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2506.pdf/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譛昌言附會馮京。變易安石在相府時所行事。安石怒。會汴水復絶流叔獻屢言由昌言塞訾家口所致。於是遣叔獻復通訾家口。昌言懼。求出。得

 知陝州。塞訾家口。宋昌言新舊傳自不同司馬光記此事亦參差不合。王安石所録。又不可全信。令考按實録。前後所書。反昌言新傳。則如剛修。更

 須詳究乃可。御集熈寧六年六月十二日手札。汴水數日。忽然大呌减落。河中絶流。下處裁有一二尺。訪聞下流公私舟船。都不預知放水時日。

 重舡首尾减剩下及一例折損壞不少。復乆留滯。人情不安。可令都水監應合千官司。分析奏聞。後提點府界吳審禮等言。檢視舟船。初無損壞

 者。六年十一月一日手札。權判將作監范子竒奏。乞不閉汴口。發運司參。乞展日開口。中書門下奏欲令未閉塞。相度。申中書。御批不閉口。可與不

 可。相度宜進呈取㫖。詔今冬不閉汴口。實録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前提舉河陰輦運屯田郎中王珫。遷一官。虞部員外郎勾當東西排岸司文彦璋。

 减磨勘二年。珫等。以都水監保明不閉汴口堤岸無虞也。於是馮京曰。昨正庠等。以積凌敗堤。各已停替。此不可不賞。臣終以不閉口爲未安。每年

 雖减捎芟一二百萬。然自汴口至泗州。用兵夫數亦不少。若苦寒一夕。凌排大積。如河施工。吕惠卿曰。若晚閉早開。似亦爲便。上曰。子細更詳與體

 問。若藏得清汴即爲萬世之利。七年。八月二十日同判都水監宋昌言。李立之。丞王令圖。言汴口已主新灘。秋冬之交必稍退背。乞權閉汴口。使水

 涸。增修堤岸斗門平。再相度。同判都水監侯叔獻丞劉璯。乞不閉汴口。於孔固斗門下。權作截河堰。使水入斗門。候修堤岸畢即開堰詔如叔獻等

 所請。七年八月二十九日。侍御史知雜事張琥。言侯叔獻乞不閉汴口創築横堤。并置稍漣修舊斗門。疏泄水勢。還河。萬一深冬冰塞。斗門滀水衢

 溢新堰。大則都城可虞。小則沿汴居民被害雖省一二十萬物料增置稍漣。所費亦自不少。乞依舊閉塞汴口。不報。七年十一月五日上批汴水依

 前阻絶。可差程昉。火急前去開撥。早令通快。十一月九日。昉坐被㫖相度河事。而不親徃。罰銅。八年閏四月三日。詔判都水監宋昌言。具析妄塞訾

 家口事。初盛陶言汴河開兩口非使。命昌言相度。遂塞訾家口。既而水勢不調。屢開屢塞。最後費六十萬工。乃濟漕運。論㫖歸罷於閉訾家口也。六

 月十六日丙午。判都水監李立之。丞王令圖。主簿李甫。勾當公事陳祐甫。各罰銅二十斤。立之出知陝州。前判監衛尉少卿知陝州宋昌言。汴口官

 都官郎中王珫。都官員外郎顔處恭。左藏庫副使劉文應。各降一官。改昌言知丹州。並生閉訾家口不嘗也。昌言附傳墨本云。李立之。王今國。閉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