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5955.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出。貧人棄之而逺走。捨已效物。其義例然。削迹伐樹。皆學嚬之過也。彼知美矉。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况夫禮義。當其時而用之。則西施也。時過而

不素。則醜人也。䟽。所以。猶所由也。嚬之所以美者。由乎西施之好也。彼之醜人。但美嚬之啓雅。而不知由西施之好也。惜乎。而夫子其窮哉。䟽。

總會復文。結成知㫖。窮之事迹。章中其載矣。口義。矉。蹙額也。以今人而學古人。猶以里女而學西施之矉。矉之所以美者。必有西施而後可。道之

所以行。必見古人而後可。而夫子。言汝夫子也。此叚凡六譬喻。節節皆好。為文莫難於譬喻。王臞軒邁嘗云。平生要自做箇譬喻不得。纔思量得。皆

是前人用了底。莊子一書譬喻處。件件竒特。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䟽。仲尼雖領徒三千。號素王。而盛行五德。未間大道。

故從魯之沛。自北徂南。而見老君。以詢玄極故也。劉辰翁點校。皆是筆意。儭虚成實。如同時而語。老聃曰。子来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

道乎。孔子曰。未得也。䟽。聞仲尼有當世賢能。未知頗得至道不。答言未得。自楚望魯。故曰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䟽。問於何處尋求至道。曰吾

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䟽。數。筭術也。三年一閏。天道小成。五年𠕂閏。天道大成。故言五年也。道非術數。故未得之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

䟽。更問求道。用何方法。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此皆記孔老以明絶學之義也。䟽。十二年。陰陽之一周也。而未得者。明以陰陽取道。

而道非陰陽。故下文云。中國有人。非陰非陽。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

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劉辰翁點校。其設次第也有謂。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䟽。夫至道深玄妙絶。言名非無非有。

不自不他。是以不進獻於君親。豈得告於子第。所以然者。無他由也。故記孔老二君聖。以明玄中之玄也。中無主而不止。心中無受道之質。則雖聞

道而過去也。䟽。若使中心無受道之主。假今聞於聖說。亦不能止住於胷懷。故知無他也。外無正而不行。中無主。則外物亦無正已者也。故未嘗

道也。䟽。中䟽無受道之心。故外亦無能正於已者。故不可行也。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中出者。聖人之道也。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

䟽。由。從也。從出内者。聖人垂迹顯教也。良由物能感聖。故聖人不應。若使外物不能禀受。聖人亦終不出教。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由外入

者。假學以成性者也。雖性可學成。然要當内有其質。若無主於中。則無以藏聖道也。䟽。隱。蔵也。由外入者。習學不成性也。由其外禀聖教。㝠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