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2429.pdf/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去。而望職事之修功業之成。必不可得也。非特如是而已。設有勤恪之臣。悉心致力以治其職群情未洽。績效未著。在上者疑之。同列者嫉之。在下

者怨之。當是時朝廷或以衆言而罰之則勤恪者。無不解體矣。奸邪之臣。衒竒以嘩衆。養交以市譽。居官未乆。聲間四達。蓄患積弊。以遺後人。當是

之時。朝廷或以衆言而賞之。則奸邪者。無不爭進矣。所以然者。其失在於國家采名不采實。誅文不誅意。夫以名行賞則天下飾名以求功以文行

罰。則天下巧文以逃罪。如是則爲善者未必賞。爲惡者未必誅。此陛下誠能博選在位之士。不問其始所以進。及資序所當爲。使有德行者掌教化。

有文學者待顧問。有政術者爲守長。有勇略者爲將帥。明於體者典禮。明於法者主法。下至醫卜百工。皆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職。有功則增秩加

賞。而勿徙其官。無功則降黜廢棄。而更求能者。有罪則流竄刑誅。而無加寬貸。如是而朝廷不尊。萬事不治。百姓不安。四夷不服。臣請伏面欺之誅。

凡臣所言。皆陛下耳所厭聞。心所素知。然致治之要。無以易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顧陛下力行何如爾。其三論揀軍。曰。臣竊聞朝廷近降指揮。揀

選諸指揮兵士。補填近上軍。分其主兵之官。惟務人多。不復精加選擇。其間明知羸弱。悉以充數。臣以耳目疏短。聞之後時。不能豫陳可否。致事已

施行。然其得失利害之明。不可盡爲陛下言之徃者不可及來者猶不可追。臣竊惟當今國家之患。在於士卒不精故四夷昌熾財用不足故公私窘

迫。今縱不澄汰衰老以省大費而又平居晏然非警急坐增無用之衆以長無窮之患。臣不知爲國計者果如何也方今天下安樂無虞。而府庫之

積隨得隨散。曾無羡餘。設不幸有螽螟水旱飢饉相仍盗賊猝起戎狄内侵。不知陛下將何以待之。此不可不爲之先慮也臣竊觀自唐室募兵以

來。果能得武猛材力之士猶爲有益若不擇勇怯而養之臣不知其可也唐德宗以神策軍使白琇珪。爲京城召募使應募者皆市井沽販之人有

名無實。及涇師犯闕德宗命琇珪以神策軍禦之卒無一人至者德宗狼狽失據幸奉天及五代之際。軍政尤紊。是以判亂接迹禍敗相尋周世宗

以髙平之戰。士卒不精。故樊愛能何微所部先奔歸而大閲諸軍悉揀去老弱。選其精銳以爲侍衛親軍由是甲兵之盛兵世無比故能南割淮甸

北取關南。群雄畏服所向無敵。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撫有大寳當是之時戰士不過數萬。北禦契丹。西捍河東。以其餘威開荆楚包湖湘卷五嶺吞

巴蜀。掃江南。服吳越。太宗皇帝紹丕烈奮神威遂㧞晉陽一統四海堂堂之業。萬世賴之。今天下兵數臣不能盡知竊聞比於太祖皇帝時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