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80.pdf/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荆王劉賈嘗登此山。張協七命曰。酒則荆南。烏程即是溪之南。統記云。烏程去荆州三十六百里。非荆州之南明矣。 四安溪在縣南四十三里

一名周瀆。見舊編。源出四安山。過清泉鄉。又過惟鄉。經木山下會苕溪。餘罌溪在縣東南二十三里。輿地志云。長城南鄉有餘罌水。以餘罌村爲

名。梁陳故事云。梁武帝時童謡云。天子之居在三餘。武帝於餘干餘姚。餘杭。爲厭勝之法其時吳興有餘干山。餘罌水。餘魚浦。生陳高祖當之。邸

閣溪在縣東南一百三里。與安𠮷邸閣山分界。詳見安𠮷縣邸閣山。 箬溪在縣南五十步。一名顧渚口。一名趙瀆。注於太湖。箬溪者。頋野王輿地

志云。夾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下箬酒。韋昭吳録云烏程下箬酒有名。山謙

之吳興記云上箬下箬村。並出美酒。張協七命云。酒則荆南烏程則此酒也。按陳書帝紀云。陳高祖諱霸。先吳興長城下箬里人也。云縣前大溪亦

名箬溪。其箬水鄉。箬溪里。皆相因爲名焉吳興續志武康縣縣境溪澤今

皇朝所上圖籍。叅考舊志。無所增損者不復録。其有所遺軼。并邑之大川則舉其要。邑之大川曰餘英溪。即前溪。源出銅峴山。東行四十九里。至縣之

南千秋橋下。又東至縣學前分爲二𣲖。其一經太原鄉黄隴山之東。至沙村號沙溪。與德清縣前北流水合。入郡之定安門。經前溪匯。至江子匯爲

霅溪。其一東流經崇仁鄉下渚湖之南。以入餘不溪。吳興志邑境在群山之間。澗水交流。聚而爲溪。環繞邑治。載諸圖志者六。曰前溪。曰餘英溪。曰

後溪。曰阮公溪。曰封溪。曰砂溪。率皆清淺湍瀬僅通小艇。及東會餘不溪北至砂村溪。始通大舟。故䟽鑿之利。爲邑要務。餘英志。又載新溪長安溪。

大抵皆脉絡相貫。因地及事而制名爾。至於港瀆洲渚潭井塘堰。或以潴水。或以防水。冝附于下吳興續志湘溪在武康縣西南一十八里。通上百

步。 梅溪在安吉縣東三十里。 罨畫溪在武康縣東南一十八里。兩山夾拱。在風渚湖之側故名。吳興志前溪在武康縣前之溪也以見郡志下。

元一統志。舊記云。即古永安縣前溪。邑人晉沈克。家於此溪。樂府有前溪曲。充所製者。宋。少帝續爲七曲。其一曰憂思出門户。逢郎前溪度。莫作流

水心。引新都捨設。 餘英溪在縣西十三里。見統記。舊编云。十七里。即前溪上流。沈約宗族所居之旁也。山墟名云。每春夾岸花開。落英滿道。通夏

不歇。因以爲名。餘英志云。餘英溪在縣治南。源出銅峴山。東注四十九里至縣古號前溪。是合前溪餘英溪爲一也。竊詳本邑之水。皆相通貫。而餘