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4999.pdf/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見前楊萬里傳。張清子集註象曰。无徃不復。天地際也。進齋曰。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陂者。亦未有徃而不復者。復隍者。平之陂。陽將消也。翩翩

者。徃之復。陰將長也。艱貞无咎。言處三之時。當艱難其念慮。貞固其操守。不可以三陽之將陂者而怠其心。亦不可以三陰之將復者而動其念。斯

能无咎。勿勞憂䘏。必孚我之所期。于食有福。于以享其禄位也。盖陽徃則陰来。此理之常。九三六四。其乾坤之交際乎。陰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

愚謂邦有道榖之時。是以于食有福也。所引徐古為曰。見前胡一桂纂註。趙珪解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泰道至此盛矣過盛必衰。盛衰相仍。

天之道也。有平必有陂。有徃必有復。理自然也。宜扵此時不敢安泰。自以艱難貞固守之。可得无咎。勿憂䘏。能艱貞。其信无咎。則于以享食所有之

福禄矣。象云。天地際也。天道不乆下。地道不乆上。天復扵上。地復扵下。是為天地交際也。胡炳文通无徃不復。天地際也。此一際字。天地否泰之會。

陰陽。消長之交。董真卿會通愚按小象。程傳仍今文作无徃不復。本義復古易作无平不陂。然先儒間兩存之。今不敢輙改。姑從程傳。所引徐氏曰。

見前吳澄纂言。陳應潤爻變易緼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陂。傾也。復還也。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傾者。亦未有徃而不還者。否之乆既復于泰。

泰之乆守之不固。恐亦至于否也。三處泰之盛。天地交際時也。苟不以艱難貞正之道處之。安得无咎。得泰之乆也。九三變陰下卦為兊。兊。說也。孚

信也。我以正道治之。勿䘏其人之信與不信。惟食其有福善之人。同以治泰。可保泰之乆也。昔太康恃泰之乆。盤于逰畋。十旬弗返。五子乃作歌曰。

訓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彫墻。有一扵此。未或不亡。唐太宗嘗曰。房玄齡從我定天下。見創業之難。魏徵與我安天下。見守文之

不為。易。然創業之不易既徃矣。守文之難。方與公等謹之。盖得治泰艱貞之義。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將近小人。故其辭危。福。謂享其泰和之福。際。

謂陰陽消長之際。盖陰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平陂徃復者。天運所不无。艱難貞固者。人事所當盡若諉扵天而无豫扵人事。則易可无作矣。盖艱

難貞固。則不以時之將陂而怠其志。勿䘏其孚。則不以陰之將復而動其心。蒙謂天運有去留。而人事所當盡。故聖人深言保泰之難。而為長治

之術。梁寅參義无徃不復。天地際也。无平不陂。无徃不復。乃天地交際之常理。故當其時者。不可以不戒。郭昺解一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艱貞

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无平不陂。无徃不復。二句。皆譬也。艱貞。處陂復之道也。无徃不復。天地際也。不言剛柔而言天地者。雖天地之大。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