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7507.pdf/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糴本常不動而可以利民。上是以内庫之錢。借之外路。又有先朝。故事。何憚而不爲乎。如以臣言爲然。乞早賜施行。取進止。 又再論。常平劄子。

臣竊以爲國之本。在於務農。務農之本。在於貴榖。舜諮十二牧曰。食哉惟時。洪範八政。以食為首。孔子曰。所重民食。蓄積者邦國之大本。生民之大

命也。臣伏見累年以來。天災流行。年榖不熟。昨春夏之交天乆不雨。陛下憂勞吳食於上。大臣惶恐請罪於下。豈非以倉廪空虛。民無所食。盗賊並

起。將有不可知之變哉。一朝得雨。報賽神祗。則君臣釋然相慶。不復以民食爲念矣。夫歲之有豐凶。天之常也。豐年常少。凶年常多。水旱之災。堯湯

所不能免。然而國不困。民不亡者。有蓄積以爲之俻也。昨春夏未雨之時。民以無復生理。幸而得麥。出於望外。豈可常思僥倖天災之不成也。臣訪

聞諸路今秋可望大熟。民間不惟速欲得錢。必至甚賤。又小民不爲逺慮。一熟。則輕賤五榖。粒米狼戾。古之聖王知其如此。是故操。歛散之術以權

之。管子曰。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歛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輕重之權在上。則其利不入於兼并之家。而農民常得其平。此所

以家給人足也。至於衰世。豐不知。歛。凶不知散。故其政荒其民流。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如此者其國幾何而不亡也。

今天下背本趨未。民惟視上之所好。若朝廷以農爲急。乃可以使民務本。黄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人貴之者。好之者衆也。誠使貴玉榖。

而賤金玉。則民豈有不以榖為重者哉。布帛不可一日而闕。亦皆人力之所爲。至於五榖。天不生。地不長。則非人力所能致也。昔梁武帝。享國幾五

十年。江南乆安。風俗奢侈。不務蓄積。侯景之亂。連年旱蝗。富民皆懷金玉。衣錦綺。相枕藉而死。唐末。髙駢亂。淮南揚州。米斗至直錢五十千。皆史册

所載。古有此事安知來世之必無也。今夫夏則蓄炭。冬則蓄冰。凡民皆能知之。至於豐年。則不知爲凶歲之俻。盖以五榖爲常有。而輕之耳。古人旱

則俻水。水則俻旱。豐登則俻凶歉。知天時之有必至也。惟陛下留意於務農貴榖。修常平之政。以厚天下。取進止。歐陽公集乞重定進納常平倉思

澤奏劄。 臣等勘會本司。近。爲諸州軍。有人户進納常平倉斛斗。檢會到元降勑命内。定到等第恩澤太優。比省倉進納軍儲數目。全然數少。竊以

募民入粟。鬻以官爵。盖是國家權宜。不得已之事。苟遇軍須闕乏。不欲科率人民。權許兼。并之家進納。誘以官爵。盖俻一時緩急之用。其常平食。乃

餘力惠民之所及。豈容兼并之家。縁此僥倖恩澤。兼慮豪民見常平倉納物不多。見得恩澤。一向只就常平倉進納。更無進納軍儲之人。失權宜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