃中堅燥,全不受水之浸潤,轉從火熱之勢,急走膀胱,故小便愈數而愈堅,愈 堅而愈消矣。此論本喻嘉言,最精。 \x少陰病 腎氣寒\x 飲水多小便少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堅名食消、亦名中消,上中二消 屬熱。唯下消症飲一溲一,中無火化,可知腎氣之寒也,故用腎氣丸。 \x厥陰症 烏梅丸\x 方中甘、辛、苦、酸並用。甘以緩之,所以遂肝之志也。辛以散之, 所以悅肝之神也。苦以降之,則逆上之火順而下行矣。酸以收之,以還其曲直作酸之本性, 則率性而行所無事矣。故此丸為厥陰症之總劑。治此症除此丸外,皆不用苦藥,恐苦從火化也。 \x變通妙 燥熱餐\x 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潤 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試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爾。以燥脾 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余每用理中丸湯倍白朮加栝蔞根,神效。



傷寒瘟疫第二十二[編輯]

屬性:\x傷寒病 極變遷\x 太陽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經。凡病自外來者,皆謂傷寒,非寒熱之 變也。變遷者,或三陽、或三陰、或寒化、或熱化,及轉屬、合併之異。 \x六經法 有真傳\x 太陽寒水,其經主表,編中備發汗諸法。陽明燥金,其經主里,編中 備攻里諸法。少陽相火,其經居表里之界,所謂陽樞也,編中備和解諸法。太陰濕土,純陰 而主寒,編中備溫補諸法。少陰君火,標本寒熱不同,所謂陰樞也,編中寒熱二法並立。厥 陰風木,木中有火而主熱,編中備清火諸法。雖太陽亦有里症,陽明亦有表症,太陰亦有熱 症,厥陰亦有寒症,而提綱卻不在此也。 \x頭項病 太陽編\x 三陽俱主表,而太陽為表中之表也。論以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為 提綱,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 \x胃家實 陽明編\x 陽明為表中之里,主里實症,宜三承氣湯。論以胃家實為提綱。又鼻 干、目痛、不眠為經病。若惡寒、頭痛,為未離太陽。審其有汗、無汗,用桂枝、麻黃法。 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自汗、口渴,為已離太陽,宜白虎湯。仲景提綱不以此者,凡解 表諸法求之太陽,攻里諸法求之陽明,立法之嚴也。 \x眩苦嘔 少陽編\x 少陽居太陽陽明之界,謂之陽樞,寒熱相雜。若寒熱往來於外,為胸 脅滿煩,宜大小柴胡湯。若寒熱互搏於中,嘔吐腹痛,宜黃連湯。痞滿嘔逆,宜半夏瀉心湯 。拒格食不入,宜乾薑黃連人參湯。若邪全入於膽府,下攻於脾為自利,宜黃芩湯。上逆於 胃,利又兼嘔,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論以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 \x吐利痛 太陰編\x 太陰濕土,為純陰之髒,從寒化者多,從熱化者少,此經主寒症而言 ,宜理中湯、四逆湯為主,第原本為王叔和所亂耳。論以腹中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 溫、腹時痛為提綱。 \x但欲寐 少陰編\x 少陰居太陰厥陰之界,謂之陰樞,有寒有熱。論以脈微細、但欲寐為 提綱。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及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熱用豬苓湯、黃連雞 子黃湯及大承氣湯諸法。 \x吐蛔渴 厥陰編\x 厥陰,陰之盡也。陰盡陽生,且屬風木,木中有火,主熱症而言。論 以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提綱,烏梅丸主之。自 利下重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凡一切宜發表法,備之太陽。一切宜攻里法,備之陽明。一 切宜和解法,備之少陽。一切宜溫補法,備之太陰。一切宜寒涼法,備之厥陰。一切寒熱兼 用法,備之少陰。此仲景《傷寒論》之六經與《內經·熱病論》之六經不同也。 \x長沙論 嘆高堅\x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x存津液 是真詮\x (存津液是全書宗旨,善讀書者,讀於無字處)如桂枝湯甘溫以解肌養 液也;即麻黃湯直入皮毛,不加姜之辛熱,棗之甘壅,從外治外,不傷營氣,亦養液也;承 氣湯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陰,亦養液也;即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附子以固少陰之根,令津液內 守,不隨汗渙,亦養液也;麻黃附子甘草湯以甘草易細辛,緩麻黃於中焦,取水谷之津而為 汗,毫不傷陰,更養液也。推之理中湯、五苓散,必啜粥飲。小柴胡湯、吳茱萸湯皆用人參 ,何一而非養液之法乎? \x汗吐下 溫清懸\x 在表宜汗,在胸膈宜吐,在里宜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 \x補貴當 方而圓\x 虛則補之。合上為六法。曰方而圓者,言一部《傷寒論》全是活法。 \x規矩廢 甚於今\x 自王叔和而後,注家多誤。然亦是非參半,今則不知《傷寒論》為何 物,規矩盡廢矣。 \x二陳尚 九味尋\x 人皆曰二陳湯為發汗平穩之劑,而不知茯苓之滲,半夏之澀,皆能留 邪生熱,變成譫語、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湯視麻桂二湯較妥,而不知太陽病重,須防 侵入少陰。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陷入少陰,變成脈沉細但欲寐之症; 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腎陽,陽虛不能內固,變成遂漏不止之症。時醫喜用此方,其亦知此 方之流弊,害人匪淺也。 \x香蘇外 平胃臨\x 香蘇飲力量太薄,不能驅邪盡出,恐余邪之傳變多端。平胃散為燥濕 消導之劑,仲景從無燥藥發汗之法。且外邪未去,更無先攻其內法。 \x汗源涸 耗真陰\x 陰者,陽之家也。桂枝湯之芍藥及啜粥,俱是滋陰以救汗源。麻黃湯 之用甘草與不啜粥,亦是保陰以救汗源。景岳誤認其旨,每用歸、地,貽害不少。 \x邪傳變 病日深\x 治之得法,無不即愈。若逆症、壞症、過經不愈之症,皆誤治所致也。 \x目擊者 實痛心\x 人之死於病者少,死於藥者多。今行道人先學利口,以此藥殺人,即 以此藥得名,是可慨也。 \x醫醫法 腦後針\x 聞前輩雲,醫人先當醫醫。以一醫而治千萬人,不過千萬人計耳。救 一醫便救千萬人,救千萬醫便救天下後世無量恆河沙數人耳。余所以於醫者腦後,痛下一針。 \x若瘟疫 治相侔\x 四時不正之氣,及方土異氣,病患穢氣,感而成病,則為瘟疫。雖有 從經絡入、從口鼻入之分,而見證亦以六經為據,與傷寒同。 \x通聖散 兩解求\x 仲師於太陽條,獨挈出發熱不惡寒而渴為溫病,是遵《內經》人傷於 寒,則為熱病;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之三說也。初時用 麻杏甘石湯,在經用白虎加人參湯,入里用承氣湯及陽明之茵陳蒿湯,少陰之黃連阿膠湯、 豬苓湯,厥陰之白頭翁湯等,皆其要藥,究與瘟疫之病不同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氣 而發,初起若兼惡寒者,邪從經絡入,用人參敗毒散為匡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滿口吐黃涎 者,邪從口鼻入,用藿香正氣散為辛香解穢法。唯防風通聖散面面周到,即初起未必內實, 而方中之硝黃,別有妙用,從無陷邪之害。若讀仲師書死於句下者,聞之無不咋舌,而不知其有利無弊也。 \x六法備 汗為尤\x 汗、吐、下、溫、清、補,為治傷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為要,以 瘟疫得汗則生,不得汗則死。汗期以七日為準,如七日無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參論中聖 法,以吐之、下之、溫之、清之、補之,皆所以求其汗也。詳於《時方妙用》中。 \x達原飲 昧其由\x 吳又可謂病在膜原,以達原飲為方,創異說以欺人,實昧其病由也。 \x司命者 勿逐流\x 醫為人之司命,熟讀仲聖書而兼臨症之多者,自有定識,切不可隨波逐流。



婦人經產雜病第二十三[編輯]

屬性:\x婦人病 四物良\x 與男子同,唯經前產後異耳。《濟陰綱目》以四物湯加香附、炙草為 主,凡經前產後,俱以此出入加減。 \x月信准 體自康\x 經水一月一至,不愆其期,故名月信。經調則體自康。 \x漸早至 藥宜涼\x 血海有熱也,宜加味四物湯,加續斷、地榆、黃芩、黃連之類。 \x漸遲至 重桂姜\x 血海有寒也,宜加味四物湯,加乾薑、肉桂之類;甚,加附子。 \x錯雜至 氣血傷\x 經來或早或遲不一者,氣血虛而經亂也,宜前湯加人參、白朮、黃 之類。 \x歸脾法 主二陽\x 《內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為女子不月。宜歸脾湯。 \x兼鬱結 逍遙長\x 鬱氣傷肝,思慮傷脾,宜加味逍遙散。 \x種子者 即此詳\x 種子必調經,以歸脾湯治其源,以逍遙散治其流,並以上諸法皆妙, 不必他求。唯婦人體肥濃者,恐子宮脂滿,另用二陳湯,加川芎、香附為丸。 \x經閉塞 禁地黃\x 閉寒脈實,小腹脹痛,與二陽病為女子不月者不同。雖四物湯為婦科 所不禁,而經閉及積瘀實症,宜去地黃之濡滯,恐其護蓄,血不行也。加醋炒大黃二錢、桂 一錢、桃仁二錢,服五六劑。 \x孕三月 六君嘗\x 得孕三月之內,多有嘔吐、不食,名惡阻,宜六君子湯。俗疑半夏礙 胎,而不知仲師慣用之妙品也。高鼓峰雲∶半夏合參術為安胎、止嘔、進食之上藥。 \x安胎法 寒熱商\x 四物湯去川芎為主。熱加黃芩、白朮、續斷,寒加艾葉、阿膠、杜仲 、白朮。大抵胎氣不安,虛寒者多。庸醫以胎火二字惑人,誤人無算。 \x難產者 保生方\x 橫生倒產、漿水太早、交骨不開等症,宜保生無憂散。 \x開交骨 歸芎鄉\x 交骨不開,陰虛故也,宜加味芎歸湯。 \x血大下 補血湯\x 胎,猶舟也。血,猶水也。水滿則舟浮。血下太早,則乾涸而胎阻矣 ,宜當歸補血湯加附子三錢。欲氣旺則血可速生,且欲氣旺而推送有力,加附子者取其性急 ,加酒所以速 、歸之用也。保生無憂散治漿水未行,此方治漿水過多,加味歸芎湯治交骨 不開。三方鼎峙,不可不知。 \x腳小指 艾火煬\x 張文仲治婦人橫產手先出,諸般符藥不效,以艾火如小麥大,灸產婦 右腳小指頭尖,下火立產。 \x胎衣阻 失笑匡\x 胎衣不下,宜以醋湯送失笑散三錢,即下。 \x產後病 生化將\x 時醫相傳雲,生化湯加減,治產後百病。若非由於停瘀而誤用之,則 外邪反入於血室,中氣反因以受傷,危症蜂起矣。慎之,慎之! \x合諸說 俱平常\x 以上相沿之套法,輕病可愈,治重病則不效。 \x資顧問 亦勿忘\x 商治時不與眾醫談到此法,反為其所笑。 \x精而密 長沙室\x 《金匱要略》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義精而法密。 \x妊娠篇 丸散七\x 《妊娠篇》凡十方∶丸散居七,湯居三。蓋以湯者,盪也。妊娠以安 胎為主,攻補俱不宜驟,故緩以圖之,即此是法。 \x桂枝湯 列第一\x 此湯表症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症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今人只知為傷 寒首方。此於《妊娠篇》列為第一方以喝醒千百庸醫之夢,亦即是法。師雲∶婦人得平脈 ,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注∶陰搏陽別為有子,今反雲 陰脈弱小,是孕只兩月,蝕下焦之氣,不能作盛勢也,過此則不然。妊娠初得,上下本無病 ,因子室有凝,氣溢上下,故但以芍藥一味固其陰氣,使不得上溢。以桂、姜、甘、棗扶上焦 之陽,而和其胃氣,但令上焦之陽氣充,能御相侵之陰氣足矣。未嘗治病,正所以治病也。 \x附半姜 功超軼\x 時醫以半夏、附子墜胎不用,乾薑亦疑其熱而罕用之,而不知附子補 命門之火以保胎,半夏和胃氣以安胎,乾薑暖土髒使胎易長。俗子不知。 \x內十方 皆法律\x桂枝湯治妊娠,附子湯治腹痛少腹如扇,茯苓桂枝丸治三月余漏下、 動在臍上為 瘕,當歸芍藥散治懷妊腹中 痛,乾薑人參半夏丸治妊娠嘔吐不止, 當歸貝母苦參丸治妊娠小便難,當歸散妊娠常服,白朮散妊娠養胎,方方超妙,用之如神。 惟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惡寒、起即頭眩,用葵子茯苓散不能無疑。 \x產後篇 有神術\x 共九方。 \x小柴胡 首特筆\x 妊娠以桂枝湯為第一方,產後以小柴胡湯為第一方,即此是法。新產 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產婦郁冒、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 堅、但頭汗出者,以小柴胡湯主之。 \x竹葉湯 風痙疾\x 《金匱》雲∶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錢 院使注云∶中風之下,當有病痙者三字。按∶庸醫於此症,以生化湯加姜、桂、荊芥、益母 草之類,殺人無算。 \x陽旦湯 功與匹\x 即桂枝湯增桂加附子,《活人》以桂枝湯加黃芩者誤也。風乘火勢,火 借風威,灼筋而成痙,宜竹葉湯。若數日之久,惡寒症尚在,則為寒風,宜此湯。二湯為一 熱一寒之對子。師雲∶產後風續續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 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x腹痛條 須詳悉\x 此下八句,皆言腹痛不同,用方各異。 \x羊肉湯 痛謐\x 痛者,痛之緩也,為虛症。 \x痛滿煩 求枳實\x 滿煩不得臥,里實也,宜枳實芍藥散。二味無奇,妙在以麥粥下之。 \x着臍痛 下瘀吉\x 腹中有瘀血,着於臍下而痛,宜下瘀血湯。 \x痛而煩 里熱窒\x 小腹痛雖為停瘀,而不大便、日晡煩躁、譫語,非停瘀專症也。血因 熱裹而不行,非血自結於下,但攻其瘀而可愈也。《金匱》以大承氣湯攻熱。 \x攻涼施 毋固必\x 攻有大承氣湯,涼有竹皮大丸、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匱》雲∶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又雲∶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 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又雲∶產後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讀此,則知丹溪 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余以末治之說,為大謬也。 \x雜病門 還熟讀\x 《金匱》雲∶婦人之病,以因虛、積冷、結氣六字為綱,至末段謂千 變萬端,總出於陰陽虛實。而獨以弦緊為言者,以經阻之始,大概屬寒,氣結則為弦,寒甚 則為緊,以此為主,而參之兼脈可也。 \x二十方 效俱速\x \x隨證詳 難悉錄\x \x唯溫經 帶下服\x 十二 、九痛、七害、五傷、三痼共三十六種。因經致病,統名 曰帶下,言病在帶脈,非近時赤白帶下之說也。溫經湯治婦人年五十,前陰下血、暮發熱、 手掌煩熱、腹痛、口乾云云。其功實不止此也。 \x甘麥湯 髒躁服\x 《金匱》雲∶婦人髒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x藥到咽 效可卜\x 閩中諸醫,因余用此數方奇效,每繕錄於讀本之後,亦醫風之將轉也。余日望之。 \x道中人 須造福\x



小兒第二十四[編輯]

屬性:\x小兒病 多傷寒\x 喻嘉言曰∶方書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此胡言也。小兒不耐傷寒, 初傳太陽一經,早已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勢已極於本經,誤藥即死,無由見 其傳經,所以謂其無傷寒也。俗雲驚風皆是。 \x稚陽體 邪易干\x 時醫以稚陽為純陽,生死關頭,開手便錯。 \x凡發熱 太陽觀\x 太陽主身之表,小兒腠理未密,最易受邪。其症頭痛、項強、發熱、 惡寒等小兒不能自明,唯發熱一捫可見。 \x熱未已 變多端\x 喻嘉言曰∶以其頭搖手動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 ,而立目斜、心亂、搐搦之名;以其脊強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張之名;造出種種不通名目, 謂為驚風。而用攻痰、鎮驚、清熱之藥,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 入腦、還出別下項、夾脊抵腰中,是以見上諸症。當時若以桂枝湯照法服之,則無餘事矣。 過此失治,則變為痙症。無汗用桂枝加葛根湯,有汗用桂枝加栝蔞根湯,此太陽而兼陽明之 治也。抑或寒熱往來,多嘔,以桂枝湯合小柴胡湯或單用小柴胡湯,此太陽而兼少陽之治也。 \x太陽外 仔細看\x 喻嘉言云∶三日即愈為貴,若待經盡方解,必不能耐矣。然亦有耐得 去而傳他經者,亦有實時見他經之症者,宜細認之。 \x遵法治 危而安\x 遵六經提綱之法而求之,詳於《傷寒論》。 \x若吐瀉 求太陰\x 太陰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腹時痛為提綱,以理中湯主之。 \x吐瀉甚 變風淫\x 吐瀉不止,則土虛而木邪乘之。《左傳》雲∶風淫末疾。末,四肢之 末也。即抽掣攣急之象。 \x慢脾說 即此尋\x 世謂慢脾風多死,而不知即太陰傷寒也。有初時即傷於太陰者,有漸 次傳入太陰者,有誤用神曲、麥芽、山楂、蘿蔔子、枳殼、葶藶、大黃、栝蔞、膽南星等藥 陷入太陰者。既入太陰,其治同也。如吐瀉後,冷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湯加入附子,或 通脈四逆湯、白通湯佐之,此太陰而兼少陰之治也。如吐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不吐食而 吐涎沫,服理中湯不應,宜吳茱萸湯佐之,此太陰而兼厥陰之治也。若三陰熱化之證,如太 陰腹時痛時止,用桂枝加芍藥湯。大便實而痛,用桂枝加大黃湯。少陰之咳而嘔渴,心煩不 得眠,宜豬苓湯。心中煩、不得臥,宜黃連阿膠湯。厥陰之消渴、氣沖、吐蛔、下利,宜烏 梅丸。下利後重、喜飲水,用白頭翁湯等症亦間有之。熟《傷寒論》者自知,而提綱不在此也。 \x陰陽證 二太擒\x 三陽獨取太陽,三陰獨取太陰,擒賊先擒王之手段也。太陽陽明少陽 為三陽,太陰少陰厥陰為三陰。 \x千古秘 理蘊深\x 喻嘉言通禪理,後得異人所授,獨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習幼科者 ,能虛心領會,便可免乎殃咎,若駭為異說,則造孽無極矣。 \x即痘疹 此傳心\x 痘為先天之毒,伏於命門,因感外邪而發。初起時用桂枝湯等,從太 陽以化其氣,氣化則毒不留,自無一切鬱熱諸症,何用服連翹、紫草、牛蒡、生地、犀角、 石膏、芩、連諸藥,以致寒中變症乎?及報點已齊後,冀其漿滿,易於結痂而愈,當求之太 陰,用理中湯等補中宮土氣,以為成漿脫痂之本,亦不賴保元湯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圓 之力也。若用毒藥取漿,先損中宮土氣,漿何由成?誤人不少!此古今痘書所未言,唯張隱庵 《侶山堂類辯》微露其機於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輕泄歟?疹症視痘症稍輕,亦須知此法。 高士宗《醫學真傳》有桂枝湯加金銀花、紫草法。 \x誰同志 度金針\x



小兒第二十四[編輯]

<篇名>附敷藥拔風害人說

屬性:《金匱》雲∶人得風氣以生長。此一語最精,風即氣也。人在風中而不見風,猶魚在水 中而不見水,鼻息出入,頃刻離風即死。但風靜即為養人之和風,風動即為殺人之邪風。若 大人之中風,小兒之驚風、卒倒、搐掣、角弓反張、目上視、口流涎,皆風動之象,即氣之 乖也。醫者宜化邪風為和風,即所以除邪氣而匡正氣。閩中市醫,遇小兒諸病及驚癇危症 ,以蓖麻子、巴豆、南星、萊菔子、全蠍、大黃、急性子、皂角為末。加樗皮、冰片、麝香 。以麻油或白蜜,或姜、蔥汁調。敷於囟門以及胸中、臍中、足心,為拔風法。秘其方以射 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歸怨之者,以為外敷之法,不妨姑試,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為 害。而不知一敷之後,元氣為其拔散,即揭去其藥,而既散之氣,永不能使之復聚矣。況囟 門為元陽之會,胸中為宗氣之宅,臍中為性命之根,足心為腎脈之本,皆不可輕動。昔人以 附子、海狗腎補藥敷於臍中而蒸之,名醫猶且戒其勿用,況大傷人之物乎?凡以保赤為心者 ,宜共攻此法。而又有惑於急驚、慢驚、食積之說,預用羌活、獨活、防風、秦艽、前胡、 赤芍、鈎藤鈎、荊芥、天麻、濃朴、神曲、山楂、蒼朮、膽星、葶藶子、蘿蔔子、貝母、牛 黃、硃砂、天竺黃、枳殼、杏仁、石菖蒲、甘草,或合為一方,或分為二三方者,亦五十步笑百步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