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5955.pdf/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欲慮之等文也。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夫形充空虚。無身也。無身故能委蛇。委蛇任性而悚懼之情怠也䟽。夫形充虚空。則與虚空而

等量。逶迤任性。順萬境而無心。所謂隳體黜聦。離形去智者也。只為逶迤任性。故悚懼之情怠息。此解第二聞樂也。口義。陰陽之和。日月之光。亦

只是和暢光華之意。長短剛柔。同為變化。不可指定。故曰變化齊一。不主故常。齊一。同也故。舊也。不主故常。言愈出愈新也。滿坑滿谷。言塞乎天地

之間也。塗部。塞其聦明也。郤與隙同。言七竅也。黜其聦明而守之以神。隨萬物而為之劑量。言我之作樂不用智巧而循自然也。其聲揮動𡩖綽。自

然有髙明之名。鬼神守其幽。即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也。日月星辰行其紀。徃来自然也。若有止又若無止。故日止於有窮。流於無止。欲慮不知。欲望

不見。欲逐不及。皆形容其似有物。而非有物之意。四虚。即大虚也。我當是時。立於大虚之中。隱幾而吟。且欲見而不可及。其形雖充滿而自忘其身。

若空虚然。乃至於委蛇放弛。而况汝乎。汝惟如此放弛。所以怠也。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急既怠矣。乃復無怠。此其至也。䟽。再聞至樂。任性逶迤。

悚懼之心。於焉怠息。雖復賢於初聞。猶自不及後聞。故奏無怠之聲。斯則以無遣怠。故郭注云。怠既怠矣。乃復無怠。此其至者也。此是第三奏也。調

之以自然之命。命之所有者。非為也。昔自然耳。䟽。調和也。凡百蒼生。皆以自然為其性命。所以奏此咸池之樂者。方欲調造化之心靈和。自然之

性命也已。故若混逐叢生。混然無係。隨後而生。䟽。混同也。生出同風。物之動吹隨叢林之出聲也。林樂而無形。至樂者。適而已。適在體中。故無别

形䟽夫業林地籟之聲。無心而成至樂。適於性命而已。豈復有形也。劉辰翁點校。叢生林樂。猶說法熾然。布揮而不曳。自布耳。䟽。揮動四時。

布散萬物。各得其所。非由牽曳。劉辰翁點校。曳。尾聲也。幽昏而無聲。所謂至樂。䟽。言至樂寂寥。趣於視聴。故幽冥昏闇。而無聲響矣。動於無方

夫動者。豈有方而後動哉。䟽。夫至樂之本。雖復無聲。而應動隨時。實無方所。斯寂而動之也。居於窈冥。所謂寧極。䟽。雖復應物隨機。千變萬化。

而深根寧極。恒處窅㝠。斯動而寂也。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隨物變化。䟽。夫春生冬死。秩實夏榮。雲行雨

散。水流風從。自然之理。日新其變。至樂之道。豈常主聲也。世疑之稽於聖人。明聖人應世非唱也。䟽稽留也夫聖人者。譬幽谷之響。明象之象對

之不知其所以来。絶之因知其所以徃。物来斯應。應而忘懷。豈預前作法。而留心應世。故行流散徙。不主常聲。而世俗之人。妄生疑惑也。聖也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