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7518.pdf/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廢卒矣。衍考課為一路最。請君發倉劉向說苑子路為蒲令備水災。與民春修溝瀆。為民煩苦。故人年一簞食一壺

漿。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子路忿然不悅。徃見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瀆以備之。而民匱於食。故與人一簞食一壺漿。而

夫子使由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由也不受。子曰。爾以為飢。何不言於君。發倉廪以給食之。而以爾私饋之。是汝

不明君之惠。見汝之私義也。速已則可矣。否則爾受責不乆矣。子路心服而退。歲飢開倉晋書鄭默。出為東郡太守。

值𡻕荒人飢。默輙開倉賑給。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加默憂國詔書褒歏。比之汲默。班告天下。若郡縣有此。比者聽出給。入為散騎常侍又王渾

武帝受禪。加揚烈將軍。遷徐州刺史。時年荒饑。渾開倉賑贍。百姓賴之。又曰。王藴為吴興太守。民飢轉開倉贍恤。主簿請先刊上待報。藴曰。行仁義

敗無恨。坐違科免官。士庶詣闕左。降晋陵太守。受賕發倉新唐書薛仁貴傳。仁貴子訥。字慎言。起家城門郎。遷藍田

今。富人倪氏。訟息錢於肅政臺中丞來俊臣。受賕發義倉粟數千斛償之。訥曰。義倉本備水旱。安可絶衆人之仰。私一家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亦止


貸米建倉宋史張洽傳。時行社倉法。洽請於縣。為貸常平米三百石。建倉里中。六年而歸。其本於官。郷人利之

免稅儲大倉虞集道園學古録淮陽獻武王廟堂碑。王諱弘範。姓張氏。至元二年守大名。𡻕大水。没廬舍且

盡。租稅無從出。王輙免之。繼相以專擅罪王。王請入。見上前曰。出以為朝廷儲小倉。不若儲大倉。非擅免也。上曰。何說也。王曰。𡻕以水不收。而必責

之民。府倉雖實。而民死亡。盡明年租。將安出治其民。使均足於家。𡻕收之有常。非陛下府庫乎。此所謂大倉也。上曰。知體其勿問。禁擅

入倉製錦管見詣倉受納。止可留一𠫇吏祗應。凡轎卒及一切吏輩。無干預人。悉令出倉。責閽人謹守。盖人多則雜亂。陽為乞覔。陰

為偷盗。紛紛擾擾。欺弊必多矣。入倉觀受納石林燕語後唐明宗。甞入倉觀受納。主吏懼責其多取。乃故為

輕量。明宗曰。倉廪宿蔵。動經數𡻕。若取之如此。後豈免折閲乎。吏因訴曰。自來主蔵者。所以至破家竭産以償欠。正。為是。明宗知恤吏矣。不知反墮

其計中。遂為民害。近世立盤量出剩法。本防吏姦。而州縣貪暴者。因以歛民。至於倍蓰。以其正數上供。及應監司之求。而留出剩以自給。監司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