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398.pdf/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未嘗失墜也。至於其他事有失。當。何世無之。父作之於前。子救之於後。前後相濟。此則聖人之孝也。漢武帝外事四征。内興宫室。財用匱竭。於是修

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民不堪命。幾至大亂。昭帝委任霍光。能去煩苛。漢室乃定。光武顯宗以察爲明。以讖决事。上下恐懼。人懷不安。章帝即位。深鑒

其失。代之以寛厚愷悌之政。後世稱焉。本朝真宗。右文偃革。號稱太平。而群臣因其極盛。爲天書之說。章獻臨御。攬大臣之議。藏書梓宫以泯其迹。

及仁宗聽政。絶口不言。英宗自藩邸入繼。大臣創濮廟之議。及先帝嗣位。或請復舉其事。𥨊而不答。遂以安静。夫以漢昭章之賢。與吾仁宗神宗之

聖。豈其薄於孝敬而輕事變易也哉。臣不勝區區。願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輕事改易。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歲不用之人。人懷私忿而以先

帝爲辭。大事去矣。哲宗覧奏。以爲引漢武方先朝。不悅。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𡊮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

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責化州别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復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宫。崇寧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

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太中大夫致仕。築室于許。號穎濵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

復端明殿學士。淳熈中。謚文定。轍性沉静簡潔。爲文汪洋澹泊。似其爲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

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三子。遲。适。遜。論曰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王安石初議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

及此。後非王廣廉傳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慾。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冝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爲軾弟。

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亭。及議回河顧役。與文彦博司馬光異同。西邉之謀。又與吕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轍與兄進

退出處。無不相同。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蘇穎濵集轍父曰眉山先生隱

居不出。老而以文名天下。天下所謂老蘇者也。歐陽文忠公以文章獨步當世。見先生而嘆曰。予閲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常有所未

足。今見君之文。予意足矣。先生既不用於世。有子軾。轍。以所學授之。曰是庶幾能明吾學者。毋成國太夫人程氏。亦好讀書。明識過人。志節凛然每

語其家人二子必不負吾志。轍年十九舉進士。釋褐。二十三舉直言。仁宗親策之於廷。初陳陽叔以樞宻副使與介甫共事。二人操術不同。介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