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398.pdf/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艾也。惟恐君子得位。因勢陵暴小人。使之在外而不安。則勢將必至於反覆。故泰之九三。曰無平不陂。無徃不復。竊惟聖人之戒深切詳盡所以

誨人者至矣。獨未聞以小人在外。憂其不慨而引之於内。以自遺患者也。故臣前所上劄子。亦以謂。人雖决不可任以腹心。至於牧守四方奔走

庶務。各隨所長。無所偏廢寵禄恩賜。彼此如一。無一可指。如此而已。若遂引而寘之於内。是猶畏盗賊之欲得財而導之於寢室。知虎豹之欲食肉

而開之以坰牧。天下無此理也。今觀其設意。本非漢唐之君所能髣髴也。而一時臣佐。不能將順聖德。造作諸法。率皆民所不恱。及二聖臨御。因民

所願取而更之。上下忻慰。當此之際。先朝用事之臣。皆布列於朝自知上逆天意下失民心。徬徨踧踖。若無所措。盖自熈寧以來。小人執柄。二十年

矣。建立黨與布滿中外。一旦失勢晞覬者多。是以創造語言。動摇貴近。脅之以禍。誘之以利。何所不至。臣雖未聞其言。而槩可料矣聞者若又不加

審察。遽以爲然。豈不過甚矣哉臣聞管仲治齊。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没齒無怨言。諸葛亮治蜀。廢廖立。李嚴。爲民徙之邉逺。乆而不召。及亮死。

二人皆垂泣思亮。夫駢。立。嚴。三人者。皆齊蜀之貴臣也。管葛之所以能戮其貴臣。而使之無怨者。非有它也。賞罰必公。舉措必當。國人皆知所與之

非私。所奪之非怨。故雖仇讎。莫不歸心耳。今臣竊觀朝廷用捨施設之間。其不合人心者尚不爲少。彼既中懷不悦。則其不服固冝。今乃直欲招而

納之。以平其隙。臣未見其可也。詩曰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陛下誠以異同反覆爲憂惟當乆任才性忠良。識慮明審之士。但得四五人常在要地。

雖未及臯陶伊尹。而不仁之人知自逺矣。惟陛下斷自聖心。不爲流言所惑。毋使小人一進。後有噬臍之悔。則天下幸甚。臣既待罪執法。若見用人

之失。理無不言。言之不從。理不徒止。如此則異同之迹。益復著明。不若陛下早發英斷。使彼此泯然無迹可見之爲善也。奏入。宣仁后命宰執於簾

前讀之。仍喻之曰。蘇轍疑吾君臣。遂兼用邪正。其言極甲理。諸公相從和之。自此參用邪正之說衰矣。轍復奏曰。聖人之德。莫如至誠。至誠之功。存

於不息。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之以不息之乆。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况於斯人誰則不服。臣伏見太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隨時弛張改革弊事。

因民所惡屏去小人。天下本無異心。群黨自作浮議。近者德音一發。衆心渙然。正直有依。人知所嚮。惟二聖不移此意。則天下誰敢不然。衛多君子。

而亂不生。漢用汲黯。而叛者𥨊。苟存至誠不息之意。自是太平可乆之功。此實社稷之福。天下之幸也。然臣以謂昔所柄任。其徒實繁。布列中外。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