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4999.pdf/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陂。无徃不復。氣運之常也。艱貞无咎。轉移之理也。己丑課程所引横渠先生曰。龜山楊氏曰。漢上朱氏曰。見前張横渠說。楊龜山経說。朱漢上

傳。鄭汝諧翼傳乾本居上。坤本居下。以交故為泰。三。乾陽之終也。盛者至此而衰。交者至此而變。勿䘏云者。不必過扵憂勞。而不安扵泰也。其孚云

者。不可不誠其心而忽扵泰也。于食有福者。享其安也。餘從程氏。趙以夫易通三以剛居陽當位平也。若用而柔安者必危。无平不陂也。三既為陽。

小者徃矣。若又為陰。盈者必虚。无徃不復也。惟艱難守正。則可免咎。勿䘏。不必憂也。其孚。上應之也。陰資陽以為養。于食有福也。三與四。天地之際

也。陰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易祓總義二居乾體之上。衆陽至此而競進。泰之盛也。過此則為六四。泰道將革。與否為對。是為天地之際。陰將降于

下。則陽將升于上。盖无有常平而不陂者。亦无有常徃而不復者。一泰一否。徃来不窮。扵斯之時。厥惟艱哉。思其艱而守之以貞。是以无咎。然上六

處泰之極。有城復于隍之象。且以正應在上而孚于我。苟䘏乎上之孚已也。則相湏而趨扵否。惟其勿䘏。不特无咎而已。于食有福。乃自求多福之

福。所以保泰。楊瀛四尚易通玉景孟曰。三居下體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際也。聖人預為之戒曰。未有安平而不險陂者。无有常徃而不反者。

扵此而能不敢安𨓜。艱難守正。則以人待天。以義勝命。則可以保泰而无咎。此天人交勝之理也。愚得之師曰。三爻泰之臨。一陽復。二陽臨。三陽

泰。四陽大壯。五陽夬臨。近未至泰。逺未至夬。聖人特扵臨曰有凶何耶。臨之凶正在三。二爻進而為泰。固可喜也。不進而退自消下則復亦不可保

矣。此陰陽交際之宻機也。夫泰則陰陽平也。陰在外則徃也。然平无不傾陂之理。徃无不復還之理。機未嘗停也。故必艱難貞固。思患預防。則可无

咎憂而且有福祉矣福。謂臨為泰也。此亦財成輔相之妙也。人之形本具一泰。上卦六皆偶。下三竅皆竒。三當口。有食象。愚曰。三乃陰陽否泰相

乗之地。其不曰陰陽之交。而曰天地者。主象言也。或曰。三變兊為口象。故曰食。又廬陵楊氏。謂食如食言之食。没而盡之之謂。趙汝梅輯聞无徃不

復。天地際也。大之来固可喜。来而不已至四則成徃。是来者无不徃之理。小之徃固可幸。徃極而𨑰。至三則必復。是徃者无不復之理。有以見天地

之氣。徃来交際扵三四之間也。徐相直說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三居諸陽之上。泰之盛也。故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

无常徃而不復者。謂陰當復也。平者陂。徃者復。則為否矣。君子當泰之盛。當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所為。如是。則可以保其泰而无咎矣。聖人又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